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身份證

誰發明身份證

發布時間:2021-12-24 19:09:03

A. 在以前古代有身份證嗎身份證誰發明

古代沒有身份證,但是有戶籍管理制度,應該是從民國的時候才開始出現

B. 身份證最早出現於哪個國家

份證,是經國家立法給公民的、長期有效並具法律效力的、能證明其身份的制式證件.
身份證件,在人類的古代即已有之.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就有了「符」、「驗」等類似現代身份證件的通行證件。
1 50年代的嘗試。50年代初,我國曾在東北旅順、大連等城市和邊境地區實行過簡易的身份證制度。之後曾計劃在全國城市頒發「公民證」和「出生證」,並且經過兩年多的准備和幾十個城市的試點。當時,從技術到管理,主要是學習蘇聯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1957年公安部正式通知各地:「關於公民證制度,已決定我國暫不實行,各項准備工作應停止進行」。
2 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需求。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中日益活躍,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據專家推算,全國沒日的流動人口量,1978年底不足1500萬人,1985年已達到5000萬人,目前已達到8000萬人。同時,隨著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斷完善,社會中需要證明公民身份的事務多達幾十種,而且將會越來越多。
3 1985年以前的准備。1982年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成功,對我國行政管理和社會各方面管理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公安部於1983年5月9日,在向黨中央提出《關於加強和改革公安工作的若干問題》的報告中,正式提請國家立法、實行「公民證」制度。1984.4.6經國務院批准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北京等十幾個城市為試點。
4完善。1985.9.6六屆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1986.11.28公布實施。
5集中發證的順利結束。1984年以來,經過各級公安機關和240多萬工作人員的努力歷時7年,截止到1991年底,全國已經有7.8億16周歲以上的公民領到了居民身份證。近600萬人領到了臨時身份證。約佔全國的93%。集中發證的順利結束。
另外,現在二代證已經起用了。

C. 哪個國家最早使用身份證

身份證並非現今才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是官員的識別符號。 我國最早的「身份證 」是在隋唐時期,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至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局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清代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一類怪事。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應該是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證制度」。
地處西北邊隅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史稱寧夏省)早年經濟文化落後,但卻成為中國身份證制度的發端地,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歷史原因:
寧夏省建立於1929年1月1日,與甘肅、陝西、綏遠及蒙古接壤。1933年,馬鴻逵被中央政府任命為寧夏省政府主席。為了加強統治,馬鴻逵從1934年開始,在全省清查戶口,建立保甲制。1936年5月,中央紅軍開始西征作戰,解放了寧夏的鹽汕、豫旺、同心等地。為了抵禦紅軍,寧夏制定出各種反共防共之策,發收「居民證」便是其中一種。居民凡15歲以上之男女須一律佩帶居民證。
居民證——最早的身份證:
寧夏「居民證」為白布製作,長7厘米,寬3厘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以及手紋箕斗形狀等項。「居民證」縫於上衣裡面,以便查驗。這個「居民證」雖與後來的國民身份證尚有不同,但已具備了身份證的各項要素,當屬中國身份證之最早雛形。
不過,寧夏省「居民證」制度的施行並不順利。因為布制居民證是縫在衣服上的,由於洗曬和磨損.很快就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項制度僅實行了一年多,就變得名存實亡。
1940年夏,馬鴻逵又下令在清查戶口和居民證的基礎上,制發「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為此,還制定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驗法》。在制發「身份證 」的同時,還制發了「客籍人民居留證」及「通行證」,目的是為了「防範漢奸、間諜、奸黨與姦宄盜匪起見」。實際上,寧夏省建立身份證制度,主要是為了封鎖我陝甘寧邊區根據地,同時也為了更進一步強化對寧夏人民的控制。自從發明了國民身份證,馬鴻逵抓兵就方便多了。男丁被抽壯丁後,身份證立刻就由部隊收存。如有人逃跑,則向出丁戶追索。逃兵沒有身份證。在寧夏便會寸步難行:要麼被抓回來,要麼逃往外省:國民身份證制度的實行,為馬鴻逵統治和控制人民、防止逃兵和緝捕逃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D. 要身份證的來歷!!!

查閱有關史料,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應該是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證制度」。

地處西北邊隅的寧夏省經濟文化落後,但卻成為中國身份證制度的發端地.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寧夏省建立於1929年1月1日,與甘肅、陝西、綏遠及蒙古接壤。1933年,馬鴻逵被中央政府任命為寧夏省政府主席。為了加強統治,馬鴻逵從1934年開始,在全省清查戶口,建立保甲制。1936年5月,中央紅軍開始西征作戰,解放了寧夏省的鹽汕、豫旺、同心等地。為了抵禦紅軍,寧夏省制定出各種反共防共之策,發收「居民證」便是其中一種。居民凡15歲以上之男女須一律佩帶居民證。寧夏省「居民證」為白布製作,長7厘米,寬3厘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以及手紋箕斗形狀等項。「居民證」被規定縫於上衣裡面,以便查驗。這個「居民證」雖與後來的國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備了身份證的各項要素,當屬中國身份證之最早雛形。

不過,寧夏省「居民證」制度的施行並不順利。主要原因是,布制居民證是縫在衣服上的,由於冼曬和磨損.很快就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項制度僅實行了一年多,就變得名存實亡。

1940年夏,馬鴻逵又下令在清查戶口和居民證的基礎上,制發「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為此,還制定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驗法》。在制發「身份證」的同時,還制發了「客籍人民居留證」及「通行證」,目的是為了「防範漢奸、間諜、奸黨與姦宄盜匪起見」。實際上,寧夏省建立身份證制度,主要是為了封鎖我陝甘寧邊區根據地,同時也為了更進一步強化對寧夏人民的控制。自從發明了國民身份證,馬鴻逵抓兵就方便多了。男丁被抽壯丁後,身份證立刻就由部隊收存。如有壯丁逃跑,則向出丁戶追索。逃兵沒有身份證。在寧夏便會寸步難行:要麼被抓回來,要麼逃往外省:國民身份證制度的實行,為馬鴻逵統治和控制人民、防止逃兵和緝捕逃兵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查辦法》共有15條規定,其主要條款是:年滿16歲以上的男子,均須領身份證,規避不領者,16歲以上、40歲以下的罰兵役,40歲以上的罰勞役;行路住店,均須帶證,查無證者,即送警察局扣押懲治;16歲以上男子領證時,均須親自到保,當面填發。對身長要填清幾尺幾寸幾分,面貌要註明五官是否端正、鼻耳眼是否齊全、面部是否有麻子,瘸子、聾子、癱子及結巴等症狀要在特徵欄中准確填出。最令人叫絕的就是填寫手指頭的箕斗紋了,填證時,要將持證人的十個手指一一看過。「斗」紋劃O,「箕」紋劃x。馬鴻逵曾得意地稱:查驗手紋箕斗是最科學、最准確的一種方法。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當時寧夏省經濟落後,老百姓無錢照相,馬鴻逵又捨不得出這筆錢,才絞盡腦汁想出了這個土辦法。

寧夏省在發放國民身份證時,對寄居寧夏的外省人發放的是「客籍人民居留證」,對過境的商行旅者則需辦理「通行證」,對僑居寧夏的外國人發放的是「外僑身份證」。總之,在馬鴻逵統治的寧夏省,必須人人有證,無證則寸步難行。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寧夏省的身份證,只發男性,不發女性。因為馬鴻逵認為,女性不會出什麼亂子。

自1940年夏季開始,歷時4個月,寧夏省就完成了身份證發放工作,全省共發身份證25萬張。此後,出行的人們必須隨身攜證,以備檢查。寧夏省在省城(今銀川市)和各縣城門口、交通要沖,關卡渡口、堡寨橋頭均設立了檢查站。各檢查站前立一木牌,上面寫有16個大字:「不領證者,不準入境;不受檢查,不能通行。」寧夏省施行國民身份證之法,在當時的中國幹了一件很「露臉」的事,於有意無意之中,開了中國身份證之先河。

身份證並非現今才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是官員的識別符號

我國最早的」身份證」是隋唐時期朝廷發給官員們的"魚符",它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其形為魚,分左右兩片。魚符裡面刻有官員的姓名,在何衙門任職,官居幾品等。魚符上鑿有小孔,以便系佩,同時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盛放魚符的袋,稱為"魚袋"。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以供應召出入宮門驗證。宋代,魚符廢,仍佩魚袋,它比起隋唐時的"魚符"來,便捷多了。

E. 全國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有身份證的

蔣介石,蔣介石的身份證號碼是0001

F. 身份證最早出現在什麼年代

八十年代

G. 古代是從何時開始有身份證的誰發明的

身份證是現代社會證明一個人身份的有效證件,它就如同我們的名牌,告訴別人我們是誰。那麼在古代是用什麼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呢?古代的“身份證”最早又是何時、何人發明的呢?


明清時期使用牙牌和腰牌充當“身份證”。牙牌是用象牙雕刻而成,上面刻有名字和官職,人們會將它掛在腰帶上。清朝時期的腰牌不再局限於雕刻持有人的身份信息,開始出現一些花鳥等象徵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案。

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充當“身份證”的物品,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把你了解到的分享給大家~

H. 身份證最早在中國什麼時期出現的

身份證並非現今才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是官員的識別符號
我國最早的「身份證 」是在隋唐時期,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至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局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清代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一類怪事。

I. 是那個混蛋發明了身份證

這肯定很久了,估計是外國人搞的,鬼.子來時就有
良民證
.
我國是1986年才開始搞身份證的,模仿外國的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身份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