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火的發明歷程

火的發明歷程

發布時間:2021-12-25 10:51:46

① 火柴的具體發明過程是怎樣的

直至19世紀,才有抄人發明引火盒。盒子裡面裝有浸過硫酸的石棉,接著拿一根木條,沾上硫磺、氯酸鉀和糖,當木條碰到硫磺,便會發生化學作用,發生火花。但這種火柴仍相當笨拙,直至1827年,英國葯劑師瓦克爾,用沾有化學葯品的木條,在砂紙上一擦,就立刻產生火花。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根摩擦火柴了。在1852年經過瑞典人居塔斯托倫姆的改進,以磷和硫化合物為發火物,在塗上紅磷的匣子上摩擦生火,安全程度大大提高。

② 火葯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現存最早的關於火葯的記載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物學家孫思邈。在孫思邈的丹經中明確記載著:把硫黃、硝石放在一起燒煉的時候,如果有木炭掉進去就可能發生爆炸。到了唐代晚期,火葯已經成了煉丹家們獻給軍事家們克敵制勝的法寶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葯武器的國家,在公元904年唐朝末期地方勢力之間的相互攻擊中,第一次使用了一種名叫「發機飛火」的武器。到了北宋時期用火葯製成的各種武器,如火葯箭、火球、神火飛鴉等已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在宋朝抵抗北方金國的進攻中多次使用火葯、火器等取得戰爭的勝利。在公元1126年著名的開封保衛戰中,宋朝的守軍在李綱在率領下,使用一種名為「霹靂炮」的爆炸性火葯武器,讓進攻的金兵吃盡了苦頭,死傷慘重。到了南宋時期,用火葯製成的爆炸性火器無論在陸戰中還是在水戰中都已經成了克敵制勝的有力武器了。

現在保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門公元1332年鑄造的銅質火炮,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最早的火炮。

到了十三世紀中葉,西征的蒙古大軍把從宋朝學到的製造火葯和火葯武器的方法傳播到了阿拉伯國家。大約到了13世紀末歐洲人才通過阿拉伯人的著作了解到火葯的製作方法。後來十字軍在東征的過程中,同當年的金軍一樣,吃盡了阿拉伯人的火葯武器的苦頭,最後終於學會了爆炸性火葯武器的製造方法,但是,這時中國人發明火葯已經800~900年了。

③ 火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葯的發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唐朝末年,火葯被用於軍事。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版葯的權國家,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葯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

(3)火的發明歷程擴展閱讀: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

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中國發明了火葯首先運用於製造煙火,不久後就將其運用與軍事,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葯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

④ 火葯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希望採納

⑤ 古代人用火的歷史資料

火,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被人類所使用。那麼,火是怎樣被發現,又如何取得的呢?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鑽木取火。相傳,遠古人民"茹毛飲血",還不知道取火進行熟食。有一個叫燧人氏的人,見大鳥啄木出火(也有說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認為木中藏火,於是"幾經攻治,幾番試驗",才創造出人工鑽木取火的法子,人類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後世一直沿襲,曾經歷了數千年之久。這一古老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周代,鑽木取火之法已經大行。古代所鑽之木,一年之中,根據不同季節,還要隨時改變。《周禮·月令》規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則不能得火。也就是說,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當時仍行鑽木取火,但取消過了"更火"這一風俗,不實行改木。
到了唐代,鑽木取火之法,更加廣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詩》:"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青楓是楓木,用於春日取火。崔元翰詩:"操舟眾工立禁岸,濕櫓鑽火磨星紅。"濕的木櫓也可出火,說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習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來的火焰熄滅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大臣的寵愛。
金燧:金燧,即向太陽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禮》載:秋官避開炬,負責用"夫燧"向太陽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種用具。它是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先放置艾、絨之類,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記》記載了用金錫為鏡,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見,我國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學原理取火的技術了。
取了漢代,仍用金燧取火。當時也叫陽燧。即用銅鏡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燒。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詳細的記載:用凹面銅鏡放在太陽下,其光都聚向內。在離鏡一二寸處,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觸物即著火。實際上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鏡。如果我們拿這玻璃鏡,向著太陽,鏡也會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頃刻間即可得火。古代沒有玻璃,故用金鏡。現代的太陽灶就是從這一道理發展而來的。過去古人出門,身邊都帶著燧。因為那時的燧為尖頂杯,體積很小,都佩帶腰間以備用。但以陽燧取火,有個不足之處,就是天陰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內佩木燧"。這樣,有太陽就以金燧取火,沒有太陽則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晉六朝,已經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發的火,叫"石火"。潘岳詩:"煩如敲石火"。劉勰在《新論·惜時》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猶如"石火"。到唐時,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詩:"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白居易詩:"深爐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鐵片與石相撞,下面在放著"火絨",當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再用"取燈"接引,即取得火。火絨,是艾或紙,加以硝水製成,揉之使軟,極易起火。"取燈",北方叫"發燭",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塗硫磺於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在南方,發燭則用松木或杉木製成。高士奇《天祿識余》中記載:"杭人刻松木為小片,其薄似紙,溶硫磺塗木片頭,作為接火之用。"宋時,民間劈小杉條,並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為"引光奴"。後來一些以此為業者,則呼之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後,必須有引燃物配合,所以"發燭"、"火寸"等助燃物的行業就逐步發展起來。
光緒初年,火柴還未盛行。當時取火技術又進了一步,用一種叫"火鐮"的工具。這種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如果要用火,取火絨豆許,放在石上,再用鐵刃撞擊,能發出火星,頃刻間就得火,是當時吸旱煙者不可離身之物。後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物就逐漸衰落了,最後消失。

⑥ 火材的發明史

根據記載最早的火柴是由中國人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
點擊查看圖片
火柴
,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當時後妃和一班宮女神奇地發明了火柴,不過中國古代的火柴都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其後在馬可波羅時期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一度被中國人稱為「洋火」的現代火柴。「洋火」能借著摩擦生火。而發明這種火柴的人是英國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產生火。
親,以上來自網路,維基網路。

⑦ 火的發明與使用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火的發明與使用,使人類的體質得到良好的改善;體質的增強,使人類原始生產能力得到了提高。人們改變了最原始的生活方式,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

⑧ 火字的來歷與演變過程

火字的來源傳說:

在遠古時代,蚩尤被黃炎二帝打敗後流落到苗族所在地。這天正遇蚩尤三姨太臨盆,當蚩尤當知三姨產下一個沒雙眼的妖魔鬼胎,心中十分鬧怒即命殺手將其碎屍萬段。

這時只見天上火焰神君在大聲叫;「蚩尤且慢動手!」。

當火焰神君落地後對蚩尤道:此孽畜乃本仙煉爐中一殘渣餘孽,昨晚守夜童兒睡著了,此孽畜就打開爐門下來作祟,無奈被南天門守將追得無孔可入才躲入你三姨腹內,南天門守將為避女性私血故不敢動手。

蚩尤聽後是哭笑不得,這時倉頡也剛從九玄神女處回來,見火焰神君和蚩尤對一妖魔鬼胎留處犯愁,就動了惻隱之心。說;二位,這妖魔鬼胎還是送給我吧,我的字海內正少個做飯的什計。

蚩尤到是同意,而火焰神君卻連連擺手說;「倉帝不是我小氣,你不知道這廝壞著呢!只要你一不留神他就會闖禍」。

倉頡笑嘻嘻地說;「火焰神君你大可放心,我字海內有的是水可降服他,再說他要是敢下界傷害人間,我會號令天下人用口水將其淹沒」。

火焰神君見倉帝執意想要,就在該廝臉左右各打了一掌巴,喝聲滾!只見這孽畜嗖的一聲鑽進了倉頡字海內。故而古代的火字是人字二邊有二個掌巴形的象形字。

火字的演變:

「火」的早期甲骨文字形、與「山」相似,像地面上的三(多)股騰騰熱焰。

晚期甲骨文簡化了兩側的焰苗,並將主焰寫成「人」形。

金文在晚期甲骨文的基礎上省去地面,將甲骨文連在一起的三股焰苗分離,將主焰兩邊的焰苗、寫成撇和捺 。

篆文承續金文字形。「火」在上下結構中作偏旁時被寫成「四點底」。

(8)火的發明歷程擴展閱讀

火字的記載:

燃燒木材是最早生火的方式。樹木自古提供人類需要的很多能源,故稱柴或柴火。不同的樹木造就不同的柴火。

《調鼎集·火》列舉各種木柴烹煮:「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鴨及肉等,能令極爛,能解一切毒,穢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飯食,安人神魂到五臟六腑。麥穗火:煮飯食,主消渴潤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飯,壯筋骨,煮茶不宜。」

「櫟柴火:煮豬肉食之,不動風,煮雞鴨鵝魚腥等物爛。茅柴火:炊者飲食,主明目解毒。蘆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葯。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濁。糠火:礱糠火煮飲食,支地灶,可架二鍋,南方人多用之,其費較柴火省半。惜春時糠內入蟲,有傷物命。」

⑨ 火柴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18世紀初,義大利出現了一種取火產品,形狀如同捶衣棒,頂端塗濃氯酸鉀,接觸盆子里盛的硫酸便起火,這是最早的火柴。1805年,俄國出現了類似化學火柴的玻璃頭發火棒,用鉗子在棒頭上一夾就起火。1833年,瑞典卑爾加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火柴廠,生產的摩擦火柴是奧人潑來歇耳發明的,但很不安全。1855年,瑞典人倫塔斯脫路姆最早發明了安全火柴,為火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遠在1839年,火柴隨同鴉片由英國傳入中國。當時只有宮庭和大臣們使用。1890年以後,上海有了第一個火柴製造廠,但這個廠是瑞典人開辦的,廠名瑞商洋行。自1894年起,我國湖北建立了兩家官商合辦的火柴公司——聚昌和盛昌,就是我國最早的火柴廠。在慈禧太後過60歲生日那一天(1894年11月7日),我國首次出現了印著西太後像的火柴。

解放後,我國火柴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生產多種特種火柴。例如:在十級以上的大台風中不熄滅的抗風火柴;不怕雨水的防水火柴;用一根鋼針代替梗棒的無梗火柴;用紙棒塗蠟的蠟梗火柴,燃燒時間長達2分鍾;南京曾生產過拉動火柴,只要一撥火柴棒,就能燃燒起來;不久前製造的海鷗牌信號火柴,海船可用來及時發出遇險求救的紅色信號,或發出缺乏淡水的綠色信號,這在我國火柴史上是一個創舉。

閱讀全文

與火的發明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