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腦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誰發明的?中國的教科書、絕大多數學術著作和科學普及著作所說的電子計算機發明人都不是真正的發明人。真正的發明人是美國人約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大多數書上說,美國籍匈牙利裔科學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人,他歷來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但是,馮·諾依曼本人卻不認為自己是「電子計算機之父」。美國物理學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擔任過馮·諾依曼助手的弗蘭克爾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許多人都推舉馮·諾依曼為『計算機之父』,然而我確信他本人從來不會促成這個錯誤。或許,他可以被恰當地稱為助產士。但是他曾向我,並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別人堅決強調:如果不考慮巴貝奇、阿達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關概念,計算機的基本概念屬於圖靈。按照我的看法,馮·諾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認識了由圖林引入的基本概念。」正是馮·諾依曼本人,親手把「計算機之父」的桂冠轉戴在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Alan M. Turing ,1912-1954)頭上。但是,真正的「計算機之父」既不是馮·諾依曼,也不是阿蘭·圖靈。
在1973年以前,大多數美國計算機界人士認為,電子計算機發明人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氣工程學院的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因為他們是第一台具有很大實用價值的電子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的研製者。
現在國際計算機界公認的事實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的發明人是美國的約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03-1995)。他在國際計算機界被稱為「電子計算機之父」。遺憾的是,中國計算機界的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個事實。
關於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是誰,美國的有關人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科特曾經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法院開庭審訊135次。最後由美國的一個地方法院作出判決。1973年10月19日,法院當眾宣布判決書:「莫奇利和埃科特沒有發明第一台計算機,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發明中的構思。」理由是阿塔那索夫早在1941年,就把他對電子計算機的思想告訴過ENIAC的發明人莫奇利。
阿塔那索夫(J. Atanasoft)是愛阿華大學物理學教授。阿塔那索夫是在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的幫助下發明電子計算機的。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試驗樣機於1939年10月開始運轉。這台計算機幫助愛阿華大學的教授和研究生們解算了若干復雜的數學方程。阿塔那索夫把這台機器命名為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其中,A、B分別取倆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C即「計算機」的首字母。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後,阿塔那索夫和貝瑞卻沒有獲得發明者的花環。
在阿塔那索夫和貝瑞離開之前,已有兩台改進後的ABC計算機能夠運行。這兩台ABC計算機被存放在愛阿華大學物理樓的儲存室里,逐漸被人遺忘。1946年,由於物質短缺,兩台機器都被拆散,零件移作它用,只留下了存儲器部件。愛阿華大學沒有為ABC計算機申請專利,這就給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權問題帶來了曠日持久的法律糾紛。美國地方法院的裁定是正確的,因為ENIAC的發明者莫契利確實到衣阿華大學參觀過ABC計算機,並聽了阿塔那索夫的介紹,由此得到啟發。
阿塔那索夫於1903年10月4日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哈密爾敦出生。他在佛羅里達州渡過了童年。他的父親是保加利亞僑民,在保加利亞得過最高級別的科學獎,到美國後擔任礦山電氣工程師。他的母親是數學教師。阿塔那索夫從小與電氣和數學結下不解之緣。
阿塔那索夫於1921年進入佛羅里達大學,選擇的專業與父親相同,也是電氣工程。在同學中間,他的數學成績最好,而且是唯一學習過二進制數運算的人。1925年大學本科畢業,他進入愛阿華大學學習數學。他得到碩士學位後進入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1930年,當阿塔那索夫獲得博士學位時,他所學的專業已經橫跨了電氣、數學和物理。他的廣博的知識是他今後發明創造的堅實基礎。
在威斯康星大學畢業後,阿塔那索夫返回愛阿華大學當教師。後來,他成為該校物理學教授。
1942年,日本襲擊珍珠港,阿塔那索夫和貝瑞主動放下手中的研製計劃,轉向更緊迫的國防科研項目。1942年底,貝瑞前往洛杉磯參加一項國防承包工程,而阿塔那索夫則去華盛頓一個海軍軍械實驗室工作,研究炸彈引信。從此,兩人失去了聯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阿塔那索夫沒有返回大學講壇。他陸續創辦過幾個軍事和民用企業,並擔任總裁和技術主管。他一生獲得32項發明專利,於1995年6月15日逝世,終年91歲。
㈡ 電腦的發明
一般人會說,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他倆1946年發明了當時稱為「埃尼亞克」(ENIAC)的計算機。
其實,這是誤解。計算機的正宗發明人應該是一位名叫康拉德·楚澤的德國人。2010年6月22日,是楚澤的百歲誕辰紀念日。
1935年,楚澤以自己的家為工作場地,獨自一人開始探索計算機的發明和製作。
1938年,楚澤完成了一台純機械計算機Z-1。該計算機最大的貢獻是第一次採用了二進制。在薄鋼板組裝的存儲器中,楚澤用一個在細孔中移動的針,指明數字「0」或「1」。
1939年,楚澤對Z-1進行了改進。在大量使用繼電器的基礎上,他組裝了第二台、電磁式計算機Z-2。
1941年,第三台電磁式計算機Z-3完成。它使用了2600個繼電器,用穿孔紙帶輸入,實現了二進製程序控制。程序控制思想雖然過去也有人提倡,但楚澤是把它付諸實施的第一人。
早在1938年就發明了計算機的楚澤,幾乎被人遺忘了幾十年。直到1962年,他才被確認為計算機發明人之一,並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楚澤已於1995年12月18日在德國黑森州的許恩費爾德市逝世。而就在1995年,比爾·蓋茨拜謁了楚澤。有趣的是,這位即將去世的計算機鼻祖為借計算機而成為世界首富的蓋茨畫了一幅肖像。直到現在,蓋茨還把這幅肖像畫掛在自己的辦公室里。
㈢ 電腦誰發明的
電子計算機(英語:Computer),又稱計算機或電腦,是一種利用電子學原理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
在現代,機械計算機的應用已經完全被電子計算機所取代,因此電子計算機在中國大陸地區通常也直接簡稱為計算機。其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而「計算機技術」指的是將計算機科學的成果應用於工程實踐所派生的諸多技術性和經驗性成果的總合。「計算機技術」與「計算機科學」是兩個相關而又不同的概念,它們的不同在於前者偏重於實踐而後者偏重於理論。此外,電子計算機亦被形象地稱作電腦。
本來,計算機的英文原詞「computer」是指從事數據計算的人。而他們往往都需要藉助某些機械計算設備或模擬計算機。這些早期計算設備的祖先包括有算盤,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7年的被古希臘人用於計算行星移動的安提基特拉機器。隨著中世紀末期歐洲數學與工程學的再次繁榮,1623年德國博學家Wilhelm Schickard率先研製出了歐洲第一部計算設備,這是一個能進行六位以內數加減法,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使用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42年法國數學家布萊士·帕斯卡在英國數學家William Oughtred所製作的「計算尺」的基礎上,將其加以改進,使能進行八位計算。還賣出了許多製品,成為當時一種時髦的商品。
1801年,法國人Joseph Marie Jacquard對織布機的設計進行改進,使用一系列打孔的紙卡片來作為編織復雜圖案的程序。盡管這種被稱作「Jacquard式織布機」的機器並不被認為是一部真正的計算機,但是其可編程性質使之被視為現代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查爾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於1820年構想和設計了第一部完全可編程計算機。但由於技術條件、經費限制,以及無法忍耐對設計不停的修補,這部計算機在他有生之年始終未能問世。約到19世紀晚期,許多後來被證明對計算機科學有著重大意義的技術相繼出現,包括打孔卡片以及真空管。德裔美籍統計學家赫爾曼·何樂禮(Hermann Hollerith)設計了一部製表用的機器,其中便應用打孔卡片來進行大規模自動數據處理。
在20世紀前半葉,為了迎合科學計算的需要,許多專門用途的、復雜度不斷增長的模擬計算機被研製出來。這些計算機都是用它們所針對的特定問題的機械或電子模型作為計算基礎。20世紀三四十年代,計算機的性能逐漸強大並且通用性得到提升,現代計算機的關鍵特色被不斷地加入進來。
1937年,年僅21歲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發表了他的偉大論文《對繼電器和開關電路中的符號分析》,文中首次提及數字電子技術的應用。他向人們展示了如何使用開關來實現邏輯和數學運算。此後,他通過研究萬尼瓦爾·布希的微分模擬器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想法。這是一個標志著二進制電子電路設計和邏輯門應用開始的重要時刻,而作為這些關鍵思想誕生的先驅,應當包括:Almon Strowger,他為一個含有邏輯門電路的設備申請了專利;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他早在1898年就曾申請含有邏輯門的電路設備;Lee De Forest,於1907年他用真空管代替了繼電器。
Commodore公司在1980年代生產的Amiga 500電腦
HP Jornada 690 打開了手機和電腦結合的早期概念沿著這樣一條上下求索的漫漫長途去定義所謂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可謂相當困難。1941年5月12日,德國工程師Konrad Zuse完成了他的圖靈完全機電一體計算機「Z3」,這是第一部具有自動二進制數學計算特色以及可行的編程功能的計算機,但還不是「電子」計算機。此外,其他值得注意的成就主要有:1941年夏天誕生的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子計算機,它使用了真空管計算器,二進制數值,可復用內存;在英國於1943年被展示的神秘的巨像計算機(Colossus computer),盡管編程能力極其有限,但是它使人們確信使用真空管既值得信賴,又能實現電氣化的再編程;哈佛大學的馬克一號;以及基於二進制的「ENIAC」,全名為「電子數值積分計算器」,這是第一部通用意圖的計算機,但由於其結構設計不夠彈性化,導致對它的每一次再編程都要重新連接電氣線路。
19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訓練轟炸機飛行員,美國海軍曾向麻省理工學院探詢,是否能夠開發出一款可以控制飛行模擬器的計算機。軍方當初的設想只是希望通過該計算機將飛行員模擬操作產生的數據實時反映到儀表盤上。與之前的模擬設備不同,軍方要求該計算機應基於空氣動力學設計,與實物無限接近,以便進行各種航空訓練。於是麻省理工創造了旋風工程,其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實時處理數據的「旋風電腦」,並發明了磁芯存儲器。這為個人電腦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開發埃尼阿克的小組針對其缺陷又進一步完善了設計,並最終呈現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馮·諾伊曼結構(程序存儲體系結構)。這個體系是當今所有計算機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中晚期,大批基於此一體系的計算機開始被研製,其中以英國最早。盡管第一部研製完成並投入運轉的是「小規模實驗機」(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SSEM),但真正被開發出來的實用機很可能是EDSAC。
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真空管計算機居於統治地位。1958年9月12日在後來英特爾的創始人、Robert Noyce的領導下,發明了集成電路。不久又推出了微處理器。1959年到1964年間設計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二代計算機。
到了60年代,晶體管計算機將其取而代之。晶體管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價格更加低廉,性能更加可靠,這使得它們可以被商品化生產。1964年到1972年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三代計算機。大量使用集成電路,典型的機型是IBM360系列。
到了70年代,集成電路技術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計算機生產成本,計算機也從此開始走向千家萬戶。1972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後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1972年4月1日 INTEL推出8008微處理器。1976年,史蒂夫·喬布斯(Stephen Jobs)和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phen Wozinak)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 Apple I 計算機。1977年5月Apple II 型計算機發布。1979年6月1日 INTEL 發布了8位的8088微處理器。
1982年, 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1982年1月Commodore 64計算機發布,價格595美元。1982年2月80286發布。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並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640KB內存。支持1M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運行270萬條指令,集成了134000個晶體管。
1990年11月,微軟發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 PC,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處理器至少為80286/12 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有光碟機,傳輸率不少於150 KB/sec。1994年10月10日Intel發布75MHzPentium處理器。1995年11月1日,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MHz,每秒鍾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1997年1月8日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游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此後計算機的變化日新月異,1965年發表的摩爾定律不斷被應證,預測在未來10—15年仍依然適用。
㈣ 電腦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在過丟很長一段時間,筆者一直以為,世界上的第一台計算機誕生在賓西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它被稱為ENIAC。後來陸續獲知,此事並不盡然.還有爭議。那麼究竟誰才是現代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今年3月,依阿華什l 立大學(lowa State University)計算機系系主任張可昭教授邀請筆者訪問該校,參觀了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的故鄉一該校物理系。物理系相關的史料展覽加 之可昭教授如數家珍般r講解.重現65年前發生的故事,證據確鑿,且有美國法院判決。而國內的朋友們竟無一人知道讓L事真相.不少作者在他們的專著或教材中,仍然把 ENIAC當成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寫進他們的書中.以訛傳訛。 上個世紀30年代,依阿華州立大學(lowa State Universit)物理系有位保加利亞裔舀lJ教授名叫約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為學生講授物理和數學物理方法方面的課程。在 求解線性偏微分方程組時,他的學生不得不面對繁雜的計算,要消耗大量的時間。阿坦那索夫試著運用模擬和數宇的方法來幫助他的學生們處理那些繁雜的計算問題。從1935年開始探索運用數字 電子技術進行計算工作,他工作得非常投入,常常廢寢忘食,冥思苦想。關干當時他如何專注於這項工作,阿坦那索夫自己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寫,"我反復嘗試尋找正確思路,卻始終未得其解。這樣 子地工作好幾個月,一天傍晚我又回到我的辦公室內工作,仍然沒有頭緒,感到極度沮喪。於是我鑽進汽車開上了路。我把車開得很快並盡量專注於駕駛,這樣一來我才可以把我那些l句題拋在腦後。 可是等我真正清醒過來時發現,我巳經跨過密西西比河,開出去189英里.到了依利諾依州。當時在依俄華州是禁酒的.可依利諾依州卻不然。我依燈光尋摸,終於找到一家小酒館,進去叫了杯酒喝了起來。我覺得頭腦非常清晰,突然明白了我該怎樣思考問題。干是立刻工作起來,在那兒一囗氣幹了三個鍾頭,然後才慢慢地把車開回家。那個晚上,在依利諾依川一個路邊小酒館里.我做出了四個決 定:採用電能與電子元件,在當時就是電子真空管;採用二進位制,而非通常的十進位制;採用電容器 作為存儲器,可再生而且避免錯誤,進行直接的邏輯運算,而非通常的數字算術。" 阿坦那索夫的設計目標是能夠解含有29個未知數的線性方程組一台機器,經過兩年反復研究試 驗,思路越來越清晰。他還需要一位聰明並且懂得機械`又有動手能力的人共同完成這項發明.於是他找到當時物理系正在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克利福德.貝里(Clifford Berry)。兩個人終於在1939 年造出來了一台完整的樣機,證明了他們的概念是正確並且是可以實現的。人們把這台樣機稱為ABC,代表的怠思是Atanasoff-Berry Computer,包含他們兩人名字的計算機。這台計算機是電子與電器的結合,電路系統中裝有300個電子真空管執行數字計算與邏輯運算。機器上裝有兩個記憶鼓,仗用電容器來進行數值存儲八義電量表示數值。數據輸入採用打孔讀卡,採用二進位制。ABC的設計中巳經包含了現代計算機中四個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令人惋惜的是,阿坦那索夫本人或許沒有怠識到這是一項將要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重大發明八義及它將會給他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的可能性,因此沒有為自己申請專利保護。他在1942年應征去海軍服務,就更無暇顧及此事了。依阿華州立大學校方也並沒把ABC的發明當一回事,非但沒有幫助阿坦那索夫完成申請專利,還命系裡的研究生拆掉了ABC,因為在二次大戰期間,計算機ABC上的那300個真空電子管是緊缺用品。學校後來明白了,那是一個無法挽回的絕頂錯誤。如今放在依 阿華州立大學ABC實驗室供人參觀的只能是後來按照當時設計的復製品了。 ABC的設計始於1935年並在1939年完成。它在時間上要早於其它任何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關電子計算機的設計方案,例如MlT的布希(Bush)和克勞福德(Crawford)的設計;柏林的崔司(Zuse) 與史萊爾(Schreier)設計.英國的外交部的設計,RCA的拉其曼(Hajchman)的設計,以及賓西法尼亞大學的約翰.莫西利(John Mauchley)與普萊思伯.艾克特(Presper Eckert)設計與製造的ENlAC。 長期以來,人們都誤以為世界上的第一台計算機是1945年賓西法尼亞大學設計製造的EN|ACA,而它的主要設計製造者莫西利也是這樣自稱,並且申請獲得了美國專利。上面我曾提至l],上個世紀30年代晚於ABC的其它若干計算機的設計製造方案。事實上,除去ENlAC之外,應該說都是獨立發明的。但 EN|AC卻不然,美國明尼蘇達(Minnesota)地區法院經過數年調查.最終發現它的設計製造者是深受ABC的影響,這台機器根本不能作為一項獨立的發明。1973年美國明尼蘇達地區法院作出正式宣判,吊銷了莫西利的專利,並肯定了阿坦那索夫才是真正的現代計算機的發明人。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 在l94O年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年會上,賓西法尼亞大學的教授莫西利見到了阿坦那索夫。阿坦那索夫向他談到關於自己設計製造的ABC。莫西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在次年來到依俄華州的小城阿木思(AMES),依阿華州立大學所在地。他一住五天,仔細了解ABC的設計細節和內部工作原理。回到賓西法尼亞大學後.他決定設計一台機器,宣稱用它來解決天氣預報問題,而這一計劃也立刻得到國防部支持。1946年他與艾克特終於造出來稱為ENIAC的機器,並且獲得了發明專利,以及 由此而帶給他們的巨大經濟利益。莫西利諱莫如深,始終不承認他曾經向阿坦那索夫請教過ABC的設計原理一事,甚至在被問到是否在1941年曾去阿木思造訪阿坦那索夫並且一住就是五天這件事.他也矢囗否認,說''不記得了''。直至到1973年.經歷了美國聯邦法庭最長時間的調查之後,真相終於大白.椎翻了剽竊者莫西利的專利,並且判決說.''現代計算機的基本想法是來自約翰.文森特.阿坦那索夫。
希望採納
㈤ 電腦是怎樣被發明的
1946,美國的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了第一代電腦—ENIAC,
而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喔...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
電腦之前是被稱為計算機的,問世之前,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式計算機、機電式計算機和萌芽期的電子計算機四個階段。
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困難堆積如山,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繼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軍事科學技術對高速計算工具的需要尤為迫切。在此期間,德國、美國、英國部在進行計算機的開拓工作,幾乎同時開始了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德國的朱賽最先採用電氣元件製造計算機。
計算機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儲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徵。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數學家馮·諾伊曼領導的設計小組完成的。1945年3月他們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EDVAC)。隨後於1946年6月,馮·諾伊曼等人提出了更為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同年7~8月間,他們又在莫爾學院為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個機構的專家講授了專門課程《電子計算機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推動了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開始有了現代計算機-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