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最早小麥發明人

最早小麥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12-18 07:06:47

Ⅰ 簡述小麥的來歷

來歷: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在西亞和西南亞一帶至今還廣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及與普通小麥親緣關系密切的節節麥。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也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

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帶的沙漠綠洲中,有著較充沛的水資源和高達40%的植被覆蓋率。那時水中有游盪的魚兒,林中有飛奔的動物,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適於耕種。

在小環境里有著相當不錯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便是沙漠綠洲生態的脆弱性,一點點改變就會給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災難。

(1)最早小麥發明人擴展閱讀

中國的小麥種植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地區。在這些地區種植的其他主要糧食作物小米、高粱等也都屬於麥類,都是旱地種植作物。這些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作物,不宜在同一塊地上連續種植,通常種一季就得休耕一兩年。

這就意味著在這些地區每年大約只有1/3到1/2的土地能夠收獲糧食。因此自秦朝統一以來,立足於黃河流域的王朝承受著巨大的糧食供給壓力。

更糟的是,黃河流域氣候乾燥,降雨不足,農業生產主要依靠灌溉。乾燥的環境使水分蒸發得非常快,鹼性的黃土失去水分之後容易產生結晶,造成土地鹽鹼化,土壤肥力大幅度降低,一年比一年貧瘠,以至於不能耕種。

原本產量就不高的耕地不斷減少,土地兼並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了激烈的社會政治沖突——農民起義。在經過多年的戰火狼煙之後,土地經過休息得到了恢復,社會才再次安定下來,開始新一輪消耗地力的循環。但是總體上,土地的肥力還是在逐步下降。

古文明在麥田中衰亡 人類最早的農業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都在大河流域附近誕生。其中古埃及、古巴比倫的人們像我們的祖先一樣,在孕育自己文明的母親河流域內廣種小麥。可以說,這些輝煌的古代文明就是建築在麥田之中。可惜,它們都沒能逃過小麥農業衰落的命運。

Ⅱ 最早生產小麥的是哪裡

小麥屬約25種,主要分布於亞洲西部和歐洲南部。原產地在亞洲西部幼發拉底河流域,是公元前7000年小麥的主要產地。
由於年歲已久,地圖版塊歷經多次變更,所以,小麥並不屬於現在的哪個國家發明物,而應屬於區域.按照理論,小麥最早種植地應屬中東和南歐地區.

Ⅲ 小麥之父是誰

是李振聲。

李振聲(1931.2.25-),山東淄博人,遺傳學家,農業發展戰略專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後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

李振聲主要是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系統研究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育成了小偃4號、5號、6號等高產、抗病、優質小麥品種,及育成小偃麥8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異位系等雜種新類型。

(3)最早小麥發明人擴展閱讀

在55年的科學生涯中,系統研究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創建了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為了有目的、快速地將外源基因導入小麥,他用遠緣雜交獲得的「小偃藍粒」育成了以種子藍色為遺傳標記的藍粒單體小麥和自花結實的缺體小麥系統。

Ⅳ 小麥最早起源於哪裡

一樓 年糕不是小麥做的 是稻米做的

Ⅳ 冬小麥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周圍地區是栽培二粒小麥和提莫菲維小麥最早被馴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敘利亞西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麥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地。普通小麥常認為起源於裏海的西南部。關於小麥的演化有多種學說。

從地理學角度,種植冬小麥的適宜地區是亞熱帶、暖溫帶和中溫帶,我國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等地區及黃土高原等地區和四川盆地的一部分地區。

這些地區的冬季並不嚴苛,個人認為人們應該是無意中發現某些品種的小麥在過冬之後依然可以生產,就利用春小麥後的空餘時間種植了冬小麥。最早種植冬小麥的一般認為是中亞一帶,現在以色列、伊拉克等兩河流域。

###############

參考資料:論西漢中後期冬小麥在關中的推廣
http://www.seepaper.com/view_11411/

冬小麥是一種越冬作物,在漢代稱宿麥。宿麥的種植在關中起源很早,陝西武功趙家來龍山文化房址中的小麥稈,是我國迄今最早的栽培小麥作物遺痕,這不僅是關中地區,也是黃河流域的首次發現。《逸周書·嘗麥解》「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於宗廟,乃嘗麥於太祖」,這里麥四月成熟,更是種植宿麥的確證。但從文獻記載反映的情況來看,西漢中期以前關中地區宿麥的種植並不普遍,直到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後方在關中平原大力推廣宿麥,而到西漢晚期關中宿麥的產量則已經比較大了。

宿麥的種植,說明人們開始利用原先休閑一大段時間中浪費的太陽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糧食需求的增加。宿麥生育期長,在240—260天左右,干物質積累時間長,產量一般比粟高。據《氾勝之書》記載,採用區種法種麥,「至五月收,區一畝,得百石以上,十畝得千石以上」;區種粟,上農夫區,「畝收百斛」,中農夫區,畝「收粟五十一石」,下農夫區,畝「收二十八石」;區種豆,「一畝中十六石」⑤。宿麥的產量高於上等田中粟的產量,是中等田粟產量的兩倍,下等田粟產量的近四倍,更遠遠高於豆的產量。雖然《氾勝之書》對採用區種法的作物產量有誇大之處,但此比例卻反映麥在當時也是一種高產作物。宿麥高產的特徵,適應了解決西漢晚期關中地區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壓力的需要,這是西漢中後期宿麥推廣在關中受到重視的社會條件。而宿麥之所以能戰勝稻、菽等其它作物,真正對關中糧食生產結構產生決定性影響,取得與粟同等重要的地位,則在於其較其它作物更適應關中較為乾旱的自然環境及夏收的特性。

參考資料二:《大唐西域記》中關於農業內容的整理與分析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3552

據考證,小麥起源於西亞,隨後經西域傳人我國。由此我們可推知,小麥在西域應該是廣泛種植的,玄奘的記述即是一個明證。玄奘說34個西域國家和地區適宜種植、出產小麥,其中屈支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適宜種植、出產「麥」,阿耆尼國等19個國家適宜種植、出產「宿麥」(見表1)。

「麥」(春小麥),從種植區域上來看,主要種植在現今我國的新疆庫車、塔什庫爾干,吉爾吉斯的坦托克瑪克,阿富汗的瓦罕地區、哲爾姆一帶、巴達赫尚地區以及巴爾赫以南,克什米爾的巴爾帖斯坦,巴基斯坦的馬斯圖吉,印度的爾乾地區、法魯伽巴德、別爾沙爾、拉姆那加爾和曼達瓦爾。

宿麥,即冬小麥,種植區域要比「麥」廣泛,分布在現今我國新疆的焉耆,帕米爾的舒格南地區,阿富汗的喀布爾河流域、東部、科克查河之南、巴米安,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印度河中游地區、信德省南部、印度河口一帶,印度的昌巴爾河以南瓜廖爾一帶、貝拉特地區、中央邦西部、西海岸古吉拉特地區、卡提阿瓦半島及其東岸馬希河一帶、瓦特納加爾及附近、納巴達河以北馬爾瓦一帶等廣大地區。這表明冬小麥的種植技術在南亞已比較成熟。

Ⅵ 小麥的來歷

來歷:

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在西亞和西南亞一帶至今還廣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及與普通小麥親緣關系密切的節節麥。

在肥沃新月地帶,特別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周圍地區,是栽培二粒小麥和提莫菲維小麥最早被馴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敘利亞西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麥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地。

普通小麥的出現晚於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通常認為起源於裏海的西南部。關於小麥的演化有多種學說,但傳統觀點是:野生一粒小麥(染色體組AA)經馴化演變為栽培一粒小麥(AA)。

野生一粒小麥與擬斯卑爾脫山羊草(染色體組BB)發生天然雜交,其雜種經染色體自然加倍後產生野生二粒小麥(染色體組AABB),再經馴化演變為栽培二粒小麥(AABB)。栽培二粒小麥再演化成為其他四倍體組小麥。

野生二粒小麥與節節麥(染色體組DD)發生天然雜交,其雜種經染色體自然加倍後,產生了普通小麥組小麥(AABBDD)。

(6)最早小麥發明人擴展閱讀:

小麥的營價值:

營養價值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乾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麵筋強而有彈性,適宜烤麵包;生於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麵筋差。

麵粉除供人類食用外,僅少量用來生產澱粉、酒精、麵筋等,加工後副產品均為牲畜的優質飼料。進食全麥可以降低血液循環中的雌激素的含量,從而達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對於更年期婦女,食用未精製的小麥還能緩解更年期綜合症。

Ⅶ 小麥 小米 大米 都是誰發明的

傳說是伏羲氏。順便說一下,小麥 小米 大米是自然生成人不會發明,人只會發明它們的種植方法

Ⅷ 在人類歷史上,小麥最早產生於什麼地區

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麥的地區,中國是世界最早種植小麥的國家之一。

Ⅸ 小麥是何時被引進中國的

小麥至遲在距今33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已經傳入中國。

在歷史文獻中,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釋義: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痴,連什麼是豆子,什麼是麥子都分不清,不能立為國君。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戰國,中國北方地區已經開始廣泛種植小麥了,以至於當時的普通人都應該能夠分得清大豆和小麥這兩種農作物。

當然在殷墟的甲骨文中也已經出現了「來」和「麥」這兩個字,「來」指小麥,「麥」被釋為大麥。「來」字是個象形文字,本意應該是專指小麥。

在古代粒食傳統背景下,小麥和水稻、小米一樣也許被煮著吃,很難下咽。因此在北方的產量和播種面積並不大。直到秦漢,將小麥磨成麵粉後蒸食成饅頭,它的面積與產量才大大提高,並最終代替了粟與黍。和西方烘烤的麵包傳統不同,饅頭是中國蒸食傳統的代表,和面條一樣深得人心。


(9)最早小麥發明人擴展閱讀:

人類起源、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的三大主題,經過多年的研究,四大農業起源區對於世界的貢獻基本有了定論,比如西亞貢獻了小麥和大麥,中南美洲貢獻了玉米、馬鈴薯、花生等,非洲貢獻了高粱,而中國作為主要的農業起源地,則貢獻了水稻、粟、黍和大豆。

根據近些年的考古進展,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始階段,考古學家在距今一萬年前後的北京東胡林遺址浮選出少量的炭化粟粒,說明當時已經開始了小米的種植。

而在距今八千的前後的內蒙古興隆溝遺址的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炭化的粟和黍,類似的植物遺存在河北武安的磁山、河南新鄭的裴李崗、陝西華縣老官台、甘肅秦安大地灣也都被發現。

這個似農非農的階段是第二階段,也是探索中國農業起源的關鍵時期,農業的起源並不是一次革命,而是一個漫長的漸變過程。

而到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旱作農業基本建立,農耕取代了採集狩獵。北方旱作農業體系形成之後,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之間,逐漸由單品種農作物種植制度向多品種農作物制度轉變,為中華文明起源打下了經濟基礎。

而最終來自西亞的小麥取代傳統的小米成為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形成了南稻北麥的大格局。

Ⅹ 誰創造了小麥

小麥是大自然的產物,不是哪個人發明的,它是遠古人發現的,並經過千、萬年的培育進化成現在的小麥。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帶的沙漠綠洲中,有著較充沛的水資源和高達40%的植被覆蓋率。那時水中有游盪的魚兒,林中有飛奔的動物,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適於耕種。在小環境里有著相當不錯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便是沙漠綠洲生態的脆弱性,一點點改變就會給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災難。 而現在只有望不到邊際茫茫的黃沙,羅布泊70年代就已乾涸。只有殘破古塔和千年不倒胡楊(有句話這樣說,胡楊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在傾訴輝煌的歲月。這里死去了兩名重要人物就是彭加木和旅行家余純順。這里也躺著讓人遐想聯篇的樓蘭美女,發掘於樓蘭小河墓地的年輕女子,頭戴毛氈帽,腳蹬一雙牛皮筒靴,身裹毛織斗篷並別以木質別針,以一種樸素而又美麗的裝扮在沙海之中的「沉睡」。我們可以稱她公主,小河公主。(資料來源於中央電視台紀錄片《新絲綢之路》),也許我們不該打攪她,讓他繼續躺下去。 內地發現出土的小麥,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遍。小麥普及還是漢代以後事情了,關鍵一點就是戰國時期發明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材料來源於中國大網路全書農業卷),得以使小麥可以磨成麵粉。小麥主要在北方種植,在南方種植發展還是得益於南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南方對麥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麥種植已經遍布全國,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我們常說的「麥」就是小麥,當然了還有其他麥類,比如說大麥、燕麥。古代歐洲人吃麥主要還是吃大麥,只到16世紀後被小麥代替。現在大麥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這種世界級別飲料。世界大麥80%產量被化為啤酒,灌進人們肚子里。1斤大麥大概可以做4到5斤啤酒。啤酒的獨特苦味是加入啤酒花所造成的,它使啤酒帶有特殊芳味和爽快的苦味。在這個炎熱夏季幾位朋友在一起,幾瓶冰鎮的啤酒,幾碟小菜,是一種非常舒坦事情。

閱讀全文

與最早小麥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