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的觀點中,什麼是價值怎麼算是創造價值怎麼算是轉移價值
馬克思觀點中,價值的定義:是指客觀對象的特定屬性、功能對於作為實踐主體回的人的生存、發展、完善的意義答,其實質是人通過客觀對象的特定屬性、功能、效用達到人的某種目的和需要的滿足。
說簡單一點,就是一個物體本來是沒有價值的,價值一定要相對於人來說,只有一個物品其某一屬性或功能能夠滿足人的至少一方面的需求,才具有價值。所以很可能一個物品對A沒有價值,對B卻有價值。
創造價值不是憑空創造。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人對該事物本身沒有需求,那麼事物沒有價值,於是誘發出人對該事物的需求,那麼該事物就有價值了;第二種是通過對事物形態的改變來適應人的現有需求,那麼新事物就有價值了。
至於轉移價值,舉個例子,把原材料做成產品,那麼價值就從材料轉移到產品上,其實是創造價值的一種。
以上都是個人看法,我覺得用西方經濟學解釋價值比較清晰,馬克思的太抽象。
2. 有人認為過去是勞動創造價值,現在是知識技術創造價值,結合政治經濟學,這觀點正確嗎
錯誤,來知識技術無法創造價值,因為在自馬克思政治經濟中說到,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所以,知識技術知識一種手段,本質上創造價值的主體還是勞動者,價值存在於人與人之間,而不是存在於人與物之間,物品可以是勞動價值的載體,但永遠不是主體,這也體現了馬政經的人本價值主義,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
3. 馬克斯韋伯的知識型溝通認為知識管理由知識獲取,傳遞知識和使用知識三個系統
知識管理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創新的速度加回快,企業必須不斷獲得新答知識,並利用知識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
2、由於競爭而導致的不確定性和由於模糊性而帶來的不確定性,在動態的不確定環境下,技術更新速度加快,學習成為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保證,組織成員獲取知識和使用知識的能力成為組織的核心技能,知識已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基礎,成為企業重要的稀缺資產;
3、全球化經營要求企業具有交流溝通能力以及知識獲取、知識創造與知識轉換的能力。知識創造、知識獲取和知識轉換依賴於企業的學習能力,學習是企業加強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4、為客戶創造價值、顧客導向成為企業無可避免的選擇;
5、員工的流動性加快,企業若不能很好地管理其所獲得的知識,面臨失去知識基礎的風險。
4. 請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有關知識,寫一篇「中國抗疫成功經驗的理論啟示與實踐價值」為題的文章
寫作思路:立意要正確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與重大傳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的一場殊死斗爭。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迅速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成功控制疫情,在抗疫實踐中積累了中國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及時分享疫情防控的中國經驗,提出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的中國方案,為抗疫國際合作、穩定全球經濟秩序注入了強大信心與力量。「疫情沒有國界 ,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國際社會唯有團結協作、同舟共濟、攜手應對,積極推進聯防聯控,汲取中國智慧和經驗推進全球合作抗疫,才能匯聚起最終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公共衛生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團結合作是最有力武器。」當前看來,國際社會應該加緊行動起來,積極推動區域和全球層面的抗疫合作,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
要加強疫情信息通報、 防控和診療經驗分享,加快葯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科研攻關和聯合研發,有效防止疫情跨境傳播。要加快補齊短板,攜手幫助公共衛生體系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做好防範和應對准備,填補地區公共衛生安全漏洞,共同織密織牢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網。
要做好邊境口岸管控監督,加快建立區域公共衛生應急聯絡機制,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速度。要加快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在世界衛生組織支持下加強信息溝通政策協調、行動配合。
毋庸置疑,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展現出來的中國力量、中國效率和中國自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這場疫情防控斗爭中,我們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及時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分享信息,積極回應各方關切,加強國際合作,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擴散蔓延。」
中國以舉國之力抗擊疫情,以史無前例的「封城」之舉阻擊疫情,以不計代價的救治為診療探索經驗,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中國構築的疫情區域防線,為全球疫情防控贏得「時間窗口」,中國為全球抗疫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應該得到世界的尊重。
面對全球日漸膠著的抗疫局勢,國際社會只有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攜手抗疫,才是人間正道。要摒棄對抗性的冷戰思維,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呼籲全球團結合作,以實際行動捍衛國際社會共同福祉。
要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利己主義,強化合作與奉獻,破除歧視與偏見,用文明和理性驅散「政治病毒」。
要加快推進病毒溯源工作,及時共享疫情信息,搭建相關數據和科研成果共享平台,用科學戰勝愚昧,用真相粉碎謠言。世界各主要大國要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攜手合作共同抵制「政治病毒」, 為國際抗疫合作大局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5. 如何理解馬克思揭示的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
在一切商品上,都凝結著一定數量的人類勞動。
這種勞動一方面是具體形態的勞動,例如種田的勞動和紡織的勞動,另一方面同時又是抽象形態的勞動,即都是人的勞動力——腦力和體力在生產中的耗費和支出。
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抽象形態的勞動,才使得各色各樣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例如糧食和紡織品,能夠在同一測度標準的尺度下進行比較、衡量、交換、交易和買賣。
人們在市場上交換商品,實際上是在相互交換各自的勞動。正是這種抽象形態的勞動,形成了商品價值。形成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在社會現有的標准生產條件、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下,生產一個單位使用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
一個農民生產的20公斤大米如果能同一個裁縫製作的一件上衣達成交換,表明兩個交換物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大致相同的。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生產單位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會不斷減少。
(5)知識創造價值馬克思擴展閱讀
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論為立論基礎,還深引出來一系列重要的相關原理。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包括:
(1)盡管市場上的商品價格波動是復雜多變的,但在商品價格變化的背後,是商品的價值起著最終制約作用的東西。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起作用。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價值自發地進行市場波動,正是商品價值實現的過程。這種理論分析通常被稱為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
(2)通過商品價格圍繞商品價值進行自發性競爭波動的市場活動,漲價和跌價,又決定著社會可支配的總勞動時間有多少能用在每一種特定商品和生產部門的生產上,即社會總勞動時間分配的規律。
(3)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一方面是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由此,資本家購置生產資料的資本是不變資本,支付勞動者工資的資本才是可變資本。
(4)資本家為購買設備和原料等支付了生產資料耗費的價值,雇傭工人發放工資又支付了補償勞動力耗費的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價值增殖的過程和資本財富積累的全部基礎,就是建立在剝削雇傭工人剩餘價值之上的。
6. 馬克思是如何運用勞動二重性學說,論證同一勞動過程既轉移了舊價值又創造了新價值的
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提出勞動二重性學說,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什麼 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提出勞動二重性學說,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什麼 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提出勞動二重性學說,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什麼 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提出勞動二重性學說,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什麼 勞動二重性學說,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什麼
7.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如何深化對其認識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批判地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為剩餘價值論奠定了基石;實踐意義: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但面對新情況,必須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第一,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產性勞動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第三,深化認識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財富和價值創造中的作用;第四,深化認識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關系。
8. 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其概念是什麼
這就是經院哲學的價值觀。因為馬克思是經院哲學的最末一人。
9. 知識價值論論文
人區別於其他動物,恐怕就在人類社會有知識。在心理學的角度上而言。沒有知識,人的心理和動物的心理就很難說有什麼區別。知識產生於心理活動還是心理活動產生了知識。那就非要弄清楚什麼是知識。
知,從本義上理解。是「口之矢「。下面這段摘自網路。
「古代人稱箭為「矢」。箭頭叫「鏃」或「鏑」。各種弓弩都使用矢,可以說,矢與弓是同時代的產物。最早的矢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為了較准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於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於完善。「
上面這段說明了口的用途不只有吃飯、喝水等補充營養的功能。更重要的功能是言語的功能。言語的作用體現在制敵或獵取食物上。而要發揮這種功能,就必須目標要准確。所以,人要提高自己的智,(古義「智」通「知」)離不開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人對語言的應用,是對自己所掌握規律的應用。在教學上,就應該鼓勵學生多應用(當然目標要明確,不能毫無目標的應用)。學生應用的意義就在於將書本上的規律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的心理建構上。
識(識),從本義上講,就是言、音、戈。戈是種古代兵器。主要用在鉤啄敵人。這種武器和其他武器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可以活捉敵人而不傷害敵人的身體。和我們現在用來鉤樹上的果子的工具多麼相似。而通過鉤啄,物體脫離原來的聯系,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時的戈就指言的鉤啄。通過鉤啄,言脫離原來的聯系,變成自己的東西。而物體經過物理振動、共鳴以後產生的結果都稱為"音"。在識這個字中,音處在核心地位。言要經過振動、共鳴才能產生結果。這個結果就是「識」。
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解釋:言,通過振動、共鳴起作用。而所起的作用通過鉤、啄然後變成自己的東西。這種解釋不好在於言變成了音。鉤啄的對象變成了音。那還不如直接去掉言字。
「識」字從構造上可以看出,起源於言,最後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或活動,變成的自己的東西。他可以做動詞,也可以作名詞。作動詞,作為心理活動。作名詞,作為心理活動的結果。而「知」字,同樣,也可以作為心理活動的動詞,作為名詞,可以作為心理活動的結果。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知識」,這個詞,作為名詞講。作為心理活動的結果。而這種心理活動的結果或意義就在於我們掌握了知識,就能有所得。而這種所得能夠使物質(我們的口)變成力量或能力(正確的言語能夠起到改變對象或征服對象的利器—矢)。同時,能夠使他人的言語變成自己的精神力量(識)。這也就是知識的價值和意義。
掌握知識,就要掌握知識的心理活動規律。教授知識,貴在教授學生心理活動的方法。而方法就在於應用。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在於應用。總之,特殊的心理活動產生知識。而知識(一種心理活動)使人類的心理活動更加有價值。
摘抄來的,希望對你會有幫助
10. 怎麼看待知識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論
知識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論是錯誤的。
首先從來源講知識也是勞動產品,也是有價值的。但是,現實我們很多人並不認為知識也是一種勞動產品,或者是因為對這種對知識的認識的時間還不足夠長,但是隨著知識價值與可以量化的價格結合面越來越廣時應該會說明這個問題。那麼知識是怎麼產生的呢?知識首先是在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中同物質產品一道產生的,物質產生的生產實踐,既能生產出物質產品,也能生產出知識產品。比如取火種,因為生存的需要或因為某些原因我們的祖先們都到了火種,就會有人去討論研究我們如何獲得如何保存火種,那麼這些經驗性的積累應該也算一種知識的原始。有物質產品的生產,就有知識產品的生產。知識產品首先是與物質產品的生產相伴隨的。就像是人類一般先生產原料產品,再有加工產品樣,知識也先有原料知識,再有加工知識。原料知識一般就是跟物質產品一道生產出來的;而加工知識,是對原料知識進行加工後產生的知識產品。一般地,原料知識產品不會用來交換成為商品,但加工知識可能被用來交換,因為,進行知識加工的勞動者,可能難以直接參加物質產品的生產實踐,這就是社會分工的需要。
從發展角度講進行知識加工的勞動者也需要維持生命存在,勢必會把自己加工出來的產品拿到市場上去交換,從而換回維持自己生命需要的物質產品。知識值不值錢,是否受社會和市場歡迎?決定了知識勞動者收入的多少。維持知識勞動者的生命健康就是知識的生產成本和知識的交換價值。這里就出現了其的交換價值。
對於勞動價值論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來看,商品生產過程是各種生產要素結合在一起發揮作用的過程,各種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與勞動創造價值的關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價值的生產而言,土地、材料、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是商品使用價值的物質要素,與勞動者的具體勞動一起,共同構成了使用價值的源泉。但就商品價值的創造而言,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唯一源泉,離開了人的勞動,價值增長就不可能實現,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是價值的實體!這是勞動價值論第一個方面的含義,它強調勞動價值論中「勞動」二字的含義及其理論價值。它強調和認可了勞動在創造社會財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確認了勞動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動力和條件。它來源於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來源於馬克思對勞動大眾的關切和重視,與他一貫地以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的階級立場和思想方法一脈相承。這是勞動價值論的精華部分。
而在今天人們生產產品、創造價值的勞動,不再是以生產簡單工具和簡單日常用品為基礎的、只需要很簡單的工藝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簡單勞動,而是需要許多現代化的機器設備等資本要素的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復雜勞動,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鏈條也大大地拉長了。但是,即使是最復雜的生產工具和機器設備,如果向前層層推移,最終都歸結於人類的活勞動,勞動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給人類的生產帶來極大的方便。在這一時代,知識和技術甚至成為首要的生產力。但價值的增長源泉仍是勞動,而不是知識。知識不創造價值,它本身的價值也必須通過生產者的具體勞動才能轉移到新產品中去,成為商品價值的一個構成部分。因此對於知識價值論來取代勞動價值論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在未來國家發展和人類進程中我認為關於這兩個價值認識的關系我們不應該去糾結於取代或不能取代的層面上,他們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互惠性相互彌補促進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