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橋梁發明人

橋梁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12-19 04:10:58

1. 中國古代橋梁發明

周秦時期,梁索浮三種橋型已經具備;兩漢時期,以棧橋建設為主;隋唐時期,技術日益成熟,達到飛躍;兩宋時期,全面開展,大規模進行;元明清時期,日趨鼎盛,清末發生轉折。

始建於公元605-616年的趙州橋,橫跨於趙縣洨河之上,是一座大拱兩端疊加分流用小拱的敞肩單孔弧形石橋,由28道石拱券縱向並列砌築而成,其建築結構之奇特,自古有「奇巧固護,甲於天下」的美稱, 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

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橋,對世界後代的橋梁建築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在歐洲,最早的敞肩拱橋為法國在亞哥河上修造的安頓尼鐵路石拱橋和在盧森堡修造的大石橋,但它比中國的趙州橋已晚了近1100多年。

中國古代木橋、石橋和鐵索橋都長時間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在橋梁發展史上曾占據重要地位,為世人所公認。例如,據文獻記載,中國早在公元前五十年(漢宣帝甘露四年)就建成了跨度達百米的鐵索橋,而歐美直到十七世紀尚未出現鐵索橋。

1665年徐霞客的《鐵索橋記》詳細描述了1629年在貴州境內建造的一座長約122米的鐵索橋。法國傳教士於1667年出版了一本《中國奇跡覽勝》,書中也介紹了中國鐵索橋。世界科技史家英國李約瑟博士指出:這兩本書直接啟發了西方人建造鐵索橋的嘗試。

十八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造就了近代科學技術,也使歐美各國率先進入現代橋梁工業新時代。不幸的是,中國自十三世紀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起,科技就停滯不前,到十七世紀明朝時已開始落後於西方。清朝政府又奉行閉關自守的愚昧政策,夜郎自大,終於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慘敗,使中國遭到列強的侵凌,蒙受了百年恥辱。

回顧舊中國的橋梁,長江是天塹,黃河上的三座橋梁:津浦鐵路濟南鐵路橋,京漢鐵路鄭州鐵路橋和蘭州市黃河橋以及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中的一些橋梁也無一不是由洋商承建的。我們唯一能引以自豪的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興建的杭州錢塘江大橋。該橋由他帶領一批留學生自行設計和監造,但承包商仍是比利時人。

2. 世界歷史上橋梁的發展歷史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2)橋梁發明人擴展閱讀: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歷史和現狀上看,絕大多數橋梁均架設在水面上,只有閣道橋和現代城市的行人天橋和行車天橋,是架設於高樓崇閣之間或通衢大道之上。

從對天生橋的利用到人工造橋,這是一個歷史的飛躍過程。從簡單的獨木橋到今天的鋼鐵大橋;從單一的梁橋到浮橋、索橋、拱橋、園林橋、棧道橋、纖道橋等;建橋的材料從以木料為主,到以石料為主,再到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然而,中國橋梁建築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橋」。到了當代中國,所建造的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等,更受到世人稱贊。

可見,中國的橋梁,經過了一個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的發展過程,愈趨成熟。中國在發展橋梁方面於 14 世紀以前處於領先地位,今天,她依然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橋梁大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3. 中國橋梁專家是誰

茅以升:中國當代第一位橋梁專家

茅以升,字唐臣,江蘇鎮江人,1896年生。茅以升從小好學上進,善於獨立思考。他10歲那年,過端午節,家鄉舉行龍舟比賽,看比賽的人都站在文德橋上,由於人太多把橋壓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壓在茅以升心裡。他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造下最結實的橋。從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橋,不管它是石橋還是木橋,他總是從橋面到橋柱看個夠。茅以升上學讀書後,從書本上看到有關橋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關橋的圖畫就剪貼起來,時間長了,足足積攢了厚厚的幾大本子。
茅以升中學畢業後,先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系。1916年畢業後,由唐山路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清華學堂官費保送留美,成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報到。誰知該校注冊處主任綺色佳傲慢地說:"中國唐山這個學校從來沒有聽說過,必須經過考試,合格後才能注冊"。經過考試後,茅以升的成績極佳,便給他注冊為橋梁專業研究生。從此以後,唐山路礦學堂畢業生,保送到美國康奈爾大學作研究生的,特許不再經過考試這一關了。茅以升於1917年獲美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專業碩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加利基--梅隆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橋梁力學第二應力》,這篇論文,在當時具有世界水平,因而榮獲加利基理工學院頒發的金質獎。1919年12月24歲的茅以升,毅然回國。在交通大學唐山校任教授。茅以升說:"回顧我的讀書生活,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橋,為我一生事業建造了堅實的橋墩。"茅以升學成回國後,先後任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教授,南京東南大學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天津北洋工學院院長兼教授,江蘇省水利局局長,交通部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北方中國交通大學校長等職。
茅以升想:中國的大川大河上,已有一些大橋了,但都是外國人造的:濟南黃河大橋是德國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橋是美國修的,哈爾濱松花江大橋是俄國(現俄羅斯)人修的,雲南河口人字橋是法國人修的,沈陽渾河大橋是日本人修的……錢塘江大橋,我們中國人要自己修,證明我們中國人有能力修好這座現代化大橋,外國人能乾的,我們中國人也能幹,我們不比別人無能。就這樣茅以升對錢塘江大橋開始了總體設計。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主持修建我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兼用的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他採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從此,茅以升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橋一起留在祖國各地。經過5年的努力,茅以升終於將現代化的錢塘江大橋建成。當記者采訪茅以升時,他說:"自1919年12月,我歸國為社會服務,在64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錢塘江大橋工程。"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又接受修建我國第一個跨越長江的大橋一武漢長江大橋的任務。1955年9月,大橋正式開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計劃提前兩年。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舉行落成典禮。茅以升設計這座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銅桁梁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來,其中車行道寬18米;下層為鐵路橋,寬18米。正橋長1155.5米,連同兩端公路引橋,總長167O.4米。大橋將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銜接起來,成為我國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並把武漢三鎮聯成一體,確保了我國南北地區鐵路和公路網聯成一體。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會堂時,周恩來總理在審查工程設計時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簽名來保證。"黨的領導對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對黨的工作極端負責,他對人民大會堂的結構設計作了全面審查核算,最後簽了名。
茅以升一生學橋、造橋、寫橋。他在中外報刊發表文章200餘篇。主持編寫了《中國古橋技術史》及《中國橋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種文本)。著有《錢塘江橋》、《武漢長江大橋》、《茅以升科普創作選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茅以升,解放後任鐵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院院長,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自1954年起當選為一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茅以升為我國和世界橋梁建築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4. 橋梁的歷史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5. 古代造橋發明人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台臨城人士。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內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容)。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但趙州橋存世15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之一。

6. 中國古代發明傳播起到橋梁作用的是誰

這個問題不能指一個人。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傳播起到橋梁作用的是阿拉伯人,因為四大發明傳播都有阿拉伯人的成分

7. 誰發明的橋梁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8. 橋梁是誰發明的

大自然,風吹樹到,架在溝河之上就是橋

9. 第一個造橋的人是誰

有河,於是就應該有橋。於是就有造橋的人。於是就有了李春。
李春當然不是第一個造橋的人,中國古籍上早就有「浮梁」的記載,漢代長安城外渭河上的灞橋也曾是很有名的。甚至李春也不一定是第一個在洨河上造橋的人,也許早有他以前就有人搭過浮橋,建過木橋,甚或石橋。
但那些橋都已不復存在了,洪水與時間的合力已將他們沖蝕得無影無蹤,而「現存最古老的」這一頂桂冠則有幸戴在了李春所造的這一座精美的石橋上。
趙州橋得以脫穎於它之前之後的諸多的橋梁而獨獨留存至今的原因,據專家說是它的結構的科學合理,特別是它那四個小小的肩拱,它們一方面減輕了橋自身的重量,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洪水的排泄量。這個原理早已由橋染專家宣揚的讓每一個讀過幾年小學課本的人都知道了。但當我站在河邊,望著那彩虹一樣的趙州橋時,心中卻仍然存在著疑問,到底是什麼樣的智慧使造橋的李春們想到了如此絕妙的一著。
我不知道李春們讀沒讀過老子的書,也許他們連學堂的門也沒有進過。但是中國哲人的智慧已經通過老子、孔子們深深地浸潤著每一個中國人的身心。不是么,高下相形,有無相生,李春不是把老子的辯證哲學實實在在地運用到了他的造橋上來。造橋的他實在是完全地懂得空無的妙用,只有給洪水讓出更多的空間,才會給橋本身贏得更長的壽命。於是這座橋水中沒有一個橋墩來遏止流水,於是在橋的兩側才會添出來四個小拱。長安城外的灞橋已不見了蹤跡,歷史上的許多名橋也已在洪水中無影無蹤,唯有趙州橋,歷盡千年風雨,還在洨河上穩穩地橫跨著。
當石橋宛如一道飛虹輕盈地橫跨到河上的時候,造橋的李春們拍了拍身上的石屑,將磨鈍了的鑿鏨收拾進自己的行囊。他們竟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到這座偉大的橋的某一處地方,使自己的名字能和大橋一樣不朽——這可是那些拈弄著柔軟的羊毫的文人們夢寐以求的事情,他們的祖師孔夫子不就說過「立德立言」的話,那位司馬遷不是念念不忘要把自己的幾冊書「藏諸名山,傳諸後世」么?——不,李春們是真正的智者,他們知道即使自己將名字鑿刻得再深,也有被風雨剝蝕終於漫漶不清的那一天,而永不磨滅的是人類的記憶,只要這偉大的作品存在,他們的名字就會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不朽。即或不幸自己的名字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了,那於他們也沒有什麼遺憾。他們的人生就是造橋,造偉大的橋,只要橋還存在,還在輸送著行人,他們的人生就沒有白費,一己名字的存與不存又有什麼要緊呢。
於是李春們向自己的新生兒望了最後一眼,便背起行囊,走向下一個水流湍急的津渡,繼續著他們造橋的事業。把一個奇跡,一串神話永遠留在了洨河上。
當洨河上的石橋完成了兩個半個世紀以後,一個年邁的僧人望著這人世間的傑作,問他身邊的年輕的僧人,石橋是什麼人造的,僧人告訴他說是李膺(不知道這李膺是李春之誤傳,還是果真有其人參與過造橋事業),老僧又問,造橋時是從什麼地方下手的,年輕僧人啞口難對,老僧笑道,尋常總是說石橋這樣石橋那樣,如今問到下手處怎麼卻不知了呢。
造橋時從什麼地方下手,這個似乎很簡單的問題,其實卻大有深意,確實令人難以回答。造橋初始,工匠們隨手放下的那第一塊石頭,當時也許人人覺得清清楚楚,但當橋作為一個整體完成時,這一塊石頭便已融入了眾多的石頭之中,不再有人能夠分辨得清楚了。由這一塊石頭,你可以生發出許多的哲思。譬如茫茫宇宙,豈不是由萬千星體構成,但誰又能夠指得出宇宙初成、混沌初分時的那一粒塵埃。譬如無邊佛法,萬千精義,但誰又能說得出佛祖在菩提樹下初悟道時那電光火石的一剎那想到了什麼。一句設問中妙藏如此無限機鋒,難怪那年輕的僧人難以回答了。這位老僧便是名滿天下的趙州古佛從諗。
從諗本籍山東青州,出家後先隨南泉學禪,以後便像所有的禪僧一樣四方游歷,在與高僧們的機鋒中精修猛進。當他八十高齡時倦了芒鞋藤杖的生活,便放下他隨身多年的擔簦,棲止在大石橋畔的觀音院里,在滿庭的柏影里繼續他的哲人的思考,一直到他以一百二十的高齡往登佛國。在他主持趙州觀音院的幾十年間,各地的僧俗紛紛前來一睹古佛的豐采,一聆和尚的綸音。他的每一富含哲理的話頭,謦咳成珠,用不了多久便被傳播到各處的禪林佛寺,供人參詳。

閱讀全文

與橋梁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