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馬韁發明

馬韁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25 09:23:13

1. 中國馬掌的起源是什麼,最早出現在什麼年代

1:謝成俠在《中國養馬史》[2] 中認為漢代《鹽鐵論》中提到的平民階層所用的「革鞮」是革內制的馬容鞋,又根據唐詩「四蹄不鑿金砧裂」等,推測蹄鐵的應用是唐代以後的事。 美國內亞史研究大師丹尼斯·塞諾(D.Sinor)的《內亞的戰士》[3] 一文根據拉施特《史 集》、瓦剌使節記述等一系列記載,認為歐洲在公元5世紀就已經出現的馬蹄鐵,直到蒙 古時期才偶爾出現在內亞草原上。孫寶璉在 《我國馬的修蹄與蹄鐵史考》[4] 中,認為詩詞中常見的「鐵馬」「可能是裝蹄鐵的馬」,斷定蹄鐵的發明「只能在隋唐以後,明朝以前」。中國大規模使用應該從唐宋開始,唐朝遠征時曾要改制騎兵,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加裝新馬鞍和馬掌。」
2:網路知道那裡看到說「馬掌其實很早就出現在游牧部落里了。對於此看法可以說「馬掌在中國最早出現是否是游牧民族?因為早期中國北方有很多游牧民族,例如匈奴,烏桓,鮮卑,義渠等很多游牧民族,這些民族自由遷徙,可能有的通過到達西方時獲得的馬掌的技術。

2. 歐洲人是靠兩手握住韁繩調整馬的方向,鮮卑人則把韁繩拴在鐙上,靠腳去控制,解放了雙手

秦朝時候是肯定沒有的,三國時期倒是有可能。

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市。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今北票市)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北燕是慕容鮮卑所創建的王朝,當時在東北地區與高句麗互相爭奪地盤,雙方都很重視發展騎兵。由於慕容鮮卑與北方草原游牧地區關系更為密切,便率先發明了馬鐙,從而使其騎兵的戰鬥力猛增。
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琅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後。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馬鐙的較早實例。
1965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麵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要沖級了,採納下吧
feghveprul30351665242013-2-22 23:38:33

3. 馬蹬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十六國時期。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

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3)馬韁發明擴展閱讀

馬蹬的重要性

歷史上也的曾出現過沒有馬鐙的重騎兵,但是由於沒有馬鐙存在,騎兵在沖鋒時無法藉助馬的力量,騎手的沖鋒完全依靠自身的臂力,沖擊力非常有限。

同時,沒有馬鐙的情況下,虛晃的雙腿無法給上肢增加輔助力量,殺傷力反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這種騎兵部隊在與步兵方陣的對抗中沒有明顯的優勢。

金屬雙鐙無疑是變革性的發明,它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點,騎兵的雙手不用再一直薅著韁繩來駕馭戰馬,雙腿終於不用再像以往那樣緊緊夾住馬肚子來保持身體穩定。

這樣,騎兵們就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做各種復雜的高難度動作。尤其可以披掛在重甲、使用大型武器的情況下,肆意在馬背上做左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閃的等復雜的格鬥而不用減速或擔心掉下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鐙

4. 馬蹬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馬蹬

馬蹬是現代騎馬必備的一種工具,使用時拴於馬上,騎馬者的腳部懸掛處。馬蹬大多使用鐵製成,為的是使馬蹬更牢固,不被脫落。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蹬的民族;西歐則至8世紀時法蘭克墨洛溫王朝滅亡時才有。馬蹬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可以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沖、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鬥力,並可能依此擊敗歐洲人。西晉時有單蹬,東晉16國時有雙蹬。
網上資料實在太少,但實際上馬蹬確實應當成為匈奴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這之前,人對於馬的操縱十分不便,一旦山路難走,雙腳很難發力。在馬蹬發明之前,騎手必須至少一手扶鞍韉,即使發箭也只能一發,很難換剪枝,只能使用單手兵刃和輕型兵刃,雙手刀、錘、斧等兵刃根本不能使用,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占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作戰。
。馬蹬發明之後,加上長筒靴的普及,讓騎手可以擺脫馬匹對手的限制,大大增加了雙手在騎行中的作用,可以雙手持兵器弓箭,戰鬥力大大增強,而在同時,中原地區卻沒有普及馬蹬,因此匈奴騎兵戰鬥力十分驚人,對中原地區造成巨大的威脅。
除開作戰之外,馬蹬的作用也很明顯。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危險且極容易疲勞。
相關資料:中國出土馬蹬最早的是東晉, 制式已相當完備.。孫恭恂教授認為三國時期的曹軍已經裝備了馬蹬,考慮到西晉僅延續了28年,雖然沒有有力的出土文物,三國時期已經使用馬蹬似乎是可以商榷的。但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事實,既曹軍曾一日一夜追擊敗軍500里,如果沒有馬蹬,大概騎兵們半路上就全都掉下來,也不用追趕了。別小瞧馬鐙這個小玩意兒,西方的騎兵哪個時期可都是騎在光背馬上的,稍微一撞就會掉下來,而並非像電影里描述的那樣具有做為主力使用。所以中國歷史上對馬的使用並不落後,馬蹬的使用就使騎兵控馬和戰斗能力大幅提高。

5. 中國古代一項小發明,為何改變了古代騎兵戰爭方式

馬鐙的發明的確改變、增強了古時候騎兵的作戰方式,它的作用就是在馬腹兩側和馬鞍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使騎兵在馬上奔跑或者作戰時能支撐、穩定身體,同時解放雙手增強作戰能力。

最初的時候,人們騎馬是沒有馬鞍和馬鐙的,只是騎在馬的裸背上。騎馬人必須雙手牢牢抓住馬的鬃毛或是緊緊摟住馬的脖子,這樣才不會被馬甩出去。後來就有人發明了馬鞍,馬鞍的出現雖然也有幫助人在騎馬是穩定身形的作用,但是依舊解放不了雙手。


試想一下,騎兵在打仗時,沒有馬鞍和馬鐙就等於沒有戰鬥力了,雙手都用來抓緊韁繩防止自己不掉下去,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如果騎兵有了馬鞍,可以稍稍穩定身形,但由於雙腳沒有著力點,這樣就還需要一隻手抓緊韁繩,這樣一來戰鬥力減半。但,再加上馬鐙就不一樣了,騎兵在作戰時,不需要雙手時刻抓著韁繩。腳踩在馬鐙上穩定身形,雙手可以用武器去戰斗,而且作戰時身體有了著力點,對爆發式戰斗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馬鐙的發明改變騎兵的作戰方式、增強了騎兵的戰鬥力,而馬鐙的作用就是用來穩固騎兵的身形的。

6. 馬韁繩什麼朝代出現

馬韁繩是太簡單的東西,不是什麼朝代出現,而是人類馴化動物時期(1.4~1.0萬年前)就出現了!

7. 牛頓發明的故事

被譽為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牛頓為什麼能在科學上獲得巨大成就?他怎樣由一個平常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禁要聯想到他刻苦學習和勤奮工作的幾個故事。

「我一定要超過他!」

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籬笆下的樂趣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斗爭。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頓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裡。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當牛頓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牛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母親想培養他獨立謀生,要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

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多麼不願意離開心愛的學校啊!他傷心地哭鬧了幾次,母親始終沒有回心轉意,最後只得違心地按母親的意願去學習經商。每天一早,他跟一個老僕人到十幾里外的大鎮子去做買賣。牛頓非常不喜歡經商,把一切事務都交託老僕人經辦,自己卻偷偷跑到一個地方去讀書。

時光漸漸流逝,牛頓越發對經商感到厭惡,心裡所喜歡的只是讀書。後來,牛頓索性不去鎮里營商了,僅囑老僕人獨去。怕家裡人發覺,他每天與老僕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個籬笆下讀書。每當下午老僕人歸來時,再一同回家。

這樣,日復一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一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一看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一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著種種記號,心裡受到感動。舅舅一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你的志向發展吧,你的正道應該是讀書。」

回到家裡後,舅舅竭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棄商就學。在舅舅的幫助下,牛頓如願以償地復學了。

在暴風中研究和計算風力

時間對人是一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一樣。

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知識在於積累,聰明來自學習」。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扎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後,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對比之下覺得歐幾里德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鑽研笛氏
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遂之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傳說中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的佳話,可為牛頓身體力學的佐證。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牛頓認為這是個准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的好機會。於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慾望。他一遍又一遍,終於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繼續進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歲時發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萬有引力和光的秘密

牛頓二十三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在鄉下度過的休學日子裡,他從沒間斷過學習和研究。萬有引力、微積分、光的分析等發明的基礎工作,都是這個期間完成的。

那時,鄉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掉下來。

這些事實使他懷疑起來:「什麼力量使投石器裡面的石頭,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來呢?對於這個問題,他曾想到刻卜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時,牛頓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距
地球的距離,由於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為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鍾的向心加速度應是十六英尺,但據推算僅得十三點九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毫不灰心和氣餒,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地研究。整整經過了七個春秋寒暑,到三十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這時期牛頓還對光學進行了研究,發現了顏色的根源。一次,他在用自製望遠鏡觀察天體時,無論怎樣調整鏡片,視點總是不清楚。他想,這可能與光線的折光有關。接著就實驗起來。他在暗室的窗戶上留一個小圓孔用來透光,在室內窗孔後放一個三棱鏡,在三棱鏡後掛好白屏接受通過三棱鏡折進的光。結果,大出意外,牛頓驚異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橢圓形,兩端
現出多彩的顏色來。對這個奇異的現象,牛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得知光受折射後,太陽的白光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因此,白光(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 靛、紫七色光線匯合而成。自然界雨後天晴,陽光經過天空中余圍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繽紛的虹霓,正是這個道理。

經過進一步研究,牛頓指出世界萬物所以有顏色,並非其自身有顏色。太陽普照萬物,各物體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顏色,而將它所不能接受的顏色反射出來。這反射出來的顏色就是人們見到的各種物體的顏色。這一學說准確地道出顏色的根源,世界上自古以來所出現的各種顏色學說都被它所推翻。

牛頓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學所打下的深厚數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

進入忘我的境界

在一個崎嶇的山路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牽著一匹馬在緩緩登山。人在前面慢慢地走,馬在後面一步步地跟,山谷中響著單調的馬蹄聲。走啊,走啊,馬突然脫韁而跑,老人由於沉浸在極度的思索之中,竟沒有發覺。老人依然不畏艱難地登著山,手裡還牽著那根馬韁繩。當他登到較平坦的地方想要騎馬時 一拉韁繩,拽到面前的只是一根繩,回頭一看馬早已沒有了。

牛頓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時間鍛煉身體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裡度過的。一次,在書房中,他一邊思考著問題,一邊在煮雞蛋。苦苦地思索,簡直使他痴呆。突然,鍋里的水沸騰了,趕忙掀鍋一看,「啊!」他驚叫起來,鍋里煮的卻是一塊懷表。原來他考慮問題時竟心不在焉地隨手把懷表當做雞蛋放在鍋里了。

還有一次,牛頓邀請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飯。他研究科學入了迷,把這件事忘掉了。他的傭人照例只准備了牛頓個人吃的午飯。臨近中午,客人應邀而來。客人看見牛頓正在埋頭計算問題,桌上、床上擺著稿紙、書籍。看到這種情形,客人沒有打攪牛頓,見桌上擺著飯菜,以為是給他准備的,便坐下吃了起來。吃完後就悄悄地走了。當牛頓把題計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備吃午
飯時,看見盤子里吃過的雞骨頭,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沒有吃飯呢,我還是吃了。」

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並不關重要,不過表明了牛頓是一個怎樣沉思默想,不修邊幅,虛己斂容的人,他對科學極度的專心,總是想著星辰的旋轉,宇宙的變化,而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謙虛謹慎、一絲不苟的學風

「寬闊的河流平靜,學識淵博的人謙虛。」凡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虛的美德。牛頓每當在科學上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揚名於世。

當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
早已解決、早已算好了的問題,心裡欽羨不已。

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寫好的關於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一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勸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沒有聽信朋友的好意勸告,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
過長時間的一絲不苟的反復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一六八七年七月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

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它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些話多麼意味深長啊!它生動地道出牛頓獲得巨大成就的奧妙所在,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獻身的精神,勤奮地創造,開辟出科
學的新天地。
這些事例給你提供寫作材料,你必須鍛煉自己的總結能力.相信你能行!
你挑一個吧。

8. 馬鞍和馬鐙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漢代。

漢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其初步奠定了中國後世2000年的大致疆域,從此使「天下一統」的觀念深入漢民族的內心深處,並且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對周邊地區甚至遠至中西亞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次使中國作為一個穩固強大的帝國登上世界歷史的一級競爭舞台。

漢朝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於其強有力的軍事力量,這一力量的最重要來源就是它能征善戰的騎兵部隊。

(8)馬韁發明擴展閱讀:

馬鞍和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韁繩之後最重要的發明。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

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因此的訓練難度極大,規模難以成型,戰鬥力也不及後世。

第一個革新(這只是一般性的看法,但其實際的發明順序不一定是這樣)是高橋馬鞍的出現,馬鞍兩端從平坦轉為高翹,限制了騎手身體的前後滑動趨勢,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

第二個則是馬鐙的使用,它通過固定雙腳提供橫向穩定性,同時在馬鞍的協助下將人和馬結為一個整體,使騎兵利用馬匹的速度進行正面沖擊成為可能。

9. 馬鐙未被發明之前,古人是怎麼上馬的

據史學家考證,中國馬鐙最遲出現在東漢時期,那麼在馬鐙未被發明之前,古人是怎麼上馬的呢?其實在馬鐙沒有出現的時候,古人並沒有單獨的使用馬匹,而是將一匹或是幾匹馬套在馬車中,當時的馬只是做為一個驅動,一個牽引而已。那時的人認為馬背光溜太不安全,給馬套上一個車,人坐在車中,遠比直接騎在馬背上要安全的多。

馬夫將自己騎馬的經驗告訴了其他的人,於是許多人紛紛效仿,人們驚奇的發現,原來單獨的騎馬遠比坐馬車要方便許多,這個時候人們就開始琢磨起怎樣給自己 的坐騎裝備。當馬鞍馬鐙的出現,古人也就切底地告別了上馬踏椅踏石的老古方法。

10. 操控馬的韁繩是誰發明的,是誰想到要騎馬的

是廣大勞動人民發明的,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歷史上有很多東西並不是一個人就可以發明的,而是在人民的辛勤勞動中不斷發展完善的。騎馬也是這個原因。

閱讀全文

與馬韁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