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教育創造知識

教育創造知識

發布時間:2021-12-17 05:29:37

『壹』 對於教育和知識你有什麼新的理解和體會

教育是什麼這一問題應屬於人類的理性認識的范疇。

假如我們探究真實的感性教育現實,我們會發現,過去的教育是升學的代名詞。

以分數為目的,以升學為目的的教育,隨意更改課程計劃,智育惡性膨脹,排擠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應有空間和時間,甚至對智育科目也有選擇,凡是升學考試科目,「加大力度」,不考試的科目必須「讓道」。

近年來,教育界開始反思究竟教育是什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新課程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真諦。

教育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是升學,教育是人性成長的追求,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培養人們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

教育之於幸福不是外借於它,而是教育本身的應有之意。

教育通過知識技能的掌握,智慧的增長,德行的完善,人在活動中達到自由的境界,從而獲得愉悅的幸福感受,這是教育本體價值的體現。

人的需要是豐富的,滿足人的需要的教育內容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教育的各個方面不但能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而且能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具有個人享用價值。

應該看到,德、智、體、美、勞是至今最完美的教育組成部分。

這五個不同方面,既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促進,分別具有不能相互代替的作用和價值。

以升學、分數為目的的教育不僅其教育活動本身不可能幸福,而且其目的也是使學生日漸遠離幸福。

教育的事業是一種面向未來的事業,不僅面向社會的未來,而且面向個人的未來。

教育追求一種「應然」理想,創造一種可能的生活,幸福源於可能的生活,可能生活的實現意味著幸福的獲得。

所以,教育通過創造可能的生活,通過可能生活的現實轉化,從而獲得了幸福的底蘊。

『貳』 教育,知識,創造力哪一個更應該被強調

他們三者的地位都是一樣的,從個人而言,我認為創造力最難,教育最應該被提倡。

『叄』 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

構建國家創新體系,面向知識經濟實施創新戰略包括一系列重要環節,除了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外,還必須重視它們與觀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之間的聯系,教育創新也不例外。江澤民同志指出:「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准,以及過於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這就是說,教育創新應該包括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育評價創新和教育教學制度創新,它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教育領域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應該說,實施「創新教育」是「教育創新」的重要環節,但前者必須更明確指向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把「創新教育」的研究內容擴大到「教育創新」的方方面面,反而會影響實驗的效果。毫無疑義,「創新教育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內容的增減,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面性、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 」 但它畢竟與「教育創新」和「教育現代化」等宏觀研究的著力點有一定區別,因此,我們建議把創新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學思想、模式、內容和方法層面上,作為中、小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成為全體教師和學生都能參與的教改實驗活動。實驗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改革的對象是課程學習、課堂教學等教育教學行為模式。
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首要目標的創新教育,完全可以圍繞「創新」三層次核心內容展開,通過學校各種教育形式,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重新組合」知識的綜合能力和准備「首創前所未有」事物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探索精神培養
堅持對知識「再次發現」探索式學習觀念,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它要求學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動記憶課本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主動地進行自我探索,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再次發現」人類以往積累的知識的參與式活動。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知識系統,學習科學並不是為了記憶和背誦真理,而是為了認識和不斷更新真理,教學中強調的應該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取結果;要結合課程教學進行知識探源,把握其發展變化趨勢;要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學知識都是人類艱苦努力不斷探索的結晶,以此宏揚科學人文精神;要鼓勵學習中的探究和懷疑,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正如著名科學方法論學者波普爾所說:「正是懷疑和問題鼓勵我們去學習,去觀察,去實踐,去發展知識。」更重要的學習探索是對知識整體及其聯系的把握。知識經濟理論學者艾米頓特別推崇印象派畫家克勞·莫奈的作品。她指出:「在他之前的藝術家所作的繪畫,要求你走近畫布才能夠看清細節,而莫奈和其他印象派畫家則不同,他們要求你退後從遠處觀賞才能看清細節。關鍵是要看到整體,以及色彩、結構和情緒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才能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我們的傳統教學很少教會學生從總體上觀察學科知識系統,把握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和本質特徵,這些正是創新教育鼓勵學生以更寬廣的視角,從分割的學科課程里「重新發現」的關鍵所在。
綜合能力培養
從某種意義上講,綜合能力就是將現有知識「重新組合」為新知識的能力,新組合的獨特和新穎標志著創新。我們的教育對象將要面對的是一個從學科知識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綜合的社會,國家創新能力的獲得是快速的知識共享與持續的新的組合應用的結果。對此,熊彼德甚至認為,絕大多數創新都是現存知識按照新的方式的組合,他把「創新」與「新組合」視為同義語。 所謂知識的「重新組合」,就是把原來幾種知識聯系起來合成為一種綜合知識,或者把一種知識拆分成幾個部分,然後以新的形式將這些部分重新聯系起來,成為具有新特徵、新功能、新內容的知識。西蒙頓在《科學天才》一書寫道:「天才們進行新穎組合比僅僅稱得上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天才們就像面對一桶積木的頑童,會在意識和潛意識中不斷把想法、形象和見解重新組合成不同的形式。」課程學習中的知識重組通常包括三種不同的層次:一是將某學科課程內部的知識進行重組,二是將不同學科課程的知識進行重組,三是將學科課程所包容的知識與課程未能包容的知識進行重組,三種層次的重組,後一個比前一個要求更高。課程教學可從第一層次入手,希望學生最終能夠做到跨學科和跨出課程規定的內容去自學,把進入現代社會所必須了解和掌握的所有知識重新組合,融會貫通,運用這種「重組」的知識解決復雜的問題,從而內化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例如,1999年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學科知識的同時,注意考察學生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滲透的能力」,高考試卷特別是語文試題施行了力度較大的內容改革,被媒體稱為「高考指揮棒指向素質教育」。為體現「能力型立意」,比歷屆考題更突出了「知識重組」能力要求,語文試題不僅有第一層次的知識重組(如最簡單的「重組句子」),而且大量增加了第二、第三層次「知識重組」的考核內容(如提供學生想像空間、將知識領域擴展到未來學范疇的作文命題等等),廣泛涉及到經濟、外交、現代科學和高新技術等課外知識,要求考生把課程學到知識與這些知識重組,不僅引導學生更加關心社會生活,努力擴大閱讀面,而且必將啟發教師進一步思考教學改革。
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培養
創造意識是驅使個體進行創造行為的心理動機,沒有創造意識的人不可能進行創造和發明。許多調查結論都指出,學生普遍具有創造潛能,它不是少數人特有的秉性,在適當的教育下,可能在每一學生個體身上發展和顯現。當然,限於生理年齡特點,我們無法要求所有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都具有很強的創造能力,但創造意識的培養則必須從青少年時期開始。 創造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前提,因為創新素質不僅表現為新思想、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發明創造,而且表現為善於發現問題、求新求變、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創造能力也「絕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人格特徵,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綜合素質。」⑿ 創造意識包括強烈的創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慾、好奇心、進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質,也包括具有遠大的理想、不畏艱險的勇氣、鍥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逐步培養學生創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則可以從創新層面的「重新發現」,尤其是「重新組合」著手。無論用「無中生有」說明「創造」,還是用「有中生新」描述「創新」,都沒有闡明「有」是如何從「無」,「新」是如何從「有」里產生。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創造發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產生質變後才表現為「前所未有」,是「有中生有」,任何人都無法脫離自己的經歷憑空設想,即使是科幻作品所「創造」 的外星人,也不過是作家思想表象里原有「部件」的「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而已。例如,硅元素通常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石英砂粒出現,經過科學家的「再次發現」就創造出半導體晶體管和集成電路,使「砂粒變成了黃金」。 再例如,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黑色火葯 ,無非是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重新組合」,才具有了新功能和新特徵;馬克思和恩格斯經過繼承和揚棄,將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部分「重新組合」,從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馬克思主義。因此,注重培養中小學生「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的品質,就是為他們的創造能力營造基礎,

『肆』 有人說,教學就是教學生知識,也有人說,教學是要教學生學會創造。對此,你怎麼看希望詳細一點,謝謝

關於教育的定義、本質之類的問題,研究了很多之後,只覺得一句話說的最簡潔,最有力,最直指核心: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修道之謂教——所有的一切內容都包括在裡面了。下面列一點教育名言來對比看看吧。

教育是學做人——修人道
教育是認識世界——修自然之道
教育的核心在於人的心靈——天地之道:萬法由心
教育在於給人以無限的可能——得道者得勢,得勢者得天下
教育是涵養人的精神——人的最偉大的精神從道中來
教育是讓人幸福的學問——違背大道者必不幸福
教育是讓人有獨立的思想,不隨風擺動——明於道,則住於道,自然不隨風擺
教育是開放的心靈——水之道:海納百川
。。。

最簡潔,最核心。

同時,道,不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

如何教育孩子、學生,老師家長要用什麼方法?

要激發孩子的自主性,不能過度代替孩子的責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要學會觀察和理解孩子,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壓迫————上善若水
教育要等機緣,要在合適的時候教,學會等待————潛龍勿用

1.理想主義者說。教育就是培養大寫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經教育而更加情韻悠長,光明磊落……[1]我天真的認為,教育就是魯迅所說的「立人之事業」,就是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 識的堆積。 教育本身就意味著 一棵樹搖動 另外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 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靈魂的教育意味 著追求無限廣闊的精神生活,追求人類永 恆的精神價值:智慧、美、真、公正、自 由、希望和愛,以及建立與此有關的信 仰,真正的教育理應成為負載人類終極關 懷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給予並塑 造學生的終極價值,使他們成為有靈魂、 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熱愛學習和具有特 長的准職業者。」[2]2.社會學意義。後來思考教育的社會意義。起初天真地認為,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是實現階層流動的重要途徑,每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通過努力都最終都可以「能者居其位盡其才」。而沖突論者告訴我,教育減少社會不平等不過是個騙局,教育更大程度上是社會階級結構的再造(再生產)。而非實現階層流動的美好願望。[3]好聽點說,教育旨在提高社會的思想格調,提高公眾的智力修養,純潔國民的情趣,為大眾的熱情提供真正的原則,為大眾志向提供目標,拓展時代的思想內容,推進政治權力的運用。是的,新社會得有新公民,新機器得有新工人。大眾教育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有點"訓政"的味道),通過教育傳承本國文化,灌輸意識形態以及培養愛國主義。(功能主義視角)[4]當我坐火車穿行在雲貴川邊界山區高架之上時,我看到了下午放學回家,走在山路上的小小紅領巾,活蹦亂跳。我更加確信,知識改變不了命運幾分,決定我們命運更多的是我們誕生的腳下的土地,我們所熱愛的出生地。

『伍』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創造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創造教育: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遺傳的天才》等。20世紀40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250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20世紀30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1968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1982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創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精髓,其創造教育實踐更是貫穿於他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在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論。
陶行知實施創造教育的目的,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看。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經說過,「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家、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創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並認為「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創造教育的三個關鍵: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三個關鍵」。

『陸』 教育基礎知識都涵蓋哪方面的內容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等。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授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事物。

人在其中,慢慢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到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

邏輯起點

教育的邏輯起點自然是人類社會的產生。從猿到人的轉變是由於生產勞動,猿在勞動中逐漸形成以大腦和手為核心的主體機制。大腦可以思維,手可以操作,這就使人區別於一般動物而變成「高級動物」。

有了主體機制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實踐認知能力的主體人,人類才能把自己提升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從而把客觀世界變成人類改造和認識的客體。而要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是需要有主體能力才可以的。人類社會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自身存在形式。

『柒』 教育能培養創造力嗎

創造力是可以培養的,下面是我以前寫的關於這方面的博客文章,請參考.
教育改革的心理學依據
據報道,三年一次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調查結果12月7日公布,首次參加PISA的上海15歲在校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全部三項素養評價中,均排首位.這個結果引起國內外教育界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歐美多國驚呼「意外」,並分析上海及亞洲教育的成功經驗,檢討自己國家基礎教育的落後,呼籲改革教育.在我國,卻引起爭論.(《南方日報》12月21日)
在我國,我們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它的特點是培養善於死記硬背的應用型人才,扼殺了創造型人才的成長!而歐美的教育,則相對來說更加有利於創造型人才的成長,不利於死記硬背型人才的成長.他們要改革了,我個人認為,他們的改革難度不大,可供的選擇很多.比如,象我國的奧運會戰略一樣,重點培養幾個勤奮的、記憶力特強的學生,和我們比賽的差距馬上可以縮短.而我國的教育改革難度很大,所以十幾年來一直是爭論不休、進展不大.我個人認為,欠缺心理學知識指導是主要原因.下面我從人腦「知識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素質教育從哲學的角度看,它應該是:培養個體掌握適應其所在社會生存所必須的基礎知識的教育.如果這個定義是正確的,那麼,第一,它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就有了知識內容的差別.例如,在清朝,女孩子想擠身上流社會,不扎小腳是沒什麼希望的;但貧苦農民的女兒扎小腳後無法干粗活,想活命,不會乾女孩子的活是不可想像的,這就是時代的差異.在我國,誰不懂漢語?在英國,有多少人懂漢語?這就是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基礎教育內容的差別.第二,不論什麼時代,不分地區和國家,也不分人種,人類社會個體「適者生存」的基礎知識都可以歸納為:1、語言知識.2、勞動技能.3、健康的身體.4、健康的人格.5、社交活動的能力.6、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
在人腦的「知識結構」上,除了身體素質一項(身體是否健康的一切信息時刻都在向我們的「知識結構」反映)外,其他知識確實是分成一個個系統獨立存在的.例如,英語知識、數學知識、游泳技能、廚藝技術、地理知識、社交禮儀等等,它們都可以成為一個或大或小的系統獨立存在,在需要的時候發揮作用.如果它們不存在(沒有建立起來)就無法發揮作用.如沒學過法語,怎麼能說?沒學過炒菜,怎麼能做?沒學游泳,怎敢下海游泳?如果它們的存在是不適合個體當時的社會規范的,那麼,它將損害這個個體的利益.例如,不懂禮貌的「小霸王」長大了,他的人緣不會好;不懂互助的人,朋友會越來越少;心胸狹隘的人經常心情郁悶等等.顯然,片面追求科學知識的教育是錯誤的!尤其是犧牲其它能力去追求書本知識的做法大錯特錯——這很難培養出上述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卻很容易培養出可以熟練運用某些知識的應用型人才(其實,現行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出「書本知識的全才」,如果要培養熟練運用某些知識的應用型人才,並不需要這樣的教育方法),如鋼琴家、工程師、畫家、翻譯等等.這對於許多家庭,許多個體而言,他們已經相當滿足了.我國三十年來經濟快速增長,與大量應用型人才的貢獻密不可分.但是,幾乎所有尖端科技領域的核心技術都在別人手上,就連國人引以為榮的航天科技,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仍然只是「已有成功先例,可以放心追趕」的非獨創性的發展.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國現行的教育確實不適合創造型人才的成長.國家的教育不能只培養應用型人才,它必須培養大量有創造性的人才,才能在未來更加激烈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否則,我們將永遠跟在別人後面去接受新技術.
具有創造性的人從人腦的「知識結構」上看,就是具備「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具有習慣性「獨立思考」系統的人.此外,具有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寬闊的胸襟,合適的社會環境或機遇等等都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不過,它們都沒有具備習慣性「獨立思考」系統重要,這是不可缺少的系統,是創造型人才必有的基本素質.這個系統是怎樣建成的呢?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等等?請聽我下面的分析:
一、系統建立的基礎
1、永久性神經聯系通路的建立:臨時性神經聯系是大腦神經細胞的基本功能.簡單來說,當兩個神經細胞同時興奮,即它們同時獲得強大的興奮能量,這兩個神經細胞就接通了,這就是臨時性的神經聯系,也可稱為建立起臨時性的神經通道.之所以稱為臨時性的,是因為它們之間的聯系是不牢固的,很容易「消退」,表現出「消退」、「忘記」、很難「回憶」等常見現象.但是,兩個細胞之間的同時興奮多次發生,它們之間的臨時性神經通道就會越來越牢固,成為永久性的神經通道.例如看見一個字,同時聽見它的讀音,它們之間就建立了聯系,但是,你很容易將它們忘記掉,怎麼也無法想出來.可是,重復多遍後,你就可以永久地記住它們了.這就是臨時性的聯系通路與永久性的聯系通路的區別.
永久性的聯系通路隨著興奮次數或得到興奮能量的多少,會表現出通路有寬有窄的差別,我認為神經聯系通路是越重復越寬闊.我在書里將這種神經聯系通路之間的微觀的差別形象的描述為臨時性的小道、羊腸小道、小道、大路、寬闊的大路、自動化的高速公路等.當然,永久性神經聯系通路的建立還有其他機制,這里不再敘述了.
2、系統建立:多個神經細胞同時興奮,它們之間同樣相互接通了,形成一個多點的網路系統,例如看圖識字時,圖書、小狗、字、幾種不同的顏色同時出現,作用於眼睛,在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同時興奮,多個興奮點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看到的才會是一個統一的事物.多點的網路系統之間的聯系通路同樣有臨時性的和永久性的聯系通路的區別,這里不再重述.
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多點的網路系統可以不斷發生變化,變化的一個主要機制是:已經形成較為牢固的神經通路的小系統,當它與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發生同時興奮,或者它的某個部分與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發生同時興奮,就會與這個新的神經細胞(或者新的多點的網路系統)產生臨時性的聯系,同樣,這種聯系又可以成為永久性的聯系.於是,它們可以變得越來越龐大,成為一個巨大的系統.
二、 「獨立思考」系統與其他知識系統的區別
1、 「獨立思考」系統的前提條件: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是獨立思考的前提條件,否則,還需要思考什麼?其次,個體需要思考的時候,往往沒有辦法得到別人的幫助,或者別人的幫助就是已有的答案,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只能獨立思考.因此,兒童要建立這個系統,前提條件就是對他「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的習慣性的教育,而且,這個教育應該是全方位、多學科、多系統的.
2、「獨立思考」系統的內涵:「獨立思考」系統不象其他知識系統,它只有「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的習慣.其他知識系統都有自己具體的知識對象,而它是依附於其他知識系統中的系統.也就是說,它可以只依附在1、2個系統中,也可以依附於所有知識系統中.例如,某人下象棋時,每下一步,都會思考多步走法.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習其他知識時,他是個「老實人」,誰說什麼他都相信.這就是說,他只有在象棋這個知識系統中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培養兒童獨立思考系統應該是全方位、多學科、多系統的.
三、「獨立思考」系統的重要作用
「獨立思考」系統具有其他系統沒有的重要作用:
1、知識之間的橋梁作用:有時候,在單個知識系統中的獨立思考可以不超越本系統的范圍,如前述下象棋的例子就沒有超出本身知識范圍.在大多數情況下,已有知識(或答案)無法滿足需要,於是,「意識流」就會在「吸引力」或「推動力」的作用下離開這個系統,到達其他系統, 這就是思維.「意識流」攜帶的強大興奮能量就將這些系統聯系在一起,形成超巨型的新系統.只是由於人類社會習慣的分類方法,我只能將原來的系統仍然稱為系統,將新的超巨型系統描述為「系統與系統之間建立了許多寬廣的聯絡通路」.這樣,他在解決新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從知識系統外吸取啟發性的知識,做出關聯和想像,表現出點子多,辦法多,成為善於思考,思維敏捷,觸類旁通的人.相反,應用型人才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熟練地解決問題,卻無法解決超出原有知識范疇的問題,原因就在於他們知識結構中系統與系統之間沒有多少往來的通道,不容易尋找到啟發性的知識,表現出思維遲鈍,「無從下手」、「無計可施」.
2、新思維的發動機: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多疑、多思、不滿足已有成績或答案,善於獨立思考的培養,多次重復,就會形成牢固的思維反應模式;如果在眾多不同系統的知識傳授過程中,都堅持獨立思考的培養,那麼,這種思維反應模式就象其他知識系統的擴張一樣,變得越來越龐大,(只不過它的擴張依附在其他知識之中)越來越習慣性,直至最後形成條件反射.在我的學說中,條件反射是最寬敞的康莊大道,興奮能量在上面運行,沒有什麼阻力,可以用最快的慣性速度運行,是自動化的聯絡通道.於是,這個個體以後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什麼答案和問題,興奮能量都會迅速沿著這條康莊大道,回到「多問一個為什麼?還有沒有其他真相?還有沒有其他答案或者方法?還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等等」的系統的核心.這樣子,新任務來了,他的新思維開始了,所以說「獨立思考」系統具有新思維發動機的功能.
3、信息重組:架設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橋梁作用,實質上就是將那些本來似乎沒有什麼聯系的知識重組,組成個體獨特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新的信息體系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和作用.
4、均衡的聯絡通路:個體在獨立思考時,「意識流」往往是首先從「問題」出發,向四面八方擴散,然後再集中回原來的出發點.這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發點獲得了比原有知識多出許多倍、甚至千百倍的四通八達的聯絡通道.這些通道由於使用的興奮能量基本相同(意識流攜帶的興奮能量基本相同),思維往返的次數差別不大,所以它們有一個特點,就是路寬大致相同,比較均衡.這點十分重要,它與思維的靈活還是僵化有關,現在暫不討論,後面再做介紹.
發散思維以後,總會集中回到原來「問題」的點,於是,原有知識點(問題出發點)內部的聯絡通路總比周圍四通八達的聯絡通道寬廣很多——說明「多疑、多思、獨立思考教育」不會動搖兒童對正確知識的掌握.
5、建設「後天思維靈活性舞台」的方法之一:個體思維的靈活性有遺傳的作用,例如有的人過目不忘;有的人記得快,忘記也快;有的人記得慢,但記住後不容易忘記等,這導致各人建設「思維的舞台——知識結構的龐大網路」的速度、時間、通道寬窄等等有諸多微小的差別.但是,「天才」的人不努力,最終還是庸人一個;勤奮的人、有抱負的人往往「堅毅志竟成」! 「後天思維靈活性的舞台」就是人腦中龐大無比的知識結構網路,發散思維訓練、集中思維訓練、獨立思考訓練是建設這個大舞台的最好方法.
6、埋下興趣的「溫床」,激發內在學習動機的最佳手段:教師都知道興趣和內在學習動機對學習的重要作用,這點不做討論.這里要講述的是:獨立思考教育是怎樣在幼兒、兒童知識結構上留下興趣的「溫床」,激發出內在學習動機的.以學習「小蜜蜂采蜜忙」這句兒歌為例,如果幼師以記憶為目標進行教育,幼兒背誦幾次就記住了,成績是100分.但是,他們懂得多少?就只有小蜜蜂在採集花蜜的知識——甚至連采蜜是什麼意思?是在「進餐」還是在勞動都分不清!如果採用啟發獨立思考的方法,可以將他們的思維引向幾十個,甚至幾千個方向.(當然,要因材施教,不可操之過急,不可拔苗助長)他們在這個思維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疑問,得到許多新知識.如為什麼蒼蠅不能吸取花蜜?是基因不同,是條件反射等等……有的知識成年人也回答不了,可以勉勵他們日後要認真學習,探索真理.這樣,就在他們內心留下了許多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出內在需要學習的動機,甚至為科學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
四、思維靈活還是僵化的發生機制:當需要解決新問題的時候,也就是思維不能按照習慣通路運行的時候,思維的靈活性就是解決問題重要的因素之一.神經聯系通路是越重復越寬闊的,狹小的通路容易被抑制,寬闊的通路是很難抑制的,到了條件反射自動化程度的康莊大道,興奮能量一旦到達,馬上大部分或全部都進入了條件反射的通道,做出絲毫不變的反應.如聽見「酸梅」就會分泌津液,是無法制止的條件反射;有些人一旦沒事干就要抽煙,也是形成了條件反射;有的人過橋都要數橋梁的欄桿、上樓都要數梯級數目,他明知道這毫無必要,智力和身體一切正常,就是很難克服,這也是形成了條件反射的緣故.有利必有害,條件反射以高速反應來應付不變的世界,是「生命世界節省能量法則」的體現,是「用進廢退」的結果,它有利於動物保存能量和快速高效的對外界做出反應.它的缺點也和它的優點一樣鮮明: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僵化的、一成不變的反應模式是不會正確的.總之,神經聯系通路越寬闊,奪取興奮能量的能力就越強.思維就越僵化.如果眾多神經聯系通路的寬度差別不大,那麼,興奮能量就能夠同時進入各條通道,奔向各自的前方,這樣就表現出知識面廣,「參考系」多.表現出思維靈活,產生新「點子」、新辦法的機會多,表現出獨立思考能力強.一旦新辦法符合客觀規律,難題就解決了,新發明新創造就出現了.
有必要指出,獨立思考也可以成為習慣,最後成為條件反射.於是,不論遇到什麼問題、什麼事件、什麼結論或者答案,都會條件反射地回到問一個為什麼?問問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案?改變方案會有什麼新結果?從另外的角度出發,能否有新發現等等.這個條件反射不但不會形成思維僵化,反而是唯一能促進思維靈活性的特殊的條件反射,是適應人類社會復雜性的進化的產物.
五、應試教育與獨立思考教育背道而馳:應試教育是追求記憶能力的教育,是追求「標准答案」、不容置疑的教育.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多練習,多背誦,即對人腦「知識結構」中相應知識區域多次重復「標准答案」,形成寬闊的神經聯系通路的過程.這與獨立思考教育恰恰背道而馳.於是,我們只能培養出思維僵化的、可以熟練運用現成知識的應用型人才,無法培養出創造型的人才.
六、應用型人才的改造:人是可以改變的,生理學已經證明,無論多麼頑固的條件反射,都是可以被抑制或者消退的.應用型人才的改造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譬如,增加他工作任務的壓力,老是不滿意他提出的方案,要他不斷改進等等,都可以強迫他去進行思維,從而擴展他的思路.從主動改變自己的角度看,學習世界上眾多創造發明的方法是捷徑.它們起到指導和啟發人去進行思維的作用.重新開始發散思維的訓練,也是改變自己思維結構的方法.不過,正如初學游泳時不注意姿勢,學會以後再來改變一樣,困難很大.最佳的方法還是從小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堅持到中學、大學,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就可以培養出千千萬萬個可以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精英.
還有什麼問題直接到厚學網問問吧!

『捌』 教育綜合知識包括那些內容

教育理論綜合知識一般包括教育學、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職業道德、教育法律法規、教學技能、教育觀等。

考試之前要看清當地的教師招聘考試公告,根據考試公告里的規定進行備考復習即可。

教師招聘考試全國沒有統一的考試形式和考試大綱,部分省份實行全省統一考試,但是大部分省份還是由當地區縣教育局根據當地區縣各學校招聘老師人員進行匯總,然後由區縣教育局和人事局統一組織招聘考試,考試形式一般分為筆試和面試,有些地區直接筆試,無需面試。

(8)教育創造知識擴展閱讀: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特崗計劃」是中央實施的一項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特殊政策,通過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縣縣以下農村學校任教,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從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創新農村學校教師的補充機制,逐步解決農村學校師資總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本質的多重審視

(1)內涵:所謂教育本質,就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它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它反映出教育活動固有的規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徵。

(2)關於教育本質的四種觀點:上層建築說;生產力說;特殊范疇說;多重屬性說。

(3)關於教育本質的第五種觀點「意識替代說」:

關於意識替代,作家三盅則說:我們強迫孩子用死記硬背替代想像與創造,於是我們易中天多,而陳景潤少,甚至一萬個易中天里挑不出一個陳景潤。

文化教育通過改變個體的意識空間來改變個體的選擇指向。人類通過文化教育增大了個體的意識空間,從而找到了教給個體選擇對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徑。人類的文化成果通過教育者附著在個體的意識當中,塑造了新的個體,為個體關於未來的指向提供了透視器和顯微鏡。

(4)人類的教育有社會性、目的性,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人類教育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關系。

『玖』 在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怎麼在長大之後仍然保持這種天賦。——畢加索
每個人都受益於創造力,我們穿的衣服、用的電器、看的小說……都是源自創造力。讓孩子從小擁有較強的創造力,也就能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點。
呵護孩子珍貴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珍貴,它是孩子探求知識的動力所在。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好奇行為是小孩子得到知識的一個最緊要的門徑。」
好奇心強的孩子往往會表現為:問題比較多,總是尋根問底;喜歡拆東西,總想找到內部的秘密。家裡若有一個如此有探索精神的孩子,當媽媽的真應該萬分高興才是。
給孩子講故事
為故事虛構景物、人物、聲音、情境及氣味等,這種想像力對孩子是十分有建設性的。與錄音機相比,父母講故事給孩子聽,更有親切感和交流性。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會隨時發問,在愉快的對話中,指導孩子從已有的經驗中得到新的主意。
鼓勵孩子與他人合作
一個人的創造力是有限的,當孩子與其他孩子一起來做某件事的時候,孩子會從他人那裡得到啟發,創造力進一步得到提升。比如,一個孩子舉辦一個party,可以鼓勵孩子去找幾個小夥伴一起來准備。從選擇地點、主題、需要的裝飾品,流程和節目,獎品和食品等等,全部有孩子一起討論完成。這個過程,孩子不僅提升了創造力,還體會到了合作的力量。
做游戲是一種好方法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兒童從單純模仿發展到創造,他們逐漸創造性地開展游戲情節,創造性地扮演游戲角色,創造性地製作游戲道具等等。
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具備想像力和創造力能力的孩子對人與事物較敏感,點子多,問題多;他們回答問題時有自己的看法,常是不按牌理出牌;喜歡為事物想新奇用法;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充滿幽默感;喜歡做較難、較具有挑戰性的事。

閱讀全文

與教育創造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