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期間「捧紅」了哪些葯
青黴素消炎葯戰場必備,緊缺葯物。
㈡ 二戰三大發明之一抗生素是哪國發明的
二戰時,主要的抗生素還是青黴素----盤尼西林。
我並不認為二戰時期就有卡比西林,雖然這並沒有資料證實。但是從青黴素的發展史上看,2戰中後期(1942至1943年),制葯工廠才擁有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技術,應該不會具備生產半合成青黴素的技術條件。
二戰後期,出現有新型抗生素----鏈黴素,他主要用於治療結核病,但在戰場上不常見。
㈢ 二戰中的三大發明是什麼
二戰中的三大發明:青黴素、原子彈、雷達。
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原子彈(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
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源於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
(3)二戰發明葯品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戰期間,為了戰爭的需要,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製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用於製造作戰武器的科學技術為和平事業服務,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機械化時代特有的典型戰爭形態,其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和戰爭的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內燃機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群與作戰理論、戰術的結合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兩類新興技術的悄然發展,決定了機械化戰爭的來臨。
一類是飛機、坦克、大型艦船製造技術,另一類是電子通信技術。坦克和飛機廣泛密集的使用,使美英和蘇聯採用了新的作戰理論和戰術,美英開始形成空中火力支援地面、密集使用機動兵器的戰役理論和戰術,蘇軍則重新恢復了大縱深作戰理論。
㈣ 二戰阿莫西林是哪國發明的
1941年前後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與生物化學家錢恩實現對青黴素的分離與純化
㈤ 丘吉爾為什麼說青黴素是二戰最偉大發明
葯品研發及生產領域,在特殊時代的特殊需求下變得十分特殊。二戰時期,有一種葯竟然與原子彈、雷達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三大發明」,它就是在戰場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青黴素。丘吉爾曾評價:青黴素是二戰最偉大的發明。
曾有一部電影叫《盤尼西林·1944》,講述抗日戰爭期間,為爭奪2箱青黴素,中共地下黨人與汪偽軍展開的一場殊死較量。現在一定有很多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普普通通的青黴素,有那麼重要嗎?在抗生素泛濫的今天,人們難以想像青黴素剛剛能批量生產時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青黴素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也並不為過。因為正是青黴素的出現,才使得眾多病菌感染者特別是戰場上的無數傷兵,擺脫了之前「聽天由命」的凄慘處境。
細菌「兇手」
在青黴素誕生以前,人們在外科醫學上已經有了許多重大的發明:麻醉劑,讓傷者不需要再忍著劇痛接受手術;消毒綳帶,讓醫生們不必再用燒紅的烙鐵為傷兵處理傷口……但在對付細菌的入侵方面,當時的醫療手段接近於「無計可施」,傷寒、痢疾、傷口的普通感染甚至是咽喉腫痛,都有可能因為無法及時殺菌而成為置人於死地的「兇手」。
在戰爭期間,這些「兇手」往往比對面之敵更有殺傷力。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軍有18.6萬人死於疾病,是戰死人員的2倍,僅痢疾一項,就奪走了4.5萬條人命;一戰初期的6個月內,傷寒就從塞爾維亞奪走15萬名士兵的生命,到戰爭結束時,俄國有300萬人死於該疾病。當然,這些「兇手」對平民的「殺戮」也毫不手軟,在1918至1919年肆虐的流感病毒中,有2200萬人喪命。面對細菌的侵害,當時僅有的防護手段是噴灑化學葯劑,在碳酸溶液里浸泡綳帶,很顯然,這些都無法起到切實有效的抵禦作用。
1935年,德國科學家多馬克宣布,他找到了戰勝細菌的方法。通過實驗,他發明了一種被稱為「百浪多息」的磺胺類葯物,這種葯物提取自衣物染料,經過人體試驗,對鏈球菌感染所致的猩紅熱、肺炎、中耳炎和腦膜炎等都有顯著療效。而在這以前,這些疾病幾乎都是可以置人於死地的。
這一發明震驚了全世界,更多的科學家投入到對磺胺類葯物的研究。與之相對的是,更多種類的磺胺類葯物被發明生產出來。
然而,磺胺類抗菌葯物所存在的不足很快就被人們發現,這類葯物並不能殺死所有的細菌,而那些它可以殺死的細菌在用葯後會較易產生耐葯性。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最好的磺胺類葯物,也會產生各類副作用,病人可能會出現皮疹、劇烈嘔吐等不良反應,而在極端的病例中,磺胺類葯物甚至可以殺死病人體內的白細胞,反而加速病人的死亡。
是否存在一種接近於完美的抗菌葯,它能有效殺死細菌,同時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這樣的葯物的確存在,並且它被人發現的時間還要早於磺胺類葯物。
青黴素的發明歷程
英國葯理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在一次度假歸來後,發現他的培養皿中,用於觀測的葡萄球菌長了一大團霉,霉團周圍的葡萄球菌被殺死了,只有在離霉團較遠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長。這位曾在一戰中擔任過軍醫,與細菌進行過多年抗爭的科學家立刻想到,會不會是黴菌將周圍的葡萄球菌殺死了?
弗萊明隨即開始對此設想進行求證。大量的實驗讓他確信,這一霉團所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可對包括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等多種細菌具有致命的殺傷力,同時,它不會傷害正常細胞,也不會對白細胞的抵抗力造成影響。換言之,這就是人們一直所尋找的接近完美的抗菌葯物,由於這種物質產生於被人們稱為青黴菌的霉團,因此,弗萊明將它命名為「青黴素」。
在許多勵志書籍和名人故事中,青黴素的發明到此便告一段落,故事告訴人們,如果細致地對待身邊出現的不起眼的小事,甚至有可能做出影響歷史進程的事情。這是一個大團圓結局。然而在現實中,這僅僅是青黴素曲折命運的開始。
弗萊明深知發現青黴素的重大意義,但在提純青黴素的過程中,弗萊明發現,無論是想大量提取青黴素或是長期保持青黴素的殺菌性,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弗萊明放棄了對青黴素的研究,僅僅將他的研究結果寫成論文。但在當時,他的論文無人問津。
在弗萊明的論文沉睡了10年後,澳大利亞人弗洛里看到了弗萊明的心血之作。他迅速意識到:這是一份可能拯救無數人生命的偉大發明。
弗洛里立刻著手弗萊明未能完成的任務,他與錢恩、希特利等科學家組成一個研究團隊,集體研究將青黴素大批量提純並生產的方法。但他們遇到了與弗萊明同樣的困難:僅能從霉中提取到二百萬分之一的有效物質。盡管幾經周折,他們提取到的青黴素也僅夠在幾只人為感染鏈球菌的老鼠身上完成實驗。
弗洛里等科學家給人為感染鏈球菌的4隻老鼠注射了青黴素,而另外4隻則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一天後,注射過青黴素的4隻老鼠全部存活下來,而未注射的4隻全部死亡。研究團隊成員為這次實驗結果振奮不已,接下來幾個月中,他們拼盡全力生產青黴素,並得到了一次在人體上試驗青黴素的機會。
病人是一名倫敦警察,在修建花枝時被刺傷了手指,傷口受到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感染,發展為敗血症。盡管服用了大量磺胺類葯物,卻不見任何起色,在注射青黴素之前,他高燒40.6度,已經無限接近死亡。在注射青黴素後,這名病人的狀況顯著好轉,為他注射青黴素3天後,病人已經恢復了意識。但就在這時,弗洛里等人所提取的青黴素全部用完了,病人在24小時內重新陷入昏迷,並很快死去。
這一悲劇告訴弗洛里,如果沒有辦法大批量生產青黴素,那麼他無法幫助任何人。治療一個成年人所需要的青黴素數量約為一隻小鼠的3000倍,如果光靠弗洛里等人的生產,幾個月的時間也湊不齊治療一個病人所需的葯物。此時,正是二戰在西歐戰場上激戰正酣之時,弗洛里等人正身處英國,每日在頭頂上響起的戰機轟鳴聲就像對他的催促,哪怕能提早1分鍾實現青黴素的大批量生產,對數以萬計的傷員來說,都有著重要意義。
讓傷兵安然返家
弗洛里向英國政府尋求幫助。但是,此時的英國正處於德國「海獅計劃」的地毯式轟炸中,物質極度匱乏,無力對弗洛里提供任何幫助。
弗洛里轉而向美國尋求幫助。美國政府敏銳地發現了青黴素的潛在價值,召集數百位生化學家和數千位工程師聯合攻關,並將青黴素列入戰時國家重點開發項目名錄上,位於最優先項目的行列。
青黴素的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這一龐大的研究團隊在實驗了數萬種形態的霉後,終於找到一種被稱為「產黃青黴素」的霉,它的提取物超過原來200多倍。1942年,隨著美國的參戰,對青黴素的需求量急劇增多,研究團隊決心對霉進行放射,以這種極端方式來增加產量。沒想到的是,這一方式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幾周時間,提取青黴素的產量提高了幾萬倍之多。
1944年,青黴素的快速和大批量生產已經成為現實,此時,二戰進入最後的攻堅階段,戰事一如既往的殘酷。但不同的是,此時盟軍所有參戰的野戰醫院和醫療分隊都得到了充足的青黴素供應,也就是在這時,青黴素被盟軍士兵親切地稱為「救命葯」,並因此名滿天下。有一幅盟軍的宣傳畫在當時流傳甚廣,畫上印有如下標語:感謝盤尼西林(青黴素),它讓傷兵安然返家。
這種在戰爭中誕生的「救命葯」,守護著人類的生命。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說道:「青黴素是二戰時最偉大的發明。」直到今天,這一葯物仍然在守護著人們的生命。
㈥ 二戰時期,西葯盤尼西林有多珍貴
第二次世界大戰非常慘烈,但也是由此改變了世界發展的進程,期間也推動了科學事業的重大進步。在二戰時期有20多項技術革新的重大發明,當然最多的便是武器方面的發明創造。並且這些發明大多用於戰場上殺敵制勝。然而二戰期間的一項發明並不是用來戰爭殺人,而是用於治人,這就是醫學上重要的西葯盤尼西林的發明。但在二戰時期,盤尼西林作為最重要的醫學葯品和後勤保障,如同黃金一般珍貴。盤尼西林這種葯物之後還廣泛應用於太平洋戰場。期間救了無數五美軍士兵的性命,而作為敵軍日軍就死傷更為慘重。所以盤尼西林在醫學上都可謂是劃時代的創造,,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㈦ 二戰推動了哪些醫葯新技術的發展
二戰後病毒學研究取得進步與電子顯微鏡技術有很大關系,更加清楚的看到了病毒。人們了解了蛋白質、核酸、病毒的結構以後,很自然的聯想到生命的起源問題。盤尼西林的發明,帶來了醫學,醫葯的巨大變革。人類有史以來,挽救人的生命最多的葯物就抗菌素了。人類發現並使用了這種殺菌劑,人的平均壽命明顯的延長了。戰後外科手術也有了進步,尤其是心臟、肺、腦的手術、血管的連接和人工代用品等方面進步更大。
㈧ 人類歷史上貢獻最大的五種葯物,分別是什麼呢
在古代成年男子的壽命一般也只有40多歲,即使是這樣,在當時也稱得上長壽了,由於古代戰爭頻繁,各種流行病頻發,人的生命脆弱得如同紙一般,身體很容易因為這些內在外在的原因而崩潰,但隨著現代醫學的崛起,很多古人談之色變的疾病,在現代醫學的顯微鏡下,纖毫畢現,無所遁形,根本就不算什麼!其實我們現代人能擁有這樣悠然的心態,還是要感謝這幾種葯物的誕生,沒有它們,我們至今也難逃死神的魔爪。
第一種,青黴素。
㈨ 有什麼現在現在常用的東西是二戰時期發明的
原子彈(nuclear weapon)是核武器之一,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厬U) 或鈈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娝H,氘)或超重氫(婤H,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