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解釋美國70年代之後,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組合的點的軌跡隨時間而呈現某種順
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是負數。根據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貨幣工資可以表示通貨膨脹率。因此,這條曲線就可以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系。
即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於蕭條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低,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低;反之失業率低,表明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高,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1)失業率發明擴展閱讀:
從美國70年代之後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關系情況可以看出,由於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交替關系,因此可以運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
用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率,也可以運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來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B. 韓國生活水平和失業率的問題
關於韓國的生活:
韓國以前是四小龍之末,現在總量第一,人均第三。
但韓國物價比台北都貴很多,所以其實韓國人的生活水準低於台灣。
目前一個普通韓國人找不到正式工作打工的話月薪是5000人民幣和港澳差不多,但他沒有醫療保險,港澳醫療是免費的
恩,南韓的生活水平的確很一般,但是南韓的分配階梯比較分明;就是干什麼活兒賺什麼錢.一般的白領應該說是衣食無憂的,不過南韓裁員起來是很冷血的.國家長期的窘迫狀態,養成了韓國人節儉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已經深深的埋入韓國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結構和居住等等方面.收入和物價是中國大城市的4倍左右。沒幾個人會流利英語,所以你會發現呆在那裡比在英語系國家難過。韓國基督徒很多。夜裡從飛機上俯瞰漢城,星星點點的都是教堂的十字架燈。
這個是轉的,比較平和一些的
五六年前我曾在漢城呆過一段時間。
就住在朋友家裡。朋友的名字叫金炫錫,是老漢城人。
先說他的爸爸媽媽。
都五十多歲,爸爸是攝影師,媽媽是家庭主婦。
他們的家庭在漢城屬於中等略偏下的。
住在15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裡,沒有院子。
但是平房上面有個閣樓。閣樓頂上似乎是終年地曬著海苔片和魷魚干兒等海貨。
午餐和晚餐,幾乎都吃海苔包飯,做大醬湯和魚干兒湯。
早餐喜歡把米飯泡在烏冬面里,加些泡菜之類。
我去的那天恰逢老頭子生日,全家人圍坐在巨大的客廳里,吃金炫錫的哥哥從南部帶來的生魚片。
老太太因為怕我吃不慣生魚片,
還私下裡給我煎了四個雞蛋。。。可惜因為油還沒熱就放雞蛋了,所以巨腥。
我強忍著都給吞了下去,當晚消化不良。。。
我注意到電視機還是老的GOLDSTAR牌子的。(LG的前身)。
冰箱和洗衣機也都是老的,很舊。韓國的家電還是很貴的。
家裡擺設一般,但是有一個巨大而溫暖的壁爐。
全家人其樂融融,盤腿坐在地上的感覺很好。
整體感覺很像今天的北京老四合院里的普通家庭。
席間老頭子要向我傳教,被金炫錫制止。
老頭子英文不錯。
老頭子的車是個SONATA 1.8。
韓國基督徒很多。夜裡從飛機上俯瞰漢城,星星點點的都是教堂的十字架燈。美國人滲透的吧。
金炫錫本人,在漢城東部有一棟房子,兩室一廳,面積大約120平米。
這座樓是漢城典型的居民小樓,四層,八戶,地熱供暖,地下一層是車庫,可停七八個車。
他的車是一部KIA的小單廂車,排量大概是1.3。
早中晚三餐吃的跟目前北京的水平差不多。
但是副食品都很貴。
汽油當時好像是8塊多人民幣一公升。那時國內才2塊多一公升。
金炫錫當年三十歲,在漢城開了一個小公司,雇員10幾人。
現在想想,他當年的生活水平跟目前的我很相像。唯一不同就是我沒有自己的房子,他有。
當年的生活價格:
一碗炸醬面,60元人民幣。中餐館的一個魚香肉絲,80元人民幣。一個最小的鮮奶生日蛋糕,200元人民幣左右。網吧上網,10元人民幣一小時。咖啡店一杯咖啡,50元人民幣。朝鮮族偷渡到韓國的無身份40歲保姆的月薪,6000元人民幣。計算機企業普通白領月薪,10000到12000人民幣。一個原版CD,80元到100元。
但是超市裡衣服的價格很便宜。他們給我買的襯衣和運動衣,相當於現在北京迪卡儂超市裡的價格。
汽車很便宜。五年前的漢城,sonata 1.6的普及率相當高,相當於現在北京街頭elantra的普及率。
我一直覺得漢城比北京的生活水平(僅指民間生活水平)要提前三到五年左右。
我還去過其他城市,比如大田,那裡的生活水平比同期北京水平要先進一兩年吧。現在不知道怎麼樣了。
跟韓國失去聯系很久了。一定不準確了。這里很多精通的人,不要見笑。
呵呵再加一個比較憤青的
四年前,我隻身來到韓國,說實話,來之前,我受到"韓流"的影響挺深的,打心裡認為韓國是個很好的國家,有多麼先進,韓國人有多麼和藹親切……
但是,這一切的喜愛之情,在我抵達漢城之後,都瞬間的化作了失望和恐懼……坐在車里的我,吃驚的望著車外的街道,滿腦子就是一個想法:不是吧,怎麼這么破啊!?這真是漢城?!韓劇里看到的高樓大廈,豪華別墅都哪去了?!為什麼這么多破破爛爛的小房子,而且還蓋的亂七八糟的,韓國是不是沒有城市規劃局啊?!為什麼街上的好多景象,都跟電視劇里相差太遠?!這簡直就是兩個國家嘛!!!!
隨後的日子,我因為語言不通,也沒怎麼敢上街,心想著等開了學,就能交上韓國朋友了,因為在國內的時候,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國人對外國人很友好,所以我想韓國人應該也這樣吧……所以開學後,我"傻呵呵"地到處跟人說"我是從中國來的",本以為他們會表示歡迎,哪怕是最起碼的禮貌也好,可沒想到他們一個個都只是"噢"一聲就走了,好冷漠,冷漠的我後背直冒冷汗….
慢慢的,我的語言好起來了,也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那些韓國同學聽說我是中國人後,反映如此冷淡……下面舉幾個例子,都是我的親身經歷:
一.跟朋友找房子,搬家那天,房東來敲門,送了我們一對牙刷和牙膏,我和朋友挺納悶的,為什麼要送這個,當時還以為韓國有這個習俗呢,結果房東說"這個叫做牙刷,那個叫做牙膏,我們韓國人都刷牙的,你們來到韓國以後,也要學習刷牙,既然家裡送你們到先進國家來學習,那就要學的徹底一些……"
天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韓國人對中國有多麼不了解,太不可思議了,離得這么近的國家,不知道也就算了,居然還歪曲……從那時起,我就決定:關注韓國的go-vern-ment和媒體都是怎麼向國民宣傳中國的.
二.半年後我交了個韓國男朋友,當時也是為了盡快把語言學好,跟他的朋友們一起喝酒的時候,其中一個人問我:"怎麼樣?韓國好吧?在中國的時候也坐過沙發嗎?",我男朋友:"不要這么無知,我去過中國,去過北京,大連,南京,很發達,你們應該多走走~!"……結果那天晚上,男友被打了,理由就是:他不配做"大韓民國"的人.
三.也是男朋友的一個朋友,有一次在我家看電視,正好演張藝謀的"一個不能少",,順便提一下:來韓國這幾年,電視上看到的中國電視劇或電影,不是七八十年代的古裝片,就是農村片,跟國內成天放那些誇張韓國好形象的韓劇,真是鮮明的對比,,,看著看著,那個人問我:"你在中國的時候,上學也要爬山嗎?爬幾座啊?"
四.大學的一個同學,問我:"昨晚看電視,說你們中國代步工具都是自行車,這幾年因為受韓流文化的影響,才開始知道我們韓國的汽車有多棒,韓國的手機有多高級,聽說你們那兒能買得起韓國貨的都是有錢人,你會騎自行車嗎?……"
五.經常遇到一些韓國人,得知我從中國來之後,問我"哇~~那你們家一定是相當的有錢了,能來得起我們韓國,我們韓國人都去美國去英國,最差也是去日本呢~~~!
六.去年暑假回國,帶了好多漂亮的衣服回韓國,因為我覺得國內又便宜又好看的衣服一點都不比韓國的差,果然開學後,就總有韓國女生拽著我問"哇,你這衣服在哪兒買的?""我喜歡你的鞋,好可愛哦"……我說"都是我從中國帶的",她們說為什麼不在韓國買,我說"現在東大門很多很多很多衣服都是在中國進的,或者在中國製作的"……結果她們說"沒想到,中國人窮也有窮的志氣啊,嘴真硬!",,言外之意:我那些漂亮衣服都是在韓國買的,嘴硬才說是從中國買的,,
七.打工的時候,老闆不直從哪兒弄來了幾個芒果,忙好心地招呼我去吃,韓國的芒果很稀少,本來平時就很虧嘴的我,急忙去吃,但是老闆的幾句話,徹底讓我沒胃口了"這是芒果,沒吃過吧?真難為你出生在中國了,多好個女孩兒啊,唉,真可惜了……"
八.我有個當兵剛退伍的朋友,想趁假期跟我去中國玩兒玩兒,因為他的出身挺高級的,家裡有錢到他連冷麵,年糕條那些"普通市民"的食物都沒吃過,天天西餐,日餐,突然聽他說想去中國玩兒,我心裡還暗爽:這次一定要讓他知道知道中國有多好!結果他跟他媽媽商量的時候,他媽媽死都不讓他去,原因是:中國又臟又亂,根本就沒有他能吃的高級西餐,而且中國人很野蠻,萬一被人知道他在韓國是相當有錢的,被搶劫綁架甚至撕票了怎麼辦?!?!……我到現在都挺佩服他媽媽的想像力的,還撕票,以為拍電影呢?!說實話,就算被人綁架撕票,也肯定也是沖著你們韓國人瞧不起中國的!!!
九.我去做家教,教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小姑娘,有一次故意問了她們所學到的中國歷史,她說:"老師說成吉思汗是罪人,因為他搶佔了本來屬於韓國的大片疆土.文化是我們韓國的,其實中國的東北三省都應該屬於韓國,可你們中國不但不承認,還說韓國曾經是你們的隸屬國,所以老師教育我們,一定要強大祖國,不能讓中國得逞……"
十.韓國的街頭有很多"漢醫院",其實在韓國叫做"韓醫院",因為"漢"和"韓"在韓國是同一個字,所以我一直以為那是"漢醫院",因為不管從用葯,還是到療法,都跟中醫一樣,雖然我不太懂中醫,但我最起碼見過中葯,聽說過療法,最差最差,也知道去抓中葯的時候,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葯櫃和小秤吧?!……大二的那年,我選修了跟這個有關的課,是想聽聽韓國人怎麼看待中醫的,因為在韓國真的很火,韓國人很信這個,可是第一節課,老師就在黑板上寫"韓國的醫學",簡稱"韓醫",原來是"韓"不是"漢",那你們的用葯和療法都是自己的嘍?!我怎麼一點都沒看出來?!後來的幾堂課,老師講了"本草綱目",一句一個"我們大韓民國文化的結晶,我們韓民族的驕傲",說到針灸的時候,也連說了好幾次"同學們應該為我們的民族而驕傲,我們有這么偉大的發明!"
我跟幾個中國同學當時就爆了~!跟老師一頓大吵,真的真的真的是氣氛到極點了!!!!平時你們瞧不起中國人,對中國無知也就算了,我們都能忍!!!但不要臉到連別人的東西也說是自己的,那就太不是人了!!!!最後我們全都摔門而出了,不上就不上!??!
十一.出去逛街,吃飯,總能遇到很多中國遊客或日本遊客,要是遇到的是日本遊客,店主一般都會先招待日本人,那叫一個陪笑啊,等日本人走後,再"變臉"來搭理我們,日本人也侃價,但店主就不生氣,等我們侃價,十個店主有八個會馬上不耐煩,一副"買不起就別買!"的樣子,有幾次我們買了很貴的東西,店主馬上問"你們是日本人吧?",我說"中國人",店主"華僑吧?".
……懶得理論,走人……
四年了,我從按耐不住跟韓國人大吵,到如今的嗤之以鼻懶得搭理……這樣的心理變化過程是必然的,因為不是吵架能解決得了的問題,因為韓國人對中國的"偏見和無知"的思想已經太根深蒂固了,就算你表面上吵贏了,但並不代表你就真的改變了他們的看法……想必大多數跟我一樣在韓國生活的中國同胞都有同感,所以努力的學習工作,努力地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發展中國,才是唯一正確的路……
最後奉勸那些哈韓的朋友,你們有權利喜歡你們的偶像,但不要盲目地連同他們的國家都認為有多棒,別忘了你們是中國人,如果不相信的話,就來韓國生活吧,,只旅遊旅遊不管用的,,,相信你們的想法會徹底改變的,我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看完這篇文章,我只能說韓國的無知和無恥.我個人從來不迷韓流.但是我對其中韓國的無恥感到憤怒,《大長今》中說什麼針灸,中醫是韓國人發明,孔子是韓國人,西施是韓國美女,人可以不要臉,但不要無恥到如此的地步。
安七炫,Se7en在中國媒體面前大呼:」好想加入中國!」號稱韓國第一美男的元彬在國內的一個見面會只亮象30秒拍照,就拿了100萬的出場費.我時常跟周圍朋友說:」我並不覺得元彬帥到哪裡去,這種號稱韓國第一美男的人在中國的掃大街的人里隨便踢一腳都能掉出來幾個!!!!」
世界盃韓國最後一輪被瑞士淘汰,中國媒體只是在網上發表了對比賽的看法,竟然被韓國網站拿來造謠生事,說什麼「中國是世界上最垃圾的國家,無恥的民族。「以前******為什麼沒有把中國滅掉」等等。
看了這些,韓迷們應該醒悟了吧?.
你們把人家當神,人家竟然不把你當人!!!!.
希望中國能更加強大,有天讓這個連文字都是中國照搬過去的高麗--大韓民國重做中國的附屬國!
有關韓國的失業率
韓國國家統計局12日公布,11月份經季節性因素調整的失業率為3.2%,高於10月份的3.1%。未經調整的失業率為3.0%。
綜合外電12月12日報道,韓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周三公布,韓國11月份經過季節性因素調整的失業率為3.2%,高於10月份的3.1%。
11月份未經調整的失業率為3.0%,與10月份持平。
韓國11月份就業人數較06年同期增加1.2%,至2,373.9萬人,略低於10月份的2,375萬人。
韓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16日公布,韓國2007年12月份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的失業率為3.1%,略低於11月份的3.2%。
12月份未經調整的失業率仍為3.1%,高於11月份的3.0%。
韓國12月份就業人數較06年同期增加1.2%,至2,325.7萬人,低於11月份的2,373.9萬人。
數據顯示,韓國2007年全年就業人數增加28.2萬人,低於政府30萬人的目標。
韓國財政經濟部(Ministry of Finance and Economy)預計,2008年新增就業人數為30萬,失業率為3.2%。
韓國國家統計局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韓國1月經季節調整後失業率降至3.0%,為五年多來的最低水平,盡管仍存在受美國經濟走軟影響可能導致該國內需放緩的疑慮。
數據顯示,韓國1月經季節調整後失業率低於12月的3.1%,且為2002年9月以來最低水平,當時失業率為3.0%。
韓國1月經季節調整後就業人口增至2,359萬人,12月修正後為2,355萬人。
去年下半年以來,韓國的月度失業率原本均位於3.1-3.4%的區間內。韓國央行上周連續第六個月決議將基準利率維持於5.0%不變。
希望對你有幫助!
C. 為什麼1938年美國失業率會上升,生產會下降
美國歷史上經濟繁榮期是南北戰爭結束之後迅速發展的美國經濟奠定了現代美國工業的基礎。1880年代,美國超越英國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20年代的美國經濟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原因: 1、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戰爭中大發橫財,一戰後,美國從戰前欠外債30億美元到戰後外國欠美國130億美元,並掌握世界黃金儲備的40%,華爾街已成為繼倫敦之後的另一個世界金融中心。 2、美國政府對經濟活動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國內的技術革新和生產合理化運動都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如技術革新和機器設備更新刺激生產發展;由於很早確立了專利保護制度,美國的發明和創造空前活躍,與此同時,諸如泰勒制和福特生產線等「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經濟發展迅速。此外,分期付款的銷售模式刺激了消費市場的活躍。蕭條期是發生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 。大危機期間美國股市暴跌,大批企業破產,失業人數大量增加,銀行倒閉,生產持續下降。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木材競爭的緣故[來源請求];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間美國失業率超過20%的高檔。
D. 19世紀末歐洲的霧霾越來越嚴重,這與當時的哪一項發明有關
霧霾的危害具體有多大?這在科學界其實並沒有確切的定論。柴靜在片中引用了前衛生部長陳竺的研究,認為每年因空氣污染而早死的中國人約有50萬(其實陳的原文是35-50萬)。但是這只是很粗略的估計,由於缺乏更詳細的研究數據,我們很難知道這樣的結論可靠度究竟有多少。
在整個科學界,對於PM2.5危害的研究也才剛剛有所進展。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其實並沒有發現大氣細顆粒漂浮物對於肺癌有什麼關系,2013年,當鍾南山宣稱空氣污染導致肺癌增加的時候,還遭到了方舟子的批駁。直到2013年底,根據幾個最新的調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才首次把大氣污染物列為一級致癌物。
不過,這些調查大多都是在西方國家做出的,而中國的PM2.5濃度往往是這些國家的幾倍甚至十幾倍。按照Turner等人的研究,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濃度,會導致肺癌死亡率上升15%-27%,按照這個演算法,光是大氣污染一項,就能導致中國的肺癌死亡率比歐美高出300%以上。但在實際情況中,中國的肺癌死亡率雖然略高,卻遠未達到如此誇張的程度。所以這些研究中發現的線性關系,能不能簡單地拷貝到中國,還是比較有疑問。
當然,很多人可能要說,知道PM2.5有害不就好了嗎?至於它每年究竟導致10萬人還是50萬人死亡,有多大意義嗎?
但這恰恰是在公共決策層面至關重要的一點。如果不把霧霾當做私人恩怨,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為霧霾付出的具體成本大約是多少。因為社會的決策,它不是講溫馨講情懷講故事,任何一個社會選擇的背後,往往都是冰冷的經濟學核算。很少有東西是無本萬利的,任何選擇都有得有失,我們要討論的,是它「值不值得」。
柴靜自己曾在博客里寫過一篇關於DDT的故事:當年農葯DDT被發明出來,用來消滅蚊蟲,減少瘧疾。但是1962年,蕾切爾·卡遜發表了著名的《寂靜的春天》,指出DDT致癌,並污染環境。《寂靜的春天》後來幾乎成了環保主義者的聖經,並最終導致了DDT的全面停用。
聽上去棒極了,但可惜,DDT停用之後,又沒有同樣有效的葯物來對付蚊蟲,這使得非洲瘧疾的發病率飆升,僅南非的一次瘧疾大爆發,就導致了至少10萬人的死亡。因為DDT的禁用,到了2000年,世界上至少有3億瘧疾患者,每年導致超過100萬人死亡,相當於每天都有「7架坐滿兒童的波音747失事」。
為此,科學家們開始呼籲重新使用DDT,南非在2003年採納建議,並迅速把瘧疾死亡人數降到50%以下。後來,連世衛組織都開始號召非洲國家重新使用DDT。
但此時,已經有大約2000多萬人死於瘧疾之下。後來著名作家邁克爾·克萊頓曾說,《寂靜的春天》一書所殺的人,大概比希特勒還多。
在這里,我並不是要對環保黨進行什麼非議。把柴靜自己曾講過的這個故事拿出來,無非是想說明,當進行一項公共決策時,我們不能僅僅只是訴諸感情。DDT污染環境好不好?當然不好。但是如果污染環境能夠拯救2000萬條生命呢?我們這里要問的是「值不值」,而不是「好不好」。所以,光是大罵一樣東西「很壞」是不夠的。我們至少應該追問三個問題:它「具體有多壞?」,「有沒有更壞的?」,以及」沒有它會不會更壞?」
霧霾問題也是一樣。但凡是個正常人的,恐怕沒有誰會喜歡霧霾,誰都知道霧霾對健康不好。但只有定量地做出分析,我們才能搞明白,在公共資源投入上,如何分清輕重緩急。比方說,如果要具體地應對空氣對人們的健康影響,我會建議更多地關注吸煙問題。從科學角度來說,吸煙對於健康的影響要遠比PM2.5來得明確,在所有的肺癌中,大約60-80%是由於吸煙所引起,而室外大氣污染恐怕不到10%。實際上,吸煙也是產生PM2.5的過程,一支煙就能產生濃度相當於633微克/立方米的PM2.5。而中國每年因吸煙而致死的人數,在120萬以上。
有人說,吸煙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不能和空氣污染相比。但真的是這樣嗎?中國有88%的人在家裡被動吸煙,60%的人在公共場所被動吸煙,30%的人在工作場所被動吸煙。特別是在不吸煙的婦女當中,因為二手煙而患上肺癌的概率,恐怕還要高於大氣污染。中國每年有約10萬人死於二手煙,光是這一點,就不比燃煤造成大氣污染的危害小多少。
公共場合禁煙在中國難以徹底貫徹實施
可以說,在今天的中國,當你開始擔憂孩子的呼吸時,煙草是遠比霧霾更嚴重,也更緊迫的問題。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的PM2.5數值在過去的十年中,其實都是逐漸下降的(之所以最近才鬧得凶,只不過大家以前不知道而已),但吸煙人數卻正好相反,它還在上升,尤其以青少年和女性為甚。
然而在媒體宣傳上,霧霾卻遠比控煙要更受重視。從2012年開始,霧霾就是媒體最喜愛的話題之一,查查網路指數就知道,它受關注的程度遠高於控煙。誠然,煙草也是政府壟斷,且利益牽涉極廣的行業,在現實中也很難一下子改變,但在媒體關注度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別,這不免會產生一些誤導作用。這里並不是說不能關注霧霾,只是說當我們把健康問題和霧霾掛鉤起來的時候,最好有一些定量的概念,才能更客觀地進行相關的討論。
其次,真正關心公共問題的人應當能夠理解,很多事情並不是非白即黑,有百利而無一害。就像DDT的問題上一樣,我們要討論的並不是DDT是否有危害,而應該是DDT帶來的好處是否能夠抵消,甚至超過它的危害。這就是所謂的tradeoff,或者叫做利害權衡。我們歷來的討論中太缺乏這種精神,一件事情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偉大光榮正確,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十惡不赦。我原本期待《穹頂之下》能夠更深入、更客觀地來比較在霧霾問題上的各種利弊,但是它似乎在這方面並沒有做得太多。
在漫天霧霾的同時,北京也是全國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
在片中,我們反復看到對於環境問題單方面的大幅渲染。柴靜把她的女兒關在屋子裡,面對著外麵灰濛蒙的天空:這個城市會傷害我嗎?答案是:會。但問題是,它更會在其它方面補償你。就PM2.5的濃度而言,雲南是全國環境第二好的地方,而北京則是倒數第二。然而,北京和雲南的人均壽命卻恰好倒了個個:北京全國第二長壽,平均壽命80.18歲,雲南則倒數第二,平均壽命只有69.54。這就是經濟發展,醫療資源的增長帶來的好處,它遠遠地抵消了環境帶來的危害。
如果我能夠選擇,我情願讓孩子出生在霧霾蒙蒙的北京,而不是山清水秀的雲南。這樣,如果運氣不是太壞的話,他能陪伴自己的家人多度過十個溫馨的年頭。
而很顯然,大批的人跟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他們頂著霧霾,忍受著高房價,源源不斷地從各地向北京涌來,使得北京的總人口在十年內增加了一半。他們是不知道霧霾不好嗎?當然知道,只不過他們做出了自己的tradeoff,他們認為相比於其他好處來說,忍受霧霾的代價是「值得付出」的。
我一直希望能看到公眾進行比較認真的討論,即從定量角度來看,霧霾到底值得用多少GDP去「換取」?而不是永遠單方面的發泄,要不就不惜一切要發展GDP,要不就不惜一切要環保。在經濟學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值得「不惜一切」,或者以無窮大的代價去換取的,我們的決策也應當是兩種訴求的平衡。有人說,用健康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呢?但問題是,不發展經濟,這也是要用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來換的啊。
正如上面說的,經濟水平是決定人均壽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對於「健康」的影響要遠遠超出了霧霾的污染值。經濟不發達的省份,哪怕再「環保」,你的平均壽命也要比污染大省低。在中國,東部省份平均每個人能比西部多活十幾歲。事實上,如果做回歸分析的話,各省的PM2.5濃度和人均壽命甚至是正相關的,也就是PM2.5越高的地方,人均壽命反而可能越長。這並不是說PM2.5對健康有好處,而是說在污染高的地方,往往經濟也比較發達,它對你健康的「補償」要大於污染帶來的損害。
關於中國各省經濟和平均壽命的關系,有過一些粗略的分析。有人建立過線性模型,大約認為人均GDP每增長1000元,能換來當地0.3歲的壽命增長。而霧霾造成的健康損失呢?之前有科學家發表論文,認為北方因為供暖燒煤導致平均損失5.5年的壽命,但並未獲得廣泛認可。最近又有人做了推算,認為PM2.5導致了我國74個城市中的居民平均「減壽」1.48歲。
把這兩個數聯系起來,我們會得出很有意思的結論,就是如果我們能以不超過人均5000元GDP的代價消滅「霧霾」的話,那就是劃算的(2014年我國人均GDP約4萬5)。而如果我們為了消滅霧霾,導致GDP的損失超過了人均5000元,那從「健康」角度來看,反而得不償失。因為大量的資源花在了環保上,或許會導致醫療衛生設施的不足,反而導致人均壽命降低。
當然,這只是非常粗略的計算,其中的數字和邏輯顯然是不嚴密的。這里只是想說,霧霾治理問題應當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收益-損失分析問題,而不是工業黨和環保小清新們的整天對罵。這里的損失和收益不僅僅只是錢,談錢也許太俗,我們來談命。霧霾會導致人早死,這是命。但是,如果為了消除霧霾造成大面積失業,就不會鬧出人命了嗎?最近《柳葉刀》的精神病學期刊上發表文章,認為失業率是影響自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63個國家的調查中,每年大約有4萬5千人因為失業而自殺。我們願意以多少命來換多少命?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決策的問題。
再比如,霧霾是中國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副產物之一,《穹頂之下》里對如今城鎮化的規模進行了質疑,但是,中國真的已經過分城鎮化了嗎?顯然是沒有嘛。2014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才54.77%,還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城鎮化中涉及的也不僅僅是錢,也有大量的人命。20年前,中國農村女性的自殺率之高,一度引得全球矚目,而隨著快速的城鎮化,中國婦女的自殺率快速下降,從每十萬近30人下降到如今的每十萬不到10人,光這一項,每年就挽救了約6500條生命。當我們抱怨城市化帶來污染的時候,也把這些人加到天平上吧。
還有嗎?有的。如今中國每年出生1600萬人口,而男女比例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17:1,導致未來的「光棍」問題成為熱點話題。但在這背後,每年多少女嬰還未降生就離開了人世呢?假設正常的男女比例是1.06:1,很容易得出,每年因為「重男輕女」等觀念而導致的「被殺女嬰」大約有80萬之多(「被殺」也包括提前流產等)。這些人的命應該怎麼辦?慢慢等待觀念的改變和風俗的改變嗎?也許正如柴靜說的那樣,我們不應該再等待,不應該再推諉。城鎮化是最有效地解決男女歧視問題的方案,通過進一步的快速城鎮化,我們可以挽救這每年80萬無辜的女孩。如果這會進一步加深環境的污染,這值不值得?
可能又有人要說了,《穹頂之下》正是在告訴我們,追求GDP不一定代表污染,追求經濟進步不一定會產生霧霾啊。但正是在這一點上,柴靜並沒有能夠說服我。因為這個口號太誘人了,太理想了,太完美了,太多的人都曾經許諾過這樣的烏托邦,所以我不得不以極為警惕的心態來接受,以極為小心的態度來看待她的論證。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當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影響國家決策時,最終會導致什麼樣的結局。
中國要從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
但在全片中,我所能歸納出的,無非是這樣幾條提議:首先是明確執法主體,加強環保部職權,有法必依,對此我舉雙手雙腳贊同。但這究竟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並不構成論證關系。從片中我所能得到的結論,無非是眾多小鋼鐵廠如今利潤極薄,再一加強環保就要紛紛倒閉了,所以乾脆停止補貼,把這些落後產業淘汰,然後就能自動升級為既不污染環境,又能保持經濟不倒退的高級產業了。至於新的產業是否能容納相同的就業人口,能在多久之內完成,是不是符合經濟需求,這只能靠自己想像。從歐美的轉型歷史來看,我對此是抱有懷疑態度的,當然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在此不詳細展開。
其次,是能源轉型,這條就把我徹底驚住了。作為一個煤多油少的國家,柴靜居然建議中國放棄煤炭,而轉向需要嚴重依賴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但這需要多少成本呢?可行性又如何?對此卻隻字未提。當然我承認,這樣龐大的問題不可能在一部短短的紀錄片里說清楚,但《穹頂之下》隨後拋出的兩個說法卻有點匪夷所思。首先是認為只要打破「三桶油」的壟斷,石油產業就能自己進行創新,提高品質,減少成本。我在這里不去揣摩這是不是適應當下形勢的又一盤「大棋」,我也不反對打破石油行業的壟斷,但我強烈懷疑打破壟斷之後,行業就能自動創新的說法。柴靜似乎忘記了,她所反對的煤炭行業,正好是打破壟斷,充分競爭的呀,為什麼質量越來越差,反而不見創新呢?
其次,是說打破壟斷之後,我們很快就能探明更多的油氣儲量,天然氣產量很快就可以翻番。這番聽上去頗有些大躍進氣派的言論究竟有何根據,我無從得知。但《穹》片隨後用了英國作為論據,說英國自從1952年倫敦污染事件之後,很快從煤炭轉型到了石油,並從此實現了環境的改造。事實本身我不否認,但《穹》片沒有提到的是,英國雖然在1956年通過了空氣清潔法,但直到70年代發現了北海油田之後,石油占能源的總比例才飛速上升。而要把我國的未來能源寄託在發現一個新的,未知的大油田或者大氣田之上,我總覺得有些不太可靠。所以不好意思,想要說服大家接受這一點,柴靜恐怕還得再舉出更多的證據才行。
實際上,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用煤還是用石油,這並不對空氣污染問題造成本質上的影響。我國的煤電廠,其環評標准本身是極為嚴苛的,只要能夠徹底執行,並不對環境產生大的壓力。事實上,今天在英國,煤炭占能源結構的比例反而又在逐漸上升。所以實際地說,要想治理霧霾,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放棄煤炭。比較有效的辦法反而是關停更多的小火電廠,留下少數易於監督管理的大電廠,實行嚴格的環保標准和監督。原則上,這仍然是一個成本的問題。至於《穹》片中未提到的更多清潔能源,如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等,自然也都可以在考慮之列。
但這些仍然並沒有解決我之前的疑問,也就是《穹》片中並沒有提出可靠的證據,來證明中國可以很快地邁入又發展經濟,又不產生污染的階段。因此,作為一種呼籲,我認同柴靜的努力,她讓更多人開始關注環保問題,這當然是極好的。但對於她的觀點,我仍然抱有懷疑的態度。作為一個公共政策的討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更詳細的關於霧霾治理的成本和收益討論,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來權衡其中的利和弊,而不要訴諸沖動,理所當然地把「霧霾應該不惜一切代價治理」作為默認前提。天貓 的美國進口普衛欣 對您出行 會有幫助的
E. 未來如果真的人工智慧,真的代替了人類,人們失業率太過高,會不會暴動
會,因為人多土地不夠分,不夠分代表一部分人沒飯吃
F. 如果互聯網沒有被發明,那世界將會怎樣
額,這個很明顯了,排隊購買電影DVD.沒有互聯網。社會和諧度上升90%。
眾多五毛黨紛紛失業,重入人才市場尋找工作,失業率上升1.5%。
G. 非洲大陸上的這些本土發明,能幫助非洲跨越創新鴻溝嗎
(原標題:非洲大陸上的這些本土發明,能幫助非洲跨越創新鴻溝嗎?)
摘要: 《福布斯》日前發布全球管理咨詢公司Proa Global Partners的CEO哈里·布羅德曼(Harry G. Broadman)的文章,探討非洲能否跨越創新鴻溝的問題。
利用太陽能技術給手機充電
《福布斯》日前發布全球管理咨詢公司Proa Global Partners的CEO哈里·布羅德曼(Harry G. Broadman)的文章,探討非洲能否跨越創新鴻溝的問題。
文章指出,非洲大陸事實上已經出現了不少創新突破,但就經濟發展而言,可提升生產率的創新反而可能會帶來不利影響,如造成勞工需求下降。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給你一項任務:在美國街上隨便問個路人,看他是否覺得重大創新是全球最發達國家的特權,尤其是G20中最富有的那些國家。
放在以往,該問題的答案基本是肯定的,畢竟那些國家不管在財力才是人力上都擁有著豐富的資源。
然而,會讓人們感到震驚的是,新興市場如今不僅僅在世界經濟中正出現越來越多的重大創新,在特定活動中,一些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還快速成為全球的領先者。事實上,非洲大陸有不少科技孵化器在催化全新的本土發明。
人們很難不去慶祝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新」創業者的崛起。隨便找一本關注非洲商業的雜志,你會發現不少聚焦該地區的創新的文章,你會感覺到它們流露出忘乎所以的感覺。從很多方面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是一個8億多人口中近一半生活貧困,而且貧困人口在不斷增加的地區。
然而,那種忘乎所以或許發生得過早了。一方面,經濟發展過程錯綜復雜,是非線性的。此外,在大多國家失業青年和成年人數量居高不下的非洲,有著提升生產力屬性的創新很有可能反而會導致勞工需求下降,帶來不好的結果。當前的非洲創業者可能會發現自己處於危險邊緣。
經濟學家們都會告訴你技術進步會推動經濟增長。從根本上說,創新主要是受解決某種挑戰或者利用新機遇的追求所驅動,它能夠提升生產效率。而生產力的提升是國家繁榮與否,企業成功與否的基本判斷標准。
回想一下當年半導體的革命性誕生。1950年代末微晶元(通過自動化流程製造出來的微型集成電路)的發明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不僅僅是電子零部件佔用的空間不斷減少,內置微晶元的電子設備的性能也有了指數級的提升。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微晶元的發明不僅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經濟的生產力結構,還對經濟的增長產生了官方經濟數據沒能充分反映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
當然,創新並不只是指非常新奇的發明,先進的工藝或者產品;它還可以是指開發新方式來應用現有的技術(不管復雜與否),以便解決原來無法滿足的需求(「技術適配」);又或者是指對現有技術的廣泛利用,對於技術的使用或者設計不作任何的更改(「技術採用」)。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結果都是生產力得到提升。
事實上,「技術」一詞對於不同的社會意味著不同的東西,它的使用也會隨著時間而發生改變。如今,該詞往往跟電子產品或者數字產品服務關聯,但相對基礎性的舊式工具和工藝也稱得上技術。
從根本上說,技術就是實際應用知識來取得特定的目標。例如,釘子是用來將木材釘在一塊的技術,它們反過來也催生了其它的技術,從錘子到增壓釘槍。
創新突破
那麼,撒哈拉以南非洲近期有哪些創新突破呢?以下是部分例子:
手機銀行
過去十年在肯亞出現的手機銀行,是非洲大陸最有名的本土發明之一。的確,它可謂發源於新興市場的技術進步最終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縮影。這一現象是「產品生命周期」所體現的傳統模式被顛覆的象徵。
手機太陽能充電
由於非洲很多地區的輸電網路都不可靠,又或者沒有輸電網路,使用需要充電的手機成了非常困難的事情。
獲風投支持的私有公司Fenix International推出了專為非洲市場而打造的便攜型太陽能手機充電器ReadySet。該產品提升了原本被閑置的手機的使用量,讓用戶能夠使用手機銀行,同時也能夠隨時追蹤往往在遠方的市場價格的日常變動,從而更有效地掌控收割莊稼的時間。此外,ReadySet也給手機公司帶來了更多的收入。
農作物儲藏袋
非洲西部和中部的農民聯手來自普渡大學的農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三層的防水防漏氣儲藏袋,這種袋子能夠很好地保護各類農作物免受濕氣、害蟲和高溫影響,其中包括豌豆、玉米、高粱、小麥、稻、堅果和豆類。
因此,農民能夠根據天氣狀況調整作物種植時間,在市價較高的時候才出售收割回來的農作物,從而獲得更多的收入。此外,該款收藏袋有助於農民降低對農葯的依賴,進而讓整個農業社區變得更加健康,以及提升食品安全性。這些袋子都是本地製造和分發,因而創造了一個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用於教學的平板電腦
非洲東部的本土教育軟體公司攜手非政府組織打造了一款按次計費的新型平板電腦,讓教師能夠定製課程,以一種較為經濟的方式從不同的課程和其它的閱讀材料提取信息。可改變的課程材料有助於學校及其教師解決教育基礎設施不足問題,相比傳統的課本或者筆記本電腦,這種按次付費模式也能夠為學生節省費用。
基於無人機的貨品和衛生保健服務配送
在發達國家,無人機在產品配送方面還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然而,在非洲的部分地區,無人機已經被用於解決交通網路不發達問題,尤其是在醫療保健行業。
2016年5月,UPS聯手機器人製造商Zipline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開始每天給盧安達西部的21家農村診所最多運送150次輸血。在馬拉維,無人機還被用來測試運送農村地區嬰兒的血液樣本,以在首都城市的大醫院進行高度專業化的HIV測試。
在醫療保健領域以外,肯亞在研究長距離無人機送貨服務,預備在2017年進行商用無人機送貨測試。與此同時,盧安達計劃建立「無人機口岸」,目標是到2020年開始運營商用無人機送貨服務。
非洲在利用新發現的創新路徑上的成功值得稱許,希望這將會幫助該大陸上的國家取得真正的「經濟騰飛」。不過,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非洲企業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利用這一機遇。
鑒於很多非洲國家當前的「初始條件」,尤其是令人驚愕的失業率,創新會帶來很大的下行風險,畢竟創新主要是為了提升勞動生產率,因而可能會降低勞動力需求。一旦取得創新,非洲的經濟騰飛願望可能會再一次遭到破壞。
H. 美國發明的砌牆機器人,真的可以一天一棟房嗎
據說砌磚,我們可以想到太陽下,建築工人難以磚,不僅身體很難,工作不高,但美國磚塊在勞動價也是一種力量,在為了節省成本,公司已開發出砌磚工。從本機看到美國雄心壯志占據了建築機械市場,這是配備工業社會的標准。
而且它的出現是基於風險和質量的需求。用人工智慧填補高風險的職位或勞動力短缺,特別是家庭作業,高空,冒險等危險工作,以及高質量的立場。
I. 在人工智慧時代人類互惠面臨失業問題,我們還需要勞動嗎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人工智慧相關的話題越來越深入到大眾生活,也意外引發了一場集體性的恐慌。
「人工智慧會不會導致大量失業?」
這個問題正成為很大一部分人的焦慮來源。早先京東首席執行官劉強東曾表示,要將京東打造成一家自動化公司,充分利用AI技術減少人們的工作時長。按照京東目前的規模,十年後大概只需要8萬員工,而京東現在有16萬員工。換句話說,人工智慧大規模投入使用,可能導致京東一半的員工被裁員。
這一觀點看似有道理,不過多少有些斷章取義。
很多人為什麼害怕被人工智慧取代?因為他們總習慣於只出蠻力而不動腦。
人工智慧一定會淘汰一部分人。
鐵路運輸發達之後,鏢局消失了;電話網路普及之後,電報員也失去了工作。
但技術發展對就業的影響並不是這么簡單的消極作用。
織布機發明之後,從手工織布到機器織布效率提升了五十倍,理論上會引發大批織工失業。但布料的生產成本降低帶動了需求的上升,長期來看,為織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
隨著汽車深入日常生活,轎子、馬車、人力車夫這些行業受到沖擊,但對汽車行業與其衍生產品及相應行業的從業人員需求卻越來越大。
在美國,ATM機的出現曾經造成銀行職員大量下崗。但運營每個網點的成本降低,使得銀行有足夠的資金去開設更多的網點以滿足客戶需求,銀行職員總數又有所回升。
人們在預測新技術對就業的影響時總是存在偏差,而技術革新和經濟模式的變化還往往會創造出人們意想不到的新就業機會。例如在共享單車推廣使用之後,修自行車的師傅從瀕臨失業搖身一變,成了供不應求的稀缺人才。
那麼人工智慧到底是會導致大量失業,還是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雖然人類發展史上已經有過數次技術革命的經驗,但人工智慧的出現顯然帶來了更大的變數。與18至19世紀的工業革命相比,人工智慧對社會的瓦解程度會是過去的近3000倍(速度比過去快10倍,范圍比過去大300倍)。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目前依舊無法給出一個清晰且肯定的回答。
盡管我們還無法准確地預測人工智慧對整個就業市場的影響,但對於特定行業的影響還是有跡可循。
隨著AI蓬勃發展,毋庸置疑的是越來越多的崗位將被AI代替。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劍橋大學教授邁克爾·奧斯本和卡爾·弗雷共同發布了一項報告,根據大數據計算系統,分析了 365種職業在未來被人工智慧淘汰的概率。▼
最難被淘汰的職業有酒店管理者(被取代概率:0.4%)、教師(被取代概率:0.4%)、心理咨詢師(被取代概率:0.7%)、公關(被取代概率:1.4%),很明顯這些崗位需要人具備良好的社交能力、協商能力和人情練達的藝術。需要通過大量的互動,掌握人的情緒與心理的崗位,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可能非常小。
▼
需要對空間進行抽象理解的建築師、對患者進行精細診療的醫生、基於法律和社會公義決定量刑的律師和法官、代表人類藝術創造和審美能力的音樂家與藝術家、撰寫深度新聞的記者,這些職位可以利用人工智慧作為輔助,但是核心仍然需要人來完成,也很難被徹底取代。
▼
相對而言,保安、客服、前台、接線員、會計、櫃台業務員這些職位就要危險得多,打字員這一工種被取代的概率甚至高達98.5%。未來人工智慧將會大量替代簡單、重復性的工作崗位,不僅包括工廠生產線的工人,還會波及金融行業的銀行、證券、保險及財會領域的大量技術含量低的工種。
例如易道博識基於智能OCR識別技術與人臉識別技術的金融行業解決方案,可以完成金融行業日常工作中諸多繁瑣復雜的工作,代替人工錄入,降低客戶身份驗證的風險,大大提升金融行業的業務效率和風控安全。
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節約運營成本,增強綜合競爭力,助力行業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的跨越式升級,另一方面也難免加速某些崗位被淘汰的進程,例如曾經完全依賴人工錄入票據信息的數據錄入職位。
但我們始終認為,時代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技術的進步會在給大眾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的同時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機遇。從織布機,汽車,ATM機到今天的人工智慧,我們不該也不能拒絕科技的進步。我們也堅信利用先進的科技把人從重復繁瑣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是為了讓人們能更好地投入到更有意義的工作中去,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