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浮空器是如何製成的
一艘巨大的圓形熱空氣飛艇高高地飄浮在地球上空。利用太陽能,它能停留在高空,還能作機動飛行,甚至通過微波直接把能量傳到地面上來。它寬16公里左右,能在26公里高的同溫層里停留不動。上述浮空器是富蘭克林研究中心的奧克里斯和索勃曼設想的。他們估計,這台太陽能同溫層平台就能產生1000兆瓦電力,其中至少有100兆瓦電力能夠到達地面上的微波接收站以供使用。
㈡ 利用空氣浮力升空的飛行器是
飛艇 飛艇是一種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它與熱氣球最大的區別在於具有推進和控制飛行狀態的裝置。飛艇由巨大的流線型艇體、位於艇體下面的吊艙、起穩定控製作用的尾面和推進裝置組成。 艇體的氣囊內充以密度比空氣小的浮升氣體(有氫氣或氦氣)藉以產生浮力使飛艇升空。吊艙供人員乘坐和裝載貨物。尾面用來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穩定。大型民用飛艇還可以用於交通、運輸、娛樂、賑災、影視拍攝、科學實驗等等。比如,發生自然災害時,通訊中斷就可以迅速發射一個浮空器,通過浮空氣球搭載通訊轉發器,就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對整個災區的移動通訊恢復。
㈢ 中國古代的「四大航空發明」
風箏:巧出助飛效應
在遼闊的渤海,中國海軍航空兵某部正在進行艦載機起降訓練。只見遼寧艦保持30節(約為55.6km/h)航速迎風疾駛,一架架戰機轟鳴。航母的前甲板不足200米長,重達20~30噸的殲-15戰斗機要從航母前端滑躍式甲板上一躍而起,直上雲天,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其中的原理就離不開「風箏效應」啦!風箏,古人稱之為鳶(yuān)。它有骨架、面布和平衡尾3個部分。骨架是用來保持輪廓和有效的受風面積,並支撐和固定面布的;面布是提供風箏的受風面,使風箏產生升力的作用部件,也可使風箏呈現多樣的畫面效果;平衡尾有配重、穩定的作用,也可保持風箏放飛時的姿態。
風箏的升空利用了「力的合成與分解」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兩項物理學原理。風箏飛起時,其迎風面與空氣會有個相對運動方向的迎角(α),風箏拉線會產生拉力(T)。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就會產生一個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T反),且反作用力的方向與拉力的方向相反。風箏拉線與面布的交接點(A點)在垂直方向會受到空氣壓力(F壓)的分力(F升)、線拉力(T)的分力(T下)和風箏重力(G)共同作用。調整風箏的放飛迎角(α),使F升≥T下+G,風箏就可上升或在空中靜止;如若F升<T下+G,風箏就會下墜。
遼寧艦飛行甲板的前端向上斜翹,使艦載機在加力起飛的最後階段機身向上與水平方向呈大約14o的迎角。此時的機翼與機身下表面相當於一個巨型的風箏。殲-15戰斗機在滑跑起飛時可獲得較大的輔助升力。同時殲-15戰斗機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方向也因迎角向上傾起,艦載機實現短距滑跑快速起飛。
在軍用飛機各種戰術飛行動作中也能找到風箏效應的身影。飛行員依靠對迎角的准確掌握,完成各種復雜的特技動作,從而達成各種戰斗任務。
延伸閱讀:
飛機升空主要依靠伯努利效應,但飛機在低速狀態時伯努利效應尚不明顯,因此風箏效應對飛機的起降輔助效果反而較強。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前,飛機多以活塞發動機和螺旋槳為動力裝置,飛機航速較低,起飛速度較慢,因此多採用後三點式起落架布局,以使飛機有固定的迎角,在滑跑全程獲得風箏效應。而現代噴氣式飛機起飛速度快,無需再藉助風箏效應,為便於駕駛員觀察,避免著陸時發生「機頭倒立」等安全事故,多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布局。
竹蜻蜓:變身螺旋槳
以竹蜻蜓為原型的螺旋槳推進器,被應用於噴氣時代以前幾乎所有的飛機。即使是現在,大大小小的直升機依然在它們的頂部安裝至少兩部大大的竹蜻蜓—旋翼。這個誕生於中國東晉時(317年—420年)的玩具,怎麼就如此深遠地影響了人類的航空歷史呢?
伴隨著絲綢之路的貿易,竹蜻蜓來到西方,被稱為「中國螺旋」。1796年,英國人喬治·凱利對其進行了研究。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竹蜻蜓成了飛機的重要推進部件—螺旋槳。
竹蜻蜓(螺旋槳)升空原理與風箏相似,主要還是牛頓第三定律、力的分解與合成。如上頁圖所示,螺旋槳逆時針旋轉,有傾角的葉片對空氣產生推擋,其A點作用力分別是向下的F下和切線方向的F切。同時對葉片的反作用力F反可分解為使螺旋槳向上的推力F反升和沿葉片旋轉切線方向相反的作用力F反切。
孔明燈:催生熱氣球
孔明燈俗稱許願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酷似三國時期蜀國宰相諸葛孔明戴的帽子,也有人說這種會飛的燈是諸葛亮發明的,故得其名。但在早於孔明生卒年代的西漢時期,《淮南子·萬畢術》中已有類似現象記載:「取雞子,去其汁,然(燃)艾火納空卵中,疾風因舉之飛。」意思是說在空雞蛋殼中燃艾絨,蛋殼可飛上天空。這說明我們的先祖很早就認識到輕盈的物體可以在熱空氣作用下升空。
如下圖所示,左側燈體中蠟燭未點燃時,溫度較低(t1),燈內空氣密度大,燈的總重量較大(G1);右側燈體中蠟燭點燃時,溫度升高至t2,燈內空氣密度變小,燈的總重量變小至G2。這個時候孔明燈受到的浮力就等於其排出同體積的環境空氣的重力(空氣質量乘以重力加速度)。根據阿基米德定律,當浮力大於孔明燈自身與燈內的氣體重力的總和G2時,孔明燈就能在空氣中漂浮起來。
孔明燈在中國古代多做軍事用途,主要用來傳達軍事訊息,以及探測風向和風速。熱氣球運動則是其原理在現代的發展與應用。
走馬燈:孕育噴氣發動機
走馬燈的構造很像竹蜻蜓與孔明燈的組合體。它的內部有一根可以旋轉的立軸,上部裝一個葉輪(有多個葉片的竹蜻蜓),立軸下端則裝一盞燈或一支蠟燭作為熱源。熱源點燃後,上方空氣受熱上升,通過葉輪後從燈體的上方離去,而冷空氣由下方源源不斷進入燈體。這樣形成空氣在燈體內由下向上的單向流動從而推動葉輪,並帶動與立軸相連的圖像(走馬)在燈內轉動。
走馬燈具體發明時間尚不清楚,但到秦朝時它已製作精良。它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熱動力驅動渦輪旋轉做功的機械裝置,它實現了熱能向機械能的轉換,成為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鼻祖。1921年法國人獲得了第一個噴氣發動機的專利;1939年8月德國製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1950年,朝鮮空戰成為世界上第一次噴氣式飛機的對決。噴氣式飛機的出現催生了軍用飛機的升級換代,加大了航空在軍事上的作用,也加強了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
㈣ 97雅典娜浮空術
浮空人物及方法:
(一) 麻宮雅典娜 浮空術
在自己的版邊輸入→↘↓↙←↖↗按B!對方在角落裡,連續按下A就是無限了!55HITS KO對方!
麻宮雅典娜 飛行術
在浮空的狀態下迴避(無論是前迴避或後迴避)在未著地前按↓+B!
(二) 瑪麗 浮空術
對方在剛起跳時用←↙↓↘→+A或C(投機技)在角落裡連續按下B或站立B都是無限!
瑪麗 高空站立術(對手是暴走利昂娜)
當暴走利昂娜發出→↘↓↙←+A或C,當利昂娜的飛行道具快回來時,瑪麗用←↙↓↘→+A或C(投機技)就搞定了!
(三) 不知火舞 浮空術
在自己的版邊輸入→↘↓↙←↖↗按A或C!舞的浮空術比較好!浮在空時的下B是不防技!
同樣的,對方在角落連續按下B是無限!不過舞會把對方打到頭昏!不像麻宮那樣!
(四) 夏爾美 超高浮空術
(對手是暴走利昂娜)記住是超高!太高了!哈哈~
當暴走利昂娜發出→↘↓↙←+A或C,當利昂娜的飛行道具快回來時,夏爾美用→↘↓↙←→↘↓↙←+A或C!
A=輕拳
B=輕腿
C=重拳
D=重
㈤ 關於人體漂浮道具
由超級魔術師彼特(Peter Loughran)發明的人體浮空器,不使用特製衣物、不用大巾遮蓋、不用特製鞋子
表演前後,雙腳及鞋底都可以給觀眾看清楚.
㈥ 浮空器是如何工作的
浮空器的上半球能採得太陽光的熱量,又能防止紅外輻射逃逸,以免熱量分散。球體裡面有一個拋物面反射器,把太陽光的輻射能聚焦到一台鍋爐發電機組。這台裝置每天工作8小時,每天輸出電力6000兆瓦小時。晚上,球體轉動180度,使鍍有金屬的半個球朝上,防止內部的熱量輻射到太空中去。太陽能同溫層平台以壓縮氫或壓縮氧的形式利用白天貯存的能量。
㈦ 降落傘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1、降落傘是根據松樹的尾巴發明的。
2、降落傘(又稱:保險傘),在航空科學技術中,是主要由透氣的柔性織物製成並可折疊包裝在傘包或傘箱內,工作時相對於空氣運動,充氣展開,使人或物體減速、穩定的一種氣動力減速器。它通常有一個面積很大的傘蓋,可以產生很大的空氣阻力。下落的人或物體通過繩索與傘蓋相連。降落傘可以保證在空中下落的人或物體的安全。降落傘是空降兵的重要裝備。利用降落傘,人們還可以控制下降的方向,保證降落地點的准確性。
3、相關記載:
早在公元前一百年西漢時代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降落傘原理應用的記載。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著作中寫道:「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桿而下,得不死。」他敘述的故事是,上古時代,有個叫舜的人,有次上到糧倉頂部,瞽叟從下面點起了大火,舜利用兩個斗笠從上面跳下,沒有被燒死。這是人類最早應用降落傘原理的記載,相傳公元1306年前後,在元朝的一位皇帝登基大典中,宮廷里表演了這樣一個節目:雜技藝人用紙質巨傘,從很高的牆上飛躍而下。由於利用了空氣阻力的原理,藝人飄然落地,安全無恙,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跳傘實踐了。日本1944年出版的《落下傘》一書寫到了這件事,書中介紹說:「由北京歸來的法國傳教士發現如下文獻,1306年皇帝即位大典中,雜技師用紙做的大傘,從高牆上跳下來,表演給大臣看。」1977年出版的《美國網路全書》中也寫到:「一些證據表明,早在1306年,中國的雜技演員們便使用過類似降落傘的裝置。」這個跳傘雜技節目後來傳到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不久又傳到了歐洲。到17世紀,各種各樣的跳傘雜技表演在歐洲各國盛行一時,傘也由紙質改成布質、綢質,形狀由圓形改成多樣形。
4、降落傘發明與應用:
另外有資料表明,降落傘是由阿拉伯人首先發明的。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前1000多年,一名阿拉伯人就用木頭和斗篷製作了飛行器,他的飛行器被認為是降落傘的第一個雛形。
18世紀30年代,隨著氣球的問世,為了保障浮空人員的安全,雜技場上的降落傘開始進入航空領域.據國外資料介紹,當時有人製成一種綢質硬骨架的降落傘,以半張開狀態放置在氣球吊籃的外面,傘衣底下帶有傘繩,系在人的身上,如果氣球失事,即乘降落傘落地.這可能是最早用於航空活動的降落傘.飛機問世後,為了飛行人員在飛機失事時救生,降落傘又有了進一步改進,1911年出現了能夠將傘衣、傘繩等折疊包裝起來放置在機艙內,適於飛行人員使用的降落傘,這種降落傘於1914年開始裝備給轟炸機的空勤人員。
㈧ 為什麼說浮空器是人類跨入太空的跳板
一艘巨大的圓形熱空氣飛艇高高地飄浮在地球上空。利用太陽能,它能停留在高空,還能作機動飛行,甚至通過微波直接把能量傳到地面上來。它寬1.6公里左右,能在26公里高的同溫層里停留不動。
上述浮空器是富蘭克林研究中心的奧克里斯和索勃曼設想的。他們估計,這台太陽能同溫層平台就能產生1000兆瓦電力,其中至少有100兆瓦電力能夠到達地面上的微波接收站以供使用。
這個太陽能同溫層平台還能進行天氣觀測,並能把大多數天文設備帶出阻擋視線的大氣層。先進的空間研究項目也可以把它作為發射台從這里把硬體用傳統的火箭發射到軌道中去。太陽能同溫層平台可以載人,也可不載人,如果載人,乘員則生活在球體內部的密封生活區內,需要獲得供給品時把浮空器降低到普通飛艇可以到達的高度即可。
太陽能同溫層平台的結構是半剛性的,球形的外殼內外都有一層塑料薄膜,球殼的下面一半鍍以金屬。這個浮空器的直徑可小到200米左右。強烈的太陽光將會把球內空氣加熱到26℃,而球外面的空氣溫卻只有-40℃,內外溫差很大。於是平台就上升,懸浮在地球上某個地點的上空而不需要消耗燃料——這對普通飛機來說是不可能的,靈巧的人造衛星能夠做到這一點,但必須先把它們用動力推進到極高的軌道之中,才有可能。
這個浮空器的上半球能採得太陽光的熱量,又能防止紅外輻射逃逸,以免熱量分散。球體裡面有一個拋物面反射器,把太陽光的輻射能聚焦到一台鍋爐發電機組。這台裝置每天工作8小時,每天輸出電力6000兆瓦小時。晚上,球體轉動180度,使鍍有金屬的半個球朝上,防止內部的熱量輻射到太空中去。太陽能同溫層平台以壓縮氫或壓縮氧的形式利用白天貯存的能量。
太陽能同溫層平台利用以氫為燃料的推進器,能以每小時高達48公里的速度作機動飛行。艇上人員的生活供應系統比繞軌道飛行的航天器所需要的來得簡單,因為氧氣可以從同溫層濃縮取得。乘員不必穿笨重的宇航服,只需穿帶降落傘的高空服就行了。
㈨ 自製飛艇的製作方法
有推進裝置,可控制飛行的輕於空氣的航空器.飛艇由巨大的流線型艇體、位於艇體下面的吊艙、起穩定控製作用的尾面和推進裝置組成.艇體的氣囊內充以密度比空氣小的浮升氣體(氫氣或氦氣)藉以產生浮力使飛艇升空.吊艙供人員乘坐和裝載貨物.尾面用來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穩定.1852 年法國吉法爾製成一艘裝有蒸汽機 的飛艇 .1900年德國人齊伯林製造了第一艘硬式飛艇(艇體由剛體骨架外罩蒙布或薄鋁皮構成),它廣泛用於軍事,並開創了飛艇商業飛行的歷史.飛艇體積大、速度低、不靈活,因而極易受到攻擊.因此飛艇在軍事上的應用逐步被飛機所代替.7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開始在新的基礎上研製現代飛艇.英國已試制出天舟 500 型軟式飛艇,並准備用於北海油田巡邏.
飛艇是一種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它與氣球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具有推進和控制飛行狀態的裝置.艇體氣囊內充以密度比空氣小的浮升氣體(氫氣或氦氣),藉以產生浮力使飛艇升空.
1783年,法國的蒙格菲爾兄弟和J·A·C·查理分別完成了熱氣球和氫氣球的發明,並成功地進行了載人飛行.為了解決氣球飛行無法控制,只能隨風飄飛的問題,法國軍官梅斯尼埃於二年就設計了可控制飛行的飛艇.梅斯尼飛艇的原理和形狀等與今天的軟式飛艇大至相同,但由於當時缺少相應的動力裝置,這一設想未能實現.
世界上第一艘飛艇是法國工程師H·吉法爾於1852年發明的.橄欖型的飛艇長44米,直徑12米,在軟式氣囊下有一三角型風帆用來操縱飛行方向,在吊籃內裝有一台僅3馬力的蒸汽發動機驅動一副3葉螺旋槳.1852年9月24日,吉法爾從巴黎馬戲場起飛,以大約8公里的時速飛行到28公里外的德拉普.此後內燃機的問世,使飛艇有了重量更輕、效率更高、也更安全的動力裝置.
早期軟式飛艇的氣囊要靠充氣的壓力才能保持外形.它飛得又慢又低.1890年,德國陸軍中將F·齊伯林伯爵一退役就研製新型飛艇的工作.他使用鋁材作飛艇的骨架使氣囊始終保持一定的形狀,氣囊內還有許多個分隔的小氣囊,這使飛艇的安全性有了提高.1900年7月2日,第一艘齊伯林式飛艇LZ—1號進行了首次飛行.飛艇呈雪茄形,長128米,直徑11.7米,裝有2台16馬力的內燃發動機,還裝有方向舵和升降舵.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硬式飛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是飛艇發展較快的時期,英國和法國使用小型軟式飛艇執行反潛巡邏任務.德國則建立了齊析林飛艇隊,用於海上巡邏、遠程轟炸和空運等軍事活動.飛艇體積大、速度低、不靈活、易受攻擊,同時由於飛機性能的不斷提高,因而軍用飛艇逐漸被飛機所取代.但飛艇的商業飛行仍有發展.1929年德國製成的大型飛艇 「興登堡」號,長245米,直徑超過41米,總重206噸,曾10次往返飛行於美國和德國之間,運送旅客1000多人.英國和法國也先後參照齊伯林式飛艇製造了本國的大型飛艇R—100號和 「阿克隆」號.這時的飛艇大都使用氫氣作為浮升氣體,易燃易爆,很不安全.1937年, 「興登堡」號在著陸時因靜電火花引起氫氣爆炸,35人遇難.英、美也有多艘大型飛艇大都相繼失事,此後飛艇的發展陷於停滯狀態.
7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飛艇改用安全的氦氣,其發展又呈活躍.採用多種新技術的新型飛艇被 用於空中攝影攝像、巡邏等方面,洛杉磯、漢城和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北京亞運會都可在會場上空看見它的身影.
㈩ 新興的軍用浮空器——系留氣球
浮空器(Lighter-than-air craft)是指利用輕於空氣的氣體來提供升力的航空器。除我們常見的飛艇和熱氣球外,浮空器家族的另一重要成員就是系留氣球,其利用靜浮力升空,不具備動力,配備系纜由地面固定。系留氣球因可根據需求靈活換裝不同載荷來執行不同任務,而且通過系留系統還可回收重復使用,已被許多國家的軍方與安全部門裝備,用於軍事及國土安全領域。
系留氣球也可以部署在艦船上
此外,與其它偵察預警平台相比,系留氣球造價更低,操作成本低廉;構造簡單,運載能力強,不需跑道即可升空;作業高度較低,偵察影像的解析度以及對電子信號的截獲偵聽能力都相對較強;滯空時間長、載荷彈性大。這使系留氣球成為一些小國家進行長時間監控的最佳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