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莫泊桑拜師創造性復述

莫泊桑拜師創造性復述

發布時間:2021-12-18 02:38:01

1. 莫泊桑拜師練習題

我去拜福樓拜為師,請教他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他告訴我要善於觀察,勤於發現別人所發現不了的東西,最終我成為著名作家。

2.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三個層次之間是什麼關系

試談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
一、 對幾個概念的理解
要談「語文核心素養」,必須釐清幾個概念。
什麼叫「素養」?素,可以理解為本色、本質;養,可以理解為修養、教養、培養。素,側重先天的內在遺傳基因,個性特徵,性格傾向;養,側重後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歷練。「素養」,就是指個體在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後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和修養。
什麼叫「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我認為所謂「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人文修養包含三個維度:
其一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有了興趣,有了愛好,他(她)就會樂此不疲,其樂無窮。錢理群先生說過:「興趣使人優秀,任務只能讓人合格。」冰心先生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有了愛,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樂趣,就有了時間,就有了積淀,就有了底蘊,就有了生長,就有了成就……
價值觀為能力導航。所謂價值觀,通俗地講就是是非好壞的判斷與選擇。國家現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原先沒有價值判斷或混亂價值觀教育的糾正。有一陣子,教育界提倡多元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取向,結果導致學生是非不分,好壞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馬路上,年輕人不敢去扶起;以為賺到錢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錯誤價值導向對青少年貽害無窮。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這里的「道」就是價值觀。我們可千萬別把老祖宗優秀的傳統丟棄了啊!
其二為,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包含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斷力和創造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美,卻見仁見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丑?不能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俗為美,更不能以丑為美。那什麼是美呢?我以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實、真誠、真理,美就沒有了基礎。一切假的東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今社會假貨泛濫,假唱為榮,以假充真,假話連篇,怎麼得了?真是底線,是美的保證。善也是美。一切善舉皆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養一個善良的公民,勝過一百個高分數的「精緻的利己主義」,我們要為學生點滴的善行點贊,同情弱者,公平正義,見義勇為,懷有惻隱之心,不獻媚,有風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孩子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美的雙手,那我們的世界將是多麼美好!
其三為,文化底蘊。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作為一名語文人需要什麼文化底蘊呢?
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教,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讀詩長大的人內心靈動,外在秀美。一個氣質高雅、溫柔敦厚的人群組成的民族,是多麼優秀的民族啊!
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西遊記》培養孩子無限的想像力,「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天馬行空,騰雲駕霧,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既可三頭六臂,也可長生不老;既可飛行三界,又可暢游龍宮;少年奇妙的想像力就在一部《西遊記》中被熊熊點燃。《水滸傳》培養了學生公平俠義精神,「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三國演義》為學生們塑造了一位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無數少年讀了《三國演義》後夢想自己成為「羽扇綸巾」的孔明,神機妙算,決勝千里。《紅樓夢》更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一部《紅樓夢》說盡了人間百態,它既是中華文化學,也是人性學;既是愛情小說,也是人情學;既含建築學,也含服飾學、烹飪學、醫葯學、詩詞學……《紅樓夢》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獨立「紅學」。文學名著就是為學生的文化奠基,為學生的精神著上亮麗的底色。
需要文哲史的底蘊。古人講,文哲史不分家。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形象圖說。哲學是萬學之學,指導一切科學,充滿著好奇、疑問、探究與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熱愛智慧的學問。歷史充滿智慧,讀史使人明智;文學充滿智慧,文學給人靈感,給人想像,給人真善美的啟迪。當文哲史融為一體時,就讓我們的心靈充盈智慧的光芒。
語言能力包含兩大維度:
其一為,說寫表達的維度。語言能力強,首先表現在說寫能力強。論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妙語連珠,繪聲繪色;論寫,文思泉湧,妙筆生花,下筆如神,趣味橫生,一揮而就。這就是語言能力強的表現。
說為口頭表達,現代社會特別重要。短則三言兩語,擊中要害,畫龍點睛;長則洋洋灑灑,不枝不蔓,扣人心弦。口語強調短句,強調清楚明白,強調抑揚頓挫。
寫為書面表達,書寫要有讀者意識。要讓別人喜歡讀,有趣味,有意思;要讓別人讀得明白,要圍繞主題,通俗流暢;要讓別人讀得有滋味,要強調表達的藝術性,或含蓄,或詼諧,或風趣,或莊重,讓讀者彷彿「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其二為,聽讀吸收的維度。聽得懂別人的話是一種能力。要聽得懂別人話里的意思,還要聽得懂別人話外的意思。要能捕捉別人話語的主要信息,聽一場報告、一次講座,你要能把主要精神,主體綱要提煉出來;還要有較強的復述能力,聽一則故事、一段評書,能轉述,能創造性復述,這是莫言、胡適等語文大家少年練就的童子功。
讀懂各類文章更是重要的語文能力。讀詩歌,能讀懂詩歌內在的情志、意境;讀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領而頓;讀小說,能在情節發展中讀出人物性格,讀出人物形象;讀現代說明文,能抓住要點,明白原理,依章操作。文有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們要真正領會「詩書滋味長」的悠遠意味。
三、培養核心素養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1. 重視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學中怎麼重視閱讀呢?
第一,要重視課內閱讀。課內閱讀首先是指教科書閱讀。教科書是編者精心選編,大多文質兼美,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細心品味,化人為己。
關於教材閱讀我有一個建議:切忌泛泛而讀,要抓住一點,深入開去。譬如讀《李時珍夜宿古寺》,就讓學生領悟環境描寫的妙處;讀《煙台的海》,就讓學生學習打比方,描寫一處的風景;讀《第一朵杏花》,就讓學生練習人物提示語的運用。如此長期堅持,學生必然收益頗豐。
第二,要重視課外閱讀。《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一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一個讀的習慣,一個寫的習慣,這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課外閱讀第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真理!第二,是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一旦學生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學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要重視個性化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趣味與傾向。女孩好美文,男孩好科幻,幼年好童話、神話,少年好現實偵探。我們應鼓勵學生不同的閱讀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殺,在鼓勵中,在欣賞中,逐步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培養多方面的閱讀興趣。即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比較狹窄,也應尊重和鼓勵。
2. 重視積累
閱讀是吸收,也是積累。但我這里強調的積累是指經典詩文的積累,是指背誦的積累。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我寧願背下一部詩集,而不願泛泛地閱讀一百部詩集。因為泛泛看過的詩集終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詩集則成為自己的了。我打個比方,看過的文章,就如在飯店看過的美食,僅僅飽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詩文,就如吃下的美食,會變成你精神的營養,滋養你終身。
小學階段應有哪些積累呢?
首先是詩歌的積淀。我認為小學階段背誦二三百首詩歌不成問題。先以五言絕句開始,逐步走向七言絕句,律詩和宋詞。300首詩歌,6年平均每年50首,一學期25首,一周一首多一點,完全不加重學生負擔。詩歌背誦,要做到熟讀成誦,理解大意,最終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唯有滾瓜爛熟,才能一輩子不忘。當然,現當代優秀的兒童詩歌也可放入其中,但一定要選擇優秀的,公認的。
其次是國學經典的積淀。像《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聲律啟蒙》,這樣以短句為主,並且押韻的傳統美文,應該讓學生背誦。我反對死記硬背,要讓學生有興趣地背誦,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可通過講故事、講傳說吸引學生,學生背下了,可安排展示環節和場所,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中高年級還可背《論語》《老子》《大學》《中庸》《孟子》節選,從小給學生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3. 重視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布萊希特說:「思想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人因思考而偉大,人因思考而快樂,人因思考而成長。但是,縱觀當下語文課堂,假問題、淺思考、不思考現象,比比皆是。好的課堂,重要的評價標准,就是有效思維的長度,有價值思維的厚度,深度思維的力度。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有效思維,深度思考,給學生智力以挑戰呢?
其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讓學生要經過思考,經過努力,經過探索,經過碰撞,甚至經過挫折之後才能達到。要避免學生在書上能找到現成答案,更要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例如李白《贈汪倫》一詩,如果問「從哪裡看出汪倫對李白的友情深厚?」這就是淺問題,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如果問:「為什麼汪倫早不送,遲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時,才趕來相送?」這就是真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必須聯系倆人關系,展開豐富的想像,才能做出答案。
其二,不給學生唯一的答案。語文學科不同於數學學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強調統一的標准答案,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語文答案不是用「對」「錯」來評價的,而是用「好」與「不好」來衡量的。例如用「孫行者」做上聯,要學生答出它的下聯。學生可以答「唐三藏」,可以答「胡適之」,也可以答「祖沖之」,都是對的答案。但相比較而言「祖沖之」對得更工整,更恰當,因此就更為優秀。如果把學生思維打開,讓每位學生都說出與眾不同的答案,那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就會熠熠生輝。
3. 重視表達
課前三分鍾演講,小小故事會,讓學生在小組和班級內大聲發表自己的觀點,評選班級發言明星等,都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
書面表達能力更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途徑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為有效、廣大一線教師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譬如,學習《李時珍夜宿古寺》,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練寫環境描寫。學習《春聯》,可以讓學生在對對子的語文實踐中品詞煉句。學習《莫泊桑拜師》,可讓學生觀察馬路上經過的三位人物的衣著、神情和步態,練習細節描寫。一課一練,選准讀寫結合點,學生學習一課,練習一課,定能一步一個台階,走進書面表達的廳堂,習得表達的真諦。
四、改進課堂教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建議
1. 起點高一點。起點,是指教與學的起點。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尤其是在當下網路社會,學生獲得信息知識的途徑多樣化了,他們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師少。如果教師仍然從零起點教學,必然挫傷學生的認知尊嚴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科太「小兒科」了,沒有學習挑戰的樂趣。怎麼做到「起點高一點」呢?我們的經驗是學習前置,讓學生課前研學。老師事先設計好「研學單」,讓學生課前充分地研學,課堂教學的起點自然提高,學生真正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帶著感悟走進課堂,在課堂和老師平等地對話交流。
2. 容量大一點。小學語文課文選文95%以上均是白話文,白話文的特點就是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無須「細嚼慢咽」。而傳統語文課堂往往一篇課文要教兩至三課時,少慢差費。其實我們的前輩、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早就探索出一條高效的語文教學之路:別人一學期學20幾篇課文,她一學期教95篇課文。事實證明,這經驗行之有效,完全可能!如何容量大一點呢?方法有:其一是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教一篇帶幾篇,突出主題理解;其二是文體閱讀。圍繞某一文體,教一篇帶幾篇,突出文體特色;其三是寫作閱讀。圍繞寫作技法,教一篇帶幾篇,突出寫作方法。
3. 難度深一點。教學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但是,我們語文學科常常忽視這一原則,因此才出現學生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不上語文課,都沒有多大關系。好的課堂一定要有緊張的智力生活,這是符合腦科學的規律的。大腦的特點就是「喜新厭舊」,喜歡挑戰。新知對人腦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當新知有挑戰、有刺激時,大腦就處在興奮狀態,腦細胞就被激活,思維就得到發展了。當然,難度是相對而言的,大部分同學經過思考,經過碰撞,經過交流,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能夠解決的,就是合適的難度,這就是「兒童的難度」。為此,教師在備課中選擇合適的文本,設計有思考性的問題至關重要,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藝術。
4. 視野寬一點。視野寬一點,是指教師的課程內容視野要開闊一些。呂叔湘先生說:「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老師,既要關注教材文本,也要關注課外文本;既要關注唐詩宋詞,也要關注國學經典;既要關注古代神話,也要關注現代繪本;既要關注中國童話,也要關注世界兒童文學……生活的外延有多廣闊,語文的外延就有多遼闊。教師的課程視野,影響著學生思想的視野,我們的語文課程要向四面八方打開。
5. 教學有趣一點。教學是否有趣味,直接關系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態度。我曾經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什麼樣的教學最歡迎。學生歡迎度最高的教學是風趣、幽默、好玩、生動。我說過這么一句話:「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學上升到藝術的境界,上升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樂學的境界。梁啟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一文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讓知識變得好玩,讓課堂變得好玩,讓教學變得好玩,讓語文變得好玩,這應是我們語文教師終身追求的境界。

3. 語文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麼 程先國

語言建構與運用

4.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逐漸成為每一位學科教師的基本教學目標。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與綜合性兼具的學科,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至關重要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語文課堂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提供良好保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即語感、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學習習慣。學生對語文知識有足夠的理解認知能力,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一定會促使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就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保證。因此,語文教師要從三個方面出發對學生進行培養,以便更好地促進其成長進步。
一、說讀結合教學,培養學生語感
具備了良好的語文語感,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對課文主旨的表達也會掌握得更加透徹,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增強學生對文字的運用能力。而且,語文不僅是一門教學課程,更是一門語言,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很高,良好語感的形成也有助於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與發散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說讀結合教學的方式創造學生的練習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
例如,教學《讓我們盪起雙槳》這篇課文

5. 莫泊桑拜師說些雙通道第一題怎麼寫~~~~急急急急急!!!!!!!

曾經我酷愛寫作,但是都很平常,於是去請教福樓拜請教。他告訴我先看馬車,可是我一無所獲,只能在去問他,福樓拜告訴我應該怎樣仔細觀察馬車,老師那天問的問題在我腦海中大下了深深的烙印,之後我按照老師的辦法做了,如今我成功了,寫了許多作品。

6. 百年學典同步訓練與過關測試六年級下冊語文P72頁第二題作文。急啊……好的加分~~~~~~~~~~~~~~~~~~~~~~~~~~~

一、優秀文化的壯麗畫卷

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已成為語文學界的共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是我黨在十六大提出的思想文化建設的核心要求。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蘊的載體。入選教材的古今中外佳作名篇,無不以其獨特的歷史視角和表現形式承載了人類文明的演進,在一定層面上成就了它改造與引領人類精神的特殊價值。這就是語文的人文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語文成了歷史的別解,是具體可感的哲學。當然,小學語文姓「語」,也姓「小」,這種「小」是以小寓大之「小」,指文本的話語形式由博返約,深入淺出,是小學生能夠消受、樂於接受的精神美餐。

本冊教材精選的 4 首古詩詞和《三打白骨精》《螳螂捕蟬》《孔子游春》作為精讀課文,另外在單元練習中安排的《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馬詩》《古今賢文》《夏日絕句》和「孔子名言」等內容,連同前 11 冊中的相關篇目,對中華文化的精義作出形象的詮釋,對中華文化的主要方面作出掃描式的涵蓋。這種精心構建的文化長廊壯麗而輝煌,使學生在凝眸涵詠中流連忘返,深感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源遠流長。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是我們無價的精神財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已成為蘇教版教材的自覺、熱烈追求。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取得全面勝利的民族戰爭,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是 8 年抗戰強大的思想武器。「七七事變」,中國官兵不畏強暴、奮勇殺敵,打響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槍。《盧溝橋烽火》展現的正是中華民族反抗侵略、不怕犧牲的精神。如果說《盧溝橋烽火》展示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本色,那麼《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則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菩薩心腸」。當日本帝國主義者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時,聶榮臻將軍關心照料兩名戰火中受傷的日本孤女,並設法安排她們回到親友身邊。當日本人民贊譽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時,我們能不為中華民族的友善和寬容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嗎?這兩則發生在同一歷史時期的真實故事,編排在同一單元,收到相得益彰、相映生輝之效。此外,《夏日絕句》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墨梅》的「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無不表現中華民族的高尚節操和堅貞品格。先賢先烈為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豐富的精神遺產,將在一代又一代學子的心田深深紮下文化之根。

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蘇教版教材的編者對漢語言文字有許多精闢的論述。「漢字不是無生命的僵硬符號,而是蘊含著中華民族性格的精靈。」「漢語有形象,有色彩,人文味道很濃,極富魅力。」「漢語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訴諸形象,能給人豐富的感性認識,激發孩子的想像力、探究能力。」以此學養和眼光選編的課文,雖不是字字珠璣、篇篇錦綉,但課文的語言文字賞心悅目,頗能掀動師生思想和情感的波瀾。教材中古典詩詞含英咀華之美就不須贅言了。《廣玉蘭》《夾竹桃》均為大作家、大學者為尋常花木寫就的小文章。作者信筆寫來,舉重若輕,言近旨遠,雖是小文章卻盡顯示大家風范。「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的散文質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經意間流露出這位世紀老人的童真、童心、童趣。《夾竹桃》真是一篇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好文章。《三亞落日》《煙台的海》各具特色,作者雖名不見經傳,但文字精美,如詩如畫。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輕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實與忙碌,使煙台的海成了一幅畫。一道廣闊的背景,一座壯麗的舞台 , 《三亞落日》像是專門為孩子們寫的,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顆童心,活脫脫像個活潑、快樂的孩子,活力四射,動感十足。讀這篇課文孩子們會感到那輪三亞的落日就是自己。文中動詞錘煉得極見功力,使南洋的熱帶風情和落日的詩意變化在跌宕的筆觸中極富視覺沖擊力。以上幾篇作品,讓我們領略漢語言文學的感性、智性、靈性,領略漢語言文字的表現力、穿透力、生命力。隨著學業的加深,孩子們還會體味到漢語言文字四聲的音樂美、字形的建築美、意蘊的哲理美、書寫的繪畫美,還會了解到中華文明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唯一沒中斷、消亡的文明,其重要原因是我們擁有自「書同文」以來沿用至今的漢語言文字。在科學家王選開發激光照排技術之後,漢字告別了鉛與火,成功地跨進信息時代,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文明、最優秀的語言之一,擁有漢語、學習和使用漢語是一種幸福和榮光。

二、現代意識的多頻視窗

語文源於生活,優秀的作品是時代的鏡像。本冊教材選編的現代文,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准》的相關要求:「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努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成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教材中的《夜晚的實驗》《學會合作》《記金華的雙龍洞》《山谷中的謎底》《廣玉蘭》《夾竹桃》《三亞落日》等課文,宣傳現代文明和現代科技成果,洋溢著時代氣息,滲透著現代意識和價值觀。親近自然、關注環境、崇尚科學、探索創新、學會合作,這些現代理念和精神必將給學生的心靈以豐富而強力的滋養,歷史將繼續見證。教學中播撒的那些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種子,將成為未來的參天大樹、棟梁之材。教材的現代性不僅僅是為了現代,更重要的是著眼未來。

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是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應有的素養,無論是現代國家還是現代公民都是這樣。打開窗口看世界,對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感情、睿智的理性的欣賞與追求是穿越時空的,是跨越民族和種族的。在教學中把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機地融合起來,學生就會獲得新的文化視角和審美意識,新的看取方式和發現方式。蘇教版教材文化覆蓋面較大,縱貫古今,橫跨中外,文化構成合理和諧。本冊涉及國外的作品,有《夜晚的實驗》《最大的麥穗》《山谷中的謎底》《莫泊桑拜師》。《最大的麥穗》所傳遞的人生哲理、人生智慧令人久久回味,具有永恆價值。在遙遠的古希臘,大學者蘇格拉底民主的作風和對話的情懷,在專制社會里是何等的難能可貴。蘇格拉底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平等對話、自我建構而走向真理的教學理念和方式,也讓 2000 多年後的教育者欽羨神往。《夜晚的實驗》深層意蘊是再次驗證了實驗是科學之母的道理。對實驗的重視是西方科學在近代趕上並超過東方的重要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在引入西方實驗科學後就可以憑借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完成偉大的民族復興。《山谷中的謎底》揭示的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的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對於不諳世事的孩子,驟對強暴和逆勢,這種以退為進、保護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為明智的選擇。編者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選文目光穿射得如此深遠 !

三、創新精神的豐碩成果

創新是教材生命力和高質量的保證。堅持思想創新,加強內容創新,「是蘇教版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永恆追求,是回響在整個教材編寫過程中的主旋律」。「創新應該說是我們編寫教材的立足點 …… 不管花多大氣力,不管用多少精力去編寫,都要朝著『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方向去努力。」這真是志存高遠,心如金石。與許多同題材的文章相比,本冊的選文確有讓人眼亮的新意和別具一格的魅力。《半截蠟燭》寫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轉移藏有情報的蠟燭,在秘密即將被發現的危急關頭沉著機智地與德軍周旋,終於獲得勝利的故事。智斗的故事比比皆是,小娃娃有大智慧的故事歷來很多,而本文的新意在於它闡述了小娃娃有大智慧的生成過程。智慧來自對祖國的忠誠:為將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智慧來自母親和哥哥行動的啟示:母親用油燈來置換蠟燭,哥哥借口取柴生火要拿走蠟燭,雖然都沒有成功卻啟發小女孩的靈機。傑奎琳以上樓睡覺的理由,以小娃娃的嬌憨可愛徵得同意取走蠟燭。這幕精彩的獨幕劇真是哲理版的《小鬼當家》 ! 與眾多歌頌普通勞動者的文章相比,《天游峰的掃路人》寫了平凡的工作崗位可以作貢獻,平凡的工作崗位也可以帶來快樂。老人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伴著作者回到住地,也回盪在我們每一位讀者的耳際。古往今來歌頌老師的作品俯拾皆是,《理想的風箏》卻別具異彩。身有殘疾的劉老師不僅放飛自己的理想,也放飛著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這位健全的殘疾人同時也在指引著學生放飛遠大的理想和純真的感情。風箏在這里顯然是個象徵,是多重的隱喻。這種表現手法就有了現代主義色彩。雖然課堂教學不需要發掘到文學流派的層次,但這種文學創意會像種子埋在學生的心田,遲早會生根發芽。

蘇教版教材的創新還表現在打破了傳統的慣例 —— 以名家名篇作為教材的主打內容,而是縱覽古今,披沙揀金,「將孩子最應該讀的、最喜歡讀的、讀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選出來並加改編,奉獻給孩子們」。實驗區的老師們反映:打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過去司空見慣的重點訓練項目沒有了,煩瑣的課後練習不見了,幾十年一成不變的傳統課文換上了嶄新的面孔;而代之以濃濃的文化氛圍,清新的時代氣息,確實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四、整體建構的橋梁紐帶

由獨立成篇的文章構成的課本,其體系的整體性在所有學科中是最難建構的。但蘇教版教材的整體性是非常突出的。縱觀小學 12 冊教材的統籌整合,我們欣賞到的是知識的長廊、人文的長調、時代的長卷,循序漸進,層次明晰,前後輝映,儼然一體。六下閱讀教材在整體建構中更處於樞紐的位置,發揮著承上啟下、光前裕後的作用。

1 .涵蓋並照應此前各冊。第一單元的「壯麗山川」與前面各冊中寫台灣的蝴蝶谷、南沙群島、廬山雲霧、沙漠綠洲、高原、草原等文,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弘、景象萬千的河山長卷圖,長城、運河、秦兵馬俑等歷史文化遺產更是輝映其間。《長江之歌》是電視系列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歌歌詞,作為中國母親河的贊歌,它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內涵、情感容量和審美價值,可以視作這類文章的擔綱之作。五上第一單元「園丁之歌」的兩篇文章寫了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精神和高超藝術。六下教材則集中了 4 篇課文,涵蓋古今中外於最後一個單元,寫如天的師德、如海的師才、如山的師恩,寫了孩子們告別母校時深深的眷戀和對未來的憧憬。本單元後的習作 ( 給老師寫一封信 )「練習 7」中的「語文與生活」「誦讀與積累」「口語交際」( 臨別贈言 )「學和做」( 我的成長冊 ) 輻射小學 6 年學習生活,梳理前三學段的收獲和感悟,像精彩的壓軸大戲。把小學語文教學的多幕劇推向高潮。這對長達 6 年的小學生活作出有力的收束,對即將到來的中學生活乃至整個人生預設了不可或缺的鋪墊。這些精心導演、預設的語文閱讀活動給學生帶來的激動和感觸,將成為學生人生回眸的華彩篇章.將影響學生漫漫未來。

2 .同冊教材不同單元的文章之間存在的內部聯系。《山谷中的謎底》啟迪學生的是以退為進發展自我的生存智慧,《螳螂捕蟬》寫軍國大事,闡發的仍是生存教訓: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自己身後正隱伏的禍患。兩個故事從居於劣勢和處於強勢的不同角度闡述了生存之道的智慧選擇。這種內部聯系的建立,避免了題旨闡釋的單調和片面。《最大的麥穗》和《孔子游春》使我們領略兩位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不同的風采,但教育學生的藝術卻有相似之處:寓教於樂。寓教於游,從大自然中汲取人生智慧。這就顯示了東西方的思維智慧雖有重推理和重頓悟的區別。但實有相通乃至相同之處,它們都是誕生於實踐的思維之花,都是人類應當繼承光大的精神瑰寶。

3 .體現了與中學語文教學的銜接。「第三學段在教材結構形式上和選文難度上,注意向初中語文教材靠攏,減緩了坡度,有利於小升初的銜接。」翻閱六下課文,文化內涵的豐富,表達形式的精美,結構樣式的風貌趨向中學教材,完成了三、四學段的過渡與銜接。有些片斷將以全貌,有些經過編寫的將以原貌出現在中學乃至大學的教科書中。審視這些曾經相識的面孔,已經長大的學生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那麼,如何施教才能實現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呢? 建議教師們要從熟悉學段閱讀教學目標入手,認真鑽研教材,了解學生,找准學段教學目標、教材、學生的最佳結合點,因文而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一、以標導教 —— 正確把握高年級閱讀教學要求和重點

「課標」確定的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目標共有 11 條,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下列 4 個方面。

1 .推敲重點詞句,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詞語的感情色彩是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獲得的,其褒貶色彩多是約定俗成的,但是人們在使用這些詞語的時候,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這就要求讀者更多地藉助於具體語境來加以體會。

如《盧溝橋烽火》展現了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動人畫面。文中有大量的描寫敵我雙方的詞語。描寫我軍的有:悄悄地、進發、同仇敵愾、奮起還擊、暫時退守 …… 描寫日軍的有:偷偷地、摸來、惱羞成怒、人仰馬翻 …… 教學中,引導學生先找出這些詞語,通過歸類、比較。辨析其感情色彩的不同,並在此基礎上表情朗讀、復述,對詞語進行積累、內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2 .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文章的表達方法不同於文章的寫作特點,寫作特點是知識性的,表達方法是綜合性的,它涉及寫了什麼,怎麼寫的,還可以怎麼寫,為什麼要這樣寫等內容。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是實現以讀促寫的重要途徑。

如教學《煙台的海》一文,要引導學生揣摩、領悟文章寫「景」的同時也寫「人」,「景」與「人」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總——分——總」的行文結構,突出了文章重點;語言簡潔凝練、生動形象。並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煙台的海綺麗壯觀,煙台的人勤勞、能幹。

3 .以讀書為主線,加大思維訓練力度。致力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將學生的眼球從美麗的圖畫轉移到優美的文字,在與文本的對話及同學的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並適時移情,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如教學《長江之歌》,學生熟讀課文後,可要求學生邊看圖,邊讀文,邊思考,說說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學生可能會說:

「我看到一位阿姨正在引吭高歌,她一定在唱《長江之歌》。我也想唱一唱。」

「我看到波濤洶涌的江面上,一群群海鷗展翅飛翔。它們是多麼勇敢呀 !」

「我看到大江岸邊矗立起一座座現代化的建築,想到大江具有無窮的力量。她像巨人一樣推動著我們的時代前進。」

「我看到大江的源頭 —— 雪山。想到她浩浩盪盪地流經那麼遠的地方,最後流入東海。這是一條母親河啊 !」

通過此環節。讓學生捕捉圖文連接點,展開合理想像。把學生引入一個自主馳騁的思維空間,既有利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有利於促進思維的發展,把思維訓練與語言訓練有機統一起來。

4 .加強語言積累,積極運用積累的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整個小學階段積累的大量詞彙、名言警句、富有表現力的優美語段,只有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不斷地被調用,才能成為真正的文化底蘊。

如學習《三亞落日》後,在熟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借鑒作者的寫法,觀察日落的過程,並做一次小練筆。又如學習《煙台的海》後,開展「我是一名小導游」實踐活動,介紹家鄉一處景點。學以致用,強化積累,並對自己語言倉庫中的存儲進行激活、調動、重組,學用結合,增強底蘊。

張慶主編將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目標概括為如下 4 條:

1 .默讀有一定速度,學會瀏覽。

2 .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

3 .揣摩表達順序,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

4 .學會閱讀敘事性作品、詩歌和說明性文章。

教師組織閱讀教學時,對學段的教學目標瞭然於胸,教學才會有明確、正確的方向,就會避免無的放矢、「腳踩西瓜皮」現象。要使六下的學生全面達到小學階段的基本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在明確上述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再科學地設計每一課的閱讀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應是簡約而統一的。「簡約」是指不僅要抓主要矛盾,突出主要任務,而且要做到三維整合。三個維度的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之間不存在主與次。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兩個維度的目標,應該以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落實作為依託和載體,不能穿靴戴帽,各搞一套。「統一」是指要以課標的要求為根本依據和出發點,尋找課標要求、教材資源、考核項目三者的共同點,並以此為教學重點和切入口。

二、扣本備教 —— 深入研讀教材

1 .深入研讀教材。

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深究起來,大都與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有關。老師們在鑽研教材時往往存在三個誤區,即:過於依賴教參,缺少對文本的個性解讀;過於關注教法,缺少對目標的准確把握;盲目拓展延伸,忽視教材自身資源的挖掘。

如何研讀教材呢?「三讀教材」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做法:

一讀,和作者對話,領會文本主旨;

二讀,和編者對話,把握教學意圖;

三讀,和學生對話,預設學習活動。

「一讀」,即教師把自己當作一名讀者,把教材當作一篇讀物,像平時讀書、看報那樣,讀出你的體會、聯想、感悟及受到的啟發。讀《半截蠟燭》,你或許被跌宕的情節吸引;讀《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你或許被真摯的情感打動;讀《三亞落日》,你或許被優美動人的語言陶醉……

「二讀」,以教者的身份讀教材,把握本年段的要求和本組課文的語言訓練內容,領會編輯意圖。要引導學生讀懂什麼,體悟什麼,感受什麼,在入情入境的細研中逐漸明晰起來。如教學《長江之歌》,要通過理解、吟誦詩歌語言,激發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之情,並熟讀成誦。又如教學《螳螂捕蟬》,要讓學生體味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並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育智慧。

「三讀」,就是要站在學生認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體的高度,揣摩學生的閱讀過程,體驗學生閱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需要運用的方法,分析應該落實的訓練重點,找到三維目標的交匯點。在心裡和學生先期對話,在腦海中想像教學活動情景。如教學《夾竹桃》,如何突破難點?可通過邊讀邊想像,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葉影參差」「花影迷離」,藉以豐富學生的想像,無須繁瑣的講解。又如,針對學生學習《莫伯桑拜師》一文可能遇到的困難,把弄清師徒兩次對話作為突破口,結合品味兩人的動作、神態的描寫。莫伯桑和福樓拜師徒二人的性格特點就會生動地呈現出來:前者是虛心求教,勤學苦練;後者是循循善誘,提攜後輩。

「三讀教材」實現了教師與作者、編者、學生的「三者對話」,「深入」為「淺出」找准了出口,更讓「淺出」因深入的發掘而內蘊充沛。

2 .注意區分不同文體。

在對不同文體課文的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應有所區別。詩歌宜一邊朗讀一邊想像描述的情境,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熟讀成誦。散文特別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如《三亞落日》《煙台的海》,宜用指導朗讀和通過學生聲情並茂地讀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體會作者的情,在熟讀的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言。敘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點部分發表感受,借鑒寫法。說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說明了什麼之後,有重點地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

這樣,就能避免不同文體的課文教法大一統、抓不住不同體裁文章特點的局面。

當然,具體到教學某一篇課文的側重點,則要因文而異。同樣是寫景的課文,課文不同,應有不同的側重點。如《煙台的海》是按季節的順序描寫景色的不同的,教學時可以把了解和學習按時間順序、抓住特點描寫景物作為重點。《記金華的雙龍洞》具有按游覽順序寫的特點,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理清描述的順序,學習、借鑒這種寫法。《三亞落日》則以擬人化的手法,動態地展現落日美景,可以引導學生如臨其境地品讀,熟讀背誦,積累內化。

3 .重視單元備課。

蘇教版第三學段的語文教材採取主題單元建構的方式,即每一單元,是圍繞同一主題來設計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應有一個整體的觀念。要認真研究單元的組合、各部分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如何發揮各部分教學內容的協同作用。如二單元安排了《盧溝橋烽火》《半截蠟燭》《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三篇課文。圍繞「正義必勝」這一主題,《盧溝橋烽火》描述了正義與邪惡在盧溝橋邊的較量,展現了中華兒女奮起抗擊日寇侵略的動人畫面;《半截蠟燭》展示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與愛國情懷。戰爭期間,不僅僅是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也有俠骨柔情、菩薩心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體現了編者機巧的慧心,揭示了拒絕戰爭,渴望和平才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

在單元模塊的教學中,要把單元模塊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進行通盤的規劃和設計,在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前提下,仔細選擇單元整合的切入口,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全方位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查閱資料、合作學習、自我評價、豐富精神、陶冶性情的能力。在第二單元的教學中,可以從情節入手,讓學生欣賞緊張激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可以從人物入手,引導學生通過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來把握人物形象;可以從品味文章內涵入手,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及表現手法;如著眼於課外延伸.則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適合他們的有關抗戰題材的作品等。還可以通過收集圖片、故事會、演講比賽等形式,將課內與課外,課堂教學與語文實踐活動有機整合起來,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各種能力。 有了這個參考資料很好好寫了 選我

7. 烙印用在這里說明莫泊桑拜師中的

一、細致觀察,追求真實 什麼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並養成一種習慣。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的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裡編的准備寫成小說的故事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後說:「我勸你不要忙於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於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去觀察、認識、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於寫成了小說《點心》,並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所以學會觀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第一要素。我在多年的教學中,常聽一些學生說:「我就怕作文,一拿起筆起來就頭疼,總學得沒東西可寫」。有的乾脆說:「我不知道該寫什麼,從何寫起。」有的作文雖然也交上來,但是仔細一看,生搬硬套的多,甚至瞎編一些內容,空洞無物,脫離實際。為什麼造成作文難寫呢?總的來說,就是缺少觀察,沒有真實感,因此無從下筆。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我認為,首先要學會觀察。我在教初中語文第三冊阿累寫的《一面》這篇課文時,指出作者阿累在描寫魯迅外貌時,五次寫了他的「瘦」。其中三次是從遠到近更清楚,更細致地寫出外貌特徵。為什麼作者對魯迅的外貌特徵寫得那麼傳神,那麼典型呢?主要是作者善於細致的觀察,內心有獨特的感受。所以,我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非常重視觀察,重視寫真實內容。因此,每個星期的作文課,我都利用一定的時間帶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寫作,有時在校園里觀察校園植物,觀察竹子、樹木、花草,有時在周末時間到野外參觀,進行野外寫作,領略秀美的自然風光。經過這樣的訓練,不但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積累豐富的題材,寫出真實內容,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積累素材,學而致用 在教學中,碰到有不少的學生平時很少看課外書,特別是語文課外閱讀方面的書籍,有的甚至除了課本之外,沒有一本課外閱讀材料,很少看書讀報,寫作的知識貧之,甚至連句子都寫不通順,寫作文時想一句寫一句,感到無話可說,無物可寫。或者剛開了個頭,敷衍了幾句,就草草收場。內容空泛,不知所雲,因此對作文望而生畏。為了能改變害怕作文的現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平時要多進行閱讀,多積累寫作素材。正如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篇,其義自見。」書讀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胸有成竹,得心應手。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所以在強調學生讀書的基礎上要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素材,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活水源頭」,並學會運用,使作文內容應筆而生,有如湧泉,滔滔不絕,內容充實有力。 我們所學的課文有許多範文都是作者對人物或動物細致觀察寫下來的真實素材。如《一面》中對魯迅的描寫,《鶴群翔空》中的鶴群飛翔姿態的描寫,鶴鷹搏鬥的場面的描寫,只要認真閱讀,積累素材,就能變為自己有用的東西。此外,除了從書本中積累素材外,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積累,比如,就人新事的出現,各種有益的宣傳,自然現象,社會新聞,國際時事等等這都是極好的素材,只要注意這方面的人和事,自然就會有豐富的素材,這樣寫作起來,就能妙筆生花,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三、提倡模仿,培養興趣 模仿是借鑒的一種形式,但模仿不是簡單的照搬,應當是創造性的借鑒。模仿的特點是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又收到明顯的效果。對於寫作水平不高的學生,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範文,逐步培養寫作興趣,使之循序漸進地沿著寫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漸地提高寫作能力。即使剛開始時的機械模仿,也應加以表揚和肯定,使他們產生寫作的興趣和慾望。歷史上有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場楊柳共春旗一色」脫化而來的。又如歷史上左丘明的《左傳》、司馬遷的《史記》他們的寫法,都為後世的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所模仿。課本中的許多文章都是很好的範文,學生學了課文,可以模仿寫作,使學以致用。例如我教了鄭振鐸的《貓》一課,讓學生以另一動物為題模仿寫作,有很多學生仿寫很成功,把課文寫法轉化為自己的能力。雖然模仿是提高寫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開始起步時,可以進行模仿,但入門後,必須脫離仿寫,走創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寫法,有自己的特點。 四、多說多寫,下筆成章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很多例子,有些學生很會說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然而在寫作文時卻絞盡腦汁,寫不出多少內容來,究竟原因何在?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說」的機會較多,幾乎不費多少力氣,但「寫」的機會很少。光說不寫,怎能提高寫作水平呢?因此在寫作訓練時,我重在指導學生說練結合,多寫多練,並且,不但要說得好,而且要寫得好。我每教完一篇課文,就布置與課文相關的小作文訓練題,有時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有時先讓學生思考,下課後再讓學生練習,要求寫在作文本上,有一些當為作業題去做,比如,讓學生寫出作文題的題眼及作文的提綱,有的則寫續寫部分,有的進行改寫訓練等等,經過多方面的訓練,寫作水平相應地得到很大的提高,學生寫作的情緒也日漸高漲,並自發地開展了寫作競賽活動。

滿意,請採納,謝謝了……。

8. 教師怎樣應對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課程改革

試談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一、對幾個概念的理解要談「語文核心素養」,必須釐清幾個概念。什麼叫「素養」?素,可以理解為本色、本質;養,可以理解為修養、教養、培養。素,側重先天的內在遺傳基因,個性特徵,性格傾向;養,側重後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歷練。「素養」,就是指個體在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後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和修養。什麼叫「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我認為所謂「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修養包含三個維度:其一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有了興趣,有了愛好,他(她)就會樂此不疲,其樂無窮。錢理群先生說過:「興趣使人優秀,任務只能讓人合格。」冰心先生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有了愛,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樂趣,就有了時間,就有了積淀,就有了底蘊,就有了生長,就有了成就……價值觀為能力導航。所謂價值觀,通俗地講就是是非好壞的判斷與選擇。國家現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原先沒有價值判斷或混亂價值觀教育的糾正。有一陣子,教育界提倡多元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取向,結果導致學生是非不分,好壞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馬路上,年輕人不敢去扶起;以為賺到錢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錯誤價值導向對青少年貽害無窮。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這里的「道」就是價值觀。我們可千萬別把老祖宗優秀的傳統丟棄了啊!其二為,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包含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斷力和創造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美,卻見仁見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丑?不能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俗為美,更不能以丑為美。那什麼是美呢?我以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實、真誠、真理,美就沒有了基礎。一切假的東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今社會假貨泛濫,假唱為榮,以假充真,假話連篇,怎麼得了?真是底線,是美的保證。善也是美。一切善舉皆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養一個善良的公民,勝過一百個高分數的「精緻的利己主義」,我們要為學生點滴的善行點贊,同情弱者,公平正義,見義勇為,懷有惻隱之心,不獻媚,有風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孩子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美的雙手,那我們的世界將是多麼美好!其三為,文化底蘊。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作為一名語文人需要什麼文化底蘊呢?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教,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讀詩長大的人內心靈動,外在秀美。一個氣質高雅、溫柔敦厚的人群組成的民族,是多麼優秀的民族啊!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西遊記》培養孩子無限的想像力,「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天馬行空,騰雲駕霧,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既可三頭六臂,也可長生不老;既可飛行三界,又可暢游龍宮;少年奇妙的想像力就在一部《西遊記》中被熊熊點燃。《水滸傳》培養了學生公平俠義精神,「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三國演義》為學生們塑造了一位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無數少年讀了《三國演義》後夢想自己成為「羽扇綸巾」的孔明,神機妙算,決勝千里。《紅樓夢》更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一部《紅樓夢》說盡了人間百態,它既是中華文化學,也是人性學;既是愛情小說,也是人情學;既含建築學,也含服飾學、烹飪學、醫葯學、詩詞學……《紅樓夢》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獨立「紅學」。文學名著就是為學生的文化奠基,為學生的精神著上亮麗的底色。需要文哲史的底蘊。古人講,文哲史不分家。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形象圖說。哲學是萬學之學,指導一切科學,充滿著好奇、疑問、探究與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熱愛智慧的學問。歷史充滿智慧,讀史使人明智;文學充滿智慧,文學給人靈感,給人想像,給人真善美的啟迪。當文哲史融為一體時,就讓我們的心靈充盈智慧的光芒。語言能力包含兩大維度:其一為,說寫表達的維度。語言能力強,首先表現在說寫能力強。論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妙語連珠,繪聲繪色;論寫,文思泉湧,妙筆生花,下筆如神,趣味橫生,一揮而就。這就是語言能力強的表現。說為口頭表達,現代社會特別重要。短則三言兩語,擊中要害,畫龍點睛;長則洋洋灑灑,不枝不蔓,扣人心弦。口語強調短句,強調清楚明白,強調抑揚頓挫。寫為書面表達,書寫要有讀者意識。要讓別人喜歡讀,有趣味,有意思;要讓別人讀得明白,要圍繞主題,通俗流暢;要讓別人讀得有滋味,要強調表達的藝術性,或含蓄,或詼諧,或風趣,或莊重,讓讀者彷彿「讀你千遍也不厭倦」。其二為,聽讀吸收的維度。聽得懂別人的話是一種能力。要聽得懂別人話里的意思,還要聽得懂別人話外的意思。要能捕捉別人話語的主要信息,聽一場報告、一次講座,你要能把主要精神,主體綱要提煉出來;還要有較強的復述能力,聽一則故事、一段評書,能轉述,能創造性復述,這是莫言、胡適等語文大家少年練就的童子功。讀懂各類文章更是重要的語文能力。讀詩歌,能讀懂詩歌內在的情志、意境;讀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領而頓;讀小說,能在情節發展中讀出人物性格,讀出人物形象;讀現代說明文,能抓住要點,明白原理,依章操作。文有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們要真正領會「詩書滋味長」的悠遠意味。三、培養核心素養的一般策略有哪些?1.重視閱讀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學中怎麼重視閱讀呢?第一,要重視課內閱讀。課內閱讀首先是指教科書閱讀。教科書是編者精心選編,大多文質兼美,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細心品味,化人為己。關於教材閱讀我有一個建議:切忌泛泛而讀,要抓住一點,深入開去。譬如讀《李時珍夜宿古寺》,就讓學生領悟環境描寫的妙處;讀《煙台的海》,就讓學生學習打比方,描寫一處的風景;讀《第一朵杏花》,就讓學生練習人物提示語的運用。如此長期堅持,學生必然收益頗豐。第二,要重視課外閱讀。《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一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一個讀的習慣,一個寫的習慣,這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課外閱讀第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真理!第二,是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一旦學生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學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第三,要重視個性化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趣味與傾向。女孩好美文,男孩好科幻,幼年好童話、神話,少年好現實偵探。我們應鼓勵學生不同的閱讀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殺,在鼓勵中,在欣賞中,逐步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培養多方面的閱讀興趣。即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比較狹窄,也應尊重和鼓勵。2.重視積累閱讀是吸收,也是積累。但我這里強調的積累是指經典詩文的積累,是指背誦的積累。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我寧願背下一部詩集,而不願泛泛地閱讀一百部詩集。因為泛泛看過的詩集終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詩集則成為自己的了。我打個比方,看過的文章,就如在飯店看過的美食,僅僅飽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詩文,就如吃下的美食,會變成你精神的營養,滋養你終身。小學階段應有哪些積累呢?首先是詩歌的積淀。我認為小學階段背誦二三百首詩歌不成問題。先以五言絕句開始,逐步走向七言絕句,律詩和宋詞。300首詩歌,6年平均每年50首,一學期25首,一周一首多一點,完全不加重學生負擔。詩歌背誦,要做到熟讀成誦,理解大意,最終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唯有滾瓜爛熟,才能一輩子不忘。當然,現當代優秀的兒童詩歌也可放入其中,但一定要選擇優秀的,公認的。其次是國學經典的積淀。像《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聲律啟蒙》,這樣以短句為主,並且押韻的傳統美文,應該讓學生背誦。我反對死記硬背,要讓學生有興趣地背誦,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可通過講故事、講傳說吸引學生,學生背下了,可安排展示環節和場所,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中高年級還可背《論語》《老子》《大學》《中庸》《孟子》節選,從小給學生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3.重視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布萊希特說:「思想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人因思考而偉大,人因思考而快樂,人因思考而成長。但是,縱觀當下語文課堂,假問題、淺思考、不思考現象,比比皆是。好的課堂,重要的評價標准,就是有效思維的長度,有價值思維的厚度,深度思維的力度。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有效思維,深度思考,給學生智力以挑戰呢?其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讓學生要經過思考,經過努力,經過探索,經過碰撞,甚至經過挫折之後才能達到。要避免學生在書上能找到現成答案,更要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例如李白《贈汪倫》一詩,如果問「從哪裡看出汪倫對李白的友情深厚?」這就是淺問題,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如果問:「為什麼汪倫早不送,遲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時,才趕來相送?」這就是真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必須聯系倆人關系,豐富的想像,才能做出答案。其二,不給學生唯一的答案。語文學科不同於數學學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強調統一的標准答案,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語文答案不是用「對」「錯」來評價的,而是用「好」與「不好」來衡量的。例如用「孫行者」做上聯,要學生答出它的下聯。學生可以答「唐三藏」,可以答「胡適之」,也可以答「祖沖之」,都是對的答案。但相比較而言「祖沖之」對得更工整,更恰當,因此就更為優秀。如果把學生思維打開,讓每位學生都說出與眾不同的答案,那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就會熠熠生輝。3.重視表達課前三分鍾演講,小小故事會,讓學生在小組和班級內大聲發表自己的觀點,評選班級發言明星等,都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書面表達能力更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途徑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為有效、廣大一線教師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譬如,學習《李時珍夜宿古寺》,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練寫環境描寫。學習《春聯》,可以讓學生在對對子的語文實踐中品詞煉句。學習《莫泊桑拜師》,可讓學生觀察馬路上經過的三位人物的衣著、神情和步態,練習細節描寫。一課一練,選准讀寫結合點,學生學習一課,練習一課,定能一步一個台階,走進書面表達的廳堂,習得表達的真諦。四、改進課堂教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建議1.起點高一點。起點,是指教與學的起點。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尤其是在當下網路社會,學生獲得信息知識的途徑多樣化了,他們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師少。如果教師仍然從零起點教學,必然挫傷學生的認知尊嚴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科太「小兒科」了,沒有學習挑戰的樂趣。怎麼做到「起點高一點」呢?我們的經驗是學習前置,讓學生課前研學。老師事先設計好「研學單」,讓學生課前充分地研學,課堂教學的起點自然提高,學生真正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帶著感悟走進課堂,在課堂和老師平等地對話交流。2.容量大一點。小學語文課文選文95%以上均是白話文,白話文的特點就是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無須「細嚼慢咽」。而傳統語文課堂往往一篇課文要教兩至三課時,少慢差費。其實我們的前輩、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早就探索出一條高效的語文教學之路:別人一學期學20幾篇課文,她一學期教95篇課文。事實證明,這經驗行之有效,完全可能!如何容量大一點呢?方法有:其一是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教一篇帶幾篇,突出主題理解;其二是文體閱讀。圍繞某一文體,教一篇帶幾篇,突出文體特色;其三是寫作閱讀。圍繞寫作技法,教一篇帶幾篇,突出寫作方法。3.難度深一點。教學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但是,我們語文學科常常忽視這一原則,因此才出現學生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不上語文課,都沒有多大關系。好的課堂一定要有緊張的智力生活,這是符合腦科學的規律的。大腦的特點就是「喜新厭舊」,喜歡挑戰。新知對人腦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當新知有挑戰、有刺激時,大腦就處在興奮狀態,腦細胞就被激活,思維就得到發展了。當然,難度是相對而言的,大部分同學經過思考,經過碰撞,經過交流,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能夠解決的,就是合適的難度,這就是「兒童的難度」。為此,教師在備課中選擇合適的文本,設計有思考性的問題至關重要,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藝術。4.視野寬一點。視野寬一點,是指教師的課程內容視野要開闊一些。呂叔湘先生說:「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老師,既要關注教材文本,也要關注課外文本;既要關注唐詩宋詞,也要關注國學經典;既要關注古代神話,也要關注現代繪本;既要關注中國童話,也要關注世界兒童文學……生活的外延有多廣闊,語文的外延就有多遼闊。教師的課程視野,影響著學生思想的視野,我們的語文課程要向四面八方打開。5.教學有趣一點。教學是否有趣味,直接關系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態度。我曾經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什麼樣的教學最歡迎。學生歡迎度最高的教學是風趣、幽默、好玩、生動。我說過這么一句話:「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學上升到藝術的境界,上升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樂學的境界。梁啟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一文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讓知識變得好玩,讓課堂變得好玩,讓教學變得好玩,讓語文變得好玩,這應是我們語文教師終身追求的境界。(孫雙金,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養對象,江蘇省小語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

9.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三個層次之間是什麼關系

「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

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個層次

語文是語言學科,語文學習的核心圈,即內核是語言層次。第二個層次是文章與文學圈子。第三個層次是文化和哲學層次。

(9)莫泊桑拜師創造性復述擴展閱讀:

學習態度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想要學好語文,就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增加閱讀能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

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培養興趣

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竟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

閱讀全文

與莫泊桑拜師創造性復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