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聯是誰發明的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蜀後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
⑵ 對聯是誰發明的急急急·!!!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⑶ 春聯起源年代及發明人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⑷ 春聯的由來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⑸ 春聯是誰發明的
春聯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為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著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為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制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為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眾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為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為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為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
⑹ 春聯的歷史和發明人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⑺ 春聯最早在發明在幾幾年
春聯最早由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發明。公元964年臘月三十,孟昶讓一位叫辛寅遜的大臣在桃木上寫下「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的詩句,並掛在自己宮殿的門上,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後人仿效孟昶,將表達新年美好祝願的詩句寫在桃木板上,等到大年三十便掛在門窗上。是我國特有的春節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⑻ 對聯是誰發明的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時 掛的對聯專叫春聯。對聯是利屬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 分詩對聯 ,以及 散文對 聯 。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 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下聯以異物對之,或和其意、駁其意。意義及深之對句,散文對聯亦不可說不。
⑼ 春聯的來歷
春聯的來歷:
關於春聯的起源,最早應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謂桃符,其實就是兩塊桃木板。當時的桃符並不是過年時候才懸掛,是平時就一直懸掛在大門的,大體就像現在屋前的「泰山石敢當」;那時的桃木板上也寫有名字,即神荼、郁壘,桃木辟邪也正是來自二人的相關傳說。到後世,春聯的形成,此二人就直接當作了門神被人們張貼了。但以此為開端,過年的春聯也在慢慢形成了。
到漢朝,有相關記載,就直接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懸掛的,具有辟邪驅鬼的作用;這樣一來,桃符就和過年有了直接關系。在接下來,隨著駢體文的體裁盛行,到了隋唐時代詩歌的盛行,就有了對仗、平仄的講究;而真正被稱為「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在唐後的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後蜀最後一代皇帝孟昶(chǎng),好學能文,就標新立意的命令一個叫辛寅遜的文臣,在懸掛的桃符上書寫文字,這樣就有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一聯的產生,即第一幅春聯。
以上雖然第一副「春聯」出現了,可它的載體仍然是「桃符」;在這之後,就是宋朝造紙術的發明,使得紙張的使用變得普遍,才有了紙張書寫楹聯,並在春節張貼。但在宋朝,這種雖然在載體和內容上都有了變化的「桃符」,仍以「桃符」為名。春節最著名的一首詩《元日》,出自宋朝王安石,裡面有一句詩就寫著「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寫春聯、貼春聯的習俗就從明朝盛行了起來,到了清朝就增加了紙張顏色、字數等許多講究,並流傳了下來,所謂「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