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味精是誰發明的
原始味精是日本人池田菊苗和鈴木三郎助發明的。現代味精是中國人 蘇遠志發明的
㈡ 味精是由誰發明的
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每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㈢ 味精是誰發明的
味精的發明者是:1908年,日本東京帝國的化學教授池田葡苗,他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很重,時間很緊,所以經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 池田夫人是位賢妻。有一天,池田夫人在日比谷公園召開的全國共同進步會上,見到了池田先生最喜歡吃的海帶,順便買了一些海帶帶回家。當晚,池田夫人准備了豐盛的晚餐,照常晚歸的池田教授正狼吞虎咽的吃著可口的家餚,忽然停住,問:「今天這碗湯怎麼這么鮮美?」說著便用小勺子攪動了幾下,發現湯碗中外加幾片海帶。池田教授不禁自言自語「海帶里有奧秘。」池田教授沒有放過這個閃念對海帶進行了化學分析,經過半年多的辛勤勞動,終於發現海帶含有谷氨酸納鹽,並提煉這種物質,定名為「味精」。 為了工業化生產味精,池田教授進行了各種實驗,發明了小麥提取法,後又以脫脂大豆為原料,採用鹽酸水解法製造,原料更豐富,使味精得以推廣。現在,味精已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了。
㈣ 味精誰發明的
若說生活中有哪些調味品是絕對少不了的,那無疑有兩種,其一是鹽,其二就是味精了,現在先不管鹽的由來,還是先來說說味精吧,親們知道味精是怎麼來的嗎?還有味精又是那個國家的人發明的呢?是誰發明了味精?以上問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一一揭曉。
1、味精是哪國人發明的
由上述我們可知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當池田菊苗把味精的研究成果發明了之後被一個叫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看到了,而當時的木三朗助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星辰美文網www.meiwen1314.com)
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xing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
2、味精是誰發明的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從它誕生至今只有100多年。而說到味精的發明,則純屬一種偶然了。他的發明者是日本的一名教授,名叫池田菊苗。據記載,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
味精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海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這一研究,就是半年。
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㈤ 味精的發明者
味精發明者:池田菊苗(日本)
發明時間:1908年
「家有味之素味精的最早稱呼,白水變雞汁」,這是味精最初的廣告語,此語道出了味精的神奇和奧秘。原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要成分的味精出現了,其鮮度為原來味精的160倍。
㈥ 味精的發明者是
菜餚里加點味精,你吃了會覺得更加美味可口,那麼味精是怎樣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那是1908年的一天,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池田菊苗化學教授,正狼吞虎咽地吃著妻子准備的可口菜飯。忽然他停止進餐,怔了一會,問妻子:「今天這碗湯怎麼這樣鮮美?」他用小勺在場碗中攪動幾下,發現湯中只不過是海帶和幾片黃瓜。便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海帶里有奧妙!
此後,教授對海帶進行了詳細的化學分析。經過半年時間,終於發現海帶含有谷氨酸鈉並提煉出此種物質。正是由於它,大大提高了菜餚的鮮美。於是便將其定名為「味精」。
池田教授還發明了用小麥、脫脂大豆為原料製造味精的方法,從而使原料來源更加豐富,生產更加廣泛和普及。不久,味精便在全世界風行起來。
㈦ 味精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海帶湯蒸發後會留下一種棕色晶體,即谷氨酸。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將谷氨酸鈉稱之為味之素,後傳入中國,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風靡全世界,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後來一個叫吳蘊初的年輕人反復研究發現,味精就是谷氨酸鈉,早在1866年德國里德豪森博士就在植物蛋白質中提取出來了。
1925年,吳蘊初將自己的生產工藝公開,以做好向歐美行銷的准備。1926~1927年吳蘊初還將「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產技術等,向英、美、法等化學工業發達國家申請專利,並獲批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國的化學產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
1926年,佛手牌味精獲得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0年,1933年,吳蘊初的味精繼續在世界博覽會上連續獲得獎項,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歐洲等海外市場。日本「味之素」在東南亞的市場也被中國產品取代。
(7)味精發明者擴展閱讀:
味精的挑選:
1、優質味精顆粒形狀一致,色潔白有光澤,顆粒間呈散粒狀態,稀釋至 1:100的比例口嘗仍感到有鮮味。
2、劣質味精顆粒形狀不統一,大小不一致,顏色發烏發黃,甚至顆粒成團結塊,稀釋至1:100的比例後,只能感到苦味、鹹味或甜味而 無鮮味。
3、常見的味精摻假物主要有食鹽、澱粉、小蘇打、石膏、硫酸鎂、硫酸鈉或其它無機鹽類。
㈧ 味精是什麼時候什麼人發明的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每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鈉時要放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
在這項工作中,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製得谷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谷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桿菌。谷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桿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谷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
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只耗用小麥3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後,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只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面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鈉時,它才會同谷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里製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
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歷史老人在邁越80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
㈨ 味精的歷史和發明者
味精,這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調料。人們要想吃到味美可口的大餐,那就離不開味精。可你知道,味精是誰發明的嗎?這個人就是出生於上海、人稱「海上味精大王」的吳蘊初。
1891年,吳蘊初出生在上海嘉定一戶富足的家庭里。1906年起,清朝廢除了科舉制度。學習成績優異、本來想考取功名的吳蘊初,只得考入新式的上海兵工學堂。但進了學堂,卻又不得不面臨無錢讀書的窘境,因為吳家破產了。怎麼辦?好強的吳蘊初來到上海著名的外白渡橋邊幫人推人力車。推一次,人家就會賞他幾文錢。這個活兒,他一干就是六年。6年間,他一邊在兵工學堂讀書,一邊幫人推車,同時在一所小學兼課教算術。
1912年,吳蘊初從兵工學堂順利畢業後,被恩師杜博推薦到漢陽鐵廠做化驗師。雖說這份工作收入穩定,但他並不滿足。1915年冬天,在實業救國夢想的驅使下,吳蘊初離開漢陽鐵廠前往天津,准備參與籌辦硝鹼公司。可事與願違,公司沒有開成,已經身無分文的吳蘊初只好返回了武漢。恰巧,漢陽鐵廠決定試制國際上用於築爐的矽磚和錳磚,可鐵廠里的技術人員都幹不了。鐵廠老闆想到了吳蘊初,誠邀他回廠解決問題。吳蘊初憑借過硬的知識與素養,很快就試制出了中國首例矽磚和錳磚。從此,吳蘊初在業界聲名鵲起,開始有一些廠家邀請他入伙做生意。就這樣,25歲的吳蘊初在漢陽兵工廠做制葯課課長、少校軍銜;同時與漢口燮昌火柴廠老闆宋偉臣合辦硝鹼公司,宋老闆出資,吳蘊初出技術並任總工程師兼廠長,利用兵工廠的廢液生產硫酸鉀。
1920年,吳蘊初回到上海繼續發展實業。但他與人合開的幾家公司都不是很順利,而且有的還陷入了困境。就在此時,吳蘊初在報紙上看到了一條消息。說日本東京大學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帶湯後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能找出海帶湯如此鮮美的原因呢?於是,他利用半年的時間,從10公斤的海帶中提取了零點二克的谷氨酸鈉。家庭主婦們只要在湯里放一點點這玩意,這道湯立馬就變得鮮美無比。隨後,池田教授和鈴木三郎合作改進了製造方法,開始批量生產谷氯酸鈉,並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味之素。此刻上海灘有的商家櫃台,已經擺上了這種日本產的味之素。
這件事,給了吳蘊初很大的啟發:人家是化學教授,我也是學化學的,人家能發明味之素,我為什麼不能!他立馬決定研製味精。說干就干,他決定從麵粉里提取谷氨酸鈉。沒有實驗室,他就在自己家裡研製;缺少助手,他就讓妻子幫忙。經過無數個日夜的鑽研,他用最簡陋的方法把谷氨酸鈉提取出來,再加工製作,終於做成了優質的國產化學調味品:幾十克晶瑩剔透的白色粉粒。
可要想把這些小粉粒製作成產品,必須讓人認可、有人投資才行。於是,他來到上海著名的聚豐園飯店,當著眾人的面在自己點的湯里撒下這些白色粉粒,然後津津有味地吃起來。眾人一嘗,紛紛叫好:這湯太好喝了!在座的人中,就有一位是上海著名的大老闆張逸雲的業務推銷員。第二天,這位推銷員就把吳蘊初介紹給張逸雲。二人一見面,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當下決定張逸雲出資金、吳蘊初出技術,開始生產味精。同時,吳蘊初將專利技術在北洋政府農商部申報發明獎勵申請,1923年5月得到批復,正式命名為佛手味精。隨後,他將味精配方公開,申請國際了專利,這也是中國境內首例申請國際專利的產品。
佛手味精一上市,廣受歡迎,銷售火爆,利潤滾滾而來。吳蘊初遂開設天廚調味品製造廠,大批量生產佛手味精,事業一帆風順。隨後,吳蘊初出資組建中華工業化學研究所;創立天原公司,在國內首次生產鹽酸、鹽鹼、漂白粉等化工產品;成立天盛公司,生產化學陶器,填補了國內一項空白;創立天利公司,解決了氫氣、硝酸、液氨的排放問題。
僅用了十年時間,吳蘊初就成為中國化學工業的領軍人物。
事業有成的吳蘊初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始終抱有愛國之心。1933年,他捐資12萬元購買了一架德國飛機,取名「天廚號」支援抗戰。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毛澤東來到重慶,住在桂園。吳蘊初出面牽頭,邀請重慶工商界人士到桂園和毛澤東座談,與毛澤東暢所欲言,毛澤東還留大家吃飯。為了感謝吳蘊初細心周到的安排,毛澤東還在離開重慶之前,派王若飛和鄧穎超到吳蘊初家,當面感謝他。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慶典,吳蘊初受邀來到北京,周恩來和鄧穎超在中南海接見了他。見到吳蘊初時,周恩來第一句話就是:「味精大王來了,歡迎歡迎!」這讓吳蘊初感到十分溫暖。1951年,吳蘊初又捐獻了一架米格——15噴氣式戰斗機給志願軍空軍,再次展現出他胸中的民族大義。
1953年10月15日,62歲的吳蘊初不幸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走完了他愛國的一生
㈩ 味精是誰發明的他是哪國人
味精的發明人是池田菊苗,他是日本人。
池田菊苗,日本化學家,出生於京都,曾留學歐洲,東京帝國大學教授。1908年,他發現海帶的味道源自谷氨酸鈉,谷氨酸鹽能產生鮮味的感覺,其後他取得味精的專利,成立「味之素」,1913年任日本化學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