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音樂課程的價值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美體驗價值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造性發展價值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3.表現與社會交往價值
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於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在學校的課堂上,而且也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對社會音樂生活的關心,對班級、學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
B. 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美體驗價值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造性發展價值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3.表現與社會交往價值
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於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在學校的課堂上,而且也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對社會音樂生活的關心,對班級、學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
C. 如何理解演唱在音樂教學中的價值
演唱是在音樂教學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所以他是音樂中缺一不可的存在。
D.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一個重要矛盾,就是我們現有的學校音樂教學模式是根據我國制定的大綱完成的,其內容較為保守、滯後,適用於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模式,而我們的社會卻需要有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學生培養模式,如何在我們的學校教學課堂那有限的時間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就是我們目前致力解決的問題。
一、如何進行音樂的創新教學模式
首先,要清楚音樂的創新是指的哪些方面,筆者認為,音樂創新是從音樂的意識、情感、能力和思維等方面著手,通過這幾方面的創新觀念的培養能夠較好的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其次,如何進行創新教學。在學校音樂教學模式體制下,「教書」與「育人」永遠都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教書是教授學生學會基礎知識,傳授專業技能;而育人則是在教授學業的過程中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這兩個部分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最後,我們應該從幾個方面來體現音樂的創新教學模式,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建立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音樂創新的過程中對音樂進行實踐活動的訓練。這些手段能夠讓我們培養出適應這個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二、音樂教育要以人為本
音樂藝術是人類情感表達的藝術,它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再現,所以音樂藝術既包含了情感信息,也包含了思想信息。從頭至尾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的創造、音樂的表現和音樂的欣賞活動都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我們的音樂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學習這種審美活動,感受音樂帶給我們的真正快樂。學校音樂教學是一門教授基礎音樂的學科,這門學科的建立更多的目的是為了一種音樂基本素質的培養,而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藝術,感受到音樂的美好並能通過音樂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能夠初步掌握欣賞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通過學習音樂讓人能夠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從而創建健全的人格,建立積極向上的個性,培養一名具有全面發展能力的健康人才。在學校音樂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要注重知識技能與音樂創造力相結合的能力,要綜合的去看待音樂藝術,這就需要我們更多的去體驗音樂、發現音樂和創造音樂,讓沒有專業技能的學生也能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發現興趣、創造音樂,讓學校音樂教學真正的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宗旨上來。
三、音樂教育可以開啟兒童的智力
音樂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美的感受和實踐美的技能,還可以通過音樂的學習和實踐提高學生的想像力,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鍛煉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心理學家、國際「超級學習法」的創始人洛扎諾夫的實驗證明:「即以優美的音樂是左大腦半球進入抑制狀態得到休息後,人的記憶力是通常狀態的2.17倍至2.51倍。」在我國,很多音樂教育學家也通過音樂教育訓練培養兒童記憶力的。實驗表明:「1.兒童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綜合的直覺判斷力均有良好發展;2.開發右腦、發展形象思維是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途徑;3.音樂不是單純的技能課、啟迪靈感思維、培養創造型人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音樂教學中,只要能充分發揮音樂的功用,處處都可以體現出對兒童智力開發的作用,如在音樂唱歌課中,對歌曲的處理能力;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對聯想與想像的發揮;在器樂課教學中,對情緒的把握和樂器的掌握;在律動課教學中,對肢體協調能力的掌控能力等等都是在對人的大腦思維的開發,特別是在音樂創造課的教學中,不僅要把以往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還要將自己的豐富的想像力和強烈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中,促進學生的頭腦敏捷度。
四、音樂的創造能力的培養
(一)「創新意識是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傳統觀點認為,創造是指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人往往對神秘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也正是有了探索世界的精神才會有了我們現在眾多的發明和創造,才有了我們現在這個美好的生活。創造有真創造和類創造之分。「真創造是科學家、發明家最終產生了對人類來說是新的知識和社會價值的產品的活動;類創造是對個體而言的,其思維的結果雖對人類來說是已知的,但對個人來說卻是獨創的。」我們現在所說的音樂教育就是屬於類創造的范疇。音樂屬於時間藝術,而且這門藝術還屬於非語義性的藝術,所以它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的特徵,在音樂教學過程我們也往往運用了這種不確定性在歌唱課或是器樂或是欣賞亦或是律動課時都要運用這種特徵進行創造性的藝術活動,這是其它學科所不具備的特徵。
(二)音樂創造思維的訓練。在我國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創新是一個重要的核心部分,音樂也是一門審美活動和實踐活動很強的學科,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將創新思維納入到課堂教學中,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最好途徑。在思維訓練中,發散性思維是對已經獲得的信息進行多方位、多視角的思辨,產生多種結果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是向外散發性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會導致結果也與眾不同,將這種思維方式結合在教學之中,更是應該提高這種思維的訓練。教師可做適當的引導,選擇一個發散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功能結合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音樂的二度甚至三度創造,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已知的音樂中延伸、拓展,使模式的音樂形象通過自己的思維變成具象的事物;還可以在教學中設置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這樣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尋找答案。因此,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就特別注意不斷的豐富學生的平時基礎知識積累。
(三)音樂創新能力的提高。我們可以把人的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種。一般能力是可以通過自己學習或理解就可以掌握的一種綜合性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需要特別的訓練或特殊技能就可以掌握。而特殊能力則是要通過特別的訓練或理解才能得到。一般能力為人的基本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一般能力的水平高低可以為特殊能力的培養做好保障。瑞士的心理學皮亞傑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音樂教學的主要任選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由於音樂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它就是從審美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在音樂實踐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的想像力的參與,這種想像力就是一種音樂創新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表現在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各個方面,讓學生不僅從思想上對音樂進行創新活動,而且可以通過肢體運動來對音樂進行創新活動的實踐,不僅開發了學生的頭腦思維的訓練,更對身體的協調性進行了鍛煉。
總之,讓我們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讓他們更好的感受音樂的美,體驗音樂的美和表現音樂的美,讓學生學會了多角度、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們的學生成為全方面的人才。
E. 音樂創作的價值意義在於什麼
音樂創作的價值意義在於通過了解、熟悉、認識等感性及理性活動,得到深刻的審美感受和體驗,觸發了創作慾望。能引起這種創作慾望的,不僅是大自然與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現實美與現實丑,也可能是其他藝術作品如詩歌、文學、繪畫、雕刻、戲劇中的藝術美。
作曲家的豐富的生活實踐,個人的興趣愛好、個性、素質,以及各方面的修養對創作慾望的形成有決定性影響。
作曲家對所要反映的生活產生強烈的感情是極為關鍵的。感情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貫穿在創作過程的始終。
(5)創造在音樂教學中價值擴展閱讀:
音樂價值有音樂的內容價值和形式價值:
內容價值是聽者對音樂思想、情感表達的評價。聲樂作品的歌詞能夠直接表達出來作者的情感,但聽者是否認同,則取決於聽者是否與作者有相同的生活或思想情感經歷。器樂作品中標題音樂的標題能夠說出主題,但聽者能否對演奏內容共鳴,則要看聽者對音樂形式的效用評價,而對無標題音樂則更得由主體各抒仁智。
音樂的形式價值是聽者對旋律、節奏、寫作技巧、表演技巧、配器技巧等的效用評價。譬如同樣歌詞的美聲歌曲,變換成現在的流行唱法,被流行音樂多樣化的個性染色了的形式,不僅會突出「形式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夠對作品的內容價值演繹出不同於作者的個人詮釋。
F. 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1、陶冶學生情操:音樂通過其本身的魅力以及傳授知識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品質形成。音樂對於陶冶學生情操是在學生學習音樂時悄無聲息地、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情感產生影響。
音樂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音樂本身的魅力去影響其他人,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與音樂產生共鳴。
2、開發學生創造力:音樂教學中會引入一些節奏、唱歌、節拍、作曲等內容,這些教學內容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音樂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音樂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要把「鼓勵音樂創作」作為一項基本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教學,創造性教學也是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教學方式。所以音樂教學中的創造性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著重要意義。
3、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音樂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元素。優秀的音樂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選擇音樂作品時認真選出適合學生學習的音樂作品,認真了解不同音樂類型所發揮的作用,教師就可以靈活選擇並且最大限度地發揮音樂的作用。
(6)創造在音樂教學中價值擴展閱讀: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越來越深入,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音樂教學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音樂教育對於人的身心發展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尤其對於小學生的影響更為明顯。小學生學習音樂與欣賞音樂,能夠從不同的音樂中獲得不一樣的知識,開拓視野,也能通過音樂影響其身心發展。
G. 音樂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具體點的
音樂的價值不可估量。
首先: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自然語言,它穿越時空,讓全世界人民團聚在一起。
其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特色的音樂文化,音樂的交流把各種文化柔和成無價之寶。
然後:音樂為人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音樂能陶冶、凈化心靈,提高人的審美價值。
音樂的意義:
1,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縮影。
2,它是人民在創造勞動時,智慧的結晶。
3,音樂是全人類共同的無形文化資產。
能力有限,僅供參考
H.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教師肩負著傳承人類文論。並發人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使命。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點,保護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音樂教學中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教學內容要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為他們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教學觀念學生應是教學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也是教師服務的對象。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應將重點放在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指導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上。不應是教師唱「獨角戲」,而學生很少參與,成為被動的聽眾,並機械地模仿,喪失自主學習心理,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實踐的過程,不同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像力都存在差異。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可見民主方式是促進學生進行創新的先決條件。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生活環境及閱歷,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學生個性,擺正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把教師從「教書匠」的角色轉變成音樂實踐的主體,採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增強學生信心、勇氣,激發學習熱情,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有效達到教學目標。二、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愉悅和積極參與為出發點,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為目的的基本素質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創設和諧愉悅的心理環境,使學生敢於創新。因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問、敢於發表意見。教師在音樂課中應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演欲,巧妙應用激勵性語言、動作、神態激發每位學生的創新慾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努力揭示音樂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當學生的創造性想法明顯不對或不夠完善時,教師也應首先肯定他們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維持創新的熱情。 愛迪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離開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感情,就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只有當學生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而主動地、不怕困難地學習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勵,使創新意識得到很好的激發。三、重視和運用創造性的音樂教學活動1.創造性的歌唱歌唱本身就是二度創作,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歌曲的背景、題材的內容、作者等有關內容進行分析、想像來處理歌曲。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可直接根據畫面來處理歌曲的演唱。絕不能把「唱會歌就行」這單一的項目當作課堂重點。2.創造性的音樂欣賞欣賞教學是讓學生感知,體驗和理解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欣賞教學除了培養學生感受和鑒賞的能力外,還要學生將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動作進一步表現出來。其實好動和愛美是學生的兩大性格特徵。他們好動,喜歡將思想感情藉助一定的動作表達出來。欣賞時讓他們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嘗試著用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將視覺、聽覺、動作與創作結合來理解和感受音樂。有助於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的敏捷度和對樂曲旋律、節奏的感知,培養了創造美的能力。3.創造性的藝術實踐 在聯想、中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流暢度。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思維方式,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流暢度。例如:可以根據學生活潑的特點,選擇短小的歌曲,讓他們發揮想像力去表述歌曲的意境和內容,根據音樂的發展想像音樂的形象,編講故事,隨歌曲來設計動作。在求異中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變通度。在音樂教學中可以用同一節奏或同一歌詞創編不同的曲調,讓學生在求異中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游戲中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多層次度。在音樂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一些音樂游戲活動,當學會一首歌曲時,可以讓學生自編動作上台表演,扮演與情景相適應的各種角色,使音樂更為形象、富有真實感,讓學生在探索中不斷發現新的思路,在「玩」中認識、體驗創造音樂,培養他們的各種表現力。四、創設合作交往的群體環境,培養學生合作創新能力每個學生都要在一定的群體中學習,即使是個別學生的獨立創新活動,往往也離不開其他人的幫助和影響。因此,群體對創新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視,它有利於群體創新能力的開發並能產生一系列效應,主要是合力效應和互補效應。合力效應是指學生的創新能力聚集起來的合力,產生更大的效果。互補效應可以包括知識互補、能力互補、性格互補、優勢互補等很多方面。在一個合作交往的理想集體中
I. 音樂創造作為課程基本理念,其具體涵義是什麼
音樂是一種非語義的信息,音樂的這種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特徵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想像、聯想的廣闊空間。音樂藝術的創作、表演、欣賞等各個環節均體現了鮮明的創造意識並伴隨著獨特的創造行為,因此,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音樂藝術的這一特質,使音樂教育在發展孩子們的創造力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這無疑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創造,對於基礎音樂教育的價值,已引起包括課程專家和學科專家在內的眾多音樂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越來越成為廣大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因此,如果僅僅把音樂創造融在其他音樂教學內容之中,就不可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審美育人作用。只有把音樂創作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獨立出來加以強調,中小學音樂教學才能夠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而且就世界范圍而言,音樂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世界上著名的音樂教學法以及音樂教育家,也都十分重視音樂創造教學。在具體的創造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正確處理模仿與創造的關系。中小學生的音樂創造活動常常是從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樂創造的必經之路。通過模仿,可能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創造學習。 第二,分清即興創造與創作的異同。即興創造是指學生根據當時的感受而產生的一種音樂創造行為,是事先不必做准備的臨時創作,它往往與即興表演聯系在一起。而創作或改編樂曲則需要經過准備孕育,在醞釀創意之後再進行的加工塑形,最終成為一部音樂作品。即興創造與創作是音樂創造教學領域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學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廢。 第三,注意在音樂創造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啟發學生想像自己的創造效果,先描述,再與實際音響對照,如此反復練習,使學生的內心聽覺與創造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關注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同時,更要關注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首先需要一種創造性的音樂學習。雖然,作為一個學科,音樂某些規律性東西需要向學生傳授,但音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殊性質只能靠想像力去再創造。那種傳統的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師徒式教學方式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背道而馳、大相徑庭。而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則追求一種無權威的學習機制,追求一種自由、和諧、雙向交流的教學氛圍。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憑借音樂交流審美信息,這里沒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種權威性和強迫性,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音樂教師要勇於從傳統的角色中跳出來,「教書匠」為「教學設計師」、「指導者」、「合作夥伴」,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造寬松、融洽的人際環境。音樂課堂上,學生可以說不,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允許質疑,鼓勵探索,尊重學生對音樂的不同體驗與獨立思考。如果從更深的層面上來說,那麼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則應體現較強的民主意識,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基礎音樂教育是義務教育,無論學生是否具有音樂天賦,都有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終生享有音樂樂趣,是基礎音樂教育的崇高責任。 四、 如何理解「倡學科綜合」? 綜合,是基礎教育的一種基本理念。它體現了現代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是學科體系向學習領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回歸。以審美教育為主旨的基礎音樂教育,之所以倡導「綜合」的理念,根本的要義在於「綜合」有益於改變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發展。 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實踐證明,中小學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所接受的音樂教育的廣度與深度較大地影響著其他素養的提高與音樂能力的發展。因此,音樂教育必須具有寬闊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勢,對音樂教育的各種影響因素給予高度重視。從藝術的本質上講,一切藝術都是心靈的藝術,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藝術形式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審美意蘊、表現手法等方面本來就有許多相通之處。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各藝術門類本是源於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與此同時,這種藝術之間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內容之間所固有的融合趨勢與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也存在著某種同構關系。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通感」這一心理現象,也使得藝術之間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內容之間的相互融合成為必要和可能。在另一方面,作為藝術的一個最主要的門類,音樂也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這也使得音樂課程同其他非藝術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成為可能。如在中小學各門課程中,語文、歷史、地理、生物、數學、體育等都或多或少與音樂有著一定的聯系,這也使得音樂教學與這些課程之間的聯系成為可能。此外,只要音樂教學能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勢,具有較寬的視野,那麼,課外音樂活動、社會音樂教育環境便都能成為音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音樂課程中貫徹綜合原則,可以有以下具體做法:其一,把包括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文化等在內的音樂教學的各方面內容充分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音樂文化知識可以在學生參與的創作、演唱、演奏、欣賞等音樂實踐活動中結合著講解;許多音樂欣賞內容可以通過演唱、演奏來加深體驗,加深理解;可以結合唱歌與演奏來進行創作教學,並通過唱歌與演奏來展示學生的創作成果。其二,把音樂與包括舞蹈、戲劇、美術等在內的其他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讓學生通過舞蹈、律動來表現音樂。音樂與美術融合即是聽覺與視覺的結合,可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音樂。其三,把音樂課程與包括語文、歷史等在內的與音樂藝術有關的其他非藝術課程適當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音樂與文學關系密切,音樂教學可與語文教學(詩詞、戲劇段落等)溝通;音值、節奏等內容可與數學課中的數量概念結合講解;節奏與自然界現象、與人的生理現象以及人的運動方式有關,教學時可與自然常識課溝通;體育課的廣播操、韻律操等與音樂節奏感、旋律感的聯系很緊,也能夠有效結合;一定的音樂與這種文化產生的民族、地理、環境、歷史條件、語言語音特點、生活習俗、文體交流等有著密切聯系,故音樂課與歷史課、地理課的結合也並非困難。
J. 如何在音樂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審美價值的引導
提高學生的自評價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估價自己。
知人易、自知難,當一個人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別人的時候,很容易做到心如明鏡,把別人的優點、缺點看的一清二楚。
但如果要反觀自己,則往往優點看得多、缺點看得少。
比如一次大型考試後,有些學生不是與成績好的同學比,正確分析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和做法,而是與成績差的同學比,或者強調客觀理由,認為自已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沒考好是由於種種客觀原因等,這種自感覺良好式的評價,怎麼能促進自己進步。
因而,引導學生提高自評價能力,就是要引導學生正視現實,看清自已在群體中的位置,敢於與優秀同學比差距,敢於否定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不是躺在現有成績上面自滿足、自陶醉。
其次,要為學生進行自評價創造機會。
以往的評價,往往都是在期中或年終的時候,由班主任老師根據學生投票結果和自己平時掌握的情況,給每個學生寫出操行評語,學生個人幾乎沒有自評價的機會,即使對評價結果不滿意,也沒有申訴的權利。
現代教育主張把評價貫穿於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注重將自評和他評有機結合起來,並且通過有效的自評發揮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
因此,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多為學生創造自評價的機會,比如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及時的信息反饋,讓學生清楚自己哪些知識已經學會。
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
學校每舉辦一次活動,要讓學生及時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有什麼不足;
期中或學期結束的時候,要讓學生及時總結在前一階段的學習和成長中,取得了哪些成績。
自己的差距在哪裡。
下一步應該怎麼做等等。
再次,要教給學生自評價的方法,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對照標准,讓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的過去,明確未來努力的方向。
無論是在日常行為方面,還是在學習以及文體活動等方面,學校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標准,讓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對照標准進行自剖析,這是自評價的有效方法之一,漆雕開之所以認為對作官沒有信心,也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還沒有達到孔子制定的作官標准。
除此之外,引導學生堅持寫反思日記、進行階段性總結以及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等,也是進行自評價的好方法。
總之,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是一個人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內在需求,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