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體字誰發明的
漢字簡化簡史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
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
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
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 、「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
、「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干祿字書》 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 范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 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 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 」、「禮」、「舊」、「與」、「庄」、「夢」、「雖」、「醫」、「陽」、「鳳 」、「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 」、「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 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 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 ,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 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 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 》,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准字表》,收簡體字3
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
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 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
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 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
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 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
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 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 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 〔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 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
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 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
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 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
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 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 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
而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也在簡化漢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 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
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
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
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本來規定華文學校一律不準用簡體字教學,在聯合國以簡體字為漢字標
准後,宣布取消原來的限制,於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
,發行簡繁對照表手冊,並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漢字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 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 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南朝鮮:1983年《朝鮮日報》公布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 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台灣和香港不使用簡化字,除了對簡化漢文字的認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政治上的對立局面,沒有可能接受這種形式的大陸的變革
㈡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人發明的,呵呵!
㈢ 簡體字創立者是誰
問你漢字是誰發明的?你可能會說倉頡,但這只是傳說,漢字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創造的(考試背到的概念啊,終於用上了!),非一人一時之功,簡體字也一樣,不可能由一人完成所有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下面鏈接網路,你自己看看吧。
http://ke..com/view/759643.htm
㈣ 簡體漢字是誰創造的在什麼年代創造出的
倉頡造字只是關於(漢)字的起源的諸多傳說中的一種。這種傳說是不正確的,但反映了當時人的認識水平。漢字的出現,不是某一個人的創造,而是在不斷的使用中自然產生的。
但是,在起源階段,也一定有人(未必限於一個人)做了收集整理的工作,後人可能將此人誤為漢字的創造者。
關於繁體字和簡體字,是一個稍微復雜的問題。
漢字是不斷演變的。根據目前的發現,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是金文和甲骨文(金文是正體),後來經過比較復雜的演變過程,出現了楷體,漢字在字體上基本定型。其中隸書的出現(也就是所謂隸變)是古今漢字的一個分水嶺。在隸變之前的古文字中,文字的形義之間保留了更豐富的關聯信息,而隸變之後,這種關聯減少且呈現出更強的符號化特徵。
本來是無所謂繁體字的,是因為後來出現了簡體字的概念。簡體字也不是由哪一個人創制的,而是根據歷史上和民間使用的簡省的字體,並且以一些比較有規律和系統性的法則對原有的字形加以簡化並將其確定下來。歸根結底,簡體字也是在不斷使用中形成的,不是哪一個人的創造。
㈤ 簡體字是何時何人發明的
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錢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於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詳細資料: 簡體字的由來 中國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著重形體簡化,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時期。於1922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等一批論文。當中指出當時的漢字筆畫太多,不適用於學術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了《簡體字譜》,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門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字,並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簡體字。可是,這件事受到當時復古守舊派人士反對,故此這個簡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建國以後的簡化運動。於1950年,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 《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分批推行。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五十四個。到了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 《簡化字總表》。該表在 《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1986年,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簡化字總表》,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范。這總表一直沿用至今。參考資料: http://www.hkbbs.us/redirect.php?tid=16970&goto=newpost
㈥ 簡體字的創造者是誰
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是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的,以後雖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為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在報刊上試用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宣布廢除。
㈦ 簡體字誰發明的,為什麼要用簡體字
問題一:簡體字是長期累計的,不是單個人的發明,有的簡體字從春秋時期就有了。
問題二:為了提升識字率。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學者的建議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
(7)簡體字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一、支持
1、從歷史地位來看: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大部分的簡體字歷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體字歷史更為悠久,古往今來不管是創造、使用與改進漢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眾。由此可見,簡體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賦予的,而不是長著四隻眼睛的神話人物倉頡。
2、從實用方便來看:簡體字添加了大量的形聲字與會意字,使人更方便書寫與記憶,能在更小的字體下清晰的顯示,人的眼睛也看起來更舒適,而密密麻麻的繁體字無論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辭海的縮印本。
二、反對
1、對簡體字最大的詬病之處莫過於合並字,比如:人才與剛纔、茶幾與幾個,郁蔥與憂郁,原本是兩個字,簡體字把它們合並為一個讀音相同、筆畫較少的那個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體書法的人士常常用錯字以至於出洋相。
2、簡體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來,楷書書寫後美觀程度受到極大影響。
3、字形復雜對印刷的影響雖然存在,但我國已經基本克服了這一問題。辭海縮印本中「編纂」的纂,「饕餮」等字復雜程度不遜於大多數繁體字,但都實現了比較完美的印刷。
㈧ 中文簡體是誰創造的
簡體是誰創造的
近代的漢字簡化行為,始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內,實行了簡體字政策,以一批簡化了的漢字,取代原來的漢字。這批簡化了的漢字,部份源於元朝以來,因受非漢族的蒙古人統治所影響,而錯寫、誤寫的字,部份則由太平天國新造出來。這些字並不依照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也不依從歷來的漢字字體演化。但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 到近代的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里,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在五四時期,錢玄同積極宣揚中文字筆畫太多,過於繁復,在學術和教育界使用時諸多不便,開始了把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研究,在1935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
簡體字的出現,使中國人減少了讀古文的能力,也減少與傳統文化的隔閡感。不過簡體字的大規 模推行是在解決後的掃盲運動中,畢竟簡體字比較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吧,有好有壞。
內容太多,你可以看下面的網址,祝你開心
㈨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錢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於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詳細資料: 簡體字的由來 中國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著重形體簡化,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時期。於1922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等一批論文。當中指出當時的漢字筆畫太多,不適用於學術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了《簡體字譜》,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門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字,並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簡體字。可是,這件事受到當時復古守舊派人士反對,故此這個簡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建國以後的簡化運動。於1950年,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 《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分批推行。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五十四個。到了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 《簡化字總表》。該表在 《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1986年,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簡化字總表》,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范。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