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創造的時辰

誰創造的時辰

發布時間:2021-12-17 01:33:31

『壹』 古代是誰發明的計時器,也就是十二時辰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酒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酒。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酒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酒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貳』 誰創造的時間。哪一個人創造的鍾表。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內生起,人們就感受著容晝夜輪回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回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回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叄』 時間是怎樣來的是誰創造了時間

有人認為時間就像一根橡皮筋,而其他人認為它是間斷性的。如果時間曾經有過開端的話,那就要追溯到160億年前。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時間是什麼,時間這個如此不規則的尺度是如何作用的。
時間對於住在一樓的人來說比住在頂層的人過得慢,盡管它不足以使裡面的人變得長壽。要想使一個人變得年輕些,只需乘坐一架普通的飛機做一次環球旅行就可以了。這是時間效應對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兩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時間可以延長也可以縮短,這取決於空間、重力和速度。本文將帶領讀者去探索時間這個外表看起來很親近但是又很神秘的尺度。

1.時間究竟是什麼?

1000多年來,人們一直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比如,在古希臘,時間的定義問題對哲學家的困擾更甚於對數學家的困擾。在伽利略的偉大發現之後,牛頓把時間最終定義為數學上的量。但是,這位偉大的英國科學家認為,時間是一個被神秘氣息所覆蓋著的客體,因為時間獨立於任何物體,在一切之上,是絕對的。時間與聖人是如此接近,以至於上帝被比為一座鍾。

愛因斯坦認為,時間一點也不像是大自然里的一條「自由自在的狗」,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尺度。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不能像定義任何一個實際的事物那樣給時間下一個定義。我們可以度量時間,但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並且還把「時間」掛在牆上或者帶在手腕上。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知道時間可以延長或是縮短。這就是物理學家為什麼把時間簡單地用作確立事件的序列,並且用時間標記它們。比如人的生日或食品的保質期等。

2.時間是像河流一樣流動還是有間斷的接替?

不幸的是,沒有一種理論或者是一項實驗能夠證實時間是以連續的方式流動還是像一部電影里的每格畫面,給人一種連續的印象,即有間斷的接替。對時間的連續性或間斷性的研究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即時間到底有沒有開端。對此,至今還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為著名的大爆炸理論認為時間—空間有一個開始;而另外的一些科學家則指出,「時間」尺度沒有一個瞬間的開始,這是不必要的。這樣事情就復雜了。因為根據量子力學的原理,比所謂的普朗克時間(Planck Time)小的時間間隔是不可探知的。普朗克時間單位在秒數量級。所以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計算出新生的宇宙狀態的。總之,就現在的理論來看,有關宇宙的第一聲啼哭將永遠是個未知數。

現在我們回到時間的「連貫性」上來。奇怪的是它能夠以連續或間斷的方式流動,但最小的、可計算的時間間隔則與「普朗克時間」一樣。總之,時間是一條連續的帶子,而物理學家把它當作一條環環相扣的、不連續的項鏈。

幾年前,科學家大衛·芬克勒斯坦因(David Finkelstein)曾經提出過一種理論,但是沒有在科學界獲得很大的支持。這位物理學家假設時間原子存在。這些時間原子可能表現出了它們的間斷性。

3.對於所有人來說,時間是以同一種方式流逝嗎?

愛因斯坦的理論表明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同空間一樣,時間也是相對的。相對是什麼意思呢?即為了完整地而不是模稜兩可地描述一個事件,那麼這個事件就應該被放在一個參照系裡。例如,如果我與某人在路的盡頭約會,那麼「盡頭」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可能恰好是路的開端。如果我加上「在路盡頭後面的廣場」,那麼這個「約會事件」就准確了。帶有時間因素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我說10年過去了,那麼我就必須指出,是與哪個參照系相比過去了10年。很明顯,在每天的生活里沒有必要拘泥於細節。但是誰又知道將來我們會不會組織星際旅行或者與外星人交流呢?到那時,時間間隔就不再這么簡單了,就會感到時間的相對性了。

一個有名的例子能夠解釋這一切。阿爾法(Alfa )和貝塔(Beta)是一對30歲的孿生兄弟,都是宇航員。2000年,貝塔開始乘坐速度為每秒24萬公里的太空飛船向距離地球8光年的一個星球進發。以這種速度,貝塔來回單程各需要10年時間。事實是為了達到所要的平均速度,貝塔需要加快速度,而在到達目的地時還要減速。因為他們兩個的參照系不再相同,只需改變運動方向我們就可以把阿爾法和貝塔的時間分離開來。當貝塔在2020年回到地球上來時,將看到阿爾法慶祝50歲(老了20年)生日,而這時對他自己來說才剛剛過了12年,他才只有42歲。這不是一個智力測驗。時間的伸縮已經被真實的表所測量到。1971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哈費勒(J.C. Hafele)和美國海軍天文台的理查德·基廷(Richard Keating)兩位物理學家作了環球旅行,並且測量了飛機上的4座原子鍾。飛機的速度無法和光的速度相比(相差幾百萬倍)。但是科學家們卻證實捕捉到了時間的伸縮性:在旅行結束時,飛機上的鍾表指示與地面上的鍾表相比晚了59納秒。另外,高度也影響時間的流逝,愛因斯坦的理論表明由於重力的原因,時間離地面越近流逝得就越慢。實際上,在地下室里,時間流逝得要比在樓房頂層慢。有人曾經計算過,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是住在一層的話,可以多活一微秒,當然,這對長壽來講太微不足道了。

4.如果時間是一個尺度,那麼為什麼不能像在空間中一樣前進和後退呢?

在將來和過去的時間中旅行都屬於科學幻想。正如奧地利數學家庫爾特·歌德爾(Kurt Godel)在1949年所證實的一樣,在過去的時間里旅行是不被物理學的法則所禁止的,然而條件是非常特殊的:宇宙要能夠轉動(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並且時間的追求者必須以大於光速71%的速度移 動。總之,菜譜是有了,但是沒有配料。正如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所認為的那樣,這可能是自然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同時阻止時間旅行就會避免可能帶來的悖論,例如會和自己相遇或者是改變歷史一類的現象。

5.黑洞是否真的是時間機器呢?

黑洞所提供的可能性之一是,在通過了一個時空隧道後落入它們之中,並且重新出現在過去。隧道是什麼?有各種各樣的假設,從抗重力到對映世界,再到宇宙更替。雖然假設眾多,但沒有一個是可行的。只需想一想黑洞超強的引力就夠了:時間就像一根皮筋,最後被拉長,而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活著出來是毫無希望的。時間是一個永久的話題,人們仍在不斷地探索和嘗試其他的方法。
參考資料:科學世界雜志. 時間這東西,真好!它既可以促人奮進,也可以使人愉悅,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化解人心靈的創傷。通過它的撫慰,仇消了,恨滅了,淚水變成甘霖了;心不在痛了,頭不再疼了。
時間是誰創造的?他為何沒有名垂青史?也許他認為自己的發明已經超脫了歷史吧!功過評述那隻是世俗的事情。暫不評論這些。現在我只想知道,他為何要創造時間或是什麼給了他啟發。混沌時代,渾渾噩噩,各路神仙均長生不老,又沒有七情六慾,身邊的事物一成不變,時間,他們才沒那種需求。那到底是誰創造了時間呢?
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發明時間的人應該是女媧。她創造了萬物,也照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她創造的第一個人應為女人,她本身是女性嘛!創造了女人也就創造了麻煩,這連鬼都知道,只不過鬼是以後才知道的。女媧既然創造了女人,也就首先感覺到了,女人是有情感的,女媧又不可能一直陪著,不久,女人就感到寂寞。造一個人陪她,替換自己,女媧這樣想也這樣做了,於是男人出現了,應運而生。既然充當了女人的某種需求,男人的日子咋能好過?漸漸的男人受不了了,那種受人役使低人一等的狀況誰受得了。男人不幹了,輪到女人受不了了,盛氣凌人的女人對男人有了依附感。鬱郁寡歡,愁眉苦臉,並伴隨著有了心痛的感覺。男人看著可憐呀!於心不忍告於女媧知道。女媧不知為何,堂堂萬物之主不知為何,胡亂醫治一通並不見效,眼看女人消瘦下去即將不久於人世,自己的偉大傑作將不復存在。苦思冥想,不得其法。無奈只好動用法力。造一抽象東西強行醫之,此東西便為時間雛形,療女人心痛乃女媧規定。焉又不治之理?

女人既得治,自然欣喜異常,大難不死,藉助那抽象東西,想呀想,終於想到此病緣於男人,於是善待男人。男人也並非小器之輩,既然這樣,兩者相處日漸融洽。
繁衍人類,那是後話。
可見從遠古時起,時間就是用來療心傷的,到了後來,人們漸漸賦予了它新的內容,可它的原始定義仍起著很大作用。讓時間化解一切不快,讓世界充滿愛吧!女媧創造了彌足珍貴的時間,就讓我們好好珍惜它吧!
誰創造了時間,這下該知道了吧!女媧沒留下姓名,就是讓人們去關注時間本身,去好好的利用她的發明,而不是去想,去了解,去誇贊她這個創造偉大的人。雞蛋好吃,你吃就行了,何必還要去管它是從哪裡來的。
女媧,創造了時間,同時也樹立了楷模。我們不應學習么?利用時間,學習人品,不要辜負女媧的厚望。我們能回報的就是讓她在萬物面前更偉大。

現在,眾多的懷春少男少女,彼此愛得死去活來。順勢發展下去的當然好,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誰人不羨艷。可有那樣的好結果的有幾對。好合好散的還罷了,一方不願的尋死覓活不在少數。死倒沒死,可心中的傷害是巨大的,是無法癒合的。關鍵時刻,為了世界未來的希望,又是時間充當了白衣天使。未來社會的一個個棟梁之材就這樣被救了下來,女媧,又一次被無形提及,只是這一次,她會開心么?我實在不願意看到,她給世間創造快樂的同時卻給自己創造了痛苦。她的偉大被用作了什麼,心甘情願的不情願,把人難受的。
女媧也許早就想到了吧!不留名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吧,那個教授願意看到自己的偉大發明被用作戒毒用呢?

『肆』 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制是誰發明的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參考資料:http://www.ccview.net/misc/tgdz.htm

『伍』 世界上是誰創造了時間

這個問題有趣。不是世界上誰創造了時間,而且宇宙怎麼創造了人類?時版間是人類的認知。時間權是什麼?是人類一年的刻度?是人的生老病死?是那該詛咒的慧星?一切都不是,都是原子(或許更小的質子)的特性:運動。運動就有軌跡,軌跡就被我們(人類)稱之為時間。農業文明使人類發現了線段(洪水後從新確定農田邊界),一年四季,生老病死,人類稱之為時間。其實,所有的一切,只是運動軌跡上的點。人類為了更多的理解這個點,就發明了時間。時間就是這個時(刻),你(物)在哪個間(運動軌跡上及空間上的點)。在這個意義上說:人創造了時間。

『陸』 時間是誰創造的

1、客觀的說時間一直存在、
2、從任意生命開始有意識的按時間行事、如低級動物的各種習性
3、從人類開始思考時間的那一刻起
仨一個比一個主觀、一個比一個有啟示、不管怎麼說,要具體到某人是沒可能的、、、

『柒』 是誰創造了時間

創造時間的是太陽。在人類沒有發明照明時,要利用白天幹活。太陽就給人專類規定了時間。所屬以今天該乾的活必須幹完,明天還有明天的工作。天黑就不能幹活。現在說的晝夜還不是離不開太陽。人類只能利用有限的時間。或造出手錶,鍾表,電子表等。無法創造出時間。

『捌』 時間是誰發明的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專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屬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起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

『玖』 時辰計時誰發明的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拾』 誰發明了時間

時間是宇宙產生時產生的,只能被探索、認知和了解,被規劃、劃分和運用,誰也發明不了!


《文子·自然》:「已知的宇宙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屍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在這種觀念之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宇」:無限空間,「宙」:無限時間。所以「宇宙」這個詞有「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獨特智慧。

「宇宙」兩字連用,最早出自《莊子》這本書,同時,《莊子》一書還給出了一種更抽象的宇宙定義。他說:「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現代學者張京華將其譯為:「有實體存在但並不固定靜止在某一位置不變叫做宇;有外在屬性但並沒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此種宇宙定義與時空無關,與現代宇宙觀有相似之處。但長期未被人們接受。


宇宙(Universe)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

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直到20世紀,出現了兩種「宇宙模型」比較有影響。一是穩態理論,一是大爆炸理論。20世紀20年代後期,愛德溫·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20世紀60年代中期,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持。


時間是指宏觀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質狀態的各種變化過程,其有共同性質的連續事件的度量衡的總稱。

時是對物質運動過程的描述,間是指人為的劃分。時間是思維對物質運動過程的分割、劃分。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生起,人們就感受著晝夜輪回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回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回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閱讀全文

與誰創造的時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