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有線電報的發明者

有線電報的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12-18 00:14:14

❶ 電報的發明者是誰

塞繆爾·莫爾斯

塞繆爾·莫爾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1791年4月27日-1872年4月2日),男,是一名享有盛譽的美國畫家、電報之父。1791年4月27日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頓,Morse最初的職業是畫家。1839年他發布了他的第一項發明「莫爾斯」碼。

他的同行發明的電報就是運用「莫爾斯」碼來傳遞信號的,1844年莫爾斯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拍發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 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激動得有些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傾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1872年於紐約逝世。

第一封電報的內容是聖經的詩句:"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

電報機有人工和自動兩種,還有有線發送和無線發送兩種方式。人工電報機是由人來按動電鍵,使電鍵接點開閉,形成「點」、「劃」和「間隔」信號,經電路傳輸出去,收報端接到這種電信號後,便控制音響振盪器產生出「嘀」、「嗒」聲,「嘀」聲為「點」,「嗒」聲為「劃」,供收報員收聽抄報。

在無線通信情況下,發報端除有發報電鍵外,還必須有發射機,以便將電鍵發出的電脈沖信號變換(即調制)成高頻載波信號,才能發送出去。在接收端,除了耳機外,還必須有接收機,它將發射端發送的高頻載波信號接收下來,再變換(即解調)成音頻信號,供人工收聽抄報。

自動電報機的發報端在發報時,事先將准備發送的報文用專用的鑿孔機鑿成發送鑿孔紙帶,然後用快機發送出去。在收報端,使用波紋收報機來收報,即在移動的紙帶上自動記錄莫爾斯電碼波紋信號。

電報的發明,為各地氣象資料的迅速傳遞和集中提供了條件,使繪制當日天氣圖成為可能。

(1)有線電報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做為一種實際上已經絕跡的電碼,美式摩爾斯電碼使用不太一樣的點、劃和獨特地間隔來表示數字、字元和特殊符號。這種摩爾斯電碼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地面報務員通過電報電線傳輸的,而非通過無線電波。

這種古老的、交錯的電碼是為了配合報務員接聽方式而設計的。不象現在可以從揚聲器或者耳機中聽到電碼的音調,你只能從這些最早期的電報機的一個機械發生裝置聽到嗒嗒的聲音,甚至是從發送電鍵接聽:這種電鍵在不發送信號時被設置為從動模式,負責發聲。

❷ 有線電報是誰發明的

莫爾斯.
美國人莫爾斯(S.F.B.Morse)經過潛心研究,終於在1835年獲得了在實驗室內架設有線電報機的成功.1937年,莫爾斯在紐約大學的會議室里,架設了518米長的導線,獲得通報實驗成功,電報機由此誕生.1844年3月24日舉行了啟用儀式,莫爾斯在國會議事廳里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封電報.1858年,橫跨大西洋聯接歐美兩洲的海底電纜鋪設成功.1866年第二條海底電纜鋪成,從此海纜成為通信上的一種正規的通信工具.1875年,法國的巴特發明了多路電報,它能以一條導線傳送8路電報.1915年美國的甘培爾和德國的瓦格納發明了濾波器,從而可以能用一條導線傳送幾十路電報,並由此產生出能夠同時發報的載波電報的設想。

❸ 是誰發明了電報 電報的發明歷史

有線電報,它的發明者是美國人莫爾斯。他在1837年研製成功電報機,後來又經過多年的努力,研製成點線系統,為電子通信開創了新紀元。
還有一個說法:
提起電報,人們立即會聯想起這是美國著名畫家莫爾斯發明的.事實上,雖然這項發明的專利是莫爾斯首先獲得的,但是韋伯和他的導師、合作者高斯卻是真正的發明者.
19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這一效應可用來傳送信號.以後許多人都為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1833年韋伯和高斯在哥廷根大學相距9000英尺的天文台與物理館之間架設了一條電線,用電池作電源,利用電磁力打鈴,以此傳送信號.這是有線電報最早的裝置,比莫爾斯發明有線電報(1937年)並獲專利要早4年.

❹ 有線電報 無線電報 分別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有線電報

有線電報是美國人莫爾斯(S.F.B.Morse)經過潛心研究,在1835年獲得了在實驗室內架設有線版電報機的成功。1837年,權莫爾斯在紐約大學的會議室里,架設了518米長的導線,獲得通報實驗成功,電報機由此誕生。

2、無線電報

無線電報由馬可尼於1895年發明,當時他首先採用無線電報的方式實現遠距離無線通訊的。並且公眾認可馬可尼無線電報實用化成功的那次試驗距離為3320公里。

(4)有線電報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中國首條出現電報線路是1871年,由英國、俄國及丹麥敷設,從香港經上海至日本長崎的海底電纜。由於清政府的反對,電纜被禁止在上海登陸。

後來丹麥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將線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並在6月3日起開始收發電報。至於首條自主敷設的線路,是由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所建,1877年10月完工,連接台南及高雄。

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間架設電報線路,用作軍事通訊。1880年,中俄伊犁交涉,兩國關系緊張,李鴻章再以「用兵之道,神速為貴」為由,得以准奏開辦電報總局,由盛宣懷任總辦。並在1881年12月開通天津至上海的電報服務。

❺ 有線電報是誰發明的

在近代軍事通信的創辦與建設中,李鴻章、丁日昌等洋務大員起了重要的作用。

對於興辦近代軍事通信的迫切性,李鴻章早在江蘇巡撫任上就認為:「銅線費錢不多,遞信極速」,「中國人或依照外洋機巧,自立銅線,改英語為漢語,改英字為漢字,學習既熟,傳播自遠,應較驛遞尤速」。為了取得建立電報線路的經驗,進一步用事實來說服清政府中守舊的頑固勢力,1877年,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在上海和天津兩地同時試設同城電報,修建了兩條電報專線。第一條於1877年6月15日建成,是從上海李鴻章行轅到江南機器製造局的電報專線,當天從行轅發電至製造局,電文為「行轅正午一刻」六字。第二條於1877年6月27日建成,是自天津李鴻章的總督衙門到天津機器製造局的電報專線。這兩條電報線路雖短,但卻是中國自辦電報線路的開端。

與此同時,在李鴻章的支持下,福建巡撫丁日昌也開始在台灣架設電線的工作。早在1875年,丁日昌即在福建船政學堂中附設了中國第一所電報學堂,培訓電報技術人員。1877年,丁日昌利用赴台視事的機會,提議設立台灣電報。李鴻章完全支持丁日昌的建議。他指出:「鐵路電線二者相為表裡,無事時運貨便商,有事時調兵通信,功用最大。

……丁日昌到台後迭次函稱該處路遠口多,防不勝防,非辦鐵路電線不能通血脈而制要害,亦無以息各國之垂涎,洵篤論也。」

不久,丁日昌又以列強覬覦台灣,催促清政府早下創辦電報的決心。1877年5月8日,丁日昌制定了修建台灣電報的具體方案:「台灣南北路途遙遠,文報艱難,設立電線,尤為相宜。臣現擬將省城前存陸路電線移至台灣,化無用為有用,一舉兩得。」這一方案很快就得以奉旨施行。台灣電報於同年8月動工,11月竣工。盡管由於經費不足,僅修成從台灣府到旗後一段,長95里,但這是中國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長距離電報線路。

1879年,中俄因為伊犁交涉而關系緊張,沙俄政府在中國西部邊界附近加強了兵力,並將艦隊派往遠東,邊防海防同時告警,舉國備戰呼聲十分強烈。為了加強軍事通信,李鴻章於3月在天津魚雷學堂教習貝德斯的協助下,架設了一條由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間長約40公里的電線,這是中國的第一條軍用電報線。

1880年9月16日,李鴻章又以電報有利於防務、便利通訊,奏請架設天津至上海的電線,以溝通南北聯系。李鴻章在奏摺中說:用兵之道,必以神速為貴,是以泰西各國,於講求槍炮之外,水路則有快輪船,陸路則有火輪車,以此用兵飛行,絕跡而數萬里。海洋欲通軍信,則又有電報之法。於是和則以玉帛相親,戰則以兵戎相見,海國如戶庭焉。近來俄羅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國以至上海,莫不設立電報,瞬息之間,可以互相問答。獨中國文書,尚恃驛遞,雖日行六百里加緊,亦已遲速懸殊。……倘遇用兵之際。彼等外國軍信速於中國,利害已判若徑庭。且其鐵甲等項兵船,在海洋日行千餘里,勢必聲東擊西,莫可測度,全賴軍報神速,相機調援。是電報實為防務之必需之物。同治十三年日本窺犯台灣,沈葆楨等屢言其利,奉旨飭辦,而固循迄無成就。臣上年曾於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試設電報,以達天津號令,各營頃刻響應。……現自北洋以至南洋調兵饋餉,在在俱關緊要,亟宜設立電報以通氣脈。

此時的清政府,對於電報的作用已有相當的認識,因而李鴻章的奏摺兩天之後即獲批准。1880年10月,李鴻章在天津成立電報總局,派盛宣懷為總辦。同時,在天津成立電報學堂,聘請丹麥人博爾森及克利欽生為教師,學習電學和收發報技術。1881年3月,上海電報局成立,李鴻章委任鄭觀應任總辦。同年夏,電報線路由天津、上海兩地同時開工。工程委託上海丹麥大北電報公司承造,並由大北公司向國外訂購電信器材。10月28日,南北線路工程在山東境內會合。

整個線路共長3075里,沿線除天津設總局外,另設紫竹林、大沽、臨清、濟寧、清江浦、鎮江、蘇州、上海共8個電報局,各局均配置莫爾斯電報機。為了管理電路,電報總局規定沿途每隔四五十里設巡電兵房,派駐汛兵。津滬兩局各制編號烙印竹簽75根,間一日發一根,汛兵每天巡查桿線,逐段接力傳遞竹簽至兩端局,以150天為一周期,藉以檢查沿線汛兵巡線值勤情況。另外由電報局派員不限時密查兩次,兩端局按日測量線路,發現障礙,立即通知工頭前往,協同汛兵修理,以保證全線暢通。

津滬線建成之後,「南北洋消息往來,瞬息互答,實於軍務、洋務大有裨助」。由於電報線路佔地少,耗資低,架設簡便,效益明顯,所以津滬線建成之後,並沒有引起朝廷頑固派的強烈反對,這使得李鴻章等洋務派人物十分樂觀。1883年7月,總理衙門決定將天津的電線延伸到通州,以方便京城對外聯系,李鴻章奉命籌辦,於同年9月中旬建成並交付使用。其後,總理衙門又授意李鴻章將電線延伸到北京城內。其後,清政府又批准修建了蘇浙閩粵線、長江線等重要線路。1884年,李鴻章又以「津沽北塘至蘆台、樂亭、昌黎、山海關經營口直達旅順,俱系北洋沿海扼要之區,已分駐水陸各軍妥籌防守。惟距津道途遙遠,軍情瞬息易變,非有電報無以速傳遞而赴事機」,建議修建了北塘經山海關、營口至旅順的電線。

電報一經創辦,便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881年津滬電線建成,次年7月,朝鮮漢城發生「壬午兵變」,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得知日本乘機派兵赴朝,立即給朝廷發電,建議「速出援師,為先發制人之計」。清政府馬上做出反應,及時派兵入朝,使日本侵略者未敢輕舉妄動。兩廣總督張樹聲事後在一份奏摺中說:「遣將調兵,處分軍事,雖懸隔山海,而如指掌,則尤以電報為之樞也。……上年夏間,臣在天津遇朝鮮內亂,調集南北洋水陸各軍,刻日東渡,得以迅赴事機,實賴電報靈通之力。」電報的作用,在中法戰爭中更充分體現了出來。就在上海電報局籌辦之時,法國侵犯越南北方,進而對我國滇桂邊境構成嚴重威脅。應越南政府的請求,清政府於1881年底開進越南北圻。由於當時電報未通,軍情往返,僅廣州至龍州即需月余,往往貽誤軍機。張樹聲在奏請將廣州電線展延至廣西龍州時說:現在法越構兵,事關全局,宮廷宵旰,南顧為勞。凡廟算指揮傳電臣處,前敵軍報由臣處轉電者,南北七千餘里,頃刻可達。而由粵東至廣西鎮南關外三千數百里,發遞緊報,水陸兼程,急如星火,非半月不得達,非月余不得往返。法人則已自西貢趕造電線,接至海防。往往越南戰事,洋報喧傳而邊軍文報遲之又久而始至。軍情瞬息千變,似此緩不濟急,常落彼族後塵,能無貽誤之慮?清政府接到張樹聲的建議後,派盛宣懷前往興建廣州至龍州的電線。至1884年6月,2000餘里電報線路全部架通,大大加強了戰場軍情的傳遞速度,保證了北京與滇、桂駐越軍隊的聯絡迅速暢通,極大地改變了過去閉目塞聽、被動挨打的局面。中法戰爭期間,各局電報員忠於職守,「日夜值班,刻無暇晷」,沿途桿線也是隨損隨修,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李鴻章在為電報員工請獎時說:「將帥入告軍謀,朝廷發縱指示,皆得相機立應,無少隔閡」,「中國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之神速者」。

❻ 電報是誰發明的

電話的發明家是英國人亞歷山大·貝爾。 貝爾出生在英國一個聲學世家,後移居美國。在波士頓曾開辦過增益聾啞人教師的學校。由於職業上的原因,他研究過聽和說的生理功能。後受聘為波士頓大學聲音生理學教授,1873年,他辭去教授職務,開始專心研製電話。 要研製成電話,先要把聲音信號變成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變成聲信號,在貝爾之前,已經有不少人在研究這個問題。1875年貝爾在工作中看到電報機中應用了能夠把電信號和機械運動互相轉換的電磁鐵,這使他受到了啟發。貝爾開始設計電磁式電話。他最初把音叉放在帶鐵芯的線圈前,音叉振動引起鐵芯相應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電流信號傳到導線另一頭經過轉換,變成聲信號,隨後,貝爾又把音叉換成能夠隨著聲音振動的金屬片,把鐵芯改作磁棒,經過反復實驗,製成了實用的電話裝置。1876年,貝爾又獲得了美國的電話專利,他不僅發明了電話,而且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電話公司。

❼ 電報是誰發明的

電報的發明者:美國人莫爾斯

❽ 電報的發明者是誰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摩爾斯發明有線電報機、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閱讀全文

與有線電報的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