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鏟子發明的故事

鏟子發明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12-16 06:52:28

㈠ 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我們得出什麼啟示呢

從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中我們得出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要善於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件小事、一次經歷都會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創意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點滴,可以構成無限的創造

《魯班造鋸》的故事內容:

有一次魯班和他的徒弟們接受了建造一座大宮殿的任務,工程規模浩大,需用很多木材,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樹。當時還沒有鋸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樹,木料供不應求,他很著急,於是就親自上山去看看。

當時那座山非常陡峭,爬起來有些困難,魯班一不留意,腳下一滑,急忙用手去抓長在旁邊的草,沒想到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立馬就滲出血來了。於是他摘下葉片仔細觀察,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又割開了一道口子。原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

望著手掌上裂開的幾道小口子,魯班陷入了沉思。他想,要是具備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出了鋒利的鋸子,果然好使,很快就把樹木鋸斷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隨後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名叫做「鋸」。

(1)鏟子發明的故事擴展閱讀:

魯班生平:

魯班,春秋時期人,姬姓,公輸氏,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因「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後,他從魯國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造兵器。他曾創制雲梯,在楚國准備攻打宋國,墨子不遠千里,從魯國行十日十夜至楚國都城郢,強行說服楚王停止攻宋。

如今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這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復研究、試驗出來的。

㈡ 歷史上有哪些發明創造的小故事

鋸和刨

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經過反復試驗,研究出來的。

就拿鋸的發明來說吧。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伐出三百根樑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於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十天,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果只砍了一百來棵大樹。

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動工時木料准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麼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復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抬頭望望,啟明星向他眨著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麼東西劃了一下,抬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身,他又看見一隻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裡豁然開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絲茅草葉和蝗蟲板開那樣的鋸 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干出了一道深溝。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純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樑柱。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裡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裡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魯班做木匠活時,常常遇到直角。雖然他手頭有畫直角的矩,可用起來挺費事。魯班經過改進,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來,可方便了!後來,人們都把它叫魯班尺。 由於魯班對木工工具的改進作出了這么大的貢獻,所以,兩千多年來,木匠們都尊敬地稱他是祖師。

石磨與雲梯

魯班一年到頭,四處奔波,給別人幹活。 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來休息。旁邊,有一家人正准備做飯,可是沒有麵粉了。他們拿來一些麥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搗。搗麥的人累得滿頭大汗,才搗碎了很少一點。因為麥粒是橢圓形的,用勁小了,砸不碎;勁大了,又把麥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當時,人們都是用的這種辦法。魯班決心改革它,為人們解決困難。 又一天,「魯班來到另一個地方幹活,恰巧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搗麥子。老太太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里研著麥粒。魯班走過去一看,石臼里的麥粒有不少已經磨成了粉。魯班從這里得到了啟發。

回到家裡,魯班叫他的妻子雲氏找來兩塊石料。他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一面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個圓盤,他還安上了木把。鄰居們都很奇怪,魯班做的是什麼呢?大家都圍過來看。只見魯班把兩個圓盤摞在一起,鑿槽的兩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還裝了個軸。他在圓盤中間放上麥粒,然後轉動上面的石盤,麥粒很快就磨成了麵粉。大家高興極了,魯班真是為人們立了一大功啊「 這就是兩千多年來,在我國農村曾經廣泛使用過的石磨。

魯班不僅是能為人民製造各種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機械發明家。

魯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諸侯爭霸,戰爭連年不休。那時,每個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牆。守城的將士們關上城門,站在城牆上守衛著。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過是弓箭、長矛之類,很難將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圍了多日,干著急攻不下來。

魯國國王命令魯班製造攻城的器械。魯班想來想去,想起了自己蓋房子時用過的短梯。踏著短梯,能登上房頂,造一個長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牆了嗎?如果在梯子上還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嗎?於是,魯班造出了」雲梯「。這種」雲梯「,能在乎地上架起來,夠上高高的城牆,上面還可以站人射箭。現代消防器材中的雲梯,就是從這個雲梯發展演變而來的。

㈢ 魯班的發明鏟子時是什麼時候

  1. 《古史考》來記載魯班源製做了鏟。但沒有具體些什麼時候。

  2. 魯班簡介:魯班,魯國人,今山東滕州人。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魯國人,又稱魯班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㈣ 什麼時候發明鏟子的

開始就有啊

㈤ 魯班發明鏟子的故事300字

魯班生於公元前五0七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魯班本人則是一個手藝高強的工藝巧匠,傑出的創造發明家。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和傳說很多。至今,在民間還廣泛地流傳著他發明創造的故事。

鋸和刨

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經過反復試驗,研究出來的。

就拿鋸的發明來說吧。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伐出三百根樑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於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十天,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果只砍了一百來棵大樹。

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動工時木料准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麼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復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抬頭望望,啟明星向他眨著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麼東西劃了一下,抬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身,他又看見一隻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裡豁然開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絲茅草葉和蝗蟲板開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干出了一道深溝。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純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樑柱。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㈥ 鐵鍬是誰發明的啊

樓主你好!

沒有史料記載,是商代新出現。
鐵鍬以前叫鍤。

請參考資料:
鍤為直插式挖土工具。鍤在古代寫作臿,《釋名》「臿,插也,插地起土也」。最早的鍤是木製的鍤,與耜差不多,或者說就是耜,在木製的鍤刃端加上金屬套刃,就成了鍤,它可以減少磨損和增強挖土能力。鍤是商代新出現的農具,發展於戰國,盛行於漢代,一直沿用到南北朝以後。商周時期的鍤多為凹字形的青銅鍤(圖二四),春秋時期的銅鍤形式較多樣,有平刃、弧刃或尖刃。戰國時期開始改用鐵鍤,主要有一字形和凹字形兩種。鍤是漢代的主要挖土工具,在興修水利取土時發揮很大作用,故有「舉臿為雲,決渠為雨」的民謠(《漢書·溝洫志》)。鍤的鐵套刃在漢代叫鐅,《說文解字》:「鐅,河內謂臿頭金也。」安裝鱉的木板叫「葉」。《釋名·釋用器》:「其板曰葉,像木葉也。」使用時雙手握柄,左腳踏葉之左肩,用力踩入土中,再向後扳動將土翻起。《淮南子·齊俗訓》:「修脛者使之跖臿。」高誘註:「長脛以蹋插。」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西漢墓出土一把完整的鍤,其木葉左肩比右肩突出而稍低,就是為了便於左腳踩踏而設計的(圖二五)。從四川等地漢墓出土的持鍤俑,也可見到鍤的完整形狀。鍤在南北朝時期繼續使用,但出土的實物遠少於漢代,《齊民要術》中沒有提到鍤,說明已不是主要農具。隋唐以後,鍤已很少出土,但是並沒有絕跡,至今在南方的一些偏僻農村仍在使用,如江西省奉新縣、湖南省桃源縣的農村中現在使用的一種鐵鍬,就還保存著古代鐵鍤的原始形狀。

知識產權主要指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鄰接權等)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對你有幫助,祝你天天快樂!

㈦ 鏟子是誰發明的

是黃帝發明的,一開始是采葯的

閱讀全文

與鏟子發明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