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湯包誰發明的

湯包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2-22 10:47:56

⑴ 誰知道上海湯包是怎麼由來的

上海湯包其實就是小籠包
南翔小籠是南翔鎮傳統名產,原名南翔大肉饅頭,後曾稱南翔大饅頭,以皮薄、餡大、汁多、味鮮、形美著稱。起始於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由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
創始,後日華軒的小籠師傅分別受雇於古猗園或自行開設松鶴軒經營,全鎮酒菜館爭相仿製,旅滬的南翔人也邀請南翔師傅,分別在上海城隍廟和西藏路開設南翔小籠店,經常顧客盈門。

1981年6月起,南翔小籠由嘉定作速...

⑵ 灌湯包是起源於什麼地方的

包子的一種,中國中部、江南一些地區的漢族特色小吃,以湯多為主要特點。以"小巧、皮薄、餡大、肉鮮、味美、湯汁充盈、清香利口"而著稱,與小籠包系出同門。但將餛飩也稱作湯包。
喜茶巴比饅頭煎餅果子生煎包燒麥小籠包開洋蔥油拌面灌湯小籠包火腿腸三鮮豆皮
湯包,顧名思義,是一種包子,但是裡面是有湯的,和小籠包的區別在於,湯包比小籠包稍大,而且更注重湯的味道,有些湯包還做成用吸管來吸裡面的湯汁,餡味和皮味可能要稍好一些。

有關湯包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傳說當時京口(即江蘇省鎮江市)的漁民為了祭奠孫夫人,效法諸葛亮發明饅頭故事,用蟹黃包肉餡做成湯包,以代替祭品。

湯包的特點:做工精細,小巧玲瓏,皮薄,餡多、蝦肉、蟹肉,不論是哪一種餡,都鹹淡適中,口感極好。每一小籠內一般放十個湯包,用松針鋪底,不粘皮、又清香,端上桌後,觀其形、聞其味,食慾大增,咬開皮,包內有少許油水,故稱"湯包"。

⑶ 誰發明了灌湯包

賈家灌湯包賈家灌湯包是陝西地區的著名風味小吃之一,弄不清楚灌湯包的起源到底在哪兒,只知道在西安吃過最好吃的灌湯包,一口咬下去,裡面的汁液可以射到對面桌子上去。店主說這是在做包子時往餡里放上冰,真是聰明。這真是一種特別的食物. 天津灌湯包編輯本段天津灌湯包,是融合了天津狗不理包子水打餡、半發面和開封灌湯包子汁多味美的三大特色製作而成,使其既有時尚特色又有傳統精粹,色白如玉、湯汁豐富、口味極其鮮香、妙不可言,深得廣大顧客的贊譽。
將一半大菜用兩碗水煮溶,候冷,凝結成大菜糕,其餘一半大菜切減幼粒備用。冬菇去蒂軟洗凈,蝦仁洗凈後與豬肉等分別切成幼粒。鍋置爐火上燒熱。注入生油,再放冬菇、蝦仁和豬肉粒同爆炒,加鹽、生紛、味素、糖和麻油等調味料排炒勻。即取出候冷並放入冰箱內冷凍。
把麵粉放台板上,加入雞蛋汁(雞蛋黃與白拌勻)揉搓成粉團,用毛巾包好,半小時後取出分為二十五小粒,再用面桿壓成三寸大之粉皮,包上餡料,並將介面處捏合鎖上花紋,用菜葉墊底,排放蒸籠內,隔熱水蒸5分鍾即成。
灌湯包做法一
主料:麵粉1000克、溫水600克、豬五花肉700克、肉皮凍280克、蟹肉160克、蟹黃、醬油各40克、豬油100克
輔料:料酒6克、香油8克、白糖、蔥花、薑末各5克、精鹽15克、胡椒粉、味精各1克
製作:
1)將麵粉加水和勻揉透,放置片刻;
2)豬肉剁成肉茸,蟹肉剁碎,鍋內加豬油燒熱,放入蟹肉、蟹黃、薑末煸出蟹油,與肉茸、皮凍、醬油、料酒等調拌成餡;
3)將面團搓成長條,揪成每50克4個的面坯,擀成圓皮,加餡捏成提褶包,上蒸籠用旺火蒸10分鍾即可。
灌湯包做法二
水晶灌湯包
原料:新鮮豬皮500克,冬瓜600克,魚糝150克,火腿30克,黃瓜皮30克,雞蛋皮1張,生薑25克,大蔥50克,精鹽、胡椒粉、料酒、味精、雞精、干濕澱粉、香油、鮮湯各適量,蔥葉、紅櫻桃各少許。
製法:
1.豬皮洗凈,放入高壓鍋中,摻入鮮湯,加入生薑、大蔥、精鹽、胡椒粉、料酒、雞精,加蓋,上火壓至豬皮化成汁後,待冷卻開蓋,打去料渣,將湯汁倒入方形盤中,晾涼後再入冰箱中冷藏,即成皮凍,然後將其修切成直徑為2厘米的圓球,共12個。
2.冬瓜去皮,切成15厘米見方的大塊,再片成大薄片,共12片,放入鹽開水中浸泡約10分鍾;火腿、黃瓜皮、蛋皮均切細絲;蔥葉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撕成細絲;紅櫻桃剁成細末。
3.將修切成圓球的皮凍先滾上一層干澱粉,再裹上一層魚糝,然後均勻地沾上火腿絲、黃瓜皮絲、蛋皮絲,將其包入浸泡過的冬瓜片中,再用蔥葉絲捆紮成石榴包,並在上面點綴上櫻桃末,即成水晶灌湯包生坯,入籠用旺火蒸約5分鍾,取出擺入盤中。
4.凈鍋上火,摻入少許鮮湯燒沸,調入精鹽、胡椒粉、味精,用濕澱粉勾薄芡,淋入香油,起鍋澆在盤中水晶灌湯包上即成。
灌湯包做法三
豬後腿精肉,豬肚皮上的大片肉皮,母蟹高筋面婁,食鹽,飽和鹼水,豬皮,制凈後,加入料酒,老抽,蔥姜,煮製成皮湯,冷切後,凍五個小時,成皮凍,取出切碎,加入拌好的精肉末,加入蟹黃,蟹肉,拌入適量的鹽,雞粉,待用,高筋粉一斤,加入食鹽適量,要感到口感有點咸,飽和鹼水一勺,加入冷水和成面團,放醒發兩個小時,下坯子,可心擀皮,包製成形即可上籠,這種湯包雖然個大,但是一個是湯多,傳熱快,別外也說明不能蒸過了,湯太過了,變成水蒸氣,體積變大,也會使湯包開裂,旺火,足氣,六分鍾足夠,但是這種做法必須有維揚包點的包子手法作基礎,不然的話,很容易出現湯破的情況,

⑷ 灌湯包是古代還是現代發明的

灌湯包應該是在古代發明的,在中國灌湯包主要有南北兩派,南派以揚州和南京為代表,北派以河南開封為代表,灌湯包是一項古老的技藝

⑸ 小籠湯包的傳說

一、南翔小籠包已有百年歷史。最初的創始人是一家點心店――日華軒點心店的老闆黃明賢,後來他的兒子才在豫園老城隍廟開設了分店。也就是在這繁華喧鬧的豫園,
初名「南翔大肉饅頭」,後稱「南翔大饅頭」,再稱「古猗園小籠」,現叫「南翔小籠」。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隻饅頭折襇十四隻以上,一兩麵粉製作十隻,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
美食本來就是一門藝術,中國人發明的包子可算是這門藝術中的一個傑作,而南翔小籠更是把這一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極致。南翔小籠製作精細,它以精白麵粉發酵為皮,選取豬腿精肉為餡,而最獨特的是要用隔年老母雞燉湯,再和豬肉皮煮在一起,然後做成皮凍,拌入餡內。
揪出的面團大小均等,還用食用油抹其表面,這樣會使口感更好。要把胚子拉到底,差不多大小,包的時候手要向上拉,它的優勢是皮薄,肉嫩,豐滿。熱騰騰的霧氣直往上冒,小籠包蒸好了,此時的小籠包一個個雪白晶瑩,如玉兔一般,惹人喜愛。戳破麵皮,滑溜溜的汁水一下子流出來。雪白的麵皮,透亮的汁液,粉嫩的肉餡,誘人到極致。南翔小籠包味美細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從當年第一次在南翔小鎮石舫上零售,到今天分店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南翔小籠的變化令人矚目,然而,它的那份原汁原味、自然淳樸卻始終不變,始終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戳破麵皮,蘸上香醋,就著姜絲,咬一口南翔小籠,然後細細品味,品味上海傳統的飲食文化,品味遠離喧囂都市的那份「鄉野」之情,品味好吃的南翔小籠。
二、
灌湯包子是開封的傳統食品,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東京72家正店之一的「王樓」,制售的名為「山洞梅花包子」,號稱「東京第一」。北宋之後,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
20世紀20年代,名廚黃繼善創辦「第一點心館」,主營灌湯包子。30年代, 他適應市場需求,對包子的製作方式加以革新,獎原來用半發麵皮和瘦皮和瘦肉摻豬皮凍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醬、小磨香油等制餡,改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為餡提鮮。通過「三硬三軟」和面,使麵皮盤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還改大籠為小籠蒸制,就籠上桌,旋吃旋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熱度和形狀的完美,又便於經營,備受顧客歡迎,此即為灌湯小籠包子。
建國後,灌湯小籠包子 得以發揚廣大。尤其是黃繼善開創的「第一樓包子館」所經營的灌湯小籠包子,經過名師的不斷改進,更具特色。其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遠近聞名,吸引了大批開封市民和中外遊客,多以品嘗此名食為樂事。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第一樓」先後發展了系列產品「小籠包子宴」和「速冷包子」。「小籠包子宴」又稱「什錦包子宴」,依餡料不同分為雞丁、筍丁、韭菜頭、魚仁、蝦仁、山楂、三鮮、南薺、麻辣湯和灌湯十大風味。「速冷包子」先後投放本市及鄭州、洛陽、杭州、北京等市廠,受到歡迎。90年代後期,隨者第一樓集團公司的成立和規模的日益擴大,各地要求聯營或設店經營灌湯小籠包子的客商越來越多,至1996年底,已在外地設連鎖店20餘家 。1989年以來,「第一樓」小籠包子先後獲得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和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的「中華名小吃」等榮譽

⑹ 包子是誰發明的

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饅頭」,是屬於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 形圓而隆起,本來這種食品最初是有餡的,發展到後來,我國北方稱無 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若問為什麼?說起來,與三國時期的諸葛 亮,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將生活中人們比較普遍喜歡食用的「饅頭」 和「包子」來歷說個明白,開始需要從諸葛亮先說起。 據相傳,就在孔明諸葛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 去征討孟獲,在橫渡瀘水(一名瀘江水),即在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 合雅礱江以後一段時,其時間正值農歷五月間,即諸葛亮<<出師表>>,「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農歷五月間,夏季炎 熱了,瀘水與別地方的水不同,「瘴氣太濃」,不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 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瀘水,萬萬沒有料到出現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 較多.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 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頭形狀蒸熟了, 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們的殘廢和患病者,這樣一來,瀘水 周圍百姓們,就傳開了,說諸葛亮下令做的人頭形的「饅頭」可避瘟邪, 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不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 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 成由「饅頭」里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 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 包子的種類:秋葉包、玫瑰包、百吉包、梅乾菜包、水晶包、雙菇素菜包、百子壽桃、蟹粉小籠包、鯉魚包、上海湯包、臘味蘿卜絲津菜包、素鵝果仔包、菜肉鳳眼包、鮮油奶黃包、鮮肉生煎包、菠蘿叉燒餐包、雞包仔、雞球大包、叉燒包等。

⑺ 灌湯包的起源

相傳600多年前,元末明初,朱元璋起義攻打天下。1356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打到浙江的金華城下,由於守城元兵早有防備,把城牆加高了七尺,另外還給城門加上了萬斤閘。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還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安營。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大將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裡商議破城之法。

一天深夜,常大將軍夜不成眠,在帳外踱步想著破城計策。忽然,他發現城門開了,萬斤閘慢慢地升起,只見元兵押著一批民夫到江邊偷偷地到江邊挑水。常遇春連忙喚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沖向城門。常大將軍用肩膀頂住萬斤閘,高喊到:「弟兄們,沖進城去啊!」頃刻間,起義軍似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一批接一批向城裡沖去。

常遇春肩頂萬斤閘,時間長了,肚子餓得慌。這時,恰好營里送來包子、菜湯等點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給他喂包子、菜湯。常遇春真是餓慌了,一面狼吞虎咽地吃著包子,一面不停地催促:「湯,包子,湯,包子……」胡大海看著肩負萬斤閘,汗流浹背的戰友,喂著喂著頓生一計,令一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再把包子喂到戰友嘴裡。

常遇春吃著,覺得喉嚨濕潤了,力量倍增。直到士兵們都沖進了城裡,他放下萬斤閘。後來,常遇春問胡大海:「你那天給我喂的什麼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著說:「就是你叫的『湯包』呀!」常遇春也笑著說:「如果沒有你的湯包,我早就被萬斤閘壓趴下了。」後來,人們也就借著這個傳說做出了灌湯包。

(7)湯包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灌湯包,是一種漢族特色小吃。製作原料主要有麵粉、溫水、豬五花肉等。灌湯包講究湯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籠屜,這全看大師傅的手藝了。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當時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著名產地開封。

灌湯包形式美觀,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面、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麵皮次次之。吃灌湯包子還有個口訣,那便是:先開窗,後喝湯,一口吞,滿口香。

⑻ 灌湯包是哪地方發明的開封的是最正宗的嗎

開封的最正宗,其中第一樓的最有名,但是個人覺得黃家的最好吃

⑼ 小籠發明者

小籠包的歷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類似的「灌湯包子」流傳至今。
現代形式的小籠包起源於清代道光年間的常州府,並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鮮,無錫味甜,蘇州味美,但都具有皮薄鹵足、鮮香美味等共同特點,並在開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傳揚。近代江南小籠包真正成形的歷史已很難考證,但普遍認為現代小籠包與北宋時期的「山洞梅花包」和「灌湯包子」有著傳承上的淵源關系,在靖康之變後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後演變而來,與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的灌湯包子系出同門,千百年來傳承一直沒有斷絕,並在各地得到了創新和發揚。常州萬華茶樓在清代道光年間的「加蟹小籠饅頭」,上海南翔鎮的黃明賢在1871年創制的「南翔小籠饅頭」,包括清代光緒年間流行於無錫惠山秦園一帶的無錫民間小籠饅頭,及開封、天津等地近代創制的小籠包,都各具特色。江南一帶的常州、無錫、蘇州、上海、南京、杭州、蕪湖等地都有著悠久的小籠包烹飪歷史,現存著不少以小籠包為特色的百年老店。
自50多年前有中國移民在西班牙經營中國餐館開始,中國的小籠包也開始在西班牙食客中享有盛譽。西班牙語菜單上的解釋是:「中心加肉的中國麵包」。由於美味可口,有的西班牙餐館或酒吧也出售類似中國小籠包的食物,但被叫做「西班牙產中式夾肉麵包」。
自從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移民大量進入西班牙,中國飯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開花,小籠包是每家飯店必備的主力食品之一。不過那時的小籠包已經不再寫成「小籠包」,而是被寫成「小龍」。有的寫「中國小龍」,有的寫「上海小龍」。對於這個「小龍包」,西班牙語的注釋更絕:「加中國龍肉的小麵包」。

⑽ 包子是誰發明的

是諸葛亮發明的。
但是使用包子這個稱呼有個過程:
傳說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專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於是命殺羊宰豬,包成面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但屬此時稱「饅頭」,「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在江南地區,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此類麵食都通通叫做饅頭,而無餡的饅頭叫白饅頭。
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羣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饅頭之有餡者,北人謂之包子。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您,並被您採納和點贊!

閱讀全文

與湯包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