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關系
前者一個是創造價值,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腦力和體力的耗費;後者只轉化價值!
舉個例子:建築工人把砂石等原料攪拌成砼( 混凝土),這個攪拌過程就是活勞動。制好的混凝土被運往工地打地基,此時,當初的攪拌過程就變成了物化勞動;而打地基的打這個過程則是此時的活勞動。簡單來說:物化勞動就是活勞動凝固在生產物資里了,也就是「物化」。
2. 物化勞動與人化自然的關系
隨便說幾句,恐怕要見笑了
從人的角度:物化勞動是人的勞動成果,人化自然主要強調的是人的思想成果。
從物的角度:物化勞動是勞動創造的新生事物,人化自然的物質本質是歷史上一直存在的東西。
他們都具有物質屬性,並且都承載了人所賦予的文化價值。如果認為物化勞動可以創造價值,那麼人化自然應該也能創造價值。
在不同的層面上,人化自然可以利用微觀的物化勞動來塑造。那麼人化自然好像也可以理解成一個大的物化勞動。呵呵,雖然像有點牽強,但是邏輯上應該是成立的。
3. 麻煩舉例說明一下物化勞動,和活勞動。補償價值
物化勞動 又稱「對象化勞動」。凝結在產品中的人類
勞動或物化在生產資料上的勞動。人們從事物質生
產,就是人們應用生產工具等勞動資料進行勞動,使勞動
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生產出新產品。任何新產品,都是
勞動與物相結合的結果。某種新產品生產出來以後,生產
這種產品的勞動,便由流動形式轉化為物質形式,亦即凝
結在物中,並同物結合在一起,所以稱為物化勞動。體現
物化勞動的新產品,除了一部分當作生活資料供人消費
以外,還有另一部分作為生產資料進入新的勞動過程,成
為勞動得以繼續進行的物質條件。所以,物化勞動在某一
次勞動過程結束時,它既是這次勞動過程的結果,又可以
成為下一次新的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由此,物化勞動具
有兩種涵義:第一,作為某次勞動過程的結果,物化勞動
指凝結在產品中的人類勞動。如果產品是商品,那麼凝結
在其中的物化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第二,作為新的勞動
過程的物質條件,物化勞動指物化在生產資料上的勞動,
亦稱「對象化勞動」、「死勞動」、「過去勞動」。這往往指的
就是原料、材料、燃料、生產工具、廠房等生產資料。
活化勞動指以人為勞動對象所產生的勞動成果,換句話說:有了新的人的定義,或者更准確地說「人工勞動」仍可以基本沿用定義:「人類有目的地創造物
質或精神財富的獨有活動」。這個勞動定義顯然包含著四個要素:1、勞動的主體
--人類,2、勞動的特點--是人類獨有的活動從而只有人才會勞動,3、勞動
的目的--預先給出勞動的觀念對象,決定著勞動進行和發展的方向,是勞動得以
進行的決定因素,4、勞動的作用--把目的變成為現實或創造財富的功能和作用。
這四個要素缺一則不成其為勞動。
如此定義勞動之後,勞動而獲和不勞而獲就成了一對外延全異的矛盾概念,兩
者都包含於「獲取」或「攝取」概念,或者說二者的對立統一就構成了獲取或攝取
概念,二者外延之和就是獲取或攝取概念的外延。而如此定義下的人和勞動,當然
也就不可能再會犯互為因果關系的循環定義錯誤。
4. 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對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
分享到:
收藏推薦 (資料通訊)』98年第2期刊登了江振林同志(關於價值源泉和收入分配的若干爭論)一文,引起了筆者對勞動價值論的進一步思考。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圍繞著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這一問題,經濟理論界曾打過異常激烈的「筆墨官司」,但至今仍無定論。一元論者認為只有活勞動創造價值,物化勞動僅轉移價值;多元論者認為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共同創造價值。基於此,筆者談點膚淺之見。 一、從收入分配理論看勞動價值論 研究理論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十五大報告明確地提出了「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理論。這就說明,資本、技術、土地、管理、信息等五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了物質財富的創造,所以應合情合理合法地獲得收入分配。這一收入分配理論的前提基礎是勞動價值論。若從勞動價值論出發,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個推論:由於資本等五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即物化勞動創造了價值,所以能獲得價值的分配?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5. 物化勞動的問題
你的問題好像混淆了幾個概念
一是創造價值與轉移價值
二是物化勞動與活勞動
物化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物化勞動也叫過去的勞動,即使是在過去勞動的當時,創造生產資料的當時(確切的說是一部分,有些生產資料,是資源,人沒參與時,已經存在),仍然是活勞動創造價值,物化勞動仍然是物化勞動。活勞動仍然是活勞動,兩者不可互換的。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過去化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這個仍沒有變。它不像是一件物品,今天買的,是新的,那麼,數天以後,就變成舊的。或者說,現在是舊的,但數天前,買時,是新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屬性是不會變的。
自己在看看定義吧。解釋的不一定對,希望對你有幫助。
6. 馬克斯克考試題:勞動是否創造價值怎麼回答
創造價值,應該說是間接創造價值。
價值和使用價值不同,所以很明顯服務勞動的價值沒有直接體現。但是通過服務勞動一系列的勞動都會創造價值。比如互聯網本身沒有創造價值,它是一種媒介,但是在網上開店,通過這種媒介,可以創造價值。
研究表明,由於科技進步的影響,現代社會勞動的內涵和外延已大大拓展,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已不再僅僅局限於物質生產領域,它還擴展到精神生產領域和服務業領域;同樣,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已不再僅僅局限於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動,它還拓展到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勞動,如科技勞動、管理勞動。盡管當今社會的生產自動化程度已高度發達,但創造價值的勞動仍是勞動者的活勞動,物化勞動以及科技本身、知識和信息等其他生產要素都不創造價值;不過,由於勞動方式的變化,活勞動創造價值的具體形式也有一些不同於以往情況的特別之處。本文認為,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採用市場型的收入分配機制。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原則是適應目前的我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現狀的。生產要素按其貢獻參與分配是表現形式,其實質是在所有權或產權的基礎上按提供生產要素的多寡參與剩餘產品的分配。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勞動的內涵和外延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不斷拓展,馬克思的勞動和勞動價值論遇到了新的、比較復雜的問題和挑戰。
7. 活勞動與物化勞動分別是什麼意思
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物質資料生產中所用勞動的一對范疇。
前者指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能動的勞動力,是勞動者加進生產過程的新的、流動狀態的勞動。
後者亦稱死勞動,又稱過去勞動或對象化勞動,指保存在一個產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狀態的勞動,是勞動的靜止形式。
商品價值包括兩方面:生產資料價值轉移而形成的價值和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只承認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活勞動才創造價值,而作為社會勞動凝結物的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是物化勞動,只能轉移價值,同時也承認非勞動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舉例說明]
建築工人把砂石等原料攪拌成砼(tóng
混凝土),這個攪拌過程就是活勞動。制好的混凝土被運往工地打地基,此時,當初的攪拌過程就變成了物化勞動;而打地基的打這個過程則是此時的活勞動。簡單來說:物化勞動就是活勞動凝固在生產物資里了,也就是「物化」。
8. 為什麼說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勞動對價值的形成有什麼作用
勞動的根本作用和本質內涵在於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
即勞動是價值的真正源泉。
物化勞動是指凝結在勞動對象中體現為勞動產品的人類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