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緙絲技術

發明緙絲技術

發布時間:2021-12-18 00:06:12

❶ 緙絲技藝究竟是什麼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綉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吳文康。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這是一種經彩緯顯現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緙絲的編織方法不同於刺綉和織錦。

它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而一般錦的織法皆為「通經通緯」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

緙絲有其專用的織機緙絲機,這是一種簡便的平紋木機。緙織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襯畫稿或書稿,織工透過經絲,用毛筆將畫樣的彩色圖案描繪在經絲面上,然後再分別用長約十厘米、裝有各種絲線的舟形小梭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織。

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織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

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舊時刻絲著錄所說的「 通經斷緯」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紋,正反兩面如一。

緙絲技藝在宋代以後不斷發展,至清代緙絲業中心已移至蘇州一帶,所用彩色緯絲多達6000種顏色,採用緙絲法臨摹的名人書畫,工藝精湛、形象逼真。緙絲製品至今仍然被作為高級工藝品生產、收藏。

❷ 緙絲產生於何時

緙絲織物遠在彩陶土器時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緙絲織物製作已很精良。中國新疆樓蘭古城漢代遺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風格」緙絲毛織品。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又發現了緙絲毛織物,其製作極為精美。二十世紀初,曾在亞洲進行過三次深入探險考古的英國文物大盜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年)所著的《新疆之地下寶庫》中,推測緙的工藝由來已久,作為一種特殊工藝的緙絲最早來自西域少數民族的緙毛。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互通有無,「絲綢之路」上往返的絲織品中,主要有絹、綢、錦、緞、綾、羅、紗、綺、絨、緙等。1973年,在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一件十分珍貴的緙絲腰帶,中國的考古學家考證是公元7世紀的舞俑腰帶,就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件緙絲實物。
緙絲起源於何時已很難考證,但從傳世的實物來看,早在中國漢魏之間就有了。在蒙古出土的有漢代「山石樹」絲織的殘片,它的織造方法「通經斷緯」,與北京雙塔出土的宋緙絲「紫湯荷花」完全一樣。緙絲工藝發展到唐朝時期,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斷發展和完善。唐代緙絲的紋樣題材一般以簡單的幾何形花紋為主,色彩主要是平塗的塊面,還沒有使用暈色匹配,故色彩層次不夠豐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線作地紋,增強了裝飾效果。緙絲工藝也在這個時期隨著譴唐使和各國的留學人士傳播到世界各地。以至於今天我們還能在鄰國日本看到百姓將緙絲作做為自己該國最為貴重的面料用來製作腰帶、和服和日本僧人的袈裟。隋唐以後,已經用緙絲製品作書畫包首。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

❸ 明代緙絲技術的特點是什麼

明代緙絲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不僅大量採用金線和孔雀羽毛,而且出現了雙子母經緙絲法,可以隨織者的意圖安排畫面的粗細疏密,也可以隨題材內容的不同而變換織法,使織物更加層次分明,疏密有致,而富於裝飾性。

❹ 緙絲的源流歷史

據日本學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證,中國的緙絲織物遠在彩陶土器時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緙絲織物製作已很精良。(僅從史料詞彙中探尋,沒有實物無法證明,緙絲最早出現於何時尚待考證)。
中國新疆樓蘭古城漢代遺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風格」緙絲毛織品。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又發現了緙絲毛織物,其製作極為精美。二十世紀初,曾在亞洲進行過三次深入探險考古的英國文物大盜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年)所著的《新疆之地下寶庫》中,推測緙的工藝由來已久,作為一種特殊工藝的緙絲最早來自西域少數民族的緙毛。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互通有無,「絲綢之路」上往返的絲織品中,主要有絹、綢、錦、緞、綾、羅、紗、綺、絨、緙等。1973年,在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一件十分珍貴的緙絲腰帶,中國的考古學家考證是公元7世紀的舞俑腰帶,就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件緙絲實物。
緙絲起源於何時已很難考證,但從傳世的實物來看,早在中國漢魏之間就有了。在蒙古出土的有漢代「山石樹」絲織的殘片,它的織造方法「通經斷緯」,與北京雙塔出土的宋緙絲「紫湯荷花」完全一樣。緙絲工藝發展到唐朝時期,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斷發展和完善。當時的製作多為絲帶等實用品。緙織技法一般以平緙為主,花地之間的交接處尚有明顯的縫隙即「水路」。此外,也有摜、構和搭梭等緙織法。唐代緙絲的紋樣題材一般以簡單的幾何形花紋為主,色彩主要是平塗的塊面,還沒有使用暈色匹配,故色彩層次不夠豐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線作地紋,增強了裝飾效果。緙絲工藝也在這個時期隨著譴唐使和各國的留學人士傳播到世界各地。以至於今天我們還能在鄰國日本看到百姓將緙絲作做為自己該國最為貴重的面料用來製作腰帶、和服和日本僧人的袈裟。我們甚至還可以從
「本緙絲」的織造中略看出漢唐時期中國巍巍大國的風范。隋唐以後,已經用緙絲製品作書畫包首。 明代,朝廷力倡節儉,規定緙絲只許用作敕制和誥命,故緙絲產量甚少。明宮廷「御用監」下設「緙絲作」,以管理緙絲的生產。但宣德朝後,隨著國力的富強,禁令漸弛,織造日多,並重新摹緙名人書畫,「南匠北來效技呈能,製作之精不亞宣和」。至明成化年,緙絲生產已再趨繁盛,作品主要產於蘇州、南京和北京等地。緙絲藝術風格深受江南文人繪畫的影響,多摹緙當時名家的畫稿如緙絲藝人吳圻、朱良棟、王統等緙織沈周、唐寅、文徵明等人的畫稿即名噪一時,其中緙絲《瑤池獻壽圖》、緙絲《沈周蟠桃仙圖》等佳作終為宮廷所收藏。
緙絲生產被皇室壟斷,技藝的裝飾意味就顯得尤為濃厚了,創造出鳳尾戧和雙子母戧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緯線中摻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貴材質顯示皇家風范。這一時期正值中國服飾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刻,江南地區也出現了小型作坊之間的經濟競爭,高檔面料也在不段嘗試新的方法,質地也越發的柔軟,「明緙絲」就這樣應運而生了。此時江南緙絲已經有了相當規模,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當時,蘇州齊門外陸慕鎮已有一批藝人,從事緙絲織造。名工朱良棟緙制的《瑤池獻壽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輪廓清晰,尤為冠絕。明代緙絲最大的特點,一是御用緙絲,進獻朝廷,製作皇帝的龍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宮殿出土的皇帝龍袍就是一例。二是把寫實與裝飾相結合,內容有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等,以小幅冊頁為主,富有裝飾性;尤其緙織人物,前所未有,可稱得上一大創舉。名家吳圻緙織的沈周《蟠桃仙》和《戲嬰圖》,人物開相全系緙織,形態生動,栩栩如生,呈現了緙絲藝術的獨特風格。
從明萬曆年間到了清朝的康乾時期,江南的絲織業被皇權牢牢的控制著,緙絲也成為了皇權的象徵。明清的龍袍袞服、宮闈之內的日用品、官員等級象徵的標志——官補,無不是緙絲中的上品佳作。緙絲在大清朝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出現了雙面緙、毛緙絲和緙綉混合法(即融和了緙絲、刺綉、繪畫等多種工藝)。 清代,緙絲藝術品均採用緙、繪相結合,別具一格,創作出一批精巧工細的作品,如緙絲藝術品《三星圖》、《八仙慶壽圖》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採用詩文通篇緙於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制三星圖》上截緙乾隆皇帝的「三星頌」和《歲朝圖》,下截藍色隸書乾隆御制歲朝詩,文字書法緙織精細,顯示了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藝。
時至晚清,隨著國勢衰弱,中國近代戰亂不斷,緙絲工業出現了瀕臨絕種的狀態,緙絲粗劣之作充斥於市,即便宮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日本商家大批量的向中國訂購和服腰帶和貴袈衣(日本和尚高檔禮服性袈裟),緙絲行業迅猛發展,蘇州、南通及杭州周遍地區緙絲廠家和作坊也逐漸成立。蘇州先後建立了蘇州緙絲廠、吳縣東山緙絲廠,蠡口、黃橋、陸慕緙絲廠,稱為五大緙絲龍頭廠,共有六百餘員工,緙機六百多台。除了生產緙絲藝術品之外,主要生產緙絲日用品——和服腰帶。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工藝美術外貿出口任務猛增。和服、緙絲腰帶由於受到日本客戶的青睞,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各緙絲廠家紛紛添置緙機設備,人員達一萬之眾,緙機上萬台,超過歷史上
任何時代,緙絲生產空前發展,幾乎形成「村村有工廠、家家有機台」的規模。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從1985年初開始試制。
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在全國工藝美術行業中是較有聲望的單位,它曾經被稱為全國工藝美術行業中四大明珠之一。雖說當時蘇杭兩地的緙絲業也都剛剛重新起步,南通的緙絲技藝還是遠遠落後於他們的。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的緙絲藝術傳人王玉祥,在研究和傳承緙絲技藝過程中,繼承緙絲藝術傳統的同時大膽創新,成功地復原出緙絲引箔腰帶,經過幾個月的研製,江蘇第一條緙絲類引箔腰帶在南通研製成功,並能小批量生產。同時王玉祥將這一技術無償的分享給業內的另一位蘇州緙絲大師——王金山先生,為南通工藝美術行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引箔腰帶技術基礎上,南通又從日本學習了中國遠古的原生態緙絲技術——本緙絲(日本稱「本綴」)的技藝,接受了日方贈送的一台日本300年前左右的木質機台(這台機樣至今還完好地保留在南通宣和緙絲研究所內)。這樣就也形成了蘇州以生產明刻絲為主,南通以本緙絲生產為主的兩大緙絲工藝流派。 20世紀90年代初,由於工藝美術外貿任務日趨下降,緙絲日用品生產面臨困境,企業勞動力過剩,生產萎縮,技藝人員外流,絕大部分企業停業轉向。僅蘇州刺綉研究所和南通宣和緙絲研製所(原南通戶田經貿)兩家仍堅持生產,他們大膽探索、積極創新,把東方的緙絲藝術與西方的繪畫藝術、攝影藝術相結合,先後緙織了一批藝術新品《靜物》、《孩童》、《大衛人像》等,給緙絲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宣和緙絲研製所在製作過程中,用乾燥草、乾燥花製成箔紙,再切割成細條織在面料里,使其畫面更加貼近自然;把絲毯織法移植到緙絲技術法中,使畫面的立體感增強,更具生動性等技法充實這一古老而年輕的傳統工藝。除了製作常見的貴袈衣和腰帶外,同時還製作唐卡和名人書畫摹緙等工藝作品。其中摹緙張大千的《花鳥》(1941年)、范曾的《東坡吟嘯圖》(1987年)《簡筆高士》(1996年)等作品,不但摹刻出山水人物畫原作的風格和內容,還將每個畫家的用墨風格、墨色、筆鋒等細部特徵,表現的豐富而生動,維妙維肖,宛若天成,其織理之美,又別具經緯交織的風韻。
當今,從事緙絲生產企業僅有南通宣和緙絲研製所(南通三和經貿)、蘇州刺綉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大師(緙絲)工作室和吳縣光福、黃橋、角直等地的王嘉良、過煥文、吳文康、陳曉君以及新生代的郝乃強等民間藝人。主要生產緙絲藝術品和緙絲日用品「和服腰帶」「貴袈衣」等。

❺ 清代緙絲工藝有哪些進步

緙絲有新的發展。明代「御用監」設「緙絲作」,南京、北京、蘇州為主,姑蘇齊門著名。宣德間有「雙子母經緯法」、「交叉並進緙法」,技術進步。作衣服、幛幔、桌圍、椅帔、坐墊或配件及裝裱書畫,還有緙織名人字畫,仙佛神像等。「水閣鳴琴圖」、「乞巧圖」、「趙昌花鳥卷」(故宮藏品),卷長333厘米,寬76厘米。接近寫實而色彩含蓄。清代與宋明不同,乾隆間風行採用廣幅手織機。依照書畫天地於幅面由上而下織成。「三星圖」、「花卉御屏」、「乾隆御筆六十品」等(故宮藏品),可為代表。

❻ 宣和緙絲研製所的機構歷程

1914年 南通女紅傳習所聘請清內務府緙織工教習緙絲;
1918年 南通女紅傳習所第一次展銷南通緙絲作品;
1950年 南通女紅傳習所停辦;
1954年 原南通女紅傳習學員重組;
1957年 成立南通總工藝社;
1959年 成立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
1969年 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停辦;
1972年 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復辦;
1979年 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籌建緙絲腰帶試制工作小組;
1983年 在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正式成立緙絲工藝研究專向課題組;
1985年 完成國家級專項研究課題「引箔緙絲技術的復原試制及應用」;
1985年 國內自主研製的第一條引箔緙絲織品試製成功;
1986年 日本京都戶田株室會贈送了江戶晚期木製單動式雙綜雙躡緙絲機;
1986年 成功繪制了單動式雙綜雙躡緙絲機機械部件圖;
1992年 戶田株室會與研製所交流本緙絲的製作實驗成功;
1993年 緙絲研製課題組並入南通吉業經貿有限公司(三和經貿有限公司前身);
1996年 在江蘇南通正式成立三和緙絲研製所;
1998年 為日本民主黨黨魁辦公室室緙織日本民主黨黨旗;
2001年 雕鏤緙絲、絲絨緙絲研製成功;
2003年 與日本西陣綴織大師つづれおり見面作學術交流;
2004年 與日本京都西陣織研究所成為友好合作機構;
2005年 贈緙絲作品《漢瓦當》給南通博物苑;
2007年 本所正式更名為:宣和緙絲研製所; 2007年 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專家李榮啟教授題詞「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
2007年 與四川德格印經院合作保護佛教繪畫藝術——緙絲唐卡;
2008年 緙絲與上海凌雅莉原創大師工作室合作「緙絲面料研發」;
2008年 故宮博物院嚴勇等服飾織綉品專家,對本所作品《緙絲范曾蘇子吟嘯圖》給予肯定;
2008年 與清華纖維藝術研究中心進行學術討論會,林樂成教授題詞「緙形織意,經天緯地」;
2008年 作品《唐花》入選「從洛桑到北京——第五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
2008年 與中國第一奢侈品品牌NE·TIGER合作開發緙絲華服。
2008年 參加2009中國國際時裝周「國色天香 2009NE·TIGER(東北虎)高級華服定製發布會」
2009年 應邀成為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的研究機構團體會員,王玉祥為個人會員;
2009年 與香港明華堂合作明制式服飾的復原工作;
2009年 與南通市工藝美術家協會一起舉辦南通緙絲研討會。
2009年 作品《回想》榮獲江蘇省「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金獎
2009年與中國工藝集團合作,作品如駐中藝非物質文化禮品展廳。2010年參加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世界青年大會,其緙絲作品譽為「中國最美工藝」大獎。

❼ 明代緙絲在技法上有哪些創新

‍‍

明代緙絲色綵線的配製尤為別具匠心,常用加織金線、孔雀羽線和雙股強捻絲線等技法,其中緙孔雀羽線的工藝是將孔雀翎毛上的羽絨一根一根地與絲絨檢合而成,如此織出來的花紋金翠耀眼,幾不褪色。

明代緙絲的技術水平在繼承宋元縛絲的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緙絲技法除繼續沿用宋元的摜緙、構緙、搭棱、結、刻鱗、長短戧、包心戧、木梳戧和參和戧等之外,創造了裝飾味很濃的鳳尾戧,還創造了雙子母經緙絲法,即用一根諱線在兩根經線上纏繞。其特點是在織造時可以隨作者的意圖安排畫面的粗細疏密,也可以隨題材內容的不同而變換織法。

‍‍

❽ 手工業的相關產業

一.冶金業:
1.冶銅業: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2.冶鐵業:春秋時期人們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
3.燃料:漢代以前人們用炭作為燃料,從漢代開始用煤作為燃料,北宋普及,南宋末年轉變為使用焦炭,明朝時開始流行。
二.紡織業: 絲織業:上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技術,從西周開始,絲織業突飛猛進,漢代時成為絲國,直到唐代出現緙絲技術。
例如:高橋手綉
高橋手綉造型古樸渾厚,簡潔大方,同時用大紅、大綠、大紫等強烈對比,艷而不俗。
高橋手綉,最早源於沭水南嶺,距今已有260餘年的歷史。它既不同於蘇州刺綉,也不同於江南緙絲,而是把刺綉的平面裝飾性與雕塑的三維立體感完美結合起來,其造型古樸渾厚,簡潔大方,略顯誇張;同時用大紅、大綠、大紫等強烈對比,艷而不俗,造型生動活潑,喜慶色彩濃厚。手綉在高橋極為普遍,下至幼女,上至老嫗,都能拿出綉花針飛針走線一番。 2.棉紡織業:宋末元初棉花的種植向內地推廣,元朝的黃道婆開始推廣 」捍彈紡織」,她發明的腳踏三錠紡車取代了手搖一錠紡車,先進得技術使元明時期的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明代後期,棉布成為人們主要的衣料來源。

❾ 緙絲工藝流行什麼朝代,現這種工藝怎麼樣

緙(kè,同:刻)絲(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稱「刻絲」,是漢族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作為中國漢族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綉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 王建江、吳文康。

❿ 緙絲發展最鼎盛時期

你好,發展鼎盛時期是宋朝,宋代尤其南宋是純欣賞性緙絲誕生的搖籃,宋代緙絲,設色典雅,技術精巧,表現手法寫實,是緙絲的黃金時代。以上是我的回答,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發明緙絲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