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伯格里苗文是伯格里創造嗎

伯格里苗文是伯格里創造嗎

發布時間:2021-12-16 12:10:13

Ⅰ 苗族有文字嗎

苗族有文字,但是未能流傳或推行。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但無法考證。

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

但是這些苗文因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眾中推行。

《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後東南亞苗族使用法國傳教士發明的一種拉丁拼音苗文,後來逐漸發展為「國際苗文」。

(1)伯格里苗文是伯格里創造嗎擴展閱讀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湘西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北的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北的恩施、宣恩、來鳳、鶴峰和重慶的秀山、酉陽、彭水等縣,分5種土語。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的靖州、會同等縣,貴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種土語。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貴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雲南全省,分8種土語。

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佔60%以上。

Ⅱ 我們用Font Creator造出伯格理苗文近10000字如何用Unicodel來編碼

Ⅲ 苗族的文字怎麼寫

苗族在歷史上沒有本族文字。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3)伯格里苗文是伯格里創造嗎擴展閱讀:

苗族的活動

1、趕年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

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與或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談情說愛。

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歌舞節。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與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需到比較遠的漢區趕場交換,經常被騙。

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節這一天作為本身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Ⅳ 苗文的苗文的社會功能

苗文創制後,發揮了很好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社會功能,其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方面,苗文推行後,用苗文向群眾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黨和國家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了苗族群眾的政治思想水平。使群眾更多地懂得了法律法規,用國家法律來保護自已、保護社會。
另一方面,苗文推行後,使群眾體驗到了各民族間的平等氣氛,提高了苗族群眾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安定。貴州省各級政府主要行文以漢文為主,自治州及各縣較為重視牌匾的苗文、漢文並用。
80年代初台江縣通過人大決議的形式使全縣都掛上了苗、漢兩種文字的牌匾,在一定形式上反映了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司法方面,苗文也在起著很大作用。劍河縣苗族姑娘姜通雲15歲就被作為還娘頭嫁到舅舅家當媳婦,她通過進苗文班學習逐步懂得了國家的憲法、法律,用苗文給法院寫了要求離婚的訴狀。法院依法審理,使她解除了這樁不合法的婚姻。這些都是苗文推行後出現的新鮮事物。 苗族人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包括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醫學、建築等各個方面。由於苗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傳承僅靠口傳心記,年長月久有些不免失真或失傳。苗文創立並推行後,這些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迅速傳播。許多專家、幹部和群眾用苗文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間文學資料和古籍資料,並已有一部分編印成冊出版,如《張秀眉歌》、《苗族酒歌》、《情歌》、《開親歌》、《嘎百福歌》、《苗族古歌》等苗文書籍。黃平、施秉、凱里、麻江等縣(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也分別出版了《理詞》、《豆紐》、《十路酒歌》、《十二路苗族大歌》、《神詞》、《施秉民族文學集》、《苗族理詞》等苗文書籍,大大豐富了苗族群眾的文化生活。這對於繼承和傳播苗族人民的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有關專家研究苗族的歷史和風土人情以及文學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翔實的資料。苗文的創制,對優秀的科學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醫葯衛生方面,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醫葯研究所用苗文收集苗族葯物資料近1,000種之多,豐富了苗族醫葯學的寶庫。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種多樣,一些學會民族文字的苗族群眾,通過舉行民歌比賽,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舉辦多種形式的苗族語文學用比賽等活動,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可以用苗族文字來寫對聯、寫書信、記事、挖掘整理民間文學、古籍資料等等。 苗文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實行雙語文教學能加快漢語文及其他各學科的教學進度以及農村掃盲兩個方面。民族語文進入學校開展雙語文教學,大大促進了學校學生三率的提高,在以母語苗語為主要交際工具的苗族地區,兒童在入學前大都不通漢語,甚至很少聽到別人說漢語,一入學就要學習漢語漢文,由於沒有語言基礎,很難消化吸收,學生往往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提高很慢,從而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入學率、鞏固率、合格率的提高。開展漢語文教學後,通過對比教學,學生利用苗族文字給漢字注音釋意,幫助理解,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水平和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就能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雷山縣第二中學苗族學生佔90%左右,他們藉助苗文促進英語教學,成績顯著。1985年,該校文遠榮老師藉助苗文促進英語教學的班,參加全縣英語統考,人均考試分數居全縣第一名,及格率居全縣平行班級第三名。1986年,該校文明美老師藉助苗文促進英語教學的班,學期考試有21名苗族學生英語考分達80分至100分。其中得100分的三名學生全是苗族。
另一方面功能是,利用民族文字掃盲效果顯著。貴州農村文化落後,苗族地區農村文化更是落後。黨和政府也歷來重視民族地區農村的掃盲教育工作,但由於語言障礙,單純用漢語文掃盲效果不大,即便脫了盲,也往往因為語言文字使用的社會環境所限而不能鞏固,復盲速度快。利用民族文字進行掃盲,因為苗文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易寫、易記、易認,群眾學得快、記得住、效果好。人們藉助於本民族文字,加快學習漢語拼音字母,進而用漢語拼音字母給漢文方塊字注音,又加快學習漢文方塊字的速度。松桃苗族自治縣用漢、苗兩種文字進行雙語文教學,進度快,效果卓著,七年掃盲149,000人,文盲率下降到9%,榮獲國際閱讀協會《國際掃盲榮譽獎》,成為我們國家第五個獲得這項榮譽獎的先進縣。 許多少數民族群眾由於沒有文化、看不懂漢文科普讀物,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發展較緩慢。在推廣民族文字的地區,群眾通過學習民族文字科普讀物,掌握了諸如雜交水稻的栽種技術、牲畜家禽的飼養技術、果樹的科學栽培等實用技術後,普遍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黔東南、黔南等地州、縣民族事務委員會在扶貧工作中,組織人力用苗文翻譯編寫了《養雞》、《養兔》、《農葯》等科普讀物提供給農民,通過科技知識的傳播幫助農民發展生產。
1988年,三穗縣民族事務委員會在該縣寨頭鄉發展柑桔生產時,也用苗文翻譯柑桔栽培與管理技術資料送到苗族群眾手中。還辦了一期柑桔技術培訓班,讓群眾對照苗文書本學習到栽培和管理技術。當年,該鄉就建立柑桔基地124畝,超計劃的24%,栽種的柑桔11,680株。成活率達98%。現僅此一項每年產值達20萬元以上。 (l)報紙刊物:1985年1月,貴州省第一家《苗文侗文報》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版發行,第二年《貴州民族報》也在貴陽創刊。在這期間,許多縣也創辦了自已的報紙和刊物,如台江縣的《台江苗文報》、黃平縣的《飛雲崖》、麻江縣的《貴人峰》、丹寨的《龍泉山》、雷山縣的《雷公山》、施秉縣的《舞陽河畔》、《苗族文化》等。黃平舊州、谷隴等鄉、鎮的苗文愛好者也自發創辦了《舞陽河》、《清水江畔》等苗文油印刊物。另外,貴州民院民語系、黔東南民族行政管理學校、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學校也辦有自已的苗文刊物,貴州省文聯的《南風》也有苗文專欄。這些報刊的創辦發行,對於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律、對群眾掌握科技文化知識、繼承苗族優秀文化都起到積極作用。
(2)廣播、電影、電視:1986年4月,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文化出版廳、貴州省人民廣播電台決定在貴州人民廣播電台的文藝廣播節目中,開辟《民族文工隊》專欄文藝節目,每周播一次,每次30分鍾。1987年8月,貴州人民廣播電台舉辦《民族之音》苗語廣播節目,每周一次,每次15分鍾。這一時期,許多縣也開展了苗語廣播。而且有一定規模。如黃平縣廣播站1987年創辦的《苗語廣播新聞》,利用趕場天和星期天的早、中、晚時間播出有關農村的政策和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本地新聞。1990年改為《民族之聲》後,利用調頻廣播播出,深受廣大群眾的好評。從開始到1994年底,該縣苗語廣播已播出480小時,播出稿件9,000餘篇。電影方面:80年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電影公司塗磁錄音站配備了苗語配音演員,積極譯制苗語影片,從1981年7月到1991年8月的10年時間里,譯制的故事片有158部,科教片有41部。這些媒體以苗文形式出現,深受廣大苗族同胞的歡迎,對於苗族地區的社會教育效果非常好,群眾可以從中了解國家大事,獲取經濟信息,欣賞民族藝術等。

Ⅳ 苗文的苗文拼音方案

1952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苗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語言進行調查。
1955年,初步將苗語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及滇東北(又稱北部)四個方言,並提出《苗語調查報告》。
1957年7月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的「關於民族語文工作座談會」中,將上述四大方言名稱修定為:中部方言改為黔東南方言(或稱黔東方言),東部方言改為湘西方言,西部方言改為川黔滇方言,北部方言改為滇東北方言。同年12月國務院批准《關於少數民族文字方案中設計字母的幾項原則》,規定上述苗語四個方言的文字方案,都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後來,因為「政治」的干擾,這四種苗文未能順利推行,並從1960年代初起就中斷了推行工作,直到1980年以後才逐漸恢復,其中滇東北次方言苗文改回伯格里苗文的形式。
苗文是使用26個拉丁字母拼寫而成,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 下面我們就逐一來講解一下新苗文的拼寫方案。 聲母:(48個)
b p nb np
bl pl npl
m hm ml f w
z c nz nc s
d t nd nt
n hn l hl
zh ch nzh nch nh sh r
j q nj nq x y
g k ngg nk ng
gh kh ngh nkh h
韻母:(35個)
a o e
ea ei ao
eu ou an
en ang ong
i iu ia
io ie iea
iao ieu iou
ian in iang iong
u ua ue
uea ui ueu
uou uan un uang
聲調:(6個)
b 調值 35 高升
x 調值 42 中降
d 調值 44 高平
l 調值 22 低平
t 調值 53 高降
s 調值 31 低降
k 調值 44 (同d調,合並為d)
f 調值 22 (同l調,合並為l) 聲母:(32個)
b p m hm f hf w
d t n hn dl hl l z c s hs r
j q x hx y g k ng v hv
gh kh h
韻母:(26個)
i e a o u
ai ei ia io ie iu
ang en ong in iang iong
ee ao iee iao ui ua uai un uang
聲調:(8個)
b 調值33
x 調值55
d 調值35
l 調值22
t 調值44
s 調值13
k 調值53
f 調值31 (一)、西部方言苗文(川黔滇方言)
聲母:(58個)
b p nb np m hm f v
bl pl nbl npl
d t nd nt n hn
dl tl ndl ntl l hl
z c nz nc s
dr tr ndr ntr
zh ch nzh nch sh r
j q nj nq ny hny x y
g k ng nk ngg h
gh kh ngh nkh w
韻母:(22個)
a ai ang ao e en er eu
i iang iao in iu o ong ou
u ua uai uang ue un
聲調:(8個)
b 調值43
x 調值31
d 調值55
l 調值21
t 調值44
s 調值24
k 調值33
f 調值13
(二)滇東北次方言苗文
聲母:(54個)
b p nb np
m hm w f v
z c nz nc s r
d t nd nt dl tl ndl ntl
n hnl hl
dr tr ndr ntr
zh ch nzh nch nr sh
j q nj nq x y
g k ngg nk
ng hng hx
gh kh ngh nkh h
韻母:(21個)
a o e w
ai ao ang eu
i ia io iu ie iw iai iao iang ieu
u ua yu
聲調:(8個)
b 調值54
x 調值35
d 調值55
l 調值11
t 調值33
s 調值31
k 調值11 (同l調)
f 調值31 (同s調) 一、拼寫規則:
(1)苗文的基本單位是單音節,每一個音節由聲母、韻母和聲調拼寫而成,例如:Xongb,其中X為聲母, ong為韻母,b為聲調;
(2)j q x nj nq 不與iu ia io ie iea iao ieu iou ian in iang iong ua ue uea ui ueu uou uan un uang 相拼;
(3)苗文句首字母大寫,地名、人名等專用名詞首字母大寫。
(註:四套苗文及國際苗文拼寫情況大體相同)
二、苗文的拼音形式有3種:
(1)韻母中平調自成音節,不標聲調, 如:i 那裡,o 臃腫,w 拋撒。
(2)聲母加韻母中平調,不標聲調, 如:zoo 好,li 的,ntau 多。
(3)聲母加韻母加聲調,如:peb 三,koj 你,ntawv 書。
三、苗文單詞不連寫。松樹寫作 ntoo thuv 而不寫作 ntoothuv,大家 寫作 sawv daws 而不寫作 sawvdaws。
四、苗文大寫規則、標點符號與其他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相同。

Ⅵ 布依文的古文字


布依族的古文字分為:方塊型、拼音型、符號型三大類。
方塊文字
2011年10月15日至17日,來自滇黔桂等省(區)100多名專家學者匯聚荔波,研究中國布依族古籍及古文搶救工作。
2007年至今,布依族研究學者通過在荔波布依族聚居地區調查,徵集到布依族儺書古籍原件1000多冊;研究發現,散存當地布依族經書、儺書手抄文字中有很多的古文字與已發現確認的古壯族文字相似;經國務院批准,荔波縣選送的布依族儺書、經書《獻酒備用》、《接書神廟》、《接魂大全》、《關煞向書註解》等10部布依文古籍先後入選第二、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還有6部古籍正在申報待
批中。該縣申報的《布依族古文字表》於2008年被國務院發文公布單列為第13項文種,名為「布依文」,2011年上半年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陳列了全國20多種文字,荔波布依族古文字名列其中。
截至目前,荔波布依族文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典籍名列全國之最。這樣,荔波布依族古文字首次在國家級文化空間面世,布依族成為我國有自己傳統文字的18個民族之一。
「布依族中發現了幾種古文字類型,主要用來作為占卜文字,記錄《摩經》,創作民間文學作品等等。目前發現的布依族古文字,除了流行於六盤水一帶的『波拉』文字屬於拼音文字,產生比較晚以外,其他類型都與漢字有關,具有悠久的歷史。」省布依學會副會長周國茂說。布依族古文字是布依族古籍的載體,它承載著布依族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過去雖然陸續發現和搜集了一批資料,一些學者也開展了一些研究,發表了一些成果,但從各地陸續發現布依族古文字資料的情況看,布依族古文字還需要進一步調查、搜集、整理、標音、釋義和深入研究。

拼音型古文字
布依族的拼音古文字,有以下兩種:
1.1、CV 型文字。
它是受伯格里苗文的啟發而被創制出來, 由聲母和韻母兩個部分組成。聲母較大,韻母較小,聲調通過將韻母標在聲母頂端和右側不同的位置上來表示。聲母符號有35個,其中9個還無法確定音值;韻母符號26個,其中單字母符號11個,組合符號15個。
CV型文字利用有限的符號記錄大量的布依語的發音,具備了所有拼音文字所共有的優點,與「漢字」、「類漢字」(即方塊布依字,筆者注)相比,它在記音方面更加准確.也更加便於學習和掌握。不過,作為一種民間自發使用的文字元號,它還存在很多缺點.可歸納為以下兩條:一是聲韻母的讀音缺乏一定的穩定性。有些聲母或韻母在相同條件下有多種讀音,不同的聲母或韻母在相同的條件下也可讀同一個音;二是聲調的表示法和讀法也很混亂,文字聲調的標法給書寫帶來了較大的麻煩,因為書寫時的一點點失誤都將會使人產生錯誤的理解。
1.2、外國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文字。
這些文字的創制緣於天主教在布依族地區的傳播。清康熙43年(1714年),天主教傳人貴州。當時,義大利耶穌會士都嘉祿兼任貴州首任代牧時,派遣法國遣使會士亞比亞立等到貴州考察 而天主教正式傳人布依族地區,則是在其傳人貴州約90年以後. 即1797年一1800年間。當時,傳教士以省城貴陽為中心,以黔西南為重點,奔赴於古驛道兩旁的布依山寨。為了讓布依族信教群眾更好地理解聖經「十誡」的基本要求,便於布依族群眾熟悉道理,使基督深入人心,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從而達到文化上的改觀,西方神職人員使用拉丁字母創制了布依文字。
以上兩種布依族拼音古文字可以看出,布依族是一個有使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傳統的民族。
符號型布依文
在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新發鄉花園村一帶的布依族「布摩」當中,使用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字記錄當地的「摩」經。這種文字比較獨特,還夾雜少數象形字,現在還無法定性,暫且稱為「其他文字元號」。貴州省博物館保存的布依族宗教古籍《布依族白摩書》抄本所使用的文字也屬於這一類型。
布依族雖然有自己的傳統文字,但一直沒有形成全民族的規范統一,以至於各地均有自己的特點。但是,從幾種傳統布依文字的出現可以看出,布依區為自己民族文字的創制和使用所付出的努力。

Ⅶ 布依族的文字

布依族的語言文字
布依族使用的布依語,實際上相當於壯語北部方言,屬於侗台語族台語支北部組,國外有學者稱之為「北泰」語,是中國的大語言之一。在貴州省的布依語按照語音特徵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土語區:第一土語區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與廣西壯語北部方言的桂邊土語、桂北土語可以直接通話;第二土語區使用人口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貴陽郊區,與第一土語區可以直接通話,與廣西北部壯語方言也十分接近;第三土語區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於貴州省鎮寧、關嶺、紫雲、晴隆、普安、六枝、盤縣、水城、畢節、威寧一帶,這個土語區的語音有著比較獨特的特徵。

1956年設計了拉丁字母為基礎並與壯文聯合的文字方案,簡稱「布壯文字聯盟」,在與壯文保持同一種書寫形式的前提下保留方言習慣寫法。80年代進行了修改,不再與壯文保持一致。

布依語在布依族聚居的鄉村地區和部分城鎮仍普遍使用,但布依文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普及;現在散居於部分縣城和城市的布依族改以漢語為日常語文,不過城鎮布依族在布依族總人口當中比例不大,總體上以布依語為母語的布依族人仍然占布依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時,越來越多的布依族年輕人學會了熟練使用漢語文,成為布依-漢雙語人口。

Ⅷ 苗族的語言和文字是什麼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族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主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紫雲境域居住有操三大方言、五個次方言、八種土語的苗族。
苗族過去無文字,本世紀初,在黔西北威寧石門坎地區傳教的英國人坡拉德同苗、漢族知識分子楊雅各、張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記單符號,以石門坎苗族為標准音,創造了一個拼音文字,稱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稱「老苗文」),用以翻譯基督教聖經,編寫課本,記錄苗族民間故事、詩歌以及記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東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遷徙於定居在今洗鴨河鄉新池村,將「坡拉字母苗文」傳人入紫雲,現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學用該文字及漢文字進行雙語教學。5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培養了大批包括苗族學者在內的語言學家,對全國苗族語言進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創制了東部、西部、中部三種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於苗族內部支系復雜,語言差異很大,在三大方言內的文字中,變極難統一。

Ⅸ 苗文是怎麼來的

老苗文系苗族先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苗文。其形式多半為方塊字,由於種種歷史原因,老苗文未能統一,大多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中文名
老苗文
形 式
方塊字
使用民族
苗族
現 狀
停用
98%的人還看了
中文翻譯英文
老苗文手機輸入法
苗文軟體免費索取
苗文怎麼寫
概述

於古代苗族有無文字,學術界歷來頗多爭論。

1997年《貴州社會科學》第四期發表《論苗族民俗文化中的蚩尤形象》一文認為,苗族民間認為,蚩尤是古苗文的創造者。

各地的苗族幾乎都有苗族古代有文字的傳說,這些文字寫在羊皮或樹皮上,傳說中大都認為,由於戰爭與遷徙頻繁,苗族古文字才不幸失傳,如今各地苗族刺綉圖案中的幾何花紋,就是古代苗文的零星殘存。類型
湘西苗文
湘西苗族創造的3種方塊苗文,「板塘苗文」、「老寨苗文」和「古丈苗文」。方塊苗文是漢字文化圈內的借源文字,在結構和造字法土基本一致,造字法主要有形聲和會意,雙音符的不多,象形成份機少,大量地借用漢字標音。方塊苗文用來記錄和創作苗歌,留下了十幾萬字的苗歌文稿,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民族歷史、民族風俗和民族文學的寶貴文字資料。

抗日戰爭時期,湘西苗族學者石啟貴運用阿拉伯字母,以乾城(今 吉首)苗語語音為基礎,創制了苗族拼音文字,以後又在此基礎上,簡化為"速記苗文"。同時期,貴州松桃苗族教師龍紹華曾運用國際音標編寫東部方言的苗文課本(稱"紅苗語課本"),對學生講授。

雷公山苗文
貴州省雷山縣雷公山東北方向雷公坪,有石碑上稱「天書碑」,碑上刻有疑是苗文的神秘文字。 據《雷山縣志》記載,該碑前築台三層,用青石砌成,高2米,寬1.5米,已損毀。八十年代,該縣文物管理所收集到幾塊予於保存。縣志有其文字拓片圖,共28個字,其中有4個字殘損(見圖)。

據專家考證,碑書筆力古樸、遒勁,用筆操刀遺留漢魏風骨,與漢字有著親緣關系,又與日文相近。至於是什麼內容、寫於何時以及是何人所寫則無從考證。

城步苗文
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陡沖頭村,有3塊寫滿「天書」的石頭,它們有的在開闊的田坎上聳立,有的被泥沙和灌木掩埋,有的因遭風雨侵蝕而斷裂橫卧於草叢中……這些石頭上所刻的「天書」似畫非畫,似篆非篆,難以辨識。正因它們藏身在海拔較高、交通極其偏僻的南山山腰,故得以保存至今。

2011年,城步縣在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現了這3塊石刻,並向省、市文物管理部門進行了匯報。湖南邵陽市文物局組織專家對石刻上的文字和現存少量古苗文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後,確認石刻上的文字就是失傳了兩個半世紀的城步古苗文。古苗文字石刻在湖南省內外尚是首次發現,對研究我國苗族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

文獻資料記載,古代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歷經數千年的5次大遷徙後,現只保留了苗族語言,而丟失了苗文字。城步苗族則很好地傳承了苗族語言和文字,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城步苗文仍在廣泛使用。清末文人陸 次雲所著的《峒溪纖志》中就曾專門保留了兩章,來描寫城步苗文。

城步苗文後來何以被人淡忘?

據清代《寶慶府志》、《城步縣志》和《清代前期苗民起義檔案史料》等文獻記載,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七月,城步爆發了以苗族頭領粟賢宇、楊清保領導的大起義。這次起義長達3年之久,聲勢浩大,但終因寡不敵眾於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二月失敗,粟賢宇、楊清保被捕並在北京遇害。在這次苗民起義中,苗軍運用苗文印製了大量的文告、手札、書信、印信和圖章,這些苗文字「形似蝌蚪,似篆非篆,毫無句讀可尋」,只有苗軍能識。起義被剿滅後,乾隆皇帝特意下旨:「從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銷毀,永禁學習。」於是,清朝官兵對苗族居民挨家挨戶進行搜抄、清查、銷毀,永遠嚴禁城步苗民學習和使用苗文,從而導致城步苗文在湘桂黔邊境消失,至今未有傳承。

化屋苗文
清末黔西縣化屋鄉苗族楊維舟用漢字偏旁部首創制過苗文。

閱讀全文

與伯格里苗文是伯格里創造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