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技術革命分別是什麽
第一次技術革命的標志——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
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的標志是電力的發明與應用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標志是以信息、生物、材料、空間、海洋、能源為主導的高技術發展與應用。
『貳』 第三次工業革命有什麼科技成就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就:
一、原子能技術:1945年,美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54年,蘇聯建立第一座核電站。
二、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空。
三、電子計算機:1946年延生於美國
四、分子生物學: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1999年美國首次製成DNA分子
五、遺傳工程:1997年英國克隆羊成功;2000年美、日、法、德、英、中公布類基因組草圖。
(2)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發明擴展閱讀:
世界工業革命演變歷史: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1、時間:18世紀60年代至19時間中期(大概是1760年至1850年)
2、特點: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從而開創了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工業浪潮。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用的機器都是以蒸汽或者水力作為動力驅動,首次用機器代替人工,具有非常重要的劃時代的意義。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
1、時間: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大概是1870年到1900年)
2、特點: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使用蒸汽和水力的機器滿足不了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需求,新的能源動力和機器引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得益於內燃機的發明和電的應用,電器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此時的機器有著足夠的動力,汽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得到了飛速發展,機器的功能也變得更加多樣化。由於電話機的發展,人類之間的通訊變得簡單快捷,信息在人類之間的傳播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自動化
1、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2、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
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叄』 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主要發明成就。
第一次工業革命:
瓦特:改進蒸汽機
史蒂芬遜:發明第一輛蒸汽車
第二次科技革命:
法拉第:地磁感應器
本茨:發明內燃機,並創立世界上第一家生產汽車的公 司,專產本茨(也就是現在的賓士牌)汽車
諾貝爾:黃色炸葯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
發現DNA雙螺旋結構
基因工程中的克隆技術
核能的開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個,這些都是我在歷史書上找的,應該就是這些了吧。
還有,那個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找不到,但是我個人覺得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以刺激科學技術革命!
謝謝,我的回答完了,(*^__^*) 嘻嘻……
『肆』 寫出三次技術革命和標志
1、第一次技術革命
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2、第二次技術革命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以電能的突破、應用以及內燃機的出現為標志,在德國和美國發生了世界近代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
3、第三次技術革命
亦稱現代技術革命,以新興技術為標志。
(4)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發明擴展閱讀
1、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第二次技術革命中興起的許多工業部門都植根於第一次技術革命,如鋼鐵、煤炭、機械加工等行業。在第二次技術革命中,這些老行業的新發展又導致石油、電氣、化工、汽車、航空等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從而使整個工業的面貌煥然一新。
第二次技術革命主要發生在機器工業內部,以漸進的方式進行,而這樣漸進式的沖擊也最終使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
3、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一批新興技術開始興起,諸如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等是名符其實的科學技術,即完全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由於這些技術的發展,導致了新興的「知識工業」部門的產生。引起了產業結構的新變化。
『伍』 三次技術革命中有哪些偉大的發明
第一次技術革命:蒸汽機(瓦特)
第二次技術革命:電力的使用
第三次技術革命:信息技術
『陸』 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主要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柒』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是什麼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應用為主要標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同時也導致了社會結構和文明性質的深刻變化,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大改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動「新經濟」的騰飛。
第三次產業革命及其影響是世界范圍的,西歐則是其重心之一,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自然科學革命就已經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
而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科學理論的突破對生產技術的變革發揮了更為重要的指導作用。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為第三次產業革命做了最初的理論准備。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等人創立的量子力學改變了牛頓力學的物質觀、時空觀和運動觀。30年代發展起來的原子物理學揭示了原子核裂變的奧秘,為人類利用原子能開辟了道路。
二戰後建立的高能物理學進一步研究了構成原子核的眾多基本粒子的結構和轉化規律,推動了核技術的發展。
(7)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發明擴展閱讀:
革命背景: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出現,既是由於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
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
第三次技術革命同前兩次技術革命相比,有三個特點:
1、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重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
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系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捌』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重要科學家與發明家有哪些
愛因斯坦,馮·諾伊曼。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猶太裔物理學家。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同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他的深刻影響下與廣泛應用等方面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玖』 世界上三次科技革命分別是
18世紀末,蒸氣機的發明和使用,引起了第一次科技革命;
19世紀末,電力的發現和使用引起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近三十年來,先後出現了電腦、能源、新材料、空間、生物等新興技術,引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無論在規模、深度與影響上都遠遠地超過前兩次,它具有一些重要特點。
(9)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發明擴展閱讀: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又稱工業革命,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開始標志: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
開始部門:棉紡織業。
完成標志:1840年前後,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歷史意義:1840年前後,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工業革命創造的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成就
一次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
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
2.以輕工業為主導;
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
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二次革命
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
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三次革命
電腦的廣泛應用
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