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農歷是誰創造的
農歷又稱夏歷,相傳起源我國夏代。
其科學性、實用性都很強,因此流傳至今。農歷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劃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年節。
農歷的二十四節氣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驚蠻、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變化周期而設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歷每月的初一稱為「朔」,每月的十五稱為「望」。在「朔」日,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暗影對著地球,而與太陽同時出沒,於是人們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運行到了太陽與月球中間,太陽從西方落下,月亮從東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滿月。
由於農歷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靈活而定。
農歷既依據地球回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指定,而且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於記憶的歷法。在我國,農歷歷法尤其適用於中原的廣大地區。
❷ 農歷是由誰發明的
不是湯若望
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歷(即公歷)並行使用的一種歷法,人們習稱「陰歷」,但其實是陰陽歷的一種,即夏歷,並非真正的「陰歷」。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歷部分。因此把夏歷稱為農歷是不恰當的。
❸ 農歷是誰發明的呢
農歷是中國目前與格里歷(即公歷)並行使用的一種歷法,人們習稱「陰歷」,但其實是陰陽歷的一種,即夏歷,並非真正的「陰歷」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格里歷),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皇極歷、唐大衍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隋朝的皇極歷法等。 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 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時,繼續使用西歷,以公元紀年;但中華民國歷仍以1912年為元年,目前尚在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實際控制區使用。 中國農歷使用干支紀年,因此出現每60年重復的六十甲子。如公元1931年,稱為辛未年,公元1991年也為辛未年。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皇帝年號與天乾地支同時使用,以避免重復。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年)。
❹ 農歷的來歷,是誰發明的
據明代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確定干支為天皇氏時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先秦時期,各地還有自己的歷法。秦與漢初時期使用秦歷,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
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來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漢武帝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
(4)農歷被誰創造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成立,採用西歷,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並欲廢除中國傳統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時,繼續使用西歷,以公元紀年;但保留中國傳統歷——夏歷的使用,並於公元2017年頒布了國家標准《農歷的編算和頒行》。
1970年以後「夏歷」改稱為「農歷」。現行農歷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負責計算,屬於官方歷書《中國天文年歷》的組成部分。
❺ 中國的農歷是誰發明的
不是湯若望
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歷(即公歷)並行使用的一種歷法,人們習稱專「陰歷」,但其實是陰陽歷的屬一種,即夏歷,並非真正的「陰歷」。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歷部分。因此把夏歷稱為農歷是不恰當的。
❻ 農歷是誰創造的
陰歷
太陽為「陽」,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陽歷」;
月亮為「陰」,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自然就稱之為「陰歷」了。
陰歷——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陰歷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給出,朔所在日為初一,朔望月長約29天半,所以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
陰歷定年的依據是地球的運動規律:地球繞日一周,即月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354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11日,積至三年,餘33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25日或26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平年則十二個月。農歷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歷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陰歷(lunar calendar)
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採用的歷法,又稱回歷。它純粹以朔望月為歷法的基本單位,奇數的月為30日,偶數的月為29日,平均每個歷月為29.5日。積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12個朔望月實際上約有354.3671日,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蛾眉月出現的那天開始,回歷採用置閏的辦法,每30年為一周,共加11個閏日。在30年循環周期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為閏年。閏年在12月底增加一日,共355日。回歷年比公歷年約少11日,因之歲首逐年提早,約33年循環一周。回歷的起始歷元定在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到麥地那的一天,即儒略歷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五)。
❼ 農歷誰發明的
農歷是湯若望發明的。
中國現行農歷沿用自明末《時憲歷》脫胎的清朝《西洋新法歷書》,內是四百多年前的由容湯若望主導的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編撰的。
現代農歷的基礎是來自明朝末年的《時憲歷》,之前明代通行的歷法為《大統歷》,實際上是將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改個名字沿用,此歷法到明末,已經與實際氣象、天文有誤差,尤其對日月食推算的誤差更明顯。
(7)農歷被誰創造擴展閱讀
農歷的優點:
1,農歷屬於陰陽合歷,是兼顧了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農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
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2,農歷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較小,不易隨意改動;
3,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4,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由於它包含節氣十分利於四季劃分,由於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
❽ 農歷是誰發明的
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農歷,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殷歷」、「古歷」、「黃歷」
、「夏歷」和「舊歷」等。農歷屬於陰陽歷並用,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農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歷」。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