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幾時發明紙
紙的發明時間:公元前三世紀。
紙的發明地點:中國。
紙的發明人:洗滌工。
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東漢)。
在紙發明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竹簡、木櫝、縑帛之類。(歐洲用羊皮、草葉。)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櫝所佔的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據傳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公文,要有兩個力士抬上殿來。
公元前三世紀,在中國人口集中的城市裡,出現了一些洗滌作坊,洗的大多是麻織品。當時雖然沒有現在這樣高級的肥皂和洗滌液,也有植物肥皂(皂莢)和自製的洗滌液(弱鹼性的草木灰水。楊木灰或蛤灰含鹼量相當高。),我國古代就用這些皂莢和草木灰鹼水洗滌衣物。在洗滌過程中,無數的麻纖維落入水中;人們有機會看到洗滌液蒸發後,麻纖維干結在盆底的現象。當人們有意無意地揭起這些餅狀的麻纖維結片時,發現了它有許多優良的特性:如平整、柔軟、能折疊、可以用來包東西或代替竹簡木櫝在上面寫字和畫地圖等。從偶然發現到有意生產一些,這就發明了紙。當初的麻紙很粗糙,厚薄不勻,還談不上工藝和產量,只是作為洗滌作坊里的副產品生產一些,作為玩物奇物送人,還不能和當時使用的竹簡、木櫝、絹帛等書寫材料競爭。
公元一世紀,在東漢宮廷任尚方令的蔡倫,聰明好學,被這種不紡不織,平整柔軟,如絹如帛的奇物吸引。他反復研究了麻紙的成因,想仿造麻紙的形成過程多生產一些麻紙。蔡倫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才能得到大量的短而細的纖維。這些短而細的纖維靠洗滌作坊里提供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天從衣物上掉下來的纖維有限。因此蔡倫就開始了製造短而細纖維的試驗。他找來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原料,洗凈後,用刀斧切碎,獲得粗纖維。粗纖維不能用來造紙。然後用弱鹼性的草木灰水浸泡並且蒸煮。通過鹼液蒸煮後,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被進一步清除。用清水反復揉洗後,再加以舂搗。舂搗後的細纖維用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把漿液倒在木板或瓦片上,等曬干後就得到了紙張。這種紙張水分蒸發慢,產量低,質量差。經反復試驗,蔡倫又發明了一種多孔細密的平面篩,使漿液能在篩面上滯流,把大部分水分濾出後,含少量水的纖維便留在篩面上,再經晾曬乾燥脫水,就構成了一張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紙。這種紙有厚薄勻稱,平整,機械強度大,質量好,紙張大,產量高等優點。
平面篩就是抄紙器,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雛型。
公元89年,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物力,擴大了造紙的原料來源,完善了造紙工藝,形成了專業化生產規模,監制了一批良紙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全國推廣開來。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絹帛、簡櫝有力的競爭者。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基本上取代了絹帛、簡櫝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
這時,歐洲還在繼續用羊皮、草葉寫字。
公元六到十世紀,隋唐五代時期,我國除了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皮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桿紙和新式的竹紙。在南方產竹地區,竹材資源豐富,竹紙得到迅速發展。
《天工開物》一書詳細記載了從登山砍竹到造出竹紙的全過程。
造紙術在公元七世紀經過朝鮮傳入日本,八世紀中葉經中亞傳到阿拉伯。在阿拉伯的巴格達、大馬士革、和撒馬爾罕等地組織第一批造紙工場的時候,還是我國造紙工人親自傳授技術後興建的。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紙,用破布做原料,採用的是我國的技術和設備。阿拉伯紙大批生產以後,就不斷地向歐洲各國輸出,於是造紙術也隨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公元十二世紀,歐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國設立了紙廠,十三世紀在義大利和德國也設廠造紙。到十六世紀,紙張已經流行於全歐洲,終於徹底取代了傳統的羊皮和埃及的莎草紙等,此後紙逐漸流傳到全世界,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紙張,在今天不僅僅是書寫材料,它在工業上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它一改老面孔,和高科技聯姻,誕生出一批紙張新秀。如:變色紙美國猶他州一家公司開發了一種經液晶壓合物處理後會隨溫度而變色的紙。藍紙能變成白紙,橙色則能變成綠色或黃色。防復印紙是加拿大一家公司研製出一種表面經過處理的新型白紙,需要保密的地方如句子、數字、個別段落等,只要用配套的鋼筆--劃線器劃分出來即可。這種鋼筆水為透明色,當和紙面接觸後便會產生一條復雜的花紋,這種花紋不妨礙文章的閱讀,卻可以破壞復印機敏感元件的正常工作,使復印後的文章在需要保密的地方出現一條黑帶,從而達到保密的目的。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出最新的了嗎
為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造紙、印染等11個重點行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降低工業新增水用量,提高水重復利用率,嚴格控制並削減行業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推動全面達標排放,促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保部印發了《水污染防治重點工業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聯合印發了《水污染防治重點工業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現就《方案》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1《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麼?
工業是水污染物產生和排放的重要來源,與農業源和生活源相比,工業源具有污染物排放濃度高、治理困難等特點。因此,工業行業水污染防治的重點是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強化源頭預防,在生產過程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中明確提出「全面推行綠色製造」,要求全面推動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實現綠色生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也明確提出「制定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葯製造、製革、農葯、電鍍等行業專項治理方案,實施清潔化改造」。
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大力推動工業領域清潔生產技術水平進步,先後發布了造紙、皮革、製糖、化學原料葯等多個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對引導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提高清潔生產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行業技術不斷進步,一批行業重大關鍵清潔生產技術取得了突破,如「紡織行業高溫氣液染色技術」、「造紙行業本色麥草漿清潔制漿技術」、「製革行業製革准備與鞣製工段廢液分段循環技術」,急需加快推廣步伐。
特別是《中國製造2025》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重點行業清潔化改造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在落實相關工作時也急需得到相應的指導。因此,圍繞水污染防治重點行業,制定出台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加快行業先進適用清潔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引導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從源頭減少水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十分必要。
《方案》中各重點行業的
清潔生產技術是如何確定的?
為確保《方案》中提出的清潔生產技術的先進性和適用性,我們首先通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石化聯合會、中國紡織協會、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等重點行業協會向工業企業、科研院所、工程技術公司等相關單位廣泛徵集技術,在此基礎上組織相關行業專家對徵集的清潔生產技術進行了多輪篩選,將行業重大、關鍵共性清潔生產技術納入《方案》,並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確保最終納入《方案》中清潔生產技術的科學、合理,代錶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方向。
《方案》對每項技術到2020年在行業中的普及率和可能實現的環境效益進行了預測,通過企業採用《方案》中的清潔生產技術實施改造,預計到2020年,可減少廢水排放量6億噸,減少化學需氧量(COD)產生量250萬噸,減少氨氮產生量15萬噸,減少含鉻污泥(含水量80-90%)約3萬噸。
下一步在推動《方案》落實方面
有哪些具體措施?
推動《方案》落實,需要國家、地方、行業、企業共同協作,形成合力。一是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將充分利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專項建設基金、綠色信貸等資金渠道,為企業按照《方案》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提供政策支持。
二是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也將在加強對重點行業水污染物排放監督檢查基礎上,安排水污染防治相關資金支持企業實施《方案》中能有效削減主要污染物或當地超標污染物排放量的清潔生產技術改造。
三是有關行業協會和有關科研院所將加強宣傳和培訓工作,積極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信息咨詢、交流研討等服務工作,提高企業對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如果不知道請繼續追問上海立昌環境。
③ 什麼是木漿紙
木漿紙是指由通過木片蒸煮萃取纖維製成的紙漿所製成的紙張。
木漿氣味淡雅,有一股來自木頭的純正芬芳,製成的紙一般呈米白色,健康自然。漿料因其來源不同可分為木漿、草漿、蔗漿、葦漿、棉漿、回收廢紙漿等。
紙漿中構成纖維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另外還有不同程度的半纖維素、木素、樹脂、色素、果膠和灰分等物質。其中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是紙漿需要的基本成分,而其它成分均屬除掉之列。
(3)中國清潔制漿發明擴展閱讀:
傳統制漿是指利用化學方法、機械方法或兩者結合的方法,使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或漂白紙漿的生產過程。通常採用的工藝過程是將植物纖維原料粉碎、蒸煮、洗滌、篩選、漂白、凈化、烘乾。
現代新發展出一種生物制漿法,先用特殊菌種(白腐菌、褐腐菌、軟腐菌)專門定向分解木素結構,後輔以機械或化學方法解離剩下的纖維素,而後進行漂白。
此過程中,生物已經分解、打開大部分木素,化學方法只是作為輔助作用,所用的化學產品較之傳統方法很少,因此可以做到少排放或不排放廢液,是一種環保制漿、清潔制漿方法。
④ dmc清潔制漿環評需哪一級審批
環評審批的原則是「同級立項,同級審批」。主要看你的dmc清潔制漿項目是哪裡立項備案的,如果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就在國家環保部審批,如果是在省發改委立項的就在省環保廳審批。以此類推。
環評同級立項,同級審批。
⑤ 制漿造紙清潔制漿技術最新突破項目合作
根據劉長如先生發明創造的「嘉華長如制漿(干取非纖維物質及不產生水的制漿)」生產工藝技術,為了使該項具有創造性的、革命性、顛覆性的技術,能盡快應用到現有的陳舊的、傳統的造紙生產、制漿生產之中,由劉長如先生成立了「嘉華長如(北京)制漿造紙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的成立將使該技術能盡快市場化的向社會推廣和應用,目前公司已經成立投入該項技術的對外技術合作和開發的運營,將充分運用經濟市場的作用,推廣該技術。使目前以水洗、蒸煮、漂為主要流程的造紙行業得到顛覆性的變化,徹底改變千年傳統水洗、蒸煮造紙的技術現狀,這項有利國家、有利社會、有利造紙行業的革命性的技術必將給社會帶來巨大無比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公司架構完善,現擁有技術研發中心,項目推廣營銷中心,設備生產製造基地,知識產權法務中心等核心職能部門,還正在與合作項目單位建立制漿生產基地。歡迎各造紙公司及相關的制漿公司及相關企業或個人能及時抓住機遇,洽談合作,搶占市場時機,共謀發展。網路(嘉華長如制漿)即可進行合作洽談!
⑥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早在漢朝就出現了紙張。你知道什麼時候紙
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促使人類文化傳播的偉大發明。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年-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使造紙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目前已有考古發現的西漢時期的紙張。
⑦ 我國造紙術發明於何時我國造紙術發明後,誰又改進了造紙術以什麼做原材料這種紙有什麼特點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只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為原料製成的竹紙,標志著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唐時,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中國生產的用紙,除了一般的紙張外,還有各種彩色的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紙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使紙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紙的發明、發展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縑帛、簡 牘的有力的競爭者。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簡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磧出土的這一時期所造出的古紙來看,紙質纖維交結勻細,外觀潔白,表面平滑,可謂「妍妙輝光」。公元六世紀的賈思勰還在《齊民要術》中,專門有兩篇記載了造紙原料楮皮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同時,造紙術傳到我國近鄰朝鮮和越南,這是造紙術外傳的開始。
公元六到十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我國除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和新式的竹紙。在南方產竹地區,竹材資源豐富,因此竹紙得到迅速發展。關於竹紙的起源,先前有人認為開始於晉代,但是缺乏足夠的文獻和實物證據。從技術上看,竹紙應該在皮紙技術獲得相當發展以後,才能出現,因為竹料是莖稈纖維,比較堅硬,不容易處理,在晉代不太可能出現竹紙。竹紙應該起源於唐以後,而在唐宋之際有比較大的發展。歐洲要到十八世紀才有竹紙。
這一時期的產紙地區遍及南北各地。由於雕板印刷術的發明,興起了印書業,這就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紙的產量、質量都有提高,價格也不斷下降,各種紙製品普及於民間日常生活中。名貴的紙中有唐代的「硬黃」、五代的 「澄心堂紙」等,還有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紙。唐代的繪畫藝術作品已經有不少紙本的,正反映出造紙技術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紀的宋元和明清時期,楮紙、桑皮紙等皮紙和竹紙特別盛行,消耗量也特別大。造紙用的竹簾多用細密竹條,這就要求紙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而造出的紙也必然很細密勻稱。先前唐代用澱粉糊劑做施膠劑,兼有填料和降低纖維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後多用植物粘液做「紙葯」,使紙漿均勻,常用的「紙葯」是楊桃藤、黃蜀葵等浸出液。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已經採用,但是宋代以後就盛行起來,以致不再採用澱粉糊劑了。
這時候的各種加工紙品種繁多,紙的用途日廣,除書畫、印刷和日用外,我國還最先在世界上發行紙幣。這種紙幣在宋代稱作「交子」,元明後繼續發行,後來世界各國也相繼跟著發行了紙幣。明清時期用於室內裝飾用的壁紙、紙花、剪紙等,也很美觀,並且行銷於國內外。各種彩色的蠟箋、冷金、泥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花紙等,多為封建統治階級所享用,造價很高,質量也在一般用紙之上。
這一時期里,有關造紙的著作也不斷出現。如宋代蘇易簡的《紙譜》、元代費著的《紙箋譜》、明代王宗沐的《楮書》,尤其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造紙技術都有不少記載。而《天工開物》第十三卷《殺青》中關於竹紙和皮紙的記載,可以說是具有總結性的敘述。書中還附有造紙操作圖,是當時世界上關於造紙的最詳盡的記載。 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⑧ 泉林本色的專利技術保障
秸稈「本色」原漿技術由泉林紙業自主研發,並取得多項國家專利,是國際領先的技術成果,是繼四大發明之後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
世界上第一張天然秸稈纖維原漿本色紙。
2010年上海世博會唯一特許原漿本色紙。
國家專利產品,通過質量、環境、健康三大體系認證。
通過美國FDA和歐盟AP(2002)1食品級檢測。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產品創新獎。
泉林秸稈「本色」原漿技術的發明應用從根本上解決了秸稈廢棄、降解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世界性難題,並徹底解決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具有十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
泉林秸稈「本色」紙品是新一代健康、安全、天然、環保的高級紙品標准,不砍伐森林,「不漂白,真健康」代表更高的生活品質。公司構建了以本色產品為主導的多元化產品結構和適應國際化需求的營銷網路。主導產品有精製本色漿、本色文化紙、本色生活用紙、食品醫療包裝盒、綠色有機肥料五大類上百種品種,產品暢銷國內30多個省、市、自治區,部分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國際市場。其中泉木牌高檔銅版紙榮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泉林」「Tralin」牌本色復印紙通過了「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被列入政府綠色采購清單;本色生活用紙通過了「中國環境標志(II型)產品認證」。
「本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公司依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究平台,逐步形成以自主研發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長期以來,泉林紙業不斷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實施全方位技術研發,在制漿技術、節水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環保技術以及制漿造肥部分關鍵設備製造等反面的技術實力持續增強。截至目前,公司以累計申報專利166項,已獲得授權84項,其中62項為發明專利。尤其是「秸稈清潔制漿新技術」、「環保型秸稈本色漿製品技術」和「秸稈廢液精製有機肥技術」三大技術獲得國際領先技術成果鑒定,是企業的核心技術。其中泉林本色生活用紙通過美國FDA和歐盟AP(2002)1食品級檢測,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唯一特許原漿本色生活用紙,並獲得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產品創新獎。
無限創新,開拓未來。泉林本色依託國際認可的創新技術,積極開發新產品,以更多的適合消費者的產品打造自己榮譽。全面實施「循環經濟,低碳發展」的戰略規劃,踐諾「綠色泉林生態紙業創新發展造福社會」的企業使命,創建一個環境優美,生產與自然和諧的泉林生態工業園。
⑨ 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始建於1956年,前身為輕工業部造紙工業科學研究所,1999年轉制為科技型企業。中國紙院是全國造紙工業產業化技術研發中心,科研手段完備、裝備齊全,工程實驗設施國際一流,技術成果產業化能力突出,研究開發的科研項目涉及造紙工業各個領域。
法定代表人:曹春昱
成立時間:2000-04-10
注冊資本:3091.3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0000000003327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啟陽路4號院2號樓
⑩ 無污染造紙法的流程是什麼,中國至今有多少造紙發明專利
造紙制漿技術簡介
1-1技術領域:
本技術是一種以草類纖維、竹子類、木材等為原料的造紙制漿技術,利用自然降解,在不產生黑液無污染的情況下進行自然降解冷浸制漿造紙的工藝。
1-2技術背景:
我國是最早發明造紙技術的國家,也是造紙大國,但是我國的造紙業還沿用老式的生產工藝,主要為鹼法、亞銨法、亞鈉法和半化學法等等,這幾種傳統的造紙制漿技術在制漿技術在制漿蒸煮過程中有大量的黑液產生排出,是我國江河、湖泊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生存。好在當今政府和國人已經認識到了危害,治理污染保護環境迫在眉睫,造紙企業如果不盡早更新生產工藝,不治理污水,達不到環境標准就會被徹底關閉,現在有很多治污設施不完善的造紙企業,已經被完全關停並轉。許多造紙廠家為了治理污染,不惜投入重金,購置黑液治理設備,但是由於技術不過關,投資巨大,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收效甚微,致使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全面下降,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我國有著豐富的造紙纖維資源,如果利用這些豐富的資源,產生出高質量的紙品,關鍵是在環保問題上,過去的治污方法只能治標不制本,要想徹底的解決污染問題,應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制漿過程不產生黑液,如果是不產生黑液,污染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目前,我公司經過不懈努力,結合眾多科研人員多年從事無污染制漿技術的特點研製了一種無黑液、生物自然降解冷浸法制漿技術,本技術的特徵是採用生物制漿代替化學制漿冷浸法代替蒸煮,既將麥草(或稻草)經生物自然降解脫出部分果膠、半纖維素和低分子量的木素後,使纖維間的結合剝弱,從而利用機械的方法,使纖維分離,製得高得率紙漿的方法。
第二節制漿設計工藝參數
2—1設計日產量:20噸
2—2原材料構成:麥草、稻草、速生楊、龍須草、雜木等。
2—3成漿種類:本色漿
2—4生產紙品種:包裝用紙及紙板等。
第三節無污染自然降解冷浸法
造紙制漿工藝流程
3—1流程示意圖
1)麥稻草制漿流程
麥稻草 切草除塵 螺旋預浸 搓磨分絲 螺旋輸送 堆積自然降解 高濃磨漿 篩選 園網洗漿 擠漿 備用或出售
2)竹木棉桿制漿流程竹、木、棉桿 切片 浸泡池 搓磨分絲 螺旋輸送 堆積降解 高濃磨漿機 篩選 園網洗滌 擠漿 備用或出售
3—2工藝過程
3—2—1切草除塵
將麥稻草經由軸向切草除塵機進行除塵。切草長度5—10cm。原料為竹子和雜木時使用切片機切片。
3—2—2螺旋預浸:干凈乾燥的麥草(或稻草)經由螺旋預浸機內加水浸泡。輸送時間10—15分鍾,以泡透、泡勻、草桿軟化為標准。使草片含水量達到50%左右。
竹子和木片需要更長一些的浸泡時間,才能軟化。
3—2—3搓磨分絲:將浸泡好的原料由螺旋輸送機直接進入搓磨分絲機中,進行搓磨分絲帚化。
3—2—4螺旋輸送:經分絲機加工後製成絲狀纖維後,通過螺旋輸送機輸送到水泥平地上堆放,進行自然降解,根據氣溫情況,堆放時間7—30天不等。
3—2—5高濃磨漿:生物降解過到一定程度後即可放入高濃磨漿機中磨漿,使纖維充分帚化,採用Ф600高濃磨,調整進漿濃度25--30%,以使纖維充分摩擦,達到帚化、軟化纖維的目的。
3—2—6篩選濃縮:高濃磨出的漿進入漿池,用泵泵入跳篩進行初篩選,選出的漿渣回搓絲機進一步處理,良漿經過園網濃縮脫水洗滌後,送入擠漿機進一步脫水後備用或出售。
第四節制漿技術特點及效果分析
本工藝技術在制漿過程中由於採用生物自然降解代替化學制漿冷浸法代替傳統的蒸煮法不易產生黑液,從根本上解決了黑液污染的問題,本工藝無需化學葯劑,無污染,洗滌水可直接回用於浸濕原料,多餘的水只需採用渦凹氣浮沉澱機處理後,分離出其中的有機污染物是可達標排放。整個過程既無黑液排放,又投資少,見效快,一般制漿造紙企業稍加改造既可恢復生產,適合中小型造紙企業摻配廢紙生產瓦楞紙、箱板紙、包裝紙等,以提高紙的環壓強度,提升產品擋次,降低成本,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第五節主要設備簡介
5—1稻麥草軸向切草除塵機或切片機
盤式切草機,動力消耗小,集切草除塵於一體,也可起到輸送草片的作用,最大輸送距離可達5米遠。本機造價較低,配備動力小,單位能耗少,投資省見效快。
切片機轉為竹子和木料設計生產的一種分切設備,分為鼓式和盤式兩種,使用效果非常理想。
5—2麥稻草螺旋浸泡輸送機
本機是根據生物冷浸制漿原理及工藝要求製作的一款專用機械,它可以將麥稻草通過螺旋輸送裝置,輸送到分絲機或堆積場地內,輸送過程中既可將麥稻草預浸混合,以便於浸泡過程的機械化生產,非常適合於大中型企業,降低人工成本減少勞動強度,保證浸泡質量。本機有我公司開發研製,用戶可根據需要定製不同的規格尺寸。
5—3雙螺旋擠漿機
本機為我公司技術人員在吸收同行業產品優點的基礎上與科研院所共同研製開發出的新一代紙漿濃縮設備,還可用於黑提取,出漿濃度高,黑液提取率高,節水節能,效率高,出售商品漿可大大降低運輸成本。
5—4搓磨分絲機
本機經過我公司科研指揮員經過反復驗證,多次實驗,精心設計的一種新型機械制漿機。它適用多種原料,可將不同的原料(如稻麥草、蔗渣、蘆葦、木片、棉桿以及木、竹加工下角料處理成絲狀纖維,高濃制漿,減少纖維切斷,與高濃磨精漿機配合可製得品質優良、性能良好的高得率機械漿,用其生產紙漿無須化學品,對環境污染小,是一種環保節能的新型制漿設備。
5—5高濃磨漿機
與傳統統磨漿設備相比,本機磨漿濃度可達25—30%,磨漿濃度高,對纖維無切斷作用,主要對纖維進行潤脹軟化、分絲帚化的作用,而且單位能耗小,效率高,適用性廣,與分絲機配合使用可製得性能優良的機械漿。
第六節制漿連續化生產設計
對於日產20噸的制漿企業,最好採用制漿自動化生產,以降低職工的勞動強度,保證制漿穩定,盡量減少勞動力,我們作如下設計:原料經切片除塵後,由輸送機到預浸機,預浸機真接到搓絲機,分絲機出來的漿料用輸送機輸送到堆積熟化場自然降解,經過自然降解的漿料用螺旋輸送機送至高濃磨磨漿,磨好的漿直接進漿池,用泵送至跳篩篩選、濃縮,整個過程全部實現機械化生產。
第七節效益分析
7—1經濟技術指標:
1、程總投資50萬元
2、日產量20噸
3、裝機容量245KW
4、人員編制30人,人員工資800元/月。
5、生產費用:生產費用包括原料、葯劑費用、電費、設備維護費等。
7—2成本核算(以稻、麥草為例)
1、噸漿用草1.2噸,單價300元/噸,計360元
2.噸漿耗電245×24×0。8÷20=235。2度,單價0。6元計141。1元,
3、工資800×30÷30÷20=40元
4、維護費30元
5、不可予見費30元
噸漿成本為601元。
7—3效益分析:從以上成本可以看出,本色漿噸漿成本在600元左右,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價格為1000—1200元/噸,噸漿利潤約為400—600元,年可創利240—360萬元,效益可觀。
第八節 污水處理分析
本制漿工藝所產生的廢水,主要來源於雙螺旋擠漿機,但是水量非常小,完全可以回浸泡池回用,而且浸泡池用水還需要補充新水,所以本流程沒有污水產生,完全可以零排放生產。故無需考慮污水處理問題。
第九節 調試和服務工作
凡簽訂本技術合同的單位均有我公司提供全程服務。
第一段:工程設計、協助安裝、調試及培訓人員。
第二段:直接參與制漿,保證生產出合格產品。
第三段:常年指導技術服務。
第十節 結論及建議
1、本制漿方法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技術成熟,工藝先進。
2、投資風險小,一般投入30—60萬即可生產,投資回報率高,正常生產2個月就可收回投資成本。
3、如果紙廠自用,根據我們多年積累的經驗證明,凡生產瓦楞紙、箱板紙等本色紙的廠,用本技術生產的紙漿配以一定比例的廢紙漿,不僅可以提高產品檔次,而且可以降紙成本,可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4、建議自然生物降解採用倉儲設備,以減少佔地面積,改善場區環境。
5、用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具體確定生產規模,我們可滿足用戶的各種要求,並免費提供具體設計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