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有哪些「吃飽了撐的」才發明出的東西呢
鴨腳手槍
這是19世紀在船長界很流行的四管手槍。按照設計者的理念,這槍是一次可以攻擊四個目標。這聽起來好像好牛,但其實證明,並沒有什麼卵用!
因為,四個槍管沒有一個是朝前攻擊目標的,所以根本無法攻擊正前方的目標。換句話說,如果你在實戰中使用這槍,你朝前方敵人開槍,看似發了四槍,最後你還是照樣被敵人打死了!因為,壓根沒有一槍能打中你的敵人。
因為它獨特的圓形設計,使其只要一開火,整條船就會360度旋轉,根本無法控制。而且即便不開火,只要遇到海流,整條船也同樣會失控,不斷的旋轉。在一次試航中,就因為船體不斷旋轉,讓全船人都被弄暈了(就像在游樂場玩大轉盤一樣)!呵呵,設計者這智商也是沒誰了!
4、氣球炸彈
日本在二戰時使用的一種空戰武器。其原理是想利用太平洋的西風帶,將改裝後裝上炸彈的氣球放出,順風快遞到美國本土,以達到轟炸美國本土的目的。
然而,估計設計者是只學了地理,沒學好物理。沒有考慮風向不穩定性。
② 諾貝爾的發明
成就
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母親是以發現淋巴管而成為著名的瑞典博物學家——魯德貝克的後裔(yì)。他從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那裡學習了工程學的基礎,也像父親一樣具有發明的才能。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明家,在俄國擁有大型機械工廠,1840—1859年其父在聖彼得堡從事大規模水雷生產,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於克里米亞戰爭。他發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設計了一種製造木輪的機器、設計製造了大鍛錘、改造了工廠設備。1853年5月,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表彰伊曼紐爾·諾貝爾的功績,破例授予他勛章。在父親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影響和引導下,諾貝爾走上了光輝燦爛的科學發明道路。諾貝爾一家於1842年離開斯德哥爾摩同當時正在聖彼得堡的父親相團聚。他的299種發明專利中有129種發明是關於炸葯的,所以諾貝爾被稱為炸葯大王。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多麼質朴無華的語言!卻道出了真諦。奢華的語言,包裹著華麗外衣的語言,有時候是不管用的。
③ 諾貝爾發明了什麼
諾貝爾是「黃色炸葯」的發明者。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黃色炸葯」的發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
諾貝爾一生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355種。發明了TNT炸葯、安全雷管引爆裝置、氣體計量儀、液體計量儀和改良型的液體壓力計等,涉及到化工、機械、電氣、醫療等多個領域,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5年,諾貝爾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5種獎金。
(3)沙皇的發明擴展閱讀: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明家,他發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設計了一種製造木輪的機器、設計製造了大鍛錘、改造了工廠設備。1853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表彰伊曼紐爾·諾貝爾的功績,破例授予他勛章。
諾貝爾不僅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而且也曾嘗試過進行文學創作。他寫過詩,《一則謎語》就是他的一首自傳體式的長詩。
諾貝爾一生沒有妻室兒女,他的愛情是悲劇性的。青年時代的歐美之旅中,諾貝爾曾在巴黎與一位法國姑娘有過短暫的戀情,但那位姑娘不久就病逝了。
1863年10月,諾貝爾獲得炸葯發爆劑的發明專利權。這項發明人們稱之為「諾貝爾引燃器」。
諾貝爾不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且還在身後留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獻給科學事業,他的名字和人類在科學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冊上。
為了紀念諾貝爾,諾貝爾獎各獎項頒獎儀式要在每年的諾貝爾逝世紀念日舉行。頒獎儀式上,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晚禮服,儀式中所用的白花和黃花必須從義大利的聖莫雷運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④ 據說俄羅斯發明了一種能夠拍攝過去的照相機,有它的詳細資料嗎
據俄羅斯《真理報》2004年8月6日報導,普通照相機通常只能拍攝快門按下那一刻的場景,然而令人稱奇的是,俄羅斯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設備專家亨利.斯拉諾夫據稱發明了一種可以拍攝過去的「神奇相機」,這種相機能拍攝到發生在過去數百年甚至數萬年前的某個場景。斯拉諾夫已經成立了一個專門照相室,裡面展覽了80多張他用自己發明的「神奇相機」拍攝到的「過去時代」的照片——內容包括俄羅斯沙皇、二戰士兵,甚至還有外星人和恐龍等,讓參觀者目瞪口呆,難以置信。
俄國科學家的「現場試驗」
據報導,亨利.斯拉諾夫是俄羅斯沃羅涅什市(Voronezh)的一名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設備專家,然而斯拉諾夫最引起人們興趣的是他發明了一種奇特的照相機——可以拍攝「過去」!為了讓人們相信他所言非虛,斯拉諾夫曾經當場做了一個實驗:當一名女孩蹲在地上包裝一個野營帳篷時,斯拉諾夫拿出他的「神奇相機」准備對小女孩進行拍攝。女孩站起身朝斯拉諾夫走來,斯拉諾夫不失時機地按下了相機快門。可是膠卷沖洗出來後,人們被照片內容驚呆了!照片上根本不是女孩朝斯拉諾夫走過來的場景,而是她正彎腰給帳篷打包的場景——也就是說,斯拉諾夫拍下的是他按快門前幾秒鍾的情景,他所拍下的不是這名女孩,而是女孩遺留的資訊痕跡!這聽起來的確不可思議,身為科學家的斯拉諾夫也深知這一點:他稱自己完全理解人們對照相機竟能拍攝過去這種奇聞的懷疑,如果不是他自己已經拍攝了數十張這樣的照片,他自己也決不會相信!
拍沙皇王坐時,竟拍到了彼得大帝!
據報導,斯拉諾夫第一次用他的相機拍攝到這種不同尋常的照片,是在聖彼德堡修道院博物館裏。當時斯拉諾夫在其中一個大廳裏用他的相機拍攝俄羅斯沙皇以前坐過的一張王座,可是當照片洗出來後,斯拉諾夫發現照片上竟然出現了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的臉龐——彼得大帝正是坐過這張王座的眾沙皇之一!
此後,斯拉諾夫用他的「神奇相機」拍攝到了眾多有關「過去」的照片。有一次,他拍攝草地上的熱水瓶,可是洗出來的照片中,卻發現熱水瓶被一隻牛奶桶的模糊輪廓給淡淡遮住了。照片拍攝時草地上根本沒有什麼牛奶桶,可是它卻顯然出現在了膠卷上。另外一張照片顯示一棵老樹被暴風雨折斷的場景,人們能清楚地從照片上看到樹身的裂痕,可是事實上拍攝現場也根本沒有什麼大樹。
事實上,這些屬於「過去」的照片都是斯拉諾夫用他自己發明的神奇相機拍攝到的。
能拍「過去」眾多時代:二戰士兵、古代居民,甚至恐龍
據報導,斯拉諾夫的大多數「過去」照片都是在夏天拍攝的,俄羅斯的霍普約河是著名的異常現象多發地,身為俄羅斯霍普約河公共科學探險隊負責人的斯拉諾夫每年都要到霍普約河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在斯拉諾夫所拍攝的一張霍普約河河邊灌木照片上,竟然出現了一些士兵的身影輪廓。對照片進行分析後斯拉諾夫認為,照片上的士兵可能是一群1943年的捷克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顯然駐扎在該地區。斯拉諾夫的「神奇相機」一不留神竟拍攝到了二戰中的一個軍事小組!
另外一張照片顯示一名身穿古代服裝的男子,斯拉諾夫相信他是一名古代斯基台人——在古老時代,斯基台人曾經定居在這個地區。另一張照片還顯示一些頭戴塵盔的士兵,他們可能是古代游牧部落的戰士,在這些戰士旁邊,有一些繩子正穿過大河,斯拉諾夫認為照片上的人可能正在建造一條跨河通道。
更為離奇的是,另一張照片竟然還顯示出一個恐龍狀動物,斯拉諾夫相信,這只恐龍可能是數百萬年前的生物,當時在霍普約河一帶生息繁衍,稱霸獵食。
眾攝影專家評估斯拉諾夫的照片,找不出疑點
許多職業攝影家都對斯拉諾夫的照片進行過分析評估,認為它們沒有技術瑕疵,不是偽造出來的。斯拉諾夫還被告知,其實他並不是第一個拍攝到這種神奇照片的人。
據悉,早在19世紀,美國攝影師威廉.穆勒在在攝影術發明後不久,就用他的相機拍攝下第一張「幽靈」的照片。當時他本來是准備給自己拍一張照片的,然而拍出來的照片上竟然出現了他的堂姐薩拉的透明影像,但是薩拉12年前就死在了同一間屋子裏。穆勒的照片上還能看到一名穿著白色衣服的小女孩,站在穆勒的身邊。據報導,斯拉諾夫的「神奇相機」也能拍攝到一些「幽靈」,或者說是——已故者的影像。
鏡頭、膠卷都是特製的「神奇相機」的拍攝原理
據報導,普通相機的鏡頭上通常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氟化鎂,用來過濾光譜中的紫外線部分。然而斯拉諾夫相信,被過濾掉的光線部分正是具有「場記憶」的光譜頻率——斯拉諾夫相信,我們所處的空間是一個巨大的全息圖,裡面充滿著每一樣曾經有過或移動過的事物的資訊,在某一種特殊條件下,這些資訊記憶的「開關」就會被打開。這些資訊記憶可能被物化成了光量子的形式,而這正是斯拉諾夫發明能拍攝過去資訊的「神奇相機」的理論依據。
為了製造一個允許紫外線通過的獨特光學鏡頭,斯拉諾夫使用了最小的自然石英顆粒,通過分光計對它們進行分析後,接著將這些石英顆粒熔化製成玻璃,最後他親自用手工方式將這塊新玻璃磨成光學鏡頭。同樣,斯拉諾夫使用的相機膠卷也是特製的,它上面沒有普通膠卷上面用來過濾紫外線的凝膠層.
*********************************************************************
可能時空有重疊性,原來的信息是能以某種形式存在的。
所以說貓臉大俠說的是真的話,可以成立的話,我們能回到我們現在的這個時空過去的話,那可能存在的方式。從現在的科學認識可是是信息層面上。
只能看到虛體,而不是改變什麼!
而平行宇宙的看法也只有建立在宏宇宙的大前題下,我們才可以去改變那個空間。再理論上說,也只能是去某一個空間,也只能去一次。(相同時空只能去一次,不同時空不存在沖突性。
⑤ 中國的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將三皇五帝的皇和帝結合成的,可歐洲的皇帝是誰發明的呢他們的始皇帝是誰呢
皇帝」(Empror)和「國王」(King)兩個詞,在歐洲歷史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國王」從一開始就指世襲專制君主,而「皇帝」在拉丁文中最早是「將軍」「軍事統帥」的意思。因此,羅馬帝國的君主可以自稱「皇帝」,但絕不能自稱「國王」——因為從理論上,羅馬皇帝的權威來自人民和元老院,是元老院授權的首席元老、執政官、軍事統帥、護民官和大祭司,並不是「世襲專制君主」。 事實上,早期羅馬帝國很少使用「皇帝」一詞來稱呼君主,而一般稱之為「愷撒」或「奧古斯都」(到了哈德良時期,「愷撒」又被用來稱呼皇帝的繼承人),直到現在,德語、俄語中的「皇帝」和「愷撒」還是一個詞根(「沙皇」就是「愷撒」的意思)。到了戴克里先執政之後,拉丁文的「皇帝」一詞才普及起來,成為羅馬君主比較常用的稱呼。 歐洲的第一個皇帝是羅馬元老院「第一公民」屋大維(雖然當時「皇帝」的稱呼並不普及),理論上講,此後的歐洲各國的所有皇帝,繼承的都是屋大維傳下的羅馬皇冠,否則就是不合法。那麼,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從屋大維開始的帝國皇冠,後來究竟傳給了誰?有多少個家族、多少個帝國,曾經有幸擁有「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 從屋大維到戴克里先,雖然帝國的中心向東轉移,但羅馬在名義上還是帝國的首都。戴克里先即位後,實行「四帝共治」,帝國的四個首都中根本不包括羅馬,這標志著羅馬帝國開始喪失向心力、喪失統一的政治基礎。公元4世紀末,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狹義的羅馬帝國),象徵分裂的「雙頭鷹」從此成為帝國徽章。這樣,歐洲就有了兩個合法的皇帝系統。其中西羅馬帝國很快於公元5世紀滅亡,皇冠無人繼承;而東羅馬的皇帝系統則一直維持下去,直到1453年被土耳其人滅亡。 西羅馬帝國覆滅後,西歐經歷了一段「沒有皇冠的」時代。雖然法蘭克王國的勢力非常強大,也誕生了克洛維、丕平這樣的強大君主,但他們畢竟是「國王」,是繼承蠻族法統的地方君主,不是繼承羅馬法統的「歐洲共主」。直到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在羅馬大教堂接受了教皇的加冕,教皇宣布他為「羅馬人皇帝」「奧古斯都」,這才結束了西歐300多年沒有皇帝的歷史。「羅馬人皇帝」可不僅僅是一個榮譽稱號,它意味著查理是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羅馬帝國的權利和義務都轉移到了查理及其繼承人的身上,早已滅亡的西羅馬皇帝系統,現在由查理重新接續。 但是查理的帝國很快分裂,皇帝頭銜由查理的孫子、中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繼承。中法蘭克王國繼續分裂,帝國皇冠落到了義大利北部的一群小王公手中,喪失了它的神聖性。直到公元11世紀,出身東法蘭克(今天的德意志)貴族的奧托從羅馬教皇手中再次接過了皇冠,宣布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從此直到19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直是名義上的歐洲共主,一切其他國家君主都沒有資格稱帝,在名義上都必須服從神聖羅馬帝國管轄。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土,包括今天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等地區,但這個帝國是由許多封建領地構成的,很不穩定,皇帝根本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到了13世紀以後,皇帝不再世襲,而是由波希米亞(捷克)國王、科隆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邊地侯等「七大選侯」選舉產生。從16世紀開始,來自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又逐漸把持了皇帝位置,「選舉」成為走過場。由於東羅馬帝國已經於1453年滅亡,因此歐洲只剩下一個合法的皇帝,那就是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給了同為東正教的俄羅斯以可趁之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東正教教士的強烈建議下,決定以「東羅馬帝國繼承人」的姿態出現,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自稱「沙皇」(愷撒),到了彼得大帝時期又改為「皇帝」(但一般習慣上仍稱「沙皇」),這也是歐洲歷史上誕生的第四個帝國(前三個分別是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雖然在名字上與「羅馬」沒有什麼關系,但歷代沙皇都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並聲稱自己繼承的是東羅馬的東正教傳統,因此從法統上來說,沙皇的皇冠仍然是來自羅馬帝國。 從以上的歷史事件,我們可以看到,直到18世紀,「皇帝」這個稱號都是與羅馬帝國分不開的,只有羅馬帝國精神的繼承人,才有資格稱為「皇帝」。18世紀歐洲最強大的君主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但他也從來沒有想到過自稱「皇帝」,因為法國王位與羅馬帝國並沒有什麼聯系,而且西歐當時還存在唯一合法的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⑥ 史上十大失敗的離奇發明都有什麼
第一位 飛行航母 簡介:1933年,兩艘顯赫的飛艇——美國海軍的「阿克倫」號(ZRS-4)和「梅肯」號(ZRS-5)遇到了大氣湍流而墜毀。「阿克倫」號是1931年由胡佛總統的夫人命名的。兩年後,1933年4月4日,它已飛行74次、在空中的累積時間1700小時。它在新澤西州海岸外遇上了猛烈的風暴,艇身破碎,墜入大西洋。「梅肯」號是空中航空母艦,載有4架寇蒂斯的F9C-2「雀鷹」偵察機。失事時,它位於加利福尼亞海岸外,正飛向蒙特利以南的斯珀角,並且剛剛回收了最後一架飛機。一陣狂風突然襲來,飛艇劇烈翻滾,十字尾翼垂直脫落,劃破了3隻氦氣袋。經過40分鍾的英勇搏鬥,終於墜入大海。 想像力:★★★★★ 失敗度:★★★★★ 第二位 動力機翼戰斗機 簡介:二戰期間,德國人試圖研製動力機翼垂直起降戰斗機(Triebflugel)。這種飛行器以尾部豎立,在機身上有一個可旋轉的環狀物,而環狀物上安裝了三個薄機翼,翼尖則裝有呈一定角度的噴氣發動機。當發動機開始工作,它能像直升機一樣垂直起飛。而與直升機不同,這種飛行器能高速平飛。但德國人很快發現這個計劃毫無用處,因為螺旋槳與發動機綁在一起很難著陸。 想像力:★★★★★ 失敗度:★★★★☆ 第三位 沙皇戰車 簡介:「沙皇戰車」也被稱為「蝙蝠戰車」,是因為它的三角型外型,好像是一個倒掛著的蝙蝠。1917年8月,首輛樣車在首次御前示範時,就因為行駛時後輪過不了障礙物而被當場否決。缺乏機動性的「沙皇戰車」簡直就是敵方炮火的「活靶子」。而這個唯一的一台「沙皇戰車」還沒上戰場就被送到廢鐵回收場去了。 想像力:★★★★ 失敗度:★★★★★ 第四位 摩托車大炮 簡介:這是上世紀50年代法國人在越南使用的大炮。用摩托車和炮搞出這種組合是因為當時法國缺乏資金,不能提供更先進的武器,無奈只能「就地取材」。這種車主要供傘兵使用。但是,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這種車的防護性很差,火炮的再裝填也很成問題,所以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想像力:★★★☆ 失敗度:★★★★☆ 第五位 獨輪坦克 簡介:這鍾獨輪坦克是上世紀30年代德國人的發明。它外觀呈詭異的飛碟狀,不過這個「飛碟」是豎起來的,輪子就是坦克(如果這也算坦克的話)本身,側後方兩個輔助輪負責保持行駛平衡。其實這種獨輪坦克的概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有了,可見人們的想像力之豐富。只不過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並沒有生產出哪怕一輛樣車。 想像力:★★★★ 失敗度:★★★☆ 第六位 螺旋推進車輛 簡介:這是SHN-1型全地形車,蘇聯發明這種車輛是為了應對其多變的地形和惡劣的氣候。這種車不用輪子也不用履帶,它使用兩個螺旋形的推進裝置,這使得它能夠跨越一般車輛難以進入的雪地、沼澤、甚至湖泊。在西伯利亞的確需要這樣的車輛,但它能夠做的也只有這些了。它可以走崎嶇的路面卻走不了平坦的路面,此外,它太笨重了,行進過於緩慢,而且它還非常費油。 想像力:★★★★ 失敗度:★★★ 第七位 自動步行機器人 簡介:步行機器人似乎是電影裡面應該出現的事。但這個四足機器確實出現過。它於1968年進行測試,但遺憾的是這種步行機器人從來沒有投入生產,原型可在美國弗吉尼亞州交通博物館看到。這個機器重約3000磅,最高速度只能達到5英里/小時。 想像力:★★★ 失敗度:★★★☆ 第八位 帕克爾轉膛槍 簡介:如果你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你會發現有一架「相貌」 獨特的兵器孤獨地站在近代館中。它給參觀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尤如一支架在三腳架上的巨大轉輪手槍。它,就是被人遺忘的帕克爾轉膛槍,而最早的轉輪手槍還是在帕克爾槍誕生一百多年之後才出現的。帕克爾槍與轉輪手槍同屬於轉膛類兵器,它使用的是散裝的黑火葯,已初現定裝槍彈的形態。帕克爾槍是有實物並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轉膛類武器,是由英國律師詹姆斯·帕克爾於18世紀初發明的。其口徑為38毫米,槍管長約900毫米,射速為9發/分鍾。 想像力:★★★☆ 失敗度:★★★ 第九位 「戴高樂」號航母 簡介:1986年2月,法國將自己計劃研製的中型核動力航空母艦命名為「夏爾·戴高樂」號。它是除了美國航母之外唯一的核動力航母。法國人把「戴高樂」號看作法蘭西的驕傲,對它寄予特殊的厚望,希望它能擔起歐洲防務的重任,發揮「歐洲旗艦」的作用。然而,「戴高樂」號的高成本讓法國人難以承受,整個項目最終花費高達712億法郎(約138億美元),比原預算增加10%,同型的第二艘的建造計劃也被取消。同時,「戴高樂」號航速慢的技術問題仍沒有解決,它的最高航速只有23節,令法國海軍心焦。 想像力:★☆ 失敗度:★★★ 第十位 火箭背包 簡介:火箭背包是世界上最受矚目的個人火箭飛行器,每套市場售價13萬英鎊。火箭背包是有史以來最特殊的飛行器之一,通過過氧化氫提供動力,綁在人的背部,在短距離內做快速而安全的飛行和垂直降落。貝爾航空公司工程師摩爾在1960年發明了第一個火箭背包飛行器,當時花費了25萬美元。第一位穿戴火箭背包進行飛行演示的是哈羅德·格雷漢姆,他在1961年4月20日穿戴火箭背包在13秒的時間內成功飛行了34米。但火箭背包的飛行時間並不長,最多隻能飛行30秒。而且,在真正掌握這種飛行器之前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 想像力:★★☆ 失敗度:★★
麻煩採納,謝謝!
⑦ lol,沙皇怎麼對戰大發明家
打大頭,先要把炮台打掉,這是必須要的,炮台是大頭持續攻擊的技能,打掉炮台,你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沙皇用藍多,你要看著打,別上去了就放不出技能。
⑧ 把地球上最大的氫彈「沙皇氫彈」投入到太陽上,太陽會被引爆嗎
沙皇氫彈在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炸彈曾經連續兩次發生了技術爆炸。炸彈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出來的,起初的威力並不大。到了19世紀,隨著化學的迅猛發展,迎來了第一次技術爆炸。這里的主要代表就是:諾貝爾。他從事硝化甘油炸葯的研究,並克服了許多使用上的問題,並開了工廠開始賣「黃火葯」,這種火葯的威力就要大很多,可以用到很多大型工程上。
而且太陽能夠引發核聚變反應的本質是質量大,換句換說,就是自身物質量越多就越好。當沙皇氫彈抵達太陽時,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就會成為太陽自身的一部分。所以,向太陽投擲沙皇氫彈,更像是給太陽送禮,只不過這個禮對太陽而言有點太小了。即便是我們把如今地球上所有的氫彈和原子彈,甚至是把地球投擲到太陽上,結局也是一樣的。
⑨ 60年前,蘇聯製造的「沙皇」一彈摧城,兩彈滅國。有多強
談論核武器使許多人不寒而慄。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它的力量已經突破了普通人對武器力量的理解。一顆子彈可以摧毀一座城市,兩顆子彈可以摧毀一個國家。
在核武器的代表中,最著名的是原子彈和氫彈。歷史上,兩次原子彈的總功率,小男孩在廣島和長崎爆炸爆炸脂肪,其毀滅性的打擊,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立即投降,但比氫彈,原子彈,但只有一個弟弟,原子彈的爆炸原理是核裂變完整但氫彈融合,反應引起的結果,是普通氫彈的威力會是原子彈的幾十倍,可以想像她的威力和氫彈的威力在不斷的研究下會越來越
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所有的國家都知道他們必須擁有原子彈這樣的武器,否則他們將來只能被美國欺負。1949年,美國成功地試驗了氫彈。蘇聯不想落在後面,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兩國輪流進行核試驗,蘇聯最終回到了第一輪。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投資核武器研究,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核武器,如後來的英國、法國和最後的中國。這五個國家現在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所以你可以看到當時核武器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紀60年代,我們知道,至今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競爭。我們也稱它為美蘇之間的冷戰。兩國對核武器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如後來的三叉戟和洲際導彈。其中,蘇聯還研製出迄今為止已成功測試的威力最大的核武器,即「沙皇炸彈」。蘇聯總共研製了兩種核武器,其中一種成功爆炸,另一種仍然具有威懾作用。
沒有人在戰爭中使用它。此外,各國現在都不敢公開追求核武器,那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已經簽署了《核條約》。
否則,未來就會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我不知道人們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會用什麼武器,但是在第四次世界大戰中人們會用石頭和棍子。
當然,核能的發現不僅是破壞性的,如核能也可以用來發電,建造山和港口,等等。就像一千年前火葯的發明,這是第一次使用煙火但被國外製成一種武器,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只取決於使用它的人,但是希望,總是會核武器作為一種威懾保護和平,不會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