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糖果,由來。
糖果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國古書上出現「飴」字是在漢代,飴糖可能是最早的硬糖。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利用蜂蜜、椰棗和無花果做成甜食;唐朝時期,甘蔗由印度傳入我國種植;十六世紀末期至十八世紀中期法國人從甜菜中提出結晶糖;十六世紀歐洲人發現可可,十九世紀才把可可製成巧克力;十九世紀後期糖果生產工藝才逐步形成。
早期糖果主要以砂糖和液體糖漿為主體,經過熬煮,配以部分食品添加劑,經過調和、冷卻、成型等工藝操作,構成具有不同質構、形態,具有不同色、香、味,不同包裝,耐保存、便於攜帶的甜味固體食品。糖果組織結構為無定型或微晶型固體,對糖果的質量要求:較小的吸水性,較強的抗結晶性,低甜度,細膩度高,保型性好等五個方面的指標。
(1)糖的發明史擴展閱讀:
糖果分類有:硬糖、夾心糖、充氣糖、凝膠糖、焦香糖、拋光糖、膠基糖、巧克力和巧克力製品等幾大類。
由於糖果的價格昂貴,直到18世紀還是只有貴族才能品嘗到它。但是隨著殖民地貿易的興起,蔗糖已不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眾多的糖果製造商在這個時候開始試驗各種糖果的配方,大規模地生產糖果,從而使糖果進入平常百姓家。這就是今天我們能見到如此眾多的糖果的重要原因。
2. 糖果是由誰發明的
法國糖果巡遊
http://fr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3日21:59 新浪法國
正如歌手JACQUES BREL所唱:「糖果如此美妙......」(LES BONDONS C』EST TELLEMENT BON...)。糖果的叫法有很多種:DOUCEURS、FRIANCISES、CONFIERIES,它們的大小形狀也是千姿百態。但是它們的歷史卻是相同的。最有名的糖果是哪一種?是誰發明了糖果?我們能參觀一個糖果製造廠嗎?以下便是對這些帶著「甜味」的問題的回答:糖果的種類有很多。小的、大的、圓的、方的、彩色的、水果的、焦糖的、香味的,區別真是太大了。可以被嘎吱嘎吱地咀嚼,也可以被慢慢地吮吸,糖果因而成為了孩子們的最愛。在有小孩的家裡,到處都可以發現糖果的蹤跡。因為孩子們總是將手伸向那代表著快樂的糖果盒或糖果包。法國生產的糖果種類繁多,大約有600多種,每年的糖果產量約為220 000噸。
悠久的歷史
在古代,人們利用蜂蜜來製造糖果。最先是在羅馬周圍的地區出現了糖衣杏仁這種糖果。製造者用蜂蜜將一個杏仁裹起來,放在太陽底下曬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了。這種糖果一直以來廣受人們的喜愛。位於MEUSE的VERDUN地區是今天最有名的糖衣杏仁製造地。這里的BRAQUIER公司製造多種形狀和顏色的糖衣果仁,有巧克力的、烤杏仁的、開心果的,均採用古老的方法精心製作。製造糖衣果仁的過程超過10天。
FLAVIGNY修道院的茴香糖相比之下要小一點、圓一點。這種糖果是1650年的時候在位於BOURGOGNE地區的FLAVIGNY小城被發明的,現在已被出口到20個國家。
由於糖果的價格昂貴,直到18世紀還是只有貴族才能品嘗到它。但是隨著殖民地貿易的興起,蔗糖已不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眾多的糖果製造商在這個時候開始試驗各種糖果的配方,大規模地生產糖果,從而使糖果進入平常百姓家。這就是今天我們能見到如此眾多的糖果的重要原因。
小小的糖果講述了法國的歷史
從北到南,糖果講述了法蘭西大地的歷史和傳統。RHONE河谷的果園為APT的糖果製造商提供了高質量的原料,從而令他們生產出美味的果醬和水果餡餅。在諾曼底地區(NORMANDIE),製造者在美味的麥芽糖中加入了當地蘋果的滋味,生產出「蘋果糖」。
糖果製造商也從當地的工業部門中吸取製造糖果的靈感。比如礦工糖片這一糖果名稱就源於法國北部的煤礦。這種糖果是什麼顏色的呢?黑色,就像煤一樣。在出產板岩的ANGERS地區以及法國中部地區,那裡有一種裹著巧克力的扁平方型的甜食,被稱做QUERNONS,顏色就像板岩一樣。有一些比較普通的糖果,比如CARAMELS(一種焦糖制的糖果),在法國各地都有生產。但一些地區給這種糖果加上特別明顯的地域特徵,比如BRETAGNE地區就在CARMELS糖果中加入咸奶油。在COTES D』UZES地區,製造者經常在糖果中加入甘草。在HARIBO牌子(它製造的ZAN和甘草汁糖最著名)的糖果博物館里,就展示了甘草汁糖、糖片、塗抹甘草糖。
既好吃又好看
CAMBRAI的薄荷糖、FLAVIGNY的茴香糖以及NACY的香檸檬糖之間的共同點是什麼呢?那就是它們具有地區特色,都很有名,包裝也不錯。這些糖果通常包裝在金屬盒中,不但外部美觀漂亮,而且這樣的包裝也有利於存放糖果。在今天,這些糖果經常被人收藏,或當作饋贈他人和褒獎自己的好禮
參考資料:http://france.sina.com.cn/art/2003-08-23/37.shtml
3. 古今中外糖求發展史
糖,雖然不像鹽一般,為人類生存所必須,卻是人類飲食生活當中一項非常重要而且昂貴的農產加工品。事實上,即便在工業革命後,製糖業一直是一項非常賺錢的產業。中國唐代初期,糖是貢品,只有皇室能夠嘗到,唐中葉以後,才日漸走向民間。宋代的工商業頗為繁華,據記載城市當中已經有「諸般糖作坊」,《東京夢華錄》卷二中「州橋夜市」就有「素簽沙糖、雞頭穰沙糖」等小吃的記載,「飲食果子」里則有「西川乳糖、獅子糖」等等甜點。不過,即便如此,糖或者甜品還是非常昂貴的東西。石越知府杭州,組織官民船隊貿易高麗、日本。糖,無疑為高利潤產品之一。東北亞,尤其是日本不產糖,糖價貴如天。販糖於高麗、日本,更重要的是,當時世界上並沒有白砂糖。你先前提到要讓石越主管工商發展經濟政策,而書評區好像很多人覺得應該要多發展一些科技,兩相結合下,我想到製糖工業。稍稍改良製糖工藝,似為可行,而且也真的可以做到大規模生產喔!如果採取國營糖廠的方式,甚至可以以兵養兵。
根據粵閩台一帶的氣候,二月植蔗,九月起開始陸續採收,十一、二月為製糖場開工之時。四川也是中國產糖大省,但因為氣候略冷,所以要等到植蔗期要推遲到三、四月間,而製糖一般是農歷春節前後,春節前製成的糖,叫冬班糖,春節後製成的,叫做春班糖。湘贛兩浙亦可種甘蔗,只不過地理略遜前四省。宋季,台灣尚未入版圖,所以製糖業主要集中川閩粵。
不過,糖場一年只開工兩至三個月,時間很短,若設場常川僱工製糖,所費不貲(現在也是一樣,所以糖場都兼營副業,並且減低固定職工人數),所以中國製糖都是小規模農戶合資生產的,或者富戶僱用臨時工來生產,單一產量較小。所以我就假想公家出資興建煮糖器具,養役使牛馬,當可形成大規模官營事業,而人力來源就用鄰近駐軍,讓當地駐軍進駐糖場,工作兩月,販糖所得,足以養千百倍之兵。一年當中另有十個月的時間可供操練,所養耕牛騾馬又能讓軍隊平日役使之用,我個人認為是個可行的方法。
以下略略說明工業革命以前甘蔗製糖的方法:甘蔗的栽植有所謂的「春植」、「秋植」和「宿根」三種。「春植」顧名思義是春天栽種的甘蔗,來年就可採收;第一次採收後的甘蔗根部留置在土壤內(留頭),讓其發芽生長謂之「宿根」,它相當於「春植」,一年後就可採收;至於「秋植」,則是七月到十月這段時間種的甘蔗,當年不能採收,必須拖個一年半左右。
古時採收甘蔗滿辛苦,全是人工採收後,「攬蔗根仔」(清除不需的蔗葉、泥土、根部的須須等),接著捆綁,然後用牛車運送到製糖工場。甘蔗採收運送到工廠後,略略清洗(去掉先前未處理干凈附著在甘蔗上泥土),然後送進「石車」(壓榨機)壓榨,石車是由兩個花崗石製成的圓柱形石磨製成,以牛拉石磨,甘蔗從兩個圓柱石磨中夾碾而過取得蔗汁,並產生蔗渣。手工業時代,壓榨比較不徹底,只壓榨一次,無法將蔗髓當中的糖汁都榨取出來,浪費蠻多有用資源的,適度增加壓榨次數,可以增加產量。不過在獸力時代,後續壓榨恐怕要用更重的石磨,因此拉磨的牛隻數目恐怕也要多一點。根據文獻記載(台灣糖業史),兩個石磨組成的石車,需要12到13頭牛來拉磨,如果多用一組且更重的石車,會需要超過此數的牛隻。
蔗汁加熱後,加入石灰凈化,讓雜質沉澱,取得較清澈的甘蔗汁,稱為「清凈汁」。然後將清凈汁煮至羹狀,沾之會黏手時,一邊冷卻一邊以木棒攪拌(一般來說,都是人力攪拌,不過製造獸力攪拌器應該不難,畢竟連石磨都可以製造了,把石磨換成棍子會很難嗎?),使糖漿能均勻結晶成顆粒狀,即俗稱黑砂糖或紅糖的赤糖。烹煮時會有雜質浮沫(糖蜜的一種)產生,以木瓢撈出,冷卻沉澱後可作為養豬飼料,或拿來釀酒。
一般來說,雙磨石車製造黑糖,若全憑獸力與人力(用牛12頭,煮糖工18人),每日大概可以處理5000公斤的甘蔗,並於當日內煮成黑糖。這並不包括採收、前期清理和運送所需的時間,那是蔗農的事情。
唐宋時期,蔗糖的大塊結晶體—冰糖被發明,最早記述造冰糖技術的是南宋期間遂寧人王灼的《糖霜譜》記述了四川遂寧、廣漢、內江等五郡產冰糖,以遂寧為冠,如琥珀珍玉。蘇東坡過金山寺時曾寫了一首詩贈予遂寧和尚圓贊,有「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之句。遂寧當時製糖霜的工藝大致如下:十月至十一月,先將蔗汁製成沙糖。然後再把沙糖溶化,把溶化後的糖漿注入插著竹梢排的漆瓮中。到春節後,糖漿開始結晶。到五月,結晶不再增大,此時將精結晶取出放在烈日下曬干,就是糖霜。當時的這種糖霜,紫色者為上品,淺白色者為下品,與今之冰糖不同。
明代以前,中國只有這種黑砂糖或者前述冰糖,所謂白糖其實並不白,只比黑糖顏色略淡,而且精製過程相當費時並且昂貴。《泉南雜志》中有如下記載:「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煉成白。劈鴨卵攪之,使渣滓上浮」,方法是把黑糖放進鍋中,用水溶化,然後把鍋燒開,糖水滾動,浮沫升起,撇掉浮沫,咸鴨蛋打碎後放入糖水中攪拌,把許多雜質裹在裡面,把它撇掉,雜質就減少了一些。就這樣,一直煮下去,再煮再撇,直到沒有浮沫升起為止。
真正精製白砂糖的技術要到明嘉靖年中,才被偶然發現。根據《天工開物》中的記述如下:「去孔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黃褐。」實際上的做法是取出赤糖中顆粒大而完整、比較不幹凈的顆粒,裝入漏斗狀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黃泥水,使黑渣順孔流出,上層的糖自然變白,愈上層愈潔白,就是白糖。所以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取出上層的白砂糖,中層的黃砂糖,下層的褐砂糖(這種褐砂糖比未經精練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顏色淺一點,勉強能分出等級吧)。
至於流出的黑色殘渣則稱為糖蜜,可用來釀造酒。釀出的酒之過濾後,兌上以米釀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飲用或作為料理用酒。兌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而蔗汁加石灰沉澱後的泥漿稱為「濾泥」,含有大量有機質,養分頗高,是極佳的肥料。蔗渣是甘蔗壓榨過程中所殘余的廢棄物,為了節省燃料支出,糖廠予以回收曬干後當柴火煮糖,甘蔗枝葉與蔗皮也是主要燃料來源。基本上,製糖燃料無須外求。事實上,往往因為蔗渣太多,而將多餘蔗渣當堆肥使用。但蔗渣是可以拿來製造紙漿的,甚至製成蔗渣板,作為建材隔版使用。
4. 糖果是誰發明的
悠久的歷史 在古代,人們利用蜂蜜來製造糖果。最先是在羅馬周圍的地區出現了糖衣杏仁這種糖果。製造者用蜂蜜將一個杏仁裹起來,放在太陽底下曬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了。這種糖果一直以來廣受人們的喜愛。位於MEUSE的VERDUN地區是今天最有名的糖衣杏仁製造地。這里的BRAQUIER公司製造多種形狀和顏色的糖衣果仁,有巧克力的、烤杏仁的、開心果的,均採用古老的方法精心製作。製造糖衣果仁的過程超過10天。 FLAVIGNY修道院的茴香糖相比之下要小一點、圓一點。這種糖果是1650年的時候在位於BOURGOGNE地區的FLAVIGNY小城被發明的,現在已被出口到20個國家。 由於糖果的價格昂貴,直到18世紀還是只有貴族才能品嘗到它。但是隨著殖民地貿易的興起,蔗糖已不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眾多的糖果製造商在這個時候開始試驗各種糖果的配方,大規模地生產糖果,從而使糖果進入平常百姓家。這就是今天我們能見到如此眾多的糖果的重要原因。 小小的糖果講述了法國的歷史 從北到南,糖果講述了法蘭西大地的歷史和傳統。RHONE河谷的果園為APT的糖果製造商提供了高質量的原料,從而令他們生產出美味的果醬和水果餡餅。在諾曼底地區(NORMANDIE),製造者在美味的麥芽糖中加入了當地蘋果的滋味,生產出「蘋果糖」。 糖果製造商也從當地的工業部門中吸取製造糖果的靈感。比如礦工糖片這一糖果名稱就源於法國北部的煤礦。這種糖果是什麼顏色的呢?黑色,就像煤一樣。在出產板岩的ANGERS地區以及法國中部地區,那裡有一種裹著巧克力的扁平方型的甜食,被稱做QUERNONS,顏色就像板岩一樣。有一些比較普通的糖果,比如CARAMELS(一種焦糖制的糖果),在法國各地都有生產。但一些地區給這種糖果加上特別明顯的地域特徵,比如BRETAGNE地區就在CARMELS糖果中加入咸奶油。在COTES D』UZES地區,製造者經常在糖果中加入甘草。在HARIBO牌子(它製造的ZAN和甘草汁糖最著名)的糖果博物館里,就展示了甘草汁糖、糖片、塗抹甘草糖。 既好吃又好看 CAMBRAI的薄荷糖、FLAVIGNY的茴香糖以及NACY的香檸檬糖之間的共同點是什麼呢?那就是它們具有地區特色,都很有名,包裝也不錯。這些糖果通常包裝在金屬盒中,不但外部美觀漂亮,而且這樣的包裝也有利於存放糖果。在今天,這些糖果經常被人收藏,或當作饋贈他人和褒獎自己的好禮
5. 糖果的起源及發展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手工業製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製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製糖業。
當中國的甘蔗製糖技術向外傳播的時候,世界上的另一個甘蔗製糖發源地印度,也不斷向各國傳播甘蔗製糖技術。7世紀,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技術傳入西班牙、義大利。
自此,地中海沿岸開始有甘蔗種植,隨後甘蔗的種植技術又傳入北美洲的一些國家。15世紀末,哥倫布將甘蔗製糖技術傳至西印度群島,很快又傳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紀20~30年代,甘蔗製糖技術先後傳到墨西哥、巴西、秘魯等,不久,甘蔗製糖業在南北美洲都發展起來。
(5)糖的發明史擴展閱讀:
糖在中國已經存在了3000多年的歷史,既然談到起源,就繞不開中國最早的一部著作《詩經》,書中關於糖有這樣的記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其意大約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這從側面反映出在西周就已經有飴糖,飴糖俗稱麥芽糖,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
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比較詳細的敘述,飴糖一直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飴糖的身影,比如說吹糖人所用的糖就是麥芽糖。
6. 白糖是哪個國家最先發明出來好久傳入中國
蔗糖是人類基本的糧食之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蔗糖根據純度的高低可分為三種;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後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和印度。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
漢朝至隋朝
世界各國「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國古代的「西極石密」和「西國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來自梵文sakara。說明蔗糖發原地是古印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
敦煌殘卷中有一段關於印度製糖術的紀錄,說到印度出產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根據季羨林解讀,「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譯,證明印度製糖術的確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將甘蔗榨出甘蔗汁曬成糖漿,再用火煎煮,成為蔗糖塊(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義。印度的「石」糖在漢代傳入中國,漢代文獻中的「石蜜」、「西極石蜜」、「西國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國」、「西極」正是梵文sakara的對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譯。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代
後來印度的煉糖術有進一步地高:將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煉,並不斷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攪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漿中的雜質凝結成渣,原來褐色的糖漿顏色變淡,經過反復的除雜工序,最後得到淡黃色的沙糖。《新唐書》中記載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說明印度的煉糖術在唐朝傳入中國。
宋代
北宋初期,三佛齊和大食等國貢白砂糖。白砂糖是從石蜜進一步提煉的,呈沙顆粒狀態,色淡黃,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現世界第一部甘蔗煉糖術專著《糖霜譜》。
製糖成為一門重要產業,糖製品種類繁多,有香糖果子、獅子糖、花花糖、膠牙糖、芝麻糖、錘子糖、楊梅糖等。
元代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游記》記述中國武乾的製糖業,開始不知道怎麼煉制像巴比倫地區出產的糖那樣精美,後來大汗得到來自巴比倫地區的人傳授用樹灰煉精糖的技術。又說福州地區煉制的糖「十分潔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伊本·白圖泰游記》說:「中國出產大量的蔗糖,其質量較之埃及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代
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第六卷《甘嗜》篇詳細敘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造白糖法:將過冬成熟的甘蔗,用軋漿車榨蔗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黃黑色的糖漿,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結成黑沙糖;另備一口缸,上面安放一個瓦溜(瓦質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將黑砂糖倒入瓦質漏斗中,等黑沙結定,除去稻草,用黃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從漏斗流入下麵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層約五寸多,非常潔白,叫西洋糖(明代的西洋即現在的南洋)。
造冰糖法:將白糖煎熔,和入雞蛋清除雜質,待火候合適,將新青竹破成篾片,斬成一寸長短,投入熔化的白糖中,經過一夜就凝成冰糖。
季羨林在所著《中華蔗糖史》說:中國明代熬練白糖的「黃泥水淋脫色法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並指出
馮·李普曼(von Lippmann)的《糖史》,沒有一個字提到黃泥水淋脫色法。
除《天工開物》外,《閩書南產志》、方以智著《物理小識》、劉獻廷著《廣陽雜記》、《興化府志》都有關於熬練白糖的黃泥水淋脫色法的敘述。證明黃泥水淋脫色法是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從明朝開始將中國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島。
明朝中國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區,也傳播了中國製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據季羨林考證,孟加拉語和幾種印度語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國糖」,就是中國製糖術傳入印度的證明。
明崇禎十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廣州前後購買13028擔白糖和500擔冰糖。
7. 關於糖的發展史
糖,雖然不像鹽一般,為人類生存所必須,卻是人類飲食生活當中一項非常重要而且昂貴的農產加工品。事實上,即便在工業革命後,製糖業一直是一項非常賺錢的產業。中國唐代初期,糖是貢品,只有皇室能夠嘗到,唐中葉以後,才日漸走向民間。宋代的工商業頗為繁華,據記載城市當中已經有「諸般糖作坊」,《東京夢華錄》卷二中「州橋夜市」就有「素簽沙糖、雞頭穰沙糖」等小吃的記載,「飲食果子」里則有「西川乳糖、獅子糖」等等甜點。不過,即便如此,糖或者甜品還是非常昂貴的東西。石越知府杭州,組織官民船隊貿易高麗、日本。糖,無疑為高利潤產品之一。東北亞,尤其是日本不產糖,糖價貴如天。販糖於高麗、日本,更重要的是,當時世界上並沒有白砂糖。你先前提到要讓石越主管工商發展經濟政策,而書評區好像很多人覺得應該要多發展一些科技,兩相結合下,我想到製糖工業。稍稍改良製糖工藝,似為可行,而且也真的可以做到大規模生產喔!如果採取國營糖廠的方式,甚至可以以兵養兵。 根據粵閩台一帶的氣候,二月植蔗,九月起開始陸續採收,十一、二月為製糖場開工之時。四川也是中國產糖大省,但因為氣候略冷,所以要等到植蔗期要推遲到三、四月間,而製糖一般是農歷春節前後,春節前製成的糖,叫冬班糖,春節後製成的,叫做春班糖。湘贛兩浙亦可種甘蔗,只不過地理略遜前四省。宋季,台灣尚未入版圖,所以製糖業主要集中川閩粵。 不過,糖場一年只開工兩至三個月,時間很短,若設場常川僱工製糖,所費不貲(現在也是一樣,所以糖場都兼營副業,並且減低固定職工人數),所以中國製糖都是小規模農戶合資生產的,或者富戶僱用臨時工來生產,單一產量較小。所以我就假想公家出資興建煮糖器具,養役使牛馬,當可形成大規模官營事業,而人力來源就用鄰近駐軍,讓當地駐軍進駐糖場,工作兩月,販糖所得,足以養千百倍之兵。一年當中另有十個月的時間可供操練,所養耕牛騾馬又能讓軍隊平日役使之用,我個人認為是個可行的方法。 以下略略說明工業革命以前甘蔗製糖的方法:甘蔗的栽植有所謂的「春植」、「秋植」和「宿根」三種。「春植」顧名思義是春天栽種的甘蔗,來年就可採收;第一次採收後的甘蔗根部留置在土壤內(留頭),讓其發芽生長謂之「宿根」,它相當於「春植」,一年後就可採收;至於「秋植」,則是七月到十月這段時間種的甘蔗,當年不能採收,必須拖個一年半左右。 古時採收甘蔗滿辛苦,全是人工採收後,「攬蔗根仔」(清除不需的蔗葉、泥土、根部的須須等),接著捆綁,然後用牛車運送到製糖工場。甘蔗採收運送到工廠後,略略清洗(去掉先前未處理干凈附著在甘蔗上泥土),然後送進「石車」(壓榨機)壓榨,石車是由兩個花崗石製成的圓柱形石磨製成,以牛拉石磨,甘蔗從兩個圓柱石磨中夾碾而過取得蔗汁,並產生蔗渣。手工業時代,壓榨比較不徹底,只壓榨一次,無法將蔗髓當中的糖汁都榨取出來,浪費蠻多有用資源的,適度增加壓榨次數,可以增加產量。不過在獸力時代,後續壓榨恐怕要用更重的石磨,因此拉磨的牛隻數目恐怕也要多一點。根據文獻記載(台灣糖業史),兩個石磨組成的石車,需要12到13頭牛來拉磨,如果多用一組且更重的石車,會需要超過此數的牛隻。 蔗汁加熱後,加入石灰凈化,讓雜質沉澱,取得較清澈的甘蔗汁,稱為「清凈汁」。然後將清凈汁煮至羹狀,沾之會黏手時,一邊冷卻一邊以木棒攪拌(一般來說,都是人力攪拌,不過製造獸力攪拌器應該不難,畢竟連石磨都可以製造了,把石磨換成棍子會很難嗎?),使糖漿能均勻結晶成顆粒狀,即俗稱黑砂糖或紅糖的赤糖。烹煮時會有雜質浮沫(糖蜜的一種)產生,以木瓢撈出,冷卻沉澱後可作為養豬飼料,或拿來釀酒。 一般來說,雙磨石車製造黑糖,若全憑獸力與人力(用牛12頭,煮糖工18人),每日大概可以處理5000公斤的甘蔗,並於當日內煮成黑糖。這並不包括採收、前期清理和運送所需的時間,那是蔗農的事情。 唐宋時期,蔗糖的大塊結晶體—冰糖被發明,最早記述造冰糖技術的是南宋期間遂寧人王灼的《糖霜譜》記述了四川遂寧、廣漢、內江等五郡產冰糖,以遂寧為冠,如琥珀珍玉。蘇東坡過金山寺時曾寫了一首詩贈予遂寧和尚圓贊,有「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之句。遂寧當時製糖霜的工藝大致如下:十月至十一月,先將蔗汁製成沙糖。然後再把沙糖溶化,把溶化後的糖漿注入插著竹梢排的漆瓮中。到春節後,糖漿開始結晶。到五月,結晶不再增大,此時將精結晶取出放在烈日下曬干,就是糖霜。當時的這種糖霜,紫色者為上品,淺白色者為下品,與今之冰糖不同。 明代以前,中國只有這種黑砂糖或者前述冰糖,所謂白糖其實並不白,只比黑糖顏色略淡,而且精製過程相當費時並且昂貴。《泉南雜志》中有如下記載:「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煉成白。劈鴨卵攪之,使渣滓上浮」,方法是把黑糖放進鍋中,用水溶化,然後把鍋燒開,糖水滾動,浮沫升起,撇掉浮沫,咸鴨蛋打碎後放入糖水中攪拌,把許多雜質裹在裡面,把它撇掉,雜質就減少了一些。就這樣,一直煮下去,再煮再撇,直到沒有浮沫升起為止。 真正精製白砂糖的技術要到明嘉靖年中,才被偶然發現。根據《天工開物》中的記述如下:「去孔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黃褐。」實際上的做法是取出赤糖中顆粒大而完整、比較不幹凈的顆粒,裝入漏斗狀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黃泥水,使黑渣順孔流出,上層的糖自然變白,愈上層愈潔白,就是白糖。所以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取出上層的白砂糖,中層的黃砂糖,下層的褐砂糖(這種褐砂糖比未經精練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顏色淺一點,勉強能分出等級吧)。 至於流出的黑色殘渣則稱為糖蜜,可用來釀造酒。釀出的酒之過濾後,兌上以米釀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飲用或作為料理用酒。兌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而蔗汁加石灰沉澱後的泥漿稱為「濾泥」,含有大量有機質,養分頗高,是極佳的肥料。蔗渣是甘蔗壓榨過程中所殘余的廢棄物,為了節省燃料支出,糖廠予以回收曬干後當柴火煮糖,甘蔗枝葉與蔗皮也是主要燃料來源。基本上,製糖燃料無須外求。事實上,往往因為蔗渣太多,而將多餘蔗渣當堆肥使用。但蔗渣是可以拿來製造紙漿的,甚至製成蔗渣板,作為建材隔版使用。
參考資料: http://read.hjsm.net/book/6094/html/9002.html
8. 糖果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
糖果作為日常消費品,被列為五大享受食品之一,已成為世界零售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糖果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國古書上出現「飴」字是在漢代,飴糖可能是最早的硬糖。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利用蜂蜜、椰棗和無花果做成甜食;唐朝時期,甘蔗由印度傳入我國種植;十六世紀末期至十八世紀中期法國人從甜菜中提出結晶糖;十六世紀歐洲人發現可可,十九世紀才把可可製成巧克力;十九世紀後期糖果生產工藝才逐步形成。用一口鍋熬糖生產的簡單操作在二十世紀初才被摒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最早推出膠母口香糖。
早期糖果主要以砂糖和液體糖漿為主體,經過熬煮,配以部分食品添加劑,經過調和、冷卻、成型等工藝操作,構成具有不同質構、形態,具有不同色、香、味,不同包裝,耐保存、便於攜帶的甜味固體食品。糖果組織結構為無定型或微晶型固體,對糖果的質量要求:較小的吸水性,較強的抗結晶性,低甜度,細膩度高,保型性好等五個方面的指標。
糖果分類有:硬糖、夾心糖、充氣糖、凝膠糖、焦香糖、拋光糖、膠基糖、巧克力和巧克力製品等幾大類。
我國糖果、巧克力生產量在2001年已經達到84.71萬噸成為世界第三大生產國。排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後。但是人均年消費量只有0.7公斤(俄羅斯4.5公斤、美國4.3公斤、土爾其3公斤、日本1.4公斤)。巧克力方面,世界巧克力消費量占糖果市場的43%的份額,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費量為10公斤,而我國人均年消費量僅50克,可見我國糖果市場發展空間巨大,特別是巧克力市場更為可觀,但是路程漫漫,因為除了幾個大城市初步達到小康,我國大部分地區離小康還需幾十年的努力。
引導當代國際糖果發展潮流的特色,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 引導國際糖果新潮流的是新型功能配料的加入。
由於營養與醫療關系密切,消費者在食品消費中逐步形成健康衛生的新觀念,開發功能性糖果步伐加快,如:護齒防蛀、瀉火解毒、護膚美容、消咽潤喉、清新口氣、補氣養血、提神健腦、抗疲勞、補充微量元素、消食健胃、清酒等。由於我國葯食同源,根據我國衛生部發布的既是中草葯、又是食品的有六、七十種之多,而且開發的其他功能性食品配料,都可以經過臨床實驗,充分配置。
2.糖果作為休閑食品,不單單只是甜,完全可以讓人強勁的體驗酸、辣、咸、香、涼不同的感覺。如果能夠在配料上填加可以在嘴裡起泡、跳躍等趣味。完全適合追求刺激的「酷」類、「另類」的年輕人。還可以用卡通包裝,更讓人聯想翩翩。
3.傳統奶糖的開發:加入鮮奶,提高奶糖的鮮味已經成為當前的一個亮點;在無定型奶糖中加入微晶糖膏,適宜的溫度下進行老化成為微晶奶糖(或者叫砂質奶糖),使奶糖更加細膩、滑軟、耐嚼,高溫不變形,已經是喔喔集團的專利;奶糖夾心也是發展的空間。
4.改良膠基口香糖:口香糖的膠基污染環境是它最大的缺憾,使膠基能夠化解,成為口香糖發展的重要前途;口香糖加入功能性配料,如防蛀齒、美白牙齒、提神防瞌睡、降糖降脂、瘦身、清新口氣等都是發展空間。
5.無糖糖果:對於世界糖尿病人,蔗糖消化需要他們的胰島素對他們是致命的傷害。利用木糖醇、寡糖類代替蔗糖,適合這一人群的需要,給予無糖糖果更大的空間。
6.巧克力和巧克力製品:在我國大城市和富裕人群中把巧克力做成「愛情商品」和老少皆宜的巧克力製品,特別是吸收歐、美製造巧克力技術和先進經驗,吸引高消費階層進行消費,把巧克力市場從人均年消費量50克達到1000克,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是路漫漫。
7.糖果包裝技術也是重要的一環,如何把糖果包裝成具有時代特色,又恰如其分,吸引消費者的青睞是糖果包裝的前途。糖果包裝不能過分,特別是喜糖讓人眼花繚亂,有的達到了其價值的100%的包裝,造成浪費。
8.糖果的標識和標註:由於糖果功能性的發展和品牌效應,在糖果標簽上根據時代和發展的要求,恰當的表示出來,讓消費者有選擇的空間是必要的,也是市場的規范的要求。
9. 糖的演化歷史是怎樣的
據古書的記載,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飴」這個字,意思就是麥芽糖。飴糖的原料是糧食和麥芽。糧食中含有大量澱粉,發芽的大麥中有很能乾的「麥芽糖酶」,這種酶能把澱粉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每一小段都是兩個葡萄糖分子手拉手的狀態,它的化學結構就是麥芽糖。糧食經過麥芽處理之後,再經過熬煮,成為一種粘稠的狀態,味道甜而柔和,俗稱為飴糖。北方人過年吃的糖瓜、糖棒,就是用麥芽糖做的。
那麼,南方人用什麼作為甜味來源呢?自然最好的辦法就是榨甘蔗汁了。在《楚辭》裡面就提到了「柘漿」,據說這就是甘蔗汁。不過那時候還不知道該怎麼把它變成糖,人們只是把它熬成濃漿用來增甜。到了唐代,中國和印度都學會了製糖技術,從此有了白糖。所以,在描述宋代生活的《水滸》當中,就能看到對加糖甜點心的種種描述。
白糖的化學名稱叫做蔗糖,它和麥芽糖一樣,都是兩個糖基組成的,只不過麥芽糖是葡萄糖+葡萄糖的組合,而蔗糖是葡萄糖+果糖的組合。從甜度來說,麥芽糖只相當於蔗糖甜度的70-80%的樣子。從使用方便性來說,白糖也要比黏糊糊的麥芽糖方便許多。
白糖的製取方法從中國和印度逐漸擴展到很多國家。可是,直到18世紀,歐洲人都吃不到很多蔗糖,因為甘蔗只能在熱帶地區生長。西方人主要仍然靠蜂蜜來提供甜味,所以在英語中,honey這個字只用來稱呼最深愛的人。18世紀時,西方人發現甜菜根也能用來製糖。從此歐洲大量種植甜菜,並很快掌握並完善了機械化的製糖方法。
這些方法的核心工作就是四件事情:1讓原料中的蔗糖快快地從原料中出來,跑到水裡邊;2把水裡面溶解的蔗糖和大量雜質分開,得到比較澄清的蔗糖溶液;3把這個濃濃的蔗糖溶液脫去發黑的顏色,讓它變白;4加熱濃縮,然後讓它結晶成為白砂糖或者冰糖等更純凈的產品,稱為「精製糖」。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日報,《適度電擊大腦,提高自控力?》 http://..com/daily/view?id=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