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科技創造資料

科技創造資料

發布時間:2021-12-22 11:41:26

⑴ 科技創新手抄報資料

請問帶我去

⑵ 關於科學技術創造成果的資料

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

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於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②北斗衛星——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進入2018年,北斗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之年。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製和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進入發展新階段:系統性能、衛星壽命、服務精度大為提升,提供服務的地區范圍更廣,進一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③深海科考——「七龍」探海 更深更遠: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2018年對國家深海事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2018年,我國將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下功夫,力爭在深海探索中占據先發優勢。

深海裝備,是深海大洋調查的有力保障。今年,會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為抓手,促進深海技術的創新突破。比如持續推進「蛟龍號」和「潛龍二號」的技術升級與應用。

④量子技術——通信計算 繼續領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志對外發布2017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雜志為每一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

毫無疑問,潘建偉是世界量子技術領域里最好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量子通信研究迅速從「跟跑」實現「領跑」,目前已領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國量子計算研究也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電技術——高溫低溫 全面發力:

核科技作為重要的科技領域,備受社會關注。歲末年初,核科技持續自主創新再結碩果,呈現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現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日前在京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也傳來捷報,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2號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扣蓋成功。這意味著距離我國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用示範工程又邁進了一大步。

⑶ 科技創新資料

因為我也是初一的,看來是同路人就幫你一把吧。
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創新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創新的核心科學研究,是新的思想觀念和公理體系的產生,其直接結果是新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學說的產生,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和價值實現,其直接結果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良性互動,提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管理創新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其核心內容是科技引領的管理變革,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所有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文化基礎,沒有新的理論學說和公理體系,不可能有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反過來又為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管理創新則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微觀與宏觀環境。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硬體」,而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則是社會進步的「軟體」,它們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

你還可以去看這個網址,這個網址說得最清楚:http://wenku..com/view/d83a0112cc7931b765ce1543.html###

⑷ 科學創新的資料

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化,可以被稱為人不斷探求新知識的歷程。尊重知識是人類最突出的特徵之一。拉丁語稱知識為scientia,由此而來的科學(science)一詞便成為現代最受敬重的那一部分知識的名稱。在西方猶太——基督文化的創世神話中,曾有這樣一段傳說:「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在沒有光之前我們一無所知,在有了光之後我們仍然一無所知,不過我們能看到一無所知了。為了擺脫一無所知的尷尬局面,人類便說,「要有科學,就有了科學」(Let there be science, and there was science)。現代人類已經充分認識到,只有藉助科學的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擴展自己的生存能力,社會歷史必然會向更有保障、更安逸、更有生存主動性的階段發展。但是,僅僅認為知識就是力量是不夠的,這會使知識成為一種對人封閉的客觀力量,反過來窒息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妨礙社會繼續進步。當科學發展越來越快時,對於科學發展歷程的理解就變得更為必要,同時也變得更為復雜。隨著科學成果的激增和知識的爆炸,事實和理論互為影響,僅僅是總結現有的成果,就已成為一項可怕的任務。然而,對於歷史性的思考來說,如何看待科學本身也正顯得越來越重要。
在395年前的一個夜晚,伽利略使用一架望遠鏡觀看月亮。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它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的開端。現代科學是建立在觀測和實驗的基礎之上,它已歷經四個世紀了。近代中國的西學東漸是從明末開始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光啟在翻譯西方書籍時,把science譯成「格物窮理之學」,後來簡稱為格致、格物或格致學。明末清初從歐洲傳入中國的學問主要是天文學與數學,「格致之學」的含義很籠統。到清代後期,傳入的西方學問迅速增多,有聲學、光學、電學、化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等等,名目繁多。1895年,嚴復特別使用了「西學格致」一詞表達science。到這個時候,在漢語中還沒有「科學」這個詞。1897年,維新派人士在上海創辦「大同譯書局」,組織翻譯日文書籍。開局不久後出版的一批書中,有康有為編訂的《日本書目志》第二卷「理學門」。其中,首次出現了《科學入門》、《科學之原理》這樣的書名。雖然漢語和日語中,「科學」寫法相同,但漢語中從前沒有此詞,這個譯名是康有為從日語中引入的。1912年蔡元培任民國教育總長,通令全國在學校機構設置和課程設置中一律取消了「格致科」。自此之後,「格致」基本上屬於被棄用的舊詞。1915年,留學歸國學生在上海創辦刊物《科學》,從此「科學」一詞在中國就大行其道了。
在漢語中,「科學」這個名詞,是與「玄學」相對應而存在的。「玄者,幽�萬類而不見形者也。」(楊雄《太玄?玄�》)玄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體。至於為何用「科學」作為science的譯名,動機是值得揣摩的。隋唐以來廢除為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試選拔官吏,見於史者凡五十餘科。由於西方之學與東方儒學相比,門類各異,故此日本首先以「分科之學」稱之,這就是「科學」一詞的來歷。「科學」與科舉之間這種微妙的關系,至今尚有餘緒。20世紀50年代,流行全國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延續。早期西方傳教士的著作也為上述說法提供一些佐證,他們寫道:「世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重視科學,使科學與政府事務發生關系。然而,中國人只是在一些與公德有關的范圍里才對科學發生興趣。他們對於一切與公德關系較少,甚或對其無所裨益的科學,則很少加以注意,但同時也不嗤之以鼻。」(這段文字見諸由在北京的傳教士所撰寫的《關於中國人的歷史、科學、藝術、道德、習俗的回憶錄》,該書於1776年在巴黎出版。)
為了應付西方的入侵,在備嘗了西方的船堅炮利之後,一批務實的清代官員開始注視現代科學。他們發起一場所謂的洋務運動,試圖通過從西方國家引進先進的工藝和軍事技能來增強國力。為了培養洋務運動急需的技術人才,他們創建了各種學校:首先是1862年北京的同文館,然後是上海和廣州的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上海機器學堂、天津電報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和湖北自強學堂等等。洋務派官員建立這些學校僅僅是為了培養翻譯、機械工程和軍事學方面的專門人才,並不是為了培養學術研究特別是科學研究人才。與此同時,一些最好的民間書院已開始引入現代科學,例如創建於1884年的江蘇省江陰市的南菁書院設立了一所天文台。近代中國不僅在政治和經濟上走的是條曲折道路,這種重技術輕研究的傳統更是影響久遠。當人類考慮未來的科學進步時,很容易犯理想化的錯誤,即認為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事實上,許多原則上能完成的事情,實際上是無法完成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要獲得信息就需要做功。利用這一普遍的科學定律,可以量化任何科學研究的耗費。在任何人類活動領域里,僅僅具有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是不夠的,我們還應當知道完成它的代價,這一代價最終可以用能量或計算能力來衡量。在20世紀之前的科學進步討論中,獲取知識的經費問題幾乎不在考慮之列。而到了今天,這似乎已成為首要問題了。以國際合作為標志的「大科學」的誕生,使經費成了研究計劃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這與當年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探險很相似,原則上,人們可以不受限制地派船隊去探索大海,但實際上,這些航行需要發起人,而明朝永樂帝和西班牙伊莎貝拉(Isabella)女王都希望自己的投資能得到回報。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競爭異常激烈而殘酷,創新已成了一個十分流行的名詞。因循守舊,重復前人的工作(無論是低水準重復,還是高水準重復),是無法創新的。不能爭朝夕,捷足先登,就會坐失良機,居人之後,成果的優先權就會失之交臂,勝券旁落。有人說,創新的關鍵在於勇氣和動力,勇氣來源於動力,而動力又來源於事業心和責任感;又有人說,創新的關鍵在於能力和方法,當今科學迅速發展,如果知識面過於狹窄和陳舊,是無法達到創新需要的;還有人說,創新的關鍵在於創新者的素養和品格,如此等等。事實上,科技創新的關鍵在於一個真正的科學研究氛圍,正如文學、藝術偉大作品的誕生需要良好的氛圍一樣。如果僅將科學、文學、藝術都看成是一種手段,並且像儒學家那樣著手將手段轉變為目的,手段的價值將會成為絕對的價值。由此而產生的一個嚴重後果是,實利超越於真、善、美之上而統轄一切。我們不能奢求被實利占據一切的人具備大膽、熱忱、廉潔和崇高的品格,更不用說責任感和事業心了。因為這些品格,只有在一個不為實利所束縛的人,嚮往未來,力圖超越所有現存條件時,才會表現出來。人們把自己的翅膀剪短,然後嘆息為何不能振翅翱翔。人們把自己囚禁在實利之中,然後驚異自己視界太窄,如井底之蛙,無法創新。
人啊!讓未來對你開啟吧,你就不會再徘徊在眼前。你就會像先輩那樣說:「Let there be science, and there was science。」

⑸ 什麼是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指來工業企自業用於科技創新和技術開發方面的具體活動。包括用於企業研究與發展課題活動的直接支出,以及間接用於研究與發展活動的一切支出。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5)科技創造資料擴展閱讀:

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創新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文化基礎,沒有新的理論學說和公理體系,不可能有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反過來又為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管理創新則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微觀與宏觀環境。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硬體」,而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則是社會進步的「軟體」,它們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

⑹ 科技創新

●典型區域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及持續利用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項目以滿足土地管理從單純數量管理向「數量—質量—生態」並重轉變需求為目標,選取東部經濟快速發展區、中部糧食主產區、西部生態環境敏感地區、西南統籌城鄉實驗區等6個試點,應用「3S」、計算機網路、信息通信等技術,開展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建設,進行關鍵技術研發、試驗與示範應用,研發集野外長期監測、研究與示範為一體的國家級監測與管護服務平台。促進土地資源領域產、學、研、用的結合,培養基層土地科技隊伍,推進土地科技基礎能力建設。

目前,項目已建立了6個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形成了《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建設規定(試行)》;提出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和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綜合監測資料庫指標體系,建成了6個基地年度資料庫;在完成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優質耕地劃定與持續利用、時空多級網格數據管理與平台建設等技術研究的基礎上,開發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信息服務系統和優質耕地識別與劃定系統,取得軟體著作權1項,並於2013年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組織的中期評估。

項目通過實施,補充和創新了現有土地利用監測技術體系,提升了土地資源監測多源、多類型、多尺度數據信息的綜合集成度,部分技術已在土地資源調查評價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為我國未來全面開展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調查監測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區域尺度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預研究與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旨在構建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和標准,為在全國實施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奠定技術基礎。

項目擬開展生態用地分類標准研究,生態用地遙感信息網格劃分與編碼,多源、多類型、多尺度生態用地信息網格化綜合集成,以及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服務系統框架和原型構建等研究,並進行應用與示範。項目實施以來,梳理界定了生態用地的概念,初步建立了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和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服務系統總體框架,完成了示範區的遴選並開展了資料收集和資料庫建設工作,為後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項目將現有土地利用分類有機結合,推進了生態用地管理理念從理論探討向實踐管理的巨大轉變,不僅促進了土地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推進土地學科發展,而且在優化農業布局、確保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的潛力評價及效應研究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旨在通過科學認識我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非糧能源作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能源生產潛力,揭示農民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的真實意願,全面了解我國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可能引起的自然、社會、經濟效應,研究提出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戰略建議。

目前,項目完成了能源作物種植的自然適宜性評價工作,確定了我國可用於能源作物種植的邊際土地數量及時空分布。

通過項目實施,能夠解答我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的可行性和種植規模,對於全面認清當前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前沿問題,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及未來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據和研究基礎。

●北方農牧交錯區土地質量指標遙感信息提取與土地質量評價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面上)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項目以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區不同的草地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採取高光譜技術和數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提取土地質量指標,建立草地生態系統類型識別模型、草地覆蓋度和生物量的估算模型,開展區域土地質量評價,為北方農牧交錯區生態系統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目前,項目已經完成了研究地點設定和相關基礎資料收集,並開展了13個樣地、109個樣方主要生態生物學特徵調查以及農戶問卷調查,實測了群落高光譜曲線,並完成了初步的數據分析工作。

項目首次對高光譜模型應用於航空高光譜影像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對各種草地質量指標進行了監測,實現了監測信息由「點」到「面」的擴展,為地方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土地質量評價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項目成果將為在生態環境脆弱區開展大范圍精細化監測、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土地質量評價提供科技手段。

●發展生物能源引發的土地利用問題及其內在作用機理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擬通過分析國內外生物能源發展引發的土地利用問題,評價我國發展生物能源的生產潛力,探討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趨勢,並揭示經濟驅動背景下生物能源對農戶土地利用決策的內在影響機制,為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戰略提出政策建議。

目前,項目已經完成國內外生物能源發展歷程和現狀、對土地利用影響的系統梳理,開展了我國能源作物種植、發展生物能源的生產潛力評價。項目採取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方式,綜合應用地理學、農戶經濟學、土地資源管理等多學科方法,充實了研究內容,創新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對認清生物能源未來發展趨勢、影響土地利用方式的機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典型農村居民點用地結構變化(遙感)分析項目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面上)項目子課題,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項目旨在應用遙感技術、外業調查和歷史土地調查資料,對典型農村居民點樣點的土地利用結構進行調查,總結分析農村居民點的不同功能,分析與土地利用結構的相互影響關系,進而對典型的農村功能演化和篩選分類因子提供支持。

目前,項目已完成試驗區的選定,資料的搜集、整理、遙感數據的處理和野外調查與復核等工作,後續研究也在有序開展。項目形成的成果將對分析農村居民點類型變化和功能分異,構建農村居民點分類系統,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智能化與規劃實施綜合評估關鍵技術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土空間優化配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項目以省級國土規劃中國土空間綜合分區需求為導向,以多主題國土空間分區集成技術、綜合分區智能化技術、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指標識別技術為研究對象,開展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技術指南、省級國土規劃編制技術規程研究,開發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評估信息系統並進行應用示範。

目前,項目實施進展順利,已基本完成了相關研究,形成了《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技術指南(初稿)》,並獲得1項軟體著作權,發表3篇科技論文。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成果將直接為編制省級國土規劃及區域規劃提供科技支撐。

●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因子獲取技術及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技術研究」子課題,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項目以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因子、指標體系構建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人地關系系統協調發展的角度,開展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因子獲取技術研究,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構建探索,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因子的識別技術研究,並參與西部典型村鎮區域應用示範研究,從而解決了指標快速獲取等技術難題。通過項目實施,已構建起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選擇甘肅省榆中縣作為應用示範區,進行了部分評價指標信息的提取。

●國家耕地資源動態監管系統核心技術引進與合作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項目擬通過合作研究,引進加拿大MDA公司的核心技術和先進解決方案,通過適應性開發和系統集成,解決當前國產衛星數據幾何快速配准精度、自動化水平不高,以及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效率低和基於雷達數據的新增建設用地自動監測困難等難題,實現國土資源遙感應用跨越式發展。

項目通過應用MDA影像處理技術,開展衛星數據預處理技術合作研究,基於地塊的多光譜衛星遙感數據土地利用變化監測研究,基於SAR的新增建設用地監測技術研究,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技術框架與流程,實現基於雷達新增建設用地有效監測,解決中國大面積多雲多霧地區遙感數據獲取困難的問題。目前,已形成合作研究成果報告框架,就形成長遠合作達成基本共識;設計形成了國產多光譜遙感數據高度自動化的高精度配准演算法,開發出遙感影像圖快速生產軟體系統;完成了基於Gist特徵的先驗知識約束下變化地塊方法研究,開發出影像分割模塊、對象級土地覆蓋變化監測和分類模塊;提出了包括單極化SAR相干斑抑制SDBSF演算法和多極化SAR相干斑抑制PTD-SDBSF演算法等SAR影像預處理演算法。

通過該項目實施,引進的相關技術將有效提高衛星影像的定位及糾正精度,實現SAR新增建設用地的有效提取,提高我國西南地區多雲、多雨、多霧和濕潤地區衛星遙感數據獲取能力,提升國產衛星數據處理與應用水平,增強國土資源監管時效性。

⑺ 關於科技創新的事例

袁隆平雜交水稻 不怕吃苦

⑻ 材料簡單的科技創新作品

兩個雪碧飲料瓶、膠水、刻刀、剪刀、釘子一枚。
製作方法:
1. 將一隻雪碧飲料瓶的綠色底套取下,剪成蓮花狀,翻轉向下和瓶身粘成底座。 2. 在綠色底套上截取2厘米寬的綠色環,仍套在瓶身上。 3. 去掉瓶頸,在瓶上剪出13厘米長8厘寬的寬頻一條,和3厘米寬的窄帶若干條。 4. 用刻刀在3厘米窄條上刻出花紋 ,然後將這些窄條向外翻折,由下向上插入綠色環中。 5. 取另一隻飲料瓶,利用瓶身,用剪刀剪出6片17厘米長的蒴葉。 6. 將花籃釘在牆上,插入葉子、鮮花,壁掛式花籃就做成了。
編輯本段2、自製熱氣球
1.首先我們用軟紙裁出6~8個葉狀的紙片。 2.將它們對折並用膠水將它們的邊粘在一起做成一個氣球。 3.用膠帶將四根連線粘到氣球底部。用橡皮泥將線的另外一端固定在床上。 4.盡量將電吹風的速度調的很慢。將吹風口向下對准底部的開口並且打開開關。氣球會慢慢變大拉緊細線並且離開桌面。(最好用酒精,不然就飛不上天)。
編輯本段3、自製手電筒
材料:
1.廢棄的易拉罐 2.厚瓦楞紙 3. 兩節5號電池 4. 塑料蓋2個 5. 燈泡1個 6.導線與易拉罐相對立的一段 製作方法: 將一隻廢易拉罐(如露露飲料罐)起掉一頭蓋子,另一頭用圓頭榔頭敲凹。用厚瓦楞紙板捲起兩節5號電池,電池正極朝上、負極朝下裝入罐中。找一個合適的塑料蓋(如神奇大大卷的盒蓋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飲料罐上),在盒蓋中央挖一個圓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燈泡插緊為宜。將燈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導線兩端剝去線皮,一端繞在燈座上,另一端從塑料蓋側面扎一個小孔穿出。將塑料蓋蓋在易拉罐上。檢查一下,燈泡、電池是不是緊密接觸。到這里一次性手電筒就做好了。
用法:
使用時,用大拇指把從側壁穿出的導線按在從拉罐無油漆的焊縫上,手電筒就會發光,大拇指離開導線跳起,手電筒就滅了,使用非常方便。
編輯本段4、自製太陽灶
首先要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然後再用硬質泡沫塑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 。在圓柱的一端橫向鑽出一個細孔,穿入一根 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 成90°的直角,之後各留5厘米 。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 板上。然後再將一根細竹簽 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它放在太陽下,讓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然後, 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過一會兒,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
編輯本段5、自製指南針
指南針簡介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用途,它是根據磁學原理製作的。
做法
1.取三合板一塊, 鋸一直徑為120毫米的底板。把表面和邊緣用砂紙磨光。2.在一張素描紙上標好符號,按尺寸把盤面剪下,貼在底盤下,3.取一枚大頭針或縫衣針,從底盤背面中心穿過,將尖頭甫浮顛簧郯毫奠桐訂昆露出盤面做軸。4.根據尺寸把一塊白鐵皮剪成指針形狀,並鑽一個直徑2毫米的孔,把一顆紐扣固定在指針上。5.用一塊永久磁鐵觸指針數次,使指針磁化。6.最後,把指針放在軸上。注意哪頭指向北,就這頭塗成紅色。

⑼ 求關於科技創新的比賽的一切資料

科技部和教育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技創新作用的若干意見」,教育部召開了高等學校加強科技創新工作座談會,研究如何貫徹。這是在教育領域落實「三個代表」思想,充分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方面潛力和作用的重大舉措。

前幾年,在我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中,高校的參與很不夠。然而,高校科技專家雲集,特別是富有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每年都有補充;高校學科門類眾多,便於多學科交叉研究;同時,高校教師隊伍更新流動快,來源渠道廣,自由研究課題多,因而學術思想活躍。所有這些,都是科技創新的最好條件。現在,國家主管部門提出了要充分認識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要充分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這是非常重要的、及時的。

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必須提到首位的一個問題,就是成果的原創性。這是今天世界經濟發展大環境下的迫切要求。

2001年12月,我國已成為世貿組織第143個成員國。從此,我國企業與WTO成員(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站在同一個平台上。當前,資本流動國際化、資源佔有全球化、技術更新高速化,原來靠稅收、配額、補貼等手段來保護國內企業的做法,將逐步弱化甚至取消,要在國際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原創性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

因此,提倡科技創新,最根本的是要多出原創性成果,原創性是科技創新的靈魂。

但是,當前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馬連元在「WTO與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對策」一文中提到,「在我國受理的有關計算機、醫葯、生物、通訊和半導體等高技術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中,國外申請分別佔70%、60.5%、87.3%、92.4%和90%。」報紙也常有這樣的報道:我國企業和研究機構開發的產品,在市場旺銷時卻被外國企業告上了法庭,因為這項技術已被他們的專利復蓋了,不僅要停止侵權,還要支付巨額賠償。這充分說明沒有自己原創的知識產權,經濟是很難上去的。

根據高校人才薈萃,學科眾多,教學相長,信息暢通的特點,高校理應把科技創新中的坐標放在多出原創性成果上。但是,高校目前相當普遍地還存在某些不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在,研究隊伍比較分散,研究主要靠吃百家飯;研究的自主性不夠、自由度低;另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濟大學也存在類似情況。

為了解決存在的問題,同濟大學正在實施以下舉措:

一、進一步提高基礎性研究的地位

原創性科技成果相當程度上來自基礎性研究。我校基礎性研究是相對較弱的,基礎性研究的經費只佔科技總經費的10%左右,人員占總人數的14%左右,這與國外高校相比差距很大。過去,我們對基礎性研究已經作了一些傾斜,比如基礎性研究的經費不收管理費,申請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項目由學校代支評審費,基礎性研究的經費、成果、獎勵、論文在教師業績考核中的權重比其他研究要大等等,現在我們還准備專門撥出一部分以基礎性研究為主要任務的編制,建立基礎研究的基本隊伍,並允許這部分人吃「皇糧」。

在扶植、支持的同時,也制訂了一些相應的規定,比如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都必須以基礎性研究為主,到考核時如以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為主,則其經費、成果再多仍視為不合格;又如聘為某個崗位的教師必須在一定時間內獲得國家基礎性研究重大項目,達不到目標就從這個崗位上下來,不再享受這個崗位津貼等。

二、相對集中研究隊伍

高校進行科學研究的人員,大部分分散在各院、系、教研室內,在完成教學任務之餘兼搞一點科學研究。這種形式對提高教師學術水平和理論素質是必要的,但要靠這種形式出重大的原創性成果是有困難的。我校在1997年成立了科學技術研究院,這是一個虛實結合的機構,基層為學術梯隊,是主要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體,研究院人員經學校認定後職務仍隸屬原院系,但學校給予這些人員以特殊政策,並進行嚴格考核。實施幾年來,效果極為明顯。現在我們准備進一步實體化,選擇若干學術梯隊擴大為實體研究所,並實行科學技術研究院與所在學院矩陣式雙重領導,讓學術梯隊這個核心的「雪球」越滾越大。

另外,在科學技術研究院內還設立了「科技特區」,選擇某些學科有可能在短期內有所突破的科研方向,把人員集中起來,組成「科研攻堅組」進入「科技特區」,給予特別的支持,預期幾年後也會有所收獲。

三、提高研究人員自由度和支持力度

當前科學研究的撥款制度,無論什麼類型的科研項目,都必須有計劃任務書,申請項目時,研究路線、研究方法、研究進度、預期成果,都是在研究工作沒有開始前都設計好了。即使是按人評審的人才培養基金,在確定資助某人時,也必須有研究計劃,批准後按計劃檢查。但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劃時代的發現並非是預先設計好的。國外不少高校的科研經費撥款不是按項目撥款而是按人撥款,而且不需要報項目,也不急於要成果,研究人員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自由馳騁。這會不會「放鴨子」?可能會,但只要他還想在這個學校工作,他必須努力取得高水平的成果,沒有高質量的論文和突破性成果,是很難獲得終身職位的。

要取得原創性的自主知識產權,必須允許研究人員「異想天開」。

我們已經把對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政策性補貼改為自由研究經費,同時准備在全校設立自由探索性研究基金,對一批在基礎研究方面已有一定造詣、思維處於活躍期的教師按人撥款,讓他們「異想天開」,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作為一種嘗試,我們正在研究必要的配套政策,首先是要保證經費用到科學研究上。

四、營造一個民主、自由的學術環境

雙百方針是繁榮學術的重要方針。要提倡百家爭鳴,如果堵塞了學派言路,就玷污了學術民主,最終扼殺了創造性,這種教訓是深刻的。

我們認為,要多出原創性成果,必須要有自由的學術之風,鼓勵不同學術觀點的爭鳴,在爭鳴中發現新的思路,在實踐中探索新的未知。

我校近年來學術氛圍有所加強,國際性學術會議和國內各種學會的學術會議不斷召開,科技職能部門和各院系都主動組織各種形式的學術報告會,國內外著名學者不斷涉足同濟校園。我們在今年還成立了科技協會,鼓勵學會掛靠在同濟,鼓勵國際學術交流,鼓勵在同濟召開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鼓勵跨學科通報最新科技成就,鼓勵學術上的自由辯論。我們認為,沒有濃厚、自由的學術爭鳴的「土壤」和「氣候」,要出原創性科技成果是很困難的。

五、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科學創新有原創性,技術創新也有原創性,特別是以理工為主的學校,技術上的原創性成果占很大份額,這部分知識產權如不加以保護和管理,這不僅是知識產權的流失,也會挫傷成果完成人的積極性。因此,大力加強知識產權的管理和保護已是當務之急。我們准備:

1.營造重視知識產權、重視專利的學校小環境。在考核、評估、晉級、升職等具體工作中,提高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的地位。

2.成立專門的知識 產權管理機構。做到校、院、系都有人管理知識產權,形成有效的知識產權管理網路。

3.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設。在科學研究的各個階段,都有促使知識產權更好形成、發展、實施以及不侵權、也不被侵權的一整套制度。

⑽ 科技創新內容怎麼寫

首先介紹什麼是創新,然後介紹科技創新涉及的范圍,最後寫科技創新的作用。

創新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或知識創新是提出新觀點(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科學研究活動,並涵蓋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已知事物等。原創性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使人類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

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引領的管理創新作為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科技創新的主題,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知識、新藝術的一部分,它自身也是電子信息或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集成。

科技創新涉及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際組織、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包括人才、資金、科技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創新氛圍等多個要素,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復雜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從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構成的技術創新雙螺旋結構出發,進一步拓展視野,技術創新的力量是來自於科學研究與知識創新,來自專家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信息技術引領的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推動了管理創新,這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

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無疑是我們所在這個時代創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之間的協同互動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創新。

閱讀全文

與科技創造資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