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孩子的創造力

中國孩子的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12-20 10:49:46

Ⅰ 中國孩子創造力世界倒數第五 什麼束縛了想像

青少年時期,創造力更多地體現為想像力。創造力的匱乏,無異想像力的匱乏。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持續的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而創新能力的有無和強弱,固然需要相當的知識水平為基礎,但「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幾乎概括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它推動技術進步,它甚至是知識的源泉」(愛因斯坦語)。試想,如果沒有人類自古以來「上天入地」的想像,怎麼會有今天的「星際航行」和「洋底漫遊」?想像力是青少年的天賦。如果這一天賦得不到培養和延續,如果孩子們想像的翅膀早已折斷,我們如何寄望未來? 然而,又是什麼束縛了青少年想像的翅膀?審視一下現實,就不難找到此問題的答案。畸形的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氣喘吁吁,沉溺於高分數的競爭和記憶性知識的重復之中。進入大學前,連喘息的機會都得不到的孩子們,如何在想像力最豐富的階段展開他們想像的翅膀?也許大家都還記得一則故事:一個小女孩把彎彎的月亮比喻成長長的香蕉,媽媽認為孩子的想像很形象很有人情味,但另一個小女孩卻說,「錯了!我們老師說了,標准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書上說的像小船」。我還親耳聽過老師囑告高考生,作文時寧可四平八穩,也不要獨樹一幟。在無盡的說教下,思維路數和標准答案都是既定劃一的,學生哪裡還有展開想像的空間? 由想像力問題,我不禁聯想到近來頗有爭議的另一個話題: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中學階段進行文理分科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從長遠發展考慮,極不利於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其實,文理二者相輔相成,在素質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法國作家福樓拜將科技和文藝比作兩座「塔」,它們在「塔底」分手,在「塔頂」牽手。這個比喻既道出了兩者的不同,也道出了兩者可以融合也必須融合的真理。比如,文藝為人們提供了無盡的想像空間和不同的角度,以使人們去觀察和感悟社會人生,這種藝術想像的作用完全可以平移和借用於科學思維中,用以擴展科學發現的視角,增多科學思考的靈感,從而提升創新意識與能力。想像力需要多種「肥料」的滋養,人為的單向度培養只能窄化思維空間,扼殺原創的活力。 「倒數第五」的排名是一種尷尬,也是一個有力的警策。當然,解放青少年想像的翅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會從點點滴滴做起。孫武臣

Ⅱ 為什麼中國的孩子那麼聰明,卻缺乏創造力

填鴨式的教學和應試教育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國外教孩子畫畫會告訴他你覺得兔子是什麼樣的就怎麼畫,畫成什麼樣的都是兔子,國內會給張圖給他照著畫,畫得不像的都不是兔子。

Ⅲ 中國孩子為什麼缺少創造力

一個第一和一個倒數第五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普通教育的教育結果,也讓人們可以看出中國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麼。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強,這是世界許多教育發達國家所羨慕的。但這只表明,中國孩子接受知識的能力強,多做練習、多背數學公式,多摳數學習題,結果自然會好。中國的普通教育培養了很多具有數學天分的人才,但在現實中數學在各領域的應用卻很狹窄,所謂的數學家不少都去搞象「哥德巴赫猜想」之類的高端數學命題去了。中國的孩子缺少想像力嗎?不缺!中國的孩子沒有創造力嗎?有!但為什麼中國孩子的創造力發揮不出來或是體現不出來。為什麼中國的學生會被人們視為書獃子,大學畢了業,還會被人認為是無用之人。在學校,孩子們要做個好學生,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圖書館一樣,只要能把知識裝進去,這「圖書館」就是一流的,裝的越多,說明「圖書館」的質量越高。但人大腦這個「圖書館」的功能不僅僅是「知識的寶藏」,它的真正效能應是一個「知識的噴泉」。不論是普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要想培養人才的創造力, 就需在教育的過程中完成人們大腦從知識的寶庫到知識的噴泉的轉變。一個人吸收的知識再多,如果不能在實踐中應用,那是典型的書獃子。 一個人的知識再學高八斗,如果沒有創造力,也只能算是個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窮酸秀才。在這里,應當反思的是中國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更應當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的心態。讀書好的學生未必就要有創造力,能考上大學的學生也不要求有創造力。在這種環境下,還會有人覺得孩子們有創造力重要嗎?教育與社會現實脫節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學階段,這種現象更突出。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這幾年這么突出,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沒到市場上人才已飽和的階段。大學生就業難,從深層上講是大學培養的人才不適應經濟發展對新型人才需求變化。換言之,市場上需要的人才,大學培養的不多,市場上飽和的人才,大學卻培養出一大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教育的真諦又是什麼?人們會說,教育是為了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各類人才,也有人會認為,教育是進入精英階層的階梯。有的人會說,上了大學好當官,也有的人講,只有讀書好才能有前途。至於古人雲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都被人們背得發酸了。但這一切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嗎?對一個國家和社會而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的創造力。在21世紀,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將主導社會經濟發展的走向,不論是新的產品的研發、新行業的崛起、新的管理意識,這一切離不開人的創造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正日益革新,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專業化、職業化。而這一切,都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從人才戰略的角度觀察,21世紀的競爭將更加集中在人才的競爭上,有人將此比喻為「人才戰爭」。人才競爭的基礎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教育體制、高質量的的大學、具有遠見的教育理念、人才的素質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都體現著教育的功能。面對21世紀,教育的地平線也是人才的地平線,因為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現實和未來發展最關鍵的基礎。

Ⅳ 中國孩子真的沒有創造力嗎

讀了一篇報道說「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我們的孩子真的缺少創造力嗎?我覺得這個結果有一定的說服力,但不絕對,建國六十年了,在各個領域,我們的確還沒有培養出一位影響世界的大師,世界級的科學獎項我們也是包攬的很少。但我還是認為我們的孩子不缺少創造力,而是創造力被扼殺了。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是實行大一統的教育體制,所有的學校都用一樣的教材,在這嚴格的統一的制度下,學校成了工廠,教室成了車間,教師成了工人,學生成了一樣的產品。還有更可怕的就是統一的考試和評判制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有的人為了「分」生命不息戰斗不止,老師為了「分」工作,學生為了「分」學習(多一點都不肯學),家長為了「分」奔命,請問在這種情況下,你還如何讓孩子們有創造力呢?這種應試教育讓孩子對學習缺少了最基本的探究興趣,每個孩子包括我們自己都在這個機器上磨來磨去,磨平的稜角,磨去了我的興趣,磨沒了我們的創造力,有人說這種教育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的登峰造極,我覺得不誇張。

Ⅳ 為什麼中國學生缺乏創造性

為什麼中國的學生缺乏創造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撰文稱,未來中國的GDP將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國,但創新能力可能很難與美國匹敵。因為創新需要思想競爭與自由交流,不然如何解釋一個人口四倍於美國的國家(假設中國人才也應是美國的四倍)沒有很高的技術突破?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除了體制及基礎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的教育模式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至於我們在思想競爭方面大大滯後於美國。
中國人的高智商是公認的,但中國孩子卻被普遍認為想像力、創造力缺乏。幾年前,一個國際教育評估組對21個國家的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學生的想像力排在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在倒數第五。每年,中國學子有2000多人拿到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但獲得的一致評價卻是「中國學生的想像力貧乏」。
絕不是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天生就弱,這個結果是中國家長和學校聯手提供的教育環境造成的。學校嚴格的紀律和統一的標准壓制了孩子的個性,「好孩子」、「優秀孩子」都以好成績為導向,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學習只是為了獲得外界認可,內在興趣和動機都很弱。中國採用「標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極大地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發展,這些都使中國孩子的創造潛能被過早地扼殺了。

Ⅵ 中國的孩子為什麼想像力和創造力都很差

我們國家的多數父母和老師都覺得讀好了書就有出路,所以一個個孩子都變成了書獃子,不知道動手去創造,父母在這個問題上也有避免不了的責任,他們一心想要孩子考試的第一,只注重學習,其他則拋之腦後,而整天成浸在書堆里的孩子,想像力、創造力自然被抹殺掉了。之所以沒有創造力,是因為連想像力都沒了,哪來的創造力,他們只知道讀書讀書,腦子里都是呆板的文字,沒有任何新穎的想法。而外國教育就很開放,他們國家的父母從小就鼓勵他們去創造,所以他們的腦子里是天馬行空的。再想想我們國家,真是差太遠了,老師也幾乎不採取鼓勵行動,只知道然他們死讀書。可是,你看看,那些成績優異的,有幾個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有幾個能在國際上取得輝煌的成績?有個成績優秀的男孩,他的媽媽對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連練鋼琴也是他媽媽幫掀鋼琴蓋,長大了,連衣服也不會洗。後來,他好不容易考取了名牌大學,可是,他卻主動求退學,這是為什麼因為他覺得他和同學交流不起來,所以他媽媽的一手栽培就毀與一旦,只能和他的媽媽回家拾垃圾,這樣的教育有何意義?這是缺點。優點是,至少有人能在文學上開辟一片新道路。對於中國的教育,我覺得有1個盲點:小學很緊張,而大學很放鬆,這才導致許多大學生失業,而外國恰恰相反。當然不止這一個,問題還很多,所以我真希望國家政府能改革一下教育制度的說……

Ⅶ 是誰扼殺了中國孩子的創造力

胡坤聖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中國人有沒有創造力?中國孩子是否缺乏創造力?舉身邊的兩個例子來回答。其一:有一次,早上學生到校,預備鈴聲一聲接一聲響起,學生們卻擁擠在教室門口,原來保管鑰匙的同學鑰匙忘記在家裡了。全班學生根本無法進班上課。作為班主任的我,萬分焦急,辦法用盡,正准備最後一招——砸鎖。這時,一個平時不起眼的小男孩猶豫再三,戰戰兢兢的走到我跟前,小聲說:「老師,我能把鎖打開。」情急之下,別無他法,只有默許他施展絕技。只見他找了把舊鑰匙,三下五除二,打開了緊閉的大門,大家蜂湧而進,上課依舊。其二例:去年有兩則消息常見諸報端,春天時,工商部門披露,市場上出現了一種人造雞蛋,其大小、形狀、甚至打開後裡面的樣式、口感,都和普通的雞蛋一樣,非專業人士且水準很高者很難辨別。這件事還沒有下文,到了夏天,市場上又在銷售一種人造豆腐,不用一顆黃豆,生產出來的豆腐暢銷各地,也許你我餐桌上吃的就是這種用化工原料,生產出來的人造豆腐。現在可以回答開頭的問題了,中國人缺乏創造力嗎?不,中國人根本不少創造力。從孩子到成年人,都很聰明,盡管第二例有點諷刺的色彩,可說真的,即使化學家諾貝爾再生,也要由衷的敬佩中國人的創造力了。可一個鐵的事實又折磨著中國人的神經,據統計近四百年來世界重大的科技發明,無一出自中國人之手,諾貝爾獎自創立以來,沒有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獲得一項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方面的獎項。似乎在這些方面,國人的創造力一下子消失殆盡。連科學泰斗錢學森臨終之前,都上書國家總理,控告中國幾十年來教育的失敗。錢老的話沒有人想到去思考,也沒有人敢不信,好像人們一下子找到中國人與諾貝爾獎絕緣的原因了,是教育一步步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是學校和老師把原先富有創造力的學生變成了沒有創造力的」平凡人」。今天我要站起來大聲疾呼,不要把罪過都強加到老師的頭上,他們是有責任,可他們柔弱的肩膀承擔不起這么沉重的負擔,他們只是社會的一部分,其他的種種角色,學校、主管部門、家庭、社會,乃至國家,其實都在伸出一把把無形的黑手,共同扼殺著中國孩子的創造力。下面筆者從4個方面來加以解說: 一、 對分數的追求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思維。毫不誇張的說,現在中國社會是個考試的時代,全社會對考試、對分數的痴迷到了一種瘋狂的程度。學校要分數,老師重分數,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可僅僅老師嗎,家長要不要分數?可以說沒有多少家長不把孩子成績看的比命還重要,他們到校開家長會時,第一就是看孩子考了多少分,好老師壞老師的標准,也就是這個老師所教班的成績在學校排多少位。社會不要分數?從每年高考時各部門的緊張狀態就可看出,從媒體對高考的狂轟爛炸就能看出,從各地對高考、中考狀元的炒作追捧就可看出。升學率一下子成了一個地方進步的標志,成了一個地方發展的標志,甚至成了一個地方政績的衡量指標。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學校怎能不把分數看成重中之重,否則怎麼向家長交代,向社會交代,向上級領導交代,又怎生存發展?政府向教育局施壓要成績,教育局向校長要成績,校長向老師要成績,學校制定種種規章制度,把分數和名次掛鉤,與工資福利掛鉤,與老師職稱掛鉤,與評優升職掛鉤。老師就只有辛苦自己和學生了,不問學生要還問誰要?考考考成了教師的法寶了,分分分就成了學生的命根了。學生只有沉浸在書本之中,作業之中。無休止的課程,大量的、重復的、機械的練習就成了學生唯一的生活。在這樣生活中長大的孩子,創造力和創造思維必然被一步步磨盡,沒有了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去做創造性的工作,怎能不勉為其難。 二、 好孩子的標准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激情。當老師的都有一個普遍的心理,喜歡成績好的和老實聽話的學生。因此老實聽話也就成了老師心中好學生的重要標准。他們也以這樣的標准來塑造自己的學生。符合這個標準的就喜歡、就關心、就表揚、就給獎狀、就坐好位子、就做班幹部小組長。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孩子就是調皮學生,是壞學生,問題學生,就處處找錯,時時看守,只有批評,不喜歡、不關心、坐最差的位置,永遠沒有獎勵,永遠被管制被壓制,長期在這種好學生價值觀中耳濡目染的學生,長期被壓制的學生,只會越來越唯唯諾諾。他們哪敢質疑,哪敢提反對之聲,敢有叛逆之舉?前例幫我開鎖的小男孩提心吊膽也就不難理解了。其實不僅學生如此,看看周圍,哪行哪業,哪個部門,哪個單位,哪個領導喜歡不聽話的人,喜歡叛逆的下級,允許有反對聲音的存在。老師這樣對待學生,那麼老師自己在單位敢不老實,敢不聽話?除非你缺小鞋穿了,工人敢叛逆?公司員工敢叛逆?除非你和自己飯碗過不去了。部門人員敢不老實聽話,單位職工敢不老實聽話?下級敢在上級面前不強裝老實聽話,除非你和自己的前途命運過不去了。這樣老實聽話就成了全社會好人的共同標准。「外方內圓」成了中國人處世的准則,哪怕你內心再有自己的想法,有再深的城府,在領導面前,老闆面前,上級面前也要做出老實厚道的樣子來了。否則你就不在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人了,你就很難再這個社會立足了,更別提做出一番作為來。國人做過一個統計,國家領導人大多清華大學畢業生,同樣地位的北大卻很少,姑且不論清華學子不去做科研,不去發展自己的專業這個問題。但考究兩校畢業生在官場近況差別的原因,筆者想起了「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來。清華學生大多理科,外表少言木訥,顯得憨厚老實,做事有條理,這樣的人才怎能不讓領導喜歡和放心。北大偏重文科,文科學生思想激進,做事冒進,再加上北大傳統思想的影響,北大畢業生肯定表現不出人們心目中老好人的樣子來。這樣的畢業生怎能讓領導喜歡,又何來自己事業的蓬勃發展呢?學生爭做好學生,全社會爭做老好人,有什麼危害?最大危害莫過於人雲亦雲,亦步亦趨,做事謹慎,做人小心,失去了創造的激情。殊不知,所有的創造都從質疑中來,從反對中來,從叛逆中長生,從否認前輩否認權威中產生。伽利略沒有反對的勇氣和決心,亞里斯多德統治了兩千多年的理論也許還要統治下去。請問什麼重大的理論的發現和提出,不是在顛覆前人的前提下產生的?沒有了創造性的思想,就沒有創造性的思維,沒有了創造的熱情就沒有了創造的舉動,就永遠失去了人類固有的創造力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標准,社會眼裡好人的標准,領導眼裡的好下級標准其實是扼殺中國孩子、中國人創造力的無形殺手。 三、「安全重於泰山」扼殺了孩子創造的空間陶行知先生一生興辦教育,致力於教育救國。他辦學的宗旨是,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在他創辦的育才學校,學生中間成立許多社團,或務工,或種菜,食堂由學生全權管理,學生學習音樂、繪畫,經常出外演出,為抗戰宣傳,為學校募捐。學生們大量在校外從事社會實踐活動,也因此培養了許多傑出的人才。試問在現今,有哪個老師能把孩子帶到校外,有哪個學校領導、哪個主管部門能同意老師把學生帶到社會。其實不是不能,而是不敢,我自己就10年沒有帶過學生春遊了,一句「安全重於一切,責任大於泰山」的口號就會讓所有老師望而卻步。學生們只能龜縮在教室里,向書本要分數了,也因此造就了無數的四隻眼、豆芽菜、眼高手低者、高分低能者了。也許有人說不是有好多的興趣班嗎?大家仔細看看,除了家長自主送去的外,學校內成立的所謂興趣班,興趣小組等,哪一樣不是帶著功利的目的,哪一樣能和當年的育才學校社團相比?到這里,筆者要慨嘆陶先生辦學的眼界、膽識,也慨嘆現如今,學校辦學的自主權竟然還

Ⅷ 中國孩子的創新能力為何沒有美國的強


【美國人怎樣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一、<讓孩子直接感知和自己動手>
美國教師通常給學生一些木塊和量尺,由他們去量木塊的長、寬、高,然後拼造一些簡單的物體。這樣,他們在實際操作中認識了尺子的用途與用法,也理解了線段長短間的加減關系。
教師只是布置任務和解答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樣,學生始終處在一種具體的操作之中,極大地鍛煉了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和親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師事先規定的方法去做,這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機會發展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二、<在大自然與社會中學習>
美國學校很注意讓學生從社會和大自然中獲取知識。學生們經常出去旅行,學到什麼內容,就去實地參觀,工廠、農場哪兒都去。如有的學生因家庭困難沒錢出去,學校可以建議他用勤工儉學來解決經濟困難。如果家長出國或到外地去旅行要帶上孩子一起去,學校也會積極支持,並不認為會耽誤學習,反而認為這是最生動的學習,可以擴大眼界。

不論是普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要想培養人才的創造力,就需在教育的過程中完成人們大腦從知識的寶庫到知識的噴泉的轉變。一個人吸收的知識再多,如果不能在實踐中應用,那是典型的書獃子。一個人的知識再學高八斗,如果沒有創造力,也只能算是個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窮酸秀才。


然而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誤區——教孩子學「乖」。將「乖」當成了教育標桿,按師長和家長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語當中並沒有相應的詞語。


而在塑造這樣一批批「好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也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獨立空間,甚至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這是一種片面強調孩子社會性的教育理念。


在所謂的「優秀生」里,為何永遠沒有調皮孩子的身影?這其實很好理解,比起男孩子的好動,女孩子更容易好好學習,不吵不鬧、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們這個社會認可的「乖」孩子標准。


這樣的三好學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認為,那些不聽話的調皮孩子也有可取之處。比如那些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學生,雖然常會被老師教訓,但每次挨批後,都能立刻抖擻精神繼續調皮。


所以說,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學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調節心態、能承受挫折也是一種能力,能使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今後的人生,這對他們日後步入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參考地址&推薦閱讀:

【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3/04/22695464_0.shtml

【我要搜學網】http://news.51sxue.com/detail/id_36581.html

http://www.hnjy.com.cn/node/47864

【大眾網新聞】http://www.dzwww.com/qiluwanbao/qletly/200304030474.htm


Ⅸ 中國孩子創造力有限的問題,應試教育該承擔多大責任

應試教育所承擔的責任佔一半,還有一半兒占家庭原因,應試教育帶給孩子的是只上固定的單一答案,而家長告訴孩子的也只是家長們,單一的思考,並沒有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創造,應該讓孩子多閱讀一點有創造力的書本。

閱讀全文

與中國孩子的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