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清照的《醉花陰》的解釋和背景
李清照《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的重陽《醉花陰》詞相傳有一個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見《元伊世珍·琅嬛記》)。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它說明這首詞最好的是最後三句。
現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詞的開頭,描寫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環境。「薄霧濃雲」是比喻香爐出來的香煙。可是香霧迷朦反而使人發愁,覺得白天的時間是那樣長。這里已經點出她雖然處在舒適的環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悶。「佳節又重陽」三句,點出時間是涼爽的秋夜。「紗廚」是室內的精緻裝置,在鏤空的木隔斷上糊以碧紗或彩繪。下片開頭兩句寫重陽對酒賞菊。「東籬」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人比黃花瘦」的「黃花」,指菊花。《禮記》月令:「鞠(菊)有黃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從開頭到此,都是寫好環境、好光景:有金獸焚香,有「玉枕紗廚」,並且對酒賞花,這正是他們青年夫妻在重陽佳節共度的好環境。然而現在夫妻離別,因而這佳節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離愁別恨。全首詞只是寫美好環境中的愁悶心情,突出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寫,目的是加強刻畫她的離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黃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並且是詞眼。詞眼猶人之眼目,它是全詞精神集中表現的地方。
在詩詞中,作為警句,一般是不輕易拿出來的。這句「人比黃花瘦」之所以能給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運用比喻,描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當,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這個結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帶動宕語氣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寫動態的「簾卷西風」,這以後,才拿出「人比黃花瘦」警句來。人物到最後才出現。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聯成一氣,前面兩句環繞後面一句,起到綠葉紅花的作用。經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電影中的一個特寫鏡頭,形象性很強。這首詞末了一個「瘦」字,歸結全首詞的情意,上面種種景物描寫,都是為了表達這點精神,因而它確實稱得上是「詞眼」。以煉字來說,李清照另有《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為人所傳誦。這里她說的「人比黃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說過的,有它突出的創造性。
2.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的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崇寧二年(1103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3. 李清照的醉花蔭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這一天從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滿著「薄霧濃雲」,這種陰沉沉的天氣最使人感到愁悶難捱。外面天氣不佳,只好待在屋裡。「瑞腦消金獸」一句,便是轉寫室內情景:她獨自個兒看著香爐里瑞腦香的裊裊青煙出神,真是百無聊賴!又是重陽佳節了,天氣驟涼,睡到半夜,涼意透入帳中枕上,對比夫婦團聚時閨房的溫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上片寥寥數句,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描摹出來。她走出室外,天氣不好;待在室內又悶得慌;白天不好過,黑夜更難挨;坐不住,睡不寧,真是難以將息。「佳節又重陽」一句有深意。古人對重陽節十分重視。這天親友團聚,相攜登高,佩茱萸,飲菊酒。李清照寫出「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後,馬上接以一句「佳節又重陽」,顯然有弦外之音,暗示當此佳節良辰,丈夫不在身邊。「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節倍思親」呢!「佳節又重陽」一個「又」字,是有很濃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達了她的傷感情緒。緊接著兩句:「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紗帳內獨寢,又會有什麼感觸!「半夜涼初透」,不只是時令轉涼,而是別有一番凄涼滋味。
下片寫重陽節這天賞菊飲酒的情景。把酒賞菊本是重陽佳節的一個主要節目,大概為了應景吧,李清照在屋裡悶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強打精神「東籬把酒」來了。可是,這並未能寬解一下愁懷,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瀾。重陽是菊花節,菊花開得極盛極美,她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染得滿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觸景傷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在異地的親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詩十九首》「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句意,暗寫她無法排遣的對丈夫的思念。她實在情不自禁,再無飲酒賞菊的意緒,於是匆匆回到閨房。「莫道不消魂」句寫的是晚來風急,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剛才把酒相對的菊花,菊瓣纖長,菊枝瘦細,而斗風傲霜,人則悲秋傷別,消愁無計,此時頓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黃花瘦」作結,取譬多端,含蘊豐富。
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塗上徊慍羈嗟母星檣省?br/>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不乏類似的句子,這是因為正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才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東籬把酒」以「人擬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相結合。「簾卷西風」一句,更直接為「人比黃花瘦」句作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想像出一幅畫面:重陽佳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有了時令與環境氣氛的烘托,「人比黃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託,此句也才能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4. 用優美的語言描述醉花陰的背景
1、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2、原文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3、譯文
薄霧彌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涎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卧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菊花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5. 李清照的醉花陰寫作背景是怎樣的
佳節又重陽」點明時令,也暗示心緒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時本應該夫妻團圓、共同飲酒賞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會「玉枕紗廚,夜半涼初透」的。這種涼,既是身體之涼,更是心裡之凄涼,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下片則倒敘黃昏時獨自飲酒的凄若。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後」,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然而她,卻不禁觸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方的親人,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匆匆離開東籬,回到閨房,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把酒相對的菊花,頓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於是,末句「人比黃花瘦」,更成為千古絕唱。這三句,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在這首詞里,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敘事的方式,表達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的很沉重高雅。 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比喻巧妙,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詞的意境通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託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補充資料:據說李清照將這首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後,趙明誠贊賞不已,自愧寫詞不如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於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並將李清照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本詞的最後三句。
簡潔翻譯: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6. 醉花陰 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崇寧二年(1103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原詩: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宋代: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櫥 通:廚)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銷 一作:消)
釋義:
薄霧彌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郁悶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卧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此時此地怎麼能不令人傷感呢?風乍起,卷簾而入,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還要瘦弱。
(6)醉花陰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上闋寫李清照平日里無聊無趣又無奈的生活狀態。首句的「薄霧濃雲」與「愁」不知是誰影響了誰?薄霧濃雲的天氣使人愁悶,還是因為人本來愁悶而覺得天氣灰暗?不管如何,這種愁緒讓李清照坐立不安,顯得寂寞永無止境,只能寄希望於點燃的「瑞腦」,「瑞腦」是一種名貴的香料。
「佳節又重陽」道出了愁悶的原因,原來又到了「倍思親」的重陽佳節,孤寂一人,白天難挨,夜晚難眠,一個凄涼惆悵的李清照形象頓時浮現。
李清照愛酒,酒這個具象已經不止一次在李清照的詞中出現。下闋寫李清照獨自飲酒賞菊的畫面,正是花好景秀時節,李清照卻是滿腹愁緒。「東籬」出自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自此「東籬」便成了詩人詞客詠菊的經典意象。
「舉杯消愁愁更愁」,思念更甚,內心孤寂痛苦依舊,風將簾子捲起,李清照再次見到簾外清瘦的菊花,觸景傷情。「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甚佳,一幅凄冷寂寥的場景徐徐展開。
這闋《醉花陰》完成之後,有傳言說趙明誠讀了之後,起了比試之心,廢寢完成了三天三夜,完成了五十首的《醉花陰》,竟沒有一首能比得上李清照的這闋《醉花陰》。無怪乎陳世焜評詞道「無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調」。
7. 李清照作《醉花陰》的背景是什麼…
1、背景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
2、原文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3、譯文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
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4、簡析
《醉花陰》其名為《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此詞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上片寥寥數句,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描摹出來 。下片寫重陽節這天賞菊飲酒的情景。
重陽佳節,薄霧彌漫,愁雲慘淡,涼意透心,多愁善感的女主人公 情絲難寄,以至於萬分憔悴,竟比黃花還『瘦』。
也表現出作者無盡的哀怨與憂愁,體現出李清照早期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傷感之情。
8. 醉花陰·重陽的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崇寧二年(1103),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9. 李清照《醉花陰》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啊
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
原文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注釋
①瑞腦:龍腦香。
②金獸:獸形銅香爐。
③紗廚:有紗帳的小床。
譯文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
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10. 李清照在寫《醉花陰》時的寫作背景
佳節又重陽」點明時令,也暗示心緒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時本應該夫妻團圓、共同飲酒賞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會「玉枕紗廚,夜半涼初透」的。這種涼,既是身體之涼,更是心裡之凄涼,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下片則倒敘黃昏時獨自飲酒的凄若。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後」,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然而她,卻不禁觸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方的親人,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匆匆離開東籬,回到閨房,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把酒相對的菊花,頓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於是,末句「人比黃花瘦」,更成為千古絕唱。這三句,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在這首詞里,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敘事的方式,表達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的很沉重高雅。 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比喻巧妙,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五
總結詞的意境通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託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補充資料:據說李清照將這首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時誠後,趙時誠贊賞不已,自愧寫詞不知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於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並將李清照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本詞的最後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