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cd發明

cd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19 18:44:24

Ⅰ cd是誰發明的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光碟的發展歷程 紙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它記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造就了一批新興的工業。 從信息存儲的角度看,CD-ROM完全可以看成一種新型的紙。一張小小的塑料圓盤,其直徑不過12厘米(5英寸),重量不過20克,而存儲容量卻高達600多兆位元組。如果單純存放文字,一張CD-ROM相當於15萬張16開的紙,足以容納數百部大部頭的著作。 但是,CD-ROM在記錄信息原理上卻與紙大相徑庭,CD-ROM盤上信息的寫入和讀出都是通過激光來實現的。激光通過聚焦後,可獲得直徑約為1微米(μm)的光束。據此,荷蘭飛利浦(Philips)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來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 從LD的誕生至今,光碟有了很大的發展,它經歷了三個階段:①LD-激光視盤;②CD-DA激光唱盤;③CD-ROM。下面簡單介紹這三個階段性的產品特點。 LD-激光視盤 它就是通常所說的LCD,直徑較大,為12英寸,兩面都可以記錄信息,但是它記錄的信號是模擬信號。模擬信號的處理機制是指模擬的電視圖像信號和模擬的聲音信號都要經過FM(Frequency Molation)頻率調制、線性疊加,然後進行限幅放大。限幅後的信號以0.5微米寬的凹坑長短來表示。 CD-DA激光唱盤 LD雖然贏得了成功,但由於事先沒有制定統一的標准,使它的開發和製作一開始就陷入昂貴的資金投入中。1982年,由飛利浦公司和索尼(Sony)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盤的紅皮書(Red Book)標准。由此,一種新型的激光唱盤誕生了。CD-DA激光唱盤記錄音響的方法與LD系統不同,CD-DA激光唱盤系統首先把模擬的音響信號進行PCM(脈沖編碼調制)數字化處理,再經過EFM(8~14位調制)編碼之後記錄到盤上。數字記錄代替模擬記錄的好處是:對干擾和雜訊不敏感;由於盤本身的缺陷、劃傷或沾污而引起的錯誤可以校正。 CD-ROM CD-DA系統取得成功以後,這就使飛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很自然地想到,利用CD-DA作為計算機大容量只讀存儲器。但要把CD-DA作為計算機的存儲器,還必須解決兩個重要問題:①建立適合於計算機讀寫的盤的數據結構;②CD-DA誤碼率必須從現有的10-9 降低到10-12 以下。由此就產生了CD-ROM的黃皮書(Yellow Book)標准。這個標準的核心思想是:盤上的數據以數據塊的形式來組織,每塊都要有地址。這樣做後,盤上的數據就能從幾百兆位元組的存儲空間上迅速找到。為了降低誤碼率,採用增加一種錯誤檢測和錯誤校正的方案。錯誤檢測採用了循環冗餘檢測碼,即所謂CRC;錯誤校正採用里德-索洛蒙(Reed Solomon)碼。 黃皮書確立了CD-ROM的物理結構,而為了使其能在計算機上完全兼容,後來又制定了CD-ROM的文件系統標准,即ISO9660。 有了這兩個標准,CD-ROM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迅速推廣和愈來愈廣泛的應用。 在80年代中期,光碟的發展非常快,先後推出了WORM光碟、CD-ROM光碟、磁光碟(MOD)、相變光碟(PCD,Phase Change Disk)等新的品種。這些光碟的出現,給信息革命帶來了很大的推動。 光碟質量標准 標准CD質量檢測標准 一.外觀檢測 可接受 (1)鍍鋁缺口 一個以下,直徑<1.5mm且不在信息面 (2)冷水紋 細且信息面沒有 (3)保護膠塗覆 均勻 (4)保護膠放射狀紋 不少於2條,且每條長度≤2mm (5)表面小顆粒 少於5個點 (6)內外徑邊緣 無毛刺 (7)絲印效果 字跡清晰,無孔,且顏色均勻 (8)劃傷痕跡 無劃傷 二.儀器檢測 可接受 (1)厚度 1.2±0.1mm (2)外徑 120±0.3mm (3)內孔徑 15 至15.1mm (4)凸點(母盤原有) 通過一台作為標準的國產VCD放機及一台作為標準的進口VCD放機 (5)跳針(非凸點性) 通過一台作為標準的國產VCD放機及一台作為標準的進口VCD放機 (6)光斑 均勻 (7)誤碼值(BLER) 不可糾正E32 ≤220 =0 (8)徑向噪音(Radal Noise) ≤30nm (9)尋軌信號(Push-Pull) 0.44≤PP≤0.07 (10)Asy.(Asymmetry) -20%≤Asy.≤+20% (11)XT(Cross-Talk) ≤50% (12)I 3/I top 0.3至0.7 (13)I 11/I top >0.6

Ⅱ CD機是誰發明的

CD機是索尼公司發明的。

雖然索尼早在1982年就推出了CD機,但由於價格實在是太過昂貴,專很少人能負擔屬的起。1983年其他公司相繼推出CD機,形勢一片叫好,但這只是暫時的。大多數人都還是沉溺於黑膠的世界。直到1984年,索尼出了一款攜帶型CD機,才成功進入了CD機流行時代。現在,生產CD機的越來越少了。

Ⅲ 隨身聽cd機什麼時候發明的

隨身聽CD機1982年發明的。

雖然索尼早在1982年就推出了CD機,但由於價格實在是太過專昂貴,很少人能負擔屬的起。1983年其他公司相繼推出CD機,形勢一片叫好,但這只是暫時的。大多數人都還是沉溺於黑膠的世界。直到1984年,索尼出了一款攜帶型CD機,成功進入了CD機流行時代。現在,生產CD機的越來越少了。

Ⅳ cd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CD (Compact Disk),是1980年由Philips與Sony所發表的,原來只是為了家電消費市場所設計的,當初並沒有想到回CD將來答可以用於計算機的用途,因為那時候連286的計算機都還沒有,當時計算機的資料儲存還在5.25寸的磁片階段,連3.5寸的磁碟都還沒發明呢。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類比式」的,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LP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根本就沒有數位音響,因此CD可說是繼電晶體以來最偉大的發明。
自CD出現在音響市場之後,30公分直徑的類比式LP唱片就開始慢慢隱退(雖然到現在還有小部份死硬派的音響迷始終不放棄傳統類比唱片,但那終究只有小部份)。自CD之發明,以後所有有關CD的同類產品,包括DVD均是由此衍生的。
CD光碟機起始於1980年,由荷蘭的Philips公司與日本的Sony合作所發表的音樂光碟(Audio CD),亦稱為CD-DA (Digital Audio),從此之後,因其它媒體市場的發展而連續推出一系列的光碟規格與產品!

Ⅳ CD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cd是日本索尼和荷蘭飛利浦公司與20世紀八十年代發明的
麻煩採納,謝謝!

Ⅵ cd被發明的時間

光碟的標准

光碟的標准

[光碟標準的源起]
"誰需要這些銀色的光碟片?", 在1982年於雅典所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工業代表聚會會議上, 飛利浦CEO部門的Mr.Jan Timmer 如此問到. CD 光碟片在音樂領域上的應用成友\簡單而清楚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久, 電腦工業很快的對 CD 重新定義, 他們認為在音樂 CD 片上所儲存的大型音樂資料也能被電腦資料所取代, 因為同樣都是採用數位訊號, 於是CD-ROM就誕生了. 基本上是依循紅皮書(Red Book, CD 音樂片格式標准, 由飛利浦及Sony所制定)的標准,而CD-ROM的詳細規格及標准則訂定於黃皮書(Yellow Book, 由 Philips 及Sony 所制定)上, 但是在消費性電子市場上, 其在音樂、視訊、動畫的應用 (我們現今稱之為"多媒體")上, 該規格並無法滿足需求而必須延伸擴展, 所以於1987年Philips及Sony聯合制定了CD-I(CD-Interactive 互動式光碟), 其規格寫於綠皮書上(Green Book),要執行這些互動式光碟的程式必須使用內含電腦界面的CD-I撥放機, 這種機器有點像是一般 CD 音樂撥 放機 (CD-Player). 當然, 互動式程式也可應用在一般個人電腦上.
為了建立從消費電子世界到電腦世界的橋梁, 於是Philips, Sony 及 Microsoft 叄家公司在1988 年定義出 CD-ROM/XA格式, XA 是代表eXtended Architecture 二個字的縮寫,它是CD-ROM規格的延伸, 是以CD-I的規格為基礎而建立, 而後有許多系統廠商紛紛開 發出以此格式為基礎的技術, 如: Commodore's CDTV, Intel's DVI, Tandy's VIS, Mixed Mode CDs, CD+G, CD+MIDI及一些由日本電視游樂器廠商所開發出的軟體. 但是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開發是由飛利浦與柯達公司共同開發出的相片光碟(PhotoCD), 此種光碟片也是屬於Bridge Disk的一種, 可使用在PhotoCD專用的撥放機、CD-I 撥放機或是連接在個人電腦上具有XA讀取能力的CD-ROM光碟機上. BridgeDisk 的規格是由飛利浦與Sony在1991年10月制定出,白皮書 (Write Book)也是屬於這類格式. 在以前, CD片是屬於唯獨型媒體, 但是相片光碟卻是建立在一種新的單寫型技術上(write once technology), 對於此種單寫型光碟(CD-RRM,write once read many)及磁光式光碟(CD-MO,magneto optical) 的規格均於1990年11月定義在橘皮書(Orange Book)上.

[CD標准]
我們都知道, 一片空白的 CD-R 碟片可以燒錄成為任何格式的光碟片, 包括最基本的CD-ROM與CD-Audio, 另外現有市面上所常見的其他格式光碟片亦可製作. 這些特殊的光碟片有的已存在數年, 有的剛剛才推出, 甚至有的還在研發階段. 這個章節就是要討論這些存於市面上光碟的種類, 格式與觀念.

要知道CD的標准, 就必須先了解各'顏色'的標准書: 包括了紅, 黃, 綠, 橘, 白及藍皮書, 這些標准書為荷蘭飛利浦公司聯合相關的公司所制定, 因採用各不同的封面顏色而得名. 除此之外, 市面上還可以見到一些專屬的CD格式, 像是由Sega, 3DO及任天堂公司推出的電視游戲機專用光碟片. 飛利浦的光碟標準是應用在光碟產業上,因此相關的光碟製造廠包括CD片工廠, 光碟機工廠等, 必須與飛利浦或是Sony公司簽訂授權合約才可生產 CD 相關產品. 此外還有其他相關的標准, 像是 ISO9660, MPEG 1/2 還有MPC 3 等, 有些是自由使用, 有些則要簽訂合約.

所有的光碟格式都是以CD-Audio格式為基礎而發展的, CD-Audio的標准記在紅皮書內, 而CD-ROM的標准則記錄在黃皮書上. 紅皮書與黃皮書是最常用到的標准書, 雖然如此, 但是這只是眾多標准書的其中兩本. 其它還有包括定義CD-i規格的綠皮書, 定義 Video CD與 Kaoarke CD規格的白皮書, 白皮書內規格尚需要參考紅及黃皮書, 另外還有定義 CD-R, CD-E及MO規格的橘皮書, 在橘皮書中包括定義CD-R碟片的規格, 使CD-R光碟片可使用於任何一台光碟燒錄器, 橘皮書中還定義了全新的檔案系統, 這種檔案系統是為了可將資料分次存放在CD-R而定的, 叫做多段式(Multi-session)寫入規格. 藍皮書則記載加強型光碟片(CD-Extra)的規格, 此種光碟片是以CD-Audio為基礎, 利用Multi-session的方法將資料加於音樂軌的後面, 使一般CD唱機無法撥放到資料軌(保 護), 而電腦上的光碟機則可順利抓到資料.

對於新的CD標准, 或者是原有標准新加入的部份, 均無法獨立成為一個單一標准,而需彼此參考, 舉例來說, CD-R 要記錄成為 CD-Audio, 需參考橘皮書與紅皮書, 彼此缺一不可. 有的時候, 光碟片上可以記錄不只一種的CD標准.

在不久的將來, 你可以看到有些新格式的光碟片將成為家用多媒體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舉例來說, Video CD 帶給我們影音數位化, 將電影存放在CD之中, 接著取而代之的次世代高密度光碟(DVD)更是高畫質影音的展現. 將來的CD音樂片不再只是音樂片, 放入電腦中就可以變成一片多媒體光碟, 歌詞, 歌手資料甚至MTV皆可在電腦上看到.

紅皮書
紅皮書代表 CD-Audio, 或稱為數位音樂光碟片, 這是飛利浦與Sony公司在1980年制定的. 所有其他規格的光碟片均以此為基礎而發展. Audio CD 是將類比音樂以44.1Khz頻率采樣(每秒取樣44100單位), 而每個采樣單位都有一個 16 bit (65535) 范圍的值,將類比轉換為數位資料, 此二進位碼還要經過8到14編碼(EFM)才完成數位化動作, 再將0與1轉換成為CD上的pit與land, 最後放在螺旋狀的軌道(track)上. 以上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說明, 此外CD上的資料還包括了 Sub-code channels, index points 及 CIRC ( Cross- Interleaved Reed-Solomon Code) 錯誤修正碼等. 因為CD-Audio光碟片的主要功能只是提供播放音樂, 而且是循序播放, 每首歌都是從頭開始播到尾, 因此紅皮書的規格在當時是很單純, 完整, 而且足夠的, 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標準的播放規格, 所有的CD光碟片可以在所有的CD音響上播放, 全世界都一樣.

CD+G
當研發人員在設計紅皮書規格時, 他們已經想到替CD加上一個未來可用到的功能,可以在CD上與數位音樂同時並存圖形資料, 這些圖形資料存放在每個音樂資料的控制區內, 每一個控制區內包含了8個bits, 分別為P,Q,R,S,T,U,V 和 W. 每一個字母代表了一 個Sub-code channel, 而P, Q channel包含了位置與時間資料, 大部分的 CD 音響靠著這兩個channel得知正在播放的時間並顯示在面板上.其他從R到W的6個bits則可存放使用者的資料, 在大多數CD音樂片上這個部份都存放為*0*, 如果幸運的話, 你可以在市場上找到含有圖形資料在其中的CD片, 就是所謂的CD-G碟片, 而這些圖形資料有什麽用途呢? 一般來說, 可以存放與歌曲有關的資料, 像是歌詞, 照片或是注意文字等, 但是因為存放的空間受到限制, 每張CD片最多存放20MB的資料, 而且使用上有限制, 必須連續播放7秒鍾才可得出一張低解析全螢幕的資料, 因此實用性並不是很大.大多數的CD音響會忽略掉這些Graphic的資料, 因為這並不影響到音樂的播放. 如果你要將這些資料顯示出來, 必須還要使用特殊的CD系統, 它可以讀出R到W sub-code channel的資料並有影像輸出的端子才行. 以CD-G為應用的例子在早期有CD I, Karaoke CD等系統. CD-G 的編碼方式為飛利浦與Sony公司所發展出來, 因此如果要製作此種CD片, 必須先得到這兩個公司的授權. 膾然CD-G因為種種的限制而無法被市場接受, 但是CD-G光碟杜算是最早的多媒體應用了, 而且在當時CD-G給了發展CD-i一個確定的方向.

黃皮書
飛利浦與Sony在1983年發表了黃皮書, 定義了CD-ROM(Compact Disc - Read OnlyMemory) 的規格, 黃皮書是以紅皮書為基礎, 發展出適合存放電腦資料的CD格式, 而且可以快速隨機的找尋資料(與CD-Audio比較起來). 存在CD片上的資料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正確性要求較低的音樂或圖形資料, 可容許一些Byte的錯誤, 另一種是正確性要求非常嚴格的電腦數字或文字資料) 錯一個bit也不行.

Mode 1與Mode 2
黃皮書規 定義了災種不同型態的資料結構: Mode 1與Mode 2, 在CD-ROM磁* (Sector)的表頭區(Header field)內, 含有指示本區內資料為 Mode 1 或 Mode 2 的 Byte.Mode 1代表CD-ROM資料含有錯誤修正碼(Error Correction Code - ECC), 每個磁區存放2048Byte的資料. 而Mode 2的資料則沒有錯誤修正碼, 將那些空間省下來, 因此每個磁區可以多存放288Byte, 達到2336Byte, 因此Mode 2較適合存放圖形, 聲音或影音資料. 你可以指定在CD上的每一個資料軌為Mode 1 or Mode 2, 但是其內的磁區只能有一種格式來存放資料. 大部分的CD-ROM電腦用光碟片, 包括資料庫, 電腦游戲, 網路全書或共享軟體, 是採用 Mode 1方式存放資料, 而 Mode 2從不採用它最"原始"的方式來存放資料. 其它的光碟片, 像是相片光碟(Photo CD), CD-I 及影音光碟 ( Video CD)等, 是採用Mode 2, Form1及Form2來存放.

黃皮書的邏輯格式變化
如同前文所言, 黃皮書內定義了在CD-ROM光碟片上兩種基本型態的資料存放方式, 但是黃皮書到此處停止繼續定義, 留給 CD-ROM 研展人員去決定如何訂出磁區的邏輯格式, 與電腦檔案的存放格式(光碟檔案系統), 在早期各 CD-ROM 的研展人員制定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專用格式, 彼此各不相容, 直到 High Sierra 小組的出現, 他們訂出了全球通用的標准, 也就是後來的ISO 9660檔案系統格式, 然而, 一些研展者發現 ISO 9660 檔案系統在他們的作業系統上, 並不能允許他們存放一些像是表現檔案特性的資料, 因此他們開始研究擴展ISO9660的規格.

ISO9660
ISO9660標准內有叄層透通性(Interchange), 只有第一層支援大多數的作業系統,第一層要求每個檔案的資料必須是連續不中斷的方式存放於CD上, 每個檔案內容不可分開存放或與其他檔案交錯, 檔名必須符合英文 A 到 Z, 數字 0 到 9 和底線"_"所組成的字集, 而且格式必須依照DOS的規定, 8 個字元的主檔名與 3 個字元的副檔名. 第二層則是可以採用任何的字元作為檔名, 包括使用超過 8+3 個字的長檔名, 但是檔案的內容亦不可中斷, 交錯或是分開存放. 在第叄層則是不受任何的限制. 在所有的叄層規定中, ISO9660檔案系統規定均不可使用超過8層的目錄結構.

Rock Ridge Interchange Protocol (RRIP)
ISO9660標準的設計是相容於大多數的作業系統, 但是它也保留空間作為延伸與改編用, 在Unix的作業系統世界中, 長檔名與超過8層的目錄結構是稀疏平常的, 因此Unix系統的CD-ROM檔案系統研展人員對ISO9660的第一層限制非常反感, 因此就有些人不採用ISO9660的規格, 而自行設計符合Unix作業系統的規格. 但是因為Unix作業系統有太多種不同的版本, 所以設計起來也特別困難, 但是這件事情引起了High Sierra小組的注意. 當這件事情同樣被其他公司引起注意, 並開始討論後, 於1990年, 由16家公司派代表組成了Rock Ridge小組, 他們共同的目標是延伸 ISO9660 的規格以使 CD-ROM 能符合 Unix 的檔案系統與結構. 他們提出一個規格叫做: System Use Sharing Protocol (SUSP), 它可重新分配ISO9660規格中的系統使用區域 (System Use Area field),轉變成為一種可變長度的系統記錄區(Variable-length System Use fields), 這個區域內記載了不同的作業系統之相關資訊. 因此RRIP就是負責處理記錄這些Unix下的長檔名與超過8層的目錄資訊, 而且除了Unix以外的作業系統將不會看到這些專為Unix而設計的區域. 這種新的CD-ROM檔案系統可以在不同的UXIX作業平台使用, 這就是Rock Ridge格式, 至今已被廣泛的使用在Unix的CD-ROM光碟片上.

Apple Extensions
麥金塔CD-ROM的研展人員是另外一批研究麥金塔專屬CD-ROM檔案系統的組織, 他們的檔案系統稱為Hierarchical File Structure (HFS), 在ISO9660標准內無法存放HFS之特有資訊, 像是檔案代表圖形(Icon), 與其擺放在桌面的位置資料, 還有資料檔與執行檔之間的關連資訊等. Apple採用的ISO延伸系統與Rock Ridge較相似, 它們都准許以ISO9660第二層的方式在CD-ROM上存放長檔名, 以及存放資料檔案與程式之間的關連資訊. 存放在第二層的資訊無法被麥金塔以外的電腦系統所讀取.

Hybridm
採用 Hybrid 或是Janus格式的光碟片, 通常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資料區 (Parti- tion), 每個資料區各自含有完整的檔案記錄與資訊, 兩個資料區可以採用不同作業系統的檔案格式, 目前有四種檔案格式可以相互結合, 分別為DOS(Windows), HFS,Unix與OS/2, 但是最常看到的Hybrid光碟片是結合DOS與麥金塔檔案格式: DOS採用ISO9660檔案系統, 麥金塔則採用HFS檔案系統. 有時候這種Hybrid的光碟片又叫做Janus格式. (源自古羅馬帝國一位雙面神的名字)

Shared Hybrid
可分享式的Hybrid光碟片也可以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業系統間使用, 各不同的作業系統可讀取CD-ROM上相同的資料, 這種格式的光碟片只有一個資料區(Partition), 所有相關的資料與各作業系統使用的程式都放在一起, 但是在DOS上只會看到 DOS的程式檔, 麥金塔上也只能看到麥金塔的執行檔.

El Torito (Bootable CD-ROM)
關於可開機式的CD-ROM規格, 目前版本到1.0, 其主要的方法是將硬碟或軟碟上的開機磁區內資料搬到CD-ROM光碟片上, 並且可以同時有數個開機磁區映像檔(Image file)可供開機時選用. El Torito規格是開放給各電腦產業使用, 不用簽約, 自由使用的. 要使CD-ROM光碟片可以開機, 還必須採用支援CD-ROM開機的BIOS(電腦主機板上), 或是採用SCSI界面, 並配合像是新版本Adaptec SCSI卡才可以.

CD-i與CD-ROM/XA
如同CD-ROM是CD-Audio的延伸一樣, CD-i與CD-ROM/XA就是CD-ROM的延伸,CD-i的全名叫做CD-interactive. 說起它發展的經過, 在於飛利浦與Sony兩家公司自訂出紅皮書(for CD-Audio)與黃皮書(for CD-ROM)後, 發現在CD的應用上應該可以更多加以整合文字, 圖形, 影音, 動畫, 照片等多媒體的應用, 並且應該要有一個適合的硬體平台來播放, 此硬體的環境應該要考慮Video的播放規格, 軟體所採用的作業系統以及音效處理等等, 使得這樣的電腦系統能在全球統一, 也使這種光碟片的格式一致, 就像是CD-Audio一樣的成功, 因此, 於1986年二月CD-i (規格訂於綠皮書) 就正式發表了. 值的注意是在當時, PC還未普及於一般家庭, 更唐皇每台PC都裝有CD-ROM光碟機了. 在綠皮書內除了定義CD光碟片的規格外, 還包括了播放系統硬體的規格, 軟體的作業系統,聲音與影像的壓縮方式, 還有那些文字, 圖片與語音的交錯編排方式(Interleaving)等, 至於CD-ROM/XA的規格是將黃皮書的規格加以延伸並取用部份綠皮書的規格整理而成,於1989年發表. CD-ROM/XA規格中也包括了聲音與資料的交錯編排方式, 如果你要了解XA與CD-i的光碟片有何不同, 那最好是從它們相同處開始了解. 一般來說CD-ROM/XA 與 CD-i 的觀念相同, 都採用資料交錯的編排方式儲存資訊, ADPCM 方式的語音壓縮以及具有互動式的功能.

資料的交錯編排(Data Interleaving): Form1與Form2
在黃皮書上說明了CD-ROM Mode1的規格, 我們也知道在這種規格下, 資料/程式與聲音/影像是分開存放的. 如果你的 CD 光碟片上要包含 CD-Audio, 那你必須將資料與Audio分開放在不同的軌道(Track)上, 就是所謂的混合式(Mixed-Mode)光碟片, 這種方式的基本操作原理是先將圖形/照片先從光碟片上讀出到電腦顯示出來, 然後才開始播放CD -Audio. 當然程式部份也是先行讀出並在電腦上執行, 如此目的是分為兩個步驟來完成"多媒體"的展示, 這種情況下, 你不可能順利播放CD-Audio又平順播放動畫/影片. 其實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料與CD-Audio是分別放在CD光碟片上不同的軌道,光碟機上的讀取頭無法在同一時間內跑到兩個軌道讀取資料. 在綠皮書的規格中, 黃皮書規格中的Mode2又被細分為Form1與Form2兩種, Form1的磁區(Sector)結構為 2048Byte 資料區加上錯誤偵測碼(EDC)及錯誤修正碼(ECC), 使其可當成Mode1的方式儲存電腦的資料. Form2則沒有加上EDC與ECC, 整個磁區(2328Byte)皆可存放資料. 或許你會問, Mode2的磁區不是應該可存放2336Byte的資料嗎? 是的, 這里我們把那剩下的 8個Byte用來存放磁區的種類(A/V資料或是Data資料), 位置資訊(這個磁區在光碟片上的位置), 這樣光碟機才能辨識這個磁區是不是它要找的資料了. 在Mode2的軌道里,我們可以同時存在 Form1 與 Form2 的磁區.所謂資料交錯編排(Interleaving)主要目的是可以光碟機同時抓到語音/影像(A/V)資料與電腦資料(Data), 以使播放不至中斷. 舉例來說, 一個言講者的影像播放可同時配合他的聲音來同步播放, 不會斷續. 或是一段電腦動畫搭配著其語音說明敘述. 光碟機上特殊的硬體設計可讀取並分離交錯編排在光碟片上的資料, 聲音部份解壓縮後送到喇叭放出, 電腦資料則送進電腦內處理, 影視 / 動畫資料則被送到電腦或是電視上播放. 現在在市場上所看到的 Mode 2 光碟片包括了Video CD, CD-i, 與一些特殊的CD-ROM/XA光碟片.

綠皮書
綠皮書包括定義了CD-i的光碟片格式與CD-i的硬體規格, 這並且是所有規格書中唯一包括硬體規格的標准, 其中包括了中央處理單元(CPU), 作業系統, 記憶體, Video與 Audio 的控制器以及影音資料的壓縮方式等. CD-i 是被定義成一個消費性的電子產品, 也就是類似電視, 錄放影機等功能的產品, 它是可以直接接上電視, 並且採用遙控器控制, 它沒有軟式磁碟機(Floppy)與硬碟機(Hard Disk), 完全採用光碟機作為資料的輸入裝置, 並且採用即時性的作業系統(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 現在, 我們重新對CD-ROM的格式做一整理如下:

格式 說明
CD-Audio(CD-DA) 雷射數位音樂
CD-ROM High Sierra PC 資料原始標准(現已不用)
CD-ROM ISO 9660 MS-DOS & Machintosh 檔案標准
CD-ROM HFS Machintosh 高速檔案系統
CD-ROM/XA 黃皮書延伸標准
CD-I 互動式光碟
CD-I Ready 可用於一般雷射唱盤與CD-I
CD-Bridge XA的標准並可用於CD-I上
CD-R(CD-RRM) 單寫型CD光碟片
CD-MO 可讀寫型光碟片
CD-G CD音樂加影像(卡拉OK)
Video CD CD影碟(74分鍾MPEG-1規格)

各標准書規格說明
紅皮書(Red Book)
CD-Audio
2352 Audio Data

黃皮書(Yellow Book)
CD-ROM Mode 1
12 Sync 4 Header 2048 User Data 4 EDC 8 Blanks 276 ECC

CD-ROM Mode 2
12 Sync 4 Header 2336 User Data

黃皮書延伸規格--XA(Extended Architecture), 本規格均是屬於Mode 2下的規格
延伸.
CD-ROM Mode XA Form 1 (Computer Data)
12 Sync 4 Header 8 Sub-header 2048 User Data 4 EDC 276 ECC

CD-ROM Mode XA Form 2 (壓縮音樂、影像及照片)
12 Sync 4 Header 8 Sub-header 2324 User Data 4 EDC

綠皮書(Green Book)
所有 CD-ROM/XA 的規格加上對 CD-I 機器的硬體規格 (如 CPU 等) 及 CD-I
的作業系統的定義.

橘皮書(Orange Book)
CD-ROM

Lead-In&TOC Data Track Lead-Out Lead-In&TOC Data Track Lead-Out
<--------------- Session 1> <--------------- Session 2>

* Sync 同步信號, EDC(Error Detecting Code), ECC(Error Correcting Code)

[CD-R光碟的新標准DIS13490]
目前, 國際標准組織已經開始研究一種新的CD-R檔案格式, 尚未正式定案的格式叫做DIS13490, 此種標准容許使用者的資料維持跨越平台的交換性, 並可以在CD-R光碟片上更靈活的增加或修改資料.

唯讀式光碟機 CD-ROM 不負眾望, 已嚴然成為這個年代最重要的資料儲存和傳輸媒介. 放眼今日的電腦就可見一斑: 麥金塔電腦多數出貨時搭配了CD-ROM光碟機,多媒體電腦 (MPC-Multimedia PC) 更少不了它, 而幾乎每台 Unix 工作站也都內含 CD-ROM 光碟機, 以供安裝系統軟體之用.

造成光碟機產業成功的關鍵之一, 在於當初設立了 ISO 9660 標准, 使得各 CD- ROM 光碟片可通用於麥金塔、MS-DOS、Unix、VAX/VMS 等各種電腦平台上.

然而, ISO9660 驅動程式用在各種作業系統上的時候, 會產生一些設計上的問題舉例言之, 使用目錄列表指令要讀取Unix的檔案資料時, 因為部份有關目錄屬性等的 延伸資料是隨著檔案內容一起存放, 而非存放在目錄記錄區域內, 如此一來每當執行一項單純的目錄指令, 都得先到每個資料檔案所在的位置上搜尋相關資料, 造成時間的延誤與效率的不彰.

ISO9660 還有一個嚴重的致命傷, 那就是無法支援在光碟片上增加資料的功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Multi-Session 光碟片, 而當柯達相片光碟 (PhotoCD) 出現時, 這項ISO9660 的限制變成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因為相片光碟容許在已有相片資料的光碟片上再增加相片, 直至裝滿為止. 此外, 企業界可以藉助光碟記錄器, 將專業資料等自行生產製作成少量的光碟片. 他們可以分次寫入資料到光碟片上, 不會浪費光碟片的空間.

ISO9660 早在1988年就已設立. 過去幾年之間, 單寫型光碟 (Compact Disc Write Once, 簡稱 CD-R)技術已有長足的進步. 並由唯讀型光碟(CD-ROM)演變而成今日的CD-R.

其實在當時單寫型系統(WORM)有很多種, 應用方面也不同, 如12寸的單寫型光碟是用在記錄視訊資料(如影碟)或其他大容量資料的應用(如地政資料), 這種光碟片的容量一片在5.6GB (雙面). 另外在可讀寫磁光式光碟系統(MO)上, 也有一些廠牌將WORM 的功能加入, 其方式為採用材質不同之光碟片(即WORM DISC), 此類光碟機可使用二種型態的光碟片, 可讀寫磁光式式及單寫式光碟片, 達到雙功能的目的 (市場上稱之為Multi-Function光碟機), 現已很少見於市面. 而 CD-R 則為單寫型系統中應用最成功的產品.

相較於 ISO 9660, DIS 13490 這項新標准可說是青出於藍. 它對光碟片上的軌(Track)及段 (Session)提供了邏輯化的運用能力. 這項突破是利用現有CD-R標準的碟軌記錄達成的.各界接受這項新標準的經過, 也與接受 ISO9660 的管道如出一徹. 在當年ISO9660定案前是由High Sierra Group 所擬定的光碟片上冊(Volume)資料及檔案結構標准, 由歐洲電腦製造廠商公會ECMA加以修改, 並且設定為ECMA 119 標准,隨後被又被設為 DIS9660 標准, 最後定名為 ISO9660. 同樣地, 法蘭克福小組(Frankfurt Group, 由於首次集合的地點在德國法蘭克福而得名)起草了唯讀型光碟和單寫型光碟的 Volume 區架構及檔案結構標准, 也由歐洲電腦製造廠商公會 (ECMA) 加以修改, 設定為 ECMA168 標准.

目前, 這項命明為 DIS13490 的邏輯標准, 正由全球各界人士評估. 在評估其之後, 可能設定為 ISO13490 標准. 請讀者留意: 本文中所指的「橘皮書」是對 CD-R所定的實體(Physical)標准, 而 DIS13490 則是訂出 CD-R光碟片上資料的邏輯架構 (Logical).

唯讀型光碟的基本概念
在詳述 CD-R冊區資料及檔案架構之前, 先簡單介紹目前所通用的ISO9660架構.這項標准將光碟片劃分為四個主要部份, 分別為「冊區說明」(Volume Descriptors)、「路徑表格」(Path Table)、「目錄記錄」(Directory Records) 和「擴充屬性記錄」(Extended Attribute Records, 即 XAR). 這四個區域均用以說明資料組織情況, 因此統稱為「描述區」(Descriptors).

在「冊區說明」區域, 主要記載了檔案路徑、根目錄及其他光碟重要資訊在光碟上的位置,在此與CD-R光碟最大的不同即是: 唯讀型光碟上的目錄及檔案位置一但被設定後就固定無法變更,因此唯讀型光碟上的檔案路徑及根目錄的位置資料是記錄在「冊區說明」區域內. 「路徑表格」區域內描述的是根目錄和子目錄之間的關系. 而「目錄記錄」區域是列出各目錄下的子目錄或檔案名稱.

這種架構的機能, 可以提供系統兩種方式來回讀取唯讀型光碟上的樹狀檔案目錄.其一是經由「目錄記錄」, 其二是經由「路徑表格」. CD-R 應用這種方式處理檔案,一但更動了某個檔案或目錄, 就得隨即將每筆目錄記錄重新寫入. 因此之故, 在 CD-R檔案結構下, 各目錄與各檔案之間的關系僅載於「路徑表格」, 換言之, 在CD-R 檔案結構之下的「目錄記錄」並不包含子目錄或檔案的指標.

ISO9660的最後一個區域「擴充屬性記錄」(XAR) 則提供了檔案或目錄的所有者(Owner)及群組 (Group) 的識別碼 (ID) 和架構記錄. 然而,「擴充屬性記錄」系記錄在檔案或目錄上, 因此常會阻礙光碟機的運作. 在 CD-R 檔案架構上, 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在後文中解釋.

DIS13490 描述區所使用的內部結構資料欄, 與 ISO9660 內部格式所使用資料欄的格式及數值近似. 然而部份資料欄位已經加以修改, 以便 DIS 13490 的結構可支援Posix. 這樣一來, DIS13490 標准便足以涵蓋市場中主要的作業系統, 如 DOS、Mac-OS和 VMS 等等, 其實這些系統廠商的研發者, 都是當初法蘭克福小組的成員.

每當連置(mount)上一個冊區(Volume)時, 作業系統都得了解記錄在該媒體上的資料種類及格式. DIS13346 (非單次連續寫入性媒體 nonsequential write-once media 及可重復讀寫式媒體 rewritable media 的冊區及檔案標准)、DIS13490、可能還有一種新的磁帶標准為此特別共同訂定了叄者通用的冊區辨識流程. 藉此, 系統可以將適當的冊區標准安裝在適合的媒體上, 之後再利用這種媒體來開機. 此外, 字元集的定義系由ISO9660 標准擴充而成, 對特殊字元的需要已經大幅降低了.

ISO9660 所定義的「擴充屬性記錄」部份業已取消, 因為在目錄及表格路徑內記錄延申屬性的區域已擴充了其記錄的功能.

IS13490 標准
分為四部份, 概述如後:

第一部份: 總論, 列

Ⅶ cd光碟 歷史

荷蘭飛利浦(Philips)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來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

1982年,由飛利浦公司和索尼(Sony)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盤的紅皮書(Red Book)標准。由此,一種新型的激光唱盤誕生了。CD-DA激光唱盤記錄音響的方法與LD系統不同,CD-DA激光唱盤系統首先把模擬的音響信號進行PCM(脈沖編碼調制)數字化處理,再經過EFM(8~14位調制)編碼之後記錄到盤上。

在80年代中期,光碟的發展非常快,先後推出了WORM光碟、CD-ROM光碟、磁光碟(MOD)、相變光碟(PCD,Phase Change Disk)等新的品種。這些光碟的出現,給信息革命帶來了很大的推動。

(7)cd發明擴展閱讀:

光碟的一些分類:

1、CD:(Compact-Disc)光碟。CD是由liad-in(資料開始記錄的位置);而後是Table-of-Contents區域,由內及外記錄資料;在記錄之後加上一個lead-out的資料軌結束記錄的標記。在CD光碟,模擬數據通過大型刻錄機在CD上面刻出許多連肉眼都看不見的小坑。

2、CD-DA:(CD-Audio)用來儲存數位音效的光碟片。1982年SONY、Philips所共同制定紅皮書標准,以音軌方式儲存聲音資料。CD-ROM都兼容此規格音樂片的能力。

3、CD-G:(Compact-Disc-Graphics)CD-DA基礎上加入圖形成為另一格式,但未能推廣。是對多媒體電腦的一次嘗試。

4、CD-ROM:(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只讀光碟機。1986年, SONY、Philips一起制定的黃皮書標准,定義檔案資料格式。定義了用於電腦數據存儲的MODE1和用於壓縮視頻圖象存儲的MODE2兩類型,使CD成為通用的儲存介質。並加上偵錯碼及更正碼等位元,以確保電腦資料能夠完整讀取無誤。

閱讀全文

與cd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