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時期都說浙江安徽最有錢,那山西富可敵國這個稱號怎麼來的,山西人喬致庸發明出了票號中國最早的銀行
清朝的浙江沒錢,是窮地方。
清朝最有錢的開始是山西省和江南省(安徽江蘇),
到了清中期廣東崛起,主要是廣州和湛江。
再後來到了清末,上海和奉天崛起。
Ⅱ 山西皮影戲是誰發明的
山西皮影起源很早。從1980年10月,在孝義縣西約五十華里許榆樹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邊形磚砌單室墓中出土的皮影頭像壁畫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時期,孝義皮腔紙影戲已然有之,是山西目前發現最早的皮影。
山西皮影戲,主要活動在晉中、晉南以及呂梁、晉東南、晉北部分地區。
晉中一帶,皮影戲班社甚多。數百年來,它以孝義為中心,先後在汾陽、文水、交城、太原、榆次、祁縣、太谷、平遙、介休、靈石、隰縣、交口、沁源等縣廣為流傳,並安家落戶。不少大商號、大戶人家,出於吉慶之意、喜愛之心,都供起了皮影班。有的供一班,有的供兩班,甚至三班。文水縣徐家鎮商號「元生合」就供有兩班影戲,即「吉慶班」、「成慶班」。不少商號的影戲班,是以商號名為班名。介休城南街「增盛昌」賃鋪,供有三班皮影戲,兩班叫「增盛昌」,一班叫「增盛軒」。至於有「皮影之鄉」盛譽的孝義縣境內的皮影班社就更多,據老藝人回憶,清末民初,全縣有近四十個皮影戲班。可記班名者二十有餘,從事其職業者達數百人之多。民國年間,盡管戰亂頻仍,皮影活動卻從未停息。到建國初期,在文化館備案演出的皮影班還有九個,參與者近百人。1953年,孝義皮影曾參加「山西省首屆民間藝術會演大會」。事後,調孝義老藝師那鵬飛領導的第一班皮影回省備案,即太原市月影劇團之前身。
在晉南一帶,以曲沃為源頭,碗碗腔影戲,先後傳播到平陽、蒲州、解州等地。多少年來為群眾喜聞樂見,凡遇婚嫁喪葬、得子續後,都肯出錢唱台皮影小戲。有些富裕人家,就連大牲畜下了駒,也要請皮影戲熱鬧兩天,以示祝賀。似乎不這樣做,就覺得不喜慶,逐漸成為一種民間習俗。
南北兩路的皮影班社,均為半農半藝的臨時組織。農忙種地,農閑唱戲。在人員配備上大抵相同,都是「七緊八慢九消停」的班子。意思是,只要有七個人,雖然緊張,但勉強可以開戲,如有八個人正好,九個人就比較消停。但在活動形式上卻有所區別。南路皮影班內容單純,只演皮影戲。而晉中皮影班卻是皮、木同台,晝夜不一。白天以晉劇形式演木偶戲,晚上以皮腔或者碗碗腔演皮影戲。
由於南北兩路皮影活動形式有別,所以,在演出設施要求上亦有所不同。最早,皮影戲沒有固定的場所,都是臨時搭台。唱完拆掉,再唱再搭。在晉南一帶,素有「七長八短」之說法。即七根長椽、八根短椽就可以搭就一個皮影戲台,非常簡便。而在晉中一帶,卻是皮影,木偶同台演出,戲台太小,難以行動。所以,不僅要求范圍大,而且要有前後台之分,常以蘆席為之。在孝義境內,早在清中晚期就有了皮影戲的專用戲台,分皮影戲台和皮、木兩用戲台。尤其在縣西山區,幾乎村村壁壁都有。大者二十平方米,小者僅十平方米左右。至今仍保留有清乾隆、道光、光緒、民國等不同時期的皮影戲台實體十餘座。為山西別處少見之建築。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化,以及其它種種原因,皮影藝術趨於衰敗。南北兩路皮影班社,倖存者無幾。到五十年代後期及六十年代初期,都改為真人扮演角色,搬上了戲曲舞台。[2]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Ⅲ 百度是誰發明的
網路的由來要從它的創始人李彥宏說起:
李彥宏,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的8年間,李彥宏先生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他為道·瓊斯公司設計的實時金融系統,迄今仍被廣泛地應用於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的網路版。
李彥宏最先創建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圖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其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
1996年,他首先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了美國專利;
1998年,李彥宏先生根據在矽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經驗,在大陸出版了《矽谷商戰》一書,獲得了各界的好評;
1999年底,攜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創建網路;
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之一;
2002年榮獲首屆「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3年再次榮獲「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4年1月15日,當選第二屆「京城十三新銳」;
2004年4月,網路總裁李彥宏當選第二屆「中國軟體十大傑出青年」。
李彥宏,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的8年間,李彥宏先生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他為道·瓊斯公司設計的實時金融系統,迄今仍被廣泛地應用於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的網路版。 李彥宏最先創建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圖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其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 1996年,他首先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了美國專利; 1998年,李彥宏先生根據在矽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經驗,在大陸出版了《矽谷商戰》一書,獲得了各界的好評; 1999年底,攜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創建網路; 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之一; 2002年榮獲首屆「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3年再次榮獲「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4年1月15日,當選第二屆「京城十三新銳」; 2004年4月,網路總裁李彥宏當選第二屆「中國軟體十大傑出青年」。李彥宏經歷三重境界終成事業 首談婚戀故事李彥宏:我的路很順,是因為總能抓往重要環節的機遇,而且能超常發揮。 古往今來之成大事業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乃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第三境界。千百勞作,終有所成,這是何等的喜出望外,但又恰恰屬於情理之中!在位於北京大學附近的網路總部,李彥宏(英文名Robin)追憶人生點滴———人們只看到網路上市成功後的李彥宏,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彥宏在美國工作最得意之時,毅然放棄外國公司豐厚待遇和期權,回國創立了網路。他是一個一直都很成功、並且能不斷否定自己的成功從而獲得更大成功的人。 北大驕子 「我心理上比較穩定,越是大的場合發揮就越好。在高考的時候,通過正常發揮我應該是能考上北京大學,但不一定拿第一(他以山西陽泉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 1968年,李彥宏出生在山西陽泉一個普通的家庭。「小學的時候,考過戲劇學院,後來放棄了。現在覺得放棄也挺好,技術能帶來更大的影響力。」李彥宏回憶。年少時著迷過戲曲,曾被山西陽泉晉劇團錄取。但中學時代,李彥宏回歸「主業」,全身心投入功課學習中。 1987年,勤奮、刻苦的李彥宏以陽泉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專業。「北大自由的學術氛圍,為我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李彥宏說。不過,身處象牙塔,幾多歡樂,幾多愁。他離開陽泉邁進中國最高學府的激動心情,漸漸被圖書情報學的枯燥、乏味消融。規劃未來人生道路變得迫切。「那時候,中國的氛圍較為沉悶,大學畢業進入機關單位,已經是非常好的選擇了。在我看來,選擇出國是一條自然而然的道路。」 「我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一旦認定方向就不會改變,直到把它做好。」從大三開始,李彥宏心無旁騖,買來托福、GRE等書狂啃,過著「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目標是留學美國,方向鎖定在計算機專業。 留學美國 「我出國不是一帆風順。因為換專業,剛到美國學計算機,很多功課一開始都跟不上。有時和教授面談時,由於較心急,談一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領域,結果那些教授就覺得我不行。」 1991年,李彥宏再一次擠過了獨木橋,收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錄取通知書。正值聖誕節,23歲的李彥宏背著行囊,穿雲破霧,踏上了人生的第二次征程。 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一年有6個月飄著雪。在這里,他忍受過夜晚徹骨的冰冷。白天上課,晚上補習英語,編寫程序,經常忙碌到凌晨兩點。在這里,他經歷過中國留學生初來乍到的所有困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挺苦的,但年輕就應該吃苦。」李彥宏評價這段經歷。 「世間總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李彥宏骨子裡有著勤奮、堅韌、執著的精神,這使得他的專業技能得到飛速進步。在學校呆了一年後,李彥宏順利進入日本松下實習。「這三個多月的實習,對我後來職業道路的選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彥宏說。 馳騁矽谷 「矽谷給予我最大的感觸是,希望通過技術改變世界,改變生活。」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收到華爾街一家公司———道·瓊斯子公司的聘書。「在實習結束後,研究成果得到這一領域最權威人物的賞識,相關論文發表在該行業最權威的刊物上,這對以後的博士論文也很有幫助。」李彥宏說:「但那時候,中國留學生中有一股風氣,就是讀博士的學生一旦找到工作就放棄學業。起先,我認為自己不會這樣。但這家公司老闆也是個技術專家,他對我的研究非常賞識。兩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士為知己者死,於是我決心離開學校,接受這家公司高級顧問的職位。」 在華爾街的三年半時間里,李彥宏每天都跟實時更新的金融新聞打交道,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子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人員。 1997年,李彥宏離開了華爾街,前往矽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公司。在矽谷,李彥宏親見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無限風光以及後來的慘淡。 1998年,李彥宏在自己撰寫的《矽谷商戰》中分析總結到:「技術本身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決勝千里的關鍵;要允許失敗;讓好主意有條件孵化;要容忍有創造性的混亂;要有福同享……」 這些典型的矽谷商戰經驗,後來被他得心應手地運用到了網路的創業中。 「在人生選擇道路上,我好像沒有很不順利的過程,只是面臨著一些選擇。」李彥宏說。從北大到布法羅到華爾街到矽谷,機遇來臨時,李彥宏不失時機地把握住了,這些多年的積累給他日後創建網路打下堅實的根基。 歸國創業 「不要問現在加入商戰是否太晚,按照現在信息經濟的發展速度,誰又能夠承擔不參戰的責任呢?」 李彥宏在海外的8年時間里,中國互聯網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5年起,李彥宏每年要回國進行考察。1999年,李彥宏認定環境成熟,到了該參戰的時候了,於是啟程回國。 不知是巧合,還是機緣。又是一個聖誕節,李彥宏乘飛機從太平洋的東海岸重新回到了太平洋的西海岸,回到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處———北京大學,悄無聲息地開始了創業。李彥宏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間房,連同1個財會人員5個技術人員,以及合作夥伴徐勇,8人一行,開始了創建網路公司。 接著,李彥宏開始回美國找錢,本不愛開車的他整天開車在舊金山的風險投資商中游說。最後他順利融到第一筆風險投資金120萬美金,比計劃的100萬美元還多。在網路成立的9個月之後,風險投資商德豐傑聯合IDG又向網路投入了1000萬美元。 對於網路為何受風險資本青睞,李彥宏說:「投資者有一種信念,相信網路會越來越好。」事實上,在決定創業時,李彥宏在引擎技術方面,已可以排在全世界前三位。而李彥宏的執著、專注和專業又在業內有口皆碑。加之網路耕植的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三點因素結合,網路自然對投資者充滿了無限誘惑。李彥宏說:「那個時候融資相對容易,但是絕大部分企業還是融不到資。我們選到的這些投資人應該說是非常優秀的,非常能夠看到長遠目標。」 如今,網路已走過5年的時光,其間不乏驚心動魄風雲變幻———激烈的董事會爭辯,合作夥伴徐勇的退出,商場無情的競爭等重重挑戰,都在不時地考驗和沖擊著李彥宏。但李彥宏一直保持淡定、從容,隨著資本不斷增加,技術的不斷成熟,網路有了一日千里的快速發展。2002年網路搜索引擎技術真正成熟。2003年網路流量比上一年增加了7倍。2004年網路品牌得到網民的廣泛認可。2005年網路成功上市。 成功後的道路怎麼走?記者問 「用技術改變生活,仍是我不變的信念。上市只是成功剛剛開始,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李彥宏回答。 李彥宏背後的女人 「彥宏,我愛你,好想嫁給你。」類似這種也許是開玩笑的話,常會貼在網路的李彥宏貼吧上。有人甚至討論他的五官哪個部位長得最好:「如非要選一個的話,還是嘴巴,像羅嘉良的。」 「英俊、成功、才華出眾」,有企業家的氣魄,成熟男人的魅力,學者的儒雅、淡定和從容。這樣的男人,讓一些女士感慨:教人如何不愛他——— 只可惜,他結婚了。 李彥宏屬於「閃婚」一族,他與妻子只相識6個月就結了婚,如今已生有一個女兒。李彥宏和妻子馬東敏是在一次中國留學生聚會中認識的。馬東敏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兩人認識時,她正在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 李彥宏說:「太太對我影響非常大。她是個急性子,做出決定馬上會行動,而我屬於慢性子,考慮周到了才去做。我們的性格是互補的。我回國創業前在矽谷當工程師,覺得種種花草也挺開心。但我太太鼓勵我去加入公司。而那時候我希望做得更大些,並由自己去控制方向。因此,回國創業是最合適的選擇。但這對她是一種挑戰,一般出國的女孩子都更喜歡國外的環境。但為了我的事業,她毅然回國支持我,這是很不容易的。」 「回國創業的海歸中,離婚率是很高的。但是,現在我太太和孩子都回國了。」說到這兒,李彥宏笑了笑,清秀英俊的臉龐流露出無限溫馨與幸福。
Ⅳ 百度是誰發明的
2000年1月由李彥宏、徐勇兩人創立於北京中關村。
Ⅳ 山西的歷史名人都有誰
傅說,古虞國(今山西省平陸縣)人。歷史上著 名的中興名相。
出身於奴隸,治洪時因發明「版築法」而聞名遐邇。商朝至高宗武丁時,西戎為患,朝政日衰。聞傅說有賢名欲用之,然傅說出身低賤,急擢恐引貴族不滿,武丁便假託「天命」,夜夢得聖人,「名曰說, 舉以為相」。傅說為相後,極力輔佐武丁59年,遂使「殷國大治」,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中興名相。
百里奚,人稱"五羖大夫",他是春秋時期虞國(今山西平陸縣)人,現在平陸縣南村鄉槐下村有百里奚墓。
重耳(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時晉國國君,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立為晉君後,重用狐偃、趙衰等人,修明內政,整飭法紀,增強戰備,又號召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帶之亂,迎襄王復位,樹立了政治威信。後於城濮大敗楚軍。旋在踐土主盟諸候,周天子亦奉如參加,策命他為「伯候」(霸主)。
廉頗,戰國時趙國將領。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原為宦者令舍人。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一稱史狐。前607年,趙盾族弟趙穿攻殺晉靈公於桃園,他認為趙盾身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誅國亂」,罪責難逃,乃直書「趙盾弒其君」,以正視聽。孔子以其「書法不隱」,贊為「古之良史」。
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里奚子。
荀況(約前 313一前 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又稱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在儒學分化中,代表革新勢力。
李牧(?一前 228),戰國末趙國將領。長於用兵。
紀信(?——公元前 204年),趙城(今洪洞縣)人,秦末劉邦起義軍的將領。在項羽圍困滎陽城時,代劉邦捨身赴難,使劉邦解脫重圍,轉敗為勝。
Ⅵ 山西運城張小旺是誰發現的
歡迎來萬榮資訊吧發貼 搜索 萬榮資訊 進入 ,本吧今天下午剛成立的! 新聞資訊 搞笑幽默 求職交友都可發布
Ⅶ 益身輕的發明人簡介
「河北奇人」、「燕趙奇人」或「軍工奇人」的稱號,是近兩年來全國由北京、天津、重慶三個直轄市和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廣州、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甘肅、新疆、內蒙、遼寧、黑龍江等全國24個省,計80多家省級以上媒體報紙以大字通欄標題連同馮老的肖像向全國各地公開發布的;對於「奇人馮國柱」的生平、業績及本人的品格等內容也是由這些報紙以整版篇幅多次系統的向全國報道的,一兩年來普遍受到了全國各界人士的尊敬和贊賞。
近80歲高齡的馮國柱老先生,前半生一直投身於國防軍械的研究、設計與製造事業,在他任某軍工廠技術革新辦公室主任和技術處長期間,身先士卒,勇於革新和發明創造,他親自在本廠實現了技術創新項目46項;1965年本人榮獲河北省(機械加工)「刀具大王」稱號;在任本廠對外軍援辦公室書記期間,75年他領導本單位榮獲了「河北省援外先進單位」;85年又領導本單位榮獲裝甲兵系統軍工廠「全面質量管理第一名」;在任工廠技安環保處長期間,84年他在河北省帥先發明了「安全生產系統工程」,並領導在本廠開花結了果,從而本廠連續兩年被評為「河北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並榮獲解放軍總後勤部「環保及文明生產先進單位」,馮老本人也榮獲了廠長給予的破格晉級獎勵。
在晚年開發民品期間,馮老又發明了十二項科技專利,其中他以「內病外治」的科學機理帥先突破了國內兩個行業的技術難關:
一是:二十多年前在鋼鐵冶金系統馮老創新了在爐外壓漿而消除高爐內患的在線帶火快速維護、修理工藝,並研發了相配套的現代施工設備——爐衛士(高壓灌漿造襯機)等系列產品,此項科學創新曾被國家列入「85」和「95」期間的重點發展規劃。多年來此項技術已廣泛普及、應用在全國各個鋼鐵企業,為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用此「內病外治、防患於未然」的科學護爐方法而取代高爐的中修工程(按中型高爐計算)一次就可以給國家節約上億元。
二是:在醫療行業馮國柱以「內病外治」的科學機理,十二年前在國內帥先發明了在腰突患者體外用持續牽引加支撐定位的醫療方法而解除人體腰椎間盤受壓變形而壓迫神經所造成的病痛,同時還發明了為實現此療法的腰間盤突出治療器械。自此,馮老又成為我國「家用腰突治療器」之父,十多年來已給全國十幾萬腰突病患者解除了病痛。
Ⅷ 山西的「晉龍一號二號」的 發明人是誰據說是一位在當地德高望重的全國勞模,但是網上怎麼沒有他的介紹
德高望重的意思: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Ⅸ 山西麵食是誰發明的
世界的麵食之根就在山西。今天的晉南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這里,炎鞭百草,稷教稼穡,上古時期出現了華夏第一餅——堯主餅,自此順流而下,有漢之"煮餅"、晉之"燙餅"、唐之"冷淘"……凡此種種,無不由三晉而生,由三晉而興,由三晉而演繹流傳,惠及四海,澤被五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麵食文化。稷是周王朝的祖先後稷,他教給百姓種植糧食的方法,把人類帶入了農耕文明。於是人們把當時的糧食作物黍就叫作"稷",他也被奉為穀神。傳說今天的晉南稷山縣就是後稷生長和教民稼穡之地。如今,山西人在節日或嫁娶時,仍用黍(糕米)來做油糕。很多人不知道,歷朝歷代的黃鍾大呂,就是用黍來定音的。現在晉南流行的堯王餅(石頭餅),也常把人們帶回到遠古的石烹時代。山西還以其地理氣候孕育出了眾多的雜糧,世人稱之為"雜糧王國",其莜麥、蕎麥及各種豆類,均可製成營養豐富的各種麵食。星移斗轉,朝代興替,山西麵食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播變化。東漢末年,山西運城胡相的羊肉泡饃開始傳向陝甘寧等西北地區。唐朝時,稷山人金氏兄弟赴京(長安),後在岐山開了"順天立"面館,後來成為聞名中外的岐山掛面。元朝時,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太原,將山西麵食帶回義大利,此後山西麵食開始遠播世界各地。
遠古的堯王餅到如今的鮑汁面,從封建宮廷中的豌豆黃、小窩頭到民間的烤澇和灌腸,從山西刀削麵到西方的通心粉,從太原的晉陽飯店到北京的晉陽飯庄,從太原街頭的麵食館到日本的蕎面館……
山西麵食的名字也時常在變化。以面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
山西麵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做幾十種,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裡,更被做的花樣翻新,目不暇接,達到了一面百樣,一面百味的境界。據查,麵食在山西按照製作工藝來講,可分為蒸制麵食、煮制麵食、烹制麵食三大類,有據可查的麵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麵名揚海內外,被譽為中國著名的五大麵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麵、刀撥面、撥魚、剔尖、河撈、貓耳朵、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名目繁多,讓人目不暇接。
山西麵食從遠古走向今天,山西麵食從黃土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山西麵食,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