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斗機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戰斗機是德國的 飛機在發明以後很快就投入戰場,但是執行回的知識偵察任務答。一戰時,作戰兩方都投入大量飛機進行戰場偵查,有一次偵查時,一架英國和德國的飛機相遇,兩架飛機的飛行員互相看得見對方,這時候英國飛行員就拿起一條鐵鏈扔向德軍飛機。嚇了德軍飛行員一大跳。返回基地後,德軍飛行員就找來一架機槍固定在飛機上,為的是偵查時遇見敵國飛機可以進行攻擊。 這是被認為最早的戰斗機
2. 超音速戰斗機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美國在1954年裝備的世界上第一種實戰型超音速戰斗機F—100「超佩刀」戰斗機就採用了尖機頭布局,飛行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200公里以上;蘇聯一開始研製的超音速戰斗機米格-21採用的是頭部進氣道,但在研製米格-23變後掠戰斗機時也改用了尖機頭、細機身、兩側進氣的布局了。
1952年,美國的一位空氣動力學家惠特科姆提出了著名的「面積律理論」,使超音速戰斗機的設計出現了突破。
理查德·惠特科姆於1921年2月出生在美國的伊利諾斯州,1943年畢業於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理工學院,隨即應聘到美國蘭利研究中心工作,1948年被提升為跨音速風洞試驗室主任。
惠特利姆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善於利用風洞試驗結果進行分析。
通過對跨音速流動的反復觀察,他認為圓柱形機身的設計在飛機飛行速度接近音速時是很不合理的。因為在機身與機翼的結合區,機身的截面積加上當地機翼的截面積後,就要比無機翼的機身截面積大,流過這段機身的氣流在這個區域就會向外擴張,從而就會帶來很大的跨音速飛行的阻力。
惠特科姆提出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只要在有機翼的機身段,把機身截面積按照當地機翼的截面面積大小向內扣去一部分,保持沿縱向機身加機翼的面積基本平滑一致。這樣,整個機身變成了兩頭粗中間凹的「可口可樂」瓶的形狀。風洞試驗證明這種方法減阻效果十分明顯。
面積律的發現對飛機順利突破音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國在1951年初設計了一架F-102「三角劍」戰斗機。它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三角機翼的超音速截擊機,但在設計時由於面積律還未被發現,所以在1953年首次試飛中,當飛機的速度接近音速時,由於阻力劇增、升力劇降,出現劇烈振動,飛機變得難以駕駛。
惠特科姆的面積律研究報告公布後,設計人員馬上對F-102進行了面積律修改,將機身改為「可口可樂」瓶的蜂腰形。
改形後的F-102在1954年11月21日再次試飛,飛機在10000米高度上加速,迅速通過了音障,並達到了1.2倍音速,飛機既沒有振動,也沒有其他異常現象,從而該機成為世界上第一種成功應用「面積律」的超音速戰斗機。
接著,飛機設計人員在F-102基礎上進行了更加「蜂腰」的修改,設計了F-106「三角標槍」。該機在1956年12月26日試飛中,在11000米高度上飛行速度達到了2.31倍音速。在1959年12月,一架F-106還創造了當時最大平飛速度的世界紀錄,達到了每小時2454公里。
與愛迪生一樣,惠特科姆也是一個工作起來不要命的人,經常不分晝夜地呆在實驗室里,在最後的關鍵性試驗階段,乾脆帶一個帆布床,住在風洞里,還自己親自動手製作模型,同行們戲稱他為「高級鉗工」。
惠特科姆是一位創造性極強的空氣動力學家,永無止境的探索熱忱,使他終生都在追求新的目標。
惠特科姆在「面積律」後又發現了「超臨界機翼」,這一發現可以進一步改善飛機的超音速性能,同時又可減少機翼的結構重量;後來,他又創造了「翼梢小翼」,可以明顯提高飛機的巡航效率和減少燃油消耗等。
在空氣動力領域里,對許多人感到一頭霧水的問題,惠特科姆總是能用通俗而又嚴密的語言把其中的本質描述得十分清楚,有人說惠特科姆終生在和空氣交談,只有他能破解隱藏在空氣中的秘密。
後來,美國空氣動力學家又在惠特科姆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超音速面積律,「可口可樂」瓶狀機身迅速被各國飛機設計人員所採用。我國的殲—8戰斗機和轟—6轟炸機都採用了這種蜂腰形的機身。
以後,隨著一系列與超音速飛行有關的新技術的飛速發展,超音速軍用飛機也如同插上了超音速的翅膀,飛速地得到了發展。
3. 中國第一輛戰斗機發明人是誰
世界上第一架戰斗機發明人是美國人萊特兄弟
而中國國內的第一架飛機是由馮如製成
4. 世界第一架戰斗機的發明者是誰 [
戰斗機沒有發明者,而是自飛機誕生以來飛機被不斷改進,慢慢形成戰斗機的。
1915年德國研製出裝有射擊協調器的福克E.I .飛機 可看作是第一種戰斗機 當然在他前面也有用於戰場上空指引炮兵射擊、偵察和轟炸的飛機
5. 戰斗機上的導彈什麼時候發明的
響尾蛇導彈,也就是AIM-9空空導彈,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研製的一型近距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是全世界第一種投入實戰並有擊落飛機紀錄的空對空導彈。
AIM-9空空導彈是第一種以紅外線作為引導方式設計的空對空導彈,配備高爆彈頭和主動紅外製導系統,共有10多種改進型。
AIM-9空空導彈由美國美國雷錫恩公司研發,1953年原型試射成功,1956年7月開始裝備,使用單位遍及美國四大軍種,外銷數量與使用國家眾多,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空對空導彈之一,其也是在實戰中廣泛使用的少數導彈之一,參與過越南戰爭、1982年馬島沖突和海灣戰爭等。
6. 戰斗機是誰發明的
法國人雷蒙·索爾尼埃發明的。
法國雷蒙·索爾尼埃於1915年初製造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裝有一挺霍奇斯基步兵用機槍,並裝有一種由雷蒙·索爾尼埃發明的叫作偏轉片的裝置。
這個裝置可使沿飛機縱軸安裝的機槍射出的子彈在碰到螺旋槳葉時會被偏轉過去。
正是偏轉片系統使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真正具有了空戰的能力,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戰斗機。
莫拉納-索爾尼埃是法國早期著名的飛機製造廠,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它生產的一系列偵察機、戰斗機曾被英、法、俄等航空隊採用。
其中L型飛機是世界上首架裝上向前射擊機槍的戰斗機。
1915年4月的3周內,法國飛行員加羅斯曾駕駛過L、N兩型飛機連續擊落5架德國飛機以此紀錄為世界公認的空中英雄(即王牌「Ace」)。
一、發展歷程
1、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
在戰時,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相遇時,往往利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互相攻擊,例如手槍、石頭等,企圖擊斃對方的飛行員,這就是「空戰」(Combat)最早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殲擊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
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外號信天翁)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殲擊機。
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殲擊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
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由機上的成員以手擲的方式瞄準釋放,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P-51與F-15戰斗機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明就是機槍同步射擊裝置。
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在轉動的螺旋槳間隙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但射速慢則是缺點。
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殲擊機的基本型態大致上已經有了雛型:以小型機為主,強調運動性,需要有向前射擊的固定武裝。
2、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成長。
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
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
7. 殲擊機是不是中國發明的
不是,
殲擊機是用於在空中消滅敵機和其他飛航式空襲兵器的軍用飛機,又稱回戰斗機。第二答次世界大戰時期曾廣泛稱為驅逐機。殲擊機的主要任務是與敵方殲擊機進行空戰,奪取空中優勢(制空權)。其次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強擊機和巡航導彈,還可攜帶一定數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殲擊機還包括要地防空用的截擊機。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雷達、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的完善,專用截擊戰斗機的任務已由制空戰斗機完成,截擊機不再發展。是航空兵空中作戰的主要機種,也可用於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8. 世界戰斗機發展史
戰斗機是指主要用於保護我方運用空權以及摧毀敵人使用空權之能力的軍用機種。特點是飛行性能優良、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現代的先進戰斗機多配備各種搜索、瞄準火控設備,能全天候攻擊所有空中目標。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戰斗機是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它由於裝備了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的「偏轉片系統」,稍微解決了飛機在機載機槍射擊時被螺旋槳干擾的難題,使飛機第一次在飛行員可以專心駕駛飛機去攻擊對方,同時也不需要另外配備機槍手。
戰斗機過去根據執行任務又可分為「殲擊機」(戰斗機)和「截擊機」(攔截機),攔截機的主要任務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後爭取高度,在敵人的轟炸機進入我方空域之前將對方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高飛行高度的轟炸機群,在設計上特別強調對速度與爬升率的需求,運動性在擺在較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有鑒於原子彈的摧毀威力,攔截機的發展一度成為許多國家與傳統戰斗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在導彈逐漸成熟並大量配備之後,攔截機的特性往往可以經由傳統戰斗機加上導彈來滿足。因此現在趨向不再專門發展攔截機種,而是以現役的機種同時擔負攔截的任務。
【發展歷程】
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斗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手忙腳亂地互相攻擊,比如石頭,這就是「戰斗空戰」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斗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斗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戰斗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行就是機槍的同步射擊裝置。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自轉動的螺旋槳的間隙當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與火力。
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長長。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皖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新一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國最先進的戰斗機設計多半具有這些特點:單翼,以金屬為主的結構與外殼,後三點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線型外殼的固定式起落架,採用液冷式發動機的設計多於採用氣冷,火力由採用步槍口徑的輕機槍提升至重機槍或者是更大口徑的機炮。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杜黑發表他最有名的空權論著作之後,空中武力印證空權對於戰爭與作戰的重要性。其中戰斗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權論當中的描述。戰斗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戰斗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
在大戰結束前,戰斗機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頂峰,並且開啟另外一個世代的來臨。短短幾年之間,戰斗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在線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在線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
進入噴射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和雷達設備的出現預兆了下一階段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從納粹德國獲得了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各自發展出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在朝鮮戰爭中,噴氣式戰斗機第一次投入實戰,標志著螺旋槳式戰斗機的終結。該階段的戰斗機特徵是飛更快,看得更遠,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員查克·葉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爾駕駛貝爾X-1試驗機超越音速,成為第一個「跑」得比聲音快的人。電子技術的進步使機載雷達和武器的火控瞄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在冷戰的高峰期,失敗就會滅國滅種的恐懼使華約和北約兩大陣營都瘋狂的發展戰斗機。這個階段各國列裝的機型和數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
冷戰時期的變遷
冷戰的後期,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了戰斗機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機動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導彈無用論者所認為的,將由導彈的性能決定空戰的勝負,因此後來的戰斗機不再要求過快的速度,而把機動性的提高作為戰鬥力的第一要素。各國紛紛跟風發展機動性優異的機型。垂直起降、隨控布局、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更優秀的機載電子系統以及裝備性能更優異的空對空導彈成為該階段戰斗機的共同特徵。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列裝的典型戰斗機有美軍的F-14、F-15、F-16、F/A-18、蘇聯/俄羅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設計方向】
新一代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是更高的機動性、更遠的射擊距離、多目標的攻擊能力和隱形的外形設計。新技術的出現使21世紀的戰斗機成為更冷酷的「空中利劍」。典型機種有美國的「JSF」和俄羅斯的「MIG1.44」。
噴氣式戰斗機
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超音速戰斗機
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於1949年研製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超音速平飛能力的戰斗機,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倍。此後,蘇聯米格—19戰斗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蘇、法等國又研製了最大的時速為音速2倍以上的戰斗機。
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
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是由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1966年研製成功的 「鷂式」戰斗機,該機從1957年開始研製,機上裝有一台 「飛馬」型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兩結噴口對稱置於在兩側,噴口可轉向後,飛機向前飛,噴口向下,噴氣產生升力,使飛機策垂直,短距離起飛和在空中懸停。這種飛機甚至可在空中實現向後和橫向的移動,具有極高的機動靈活性。 「鷂」式飛機可大大減少對跑道的依賴,提高作戰部置的靈活性。在1982年發生的英國—阿根廷之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載的 「海鷂」式戰斗機面對數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軍法制 「幻影」III型戰斗機,依靠優異的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取得了12 :0的戰線。
變後掠翼戰斗機
世界上第一種變後掠翼戰斗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製成功的F—111。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部分採用大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和平直機翼相比,更有利於高速飛行,但低速飛行性能不好,轉變半徑大,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比較長。於是,有人開始研究能在飛行時改變機翼的後掠角度的飛機,著陸和低空飛行時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飛行時呈後掠翼或三角翼型,較好地解決飛機低速和高速飛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已進行了這項研究。美國戰勝並佔領德國後,在此基礎上於1948年開始變後掠翼飛機的技術試驗。F—111就運用了上述技術成果。此後,蘇聯的米格—23戰斗機、美國的F—14戰斗機和英國、德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 「旋風」式戰斗機也採用了變後掠翼技術。
截擊機
截擊機是戰斗機的一種,它的特點是有快速反應能力,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接到警報後能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加速飛臨指定空域。由於被截擊對象(如轟炸機、偵察機等)機動能力不強,並且為及時發現和准確擊落目標,現代截擊機裝有復雜的截擊雷達,配備威力較大的空對空導彈,因此專用截擊機一般比較笨重,格鬥性能較差。
在早期,截擊任務是由普通戰斗機來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夜間截擊轟炸機,1941年8月德國在原先的雙發動機的重型 戰斗機Me—110和雙發動機的轟炸機Ju—88上安裝截擊雷達,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夜間截擊機。
50年代後的截擊機強調要飛得快、飛得高,武器以空對空導彈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機炮。70年代後,在新一代戰斗機上都裝有先進的雷達和引導設備,其速度、加速性、機動武器威力也遠遠超過笨重的截擊機,能更好地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各國如今已不再發展新的專用截擊機。
隱身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並不是肉眼看不見的飛機,而是在飛機的外形、塗料等方面作了特殊處理,使用於對空警戒的雷達、紅外等現代探測裝置難以發現的飛機,這種戰斗機可隱蔽接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攻擊敵機的目的。目前許多先進的戰斗機已採用了一些抑制雷達波反射和自身紅外波輻射的技術,實現了部分的 「隱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隱身戰斗機是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F—22型戰斗機,它將在下個世紀初裝備美國空軍。
戰斗機可以執行除了精確攻擊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務。戰斗機可以將地圖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艦指派成基地。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原油才能生產戰斗機。
最早的軍用飛行器主要是用來擔任偵察的角色。公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飛機設計師安東尼·佛克爾發展出一種傳動裝置,此裝置能讓裝配在飛機上的機關槍將子彈在螺旋槳旋轉的空隙間射出。這就是第一架戰斗機的誕生。戰斗機的任務就是將敵人的偵察機和戰斗機擊落。在此之後,由於轟炸機被廣泛地使用,戰斗機也擔任攔截敵方轟炸機或是護衛己方轟炸機的任務。最能夠確保友軍的轟炸機飛抵目標位置並執行任務的方式,就是擊落敵方的戰斗機。
9. 戰斗機是誰發明的
戰斗機是萊特兄弟發明的,在他們發明了飛機之後,美國陸軍騎兵部隊就裝備了版幾架萊特式飛機,後權來又裝備了幾架寇蒂斯式飛機。具體的原理就是流體力學,當空氣流過機翼面時,上面的氣流流速快,上面的空氣壓力變低,於是產生了向上的升力,速度足夠快,升力足夠大的時候飛機就飛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