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生物變異發明人

生物變異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12-16 16:56:04

A. 生物學的創始人是誰

萊洛伊

B. 最早提出生物學這個科學名詞的生物學家是誰

這個問題的答案為:無解 在自然科學還沒有發展的古代,人們對生物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迷惑不解,他們往往把生命和無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沒有聯系的兩個領域,認為生命不服從於無生命物質的運動規律。不少人還將各種生命現象歸結為一種非物質的力,即「活力」的作用。這些無根據的臆測,隨著生物學的發展而逐漸被拋棄,在現代生物學中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 20世紀特別是40年代以來,生物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的成就,逐漸發展成一門精確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層次的科學。人們已經認識到生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形態。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它是由蛋白質、核酸、脂質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系統。生命現象就是這一復雜系統中物質、能和信息三個量綜合運動與傳遞的表現。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包括復雜的生物大分子;能夠以遠遠超出機器的生產效率來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能製造體內的各種物質,而不排放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過程中的機制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現代生物學是一個有眾多分支的龐大的知識體系,本文著重說明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分科、方法和意義。關於生命的本質和生物學發展的歷史,將分別在「生命」、「生物學史」等條目中闡述。

C.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生物進化的人是誰

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於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成為生物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恩格斯指出它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因此達爾文的進化論已舉世矚目。但拉馬克早於達爾文誕生之前(1809年)就在《動物學哲學》里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在進化學說史上發生過重大的影響,為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則鮮為人知。

拉馬克(Jean Baptiste Lemarck,1744~1829),法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偉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學一詞是他發明的,最先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是進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他還是一個分類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 1707~1778)的繼承人。主要著作有《法國全境植物志》、《無脊椎動物的系統》、《動物學哲學》等。

1744年8月1日,拉馬克生於法國畢伽底,本名約翰摩納。1768年拉馬克與他的良師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Dousseau,1712~1778)相識,盧梭是當時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對拉馬克的成才起了巨大的作用。盧梭經常帶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參觀,並向他介紹許多科學研究的經驗和方法,使拉馬克由一個興趣廣泛的青年,轉向專注於生物學的研究。從此拉馬克花了整整26年的時間,系統地研究了植物學,在任皇家植物園標本保護人的職位期間,於1778年寫出了名著《法國全境植物志》。後又研究動物學,1793年應聘為巴黎博物館無脊椎動物學教授,於1801年完成《無脊椎動物的系統》一書,此書中他把無脊椎動物分為10個綱,是無脊椎動物學的創始人。1809年出版了《動物學哲學》,當時他雖已65歲,但仍潛心研究並寫作,於1817年完成了《無脊椎動物自然史》。

《無脊椎動物的系統》、《動物學哲學》在科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動物的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並認為這兩者既是變異產生的原因,又是適應形成的過程。他提出物種是可以變化的,種的穩定性只有相對意義。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環境條件對生物機體的直接影響。認為生物在新環境的直接影響下,習性改變、某些經常使用的器官發達增大,不經常使用的器官逐漸退化。認為物種經過這樣不斷地加強和完善適應性狀,便能逐漸變成新種,而且這些獲得的後天性狀可以傳給後代,使生物逐漸演變。並認為適應是生物進化的主要過程。他第一次從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方面探討了生物進化的動力,為達爾文進化理論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由於當時生產水平和科學水平的限制,拉馬克在說明進化原因時,把環境對於生物體的直接作用以及獲得性狀遺傳給後代的過程過於簡單化了,成為缺乏科學依據的一種推論,並錯誤地認為生物天生具有向上發展的趨向,以及動物的意志和慾望也在進化中發生作用。

由於拉馬克一生勤奮好學,堅持真理,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物種不變論者進行了激烈的斗爭,反對居維葉的激變論,受到了他們的打擊和迫害。他的一生,是在貧窮與冷漠中度過的。晚年雙目失明,病痛折磨著他,但他仍頑強地工作,藉助幼女柯尼利婭筆錄,堅持寫作,把畢生精力貢獻於生物科學的研究上,終於成為一位生物科學的巨匠,偉大的科學進化論的創始者。1909年,在紀念他的名著《動物學哲學》出版100周年之際,巴黎植物園為他建立了紀念碑,讓人們永遠緬懷這位偉大的進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

拉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是法國偉大的博物學家,較早期的進化論者之一。生於皮卡第,卒於巴黎。

幼時就讀於教會學校。1761-1768年在軍隊服役,當他在里維埃拉駐屯時,對植物學發生興趣。於1778年出版了3卷集的《法國植物志》,這時,他已是一位有成就的植物學家。1783年被任命為科學院院士,為《系統網路全書》撰寫植物學部分,並擔任皇家植物標本室主任。1820年他雙目失明,以後的著作都是由他口述、經他的女兒記錄整理出版的。在動物分類方面,他第一個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1794),首先提出「無脊椎動物」一詞,由此建立了無脊椎動物學。他也是現代博物館標本採集原理的創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無脊椎動物系統》(1801)和《動物學哲學》(1809),在這兩本巨著中拉馬克提出了有機界發生和系統的進化學說。

D. 生物進化論創始人是誰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乘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 年的環球航行, 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中文名: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外文名: Charles Robert Darwin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普雷斯頓
出生日期: 1809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1882年4月19日
職業: 生物學家,博物學家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
信仰: 唯物主義
主要成就: 創立生物進化論
代表作品: 《物種起源》、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人類的由來和性選擇》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1809.2.12—1882.4.19),英國生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書中用大量資料證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斗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達爾文51歲,發表《物種起源》後不久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
達爾文的祖父曾預示過進化論,但礙於聲譽,始終未能公開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醫生,家裡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825年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因為達爾文無意學醫,進到農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並對自然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 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這樣,他可以繼續他對博物學的愛好而又不至於使家族蒙羞,但是達爾文對自然歷史的興趣變得越加濃厚,完全放棄了對神學的學習。在劍橋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

E. 生物變異的例子

不同品種的菊花,玉米,紅眼和白眼果蠅
生物的不同品種都屬於變異
在豐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蘊含著形形色色的變異現象。在這些變異現象中,有的僅僅是由於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的,並沒有引起生物體內的遺傳物質的變化,因而不能夠遺傳下去,屬於不遺傳的變異。有的變異現象是由於生殖細胞內的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因而能夠遺傳給後代,屬於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基因突變:
正常人的紅細胞是圓餅狀的,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患者的紅細胞卻是彎曲的鐮刀狀的。這樣的紅細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性貧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一種遺傳病。
基因突變的概念 人們在對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患者的血紅蛋白分子進行檢查時發現,患者血紅蛋白分子的多肽鏈上,一個谷氨酸被纈氨酸替換。為什麼發生氨基酸分子結構的改變呢?經過研究發現,這是由於控制合成血紅蛋白分子的DNA的鹼基序列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最終導致了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產生。
除鹼基的替換以外,控制合成血紅蛋白分子的DNA的鹼基序列發生鹼基的增添或缺失,有時也會導致血紅蛋白病的產生。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就叫做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是染色體的某一個位點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等位基因,並且通常會引起一定的表現型變化。例如,小麥從高稈變成矮稈,普通羊群中出現了短腿的安康羊等,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可以歸納為三類:一類是物理因素,如X射線、激光等;另一類是化學因素,是指能夠與DNA分子起作用而改變DNA分子性質的物質,如亞硝酸、鹼基類似物等;第三類是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某些細菌等。
基因突變的特點 基因突變作為生物變異的一個重要來源,它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第一,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高等的動植物以及人,都可能發生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在自然界的特種中廣泛存在。例如,棉花的短果枝,水稻的矮稈、糯性,果蠅的白眼、殘翅,家鴿羽毛的灰紅色,以及人的色盲、糖尿病、白化病等遺傳病,都是突變性狀。自然條件下發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自然突變,人為條件下誘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誘發突變。
第二,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它可以發生在生物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一般來說,在生物個體發育的過程中,基因突變發生的時期越遲,生物體表現突變的部分就越少。例如,植物的葉芽如果在發育的早期發生基因突變,那麼由這個葉芽長成的枝條,上面著生的葉、花和果實都有可能與其他枝條不同。如果基因突變發生在花芽分化時,那麼,將來可能只在一朵花或一個花序上表現出變異。
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細胞中,也可以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的突變,可以通過受精作用直接傳遞給後代。發生在體細胞中的突變,一般是不能傳遞給後代的。
第三,在自然狀態下,對一種生物來說,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據估計,在高等生物中,約10五次方到10的八次方個生殖細胞中,才會有1個生殖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突變率是10的負五次方到10的負八次方。
第四,在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由於任何一物都是長期進化過程的產物,它們與環境條件已經取得了高度的協調。如果發生基因突變,就有可能破壞這種協調關系。因此,基因突變對於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例如,絕大多數的人類遺傳病,就是由基因突變造成的,這些病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又如,植物中常見的白化苗,也是基因突變形成的。這種苗由於缺乏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最終導致死亡。但是,也有少數基因突變是有利的。例如,植物的抗病性突變、耐旱性突變、微生物的抗葯性突變等,都是有利於生物生存的。
第五,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一個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生突變,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可以突變成黃色基因,也可以突變成黑色基因。
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 人工誘變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線、γ射線、紫外線、激光等)或化學因素(如亞硝酸、硫酸二乙酯等)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生基因突變。用這種方法可以提高突變率,創造人類需要的變異類型,從中選擇、培育出優良的生物品種。

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告訴我們,在生物體通過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隨著非同源染色體體的自由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這樣,由雌雄配子結合形成是一種類型的基因重組。在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由於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常常發生局部交換,這些染色體單體上的基因組合,是另一種類型的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是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由於父本和母本的遺傳特質基礎不同,當二者雜交時,基因重新組合,就能使子代產生變異,通過這種來源產生的變異是非常豐富的。父本與母本自身的雜合性越高,二者的遺傳物質基礎相差越大,基因重組產生變異的可能性也越大。以豌豆為例,當具有10對相對性狀(控制這10對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分別位於10對同源染色體上)的親本進雜交時,如果只考慮基因的自由組合所引起的基因重組,F2可能出現的表現型就有1024種(即2的十次方)。在生物體內,尤其是在高等動植物體內,控制性狀的基因的數目是非常巨大,因此,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雜交後代的表現型種類是很多的。如果把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引起的基因重組也考慮在內,那麼生物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變異就更多了。
由此可見,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染色體變異:
基因突變是染色體的某一個位點上基因的改變,這種改變在光學顯微鏡下是看不見的。而染色體變異是可以用顯微鏡直接觀察到的比較明顯的染色體變化,如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染色體數目的增減等。

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人類的許多遺傳病是由染色體結構改變引起的。例如,貓叫綜合征是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引起的遺傳病,因為患病兒童哭聲輕,音調高,很像貓叫而得名。貓叫綜合征患者的兩眼距離較遠,耳位低下,生長發育遲緩,而且存在嚴重的智力障礙。
在自然條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染色體發生的結構變異主要有4種:1.染色體中某一片段的缺失;2.染色體增加了某一片段;3.染色體某一片段的位置顛倒了180度;4.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
上述染色體結構的改變,都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從而導致性狀的變異。大多數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體是不利的,有的甚至會導致物體死亡。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一般來說,每一種生物的染色體數目都是穩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的染色體數目會發生改變,從而產生可遺傳的變異。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的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染色體組 在大多數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都是兩兩成對的。例如,果蠅有4對共8條染色體,這4對染色體可以分成兩組,每一組中包括3條常染色體和1條性染色體。就雄果蠅來說,在精子形成的過程中,經過減數分裂,染色體的數目減半,所以雄果蠅的精子中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Ⅹ、Ⅱ、Ⅲ、Ⅳ 或 Y、Ⅱ、Ⅲ、Ⅳ)
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例如,雄果蠅精子中的這組染色體就組成了一個染色體組。
二倍體和多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叫做二倍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叫做多倍體。其中,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的叫做三倍體;體細胞中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的叫做四倍體。例如,人、果蠅、玉米是二倍體,香蕉是三倍體,馬鈴薯是四倍體。多倍體在植物中很常見,在動物中比較少見。
多倍體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體細胞在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完成了復制,但是細胞受到外界環境條件(如溫度驟變)或生物內部因素的干擾,紡錘體的形成受到破壞,以致染色體不能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於是就形成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細胞。如果這樣的細胞繼續進行正常的有絲分裂,就可以發育成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組織或個體。
人工誘導多倍體在育種上的應用 與二倍體植株相比,多倍體植株的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例如,四倍體葡萄的果實比二倍體品種的大得多,四倍體番茄的維生素C的含量比二倍體的品種幾乎增加了一倍。因此,人們常常採用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來獲得多倍體,培育新品種。
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當秋水仙素作用於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紡錘體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細胞繼續進行正常的有絲分裂,將來就可以發育成多倍體植株。目前世界各國利用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已經培育出不少新品種,如含糖量高的三倍體無子西瓜和甜菜。此外,我國科技工作者還創造出自然界沒有的作物----八倍體小黑麥。
單倍體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不僅可以成倍地增加,還可以成倍地減少。例如,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體細胞中有32條染色體,而雄蜂的體細胞中只有16條染色體。像蜜蜂的雄蜂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叫做單倍體。
在自然條件下,玉米、高糧、水稻、番茄等高等植物,偶爾也會出現單倍體植株。與正常植株相比,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它們在育種上有特殊的意義。育種工作者常常採用花葯離體培養的方法來獲得單倍體植株,然後經過人工誘導使染色體數目加倍,重新恢復到正常植株的染色體數目。用這種方法得到的植株,不僅能夠正常生殖,而且每對染色體上的成對的基因都是純合的,自交產生的後代不會發生性狀分離。因此,利用單倍體植株培育新品種,只需要兩年時間,就可以得到一個穩定的純系品種。與常規的雜交育種方法相比,明顯縮短了育種年限

F. 生物的變異 要例子

雜交水稻。

一般雜交水稻僅指由兩個遺傳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後形成的第一代雜交種。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為遺傳工具。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

雜交水稻具有個體高度雜合性,雜種後代出現性狀分離,故需年年制種。和雜交水稻相對應的是常規水稻。

研究歷史

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G. 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是誰

在英國科學家達爾文(1809—1882年)提出生物進化學說以前,人們一直相信基督教的宣傳,相信上帝先創造了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後來又創造了男人亞當,再抽出亞當身上的一根肋骨,做成了女人夏娃,亞當夏娃婚配繁衍的後代就是人類。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打破了上帝創造人(生物)的迷信,改變了人們對人類在整個世界中的地位的看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思想的發展。

達爾文從小熱愛大自然,喜歡採集動植物標本。他16歲到愛丁堡大學學習,參加了青年自己組織的普林尼學會活動,共同討論拉馬克的進化學說。當時,人們認為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而拉馬克卻不相信這一套,但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這使達爾文的思想產生了矛盾。他下決心到大自然去尋找答案。

年,22歲的達爾文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旅行,歷時五年,經受了千辛萬苦。他觀察過火山,經歷過地震,觀察到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動物植物。達爾文採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和化石,細心地對各地的動植物加以比較,提出了許多問題:相似的動物為什麼住在千里之外的不同地區?同一個島上為什麼居住著不同的動物?他還聯系地質學的最新觀點:大地自古以來發生過多次變遷,認為不可能在一個經歷過變化的大地上居住著不變的動植物。

從貝格爾號回到英國後,達爾文發表了許多論文,逐漸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意識到形形色色的物種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他的身體多年來就不好,再加上家庭連遭不幸:小兒子病死,小女兒得了白喉,但他仍以巨大的剋制力堅持寫作。1859年,他的劃時代巨著《物種起源》問世了。在這部書中,他用大量事實證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可變的,並預言從低級到高級的變化過程中必定有過渡物種存在。他指出物種的變異是由於大自然的環境和生物群體為生存而斗爭造成的,徹底否定了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舊思想,推翻了物種不變的神話,使生物學真正邁入實證自然科學的行列。為了紀念這位學科奠基人,人們把進化論稱為「達爾文學說」。

H. 我成功發明了變異物種變異基因,我立馬把它注射到了,旁邊的一個雞蛋裡面那個雞

是DNA轉錄成RNA
基因突變會造成DNA的遺傳信息的改變,但還是能正常轉錄的.只不過轉錄時是按照突變後的遺傳信息轉錄的.

I. 最早提出生物進化論的人是誰

1859年,達爾文的劃時代的著作《物種起源》出版了。在物種神聖的年代,這一事件震動了整個世界,包括科學界和平民百姓,首印1250冊在一天之內便銷售一空。

達爾文在人工選擇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以及性選擇和人類起源理論。他創立的進化論從豐富的事實出發,論證了生物進化的科學性,同時對生物進化的機制提出了合理的解釋。自此,只要說到「生物進化論」,人們想到的就是達爾文。孰不知,法國的科學家拉馬克,早在達爾文之前就已提出了生物進化論。

1744年8月1日,拉馬克出生於法國南部的一個村莊。1768年拉馬克與他的良師讓·雅克·盧梭相識,盧梭是當時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對拉馬克的成才起了巨大的作用。盧梭經常帶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參觀,並向他介紹許多科學研究的經驗和方法,使拉馬克由一個興趣廣泛的青年,轉向專注於生物學的研究。從此拉馬克花了整整26年的時間,系統地研究了植物學,在任皇家植物園標本保護人的職位期間,於1778年寫出了名著《法國全境植物志》。後又研究動物學,1793年應聘為巴黎博物館無脊椎動物學教授,於1801年完成《無脊椎動物的系統》一書,此書中他把無脊椎動物分為10個綱,是無脊椎動物學的創始人。1809年出版了《動物學哲學》,當時他雖已65歲,但仍潛心研究並寫作,於1817年完成了《無脊椎動物自然史》。

《無脊椎動物的系統》、《動物學哲學》在科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動物的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並認為這兩者既是變異產生的原因,又是適應形成的過程。他提出物種是可以變化的,種的穩定性只有相對意義。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環境條件對生物機體的直接影響。他第一次從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方面探討了生物進化的動力,為達爾文進化理論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由於當時生產水平和科學水平的限制,拉馬克在說明進化原因時,把環境對於生物體的直接作用以及獲得性狀遺傳給後代的過程過於簡單化了。

除此之外,他在無脊椎動物領域里的工作明顯提高了當時的分類水平;他第一次從昆蟲類中分出來甲殼類、蛛形類和環蟲類;他對軟體動物的分類遠超前人;拉馬克甚至還發表過關於物理和氣象方面的文章,包括一些氣象數據的年度編撰。這些工作在拉馬克的有生之年並未被人注目,他的同事居維葉雖然欣賞他在無脊椎動物方面的成就,但對拉馬克的進化理論,居維葉卻利用自己的影響來壓制它。

拉馬克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都在與貧困作著斗爭。禍不單行,1818年他的眼睛失明了,此後的時光是在黑暗中度過的,他的女兒照看著他(拉馬克結過四次婚)。當1829年12月28日拉馬克去世時,他的葬禮完全是一個窮人的葬禮,他被安葬在租用的墓穴中。5年後,他的遺體被移走了,沒有人知道拉馬克的遺骨現在何處。

閱讀全文

與生物變異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