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類為什麼會發明數學
世界數學發展史 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亦被古希臘學者視為哲學之起點。數學的希臘語μαθηματικ??(mathematikós)意思是「學問的基礎」,源於μ?θημα(máthema)(「科學,知識,學問」)。 數學的演進大約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續發展,或是題材的延展。第一個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數字,其對兩個蘋果及兩個橘子之間有某樣相同事物的認知是人類思想的一大突破。 除了認知到如何去數實際物質的數量,史前的人類亦了解了如何去數抽象物質的數量,如時間-日、季節和年。算術(加減乘除)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證實了當時已有幾何的知識。 更進一步則需要寫作或其他可記錄數字的系統,如符木或於印加帝國內用來儲存數據的奇普。歷史上曾有過許多且分歧的記數系統。 從歷史時代的一開始,數學內的主要原理是為了做稅務和貿易等相關計算,為了了解數字間的關系,為了測量土地,以及為了預測天文事件而形成的。這些需要可以簡單地被概括為數學對數量、結構、空間及時間方面的研究。 到了16世紀,算術、初等代數、以及三角學等初等數學已大體完備。17世紀變數概念的產生使人們開始研究變化中的量與量的互相關系和圖形間的互相變換。在研究經典力學的過程中,微積分的方法被發明。隨著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研究數學基礎而產生的集合論和數理邏輯等也開始慢慢發展。 數學從古至今便一直不斷地延展,且與科學有豐富的相互作用,並使兩者都得到好處。數學在歷史上有著許多的發現,並且直至今日都還不斷地發現中。依據Mikhail B. Sevryuk於美國數學會通報2006年1月的期刊中所說,「存在於數學評論資料庫中論文和書籍的數量自1940年(數學評論的創刊年份)現已超過了一百九十萬份,而且每年還增加超過七萬五千份的細目。此一學海的絕大部份為新的數學定理及其證明。」
2. 為何科學家會發明的一些新的東西
科學家們在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進行一項更深入的探索與研究,從而發版明一些新的權東西。這里要闡明下,有理論的不一定是科學家,是科學家的不一定是發明家,但逆反過來說都是事實。科學家之所以會發明新的東西,一、可能是工作的需求,二、可能是滿足好奇心,三、可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也還可能是其它的原因
3. 科學原理有突破了,就會有很多全新的科技發明形成科技大爆炸的局面
這要看這個突破的影響范圍和價值了。評判它的價值是有一定標準的。所謂重大突破,應該至少在世界頂級雜志上發表,然後有超高的引用率,最後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這仍然還遠遠不夠,必須是能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突破。現在看來不可能再有能與三次工業革命比肩的突破了。計算機的發明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正在進行時。
4. 為什麼科技發達的我們還要發明新東西
正如孔子所說,止於至善是一種境界,因為完美是沒有的,只有不斷地接近完美。
科技也一樣,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創造新東西。
5. 為什麼世界上會發明
人類的兩個特性是自戀和懶惰每發明創造一件新的發明人類就可以比以前更加輕松的懶惰而這個發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效用會慢慢減少所以為了更加舒適的懶惰人們只有不斷的發明新的發明
6. 發明的產生原因
每一個時代的技術發明都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狀況密切相關,並且取決於發明者的素質、能力和思維方式。
滿足並符合社會需要是作出技術發明的基本條件。社會需求的增長提出新的技術目標。原有的技術手段同新的技術目標的矛盾,推動和激勵發明。在技術活動中,由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綜合,也會導致創新的技術構想和發明,新的技術成果又能引發出新的需求,並有助於新發明的推廣應用。
發明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新的技術方案往往要經過多次、幾十次乃至幾百次的試驗,克服許多困難和挫折才得以形成。勇於獻身、堅忍不拔、刻苦鑽研和勤於實踐,是發明者的基本素質。
新的技術構思和技術方案的提出,以深刻理解已有技術的機制和洞察其症結為前提,而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取決於充實的知識背景。隨著技術發明難度的增大,對知識的需求程度也愈高,不僅要有一般專業知識、跨專業知識,還要有雄厚的基礎科學理論知識和數學知識。
發明就是要標新立異乃至異想天開,把似乎不可能的事轉化為現實,而不拘泥於陳規。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揮,在醞釀形成新設想的過程中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想像、猜測 、直覺、靈感與創造密切相關。
一種技術目標可能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到。為實現某種功能要求的技術發明,往往也有幾種方案,每種方案又可能包括若干可供選擇的子方案。發明者既要有廣闊的視野,又要善於根據功能價值關系、資源環境等綜合因素,對多種技術方案作出比較、篩選和驗證。形成和確定新的技術方案 ,要以科學的思維方法為指導。技術發明的經驗總結,有助於科學技術方法論的完善和應用。
7. 工業革命產生新發明的共同影響!
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大幅度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
2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產生了對立的兩大新興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勢力隨著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而膨脹,逐漸戰勝了封建勢力,掌握了政權:無產階級逐漸覺悟,為改變自己受剝削受壓迫的悲慘地位,開始斗爭。
3改變了社會生活,城市化興起。
4民族解放運動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也不斷發展。歐洲爆發了三次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漸形成發展。
5工廠制度形成,自由主義經濟盛行。
6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客觀上把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傳播到世界各地,使整個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改變了世界面貌。7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二、消極影響:
1無產階級遭受到日益深重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貧困
2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奴役當地人民,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落後,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的局面
3機器的使用造成了環境污染。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並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8. 為什麼要不斷發明新材料
這樣才會進步··
9. 未來的世界會出現什麼新發明或者說會變成什麼樣子。
首先,我這里只講近百年科技進展想像(太遠的就是瞎猜了)
1核聚變,老生常談的玩意,這能讓我們徹底擺脫現有能源的限制,汽車不再燒汽油,而是用電瓶,而且電價非常低,那些有用的石油資源可以用在化工上,而不是燒掉浪費。
2鋰硫電池,想像一下手機充一次電能用半個月,電動汽車輕輕鬆鬆跑個幾百公里,是的,鋰硫電池就是有這樣的恐怖能量密度。
3磁懸浮/真空管高速列車
磁懸浮我們早就有了,磁懸浮在世界上為何不能推行並不只是一幫神經病認為磁懸浮充滿輻射會讓人類變成喪屍,主要原因還是太費電。但當我們有了核聚變,這一切都不是問題。
插一句,磁懸浮為什麼好,上海磁懸浮運行速度是600公里每小時(我親自做過),復興號運行速度是450公里每小時(當然了,肯定比上海磁懸浮要穩,上海師磁懸浮抖成啥樣子)(日本好像在建一個超級工程,也是磁懸浮,不過運行速度是恐怖的750公里每小時)
那麼真空管呢?答案是1500公里每小時。理論速度可以達到3000。可能你看出來了,對的,民航客機就是這個速度。也就是說,你在上海,早上起來,上車,15分鍾後到杭州吃個早飯,然後再回來上班,來回只要半小時。
4 6G以及7G技術
網路技術,5G看起來已經不可思議了,那麼6G甚至7G呢?好像也不遠吧
首先一點就是萬物互聯,這也是老生常談了,但這次不一樣,因為,你可能不需要電腦了。超快的網速和極大的計算量使個人電腦失去了處理信息的優勢,於是未來很有可能個人電腦將成為過去式。反而,每個人可以通過終端獲得中央超算的計算配額來進行計算。
5一些比較黑暗的推測
假設1:近百年內我們沒有研究出可控核聚變
戰爭,核戰爭,石油和水資源的耗盡將會讓各國陷入瘋狂,南極洲到底是誰的?太平洋底那麼多油氣是誰的?
假設2:近百年內我們沒有研究出星際采礦技術和近軌道居住地
稀有金屬的耗盡會讓地球文明的材料學變成一個笑話,沒有良好的金屬,飛船壓根沒法上天,那文明也可以說是完蛋了。
10. 我們為什麼要提倡不斷創新
什麼是創新
創新,也叫創造。創造是個體根據一定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的條件,產生出新穎、有價值的成果(精神的、社會的、物質的)的認知和行為活動。
創新的最主要特點是新穎性和具有價值。
1、新穎性。新穎性包括三個層次:(1)世界新穎性或絕對新穎性(2)局部新穎性(3)主觀新穎性,即只是對創造者個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
2、具有價值。這個特點與新穎性密切相關,世界新穎性的價值層次最高,局部新穎性次之,主觀新穎性更次之。
大衛.史密斯發明了"郵包炸彈"梅利莎病毒,到案發時已使100萬台電腦癱瘓,造成800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這不是創造價值,而是價值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