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創新的做法
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在社會進程中的體現。因此文化創新是隨著社會發展自然之事。
當然,文化的形成在過程中還是需要人為的力量的干預,否則就沒有了好壞之別。
如在一個企業中,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對老闆、對員工、對客戶,久而久之行為規范就積淀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企業文化。
國家文化、社會文化同理,其過程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規范和人們的行為特點自然形成了所謂的文化。
因此,如何文化創新,就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制度好了、行為規范了、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自然在無意識中變革,文化就創新了!
贊同2
暫無評論
2. 從文化創新的角度說明如何提升中華文化創新創造能力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所在。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3. 文化創新的本質是形式創新對么
文化貴在創新。只有不斷地追求並實現創新,才是文化的魅力之源。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創新,卻必須是由表及裡、器韻俱佳、形神兼備。而這,又恰恰是在文化創新中經常遇到的難題。許多對創新的追求與實踐,往往都敗北於此,並因之而造成了文化生態的畸變與失衡。
創新,不僅是一個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而且更是一項亟須加以改進的工作。因為它直接關系著文化創新的成敗與文化效能的優劣,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所在。
任何文化,都應當是對人的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藝術表達,也都應當是對人生和社會的形象化審美觀照。既然如此,它當然是要追求形式美,追求表達方法和實現路徑的藝術化了。這種追求的本質和過程,就是創新。只不過這種對形式和方法的創新追求,永遠都不能是「單純」的和「惟一」的,而是必須與其所涵載和表達的思想內容相呼應、相融合、相一致,並有助於和有益於思想內容和精神價值的彰顯與表達。因為不論在任何時候,方法都只是思想的橋梁,形式都總是要為內容服務的。形式和方法的作用,主要是幫助創作主體實現對內容的藝術表達和引導受眾達到對精神價值的感悟與接收。顯然,在整個文化創造和文化傳達過程中,形式和方法所起的都只是載體與介體的作用,而任何介體和載體則只有在能夠使其所承載和引薦的思想內容充分加以展示與傳達時,它才會變得有價值和有意義。
然而,目前的文化創新中卻似乎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失重和偏頗,那就是在過分刻意地追求形式創新的同時,也同樣過分刻意地放逐消解了對思想內容和精神價值的創新,並由此而導致了一些文化產品及文化活動的形式怪異和內容虛脫、方法畸變和精神猥瑣、手段吊詭和思想紊亂。凡此種種,不僅造成了內容與形式的背離、失調和對立,而且即使是在形式和方法上的所謂創新,也顯然是有違於文化創新的美學原則,這就勢必要使受眾的「期待視野」和「接受屏幕」發生扭曲和產生障礙,讓人強烈地感到形式掩蓋和壓迫了內容,嬉謔轉移和消解了思想,人物形象失去了事件和場景的支撐與鋪墊,情感流瀉粗暴地綁架了理性與良知的馭控。於此情況下,所謂的創新又怎麼能夠如願以償地收到預期效果呢?
這些文化創新的事與願違,從根本上說,就是由於沒有遵循和恪守創新的美學原理。我們說創新是文化的生命,但決不意味著創新可以隨心所欲、恣意妄為。真正的創新,不僅從來與模仿和抄襲無涉,而且也註定與乖謬和低俗無緣。凡是在這個節點上犯了戒的所謂「創新」,其結果都註定是會心想著種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偏偏是跳蚤。在各種呼籲創新和追求創新的當下文場中,一些聲稱已經「創」了「新」的文化產品,由於創新意識不熾烈,創新能力不強大,其結果卻與當初的期望值大相徑庭。
在文化創新的進行中,雖說首先是觀念和認識上的變革,但當這種「形而上」的變革完成之後,思想和藝術上的變革也便自然會逐漸躍升到主體地位,並成為創新實踐的機鋒與主潮。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對創新具有調控和馭制功能的美學原理與意識原則,也即創新自身的內在規律性,它們是:首創原則、承續原則、思想原則、美學原則、不可逆和個性化原則等。
首創原則,即是在文化創造、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中所體現出來的原發性和肇始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文化在本質上是對「美」的發掘、升華與構立,而文化之「美」又主要是從「新」中體現出來的。在許多時候,「新」的本身就是「美」。而舊的東西、因襲的東西、重復出現的東西,即使十分成熟、十分練達,其所潛在的美質和魅力也定會大打折扣。由於文化是對「美」的創造和傳播,所以人們接受和消費文化的過程也便自然會成為審美的過程,而「新」則是審美慾望和審美情趣的最為直接而重要的激發元素,正是「新」在吸引人的注意和撥動人的心旌時,才會使人產生審美的沖動與消費的自覺,從而誘發和引導人們在激動和興奮中走完文化審美與文化消費的全過程。然而,當下文化創新所缺乏的,則恰恰正是這種難能可貴的原創性。盡管我們文化產品的數量,特別是各種形式的文藝創作的數量都在激增,可原創力卻在下降,因襲和趨同的作品越來越多,詮釋、抄錄、改編、摹寫之風越刮越盛。不僅「十年磨一劍」的耐力幾於消泯,而且在「甘於寂寞」中「爭鋒天下」的信心也似有不足。這種狀態顯然不利於文化創新的有效實現,因為文化創新既需要有深厚藝術功力和深邃思想蘊力的支撐,又需要有對生活、時代和人的深入探究與深刻理解。
承續原則,即是在文化創新中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和舶來文化的科學認知、精準選擇、有效接納與天然融匯。這是文化創新中的一個重要契機。因為任何文化創新都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而是或直接或間接、或物化或意化地從以往的文化積累中萌動、生發出來的。文化的創新,大體上有三種類型:一是天縱才情,完全首創;二是在依託、借鑒、參照已有的典範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三是對已有藝術定評的作品進行改編,即二度創造。不論是哪一種情況,事實上都存在著對文化傳統的承續問題。因為即使是完全首創,那也是需要借重於文化傳統的熏陶、培育、氤氳和啟發的。離開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和經典文化的環境、氛圍與土壤,任何文化創造都不會發生。至於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特別是第三種情況,當然就更需要遵循文化創新的承續原則了,即:忠於原作,改弦更張;提升原作,再賦新韻。在這里,忠於原作和提升原作是一切內容和形式的改編都必須嚴格遵奉的原則,至少也應該是在精神上和氣質上忠於原作,而決不能是打著改編名作的旗號而隨心所欲,另立爐灶,完全不顧及原作的主題、結構、情節、人物等主要特點和基本走向,乃至於把改編弄成了胡編,把寫稿弄成了惡搞,把創作弄成了偽詐。當然,與此同時,成功的範例也在所不少,特別是近期走上熒屏的《江姐》、《洪湖赤衛隊》、《永不消逝的電波》等,都深得觀眾的贊許和喜愛,是繼三十年前上一輪四大名著改編之後的又一新的里程碑。特別是在情感體驗和精神向度上,這些改編作品都不同程度地達到了既忠於原作而又高於原作的創新目標。
思想原則,即是在文化創新中對思想性和精神性的涵蘊與追求,特別是對思想導向和精神價值的肯定與崇尚。文為體,意猶帥;辭為形,思猶魂。文化創新不論用什麼方法、走何種路徑,都應當把思想引導和精神提升放在首位,都必須充分賦予作品以思想養分與精神內蘊。只有這樣,創新才會有血色,有活力,有光彩,有意義。否則,無論作品的形骸多麼光鮮,都不會產生內在的激情與感人的力量。在這一點上,我們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自覺意識,絕不能把文化創新僅僅止步於對藝術形式和表現方法的刻意玩索上,更不能用爭奇騖怪來冒充變革與創新,而是一定要堅持內容第一、思想為綱、精神至上;堅持形式服從和服務於內容,方法為表達思想和體現精神所用。文化產品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要以情愫感染人、以思想引導人、以道德提升人、以精神鼓舞人,並由此而決定了文化創新必須始終把著力點放在追求內容、思想和精神的充實、豐富與崇高上。形式的創新,包括對高新科技手段的運用,都只能是和必須是以內容之需為需,以思想之用為用,以精神之宜為宜。《泰坦尼克號》為什麼會比同一題材的《冰海沉船》更感人?主要是前者注入了更多更大更高更強的思想力量與精神元素。《西聖地》、《戈壁母親》、《遠山的紅葉》、《唐山大地震》等影視作品何以能夠動人心魄、搖人心旌呢?主要是在動人的形象和濃烈的感情中注入了先進的思想與崇高的精神。而這,正是文化創新的最大關注點和最佳切入點。
美學原則也即藝術原則,其核心意蘊就是要強調和凸顯文化創新的藝術特質與審美功能。魯迅曾經說過「萬不要忘記它是藝術。」為什麼?就因為文化產品,特別是文藝作品,它對思想、對精神、對政治、對情感的表達並不是裸露的和直接的,而是要在審美過程中加以藝術地傳播與表達,在潛移默化中讓人們受到感染、啟發、教育和鼓舞,這就需要文化產品必須具有藝術性,具有審美價值和欣賞功能,而萬不可只是思想的傳聲筒、政治的教科書和精神的麥克風。因此,文化創新的又一個著力點,便是必須盡量不露痕跡地把作品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精神追求,巧妙地融化在藝術的表達之中,不僅要與藝術一體化,而且要與藝術同質化,從而在吸引人和感染人的過程中實現對思想和精神的形象化展示,對時代內容和社會訴求的審美化傳達。
不可逆和個性化原則,即是文化創造和文化產品的獨立性、特異性、個別性和不可重復性。任何佳尚的文化創造,都應當是黑格爾所說的「這一個」,都應當是「熟悉的陌生人」,而不應是、也不能是似曾相識的「面孔」和司空見慣的庸物。之所以這樣,唯因一切文化創造的成果,最終都是要走向人們的精神世界,並通過「人」這個中介而滲透和沉澱在社會生活與時代精神的底蘊之中,而文化成果要走進人們的精神世界,就首先必須具有讓人樂於接受的獨特魅力,特別是要讓人能從其所具有的差異性中獲得特殊的精神體驗與非同一般的新鮮感。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就在於文化創造必須避免類型化,增強典型性,著力於發掘新題材,塑造新形象,凸顯新個性。面對一個時期以來的文化創造,特別是網路創作中的類型化趨向,諸如偵探、驚悚、盜墓、懸疑之類的盛行,文化創新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趕快踅足轉身,從類型化創作走向典型化創造。這是進行文化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同時也是實現文化創新的一個重要任務。因為只有按照典型化的美學原則進行文化創造,才是通向不可逆和個性化的最佳途徑,也才是創造文化精品和營構藝術佳作的正確選擇。
《大學》上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實,人類社會正是在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的激勵與促動之下,才得以獲致不斷的進步和長足的發展。而對於作為智慧之淵、道德之酵、思想之燧和精神之器的文化來說,則尤其有恃於從不斷的創新中獲得不竭的效能與價值。因為創新不僅是文化的生命之腱,而且更是文化的魅力之源
滿意請採納謝謝
theory.people.com.cn
4. 文化創新的文化創新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准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所以,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所在。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所以,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著眼於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一方面,不能離開文化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中。
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採眾長。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各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對於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克服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克服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我們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5. 如何理解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在今天的發展,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動力新陳代謝,革故鼎新,謀求發展;二是積極進取,對外開放,吸收包容中外優長,以達到創新發展的目標。傳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兩種途徑:一是盡可能完整地保護傳統文化生態,以文獻檔案的方式作用於當下;二是有選擇地汲取闡發,與當代文化相融以傳續發展。中華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其在今天的繁榮發展,正如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所指出的:「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選編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其中,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創造發展並形成於農耕文明時代的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豐富的智慧和優秀的精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思想倫理、道德價值觀、行為操守等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時代精神,主動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經驗成果,發展現代科技,創造現代文化形式,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競爭的歷史進程中尋求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成為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短短的30多年時間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的快速發展所遭遇的挑戰和困難幾乎是全方位的,但是中國走出了一條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現代化建設之路,在國際上樹立起全新的大國形象,這正是得益於中國的執政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以巨大的勇氣和底氣,努力踐行「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和中華傳統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轉化」是在已有基礎上做出順應時代的變革與完善,「創造性」則是在前人沒有的條件下從無到有的新創新建;「發展」是在既有基礎上的向前開發拓展延伸,而「創新性」是在舊有基礎上新的發現、發明、創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正是需要在前人創造的文化基礎上,創新思想理論,創新價值觀念,並通過理論成果和文化產品的傳播,教化國人,進而確立並形成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與文化理念。
中華民族在歷盡百年屈辱之後痛徹意識到:只有國力強,文化才能強;文化強,國力則更強的深刻道理。我們的任務艱巨而繁重:轉變發展模式,保障國民經濟平穩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物質富裕、文化水平提升的成果,增強國人文化需求的意識和文化消費能力是基礎;進一步完善國民教育服務體系和思想道德教化,統合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提升國民人文素質、文化修養、行為養成、藝術鑒賞水平和完善文化基礎設施是前提;整理挖掘國粹、研究闡釋新義,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覺、自信意識是要務;不懈努力,不斷推出和積累真正具有世界水準的人文學術研究成果和文藝作品,鼓勵藝術大膽創新實驗是核心;增強文化傳播能力,拓展傳播渠道,創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高端文化對話的參與和發聲意識是重要的舉措。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為中國的偉大變革與復興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動力支撐。
6. 文化創新作用
文化創新可以不斷推動、引導和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所以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又是進行文化創新的目的和衡量文化創新的標准。
另一方面,文化創新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是一個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
7. 文化創新的內容有哪些
文化創新知識點有:
一、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1、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重要途徑之一:文化創新必然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重要途徑之二: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採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二、理解文化創新的意義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准。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7)文化創造文化創新擴展閱讀:
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指導原則與重要舉措:
1、根本途徑:
參加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2)文化創造者應該自覺地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2、指導原則:
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3、重要舉措: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自覺投身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8. 文化創新的本質
任何文化,都應當是對人的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藝術表達,也都應當是對人生和社會的形象化審美觀照。既然如此,它當然是要追求形式美,追求表達方法和實現路徑的藝術化了。這種追求的本質和過程,就是創新。只不過這種對形式和方法的創新追求,永遠都不能是「單純」的和「惟一」的,而是必須與其所涵載和表達的思想內容相呼應、相融合、相一致,並有助於和有益於思想內容和精神價值的彰顯與表達。因為不論在任何時候,方法都只是思想的橋梁,形式都總是要為內容服務的。形式和方法的作用,主要是幫助創作主體實現對內容的藝術表達和引導受眾達到對精神價值的感悟與接收。顯然,在整個文化創造和文化傳達過程中,形式和方法所起的都只是載體與介體的作用,而任何介體和載體則只有在能夠使其所承載和引薦的思想內容充分加以展示與傳達時,它才會變得有價值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