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愛發明風箏

我愛發明風箏

發布時間:2021-12-19 14:31:03

① 誰發明了風箏

風箏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國外認為是人類最早的飛行器之一,但風箏是由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卻一直眾說紛紜。

風箏又名紙鳶,紙鳶的前身是木鳶,其實是古人所製造的早期飛行器,可惜這種技藝早已失傳,古籍上只有片斷的記載。有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發明了風箏。史書記載,公輸般所造的木鳶,在天上能連飛三日。如果把木鳶作為中國最早的風箏來看的話,那麼魯班就是最早製作風箏的工藝者。但也有人根據史書記載,認為世界上第一隻風箏是墨子製造的。

還有許多人指出,木鳶與風箏並不是一回事。木鳶是用木頭製作的靠滑翔前進的鳥形飛行器,而風箏是用紙糊以牽引為動力的飛行器,風箏的真正發明者是韓信。因為史書上曾記載過,韓信率大軍圍楚軍於垓下,日夜趕制了一紙風箏,派一個身輕的年輕人坐在上面,悄然飛到楚宮上空,唱起了凄婉的楚歌,來渙散楚軍的鬥志。雖然這個記載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已正式使用風箏的稱謂了,說明那時紙糊的風箏已出現了。

也有人對韓信發明風箏的說法表示懷疑,因為古籍所記載韓信使用的紙鳶,並沒有提到用繩子牽引這個關鍵問題。而五代時的李鄴所做的糊紙引線的風箏,才是真正意義的風箏。但把風箏的發明推遲到五代也不太符合事實,因為遠在南北朝時的簫梁時代,已有記載,說明風箏使用在軍事方面了,這個時間是公元549年,比李鄴早4個世紀。

② 風箏是如何發明的

風箏是為了軍事的需要才發明的。相傳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就曾回削竹為鵲,「做木鳶以窺宋答城」。魯班創制的木鳶,可以稱之為風箏之祖了。

據史料記載,風箏的發明者是漢朝的韓信。清人筆記中有這樣的傳說:楚漢相爭時,韓信率軍圍項羽於垓下,韓信令人以牛皮製風箏一具,叫身材輕巧的張良乘著風箏飛上天空,吹起思鄉之曲,使八千楚軍產生了思鄉怨情,紛紛離去,從而戰勝了項羽。明朝陳眉公寫的《白石樵真稿·辯風箏》一文中記有:北朝文宣帝十年時,官府大殺姓元之人。為救出在押鄉親,一名叫黃頭兒的人率人放起風箏,使押在金鳳樓的親均乘風箏飛走了。

③ 風箏是誰發明的

風箏不僅是現代人所喜愛的一項娛樂活動,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外稱風箏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之一,但風箏是由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風箏又名紙鳶,紙鳶的前身是木鳶,其實是古人所製造的早期飛行器,可惜這種技藝早已失傳,古籍上只有片斷的記載。有人認為,風箏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發明的。史書記載,公輸般所造的木鳶,在天上能連飛3日。如果把木鳶作為中國最早的風箏來看的話,那麼魯班就是最早製作風箏的能工巧匠。但也有人根據史書記載,認為世界上第一隻風箏是墨子製造的。

還有許多人指出,木鳶與風箏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木鳶是用木頭製作的靠滑翔前進的鳥形飛行器,而風箏是用紙糊以牽引為動力的飛行器,風箏的真正發明者是韓信。因為史書上曾記載過,韓信率大軍圍楚軍於垓下,日夜趕制了一紙風箏,派一個身輕的年輕人坐在上面,悄然飛到楚宮上空,唱起了凄婉的楚歌,來渙散楚軍的鬥志。雖然這個記載可能有些誇張,但已正式有風箏這個說法,說明那時紙糊的風箏已出現。

也有人對韓信發明風箏的說法表示懷疑,因為古籍所記載韓信使用的紙鳶,並沒有提到用繩子牽引這個關鍵問題。而五代時的李鄴所做的糊紙引線的風箏,才是真正意義的風箏。但把風箏的發明推遲到五代也不太符合事實,因為遠在南北朝時的蕭梁時代,已有明確記載,說明風箏已經應用於軍事方面,這個時間是公元549年,比李鄴早四個世紀。

總之,風箏的發明者到底是誰,一時還難以確定,有待進一步研究。

④ 關於發明風箏的小作文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 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煉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歷史起源
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明.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是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風箏的故鄉-山東濰坊

中國風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徵「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製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餘」,「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徵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像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徵,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裡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其他國家
各國風箏的特點及風俗
雖然對於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風箏的起源在中國,大約在8世紀時傳播到世界各國.
一般而言,由於亞洲地區盛產竹材,適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結構設計,並且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個人色彩;而西方國家因為缺少竹材而以玻纖或碳纖為材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

不過由於材料、氣候和民俗習慣的差異,而演化出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風箏,例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就轉化成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各型月箏;而硬拍和米字結構傳到韓國發展成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則以浮世繪風格傳揚於世.至於傳到歐美地區的風箏以風箱、傘翼及十字結構為主,因此以各種立體造型及三角翼等幾何圖案為設計主流.
馬來西亞:傳說很美麗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裡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
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製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
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製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
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志.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
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韓國:風穴風箏獨樹一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
一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一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為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為靈活,屬於打鬥風箏的一種.
泰國:風箏也有男女之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荷蘭:曾造出世界最大
現在的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一隻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製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為航空學的裝置之一.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一種老少咸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
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折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現在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

風箏藝術概況

中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這點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但要認真研究起來,記述中國風箏的詳細資料卻不多,而專述中國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就更少.中國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個記述中國風箏技藝的專著,但至今不只還見不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此說是否屬實,曹氏是否確有廢藝齋集稿這套著作,也還缺少足夠的旁證材料,學術界還在爭論之中,沒有結論.從主觀願望上講,我們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為後代留下一本有關中國風箏技藝的寶貴資料,供今人繼承和發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實,我們只能等待著這方面新的發現.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傳的譜式了.如傳說宋徽宗的「宣和風箏譜」是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見到.其他就是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今天還能找到一些.中國雖然這些譜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貴的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鐵庵著的「風箏譜」一書較有價值,不足之處是沒有圖,這也許是由於當時印刷出版條件和資金的限制有圖而未印出來.中國除「譜」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條」,即製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准竹條,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如北京「風箏哈」家就有一捆流傳幾代的「條」.這就補充了「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使風箏技藝的流傳更加完整.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之外,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這就是在民間藝人中使用的「訣」.這是為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歌訣」或「切口」.由於藝人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或切口往往有音無字、或有字無形,在流傳中丟失、修改、訛誤很多.中國對風箏技藝的討論主要是以上述流傳下來的有限的文化遺產做為歷史背景的參考,以現存的傳統中國風箏為根據,用科學的工藝技術和飛行力學原理進行分析,希望它能為今後中國風箏技藝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一點參考.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前輩同好,有識之士和青少年朋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指正.

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如「扎」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
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風箏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⑤ 風箏是由誰發明的

風箏發明者是墨翟(相傳)。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版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權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5)我愛發明風箏擴展閱讀:

風箏的構造: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志、動物、蝴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有人設計出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

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餘人來放。

⑥ 風箏的發明人是誰

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此據有《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另據為《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因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據此說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於齊魯一帶。近代持此說的還有曹雪琴,在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中這樣寫道:觀夫史籍所載,風鳶之由來久矣,可征者實寡,非所詳也;惟墨子作木鳶,三年而飛之說,或無疑焉。蓋將用之負人載物,超險阻而飛達,越川澤而空遞;所以輔輿馬之不能,補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無所傳。
第二種說法是,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依據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卷八紙鳶》中說: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即羊車兒之說。支持此說的文章引用的不少,在《資治通鑒》是這樣描述的:高州剌史李遷仁、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一。台城與援軍信命已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第五種說法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劉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風箏的製作與和放飛》一書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見解。他們認為,風箏的直系祖先不是木鳶,而是測風的鳶旗。鳶旗緣於以鳥羽測風。

⑦ 風箏是跟據什麼發明的

風箏發明者是墨翟(相傳)。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

⑧ 風箏是誰發明的

風箏發明於中國,至今已有近2000
年的歷史。傳說風箏的發明人是劉邦的大將韓信。他把楚國軍隊困在垓下時,製造風箏,叫身材輕巧的張良坐著風箏,飛上天空,高唱楚歌,使歌聲順風傳送到遠處的楚營里,是為「四面楚歌」。
風箏最初是為了軍事需要而發明的。自漢朝以後一直到唐朝,風箏還是軍用品。爾後才從軍用逐漸轉到游戲、娛樂。風箏在本質上是一種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它是利用空氣動力升空的原始飛行器,其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相似。它大約在14
世紀傳入歐洲,對飛機的發明有重要影響,可以說風箏是現代飛機的祖先。
人類飛行最早是受到動物,特別是鳥類飛行的啟發。當時的人,以為只要插上帶羽毛的翅膀,就可以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我國西漢末年的王莽時代,就有人做了嘗試。據《漢書·王莽傳》中說:漢朝為了攻打匈奴,玉莽廣泛徵募有特殊技能的人。一天,來了一位打獵的青年,說自己會飛,可以從空中偵察匈奴。王莽說:好,那就請你飛起來讓我看看吧。這位自稱會飛的青年用大鳥的羽毛做了一副大翅膀,用繩子綁在兩臂上,他的頭和身上都披戴羽毛,把翅膀、羽毛用環和帶子系住,只見他把兩翼左右平伸,像老鷹一樣,從高空滑翔下來,飛了幾百步遠。可惜,由於無法控制速度,他在落地時摔成重傷。這是我國史書上記載的最早的人力飛行試驗,這位勇敢的青年可以算是近代滑翔機的創始者了。

⑨ 風箏的歷史及製做方法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採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根據自己的愛好製成各種各樣的風箏骨架,比如蜻蜓狀、蝴蝶狀。

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繫上線,風箏就做好了。這時,你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塗上你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繫上絲帶,掛上紙環。但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因為附件太多了會使風箏飛翔失衡。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也有一種大型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風箏尺碼由10~20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竿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製作風箏,首先我們准備的工具有漿糊、紙刀,材料有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製作方法如下:

1.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1/3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23寸。然後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寸。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接下來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住: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1/3,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再將它貼好。

3.下面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了。

4.風箏的尾巴是風箏平衡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使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斜的一方。

5.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而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閱讀全文

與我愛發明風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