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沈從文創造了多種文體形態

沈從文創造了多種文體形態

發布時間:2021-12-25 12:08:49

『壹』 沈從文創造了什麼文體

不能算是創造 但是散文體小說寫得這么詩意也算是別人無法到達的境界了

『貳』 1934年沈從文創造哪部散文集是他構建「文學湘西」世界的一塊重要拼圖

是《湘行散記》

『叄』 誰有論文《沈從文的創作思想》

沈從文的創作思想

30年代的中國文壇,經過前十年的過濾與整合,走馬燈似的各式各樣文學思潮和流派的鼓噪漸趨平靜,"五四"所開啟的有相對思想自由的氛圍逐漸消失。文學主潮隨著整個社會的變革而變得空前的政治化。一批時代精英自覺地順應時代對文學的選擇,以"左聯"為中堅,高唱著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主旋律,顯示出旺盛的創作激情。在文學和政治聯姻成為作家自主選擇的背景下,沈從文卻以一個獨行者身份,頑強地堅持著自己的文學主張,成為一個與時代文學主潮不和諧的音符。在政治思想上,他不滿現實,對國民黨政府不合作,不同流合污,但也不贊同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他始終保持一種清高的、潔身自好的自由主義態度。在文藝思想上,他宣揚人性論觀點,顯示出道家的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思想傾向,企圖用農村原始淳樸的人性來改變黑暗現實,恢復民族元氣,重塑民族品格。在創作傾向上,他力圖貫注的是自己政治上的中間態度,強調發揮文學自己本來的功能,盡力試驗文體的完美程度,並有意讓它與黨派保持距離。
沈從文是一位容易引起爭論的作家。他那富有傳奇性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獨特的文學思想與政治觀念,既為解讀其小說帶來多種闡釋的可能,又為研究其人留下了諸多課題。
一、傳奇性的生活經歷與文化背景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主要筆名還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1918年自家鄉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徒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當過上士司書。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來到北京,升學未成,在郁達夫、徐志摩等人鼓勵下,於艱苦條件下自學寫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載於《晨報副刊》,接著又在《現代評論》、《小說月報》上發表。1928年,與胡也頻、丁玲相繼來到上海,曾共同創辦《紅黑》雜志。1929年在上海中國公學教書。這時期的作品結集為《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寫的湘西鄉俗民風和鮮明的生活,引起人們的注目。《蕭蕭》、《牛》、《柏子》、《阿麗思中國漫遊奇境記》顯示了他早期小說較成功的鄉土抒寫和歷史文化思考。1930年後赴青島大學執教,創作日豐。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還有重要的選本《從文小說習作選》。中篇小說《邊城》於1934年問世,標志著他的小說的成熟。抗戰爆發後,經武漢、長沙,取道湘西去雲南。途經沅陵時,寫散文《湘西》、長篇小說《長河》(第1卷)。後至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5年後回京,在北京大學教書。問時編《大公報》、《益世報》文藝副刊。
1949年以後,長期從事文物工作。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和物質文化史。1960年發表《龍鳳藝術》等文。1978年調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增補為全國文聯委員。1980年曾赴美國講學。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寫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沈從文是一位多產作家,先後出版過70多本小說散文集子,他還創作出數量可觀的詩作和文藝評論,總計在幾百萬字以上。從總體來看,他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1924~1927年是沈從文創作的啟蒙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以下層的農民、水手、士兵為創作對象,基本上是生活的原版復制。表現在人物的性格不盡特殊,個體印象不濃,情節的安排及故事的處理有欠妥之處。但畢竟為多少年來文壇上以都市為主要題材的刊物增添新鮮的內容,多見於《船上岸上》、《哨兵》、《獵野豬的人》、《連長》等作品之中。這是沈從文創作思想的形成。1928~1930年是沈從文的創作進一步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創作已經脫胎於原始物象的平鋪描素,布局謀篇及語言材料的運用技能均有較大的提高,從人物的描述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趨於成熟和豐滿。如《蕭蕭》、《龍朱》、《阿金》等都較為深刻地刻劃人物不同時態下的內心世界,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931~1949年是沈從文創作的成熟時期。在這一時期里,作者的思想已經成熟,用多種不同的視角和賦予哲理性的慧眼觀察人世間的事物,並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剖析社會,探索人生,展示民族生活習俗方面都顯示自己獨到的藝術魅力。一些頗有份量的作品都是這一時期產生的。如《邊城》、《長河》、《過嶺者》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沈從文在創作思想上,主要是注重湘西地域性的古樸民風、淡淡的鄉情,突出一種原始典雅的人性美。他極力探索下民的風雨人生,揭示人生規律。他的著筆點在渡口、碼頭、石板街、店鋪、石拱橋、山間人家、水上船民。讀沈從文的作品既有山風撲面、爽心潤肺之感,又覺有水性柔美、滴水穿石的鋼強之情。春季山風可是他的風度,水的品格與性情是他的處世之道;看得出溫柔中的倔強與倔強中的溫柔緊密地結合。當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深受殘蝕的時候,他用一種自然美去點化它,以喚起千百萬民眾為美好生活而奮斗。他同樣用這一手法,呼喚一個愚昧民族心靈上的覺醒。在他那一串串的字元中,看不到刀光劍影,更嗅不到戰火消煙,然而在平靜的水面下涌動著濁流,在盛開的玫瑰花中帶有尖尖的刺角。讀者可感熱情洋溢之中的憂慮,幽默後面的隱痛,微笑之間的悲涼。
《邊城》是中外讀者交口稱贊的精美的藝術品之一,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是以30年代湘西的社會為背景,以湘、渝、黔邊交界的茶洞渡口為描述對象,以老船公和外孫女的生活經歷為載體,把湘西朴實的民風及獨特環境中那種人性美表現得淋漓盡致。《邊城》中人物的塑造是以湘西30年代那真摯、朴實的山民為原形而設計出來的。作品的主人翁翠翠是一位美麗、聰明、大方的苗家姑娘。她能歌善舞,過著無憂無慮的清平生活,只有當愛情的潮水凶涌而來時,自己才覺得彷徨不安,這恰恰構成一幅苗家姑娘從少年走向成熟的人生畫卷。老船夫是一個為人厚道善良、勤勞朴實、待人誠實、勤勤懇懇、樂於助人又富於敬業精神的苗家阿公。他以苗家老人特有心境來關心下一輩。在翠翠的終身大事上雖然操心,但還是由"翠翠自己做主",塑造了一個開明、自主的老人形象,說明苗家人千百年來婚姻的自由。至於後來發生的一切都是愛情生活中盪起的漣漪,更能增添故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天保、儺送兄弟倆的勇敢、剽悍、誠懇,富有進取精神,撐船下海,肩挑背馱,樣樣在行,那典型的苗家後生形象浮現在眼前。當地有權有勢的富戶船總順順,出船下海也是一馬當先,與伙計也如親戚朋友之一般。就連奸詐的商人屠戶,當老船夫站在攤前時,也要有意給他多砍點或贈送一刀肉。沈從文筆下完完全全是一副老少無欺、理想化的人間天堂。這種山美、水美、人性美融為一爐的寫作手法不是該篇獨創,在他不少作品中亦有。從而證實他自己說的:"用一枝筆來好好保留最後一個浪漫派在20世紀生命取予的形式",達到自己理想化的藝術境界。
小說是用情節來推動故事發展的。《邊城》中的故事情節具有獨到之處,人物的命運完全是依照苗鄉的生活規律而鋪張安排,盡量捕捉自然界與社會中永遠留在記憶中的生活物象,像繪制珍珠圖景那樣拼湊粘合起來,一層層地深入,一層層地向縱深發展,以小見大,以虛見實。在處理人物命運時玩了高檔手法。如人物春風得意時,卻盡情掩蓋那種喜悅心情,控制大起大落的分寸與尺度,不讓其達到癲狂的程度,可謂喜中不盡喜;而命運操在險灘激流中時,作者盡量避開悲劇的正面沖突,借用次要人物的閑談而道出來,減少悲劇的凄涼程度,可謂悲中不見悲,減緩人們心裡承受的坡度,達到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
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邊城》的亮點。作者把人物揉進一個濃厚的風俗環境中,利用風俗來鋪擺故事情節,活靈活現地展示湘西原始古樸的民族風俗。如清澈見底隨手可摸的小河,千百年來掛在河邊的苗家吊腳樓,穿著節日盛裝,男女老少立於河邊,人山人海觀看一年一度端午龍舟賽,河邊水車、碾房、渡口,悠悠的月夜中傳來男女青年夜伴歌聲……令人神往,引起無限遐思。另一方面,《邊城》的成功與語言的巧妙運用是分不開的。其基本語言是湘西方言。作品中盡量選用湘西精煉、朴實的語言,避開那些苦澀難懂、深奧費神的次方言土語,採用俗語和接近生活的口語,就是比喻也是山民們經常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在語言的表達方面,做到新奇、狀物、傳神,讓讀者感到猶如一陣山風,清涼宜人。因此凌宇先生在編《沈從文小說選》第二集中這樣評述:"所以這一切,作者企望用下層民眾中保留的健康、純朴、充滿活力的道德原素來救治虛偽、怯懦、自私的民族老化症。看到了歷史演變的無情規律,眷念著鄉村社會樸素的人情美,但總是不斷地遭受現代'文明'的洗刷和吞蝕。"從而達到他自己所說的"我的過去痛苦的掙扎,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於愛情的憧憬,在這個故事上,方得到排泄與彌補。"
作者極力地渲染人物的人性美,失去了階級性及人原本的丑惡的一面,這只不過是作者的一廂情願罷了。但這絲毫不減作品的藝術魅力,它不愧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部優秀作品。正如金介甫說:"沈從文的鄉愁就像辰河一樣靜靜地流在中國的大地,流動在他和他的民族記憶中的是一條染紅的河流,是一腔斬不斷的鄉愁,是一種古老情緒的振顫,"是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體現。
二、獨特的政治觀念與文學思想
1、邊緣與中心
沈從文的小說以表現人性為主要內容,描寫偏遠地區湘西人民的生活,尤其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風土人情,帶有濃重的原始山野的鄉土味。他以描寫下層勞動人民、一般小職員、鄉間小知識分子、船夫、漁民、獵人、匠人、士兵、商販、舞女、私娼、土匪、劊子手、巫師等的生存和生活現實,來表現他對健全人性的肯定和對扭曲人性的抨擊。這些努力使他的小說游離於主流文學之外,長期被視為"邊緣文學",而他本人也長期被視為遠離中心的"邊緣人"。在30年代的中國文壇,沈從文的創作無論是主題、題材還是人物,都是與主流文學、中心文學背道而馳的,是真正的"邊緣文學"。但如果把沈從文的創作放在整個世界文學或中國文學(而不僅僅是某一階段),我們會發現,他的文學不僅不能被視為邊緣文學,相反是中心中的中心。
"人性"問題是構成沈從文研究的核心,也是正確認識和評價沈從文的基石。沈從文的人性理想主要表現為謳歌健全人性和抨擊人性扭曲這兩方面的內容。無論是鄉村小說如《會明》《月下小景》《邊城》,還是都市小說如《紳士的太太》《大小阮》《有學問的人》,它們都在或歌頌古老人性的健康淳樸、嘆惋現代文明入侵下人心的變異,或暴露道德的淪喪和墮落。此外,沈從文小說還具有濃郁的人道主義和現代批判意識。他從人道主義主義出發,揭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帶給人的異化的現象,從而達到批判(並非否定)工業化現代文明的目的。如《丈夫》揭示出丈夫隱藏在生活背後的深沉的哀痛,充滿了人道主義的思想。他用城鄉對峙的整體結構來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初始階段所顯露的全部醜陋處,"豐富了30年代中國文學的多樣、多元的特性"
首先,從主題上看。文學是人學,對人、人性和人的心理的表現是亘古不變的文學母題。人性,是沈從文從傳統中吸取的最有活力、也是最為他敘說自己的總題目,表現在他的小說世界,不只是形象的邏輯起點,並且更是整個形象世界的支柱。在那革命高於一切的年代,沈從文自始至終都堅守他那人性的小廟,孜孜不倦地堆砌著那"精緻、結實,均稱,形體雖小而纖巧"的理想建築。在現代與傳統的沖突之中,他依憑著由傳統培植起來的倫理精神和美學力量,企圖以此全方位燭照他的題材。"人性"對他具有宗教一般的崇高感,也是他的藝術趣味的根柢。他在《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城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起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對人性的關注,體現了沈從文人生態度與文學思想的一致。一方面,受30年代"文學研究會""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沈從文用人性的視角來審視人生;另一方面,沈從文的"為人生"又與"文研會"不同,他的不為而為之,從而形成了他的獨特個性。在30年代的社會環境里,在血與火的斗爭中,一些作家直接擁抱人生,將人生等同於時代,沈從文則執著於對人性的思考,把人生看得大於時代,把時代稱作狹義的人生,他避開時代生活激流面前文學的政治選擇,轉而採用觀照理想人生的文化選擇,這也許是他的小說有別於革命現實主義小說的主要原因。這種傾心人性內容的創作理想,雖然體現了他對於30年代以來的現代中國社會的隔閡,但是這不正表明了他有一個相當深長的人性視野嗎?褪去一切政治和時代的外衣,一切文學實際上都是對人性的思考,從這一角度而言,沈從文的小說恐怕是無法僅用"邊緣"一詞來概括的。
其次,從題材和人物來看。沈從文小說在題材上所涉及的領域是相當廣泛的:有寫軍旅生活的,如《入伍後》、《傳令兵》;有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和掙扎的,如《丈夫》、《貴生》;有寫到革命者形象的,如《黑夜》、《過嶺者》;有描寫少數民族的生活、風土人情、愛情婚姻的,如《月下小景》、《龍朱》、《邊城》等。而他最愛描寫的人物還是那些與革命搭不上邊的"湘西民族的下等階級"。這種題材領域在沈從文創作中體現了三個特點:一是地域性。湘西是一個神話傳奇之鄉,多少世紀以來,在人們心目中它一直是一個山巒迭障、蠻人群集的地域。這個險惡又浪漫無比的地方,成就了沈從文地方文學的特色,他描寫那兒的風土人情,謳歌邊地的歷史和習俗。二是回憶性。沈從文對湘西的描繪是通過他的回憶來完成的。他有選擇地運用他的記憶,並對記憶中的家鄉加以理想化,創造出一個美好生活的完整圖景。這種追求過去,以回憶作為作品的基調,似乎是脫離現實,實際上是在更深層次上對現代文化進行批判。三是平民性。平民性是沈從文小說創作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在小說中,沈從文表現出對普通鄉民、市民的生活方式的充分肯定,對於俗人俗物的極度熱愛與親近。沈從文身上有少數民族的血統,少年時代便長期生活在人民底層,諳熟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那塊土地及綿延千里的沅水流域,了解"湘西"的農人、士兵、店伙、商販、終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腳樓的娼妓以及這些人的喜怒哀樂。這些人物個個歷經磨難,過著可憐甚至愚昧的生活。透過這可憐或愚昧,沈從文力圖顯示普通人的堅忍,倔強、極強盛的生命力,從而表現他美即在平凡的生命形式之中、穩定而不表露的勞動具有它永恆價值的文學審美傾向。他所創造的平民世界,提供了各樣的"生活發現",可以使人長久地玩味。他小說中的人物很少把人生的企求寄託在大變動之中,而是喜歡退回到傳統文化崇尚的淡泊、與世無爭的境地。因此,很多人認為它有保守的一面,不能跟上急進的社會變革,遠離了時代的主題。然而誰又能否認,這種平民的生活,恰恰是那個時代大多數人所生存的方式,革命者畢竟是少數,平民的人生才是最真實,普遍的人生。邊緣的題材領域,並不能說明沈從文是一個邊緣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出的依然是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形式。
2、倒退與進步
總體上看,沈從文的小說著力批判的是現代城市文明,贊美的是原始純朴的農村生活。這樣的創作傾向給人一種"向後看"的感覺,似乎是要求人們倒退回中世紀里去。一些論者認為,使人產生這種"向後看"感覺的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治思想上的中間態度形成了他與政治絕緣的文學創作觀念,"使他難以分辨文藝論爭中的政治與思想是非"。他在評論左翼部分青年作家關心政治不講求藝術形式時說:"大多數青年作家的文章,都'差不多'。文章的內容差不多,所表現的觀念差不多……因為缺少獨立見識,只知道追求時髦,結果把自己完全失去了。"同時他對魯迅的雜文也頗多微辭,也曾尖銳地批評過周作人、林語堂等人所提倡的"幽默文學"。這樣的一些言論,讓他走上了與革命文學完全對立的境地,成為一個與時代文學主潮不和諧的音符。
第二,在文學上,沈從文主張抒寫自己"心和夢的歷史",表現出強烈的懷舊情緒,因而使他的作品缺少時代氣息、遠離了生活的主流。有的論者認為,沈從文出生在湘西一個軍人世家,他的祖父曾任過提督,其父也有過從軍的經歷,其母則出身於當地的書香門第,而沈從文是從軍隊出走並踏上文學道路的。這樣的家世背景,使沈從文養成了強烈的優越感,並作為一種心理積淀下來。因此,他的湘西世界其實是他那種"封建庄園式的牧歌圖景",人物形象則是"少爺形象"、"臣民形象"的外在顯現,而他的整個創作都可以看作是"對於那種'受人尊敬'的家世及被家世所照亮的童年情景的追溯與偎依"。因此,人們在他的小說中看到的永遠是遠離塵世、脫離時代、帶有烏托幫色彩的湘西世界。至於沈從文的都市小說,一些論者認為,由於他對都市缺乏足夠的理解,加之太拘泥於對湘西文化的觀照,因此他只是將湘西與都市作靜態的比較,而非從歷史的發展演變作動態的對比,從而忽視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他往往以城鄉矛盾掩蓋階級矛盾,因而忽視了人性的階級特性。
第三,沈從文小說中所描繪的人性有悖於人性發展的規律,它顯示出原始的野蠻和貧困,"完全忽視了貧苦人民的痛苦、不平、憤懣,完全見不到不同階級地位的人的思想差別,甚至娼妓制度的禍害,作者也不置一詞,以至使人感到置身於《鏡花緣》里的君子國一般。"這些論述似乎在提醒人們:無論是沈從文的創作背景、創作傾向、審美理想,還是他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形態,無不都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沈從文的小說脫離時代、反對階級性、追求一種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理想境界。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如相對於社會的發展進程,應該是一種倒退。

3、浪漫與寫實
雖然在創作的總傾向上,沈從文承襲了南方文化固有的浪漫主義傳統,但由於他對生命形式的多層次的探索,在作品的具體形態上,卻形成了憶往寫實、諷喻繪真、象徵抒情、浪漫傳奇四種基本類型,呈現出創作方法上多樣性的統一。
在作品構圖上,他的創作顯示出與中國傳統藝術、民族文學風骨的血緣聯系:他的強調意境,追求物我渾一,重視虛實相因、留出空白,在對人事進行全官能感受的寫實基礎上,突出人物的神韻。與此同時,他又融匯西方各現代藝術流派的表現方法,組成自己作品藝術創造的有機血肉。象徵主義、印象主義、潛意識與變態心理描寫在他作品裡都留有印痕。
在文體和語言形式上,他表現出多種方式的探索和獨創,在當時就被稱為"文體作家"和"文字的魔術師。"沈從文是一位相對遠離現代文學主潮的作家,對他的評價,不能止於用政治的標准,還應當從現代文化轉型的角度考察其創作的立場及其文學世界的審美價值。對他的文學貢獻主要把握兩方面:一是創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諧人性的"湘西世界",以文學形式探討健全的"生命形式"。二是創造了極富詩意的抒情小說文體。閱讀沈從文的《邊城》等小說,要特別注重審美體驗,注重牧歌情調所帶來的所謂"情緒的體操",而避免理論的先入為主和對作品"意義"的過度闡釋。考察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應注意沈試圖"化外之境"那種原始、質朴、和諧的"生命形態"來區別並批判現代都市文明。此為沈從文創作的宗旨。對代表作《邊城》的評析,注意領略那鄉情風俗、自然景緻與人事命運渾然一體的優美境界,那美麗得令人憂愁的牧歌情調。小說中所寫天真的純潔的女孩翠翠,她那超越一切世俗利害的朦朧的愛情,以及他們恬淡自足的生活,都灌注了作者美好的懷舊、想像與企盼,也隱伏著深深的悲劇感。應理解沈從文構築這種牧歌情調的湘西"人生形式",帶有文化批判的意味,即對照批判他所認為的現代都市文明弊病,讓人們從這美麗的圖景中認識"這個民族"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
沈從文對現代小說藝術的突出貢獻,在於創造了非常有藝術個性的抒情小說。"造境"是沈從文的關鍵。純情人物的設置、自然景物與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體驗的投射,加上水一般流動的抒情筆致,共同造成現實與夢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肆』 論沈從文小說的文體特徵

一、文體特徵
1、「沖突——超越」格局的反復再現;
2、文本意義層次的多層設置;
3、重復敘述中文本的自然流轉。

二、沈從文
沈從文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被稱為「文體作家」,「文體」對沈從文小說創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文體
文體是一種語言組織,是作家藉以傳達思想情感的體驗方式。「文體是指一定的話語秩序所形成的文本體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評家獨特的精神結構、體驗方式、思維方式和其他社會歷史、文化精神。上述文體定義實際上可分為兩層理解:從表層看,文體是作品的語言秩序、語言體式;從里層看,文體負載著社會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評家的個體的人格內涵。」[1]
[1] 童慶炳.童慶炳談文體創造[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伍』 試述沈從文作為「文體作家」的特徵

京派小說的藝術特點主要有三:
京派作家既繼承了鄉土小說的鄉村題材,又善用創造社身邊小說的抒情筆法。但在自身的發展演變中,他們逐漸淡化了鄉土小說的現實性而向夢幻鄉土延伸,淡化了身邊小說的浪漫性而專注於悲憫人生的描繪,淡化了創造社小說的主觀言說而專注於情境氛圍的詩意抒寫。這三者的渾然融合構成了京派小說獨特的風格內涵。
1、夢幻鄉土
對鄉土的夢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說的一大特點。京派作家是在視藝術即夢、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潛所謂「理想界」與「現實界」二元對立的觀念中建構著他們的鄉土夢幻的。基於此,他們對宗法制鄉風民俗多取寧靜認同的態度,努力從中開掘純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風俗美,靜穆的自然美。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的鄂東山野,蘆焚的河南果園城,老向的河北農村,汪曾棋的蘇北鄉鎮,蕭乾的京華貧民區等構成了龐大的「鄉村中國」的身影。在京派小說中,鄉土文明與都市文明的沖突是一個主要內容。在京派作家看來,現代文明的都市道德虛偽,人性異化,壓抑束縛著自然生命的發展,於是他們在回歸自然的企圖中以夢幻般的心態描繪著一幅幅自在自足的鄉土圖景。廢名的《竹林的故事》、《菱盪》等作品寫了鄉村中翁嫗男女自然相處的和諧情景,勾勒出一派「世外桃源」圖。沈從文的《七個野人和最後一個迎春節》,通過對原始態的生活與「文明社會」的契約分工和政治狀態的生活相對立隔膜的述說,表現出作者對「鄉下人」自然、熱情、勇敢、誠實等高貴性格的謳歌。與鄉土民間和諧純真的人性民情相聯,京派作家或熱衷於不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生命力的強盛,如沈從文《柏子》中的水手任意而快活,林徽因《文珍》里的丫頭大膽地求生,蕭乾《鄧山東》中的小販憨厚而剛直;或在人物塑造上表現出對優美純潔女性的關注,如沈從文的翠翠(《邊城》)、三三(《三三》),廢名的阿毛(《桃園》)、琴子、細竹(《橋》),林徽因的鍾綠(《鍾綠》)、綉綉(《綉綉》);或在飄忽的回憶中追尋著兒時的天真爛漫,如蕭乾的《籬下》、《放逐》,凌叔華的《弟弟》、《小哥兒倆》,汪曾棋的《戴車匠》。總之,不論是對強悍生命力的描摹,還是表現女性的溫婉純美、兒童的純潔稚嫩,都突出地牽動著作家們的一種共同的夢幻之情,用沈從文在《舊作選集·代序》中的話來說就是對「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2、悲憫人生
京派小說多表現出對人類的悲憫情懷。京派作家在歷史文化的觀照中既由衷地贊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實,又看到了禮教、宗法制的野蠻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時,京派濃厚的學院背景又使作家們在理論上對社會對人類有一種悲劇意識。沈從文和廢名都十分鄭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劇的美學特質的一面指出來,在他們看來,人的神性存在與悲劇性存在有著必然性的聯系,由此決定了京派小說的悲劇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劇;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對人性的單純信仰又使得他們的悲劇是「明快的」,又帶著「悲憫的微笑」的情懷。這樣,他們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所寫的人事上不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總能保持一個作家的平靜,淡淡的諷刺里常常有一個悲憫的微笑影子。凌叔華的《小劉》、《李先生》、《春天》等描寫女性的作品中,都有一種由對人性的反諷而產生的輕曼的憫惜和憂傷的悲劇審美效果。京派作家還善寫殘缺的美的命運悲劇,如廢名的《竹林的故事》中父親在一片遠曖的自然寧靜中悄然而逝,而三姑娘只能在自然光色的輕撫中長成一個乖巧美麗的姑娘。沈從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麗的死亡,並藉此使情愛升華到崇高境界。這些作品在對愛、美遭罹毀滅的無可奈何的嘆息、悲憫中,表現出京派作家「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說中尚有一類表現美醜、善惡對立較為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和鮮明的愛憎取捨的人生悲劇,如沈從文的《菜園》、《丈夫》等;蕭乾的作品這種特點更明顯,他崇尚雖敗尤榮的人與命運的搏戰,因此,他的悲劇中具有一些英雄主義的因素,這在《鄧山東》、《小蔣》、《印子車的命運》中都可以看到。
3、詩意抒寫
京派作家的文體都帶有一種抒情性。他們小說的文體形態是與他們的敘事態度、價值選擇、文化情致相聯結而存在的。在敘述中融入詩性的追求,在寫實中彌漫著浪漫的氣息是京派小說文體的突出特徵。沈從文喜歡用「詩的抒情」方式作小說,如《邊城》有現實的憂傷,也有桃園般的浪漫,還有水的恬靜蘊藉,清麗雋永的詩意撲面而來。廢名善用「寫絕句的方法」寫小說,還常把詩的象徵手法移用在其小說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寫青春氣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楊柳喻鄉村的古樸,《桃園》、《橋》以桃樹言理想境界。與詩性追求相應,京派作家往往都有著意境營造的自覺。他們的小說或以景結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靈構成立體的藝術空間,給讀者以極大的想像空間。廢名的《菱盪》可視為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從多個視角描摹了陶家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性之美,從而為主人公「菱盪人」設置了一個「恰當」、「和諧」的生活背景,於是古樸寧靜的自然脫化出了菱盪人的達觀自如與世無爭的生存觀念,這樣菱盪意境就成為了整篇小說的核心,而且作者還把禪境中的靜觀、頓悟等引入到小說中,進一步推動了小說的意境化。伴隨詩性意境而來的是京派作品結構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傾向。京派小說往往取一種形散而神聚的結構,而這正是典範的散文體結構,人們稱京派作家都是遺像文體家,主要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廢名的《四大》等難於區分出是小說還是散文,林徽因的小說筆致活絡自由,於看似平淡鬆散中見出功力。後起的汪曾祺的作品亦無波瀾,幾乎全無高潮,反映了他對「不像小說的小說」最早期的追求。
總之,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京派是很有特色同時又是在藝術上比較成熟的一個流派。它疏離政治,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在獲得較大文學成就的同時也表現出某種在追蹤社會時代脈搏上的滯後特點。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在追尋人文理想、承接文學傳統、融合藝術新機、開拓小說新文體等方面為現代小說走向成熟提供了多樣的發展途徑。

『陸』 沈從文有哪些成就

(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開始接觸中外文學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學並學習寫作。曾去北京大學旁聽。1924年後開始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於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出版了7O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從文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棄了文學生涯。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1980年曾應邀赴美國講學,1982年增補為中國文聯委員。沈從文的著作除前面列舉的外,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

『柒』 以沈從文的小說創作為例,試論京派小說的創作特點(簡答)

"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30年代的文學格局,是鄉土與都市兩種文化背景的對峙,而這種對峙體現在文學中,就形成了京派和海派兩種文學團體。京派和海派,在30年代分別活躍在京津和上海它們介於左翼和國民黨文化之間,持有自己獨特的主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有著極大的影響。
京派和海派的對峙和沖突,是30年代中國社會的重要主題。1934年1月10日,沈從文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了《論海派》一文,無意間引發了一場"京派"和"海派"的論爭,這場論爭看似偶然,卻蘊含著20世紀中國文學的諸多基本母題:如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鄉土與都市、沿海與內陸等等,從而折射出了古老的農業中國,在向現代文明轉換過程中的豐富景觀。

一、"京派"小說

(一)京 派(定義):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學於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城市,堅守自由主義立場的作家群體,他們追求文學(學術)的自由與獨立,既反對從屬於政治,也反對文學的商業化,是一群維護文學的理想主義者,其基本成員是大學教師和大學生,以《大公報》文藝副刊、《文學雜志》、《水星》為主要陣地,以沈從文、廢名、朱光潛、凌叔華、蕭乾、李健吾、蘆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林庚等一批學者型的文人,即非職業化作家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從文。

(二)京派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派文化是鄉土文化的典型象徵,具有雙重的文化和美學特徵:一方面對現代性既追求,又懷疑,從而導致對現代性的焦慮;另一方面,是在現代性的強大沖擊下,對本土的傳統美感日漸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種輓歌情懷。

(三)文學觀念

京派小說家們的文學觀念和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堅持自由主義,反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干預和制約;其次,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對抗文學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歷史語境中,京派作家無疑是處在邊緣的,因為左翼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海派主張文學商品化,而他們的主張與時代格格不入,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理想,他們對人的尊嚴、對和諧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種永久的啟示意義。

(四)藝術特徵

京派小說家創作的共同特點是:多帶有鄉土氣息,具有來自鄉野的質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風格,並由於對本土經驗的眷戀和回歸的渴望,其文體都具有一種抒情性。如廢名的《橋》、沈從文的《邊城》、蘆焚的《果園城記》等。

(五)京派代表作家

京派作家之中以小說著稱的,有沈從文、廢名、蕭乾、蘆焚、林徽因等,他們的作品除了具有京派的共同特質以外,每個人又都具有自己相對獨立的風格,關於廢名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關於沈從文我們以後將列為專章講述,下面介紹一下其他作家。

1、蕭 乾(1910-1999)

青年時代及晚年時代的蕭乾
①、創作概況

蕭乾生於北京東直門里城牆根一帶的貧民區里,是蒙古族的後裔,父母先後早逝,淪為孤兒,自幼飽經人生炎涼,這些經歷,日後成為他全部小說創作的誘因。在創作上,受到過楊振聲、沈從文、林徽因等人的指導。著有短篇集《籬下集》、《栗子》、《落日》,還有長篇小說《夢之谷》等。

②創作分析

蕭乾的小說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從"兒童視角"出發,展現成人的世界,抒發人間的世態炎涼、冷熱和不平等的遭遇。這類作品有《籬下》、《矮檐》等,小說中都有堅忍的媽媽形象(寡婦或者棄婦),包含著作者對自己母親的回憶。
第二類是宗教題材小說,把鋒芒直接指向了教會的偽善和冷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基督教在中國當時社會條件下與殖民主義相似的歷史作用。這一類作品有《皈依》、《鵬程》、《曇》等。
第三類是愛情小說,代表作就是著名的長篇小說《夢之谷》(1938年)。《夢之谷》是一部自傳體成長小說,依據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次流浪和愛情經歷,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寫的是一個18歲的北京青年一個人流浪到嶺東,在一家中學教國語,深受語言隔閡之苦。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中,他認識了一個美麗的姑娘"盈",她也能說一口純正的國語,但是卻有著不幸的遭際,兩個人同病相連,於是產生了愛情,在"夢之谷"中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但是姑娘後來卻被一個惡霸劣紳霸佔,於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戀情就以悲劇而告終。這個小說取材於蕭乾的自身經歷,具有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是失落者所傾訴的美麗的輓歌。但小說出版時已經是1938年,在那種戰爭的環境中,"夢之谷"超塵脫俗的品質與時代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並沒有在文壇引起太大的反響。

2、蘆 焚 (1910-1988) ① 創作概況

蘆焚也就是師陀,師陀是他1946年之後使用的筆名。30年代的蘆焚雖然沒有後來成熟,但是卻已經顯示出強勁的創作勢頭,著有短篇小說集《谷》、《里門拾記》、《落日光》、《野鳥集》等。其中的短篇小說集《谷》與曹禺的《日出》,何其芳的《畫夢錄》一起,獲得了《大公報》文藝獎金。蘆焚具有悲哀的抒情氣質,善於描寫場景,其小說深切地表現了北方農村的衰敗。抗戰前蘆焚去了上海,後來陷入孤島而長期蟄居。

蘆焚(師陀)

② 藝術特點

蘆焚象沈從文一樣,也自稱為鄉下人、土人,但是兩個人的風格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比之沈從文,蘆焚筆下的鄉土世界少了幾分想像,多了幾分真實,遠離了田園牧歌的擬想,代替的是中原農村的衰敗與荒涼,是活脫脫的現實世界,他不是從人性中升華出神性,而是在崩潰著的內地鄉村風習中散發出類似李賀詩篇的陰沉的鬼氣。

3、林徽因(1904―1955) ①作家簡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音樂的"音",是京派中的文學沙龍女主人,一代才女。她曾經留學英美,兼通中西文學,又熟悉繪畫、戲劇、和雕刻,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林徽音的才氣、容貌、詩名,令許多文人傾倒。她秀麗聰穎、性格熱情,有著非同凡響的審美氣質,當時她和梁思成的家,是京派文人聚會的場所。由於是名門閨秀,優越的地位和優裕的生活條件,使她有條件把文學真正作為獨立而自由的人生與藝術理想,從而是天然的"為藝術而藝術派"。

② 創作分析

林徽因小說的代表作品是《九十九度中》。這部作品被京派的批評家李健吾看作是最富有現代性的實驗性作品,寫的是一個酷暑天北京胡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林徽因更有性別特徵的作品還是描繪大家閨秀心態和體驗的小說,如《鍾綠》、《文珍》、《綉綉》等篇,這些是她更本色的作品,寄託著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從命運不好的人們身上反轉到自身,而感悟到年華易逝,美的短暫,滲透了小說家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感悟。但是沙龍的格局最終也劃定了林徽因的小說世界,造成了其作品的局限。

京派其他的作家還有楊振聲、李健吾等人

『捌』 沈從文小說的基本文體形態

以動物為主的青春勵志

『玖』 經典美文摘抄及賞析

:《寬容》
記得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它可以包容人間萬物,可以與人為善,可以化干戈為玉帛。我真正明白這些卻是緣於一次偶然。
那是星期一的早晨,我匆匆地去洗涮飯盒。要知道,時間就是生命!贏得時間就能提前完成作業,有更多的時間看看書。教室里還有一大堆作業在等著我趕去與它們「約會」呢。可今天也不知怎麼了,水池邊的人比平日里不知多了多少倍。難道布置作業都是全校統一的嗎?我開始煩躁起來,怒火也一點一點地升了起來,整個人成了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
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那份焦急,我找起了空子,准備往裡鑽。過五關斬六將,歷經千辛萬苦,我總算擠到了水池邊,心中長吁一口氣——馬上就可以擺脫這非人的折磨了。顧不上得意,更無暇考慮身後那擠作一團粥的人群,我開始了洗涮。三下五除二,大功告成!轉身……只覺身體往左一歪,一腳踏進了池前的污水中,左手也按到了水池裡,更可惡的是臉上被濺上了臟兮兮的油水,我成了不折不扣的落湯雞!怒火沖上頭頂,我立馬回頭尋找那可惡的「肇事者」,是一個初一年級的小男孩。我狠狠地瞪著他,真恨不得把他大罵一頓,可我怕違反紀律,沒敢大吼,就那樣凶凶地盯著他。也許是我的樣子有點嚇人吧,那個小男孩竟有些不知所措了,兩只手緊緊抱住飯盒,怯怯地瞅著我。見我不作聲,他知道大事不妙了,結結巴巴地說:「對……對不起,我……我不……我不是故意的。」說著眼裡泛起了點點淚花,亮晶晶的。
突然,我好像從這點亮光里看到了我自己。
那是我剛入學時,也是在水池旁,碰到了一個三年級的大姐姐。那個大姐姐比我現在還慘,那身漂亮的衣服被池中的污水染成了大花臉。我嚇壞了,一時間連句對不起的話也忘了說,只是愣愣地站著,等著挨一頓披頭蓋臉的的臭罵。可她並沒有罵我,而是沖我笑笑,問我有沒有磕到。那一刻,我是多麼感激那個大姐姐呀,甚至還覺得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學校真幸福。
那麼現在的我是不是有點兒可惡呢?我不自覺地眨了眨眼,讓笑容綻在臉上,雖然有點勉強。「沒關系。」我脫口而出,這下輪到小男孩詫異了,嘴巴張得大大的,似乎不相信這是真的。看到他這副模樣,我不由得笑了,真心的。「真的沒關系,剛才我是嚇唬你的,逗你玩呢!」他似乎相信了,也沖我笑了笑,兩個小酒窩也跳了出來,真可愛!我不由得又想到了自己家裡的弟弟。「來,我幫你洗吧!」,我溫和地對他說。「不用了。你還是先把腳……」他似乎有點逗,頑皮地看著我那隻還泡在水裡的腳。「啊!」我立刻抬起了腳。雖有點兒尷尬,但我仍然很心。回到教室,作業做得出奇的順利。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幾年,但是想起來我就充滿感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我們只要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寬容處事,人生就會更精彩!

【賞析】

這是一篇很值得一讀的記敘文。這篇作文呈現出以下三個亮點:一是主題深刻突出。作者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的發生在幾年前的一件小事,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個簡單的道理,不容易!可見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是相當深刻的。二是語言活潑生動。全文的語言時而幽默、詼諧,時而靈活多變,生動有趣,時而盡情描寫,如第三段,使文章搖曳多姿。三是結構一波三折,富有波瀾。倒敘與插敘合理穿插與運用,使文章變化有致,頗有韻味。結尾收束有力,可謂畫龍點睛。

『拾』 沈從文的作品文體有哪些

一生共出版《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篇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rui)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
散文有《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
文論有《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學術著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
他還是個書法家,不僅能寫很好的章草和行楷,還對書法藝術有一套完整的屬於自己個人的理論。完整地談論書法的文章有3篇:1937年4月4日發表在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的《談寫字(一)》;1948年7月1日發表在《論語》半月刊上的《談寫字(二)》;還有一篇寫於20世紀70年代的《敘章草進展》,此文沈先生生前未發表過,後來在家人編輯他的全集時被收了進去。沈先生的另兩篇書法方面文章,一篇是對宋和近代書家的分析評價,再一篇是對章草由來的看法。

閱讀全文

與沈從文創造了多種文體形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