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相片是怎麼發明的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此時就是黑白照片。 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B. 相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第一部照相機的誕生 達蓋爾發明了「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誕生。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C. 為什麼有些人照相會「不上相」
因為凍臉效應。
加州大學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會認為視頻中的人比同一個視頻的截圖更好看。換句話說,就算你覺得自己在照片里看上去非常不堪也無須擔心,別人就會覺得會動的你比你的照片要好看得多。視頻中某人在說話時畫面被暫停時,此人的靜態形象通常沒有視頻播放時的動態圖像好看。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凍臉效應」。
(3)相片不發明擴展閱讀:
這可能跟動態臉的印象形成方式有關。人們會把在不同位置、不同側面的同一張臉進行平均化。這與先前研究所發現的「平均臉更有吸引力」是一致的。另一個可能是「他們(動態臉)更好地激活了我們的面部識別神經機制」。畢竟,相機是不久之前才發明出來的,我們大腦的臉部識別系統本來就是演化來加工動態臉,而不是靜態臉。
研究者認為這並非因為視頻包含更多信息:對比視頻以及從同一段視頻中截出的多張靜態圖的集合,最後還是視頻得到更多好評。記憶也不會是影響因素,好看的肖像並沒有比普通的好記多少。不過,研究者發現,要想被認為更有吸引力,那些視頻需要順次地播放。幀次混亂的視頻並沒有比靜態圖得分更高。
研究人員也不能完全確定原因,有一種可能是,隨著進化,我們更習慣於看動態的面孔,而非靜態的面孔。因為大腦更容易識別動態面孔,這不需要費太多精力,這一結果可能意味著動態面孔可能被認為更加有魅力。
D. 求一強人,告訴我照片的歷史。現在照片已經退出了生活,請告訴我照片的發明歷史,普及以及後期來衰落
照片是從攝影得出來的圖像,始自1826年。 通常是由感光紙張收集光子而產生出來的,相片成相的原理是透過光的化學作用在感光的底片、紙張、玻璃或金屬等輻射敏感材料上產生出靜止影像。絕大部份相片均是由相機拍攝所得,其種類有正像或負像。
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名為《在 Le Gras 的窗外景色》)由法國發明者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於 1826 年所創。這張照片顯示的是從他家的樓上看到的窗戶外的庭院和外屋。而拍攝的方法則是通過在針孔照相機內的一塊瀝青金屬板上曝光而形成的。
1841年,英國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1800-1877)發表了卡羅式照相法,由此產生了可被多次復制的底片,奠定了現代攝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流程。在中國,攝影於清朝經由西方傳教士傳入攝影技術的。民國初年,許多以此為業的商家才開始興起。
日本最古老的相片是1854年拍攝的田中光儀像,攝影技術則於1905年正式被引進日本。台灣於日治時期引進照相技術,故沿用日本譯名稱寫真。而在大街小巷以此為業的店家,稱為寫真館。不過1950年代後,國民黨遷台以一律改稱攝影、寫真與照相館,直至1980年代,日本娛樂事業開放,寫真一詞才又興盛。
1860年,英國麥斯威爾(Maxwell 1831–1879)研究彩色底片,率先採用三原色之紅,綠,藍分別攝影,再重疊放影之方式,成現彩色影像。這是色彩加色法(Additive Process),此法引發現今彩色電視機(Color Television)能顯示出彩色的原理。從此,引發世界攝影由黑白走入彩色的開始。也就是人們所稱謂「彩色攝影時代」的崛起。
1869年,法國科學家迪克奧隆(Ducos Hauron)是有史以來第一人提出,依畫家將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不同比例作調和,而製作出彩色照片者。其作品雖不盡人意,但是彩色攝影照相已有了突破。
1873年底,德國柏林工科大學教授佛克爾(H.W.Vogel 1834–1898)將火棉膠感光版,浸在苯銨液後,就能感受綠色光,試驗一發表,鼓動了科學家們,尋找其他色彩的感光增添劑。攝影軟片,最早僅能感應藍色光,再改善可感應紫色光,公元1874年,已可感應黃色光,到公元1881年,更進步可以感應到紅色光。底片到此,已可以對紅、橙、黃、綠、藍、紫等色光有了「色感」,不過,照片的繽紛明麗程度,需要加予改善。
1888年,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美國愛迪生(Edison Thomas Alva 1847–1931)製造有史來第一部電影攝影機器(Kinetograph)。長達50呎的軟片上,連續已拍攝有600幅畫面影像,放影在一大箱內,有一個看孔,供一人可以看到約一分鍾的景物,也就是在中國稱之謂「看西洋片」。
1889年,愛迪生與伊斯曼合作,建立今後的電影及照相機,膠片的格式與邊絞孔距。這是製造攝影器材全世界「標准化」的開端,其意義重大。
1894年2月,愛迪生首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拍攝廠棚,拍攝第一部影片運囚車(Black Maria),接著「看西洋片」風靡於世。
1891年,法國物理學家李普斯(Lippmann Gabriel 1845–1921)公布不用染料,新穎的彩色攝影方法。他是巴黎大學著名教授,因首位以科學方法製作出「彩色攝影感光版」,在公元1908年榮獲諾貝爾獎。他利用科技在一張全色感光乳劑上,加層反光汞,使光影通過感光乳劑,再反映回來與射入光影「干涉」成潛影,其潛影會接受,各色彩有不同影像,觀看時很明顯,鮮艷真實。可是,因李普斯方法制出的彩色底片過程很復雜,不能重復印製,又需很長時間的曝光,所以不能夠普及。但是他應用科學於攝影上的開發,居功甚鉅,諾貝爾獎頒授,實至名歸。
1894年,法國魯米埃兄弟(Lumiere August and Louis 1862.1864–1954.1948)發明出真正彩色底片,這是公認「彩色攝影」革命性的大事。
中國國內是彩色照片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盛行,並在國內一線城市流行。如果盛行是指廣泛使用的話,當時先用的是非數碼的相機,後用的是數碼相機。它的鋪開不是光是膠片價格決定的,因為彩色沖洗不是自己能做的,所以要看配套設施的的發展,所以真正在國內普遍應用是在九十年代,因為沖印設備開始普遍應用。
中國最早的彩色照片拍攝時間按照歷史資料記載,應該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的《開國大典》照片。
國外盛行大概是在60年代。彩照發明是在1839年美國攝影大師萊維·希爾發明的,從此以後繽紛多姿的天然色彩一直是攝影師們熱烈追求的目標。當然在這以前,一些顧客往往要求攝影師們為他們在照片上進行手工著色,但這些人工上色與真實的色彩實在是相去甚遠。
1990年代,原本以底片與相機的攝影技術逐漸被數位電子科技所取代。
E. 照片是誰發明的
1839年8月15日,在法國科學院大廳里,展出了一張光學照片。這一人類回歷史上的新發明,標志著世界答上第一張照片的誕生。
這張光學照片的發明者叫路易斯·達意爾,是巴黎的一位畫家和舞檯布景設計師。他為了設計光學布景,製作了一種暗箱式萬花筒:一個小木匣子,一端開有小孔,另一端固定著一張風景畫,通過太陽光的照射,風景畫就能反映到牆上或幕布上。後來他又不斷對暗箱進行改進,給它裝上磨光鏡頭和反射鏡,使幕布上的布景顯得更加逼真。但是,這種光學布景不能永遠固定在幕布上,這使達意爾很犯愁。有一天,他正在弄一張薄片感光,忽然天陰下來,陽光消失了。他只好把這張感光不足的薄片放進化學葯品櫃子里。3天後,他取出薄片,發現上面的景物異常清晰。這一偶然發現使他興奮異常,他忙取出各種化學葯品,做起試驗來。他先把碘化銀薄片短時間感光,然後放入稀釋水銀溶液中顯影,再用蘇打鹼溶液沖洗定影,終於獲得了一張清晰的風景照。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張光學照片問世了。
F. 為什麼攝影術並沒有在中國被發明出來
從廣義上來說,攝影術在我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400多年前,大家都知道,攝影的基本原理是小孔成像,而這一現象在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前480?~前389)的著作的《墨經》中就有記載。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內也。
但這僅僅是對這一現象的記錄,而並非是成型的試驗結果或理論。
小孔成像
而西方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關於小孔成像現象的描述來自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所著的《論問題》。
中國首次對小孔成像原理詳細描述出自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他用『格術』對小孔、凹面鏡成像做出了解釋,開辟出『格術光學』的新領域。
由於中國農業社會重農輕工商的傳統,在攝影術由原理付諸於實踐的過程中,我國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也致使現在大家所用的相機,基本上都是舶來品。
我們現在公認的現代攝影術誕生於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法』,後人將法國政府買下『銀版攝影法』的這一天 —— 1839年8月19日 —— 定為現代攝影術的誕生日。而在同一時期的中國,道光皇帝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第一次鴉片戰爭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
攝影術的誕生,給人類文化開辟了新的領域,並很快風靡了世界。
國外一些書中描寫到:
「攝影技術!它以彗星爆炸式的威力,突然涌現於一向平靜而又自滿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歐洲。達蓋爾在1839年發表了他的攝影製作法,幾個月內,歐洲就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業,新的技術、新的藝術形式以及新的流行玩意。不論是巴黎還是倫敦,兩地的光學商店(人們在那裡購買到鏡頭),以及葯房(那裡出售沖洗葯品)都突然擠滿了攝影愛好者,急於購買自己的攝影機和感光版……」
「這種潮流及活動,遍及世界各地,僅1853年,美國就有一萬多人拍攝了三百多萬幅照片。在倫敦,人們可以租用裝有玻璃天棚的攝影室來拍照,租用黑房進行沖洗;1856年,倫敦大學的課程甚至增開了一門攝影技術課。一種新的行業——一種新的消遣事業誕生了」。
1842年,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沿海五個城市——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劃為通商口岸。優惠的關稅協議吸引了大批外國商人,各國傳教士也接踵而來。在日益頻繁的外交、經濟貿易活動中,攝影術開始傳入中國。
1844年10月,法國攝影師於勒·埃及爾 (Jules Alphonse Eugene Itier) 作為法國海關總檢察官隨同赴中國進行貿易談判的法國外交使團,乘坐法國「西來納號」三桅戰艦帶著達蓋爾攝影機抵達澳門,拍下了一批澳門最早的照片。其後,又換乘「阿基米德號」赴廣州黃埔港,拍下了一批中國內地最早的照片,包括現在收藏在巴黎法國攝影博物館的兩廣總督耆英的半身像。他的照片以銀版相片為主,集中在澳門以及廣州,拍攝數量極少。
G. 照片的歷史發展
化學和光學經過幾個多世紀的發展,以及針孔照相機的發明,給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契機。1826年,法國科學家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在他的家中拍攝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名為《在 Le Gras 的窗外景色》。這張照片顯示的是從他家的樓上看到的窗戶外的庭院和外屋。而拍攝的方法則是通過在針孔照相機內的一塊瀝青金屬板上曝光而形成的。
把感光紙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後經顯影,定影而成的人或物的圖片。在信息時代很多照片都是以數字形式保存,數碼相機高速發展,而傳統的使用膠卷的相機逐漸減少。 首先從內容和主題上說,畫面中是什麼、表現了什麼含義、從那個視角表現的什麼、反映了作者的什麼思想、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什麼(總之要上升到一個高度),然後從照片本身光與影的運用把握中說明他的明暗阿、對比阿、映襯阿、主題景物在畫面中的位置阿、遠近大小等等構圖上的問題,最後就是說明他照相的技術,是不是抓拍的准、是不是清晰、是不是突出主題與主體景物、或者是否經過電腦處理等。
H. 彩色相片哪年發明的
是1839年發明的,自從那年製版照相法發明以來,繽紛多姿的天然色彩一直是攝影師們熱烈追求的目標.在彩照發明以前,一些顧客往往要求攝影師們為他們在照片上進行手工著色,但這些顏色與真實的色彩實在是一點兒關系也沒有.是希爾發明了最早的彩色製版技術,首次在攝影照片上留下了真實世界五彩繽紛的影像.
I. 照片是誰發明
按理說,世界上第一幅照片理所當然應該出自攝影術發明人之手。然而,最近在看《攝影師》一書時,才知道世界第一幅照片並不是出自攝影術的發明人之手。
1827年法國印刷工人尼埃普斯拍攝的《窗外景色》(見附圖),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幅照片(有人說2002年發現的尼埃普斯拍攝的第一張圖片攝於1825年見附圖)。照片拍的是一些村莊建築和天空,現存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它是採用「日光攝影法」(也稱「瀝青法」)得到了這一照片。尼埃普斯的方法是:將塗有「猶地亞瀝青」的合金板放在一個繪畫中的暗箱中,將鏡頭對准工作室的窗外,用了8小時的曝光時間,然後將合金板浸入薰衣草油中沖洗,未受光的部分很容易被薰衣草油溶解,而受光部分則變硬,終於獲得了一副能夠永久保存的照片。這樣,世界上第一幅照片就這樣誕生了。不過,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所以,現在世界上公認的攝影術的發明人是同一國度的法國人達蓋爾。
達蓋爾於1787年11月18日出生在巴黎近郊,學過舞台美術,並以發明「西洋鏡」而聞名。有意思的是,達蓋爾曾與尼埃普斯合作過,並就尼埃普斯的「瀝青法」進行改進,但收效不大。達蓋爾提出的改用「銀鹽」做實驗,卻遭到了尼埃普斯的拒絕。
1833年尼埃普斯去世後,達蓋爾打破常規,採用銅板鍍銀,再用碘蒸氣進行光敏處理,使銅板形成碘化銀塗層。這一重大改進,與尼埃普斯的「瀝青法」相比,其感光性能好了許多,在拍攝明亮光線下的景物時,曝光時間縮短到了30分鍾,比「瀝青法」提高了10多倍。但真正使攝影變為現實的,還得益於一次偶然的機會。
一次,達蓋爾正在做拍攝試驗,突然天空烏雲密布,光線一下子暗了下來,他只好停止拍攝,將曝光時間不足的碘化銀銅板存放在一個裝有水銀的櫃子里。三天後,當他從櫃子里取出銅板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驚訝地發現,這張曝光不足的照片竟然比以往的還要清晰!經過反復試驗,終於發現了秘密,原來是水銀強化了銅板上影像的顯現效果。爾後,他又用硫代硫酸鈉溶解掉未感光的碘化銀,使其「定影」,這樣,曝光時間可以縮短到了15分鍾。
1839年8月19日,在世界上第一張照片誕生後12年(或曰14年)、尼埃普斯去世6年後,法國科學院和藝術學院正式公布了「達蓋爾攝影法」,這一天被世界公認為攝影術的誕生日,蓋達爾成為攝影術的發明人,而尼埃普斯卻與攝影術發明無緣。不過,還是有不少學者把尼埃普斯稱為「攝影之父」。(參考《攝影師》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