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今中華兒女報效祖國,心繫祖國,為國爭光的事跡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近代鐵路工程專家,字眷誠,西名天佑•傑姆。婺源廬源(今廬坑)人。幼居南海,十二歲留學美國,學士木工程及鐵路專科,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歸國,任教授。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造"豎井施工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燃。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華英工學詞彙》等書
❷ 關於古代中華兒女報效祖國 為國爭光的資料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詹天佑,字眷誠。1861年生於廣東南海縣。詹天佑是我國最早的傑出的鐵道工程專家,為我國鐵路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周恩來曾贊譽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1872年7月8日年僅12歲的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辦留美學生留學美國。188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大學,並於同年回國。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學推薦,到中國鐵路公司任工程師。被湮沒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機會獻身於祖國的鐵路事業。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於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表詩歌創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並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並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
冰心,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縣,1900年10月5日生於福州市。童年,她在煙台度過了七八載山陬海隅的生活。冰心早期的作品,常常親切地寫到大海。幼年,她廣泛地閱讀了中國古典小說和漢譯外國作品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師范預科。1913年隨家到北京,進入教會學校貝滿女子中學。1918年,冰心抱著學醫的目的考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後改變初衷,轉學文學。192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
人民藝術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老舍
簡介:
老舍(1899.2.3-1966.8.24),現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是他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的筆名。他的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
陳露,中國第一位世界女單滑冰冠軍[真冰]
讓世界知道中國的滑冰界開始出現強人
李四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鄧亞萍小球(乒乓球)為國家賺來無數榮譽
❸ 古代中華兒女曾經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尤為突出,科學理論方
❹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中華兒女為祖國奉獻了生命
1919年年5月4日中國爆發了以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樹立了一座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豐碑。五四運動也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其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井岡山精神1928年4月,朱德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井岡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經過連續艱苦的戰斗,多次粉碎了國民黨「圍剿」,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工農紅軍翻雪山,過草地,表現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南泥灣精神1941年前後,日本帝國主義的「掃盪」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包圍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極端困難的局面。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八路軍359旅開進南泥灣屯墾。經過艱苦奮斗,南泥灣成了陝北的「江南」。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延安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產生的,是一種體現中國革命偉大歷史性轉折的時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其基本內涵是:「兩個敢於」(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革命進取精神;「兩個堅持」(堅持團結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兩個善於」(善於破壞舊世界,善於建設新世界)的科學精神;「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繼續創業精神。北大荒精神——「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50年代末,中國人民解放軍10萬轉業官兵,按照黨中央「屯墾戍邊」的方針,開赴地處黑龍江省荒無人煙的北大荒,開拓北大荒。經過三代人的艱苦創業、開發建設,北大荒人把渺無人煙的亘古荒原建成了中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營農場群,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成為舉世聞名的「北大倉」。北大荒人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北大荒精神正是在這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她集中體現了「北大荒人」這個英雄群體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動工於1960年,勤勞勇敢的十萬林州人民,苦戰十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志願軍於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戰爭。2000年10月25日,江澤民主席在首都各界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志願軍指戰員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這也就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的求實精神;胸懷大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雷鋒精神「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雷鋒,一名普通士兵,沒有轟轟烈烈的業績,而只是用自己極為平凡的言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關愛國家、集體和他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雷鋒精神的生命力,既在於它的無私和偉大,也在於它的平凡和一貫。64字創業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艱苦奮斗、知難而進,學習外國、自強不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同心同德、顧全大局,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1993年3月31日,江澤民主席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出了64字的創業精神。抗洪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抗洪精神」是全國軍民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戰勝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等地區特大洪水而形成的崇高精神。1998年9月29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概括出抗洪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在五、六十年代極不尋常的時期,中國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果斷決定研製「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中國科學家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研製出了「兩彈一星」,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跡。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現在中國已成為少數獨立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之一,並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1999年9月18日,江澤民主席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大會上,闡述了「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江澤民強調,「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在二十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我國「神舟」五號飛船於2003年月10月15日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載人航天工程,是當今高新技術發展中極具風險和挑戰的領域。我國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隊官兵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開拓創新,表現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這一精神是我國航天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巨大動力,也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寶貴的精神財富。200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發賀電指出,希望航天工作者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緊緊瞄準人類探索宇宙活動的前沿,不斷開創我國航天事業的新境界。2003年10月20日,解放軍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指出,載人航天精神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它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和升華,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擴展,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特區精神——敢闖、敢冒、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自立、自強、自信的拼搏精神。——團結友愛、扶貧濟困的互助精神。——誠實守信、廉潔奉公的奉獻精神。——愛崗敬業、健康文明的人文精神。——公正嚴明、規范有序的法治精神。——崇尚知識,完善自我的學習精神。——公開透明的民主精神。——面向世界的開放精神。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1980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經濟特區,這是中國成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20年改革開放大潮的塑造和市場經濟熔爐的錘煉,中國的經濟特區不僅創造了舉世驚嘆的物質文明奇跡,也創造了支撐特區經濟巨人迅速崛起的特區「十大精神」。2000年11月,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20周年之時,提出了特區「十大精神」。新時期的五種精神2001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發表講話,在談到「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斗的精神」時,他提出要在全黨和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五種精神」。這「五種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斗、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抗擊「非典」精神2003年春天,全國人民在抗擊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的斗爭中形成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光彩精神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義利兼顧德行並重發展企業回饋社會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我國「神舟」五號飛船於2003年月10月15日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載人航天工程,是當今高新技術發展中極具風險和挑戰的領域。我國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隊官兵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開拓創新,表現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這一精神是我國航天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巨大動力,也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寶貴的精神財富。200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發賀電指出,希望航天工作者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緊緊瞄準人類探索宇宙活動的前沿,不斷開創我國航天事業的新境界。2003年10月20日,解放軍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指出,載人航天精神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它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和升華,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擴展,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特區精神——敢闖、敢冒、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自立、自強、自信的拼搏精神。——團結友愛、扶貧濟困的互助精神。——誠實守信、廉潔奉公的奉獻精神。——愛崗敬業、健康文明的人文精神。——公正嚴明、規范有序的法治精神。——崇尚知識,完善自我的學習精神。——公開透明的民主精神。——面向世界的開放精神。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1980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經濟特區,這是中國成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20年改革開放大潮的塑造和市場經濟熔爐的錘煉,中國的經濟特區不僅創造了舉世驚嘆的物質文明奇跡,也創造了支撐特區經濟巨人迅速崛起的特區「十大精神」。2000年11月,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20周年之時,提出了特區「十大精神」。新時期的五種精神2001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發表講話,在談到「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斗的精神」時,他提出要在全黨和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五種精神」。這「五種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斗、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當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之際,回首我們的民族走過的五千年漫漫歲月,展望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優秀革命精神的偉大力量,它是推動我們民族發展和復興的強大驅動力。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過去五千年的歲月中生生不息,作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其發展的進程中繁衍興盛,融會眾多民族,並且形成和維系了團結統一的趨勢。這一大趨勢穿越數千年時空歷久而彌堅。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20世紀後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壓力與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運又一次面臨挑戰之際,掀起改革開放大潮,革故鼎新,與時俱進,開辟民族復興的新紀元。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我認為當代的革命精神是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包含自強精神、仁愛精神、勤奮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愛國精神、氣節精神、斗爭精神、改革精神和開放精神十個主要方面。進一步建設和弘揚革命精神,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需要。革命精神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革命精神融會古今,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華民族從遠古至今的發展史證明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自強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勢張力的進取精神和斗爭精神。中國古代哲人通過觀測宇宙的變動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自強,包含民族的自強和個人的自強兩個層面。不畏艱難困苦,不屈服於任何壓迫者,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與生存環境抗爭,與內外邪惡勢力抗爭的歷史。自強不息,不僅是指在常境和順境中的奮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奮斗。歷代俊彥豪傑追尋"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壯懷激情,力行"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堅忍精神。自古以來,身處逆境而奮發有為的範例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腐刑之辱,仍發憤作《史記》,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大業。其精神皆垂範後世。仁愛精神源遠流長,是我們的人民親和共處所依憑的准則。千百年來,經過世代哲人先賢的琢磨錘煉,激濁揚清,仁愛思想升華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構建倫理道德大廈的基準和標尺,並廣為人民所認同。仁愛精神內涵十分豐富。易經中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強調一種"仁"的精神。《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也體現了仁愛寬容的精神。什麼是"仁"?"仁"就是愛人,與人友好相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諸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墨子所提倡的仁愛精神則達到了極致。墨家主張"兼愛",推崇一種"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和諧境界,此即"強不執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是對仁愛精神更具深義的闡發。概而言之,仁愛精神涵蓋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個方面。這樣的仁愛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並不斷得到發揚光大。勤奮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創造財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奮,是我們民族歷來推重的美德之一。我們民族的傳統認為,勤奮包括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探索和勤於勞作。手不釋卷,孜孜不倦,謂之勤學;霄衣旰食,勵精圖治,謂之勤政;胼手胝足,持業不輟,謂之勤勞。勤奮,包含勤勉與奮發有為兩個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於奮發有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業精於勤,荒於嬉"。"書山有路勤為俓,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許多廣為流傳的古訓俗諺,體現了我們民族所崇尚的勤奮精神。自古以來,以勤奮精神立學、立言、立德和立業者恆河沙數。懸梁刺股,葦編三絕,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佳話傳說。正是這樣的勤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民族世世代代奮斗不息。探索精神是中華文明發展昌盛的強力推進器。中國歷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為人生的重要目的。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則和價值標准兩個方面,即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和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強調通過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尋價值。格物致知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因而,這樣的探索被賦予崇高的意義。故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雖九死不悔。此外,這樣的探索,不僅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羅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紛呈,產生了燦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創造了許多傑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領風騷數千年。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累累碩果,更是風采卓異,璀燦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寶。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得以不斷發展的巨大動力。中華民族是富於智能和創造力的民族。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與五千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各方面與時俱進的推陳出新或發明創造相伴隨。以科學技術為例,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世界著名的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指導下所著《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中指出,當代世界的基本發明和創造,可能有半數以上來源於中國的古老文明。他列舉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氣象觀測、毒氣、槍炮、降落傘、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蒸汽機的核心設計,幾乎都源於中國的發明。李約瑟博士認為,"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保持了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水平"。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舉世公認。只是到了近代,由於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導致的國勢衰弱,這樣的創新精神受到束縛和壓抑。新中國的建立為我們民族的創新精神的發展開辟了天地,但是長期存在的左傾指導思想的錯誤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這種發展的巨大潛力。改革開放帶來了思想大解放和生產力大解放,是中國人民得以充份發揮智能和創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來中國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各方面的創新發展如同熔岩噴發,不可遏止,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業績,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創造力和創新力。氣節精神是天地間的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氣者,乃正氣、骨氣;節者,為節義、節操。中國傳統精神認為,人的生命包含著價值因素,是生命價值的載體。生命,只有承擔了道義,才是可貴的。因此,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都以氣節操守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就是這種精神的凝聚。孟子萬世傳頌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中華氣節操守精神的經典標尺。文天祥以生命實踐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樹立了氣節精神的豐碑。五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涌現了許多具有這樣高風亮節的仁人志士。他們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人民鞠躬盡瘁,或剛正不阿冒死請命,或毀家紓難精忠報國,或血戰沙場馬革裹屍,或臨危不懼捨身取義。他們的浩然正氣,彪炳史冊,光照千秋。正是這樣的國魂精神,推動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征服千難萬險,越過漫漫歷史長河走到今天。愛國精神是我們的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坎坷多艱,在不斷融會眾多民族的過程中發展壯大,愛國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無盡源泉,是維護和保衛國家民族利益的永恆動力。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祖國榮譽重於一切,愛國就是要衛國和興國。千百年來,無數愛國志士的嘉行懿德廣為人民所傳頌。賈誼"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岳飛"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陸游"位卑未敢忘國憂";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報祖國"。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以熾熱的愛國激情"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鄧公年七十四,壯心不已,掀動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間打造出一個富強的中國,正是因為他所說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樣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中華民族根深葉茂,能夠抵禦任何狂風暴雨。斗爭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外抗強暴,內拒奸惡的利劍。為著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尋光明和進步,為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敢於斗爭,從不畏懼,絕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時期,一次次反抗壓迫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統治者,迫使他們做出調整政策的讓步或是導致改朝換代,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改革精神在中國有久遠的傳統。《周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歷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對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為著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促進國家的強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殫精竭慮,不畏艱難,不顧身家性命力促變法改革者。戰國時期有商鞅變法。商鞅主張"便國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禮"。韓非力倡變革思想。他認為"世異必變";"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之為備"。西漢時有晁錯之變法。北宋有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認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代又有張居正變法。近代的"戊戌變法"更為世人所熟知。他們或是力主改革土地所有制,廢止世襲特權,鞏固封建統治;或是建言削蕃,加強中央集權;或是改革稅制以緩解社會矛盾;或是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無論成敗,他們的努力順應歷史潮流,體現了時代精神。他們的思想或主張在當時或是後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實現,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當代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總體目標的改革,更是一場以空前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在中華大地上進行的除舊布新的偉大創舉。僅僅二十餘年,中國面貌一新,走上富強之路。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從來沒有這樣深入人心並展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開放精神在中國經歷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開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學為目的開放,再到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發展過程。《尚書》中提出的"協和萬邦"的開放思想指向協調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對異族異域的融會。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也是一種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愛"、"非攻",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沖突。漢唐以來,由於中國的強盛,統治者以中央王朝自居,因而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視世界的意味。例如,漢初陸賈提出將"寬博浩大,恢廓密微,附遠寧近,懷來萬邦"作為漢王朝的外交指導思想。此外,由於中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也使得中國難以認識到向外國學習和與外國的經濟交往的意義。"絲綢之路的形成雖然對於溝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文化意義,它對於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發展的影響只是局部性和階段性的。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則更是以宣示國威為其宗旨。直到近代,在列強倚仗堅船利炮欺凌的壓力之下,國人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落伍。從而有馮桂芬提出"學西方,謀自強","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魏源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後有"中體西用"之倡和洋務運動之興。中國旨在接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學術思想的開放意識逐漸覺醒。本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和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遲滯狀態的緊迫性使以開放求發展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鄧小平以求實精神所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的標准,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全面開放。在新的歷史時期,開放精神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並帶來了歷史性的巨大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