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滑鼠滾輪發明

滑鼠滾輪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18 08:36:20

㈠ 滑鼠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啊

1968年12月9日,恩格爾巴特Engilehbart 博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滑鼠.1983年蘋果公司受到仙童公司著名STAR計算機的啟發,在當年推出的Iisa電腦上第一次使用了滑鼠作為GUI界面操作工具。1982年羅技公司發明的世界第一款光機滑鼠,光機結構是滑鼠發展史上最大的發明1984年羅技的第一款無線滑鼠研製成功,。1996年由微軟發明的滑鼠滾輪是滑鼠 1999年微軟與安捷倫公司合作,推出了Intellimouse Explorer滑鼠,揭開了光學成像滑鼠的時代的序幕 2000年,羅技公司也推出了同類的光電滑鼠產品,使用安捷倫H2000光學成像引擎,性能上和Intellimouse Explorer滑鼠一樣 2001年底微軟結束了與安捷倫的合作以後,獨立推出了第二代Intellieye引擎,與前一代相比它的改變極為重大—微軟重新設計了CMOS和DSP 演算法,將刷新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6000次/秒,同時將CMOS尺寸提升到22X22,同時一舉解決了光電滑鼠的丟幀和表面適應性問題,同時全部控制電路整合到同一塊晶元上,大大提高了系統的整合度。不過第二代Intellieye引擎光學部分並沒有重新設計,所以其解析度仍為400DPI。
2002年初羅技推出了光電滑鼠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雙光頭極光飛貂來與IE3.0競爭 2002年下半年,羅技推出了和安捷倫合作一年的成果—新一代MX光學引擎2003年9月,微軟推出了全新系列的滑鼠產品。它們全部採用「Tilt Wheel」滾輪,這種滾輪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左右傾斜可以實現對水平方向移動的控制。

㈡ 滑鼠中鍵(就是那個滾輪)有專利嗎



是微軟研發出來的,下面的相關資料,至於具體是誰,無從考證,估計是團隊成果.
微軟硬體始終堅持「創新」的原則,並在技術上始終保持著領先的優勢。在這二十年中,微軟發明並生產了世界上第一款帶滾輪的滑鼠(1996年)、第一款光電滑鼠(1999年)、第一款使用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鍵盤(1994)、全球第一套使用Bluetooth技術的鍵鼠產品組合(2002年)……。2001年,IntelliMouse Optical和Trackball Explorer滑鼠不僅獲得了工業設計傑出獎,而且Trackball Optical和IntelliMouse Optical還被納入著名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Work),作為工業領域中創新設計的優秀典範進行展出。另外,先進的IntelliEye晶元專利技術和無線節能技術的應用,也大大提高了滑鼠的性能。簡而言之,微軟硬體產品在不斷的技術變革中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並將產品的性能、舒適性、時尚三者完美結合。

㈢ 滑鼠發明的目的或者說背景是什麼

最原始的滑鼠為道格拉斯博士於1964年所設計,原始滑鼠只是作為一種技術驗證品而存在,並沒有被真正量產製造,也沒用體現出像現在這樣的價值。對發明者來說,發明滑鼠器純屬偶然,在他所有的成果中顯得無足輕重,但他所提出的那些深奧的計算機理論卻遠不及滑鼠器所廣為人知。以至於在後來的二十餘年中,道格拉斯博士的這項發明基本上被束之高閣。
在蘋果電腦出現之後,滑鼠的價值終於被發現。1983年,蘋果公司在推出的Lisa機型中首次使用了滑鼠,這也是滑鼠的第一次商業化應用,盡管Lisa機型並未獲得多大的成功,蘋果公司也開始走下坡路,但滑鼠之於計算機的影響開始體現。緊接著,微軟在Windows 3.1中也對滑鼠提供支持,而到了Windows95時代,滑鼠已經成為PC機不可缺少的操作設備。在此之後,滑鼠得到了迅速普及。

㈣ 滑鼠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滑鼠發展的里程碑: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1968年12月9日,世界上的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這只滑鼠的設計目的,是為了用滑鼠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從而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這只滑鼠的外形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其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繼而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並將信號傳至主機。
19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的光電滑鼠,這類光電滑鼠具有比機械滑鼠更高的精確度。但是它必須工作在特殊的印有細微格柵的光電滑鼠墊上。這種滑鼠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最早於Mac廣泛應用)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電機械式滑鼠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機械滑鼠。這種滑鼠結構成為了事實上的業界標准。
1999年,安捷倫公司(Agilent, 後改組為安華高, Avago)發布了IntelliEye光電引擎,繼而市場上出現了不需要專用滑鼠墊的光電滑鼠,光電滑鼠的普及由此開始。
2003年,羅技與微軟分別推出以藍牙為通訊協定的藍牙滑鼠。
2005年,羅技與安華高合作推出第一款激光滑鼠(無線, 可充電, Logitech MX1000)。
2006年,第一隻克服玻璃障礙的有線激光滑鼠問世(DEXIN, ML45)。
2006年,藍牙激光滑鼠問世(Acrox)。
2008年,微軟推出採用Blue Track技術的藍光滑鼠,幾乎兼容所有表面(Microsoft SideWinder X8)。
2009年,羅技推出DarkField激光追蹤技術。此技術基本上仍是採用激光辨識,結合運用在實驗室的「暗視野(Darkfield)」顯微鏡技術,讓滑鼠也能看到透明材質中的小瑕疵、灰塵、微粒等微小物質,並藉此提供辨識定位資訊。(Logitech M905、M950)
2009年,蘋果公司推出新滑鼠Magic Mouse,採用承襲自iPhone、iPod Touch、MacBook的多點觸控技術,把所有滑鼠按鍵、滾輪都拿掉,只以一整片多點觸控板,就能提供等同一般滑鼠的左、右鍵,以及360度滾輪功能,並能以兩指操作更多手勢功能。

㈤ 滑鼠是哪年發明的

滑鼠
「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38年的歷史了。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介面類型:滑鼠按介面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三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介面和25針介面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介面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介面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介面在匯流排介面卡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屏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接,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

(2) 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

(3) 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游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

(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四種滑鼠的區別:

光機滑鼠:是在純機械式滑鼠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滑鼠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滑鼠一樣,光機滑鼠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並連接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滑鼠不再有圓形的解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並且增加了發光二極體和感光晶元。當滑鼠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只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於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體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晶元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晶元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晶元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游標在屏幕上的位置。

光學滑鼠: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藉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體、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晶元。工作時發光二極體發射光線照亮滑鼠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滑鼠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後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晶元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於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徵,通過對比這些特徵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滑鼠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游標的定位。

機械滑鼠: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解碼輪,解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後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滑鼠內部的專用晶元作解析處理並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滑鼠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解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屏幕上,就是游標可隨著滑鼠的移動而移動。

光電滑鼠:與光機滑鼠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字化光電滑鼠。設計這種光電滑鼠的初衷是將滑鼠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應用的需求。這種光電滑鼠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體、感光晶元、控制晶元和一個帶有網格的反射板(相當於專用途的滑鼠墊)。工作時光電滑鼠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體和Y發光二極體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後照射在感光晶元上。感光晶元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後將之送到定位晶元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滑鼠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後來的應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滑鼠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網格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臟或者磨損,光電滑鼠便無法判斷游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麼整個滑鼠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滑鼠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網格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游標直接從屏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滑鼠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在今天來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願意為滑鼠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滑鼠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於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滑鼠並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光機滑鼠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滑鼠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滑鼠發展里程碑:

.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仍舊是機械滑鼠,出現滾球滑鼠;

.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學機械式滑鼠,成為日後的行業標准;

. 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光電滑鼠,它需要特殊的有柵格的滑鼠墊,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 1999年,微軟公司與安捷倫公司合作發布了IntelliEye光學引擎,以及第一隻光學滑鼠。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他製作的滑鼠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自此,滑鼠和PC就結下了那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不解之緣。

自從有了計算機,鍵盤就一直陪伴著它,也一直扮演著主要輸入設備的角色。用鍵盤打字確實不錯,但用來移動游標時,就顯示出其局限性了。於是,就職於美國航空航天局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恩格爾伯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用「點控」的方法代替敲擊鍵盤呢?

經過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爾伯特的想法總算變為現實:一種名為「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的產品問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屏幕上游標的移動,二是代替回車鍵。不過,它的名字太長,實在不便稱呼。

一天,在恩格爾伯特工作的實驗室中,一個「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從電腦桌上掉下來,由於有連線與主機相連,它就懸在半空,從側面看恰似一隻拖著長尾巴的老鼠,此景觸發了恩格爾伯特的靈感,於是,「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便有了「Mouse」(老鼠)這個名稱。當「Mouse」這種計算機輸入設備在我國使用後,人們將它譯為「滑鼠」,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種設備的外觀和功用。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㈥ 滑鼠的祖宗是什麼樣的它又是誰發明的

滑鼠 「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38年的歷史了。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介面類型:滑鼠按介面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三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介面和25針介面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介面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介面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介面在匯流排介面卡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屏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接,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 (2) 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 (3) 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游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 (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四種滑鼠的區別: 光機滑鼠:是在純機械式滑鼠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滑鼠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滑鼠一樣,光機滑鼠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並連接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滑鼠不再有圓形的解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並且增加了發光二極體和感光晶元。當滑鼠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只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於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體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晶元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晶元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晶元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游標在屏幕上的位置。 光學滑鼠: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藉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體、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晶元。工作時發光二極體發射光線照亮滑鼠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滑鼠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後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晶元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於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徵,通過對比這些特徵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滑鼠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游標的定位。 機械滑鼠: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解碼輪,解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後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滑鼠內部的專用晶元作解析處理並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滑鼠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解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屏幕上,就是游標可隨著滑鼠的移動而移動。 光電滑鼠:與光機滑鼠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字化光電滑鼠。設計這種光電滑鼠的初衷是將滑鼠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應用的需求。這種光電滑鼠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體、感光晶元、控制晶元和一個帶有網格的反射板(相當於專用途的滑鼠墊)。工作時光電滑鼠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體和Y發光二極體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後照射在感光晶元上。感光晶元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後將之送到定位晶元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滑鼠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後來的應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滑鼠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網格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臟或者磨損,光電滑鼠便無法判斷游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麼整個滑鼠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滑鼠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網格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游標直接從屏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滑鼠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在今天來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願意為滑鼠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滑鼠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於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滑鼠並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光機滑鼠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滑鼠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滑鼠發展里程碑: .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仍舊是機械滑鼠,出現滾球滑鼠; .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學機械式滑鼠,成為日後的行業標准; . 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光電滑鼠,它需要特殊的有柵格的滑鼠墊,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 1999年,微軟公司與安捷倫公司合作發布了IntelliEye光學引擎,以及第一隻光學滑鼠。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他製作的滑鼠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自此,滑鼠和PC就結下了那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不解之緣。 自從有了計算機,鍵盤就一直陪伴著它,也一直扮演著主要輸入設備的角色。用鍵盤打字確實不錯,但用來移動游標時,就顯示出其局限性了。於是,就職於美國航空航天局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恩格爾伯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用「點控」的方法代替敲擊鍵盤呢? 經過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爾伯特的想法總算變為現實:一種名為「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的產品問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屏幕上游標的移動,二是代替回車鍵。不過,它的名字太長,實在不便稱呼。 一天,在恩格爾伯特工作的實驗室中,一個「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從電腦桌上掉下來,由於有連線與主機相連,它就懸在半空,從側面看恰似一隻拖著長尾巴的老鼠,此景觸發了恩格爾伯特的靈感,於是,「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便有了「Mouse」(老鼠)這個名稱。當「Mouse」這種計算機輸入設備在我國使用後,人們將它譯為「滑鼠」,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種設備的外觀和功用。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㈦ 鍵鼠百科知識 滑鼠滾輪究竟是誰發明的

我們對他的造型以及設計已經習以為常,但是你真的對滑鼠有著深入的了解嗎?知道他每一個參數的意義嗎?想必很多用戶並不太清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首先是滑鼠的滾輪是由誰發明的。

㈧ 滑鼠時什麼發明的

一、滑鼠的誕生及其發明人 世界上最早的滑鼠誕生於1964年,它是由美國人道格·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發明的。恩格爾巴特於1925年1月30日出生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附近的一個小農場,1942年,他在俄勒岡州立大學學習電氣工程。二戰期間,恩格爾巴特中斷了學業去參軍,在Phillipines作為一名電子雷達兵服了兩年兵役。1948年,拿到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後,他留在舊金山半島NACA Ames 實驗室(NASA美國國家航天局的前身)做一名電子工程師。 尊敬的滑鼠之父——道格·恩格爾巴特博士 距離滑鼠發明4年後,在1968年12月9日,恩格爾巴特在全球最大的專業技術學會—IEEE會議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滑鼠(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那是一個木質的小盒子,只有一個按鈕,裡面有兩個互相垂直的滾輪,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IEEE協會把滑鼠的發明列為計算機誕生50年來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可見其對IT歷程的重大影響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滑鼠:木頭滑鼠模型 只有1個按鈕的木頭滑鼠,下面是2個滾輪 恩格爾巴特博士和他發明的滑鼠 木頭滑鼠的演示 這個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尾巴連線的裝置,被恩格爾巴特博士和他的同事戲稱為「Mouse」。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後,那時電腦功能還遠沒有現在這么完善。那些價格昂貴的奢侈品當時主要用途也是用於科研、軍事等領域。盡管如此,作為一個富有遠見卓識的發明家,恩格爾巴特博士已經意識到,隨著電腦的發明以及普及,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具有無法估量的重大意義,滑鼠自然也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他申請了專利,並且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也許是「Mouse」這個名字簡潔而且形象生動,所以「滑鼠」的稱呼一直被流傳下來。當然,那個時候的滑鼠與今天不僅外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它還需要外置的電源來給它供電。 參考資料: http://diy.yesky.com/input/56/2277056.shtml

閱讀全文

與滑鼠滾輪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