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中破舊的老水車的寓意
詩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筆觸,回溯了祖國數百年來貧困.落後的歷史。詩人用「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國長期處於貧窮和落後的狀態
詩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在這些詞語前面都有或長或短的修飾語,「破舊」「熏黑」「干癟」「失修」等,顯示出它們所受的苦難,「數百年來」「歷史的隧洞」表明經歷過漫長歲月。排列在最後、也是最受強調的「駁船」,則是在「淤灘上」,在另一頭「深深勒進你的肩膊」的纖繩的牽引下艱難前行。作者反復運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國的深情訴說里,融個體的「我」於祖國的大形象里,表達了「我」與祖國生死相依、血肉相連的情感。最後一行,以破折號引出「祖國啊」的激情詠嘆,這是敘述人稱的轉換,也使詩意在小小的高潮中稍作停頓。以下兩節也都以這種方式結尾。
㈡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這句話的後面一句是什麼啊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 祖國啊! 我是貧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國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窩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 祖國啊 我是你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喂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㈢ 我想找有圖片小發明小製作
拾蛋器
我家是養鴨專業戶,爺爺每天要在水塘邊拾幾百隻鴨蛋.蹲下去,站起
來……把爺爺累得腰酸腿疼.為了減輕爺爺的勞動量,我經過好多次試驗,
設計了拾蛋器,爺爺不用貓腰,就可以把蛋拾起來,裝入籮筐里.
找一節長25厘米左右,直徑比鴨蛋直徑略大的竹筒,一端被竹節封死,
另一端鋸成斜口.沿著竹筒圓端面,把下部的1/4鋸掉.再把一個木柄裝在
竹筒側面.製作即完成了.
使用的時候,把竹筒平放在地面,斜口向著鴨蛋,把蛋撮入筒內.一次
可撮起五隻蛋,裝入筐內.
彭彩艷
自動喂雞器
在幫媽媽喂小雞的過程中,我發現給雞添飼料也是一門學問:添多了,
吃不完,雞會上去亂踩亂刨,浪費飼料;添少了,雞會挨餓.要是有自動添
食的食槽就好了,吃多少自動添多少,吃飽了就不添了.
根據這種設想,我設計了自動喂雞器(如圖):飼料放在上面長方形的
料箱里,料箱的底和食槽由一塊鐵皮彎成,料箱的底和前側板間有一條剛能
漏下糧食的縫隙.雞啄食的時候,食槽振動,飼料就從縫隙不斷落下,補充
食槽里的飼料.停止啄食,飼料也不往下漏了.
朱德鐫
自動喂水器
這種喂水器構造簡單,家禽,家畜喝水很方便.
像右圖那樣,在水槽邊上釘一根立柱,立柱上釘兩個鉛絲彎成的瓶夾子.
先往水槽里倒些水,再將瓶裝滿水,用手指堵住瓶口,把瓶子倒過來放在夾
子上,讓瓶口正好挨著槽里的水面.松開手指,瓶里的水並不會流出來,這
是大氣壓在起作用.小雞去喝水,槽里水面下降到脫離瓶口的時候,空氣就
會由瓶口進入水瓶,水就會流到槽里一些.當槽里的水面和瓶口齊平的時候,
水又不流了.這就是一個能自動添水的喂水器.
如果要給家畜喝水,可以像左圖那樣,制一個大的喂水器.但是要注意
的是,牆後的水桶蓋必須蓋嚴,不能有漏氣的地方.
王軍
自動虹吸管
給魚缸換水最方便的辦法是用虹吸管把舊水吸出,再注入新水.以前,
往虹吸管里注水要用口吸,或在虹吸管內加上活塞,這兩種方法都不方便.
於是,我設計了自動虹吸管.
自動虹吸管如圖所示.在一段乳膠管(或塑料管)的下端,裝一個用塑
料葯瓶改制的篩罩,管的上端裝上一個皮球改制的氣囊.皮球上有兩個孔,
一孔內裝自行車內胎上的氣門管,再把乳膠管套在氣門管上;另一孔作出水
孔.
使用時,先把出水孔用手指堵住,把皮球捏癟,把篩罩那端浸入水中,
慢慢放鬆皮球,等水吸滿乳膠管時,把出水孔一端下垂,水就自動流出來了.
李晨
磁性拌草棍
過去,生產隊有一頭牛病死了,從胃裡取出不少鐵東西.實行責任制後,
我家餵了一頭牛.每次喂牛,爸爸都要精篩細挑,把草料里的鐵釘,鐵絲,
鐵屑挑出來.
誤吃鐵東西有這么大危害,怎樣才能把它們很快撿干凈呢 我在拌草棍
的下端裝上一塊舌簧喇叭上的磁鐵,一邊拌草一邊就把草料中的鐵東西都吸
住了.我給它取名叫磁性拌草棍.
楊建安
讓貓狗怕小雞
我們隊里有幾戶人家養了貓和狗.它們一看見小雞就抓來吃.1981年有
一戶買了300多隻小雞,不到20天,全都被狗和貓吃掉了.我家也有小雞,
還養了貓和狗.貓和狗不吃小雞,還有點怕它們.這是為什麼呢
最初,媽媽買了小雞,也不敢放在地上,而是裝在籃子里,吊在高處的
鉤子上.我上學的時候,看到一群蜜蜂,就想:人比蜜蜂大,卻怕蜜蜂,就
是因為怕挨蟄.我們不會想個法子來嚇一下狗和貓,讓它們怕小雞嗎!
我右手抓起一隻小雞,讓雞頭從虎口伸出來,拇指和食指捏著一根針,
針尖比雞的嘴長一點點.然後把貓狗抓來,用藏在雞頭下的針去扎貓和狗的
嘴和鼻子,紮上十幾次,連續扎了三四天.哈!真有效!貓和狗看到小雞就
怕,不但不敢撲小雞,還給小雞讓路.貓和狗在吃食的時候,小雞去搶著吃,
貓和狗一見小雞來到碗前,就躲開了.
臧榮華
翻板捉鼠缸
經過多次試驗,我設計了一個捉拿老鼠的好方法.
找一個深一點的水缸(水桶也可以).用三合板或其他薄板,鋸成直徑
比水缸內徑小5毫米左右的圓片,圓片中線固定一根比水缸外徑長一些的細
棒,做為翻板.翻板的材料越輕越好.
翻板做好後,將細棒兩端頭搭在缸口,翻板的一邊也搭在缸口,使板面
與缸口平行.使翻板能在缸口翻動自如.
使用的時候,水缸里放少許水;翻板不搭在缸口上的那邊固定少許老鼠
愛吃的食物.只要貪食的老鼠踏上翻板,必定逃脫不了淹死的命運.
張逮湘
沉砂器
我們學校用水泵抽水,可是抽了一會兒就不上水了,我們科技小組把水
泵拆開一看,原來井水帶上來的砂子積在水泵里,把葉輪卡住不動了.
為了防止砂子流入水泵,我們在葉輪前裝一層紗罩.不料,抽了一會兒
水以後,又不上水了,原來是砂子把紗罩前邊的管道堵死了.
最後,我們在紗罩前邊裝上一根垂直向下的管子,管子下端用蓋子密封,
製成了這個沉砂器.隨水抽上來的砂子被紗罩擋住後,自動進入下邊的管子
里.這樣,水泵終於正常工作了.
崔成華
提水車
你們能提起一大桶水嗎
我能!找六根結實的木棍和兩只軸輪(其他輪子也可以),按圖裝輛提
水車.在車的頭部掛一隻鐵鉤.提水的時候,把水桶吊在鉤子上,用手推著
車子走就行.這種車還可以用來運煤或其他的東西,並不費力.
提水車利用了杠桿原理.
郭 灝
水位報警器
爸爸在苗圃地照管抽水機.抽水機房在坡下,水池在高坡上,離得遠遠
的.在機房根本看不見水池裡的水滿了沒有,所以常常要跑到水池邊去查看.
為了免得來回跑動,我幫爸爸設計了一個水位報答器.
如圖,把帶有觸片的方木固定在水池邊上,帶有電鈴,電源,電閘的木
板固定在機房裡.抽水的時候,合上閘刀,水抽到一定的水位,鐵絲上的觸
片隨著浮子的浮力上升,與固定的觸片相接,電路接通,機房裡的電鈴一響,
就知道水池裡的水滿了.
不抽水的時候,把閘刀拉開.
鍾永平
稻田灌水水位控制器
為了奪取水稻豐收,管水員常常要根據水田情況給稻田灌水.我們根據
浮力和杠桿原理,設計了這個水位自動控制裝置.把它裝在稻畦閘口的位置
上,只要打開閘門,根據需要的水位調好浮筒,就可以放心地放水了.等到
水位達到要求,它會自動關閉閘門,停止灌水.
裝置如圖所示,閘門用牽繩拉開,再把制動桿提起來別住活栓,就可以
灌水了.如水位達到預定高度,將浮筒托起,杠桿將制動桿向下壓,釋放活
栓,閘門就被橡筋拉下來,關住進水口.
江西省奉新縣城鎮小學科技小組
不沉的水桶
在我農村老家的門口有眼井.打水的時候,常常有人把水桶掉到井裡去,
費好大的勁才能撈上來.我想啊,想啊,有了!可以做一隻雙層底的水桶.
雙層底之間有個空間,使它不進水.這樣的桶掉在井裡,就能浮在水面上,
撈起來很方便.雙層底空間的大小,應該使水桶盛水重量大於鐵桶本身的重
量.
張曉歌
帶閥門的提水桶
打井水的時候,要擺動井繩使桶倒過來.有時候擺動半天桶也不倒,真
急人.
我想了一個辦法,在提水桶的桶底開一個比雞蛋大些的洞,洞口蓋一塊
較厚的膠皮,膠皮一邊用釘子固定.這樣,提水桶放到井裡,水從洞口涌進
桶.桶里水滿了,向上一提,水的壓力把膠皮壓了下去,蓋住洞口,就好比
在桶底裝了閥門一樣.
這種水桶專門作提水用,省時又省力.
沈文華
磁鐵找桶
水桶掉在深井裡,很難打撈.
如果水桶是鐵的,可以用繩子拴一塊磁鐵放下井去,轉上幾圈,就可以
碰到鐵桶,然後吸在桶上.根據磁鐵指示的位置,再把撈鉤放下去,就可以
大大縮小搜尋的范圍,很容易就把桶撈上來了.
鄭阿濤
保險轆轤
用轆轤搖水,萬一脫手,轆轤把很容易打傷手臂.
我給轆轤裝上了圖示的防倒轉齒牙,就不會倒轉了.放水斗時,只要把
絆牙搬上去就可以了.
田永麗
風車繞線
我媽媽在家裡做手工,常常要繞線.把一大軸"寶塔線"繞到木軸上,
真不容易啊.我看到把房間里的前後門都打開,穿堂風很大,又看到《中國
少年報》介紹了一個風力小製作,於是,我就做了一個利用穿堂風的繞線機.
做法請大家看圖.
吳象樞
塑料粘合器
塑料袋或塑料薄膜用品壞了,可以自己動手修補一下.我根據塑料受熱
熔化,加壓粘合的道理,設計成一個簡單的粘合烙鐵.使用效果較好.
拿一個銅幣(或小圓鐵片),在圓心鑽一小孔.找一段金屬管(長度自
定),一端按銅幣半徑為深度開一條槽,槽端鑽一對小孔.把銅幣放進槽內,
圓心孔對准小孔,用鐵絲作軸,穿過小孔,把銅幣固定在金屬管槽端.注意
銅幣必須能在槽內滾動自如.在金屬管的另一端套一段塑料管或竹管,作為
手柄.
粘補的時候,先把要修補的塑料薄膜放在桌上,上面墊一張玻璃紙,把
粘合器加熱到攝氏一網路左右,用適當的壓力從玻璃紙上滾過.溫度高,滾
動速度要快,壓力可以小一些;溫度低,滾動速度要慢,壓力大一點.
㈣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作者用了6中形象的事物比喻「我」第一個比喻「破舊的來水車」突出了中國的
詩的第一節和第二節,寫祖國的過去。詩人寫的雖是貧窮和苦難,情感中卻始終流動著對祖國的摯愛、依戀和贊頌。例如,「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老水車」這個形象,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雖然「疲憊」,卻仍保持著頑強的生存力。同樣,下文的「礦燈」「稻穗」「路基」「駁船」等,都是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啊,/是『飛天』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這幾行,寫的是中國人民屢受挫折卻從不泯滅希望。以上種種,都是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贊揚。
㈤ 有哪位科學家偶然發明了玩意兒
1,張衡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准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張衡生平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當時的南陽是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地區,有「南都」之稱。張衡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經為後來從事文學和科學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家中的經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滿足張衡的求知慾望了,於是從十六歲開始,他便離鄉游學,廣結學者名流。他曾到漢朝故都長安一帶,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世態人情。後來他又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就讀於最高學府——太學。並成為學識比較淵博的學者。當時,地方上曾經推舉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張衡自幼就對文學有特殊的愛好和研究。他的文學作品很多,風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歸田賦》。有的氣勢磅礴,廣寫景物,如《二京賦》;有的特色突出,獨樹一格,如《四愁詩》、《同聲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歲的張衡應邀回鄉出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並在辦理政務之餘,潛心於文學創作。他以游學長安和洛陽的見聞作為素材,先後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復修改,於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為《二京賦》,為人們廣為流傳,他畫的畫也很出色。
後來,鮑德調任,張衡便辭職回家。掌握朝政的皇親鄧騭為了籠絡士人,幾次派人邀請張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強自己這一派的勢力。但張衡一方面厭惡外戚專權,一方面想專心鑽研學問,都堅決地拒絕了。
在張衡三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到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他很喜愛揚雄的哲學著作《太玄經》。《太玄經》的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太玄經》里的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也給了張衡以很大的啟發。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征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歷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歷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漢朝時,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已經出現了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又稱天圓地方說,認為天是圓的,像一把張開的傘,地是方的象一個棋盤;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一個雞蛋,天與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包著蛋黃;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質,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飄浮在氣體中。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大膽地對天象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的多的「渾天儀」。創制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一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銅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球體內有一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裝有幾個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凡是張衡當時知道的重要天文現象,都刻在了渾天儀上。
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動轉動,張衡又利用水力推動齒輪的原理,用滴壺滴出來的水力推動齒輪,帶動空心銅球繞軸旋轉。銅球轉動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轉的速度相等。這樣,人們坐在屋子裡,便能從渾天儀上看到天體運行的情況了。
從公元89年到140年,東漢都城洛陽和隴西一帶,共出現過三十三次地震。特別是公元119年,洛陽和其他地區連續發生了兩次大地震,促進了張衡加緊對於地震的研究。他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並製造出了我國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張衡製造的這台地動儀,相當靈敏准確。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精確的測知距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隴西發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歐洲在1880年才製造出類似的地震儀,距張衡已經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在氣象學方面,張衡還創造了一種測定風向的儀器——侯風儀,又叫相風銅鳥。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桿頂安放一隻銜著花的銅鳥,可以隨著風向轉動。鳥頭所對的方向就是風向。這個儀器和歐洲裝在屋頂上的候風雞相似,但是後風雞是在十二世紀才出現的,比起張衡的候風儀晚了一千年。
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晝夜」,幾十年如同一日,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於進取的研究風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張衡請求告老還鄉不準,又被調到朝中做尚書,但只任職一年就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一歲。
《靈憲》
張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學著作,以《靈憲》最為著名。這是一部闡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們的運動的天文理論著作,代表了張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雖然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但還是提出了不少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獨到見解。
例如,在闡述渾天理論的時候,雖然仍舊保留著舊的地平概念,並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徑問題,但是張衡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張衡在《靈憲》中指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他說「夫日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虧缺的部分)。他生動形象地把太陽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發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產生是由於日光照射的緣故,有時看不到月光,是因為太陽光被遮住了。他這種見解在當時是十分新鮮的,也是正確的。
同時,張衡還進一步解釋了月食發生的原因。他說:「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這段話的意思是:「望月」時,應該能看到滿月,但是有時看不到,這是因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緣故。他將地影的暗處叫做「暗虛」,月亮經過「暗虛」時就發生月食,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的原理。至於「在星則星微」一句,說的是星星碰上「暗虛」就隱而不見了。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由於星星距地球極為遙遠,又大都是發光的恆星,不象月球一樣屬於行星,因此沒有任何一個星星會進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這是張衡的不足之處。這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今人也一樣,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可能將事情作的絕對正確,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確反映客觀現實。
此外,張衡在《靈憲》中還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徑,記錄了在中原洛陽觀察到的恆星二千五百多顆,常明星一百二十四顆,叫得上名字的星約三百二十顆。這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的結果是相當接近的。
在張衡的另一部天文著作《渾天儀圖注》里還測定出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這和近代天文學家所測量的時間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字十分接近,說明張衡對天文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2,蔡倫
紙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也許鮮為人知。與他的重大發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視的程度的確使人瞠目,有些大部頭的網路全書里甚至沒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標準的歷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由於紙的重要性顯而易知,所以有關蔡倫史料的缺乏會使人們認為他這個人物是純屬虛構。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清楚地說明蔡倫確有其人。他在中國皇宮當過官吏,約在105年他把紙的樣品呈獻給皇帝。中國有關蔡倫發明的記載出現在漢朝正式的史書中,記述翔實可信,沒有一點神秘或傳奇的色彩。中國人總是把紙的發明歸功於蔡倫,他的名字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有關蔡倫的生平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中國的史書中提到他是個太監,還提到皇帝對他的發明不勝喜悅,因而對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雙收。但是由於後來他參與了宮廷政變,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書中敘述道:蔡倫一被革職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裝,喝下致命的毒葯。
公元二世紀紙在中國就有了廣泛的作用,不到幾百年時間中國人就向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出口紙。在很長的時期里,他們對造紙技術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古騰堡發明現代印刷術印刷術後,紙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今天紙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像出沒有紙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今天,書和其他文字材料造價低廉,產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紙的問世。要是沒有印刷機,紙就絕對不會象今天這樣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低廉豐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機也確是無矢之弓。
那麼哪個人的名次應該排得高些,蔡倫還是古騰堡呢?雖然我認為兩者幾乎不相上下,但是我還是把蔡倫排得略高些,其理由如下:(1)紙除了作書寫材料外,還有許多其它用途,實際紙的用途之廣使人出乎意料。目前製造的紙張有很大的百分比不是作為印刷材料,而是作為其他用途。(2)蔡倫早於古騰堡。若當時沒有紙,古騰堡完全有可能發明不出印刷術。(3)假如這兩項發明只出現一項的話,我認為使用刻版印刷(早在古騰堡之前)和紙會比使用活字印刷術和羊皮紙生產出來的書籍更多。
把蔡倫和古騰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現過的最有影響的十位人物當中妥當嗎?為了充分認識紙和印刷術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發展情況。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中國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進,但在公元後的一千年間,中國的成就則超過了西方。根據許多標准來看,七、八世紀中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最為先進。但是在15世紀後,西方超過了中國。人們對這些變化從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是其中大多數說法都忽略了我認為是這個最簡單不過的解釋。
當然中東農業和書寫實際上比中國起步早些,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說明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落後於西方文化。我認為關鍵的原因是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的艱難。
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幾百年內就趕上了西方。
(當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整個發展來看卻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在第四世紀雖然不如西方那麼統一,但卻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西方發展得比較慢,而中國卻出現了諸如指南針、火葯和刻板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由於紙比羊皮紙便宜又容易大量生產,所以整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馬可·波羅的著作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十三世紀,中國也遠比歐洲繁榮昌盛。
那麼中國為什麼最後又落在西方後頭呢?人們說出各種不同的復雜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許一種單純的技術上的原因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在15世紀的歐洲,一個名叫約翰·古騰堡的天才發明了一種可以大規模印刷書的技術,因而歐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中國卻沒有古騰堡,因而中國人仍使用刻字印刷術,其文化相對說來就發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麼他就得同意這樣的結論:蔡倫和古騰堡是歷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實際上把蔡倫排得遠遠高於大多數其他發明家還有另一個原因。大多數發明是其時代的產物,即使實際上不曾有那些發明者,那些發明也會出現。但是就紙而言,顯然不存在這種情況。歐洲人在蔡倫以後一千年才開始造紙,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當時他們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造紙技術。就造紙而論,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甚至在看到中國造的紙以後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造出紙來。顯然發明一種造紙技術是相當難的,它決不會出現在發達程度一般的國家裡,而且需要有天賦的個人做出傑出的貢獻。蔡倫就是個這樣的人,他使用的造紙技術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後實行的機械化)。
上述這些就是我認為應該把古騰堡和蔡倫列入本書前十名當中的理由,而把蔡倫排在古騰堡之前。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
3,畢升
姓名:畢升
國家或者地區:中國
學科:發明家
發明創造: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畢升(?- 1051)中國古代發明家。徽州(今安徽歙縣)人。在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平民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這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又一偉大貢獻。畢升用一種細膠泥刻成單個反體字,一字一印,字的筆劃凸出的高度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字刻好後,把印泥放入火中燒硬。然後取一塊鐵板,在上面塗一層松脂、黃蠟和紙灰等製成的固著劑,再將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個個有序地排列在鐵框放在鐵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個個有序地排列在鐵框內。排滿了字的鐵框就為一版,放到火上烘烤,等脂蠟稍稍熔化,就用另一塊很平的鐵板壓在字面上,字面即被壓平,待其冷卻後,泥活字便粘在一起,成為活字版了。這樣的活字版即可施墨鋪紙印刷。印完之後,再經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我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現在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刻版印刷術」。刻版印刷術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紀出現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以後,逐漸發明了刻板印刷術。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國已非常盛行,並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影響到非州和歐州。公元十一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印刷術出現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和發明。宋代慶歷(公元1041年)間,畢升首創泥活字版,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為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因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
4,杜詩
杜詩
中文名稱: 杜詩
又名: 字君公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漢代
生卒年: ?—前38
生平簡介
杜詩,(?-38)東漢機械工程家。字君公。河南汲縣(今河南)人。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南陽人稱贊說:「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杜詩 字公君。河內汲縣(今屬河南)人。生年不詳;東漢建武十四年(公元
38年)卒於南陽郡(今河南南陽)。機械、農田水利。
杜詩青年時期就才能出眾,在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任吏員時,人們贊揚
他處事公平。光武帝初年,為侍御史。當時將軍蕭廣放縱士兵,在洛陽民間為非
作歹,老百姓惶恐不安。杜詩通告蕭廣約束部下,蕭廣不予理睬。杜詩下令按法
誅蕭廣,並將經過情形向上匯報,得到表揚。光武帝見他能幹,又派他去河東郡
(今山西夏縣西北)誅剿降漢復又叛變的楊異等人。杜詩到了大陽(今山西平陸西
南,屬河東郡),聽說楊異率部下企圖北渡,立即派人設法焚燒掉他們的渡船;
另又派人收服河東郡的地方軍,並進行突然襲擊,終於殲滅楊異等人。杜詩被遷
為成皋(今河南滎陽■水鎮)令,任職3年,政績裴然。再遷為沛郡(今安徽濉溪縣
西北)都尉,轉汝南(今河南平輿縣北)都尉,「所在稱治」。建武七年(公元31
年),杜詩遷升為南陽郡太守。在南陽郡任職7年,「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
於計略,省愛民役」,「政化大行」。在此期間,他還做了兩件在科學技術史上
有意義的事:一是興修水利;一是製做水排。建武十四年病死,身後「貧困無田
宅,喪無所歸」。最後由朝廷賜賻才得以喪葬。
秦漢時期,長江長江流域的灌溉以漢水支流唐白河地區的發展最為顯著,而唐白
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陽、鄧縣、唐河、新野一帶較為發達。唐白河地區為浸
蝕、沖積平原沖積平原,年降雨量約90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適於作物生長。這里開發
較早,到西漢中期經濟已相當發達。農田水利在西漢後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元
帝時(公元前48—前33年),南陽太守召信臣對此地的水利和農業生產有特殊貢獻,
因而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譽為「召父」。東漢時期,南陽水利事業進一步興
盛,杜詩在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績,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史載,杜詩
「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
所謂「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韝鞴鼓風的器具,用於冶金。生鐵的早期
發明,是中國對世界冶金技術的傑出貢獻。要獲得液態生鐵,需有較高的爐溫。
有風就有鐵,鼓風技術對於生鐵冶鑄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禮記》禮記說: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從商周以來,都用皮囊鼓風,子繼父業,年輕工匠必
須學會縫制皮囊的技巧。說明早期冶鑄匠師高度重視鼓風器具的製做。鼓風裝置
由人力驅動(人排)發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驅動(馬排、水排),是東漢冶鐵技術的重
大創新。由於杜詩的倡導,水排至遲在公元1世紀上半葉於南陽地區已較多地使
用。《後漢書·杜詩傳》說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
便之」。水排的功效不僅比人排,就是比馬排也高得多,《三國志·魏志·韓暨
傳》寫道:「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
以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鑒於杜詩的功績,南陽老百姓把他比之
召信臣,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元代《王禎農書》詳細記述了立輪式和
卧輪式水排的形制,並繪有圖形。
文獻
原始文獻
[1](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註:後漢書·杜詩傳,中華書局, 1965。
研究文獻
[2]《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中國水利史稿·上冊,水利電力出版社,
1979。[3]華覺民等編譯:世界冶金發展史,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5。
(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附
中國古代發明家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 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 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 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 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 三國時期 孫子算經 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 數學 1202~1247 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 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㈥ 中央10套我愛發明的開頭音樂是什麼
專輯《Unearthed》曲名Nara(奈良)
㈦ 我愛發明報名電話是多少
《我愛發明》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一檔全新的科普節目,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通過展示發明人的新發明、新創意,將科學知識趣味化、形象化,讓觀眾熱愛發明,享受創新的樂趣。
該欄目的設置不僅開創了一種節目的新形態、填補了中國科普電視的一個空白,而且架起了一座科技成果轉化的平台、一座發明人走向市場的橋梁。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攜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該欄目的及時推出具有深遠的意義。
我愛發明報名方式有很多種。
一,在《我愛發明》官網上填寫一份報名表,填寫完資料後,提交即可。具體網址為http://cctv.cntv.cn/lm/woaifaming/
二.電話報名參加,我愛發明報名電話是:010-63953793 010-63953667。
㈧ 急求一個科技小發明,自己能做出來的,要對生活有利,也可以把現有的物品改進,2.16給我,好的給100懸賞。
自製手電筒
具體製作方法是:將一隻廢易拉罐(如露露飲料罐)起掉一頭蓋子,另一頭用圓頭榔頭敲凹。用厚瓦楞紙板捲起兩節一號電池,電池正極朝上、負極朝下裝入罐中。找一個合適的塑料蓋(如神奇大大卷的盒蓋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飲料罐上),在盒蓋中央挖一個圓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燈泡插緊為宜。將燈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尋線兩端剝去線皮,一端繞在燈座上,另一端從塑料蓋側面扎一個小孔穿出。將塑料蓋蓋在易拉罐上。檢查一下,燈泡、電池是不是緊密接觸。到這里一次性手電筒就做好了。使用時,用大拇指把從側壁穿出的導線按在從拉罐無油漆的焊縫上,手電筒就會發光,大拇指離開導線跳起,手電筒就滅了,使用非常方便
一個小風扇,只需要一個小馬達,兩節5號電池,還有一些短導線,一個實心的塑料泡沫,一把剪刀,一些硬紙片!
首先把實心泡沫掏空,用導線連接好小馬達,塞入泡沫里(要保持小馬達的轉子軸漏出泡沫),在把導線連到電池上,也塞如泡沫內,用剪刀把小紙片剪成行,套在小馬達的轉子軸上即可!
說發明製作。
一個小風扇,只需要一個小馬達,兩節5號電池,還有一些短導線,一個實心的塑料泡沫,一把剪刀,一些硬紙片!
首先把實心泡沫掏空,用導線連接好小馬達,塞入泡沫里(要保持小馬達的轉子軸漏出泡沫),在把導線連到電池上,也塞如泡沫內,用剪刀把小紙片剪成行,套在小馬達的轉子軸上即可!
這個自動澆水器的結構如右下圖,由小水箱、彎折的粗軟管、醫用輸液軟管及滑輪裝置(可用廢棄的吊瓶輸液用的軟管等製成)等組成。其中輸液軟管與水龍頭相連接(水龍頭水可適當調小些),水流速度由滑輪裝置來控制,軟管的另一端連接一個較小的儲水箱(也可由塑料瓶等改制而成),儲水箱上端留一個穿輸液軟管的小孔,其餘部分密封,水箱底部有一個較大的洞,其餘部分也密封,一根較粗的軟管從此洞穿入,在水箱中彎折。
原理及使用方法:把此裝置懸掛在需要澆水的花上,水龍頭中流出的水通過輸液軟管滴入下面的小水箱(水流量可控制),當下面小水箱中的水淹沒從底部伸入的彎折的軟管時,小水箱中的水因為虹吸現象就被全部抽出,從而給花自動澆水一次,如此循環不斷。每次的澆水量和澆水頻率可由輸液軟管上的滑輪裝置和小水箱的大小來共同控制。如果通過滑輪裝置調整好軟管中水滴的速度,並選擇好水箱的大小,不僅可以實現自動澆水,還可實現定時澆水(如在早晨或傍晚為花澆水)。
優點及創新點:經實驗,這個自動澆水器效果好,結構簡單,成本極其低廉,實用性強,人人均可自製完成,可實現自動澆水和定時澆水,不僅為養花人解決了出門沒人澆花的難題,而且還可廢物再利用,有利於環境保護。
備註:如果家中水龍頭離花盆位置遠,可採取一個辦法予以解決:即增加一個可密封大水箱,把與水龍頭相連的軟管改為與大水箱相連,這樣當外出時,只要向大水箱中加足量的水,就可實現自動為花澆水的目的。
讀書的時候,往往需要兩手扶著書本,尤其是厚書本,手一離開就會合
攏,這對做筆記很不方便。因此我想做一個書桌閱讀板讓手「解放」,
, 可以讓你在讀書時把雙手解放出來。 閱讀板由兩塊薄板
組成,薄板中間的上下都開有一條槽,對准後分別用金屬片限位,就可以左右
滑動,適應不同大小的書本。閱讀板的左右兩端都裝有一個鐵皮書夾,夾住書
本的兩邊。這樣,你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吃零食、喝飲料,不用擔心書頁自動
合攏了。要是在水平桌面上讀書,最好在閱讀板背後的上方裝一根木條,使書
本傾斜,閱讀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