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禹創造大地

禹創造大地

發布時間:2021-12-24 23:40:36

『壹』 禹生平的重要事跡�9�1急!!!

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號禹,後世尊稱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堯時被封為夏伯,史稱伯禹、夏禹。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帝夏禹王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社會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時代社會代替野蠻時代社會,推動中國皇室歷史沿革發展。

『貳』 大禹在歷史上有什麼貢獻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治理黃河。
政權建設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偉人。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 大禹
安居樂業。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賓士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參《論語·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長開慶功大會,賜給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豐功偉績。當舜年老時,眾人一致推舉禹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禹接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范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太平御覽卷823引《隨巢子》)。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
分九州
禹為了鞏固夏王朝,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南省方,濟於江」(《淮南子·精神訓》),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徵統一天下九州,成為夏王朝之象徵。
教化
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 「大禹治水」玉山
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由於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後氏,他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被稱為夏。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原始社會的結束、階級社會的開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編輯本段傳說故事
大禹治水
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帝開始起用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治水逢洪築壩,遇水建堤,採用「堙」的辦法,九年而水不息。堯的助手舜行視鯀治水無功,將他誅殺在羽山。 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他從冀州開始,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決定採用因勢疏導洪水的辦法。 當時的紹興地區也受到洪水的禍害,被稱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這塊荒蠻之地,鑿山疏流,將水引入東海,使這片淺海沼澤之地重新成為平原,人民得以從事墾殖為生。大禹曾在紹興娶塗山氏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離家治水去了。他婚後離家十三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帝堯時,洪水成災,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堯帝命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洪水。鯀率眾築壩修堰,費了九年功夫,也沒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東蓬萊東南)的處罰。也有典籍記述鯀被誅殺於羽山。 舜繼帝位後,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禹欣然領命,但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首先認真總結前輩治水的教訓,尋找治水失敗的原因。然後,率領伯益、後稷等一批忠實助手,跋山涉水,頂風冒雨到洪災嚴重地區進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勢,制定統一的治水規劃,在此基礎上才展開大規模的治水工作。他鑒於前輩治水無功主要是沒有根據水流規律因勢利導,而只採用「墮高堰庫」(《國語·周語下》)築堤截堵的辦法,一旦洪水沖垮堤壩便前功盡棄的教訓,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按《國語·周語》所說,就是順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溝河,除壅塞,開山鑿渠,疏通水道。歷時十三年之久,終於把洪淵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經湖泊河流匯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採取了正確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為公,吃苦耐勞,身先士卒,不畏艱險,有鍥而不舍的精神。《韓非子·五蠹》記述大禹「手執耒錘,以民為先。」就是說他手拿治水工具,親自參加勞動,給參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樣子。傳說大禹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塗山女四天便離開家,在外13年,沒有回過一次家。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已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由於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膚曬黑了,手上長滿了老繭,腳底布滿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連束發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顧不上收拾。老百姓見了無不心痛流淚。至今嵩山一帶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的動人故事。傳說,大禹治水時,要在介於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的軒轅山打出一條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顧不得回家,便於妻子塗山氏約定,以擊鼓為號,把飯送到山上。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為一頭神力無比的大黑熊,連推帶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乾的起勁時,一塊劈山崩裂的石頭誤觸皮鼓,禹妻聞聽鼓聲,連忙燒火做飯。 當她拖著已懷孕的笨身子送飯到山上時,東張西望不見丈夫蹤影,卻見一頭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躍奔忙,嚇得扭頭就跑,大禹見此情景,顧不得變回原形就沖妻子追去,妻子受到驚嚇,頃刻間化作一塊巨石。大禹大聲呼喚著妻子和將要出生的孩子,只聽一聲巨響,巨石突然開裂,從中蹦出一個嬰兒,這就是禹的兒子啟。於是後人便稱這塊裂開的巨石為「啟母石」。西漢武帝游覽嵩山時,被這個傳說所感動,下令在這里修建了啟母廟。今啟母廟已盪然無存,但東漢時在廟前修建的啟母闕還依然保留著。從殘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見漢代對禹治水的記述和對啟母塗山氏助夫治水的頌揚。盡管民間傳說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見大禹為治水患而付出的艱辛和犧牲。
大禹與河圖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 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河伯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 會稽山大禹陵景區
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關於「水」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叄』 禹的事跡

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歷來傳頌不絕。堯的時代洪水已泛濫成災,為患下民。《孟子·滕文公上》所載孟子對洪水時期的敘述,最為生動逼真,他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由於洪水為害,人們生存極其艱難,故爾滿目荒蕪,荊榛遍野,野獸出沒,人煙稀少。堯用鯀治水,9年無功。《尚書·洪範》說:「昔鯀堙洪水。」《山海經·海內經》中有個神話,說鯀偷竊了天帝的寶物「息壤」,這是一塊長生不止、能堆山成堤的寶土,鯀用它去堙塞洪水,但不見成效。從此中可以推測,鯀治水患的方法很成問題,主要是用壅塞的辦法,水無處可去,東堵西決,此堵彼溢,仍然為患,所以治水9年,「績用弗成」。
禹受命治水,並有益和後稷作助手。他「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故「勞身焦思」,發憤治好水患。禹這個人聰慧機敏,勤懇踏實,言行一致,又能身為表率。他走遍天下,「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攆是一種登山用具,置於盾下,上山前齒短,後齒長;下山前齒長,後齒短)」,踏勘水情地勢,規劃治水大計。
禹治洪水採用的方法,大約是接受其父失敗的教訓,以疏導為主。如孟子所說,「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不是用人力去與大自然對抗,而是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給洪水找出路,所以他是「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洪水導入長江,排入大海,終於有所歸依。黃河為害最甚,所以大禹治水時,在黃河上下得功夫最多。他上溯黃河源頭,從積石山疏導到龍門,然後南到華陰,東折至砥柱(修三門峽水庫時已炸掉),又至孟津等處。「禹以為河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義為分)二渠以引其河」。
由於黃河上游地勢高,到中下游平原地區,水勢太急,容易成災,故分其水勢,開引渠道,最後輸入渤海。另外《墨子·兼愛中》有禹「鑿為龍門」的傳說。《呂氏春秋·愛類篇》有較詳細的記述:「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 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禹於是疏河決江。」是說在大禹治水以前,黃河沒有龍門以下的河道,水蓄不泄,一片汪洋澤國;大禹鑿龍門、發呂梁,將水引至下游,導入大海,才解除了水患。東漢高誘說:「龍門,河之厄,在左馮翊夏陽之北。」即今山西河津縣與陝西韓城縣之間黃河峽谷上的禹門口。《水經注》卷四記:「昔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龍門矣。《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岩際鐫跡,遺功尚存。」這就是悅,禹鑿龍門的傳說,曾被人們認為是歷史上的真實事跡,還有人去龍門觀察過鑿山的痕跡。
大禹治水,最感人的是關於他本身的傳說。他在治水中表現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忘我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歷久彌新。間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家庭,顧及兒女私情。《莊子·天下篇》載:「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書》所述的,是禹娶塗山氏之女為妻,新婚僅三四天,便出發治水,兒子夏啟呱呱墮地,他沒有見過一面。孟子說,「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中所載,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無論8年還是13年,總之是很長時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如此。」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競至於形容憔悴,大腿上沒剩下多少肉,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禹的形象,就是這樣一位茹苦救世的聖人。
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同時注意人民生計,指導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治水患時就考慮到興修水利,修築溝渠,使其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尚書》中有「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即不但疏通大江大河,還開通了田間溝渠。《史記·五帝本紀》還說;「(禹)令稷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一方面救濟災民,一方面組織農業生產,提倡種植水稻。所以在先秦時期人們的心目中,禹和後稷同為農耕的始祖,後稷尚且是繼承禹的事業。《詩經·閉宮》說:「(後稷)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論語·憲問》中說:「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顯然,大禹教民耕種與治理洪水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尚書》中有一篇《禹貢》,記述了大禹劃分九州的傳說。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各州的山川方位和走向、土壤性質、物產分布,貢賦的等級和物品等情況,以及進貢經行的路線,也都有記載。這是禹在治水過程中,建樹的又一件偉大業績。九州是中國最早的行政區劃,無論其可信程度如何,人們總是習慣把中國稱為九州。因為是大禹劃分九州,故古代人又常把中國稱為禹域。
由於大禹勛勞卓著,「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受到普天下人民的愛戴和擁護,帝舜就將他確定為繼任人選,禪位於他。據說禹也像舜一樣,曾讓天下於舜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禹的都城,傳說非一。晉代皇甫謐說,禹「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平陽是堯時舊都,即今山西臨汾市,晉陽為今太原市,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人多信禹都安邑之說。
禹為天子,其傳說以節儉為特色。孔子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由他的飲食菲薄,衣服粗惡,宮殿卑陋,自奉甚為儉約,但對朝政大事、國計民生絲毫不加吝惜,祭祀辦得隆重,禮服十分美觀,更注意水利,特別盡力修整田間溝渠,以利農業。可見節儉是為了治國安民。
又傳說禹曾征伐三苗,親臨戰陣,勇武神威,戰功卓著。《墨子·兼愛下》載有《禹誓》,即禹征三苗時的誓師之詞。同書《非攻下》說禹在征三苗時,射中三苗的將領,「苗師大亂,後乃遂幾(幾義為衰微)」。這樣的傳說,使禹的形象更富有立體感,而不僅是勤勞為民的一個側面。
禹的時代,天子的權威似比堯舜時更大。傳說「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聲勢可謂浩大。禹不但大會諸侯,而且還有對諸侯的生殺之權。《韓非子·飾邪篇》說:「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後至,而禹斬之。」這個傳說又刻畫出禹嚴厲暴烈的一面。
禹在年老時,選擇皋陶為繼承人,但皋陶先死,禹後來東巡死於會稽,授政於益。益讓天下於禹子啟,而諸侯都去朝見啟,啟遂登上天子之位。但另有一個傳說,是禹傳位於啟,「益干啟位,啟殺之」;益要與啟爭奪最高權力,結果失敗被殺。無淪如何,從禹啟傳承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
禹與堯舜同是歷來備受頌揚的聖王,但又有獨特之處。人們對禹,除崇敬仰慕之外,又有親切之感、感激之情。他治理洪水的功績,後人追懷緬想,由衷贊嘆感激:「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龜乎:」如果沒有大禹治水,這塊地方恐怕只有魚,不會有人了。他辛勞為民的作風,尤其讓勞動人民覺得親切貼近,故先秦時代墨家即效法大禹,艱苦救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禹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具有感召力量。
禹的傳說,本世紀初的疑古學派曾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加以研究,認為禹的傳說出現最早,不過與夏王朝並無關系,而是由古人觀念中開天闢地的神人逐漸衍化過來,形成傳說故事的。顧頡剛說:「我以為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當時鑄鼎象物,奇怪的形狀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動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樣子,就算他是開天闢地的人。流傳到後來,就成了真的人王了。」他又引《說文》「禹,蟲也」的說法,故「禹是一條蟲」遂成為疑古學派招致攻擊的口實。
【史學家的評論】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普遍認為,許多民族都有洪水時代的傳說,只有大禹治水的故事說洪水被治服,反映了克服自然、人定勝天的偉大民族精神。啟繼禹位,禪讓制終結,表明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基本結束,奴隸制國家形成。禹是部落聯盟階段的最後一位英雄人物,也是世襲王權時代的第一位君主。
【大禹的貢獻】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賓士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參《論語•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長開慶功大會,賜給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豐功偉績。並將其封於今日的河南禹州一帶。當舜年老時,眾人一致推舉禹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大禹的戰績】
禹接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范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太平御覽卷823引《隨巢子》)。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
【大禹分九州】
禹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南省方,濟於江」(《淮南子•精神訓》),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徵統一天下九州。
【大禹的威嚴】
禹還特別重視恩威並濟,加強教化。傳說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願服夏。禹採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終於臣服於夏。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禹的威力和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大禹進貢稱臣。
由於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後氏,他的兒子啟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被稱為夏。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原始社會的結束、階級社會的開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夏禹的都城所在地】
關於夏禹的都城所在地,亦有多種說法。根據文獻記述和考古發掘的資料印證,今天鄭州登封告成鎮的王城崗為禹都之地應較有說服力。因為登封告成鎮位於嵩山腳下,正是夏族先民聚居的地方。夏禹立國選都,自然要把自己的祖居地作為首選。另外,古書多處有「禹都陽城」的記載或者類似說法,而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豐富的與「陽城」有關的文化遺存,出土的陶器上印有「陽城倉器」和「陽城」等戳記,說明在東周時期這座城還叫陽城,其名應該是從「禹都陽城」沿襲而來。同時,在王城崗1957年曾發現東西並列的兩座龍山文化晚期城堡,距今約4100年左右,正好在夏代初年的時間框架內,並且已有了夯築而成的城牆。城內有大面積的建築基址、青銅器殘片和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殘片。近年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項目中,又在王城崗古城西側發現一座大城,面積約30萬平方米。大城的北城壕向東延伸將王城崗古城圍護其中,由此許多專家推測,王城崗古城為大城的宮城或宗廟社稷之所在,因而斷定 「禹都陽城」就在鄭州登封王城崗。
另有眾多史料記載大禹都城應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古代大禹因治水有功,受封於此,禹之子啟繼位後,在山西夏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夏朝。
大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豐富意義,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為華彩的一章。
巴蜀大地,文明悠久,人傑地靈,從遠古時代開始,就產生了許多至今仍光輝無比的神話傳說,反映著古老的巴蜀人民在文化進步的漫長路途中堅韌的進取精神和美妙的想像能力,成為巴蜀文化大觀園中引人入勝的一個生動世界。
這里,江河眾多,從遠古開始,就一直水害頻仍,危及著廣大勞動人民的生命財產。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巴蜀人民充分發揮了勇敢戰斗精神,與水害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取得了一系列偉大的勝利。他們在與水害作斗爭的同時,憑著自己的想像能力,創造了一個個征服、戰勝自然災害的神話傳說,以體現他們古樸而又復雜的心理現實。
大禹在巴蜀治水及其神話傳說,便最為生動、最為精彩、最為顯著地表現了這一巴蜀勞動人民的真實心理,井沉澱為巴蜀文化和中國水文化的精品之一。

『肆』 禹在什麼時候建立了奴隸國家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禹前2224年~前2198年,在位27年,夏朝是禹建立的國家,夏禹國,初於中嶽嵩山南麓陽城(河南登封),後遷於方山(古稱龍山)東麓潁水居夏,夏邑(河南禹州),後稱陽翟。太康遷斟鄩(河南偃師),仲康,相,癸桀王數代均都於斟鄩。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度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度。夏朝共傳14代17王,約471年,後為商朝所滅。
早在大禹治水之後,由於大禹深受擁護,根據禪讓制而做了舜的繼承人。他在位時,曾經將當時的中國劃為九個州,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來歷。大禹還制定了各種制度,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斗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對象,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製的開端。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
根據資料可以看出禹建立了夏朝,他的兒子啟進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完成了夏朝的建立。

『伍』 禹為什麼建立夏朝,又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早在大禹治水之後,由於大禹深受擁護,根據「禪讓」制而做了舜的繼承人。他在位時,曾經將當時的中國劃為9個州,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來歷。大禹還制定了各種制度,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斗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對象,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製的開端。也就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夏朝統治的范圍大約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東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的三省交界處,西到山西南部。所以說,禹建立夏朝的原因不是因為個人的私心,完全是由於他的兒子啟起了問鼎天下之心。而目的和動機自然不言而喻。但是,不得不說夏朝的建立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減小了社會矛盾的區域,有利於中央集權。
麻煩採納,謝謝!

『陸』 禹的治水經歷,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大禹治水是古老簡單的故事,面對洪水泛濫,大禹的父親採用「堵」的方法,失敗了,被處死;大禹接過治水的重任,採用「疏」的辦法,成功了。這裡面對中華民族有一個非常偉大和重要的啟示,就是「疏導」。

大禹當時治水成功與否是決定民族命運的大事,人們紀錄大禹的故事就是記錄這件真實和偉大的實踐。可惜人們更多的是感激大禹的功勞,記住和學習更多的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事跡。其實,這事件對中華民族最最重要的啟示是「疏導」的思想及其辦法。

比如對於人性的自私利己一面,建國以來很長時間是採用「堵」——批判、革命等辦法,企圖用強制、教育、宣傳甚至文化革命等手段讓人們改變自私的天性。這註定是失敗的反人類的,人們又窮又餓,後果很慘痛。而採用「疏導」思想和相對應的辦法,例如聯產承包責任制,利用人們的自私創造財富,所有人馬上吃飽了開始變富了!

對於大禹治水,我們歷史以來重點在於「三過家門而不入」來教育人們忘我奉獻,拚命工作,與「疏導」的核心思想對比,實質上是丟了西瓜撿芝麻。何況要人們都做到「三過家門而不入」,本身就是低概率低效率的。

更深的講,人類的發展必然是有人類的天性決定的,所有政策和法規只能是順應人類天性才能不被歷史淘汰的。老子的《道德經》已經進行了道法自然的哲學論證。

中華文化最初都是非常優秀和非常早的來到人間,為什麼到今天我們落後了世界先進文化那麼多?絕對不可能是我們後人的智力下降了,愚笨如小六都一知半解了。關鍵是邪惡的政治,是血淋淋的朝廷,是罪惡的極權和依附的知識人,為了巨大的利益,他們扭曲了事實的真相,歪曲了自然的規律,運用愚民教育和各種手段,迫使人們在黑暗中無法成長智慧。

歌頌任何一個帝王都是愚蠢的,他們即使相對「明君",相比於他們及其家族和小團體獲得的無數權力、經濟利益、無數享受等等,他們付出的是他們應盡責任的一小部分。真正偉大的永遠只有全體的人民!是我們最最可愛的無數人們,他們創造了所有的財富和所有的燦爛文化。

最悲哀的是,所有非常簡單的事實,在中國大地總被歪曲和異化。比如現在居然還有人爭論是粟裕還是林彪戰功高,其實,戰功最高的是所有不畏死的普通戰士和支援的群眾。粟裕自己就說淮海戰役是手推車推出來的,我敢保證任何時候任何人問粟裕將軍,如果魂靈有知的話,他都會說戰功最大的一定是普遍戰士和群眾。國民黨軍隊指揮也許沒那麼高明,但他們真正輸的只能是戰士英勇和群眾支持。

今日中華大地取得經濟成果,也只能是全體人民的努力勞動,政治的改革只是做了該做的事,否則遲早被歷史淘汰。所以人民要清醒啊!

『柒』 禹離開了家鄉,一去就是十三年這段話人含有一個典故,這個典故是什麼呢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方法,第一步先疏導治水,因為洪水單純依靠築壩擋水是不能徹底解決的,第二步疏通河道,給洪水足夠的河道讓其順流而不是阻擋,第三引入大海,因為洪水只有回歸到大海的懷抱才可以安靜。

從洪水讓人們生活痛苦,再到鯀的築壩擋水治水,還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進的精神,最終找到適合的方法治好了洪水。

(7)禹創造大地擴展閱讀

可以得出大禹治水的成功秘訣,首先是大禹有理想、有決心,同時配合正確的治水方法策略,這樣才可以最終解決洪水泛濫問題,所以在孩子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首先不要想著如何退縮,而是首先樹立信心,通過不斷的嘗試方法去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捌』 相傳禹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你能說出他的發明嗎

禹接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范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太平御覽卷823引《隨巢子》)。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 分九州 禹為了鞏固夏王朝,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南省方,濟於江」(《淮南子??精神訓》),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徵統一天下九州,成為夏王朝之象徵。 威嚴 禹在鞏固夏王朝統治過程中,還特別重視恩威並濟,加強教化。傳說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願服夏。禹採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終於臣服於夏。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由於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後氏,他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被稱為夏。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原始社會的結束、階級社會的開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大禹陵與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的會稽山。大禹陵是我國古代治水英雄、開國聖君---大禹的葬地,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國東南的一大名勝古跡。《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稱:"禹因病亡死,葬會稽。"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確定,禹在位10年葬於會稽時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據文獻記載:堯舜時代,洪水泛濫,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苦心勞身,歷盡艱辛,終於治平洪水;繼而大會諸侯於會稽,計功封賞。禹死後葬於會稽山,禹子啟即位後,每年春秋派人祭禹,並在南山上建了宗廟;禹的五世孫少康即位,派庶子無余到會稽守禹冢,並建祠定居;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現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戶多為姒姓,就是禹的後代,如今已傳至144世。紹興成為人們祭祀和瞻仰大禹的聖地。 大禹陵是全國祀禹中心。四千多年來,大禹陵總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廟巨麗,祭祀綿亘。歷代祭禹,古禮攸隆,影響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啟開端,祭會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啟首創的祭禹祀典,是中華民族國家祭典的雛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歷代以來,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齎禮來會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親臨紹興祭禹。民國時改為特祭,每年9月19日舉行,一年一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了"1995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承續了中華民族四千年來尊禹祀禹的傳統,翻開了新中國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後裔家祭則每年一次,綿延不絕。 大禹陵區由禹陵、禹廟、禹祠三大部分組成。禹陵面臨禹池, 前有石構牌坊,過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體敦厚雋永, 為明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手筆。禹廟在禹陵的東北面,坐北朝南,是一處宮殿式建築,始建於南朝梁初,其中軸線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午門、拜廳、大殿。建築依山勢而逐漸升高。大殿為重檐歇山造,巍然聳立,殿背龍吻鴟尾直刺雲天,背間「地平天成」四字為清康熙題跋。禹祠位於禹陵左側,為二進三開間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鏡,曰「放生池」。 大禹是華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國的一位偉大先祖。大禹的傑出貢獻,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發展以深遠的影響。大禹陵廟幾千年祀典相繼,是後人學習大禹明德、弘揚大禹精神的明證,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舉措,對中華民族起著無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禮儀,包括祭品、祭器、祭樂、祭舞和祭文等等,燦如星漢,蘊含了十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的信息。 加強對大禹祭典的保護,對傳承中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學術價值。
記得採納啊

『玖』 禹的發明有哪些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探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首共同使用的餐具。

『拾』 大禹有什麼功績

大禹的功績:一是,大禹治理了長江,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二是,夏朝的實際創造者,中國進入奴隸社會。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閱讀全文

與禹創造大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