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藝術性的創造者在兒童期所受過的

藝術性的創造者在兒童期所受過的

發布時間:2021-12-20 12:54:56

⑴ 從創作者角度,兒童故事分為哪三種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民間故事:是一種流傳於民間,具有一定傳奇性和幻想成分的題材廣泛的敘事性口頭文學形式。--烏茲別克民間故事《阿凡提的故事》
2、改編故事:以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為依據而改編的適合兒童閱讀欣賞的故事,也稱文學名著故事。--李庶根據英/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譯寫了《大人國和小人國》。
3、生活故事:取材於兒童的生活,反映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生活事件的短小故事,分為寫人為主和寫事為主的生活故事。--蘇/奧謝耶娃《平常的老太太》、俄/列夫.托爾斯泰《李子核》
4、歷史故事:以史實為依據編寫而成的,適合兒童欣賞和聆聽的故事,是歷史和文學相結合的產物。--田之《晉國故事》、朱仲玉《中國歷史故事》

⑵ 蒙台梭利從兒童心理發展角度創設兒童之家是如何理解的

、什麼是幼兒教育心理學 (一)什麼是幼兒:幼兒一般指的是3—6 7歲的兒童 (二)什麼是教育: 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 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 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 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 的活動。 廣義: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 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 狹義:指的是學校教育 教育的本質: 人 教育 人 「3個人」 成人 人 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人 (教師) (學生) 體現做人的人 (家長) (子女) 使他懂得有尊嚴的人 學校教育的分類: 教育層次:大學 中學 小學 幼兒園教育 1、幼兒教育:幼兒園教育∕非幼兒園教育 2、幼兒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兒園教育 3、幼兒園教育中:幼兒是主體,教師是主導 捷克誇美紐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 瑞士裴斯泰洛齊:在《論教學方法》首次提出使教育心理學化的設想,《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孩子》 建立了一整套心理學化的教學思想體系。 德國赫爾巴特:把教學理論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他認為這個科學基礎就是心理學,依據認識過程,將教學過程劃分為明了、聯想、系統和方法四階段試圖用心理觀點闡述教學過程 法國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強調兒童有自己的發現,教師不應替兒童思考。 (三)什麼是心理學 心:心思、思想、感情腦對周圍客觀事物的主觀能動反映 理:規則、規律 心理學——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靈魂)+logos(科學) 1、心理學——研究人的心裡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2、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

⑶ 文學理論課後答案

文學理論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藝學: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
2.文學活動: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3.文學理論: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准等問題的研究。
4.文學批評: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專門地去具體分析和評論一個個作家、作品。
5.文學史:是一門以研究主流文學為對象的,清理並描述文學演變過程,探討其發張規律的一門學科。
思考問題:
1.試從學科歸屬、對象任務和學科品格三個角度,說明文學理論的性質
答: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文學理論是文藝學中的三個分支之一,與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聯系,它通過對文學問題的審視,側重於研究文學中帶有一般性普遍規律,它力圖指導、制約其他分支的研究。
從對象任務上看,文學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顯示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它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從總體上來研究文學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特殊性質。社會生活是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經過作家的藝術創造,成為文學文本。研究作品的構成因素和相互關系,文本一定要經過閱讀、鑒賞、批評。
從學科品格上看,具有實踐性和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
2.文學理論的幾種基本形態?其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答:基本形態有: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
劃分依據是: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和文學創造——藝術價值——文學消費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美學、文藝學的基礎上創立的。
2.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
3.文學反映論: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4.藝術生產論: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5.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6.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
思考問題:
1.作為馬克思文學理論的基石是什麼?試作簡要說明。
答: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文學藝術活動作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動,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展現和外化出來。文學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創造,它塑造人,是一種「人學」。
文學反映論:馬克思主義從哲學的存在與意識的相互理論出發,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藝術生產論:人學作為人的活動之一,進入社會就成為一種藝術生產活動。因此,馬克思隨著時代發展把文學活動理解為「藝術生產」活動,「藝術生產」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文學藝術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文學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的藝術,更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對話與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學活動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所構成的一個交往結構。
2.試概括出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的理解的特點。
答:由於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構建其革命學說時創立的,因此,這種理論的創立,總是與革命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
3.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答: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具有中國特色;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要具有當代性,體現時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2.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生產勞動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變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豐富所改造。
3.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讀者,這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形成形成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體關系。
4.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指文學活動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夥伴關系。其中,分別夠成了若干對主體間性關系,包括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現實他者、自我與超驗他者以及自我與潛在他者。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於發展與變化之中。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是對象的主體化,正是在主體對象化和對象主體化的互動過程中,才生動地顯示出了文學所特有的社會的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5.文學本體論:英美新批評強調文學作品的本體地位提出這一觀點,代表人物是蘭塞姆,認為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勞動說:文學原始發生的主要學說之一,把勞動作為文學的起點。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7.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文學進程、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甚至是反方向的發展。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一是某些文藝類型只能興盛在生產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生產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另一種情況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呈正比例,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
思考問題:
1.文學活動與生活活動是怎樣的關系?文學活動在生活活動中處在什麼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前提。生活活動導致人與對象之間的詩意情感關系,生活活動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生活活動使文學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位置: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且具有意識形態特徵。
2.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各自的理論依據是什麼?請簡述之,並指明它們的片面性。
答: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分別從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為依據。從作品角度出發的本體論(形式主義);從作家角度出發的接受論(接受美學主義);從世界角度出發的再現論(現實主義);以及從讀者角度出發的表現論(浪漫主義)。
3.簡要論述文學起源上的「勞動說」。
答: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動的前提,這一方面在於人要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另一方面,在於人就是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生成的。
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著一個自覺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又是源於某種需要而設定的。史前人類在勞動中,為了協調行動,交流情感信息,減輕疲勞等,就由這些需要產生了語言和最初的文學。
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遠古遺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寫了當時人們勞動生活的內容。
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形式。早期的文藝形式同勞動過程直接相關,所以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結合體。
4.試辨證說明文學發展的諸多原因。
答:文學發展的動力、動因問題有如下觀點:有的認為是社會風氣的變化。有的認為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密切相關。有的認為是某種非人力可改變的因素。另有學者從文學內部來探求文學發展動因,以為文學的發展像自然界運行一樣只在於它的內在動因。另外有學者認為文學的發展只是文學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組合引起了形態變化。另有大部分學者認為文學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勞動。
以上原因各有側重,但在終極意義上應說是經濟因素決定了文學發展,直接意義上往往是上層建築各部門的相互影響制約文學的發展。總的來說,各種觀點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及分析角度雖各有不同,但都在某個方面以獨有的方式闡釋了文學發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學的含義: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的。
2.話語:話語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是指與社會權利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3.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4.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5.文學: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的審美意識形態。
思考問題:
1.文學有哪兩種含義?現在通行的文學含義是什麼?
答:文學的兩種含義是文化含義和審美含義。文化含義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審美含義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動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
現在通行的含義是 審美的語言作品。
2.怎樣理解文學的一般意識形態性質?
答:文學是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一般社會本質。
文學在社會結構中處於一個重要位置。現在人們把社會結構分為三大層次,即經濟、政治、文化三個基本結構。文化結構是指哲學、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觀念、藝術等社會意識的聯結方式。意識形態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在文化結構中,各種意識形態各有特點,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了文化結構的整體。
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和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從理論和實踐上講,文學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經過能動創作的文學作品顯然要高於生活。第二,社會心理是文學反映生活的中介環節
3.怎樣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答: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表現在,文學成為具有無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話語與社會權力結構之間的多重關聯域。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在無功利、形象、情感中隱含功利、理性和認識。
4.什麼是話語蘊籍?怎樣理解文學的話語蘊籍屬性?試結合具體作品加以說明。
答: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並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3.雅與俗:文學藝術的雅與俗的界限僅是相對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並且隨著時間的流變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4.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總綱和靈魂。就是以最廣大人展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
5.繼承與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學藝術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
6.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是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的一個根本性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思考問題:
1簡述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屬性。
答: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性,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主導性、層次性、多樣性。
2 談談你對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價值趨向的認識.
答:滿足最廣泛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這是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主要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藝術活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就是要充分發揮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
3 以人為本的豐富內涵及其對文學發展的意義

4 簡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答: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是促進持續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就能在繼承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取得突破,在不斷突破中得到提升。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2.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3.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課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客體即「自然說」,認為文學的課題是地利與人之外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另一種是客體即「情感」說。 認為文學客體是人的心靈,是情感。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
4.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5.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主體能動的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體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有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6.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主體從選擇客體開始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作家對客體的選擇要受到當時社會情勢的規定和制約,甚至在創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從這個角度說,客體也是使主體「客體化」了。
思考問題:
1.「藝術生產」的概念是怎樣提出來的?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如何?
答: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把藝術活動稱為藝術生產。
關系: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精神生產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從屬於物質生產或直接為物質生產服務。精神生產總是受到物質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並隨之發展。
2.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與科學、宗教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說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科學活動的特點是揭示客體的真實本質,它通過理性思維力求如實地把握世界的客觀規律,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疇的活動。目的在於獲取關於客觀世界的真理知識,以滿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學活動則是通過人對世界的情感體驗、感受、評價、力求表達主體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和認識,並將這種感受和認識傳達給別人,以滿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產成果,主要體現為的情緒,情感的形象形態,科學認識的因素在文學創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詩意化、及審美化了。
文學創造於宗教的本質區別:文學創造是一種具有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生產,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受的基礎上,力圖揭示人的豐富性,弘揚人的價值,是要導向能充分地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對世界的顛倒的認識和虛幻的唯心主義臆想的基礎上,以虛無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過對神的虛無世界的歌頌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卻現實世界和否定人自身價值,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形態,是要導向超驗的彼岸世界。
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的原因:文學創造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始終保持著「精神的自律」,表現為「精神個體性的形式」有利於個體的自由創造。並且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作品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所以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3.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
答: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的區別:科學話語作為科學領域使用的言語,強調嚴謹的邏輯和風格,顯得素樸單純、千篇一律。日常言語由於發生在具體交往中,受到現實人際關系和具體語境的影響,較富於感情色彩和個人風格,但總的來說還是服從於說明的需要。文學言語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比日常言語更富於藝術性、技巧性、個體風格,同時也更含蓄、多義、模糊、有限的言語中往往包含著無限的意蘊。
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的原因: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一般不作為說明的手段,而是作為描寫、表現、象徵的符號體系。與普通的言語有一定程度的背離,採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
4.社會生活作為文學創造的客體,它具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只有經過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才是文學創造現實客體?
答:特點: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原因: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當它處於自在狀態時,仍不能成為文學創造的真正的現實客體,作家對生活的體驗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是一種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比任何別的體驗更具主觀性。經過體驗的生活才成為主客觀統一的具體生活材料。
5.能否說「凡是寫作的作家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體驗者、評論家和創造者」?
答:不能說。因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
理解:文學活動屬於價值判斷的活動,更具體地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活動也是一種觀念活動,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對象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文學話語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即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
答: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評價以感情體驗的心理特徵,文學創造主體對客體的審視總是以情觀物,在這種情感體驗中去發現自身與對象的情感關系。一旦主體與客體發生某種詩意情感聯系時,主體就會對它傾注全部熱情。
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觀為思維特徵。文學創作作為一種審美活動,主要是一種感性活動,主體不以概念為中介而以形象為中介去連接客體。不揚棄客體的個別性。客體始終以具體形象向主體展現自身。
7.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答:首先是主體能動地審美的反映客體,即主動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統一就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
8.為什麼說文學創造中作為主體的作家始終處於主導性地位?
答:創作客體的社會生活,是經過作者體驗過後選擇的;在實際創造過程中,對具體客體的剪裁,綴合、概括、綜合、虛構、想像、和情感化、觀念化上,也就是對客體進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觀念移注都是由作為主體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學創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學創造過程的第一起點。文學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來從社會生活中有意接受或無意獲得,因而具有主體性的一切生動豐富但卻相對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藝術發現:是作家被內在積累的材料所引發,並與主體當前由於某種「關注」而形成的心理趨向、優勢興奮中心相聯系,突然間向外在事物、事件、現象的投射。
3.創作動機: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造文學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
4.藝術構思: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是創造過程中最實際、最緊張、最重要的階段。
5.靈感: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的外在形態是圍繞某一主題線索在思考中突如其來的頓悟。她來臨時的突出特徵是非預期性和轉瞬即逝性,不及時捕捉就難以再現。
6.直覺:本意指視線、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的底蘊或本質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綜合:圍繞某種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糅合成一個能夠體現自己意圖的完整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構思過程。
8.突出:作家在構思時從紛繁蕪雜的思緒中抓住一個形象,調動各種材料加工手段為其服務,使之明確、清晰、與眾不同的構思方式。
9.簡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說幾句,略去具體細節而抓住主幹,形神兼備的傳達出形象的大致輪廓與內在精髓的構思方式。
10.變形:是指作家在構思中極大的調動想像力與創造力,以違反常規實力創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詩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見過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實地描寫它以消解「套版反應」進而使讀者產生某種新奇感的構思方式。
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內在沖動的作用興會來臨,在文字操作過程迅速地創造出某作品的狀況、特點是趁熱打鐵。
13.推敲:是指作家在語言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單詞、調動語序,以求准確、妥貼的把形象或意念具體化的操作手段。
思考問題:
1.為什麼說文學材料具有主體性特徵?
答:因為文學創造的主觀性很強,所以文學創造的主體特徵很明確,對於文學創造來說,真正的材料是那些進入了作家大腦並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為只有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參與藝術構思,並通過無意識地「改頭換面」之後悄無聲息的進入未來的文學作品中。
2.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徵是什麼?
答:藝術發現是作家心靈的驀然領悟;藝術發現是作家獨特眼光和非凡觀察力的凝合,體現著深層的心理內容;藝術發現雖然是對外在事物一種獨特的把握。但在這種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個機緣,使這個機緣的某一突出之點與作家個人體驗的契合;藝術發現並不改變原來的事物,而只是把透過獨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從而在直覺中出現一個新的創造物。
3.自己是否從事過文學創作?是否發生過靈感?若有,試述靈感特點與個人體會,並嘗試與直覺比較.
答:比較:靈感是長久思索、艱苦勞動之後的成果,直覺都是從整體上對事物作出突兀判斷;靈感發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後,直覺卻往往發生在第一次碰頭之時;靈感獲取成熟的答案,只覺則是得到推測性的洞察。
4.意識和無意識在文學創造中的意義何在?
答:無意識在暗中組合材料;一是在藝術構思中起主要作用,無意識承擔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節、結構等及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有意識完成。
5.為什麼說即性不是憑空出現的?
答:即性需要足夠的材料儲備和情感積累;即興創作要有氣氛和契機;即興的外在表現是突發性和一瀉千里的沖動,但實際上卻是作家綜合心力的集中爆發,是長久醞釀的產物;即興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選擇的,他和其所稟受的天賦、氣質等先天因素以及後天所掌握的本領、技巧有關。

⑷ 舊石器時代晚期藝術的創造者是誰

一般認為,人類只是到了克羅馬農人,即舊石器時代晚期,才出現了真正完整意義上的藝術創造活動,而克羅馬農人,也被認為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藝術的創造者,有人稱他們為「舊石器時代的希臘人」,克羅馬農人創造了奧瑞納文化。

⑸ 兒童美感與藝術思維的獨特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科學家們根據人類特有的高級神經活動現象,即人類腦功能活動的特點,把人劃分出三種類型。對於幼兒來說,從小接受藝術教育,不但可以學習一種特長,而且對其一生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掌握孩子腦功能的類型特點,對於父母和老師是至關重要的。
★藝術型:藝術型的人腦功能活動的特點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鮮明性、知覺和記憶的形象性、想像的豐富性。
★思維型:思維型的人腦功能活動特點是傾向於分析和系統化,傾向於比較概括和比較抽象的思維。
★中間型:中間型的人,有的兩種系統發展平衡但水準較低,有的兩種系統發展平衡而水準較高。在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屬於中間型。
如何激發孩子天生的藝術潛能?
對於父母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問題。但是大部分父母可能對藝術沒有深的造詣,那該如何啟發孩子?要培養孩子的藝術思維,其實就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啟發孩子藝術思維的目的是什麼?藝術,其實是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遙不可及"。它可以是家裡掛著的一幅畫;藝術也可以是一束花;藝術還可以是一道美味的菜,色香味俱全,能夠讓家人吃在嘴裡贊不絕口......藝術離我們並不遠,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學習藝術,孩子會獲得什麼?
給孩子進行藝術啟蒙,其實是在培養他對於美的一種感覺。馬雲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體育與藝術,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 。"
讓孩子擁有快樂且富足的人生,給孩子精神世界上的富足,遠比給他物質世界的富足要有用的多,引導孩子認識美,並主動去發現美,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快樂且富足的內心世界,而在這個小世界中所積聚的力量,會成為他抵抗外部世界和煩惱的盾牌。
而藝術,就是最好的方式能夠在孩子內心播種這顆幸福和快樂的種子,這顆小種子如果培育得好,將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做朋友們的小太陽,散發正能量。
著名作家羅蘭曾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善良、純真和美好。"
童年在在藝術中浸潤的孩子,他對美的感受力、對世界細致的觀察力、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必定是卓然不凡的。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生活中感受到處處都是美好,那麼他的心靈必將獲得不斷的滋養和凈化他會自覺遵循美的原則,不只能感受美,發現美,還會身體力行地去創造美,這樣的人,是自帶光環的,他身上所帶有的積極的正能量,會吸引很多周圍的人成為朋友
創造性思維,增強競爭力
孩子的作品往往在某個層面,體現出他的所思所想,而他思維的變化,就是他對事物的理解,因為藝術教育,更強調一種來自孩子本能的思維邏輯,一種挖掘新事物的創新能力,受過藝術熏陶的孩子,具備更細致的觀察力和做事情的專注力,他會用一雙慧眼和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身邊的事物,並且能夠把自己的想法通過畫筆表達出來,在反復不斷的鍛煉過程中,孩子的創造力自然而然會有所提升
"所謂藝術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羅丹
當你打開一種可能,孩子可能就會在其之上,衍生出更多的變化,在引導孩子打開思路的同時,我們會不禁意間發現更多的可能,未來競爭的重心,側重點已經由現在的知識能力改變成創新能力,藝術的學習,可以增加孩子在未來的競爭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藝術思維 ?
擴充孩子的生活體驗,也許你會擔心孩子不能理解名畫與展覽,但是在藝術的氛圍中,仍會帶給他潛移默化的影響,天性讓他有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而感受也遠比大人多的多,去不同的路途前行,見識不一樣的風土人情,無疑是擴充孩子生活體驗的最有效辦法。
領略自然,貼近生活:動物的骨架、蝸牛殼上的螺旋、植物彎曲的藤蔓、動物的翅膀及形態各異的花瓣,都可以是你靈感的來源。藝術來源於生活,只有真的貼近自然,才能發現蘊藏在其中的美學,樹葉的紋理、色彩的變化,花瓣的不同形態、花開的奇妙過程,走在自然中隨地可以撿拾到的落葉、枯樹枝,成熟的和不成熟的樹種、果實,越是天然的素材,越能帶來新鮮的靈感創造美始於發現美,好奇心和想像力的足夠豐富,可以推動孩子打開發現的眼睛美育的啟蒙就是從此而來的。
讀繪本:可以感受書的啟蒙、質感、裝訂藝術聽音樂:體會動人的旋律、歡快的節拍看畫展:了解色彩的運用、以及不同的表現形式
這些來自各個領域的不同感官體驗,讓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當然,藝術無需刻意尋找,它存在於生活的各個細節之中,無論是出遊時還是生活上簡單的小事,都可以帶給孩子美育的機會,讓藝術啟蒙自然而然的發生;藝術就在身邊,引領你發現更多的可能。

⑹ 什麼是隨機應變的創造者

教育人才,比方說培養工程師的正確方法,就是將他們教育成為具有創造性的人,例如能夠面對陌生情況和隨機應變。他們必須不怕改變,必須能安於改變,安於新事物,而且,假如可能(因為那樣最愉快,甚至能享受新事物和改變的樂趣)。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教育和訓練的不是舊的和標准意義上的工程師,而是新的意義上的即有創造力的工程師。

同樣,這種理論也對事業和企業中的領導者、管理者和執行者很有作用。他們必須是能夠對付任何新產品或任何舊工作方法不可阻擋和迅速過時問題的人,他們必須是不反對改變而能預見改變的人,是能夠以足夠勇氣接受它的挑戰並從中尋求樂趣的人。

我們必須培育出一大批頭腦靈敏的、適應潮流的創造者。我們必須以一種與慣常方式全然不同的方式給熟練的人或訓練有素的人或受過教育的人下定義(即,不作為一個具有豐富經驗因而能在未來事務中得益於此的人)。我們能稱之為學習的許多作法已經變得無用了。

任何種類的學習只要是簡單的應用過去於現在,或在現在情境中利用過去的技術,在許多生活領域中都已經過時了,教育不再被認為根本上是或僅僅是一種學習過程,也是一種性格訓練,一種人格訓練過程。自然,這不是完全正確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很有道理,而且它將變得越來越正確。

這也許是最徹底、直率而無誤地暢所欲言的論斷,而且在過去生活的某些領域中幾乎一點價值也沒有。過分依賴過去的人在許多職業中幾乎成了廢物。我們需要一種新型的人,他能同他的過去決裂,他覺得自己足夠堅強、勇敢,能在現在情境中信賴自己,假如需要,能以一種隨機應變的方式妥善處理問題而無須做先期准備。

這所有的一切綜合起來更加突出了心理健康的力量。它意味著更加珍視對現實情況給予充分注意的能力,能注意傾聽,能注意觀察我們面前的具體的、直接的契機。它意味著我們需要那些非同尋常的人,而不是面對現在似乎現在不過是過去的重演,把現在僅僅當作應付未來威脅與危險而做好准備的時期,因為他相信自己能在無准備的情況下應付到來的時刻。這種新型的人,即使沒有冷戰,即使我們都聯合在一個種族中,也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需要他只是為了對付我們將在其中生活的新型的世界。

關於冷戰和我們在世界中要不斷面臨的新情況,給我們對創造性的討論提供了另外一些必要性。由於實質上我們討論的是一種類型的人,一種類型的哲學,一種類型的性格,於是,著重點便從對創造產品的強調,從對技術更新和美術產品和革新的強調等等轉移開。我們必須變得對創造過程、創造態度、有創造力的人更感興趣,而不單單是對創造產品感興趣。因此,我覺得更好的戰略是把更大的注意力轉向創造性的靈感階段,而不是創造性的實施階段,即轉向「始發創造性」而不是「次級創造性」。

因此,不管這種隨機應變的創造性是否重要,我們都必須集中注意而不是拿那些具有社會價值的藝術或科學成果作為經常性例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用已完成品作為一種標准會引入太多混淆,如良好工作習慣、頑強、訓練、耐性、良好編輯能力和其他特徵,它們和創造性沒有直接關系,或至少不是創造性獨有的特徵。

考慮到這些,我們甚至更願意將兒童而不是成年人作為創造性的研究對象。研究兒童能避免許多混淆和污染的問題。例如,在這里我們能不再強調社會改革或社會效用或創造產品。我們還能避開對先天傑出才能的專注,從而也避免了問題的混淆(天才似乎和普遍的創造性很少關聯,後者是我們所有人都有的秉賦)。

這也是馬斯洛為什麼強調非語言教育的重要性的原因,例如藝術、音樂、舞蹈教育。但他並不是特別對藝術家的訓練感興趣,因為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完成的。

對於兒童娛樂甚至對於用藝術進行心理治療,我們可以留待其他場合討論。我們真正關心的是新型的教育,那是我們必須發展的,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我們所需要的新型的人,發展過程中的人,有創造力的人,應變能力強的人,自我信賴、勇氣十足的人,自主自律的人。

藝術教育家成為第一批沿著這一方向前進的人,不過這僅僅是一種歷史的偶然。這也能同樣容易地應用於數學教育,希望有一天會是這樣。

當然,數學或歷史或文學在大多數地方仍然是以一種權威的、記憶的方式傳授的(雖然這已經不適用於布魯納論述過的那種最新型的教育,那種有關隨機創作、猜測、創造性、娛樂的教育,也不適於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為高中教育創造的教學法)。問題仍然在於如何教導學生正視現實,隨機創作,等等,即如何變成有創造力的人,能採取創造態度。

新的不考慮客觀因素、不包含是非觀念的強調,也是一個通過藝術進行教育的運動。可以拋開正確與錯誤不去考慮,因而可使兒童面對自身,面對他自己的勇氣或焦慮,面對他的舊框框或他的新鮮感,等等。說明這一點的一個好辦法是,現實一經拋棄,我們就有了一個良好的投射測驗情境。

這正是我們在投射測試和頓悟療法兩者中所做的,即,現實、校正、對環境的適用、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決定因素統統撤消,讓心靈能更自由地裸露出來。

甚至可以說,從這方面考慮,藝術的教育是一種治療和成長的技術,因為它能讓心靈的深蘊層暴露出來,使之受到鼓勵、培養、訓練和教育。

⑺ 兒童文學作品有哪些

1、《愛的教育》——義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亞米契斯

《愛的教育》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寫的是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安利柯一個學年的生活,期間穿插著老師每月給學生講述的「故事」,還有父母為他寫的許多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

2、《綠山牆的安妮》——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格馬利

《綠山牆的安妮》講述了純真善良、熱愛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歲時被綠山牆的馬修和瑪麗拉兄妹領養,但她個性鮮明,富於幻想,而且自尊自強,憑借自己的刻苦勤奮,不但得到領養人的喜愛,也贏得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友誼。

3、《皇帝的新裝》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

這篇童話通過一個愚蠢的皇帝被兩個騙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見的——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裝,赤裸裸地舉行遊行大典的丑劇,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虛偽、奸詐、愚蠢的丑惡本質。褒揚了無私無畏、敢於揭假的天真爛漫的童心。

4、《稻草人》 —— 中國作家,葉聖陶

《稻草人》是新中國第一本為兒童而寫的童話集,作者葉聖陶也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茅盾這樣評價葉聖陶:你要從他作品中尋找驚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無驚人處,有他那種凈化升華人的品性的力量。

5、《木偶奇遇記》 —— 義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

作品講述當仁慈木匠皮帕諾睡覺的時候,夢見一位藍色的天使賦予他最心愛的木偶皮諾曹生命,於是小木偶開始了他的冒險。如果他要成為真正的男孩,他必須通過勇氣、忠心以及誠實的考驗。

在歷險中,他因貪玩而逃學,因貪心而受騙,還因此變成了驢子。最後,他掉進一隻大鯨魚的腹中,意外與皮帕諾相逢……經過這次歷險,皮諾曹終於長大了,他變得誠實、勤勞、善良,成為了一個真真正正的男孩。

⑻ 說說在藝術領域中教師如何激發幼兒想像力和創造力

當代幼兒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是21世紀的棟梁,是未來世界的創造者。他們要適應未來科技、知識高速發展的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有較強的創造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創造潛能。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每一個發育健全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創造潛力。所謂創造力,是指主體在創造性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發展起來的各種能力的總和,這種能力受知識、經驗、能力、條件所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因年齡所限,知識、閱歷、經驗較少,表現出來的創造力是初級層次的,與他們自身能力相吻合,對他們自己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但不一定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甚至有時候這種創造性表現常常與錯誤、缺陷、頑皮、任性等相聯系。即常以逾越常規、不守規則、鑽牛角尖、提怪問題等形式表現出來。這使得一部分幼教工作者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將幼兒的這種探索行為看作淘氣、搗亂、有意破壞而在言語上、行動上不自覺地壓抑甚至扼殺幼兒創造性的萌芽。繪畫教學是培養幼兒想像力、創造力的必修課,但相當一部分教師和家長在教學中只重視幼兒怎樣依樣畫葫蘆,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地按照老師的示範摹仿,偏重以技法為主,不了解繪畫教學對幼兒想像力、創造力和認識事物能力的培養作用。實踐證明如果一味偏重技法摹仿將會挫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限制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提出「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那麼如何在繪畫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呢?
一、教師應注意對自身創造性素質的培養
繪畫教學中促進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很多,有的來自於教師本身創造性素質,也有來自家長和幼兒方面的。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創造性教育的實施者——教師。應當首先增強對教師自身創造性素質的培養。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特弗里德?海納指出:「倘若把創造力作為教育的目標,那麼實現的前提就是創造型的教師。」幼兒大都喜歡摹仿教師,他們常有意無意地採取與教師相似的行動,從而學到教師的某些行為和思維方式。創造型的教師在教法,傾向於採取「建設性的行為」來發展幼兒的創造力。這些富於創造性的言傳身教,就成為幼兒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良好刺激和榜樣。因此,有必要加強教師創造性素質的培養,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表現創造力的機會。同時,教師要樹立現代的教育觀,側重幼兒的思維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只有具備這種觀念的教師才會自覺地改革傳統教育中束縛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做法,不至於把前面所說的幼兒的各種創造性探索行為看作淘氣、搗亂、有意破壞而加以限制。如在一次繪畫課上,讓幼兒畫小朋友坐滑梯的場景。我在示範畫上添加了太陽公公、小草、小花等。有一名小朋友沒有按照我的畫法做,卻將太陽公公的胡須畫得很長很長,成了一座小滑梯,小朋友們順著太陽公公的長胡須滑上滑下,一個個動態可掬的幼兒栩栩如生。我問這個小朋友為什麼要這樣畫,小朋友說:「這多有趣呀!」當即我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和鼓勵了這名幼兒。此後,這個小朋友畫畫的勁頭更大了,總是能想出好多新穎、獨特又極富童趣的作品。
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是培養和發展幼兒創造力的基礎
對兒童自信心的培養極為重要,他們能否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描繪世界,與他們自信心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自信心強的幼兒,他們的畫面表現力較強,想像奇異豐富,線條生動流暢,構圖飽滿,色彩鮮明。自信心較弱的幼兒多在繪畫中表現出膽小、謹慎,畫面空洞,線條呆板生硬,缺乏生動性。對這些自信心較弱的幼兒,老師和家長切不能因此而批評嘲諷,否則幼兒會變得越發膽小,更加不敢動筆,久而久之會逐漸喪失學畫的興趣。在幼兒遇到困難和出現錯誤時,老師和家長應幫助他們找出問題的所在,鼓勵他們多注意觀察描繪對象的典型特徵,爭取能有所提高。當幼兒有所進步時,應及時加以表揚,或者向其它幼兒展示以提高其自信心。家長也可以在幼兒的房間布置小畫廊,把幼兒的好作品裝上鏡框,擺在顯眼位置,讓家人欣賞。還要經常把幼兒初學的作品拿出來和近作加以比較,讓幼兒自己去評判是否有所進步。逐步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和畫畫的興趣。
三、對幼兒好奇心、想像力的支持和保護對創造力的培養有較大作用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繪畫的指導方法不很妥當。總是一味要求幼兒按照教師的範例進行摹仿,不允許有絲毫的變動。比如,一次畫菊花,我的范畫用了橘紅色和黃色,有的幼兒想換幾種顏色,旁觀的家長馬上制止:「你看清楚老師用的什麼顏色,別弄錯了。」也有的家長大聲斥責孩子:「又弄錯了,今天不畫好就別回家。」根本不注意保護幼兒的自尊心,限制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許多老師和家長很注重繪畫技法的訓練和知識的灌輸,一味求全責備:「你看你畫的就不圓,小馬的眼睛怎麼會那麼大呢?」有一次,我班繪畫能力較強的小朋友模仿老師畫了一個小朋友後又在旁邊加了一團黑色。她爸爸馬上皺起了眉頭:「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是小朋友的

⑼ 幼兒的藝術感受與欣賞,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課題的提出 藝術是情感啟迪、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的良好手段,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綱要》中明確指出了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應注重幼兒的藝術感受力和在藝術創造中的個性化表現。 幼兒期是幼兒獲得表現力的最佳時機。我們反思目前幼兒藝術教育現狀,發現仍然存在誤區:在課程設置方面,藝術教育活動流於教授表面性的一些東西;在藝術創造方面,仍然偏重藝術知識和技法的教授,忽視幼兒對藝術的感受,評價重結果輕過程,等。針對以上存在誤區,結合我園幼兒藝術教育發展的實際狀況,我們提出了「培養幼兒藝術表現力的研究」這一課題。旨在通過研究,培養幼兒對藝術的興趣,激發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提高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促使教師通過參與研究自身獲得發展,從而使我園的辦園水平整體得到提高。 二、概念界定與研究目標 (一)概念界定 1、藝術:藝術是通過塑造具體形象,創造性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幼兒園的藝術教育主要是指對幼兒進行美術、音樂、文學的教育。 2、藝術表現力:指通過對美的事物、美的作品的具體、鮮明的形象感染人,調動人的積極情感,激發人們運用多種方式創造性地表達對事物、作品的理解。 3、幼兒藝術表現力:指幼兒通過認識和感受生活中的聲音、色彩、符號、標記以及學習文學作品、音樂、舞蹈、美術等,運用多種方式,積極地、有個性地、創造性地表達自己所獲得的情感和體驗。 (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引導幼兒主動地參與藝術表現,對周圍生活環境美和藝術作品能產生敏銳的感受力、欣賞力和表現力,能大膽樂意地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意願和思想,使藝術教育真正為幼兒的發展服務。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積極探索幼兒園藝術教育的規律和方法,尋找培養幼兒藝術表現力的有效途徑。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的美育觀:藝術對於形成人的感性的豐富性,發展人的潛力,具有無可爭辯的意義。 2、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其中最高層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而人對美的需要就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之一。生活中總是只有少數人能夠通過藝術創作活動,獲得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大多數人只能通過藝術欣賞、藝術的陶冶和感染,使自我得以實現。 3、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的發現使當今教育把注意的焦點指向藝術教育,引起了對藝術教育的重視。 四、研究原則 1、生活化原則; 2、情感陶冶原則; 3、普遍性原則; 4、主體性原則 5、游戲性原則。 五、研究的內容和措施 (一) 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主要從音樂、美術、語言這三大學科領域作為研究的突破口,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研究的內容和要求上各有側重點,小班:願意參加藝術活動,會運用已有生活經驗進行簡單的表現和創造。中班:體驗在藝術活動中進行交流、合作的快樂,能用語言、動作、表情等表達自己的理解、想像和情感。大班:學習使用多種藝術手段,提高體驗和表達藝術情趣的能力,使表現更具個性化。 (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創設藝術教育環境。 (1)營造藝術氛圍。 (2)搭建表現平台 2、採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1)教學內容的多元化策略。 (2)教學手段的整合性策略。 (3)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策略。 3、引發、釋放、發揮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 (1)發掘幼兒表現力的基礎 (2)激起幼兒表現慾望 (3)開發幼兒表現創意 (4)指導幼兒表現技巧。 (5)張揚幼兒表現個性 (6)評價幼兒表現效果 六、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對象:全園幼兒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 2、行動研究法 3、個案研究法 七、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為三年,實施時結合幼兒特點,層層推進,不斷深化。具體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6.3---2006.6)確立課題名稱,撰寫方案,進行申報立項階段; 第二階段(2006.9---2008.6)組織實施,進行研究階段; 第三階段(2008.9 ---2008.12)評鑒,結題論證階段。 八、研究的主要過程 本課題從制定方案到組織實施,在區教科室領導的指導下,方案前後進行了三次修改,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優美的藝術教育環境,為幼兒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創造了條件 (1)營造藝術氛圍,讓幼兒感受藝術。幼兒所生活的環境作為一種「隱形語言」,是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挖掘周圍環境中潛在的藝術教育的價值,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各種環境因素,為幼兒創設一個充滿藝術美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幼兒園無論從大環境的創設到班級環境的布置,到處都充滿著藝術的氣息。走進幼兒園,主題背景牆上「藝術童年,詩意家園」八個字點明了我們的課題,我們將「一本書(文學)、一支筆(美術)、一串音符(音樂)」三個子課題,巧妙的設計在主題背景牆和園標上。在幼兒園的三個樓層層面也分別創設了不同的藝術環境:一樓是文學的世界,二樓是美術的殿堂,三樓是音樂的舞台。在每個班級中,我行我「綉」(刺綉)、千「編」萬化(編織)、變廢為寶等「一班一品」特色氛圍也非常濃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幼兒時刻都在感受藝術的美。 (2)搭建藝術表現平台,讓幼兒大膽展示。我們大家都知道,幼兒園藝術環境的創設很關鍵的是讓幼兒成為環境的設計者和創造者,追求環境與幼兒之間的「對話」,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幼兒園現有的空間為幼兒創造表現自我的平台。首先在三個樓層中,我們在底樓設計了大嘴巴童話劇場、閱讀長廊、成語故事和古詩天地,讓幼兒細細地「品」;二樓開放各種手工作坊,每學期我們根據課題需要,設立了不同的區,如創作區(刺綉編織區、創意製作區)、繪畫區—美術室,以及軟包版面上老師精心輔導的體現美術中各種表現手法的幼兒作品等,我們在這些區域中根據主題投放了各種材料,讓幼兒大膽地「綉」; 三樓的「樂器坊」、「大舞台」,也充分發揮了其功效,幼兒在這里能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藝,盡情地「舞」。其次,每班在游戲區域中都設立了幼兒展示自我的動手區、表演區。這些平台的搭建,為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平台,更為幼兒的創造性表現開拓了無限的空間。 2、多樣的教學措施,為幼兒藝術表現力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1)教學內容的多元化策略。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一種表現。為了體現教育既回歸幼兒生活,又走向幼兒生活世界的理念,我們在選擇藝術教育的內容時,除了注意思想性、藝術性、科學性之外,還注意做到以下幾點:第 一、內容的適切性,即選擇的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滿足幼兒的興趣,引起幼兒的共鳴;第 二、內容的系列性,首先根據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不同的藝術活動內容。小班選擇了一些內容簡單、主題鮮明的內容,而大班則選擇一些表演性、操作性強、寓意深遠的內容。其次再根據作品內容的難易、目標的深淺循序漸進地安排。在課程的設置中,結合課題需要:語言主要增加文學的欣賞和穿插一些經典的童話故事(如桃樹下的小白兔、賣火柴的小女孩,梨子提琴、金色的房子、蘿卜回來了等),尤其增加我國著名作家金波的幼兒文學作品,因為他的作品很具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美術主要是把一些民間藝術(剪紙、印染、編織、刺綉)引進我們的課堂,同時適當增加世界名畫,進行「我與大師對話」「我和大師比一比」,如中班畢加索的《臉》、大班《夢》、馬蒂斯的《跳舞的顏色》、梵高的《向日葵》。音樂主要增加一些經典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京歌》、《黃梅戲》、《評彈》引入我們的教學。

⑽ 作為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藝術家自身具備哪些特點

藝術創作

第一節 藝術創作主體
一、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
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藝術家應當具備藝術的天賦和藝術的才能,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藝術的修養,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藝術傢具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第一,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
第三,藝術傢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能力
第四,藝術傢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第五,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並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
2、藝術家與社會生活
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十分重要
藝術家隸屬於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可見,一方面,社會生活作為藝術的客體,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又對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創作風格產生深遠的影響。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結下不解之緣。
3、藝術家的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
藝術才能,指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稟賦和後天訓練培養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創造力。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包括深刻的思想修養,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同藝術才能的培養一樣,同樣需要長期勤奮的學習和實踐。

第二節 藝術創作過程
藝術創作活動指藝術家在創作慾望的推動下,運用一定的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法技巧,通過藝術的加工和創造,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思想情感轉化為具體、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將自己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為藝術作品。
從總體上講,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分為藝術體驗活動、藝術構思活動和藝術傳達活動這樣三個階段。
鄭板橋對畫竹過程的描繪是很好的例證。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分別對應了藝術創作過程的三個階段。
「眼中之竹」——觀察、感受生活,即藝術體驗
「胸中之竹」——在頭腦中形成審美意象,即藝術構思
「手中之竹」——將審美意象物態化為藝術形象,形成藝術作品,即藝術傳達
一、藝術體驗活動
藝術體驗活動是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
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起始階段,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
藝術體驗需要藝術家仔細地觀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認真地思考生活,同時,更需要藝術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擁抱生活,需要藝術家飽含情感的切身體驗。
就是劉勰所講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就是杜甫所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二、藝術構思活動
藝術構思活動就是在藝術家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並融會藝術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
在藝術構思活動中,想像和情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想像具有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
想像是藝術構思的核心,情感是藝術構思的動力。
三、藝術傳達活動
藝術傳達活動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
藝術傳達需要物質材料
藝術傳達需要技巧
藝術傳達需要融入藝術家的生命和心靈
在藝術創作全部過程中,體驗、構思和傳達三種有機融合,相互滲透。

第三節 藝術創作心理
一、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思維
1、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人類能動地認識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藝術創作的主要思維方式。它是通過具體、感性的形象來達到對事物本質規律認識的思維形式。
形象思維的特點是:
第一,始終不離開感性形象
第二,始終依靠想像、情感
第三,具有整體性的特點
2、抽象思維
指運用概念來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一種思維形式。
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中常有抽象思維的伴隨。
抽象思維在藝術活動中,必須服從形象思維的規律,有機融合在形象思維之中。
3、靈感思維
指在創作活動中,人的大腦皮層高度興奮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和思維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維或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突如其來地產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頓悟式思維形式。
靈感並非神秘莫測,它是藝術家長期精心構思、艱苦尋覓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間的突然爆發。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總之,在藝術活動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思維構成了十分復雜的辯證關系,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藝術思維。
二、意識與無意識
無意識相對意識而言,也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腦一種潛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第四節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
一、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是藝術家的創作在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
藝術風格涉及到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各個層面,是從藝術作品的整體上呈現出來的。
1、藝術風格的多樣性
藝術風格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它的多樣性
藝術風格多樣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藝術家獨特的創作個性
研究結果表明,俄國的四位著名作家普希金、赫爾岺、克雷洛夫、果戈理在氣質上分別是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這幾位著名作家先天不同的氣質特徵和心理特徵,不能不對他們的創作產生影響,成為他們後來不同創作風格的原因之一。
膽汁質——暴躁性急、沖動而不易抑制
多血質——敏捷好動、熱情但易泄氣
粘液質——孤僻懦弱、優柔寡斷
抑鬱質——遲鈍膽小、內傾抑鬱
藝術家獨特的人生道路
審美需求的多樣化
2、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常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每個民族、每個時代的的藝術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形成藝術的民族風格和時代風格,體現出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畫家的作品(波提切尼、喬爾喬涅、提香)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當時地中海沿岸繁華富裕的世俗氣息與色彩絢麗的自然風光。
藝術風格的時代特色,體現出這個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
二、藝術流派
藝術流派指中外藝術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組成的藝術派別。
藝術流派的形成,概括起來有三個原因:
具有相同藝術主張的藝術家自覺結合形成的藝術流派,有一定的組織和名稱,或者有共同的藝術宣言;(創造社、新月社、文學研究會)
藝術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不自覺而形成的藝術流派,一般沒有固定的組織或綱領,也沒有共同的藝術宣言;(邊塞詩派、鴛鴦蝴蝶派、山葯蛋派)
由於藝術風格相似或相近,被後世人們歸納為特定的流派。(建安文學、江西詩派荒誕派戲劇)
三、藝術思潮
所謂藝術思潮,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一定的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的影響下,藝術領域所發生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潮流和創作傾向。
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7世紀以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後現代主義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從歐美興起,包括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意識流小說、野獸派繪畫、新浪潮電影等等。
20世紀後半葉,後現代主義在西方興起,向先鋒藝術和世俗文化兩個方向邁進。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分別針對個體、群體、以及在相當歷史時期內、具有相當規模的較大群體而言。

閱讀全文

與藝術性的創造者在兒童期所受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