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匠陳虎怎樣用小發明解決大問題
「他特別有鑽勁兒,沒事就學習,關鍵他把勞模工作室盤活了,帶動了一大批人,他們的發明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提起漯河際華3515公司一分廠設備維修班班長陳虎,他的師傅李慧傑滿是欣慰,「我是看著他一路成長起來的,這小子,中!」
現代工匠就需要這股子鑽勁,不怕吃苦,勇於動手動腦,用小發明解決大問題。
Ⅱ 設計一種產品來解決生活中的不便利~幫幫忙
學校做食堂的,每天中午吃飯到會配盆子和湯匙,但有些學生會拿走學校的湯匙來給自己用,有什麼辦法可以區分學校的湯匙或者什麼方法令學生不拿走學校的湯匙?
我有一個想法:把學校的湯匙 中間加一個小孔來 區分
Ⅲ 哪些有用的小發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我國現有的自行車數量是全國第一的,可是自行車的使用率卻很低。而且我們人口多,交通比較擁擠。2015年由北京大學的一名高材生為此找到了創業的商機,也就是我們現在在一些一二線城市可以看到的小黃車。我們下載一個offoAPP,在裡面注冊充值就可以隨時隨地騎小黃車了。小黃車的出現,一下就提高了自行車的使用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減少了汽車尾氣污染。
現在我們好像又多了一個節日——「雙十一」,那一天會涌現一大批敗家娘們。由馬雲爸爸創辦的阿里巴巴和淘寶,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面。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上買東西,而且也省去了和賣家討價還價的環節,你可以隨便在裡面挑。淘寶的出現也給了很多人發家致富的機會,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的就業崗位。淘寶的出現也很符合我們現在的快生活的節奏。
Ⅳ 科技小發明論文
電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商品之一,照相機、錄音機、MP3、CD、DV、門鈴、遙控器等,都離不開電池。我國是民用干電池的生產和消費大國,年產量達150億只,消耗量達到了80億只,主要為鋅錳和鹼性鋅錳電池,平均每個中國人一年就要消費5隻電池。隨意丟棄電池,不僅嚴重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而且浪費了國家有限的資源。以每生產100億只電池計算,全年將要消耗15.6萬噸鋅、22.6萬噸二氧化錳、2080噸銅、2.7萬噸氯化鋅、7.9萬噸氯化銨、4.3萬噸碳棒;我國鋅礦資源逐漸枯竭,產能逐量下降,按目前開采進度,專家測算,只能開采19年了!也就是說,再過20年,我國將變成無鋅或貧鋅國家。節約型社會建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對廢電池進行資源化利用!
目前環境問題以及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包括廢電池在內的工業廢棄物的再生資源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再生資源利用行業已成為世界看好的陽光產業,也就成為各國關注的緊迫課題。
對於廢電池的回收利用,吉林省率先在全國擬出台條例禁止隨意丟棄廢電池。在今年7月25日召開的吉林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吉林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寇承甫先生建議,在《吉林省危險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草案)》中明確規定,禁止隨意丟棄廢電池。前不久,歐盟委員會也通過了一項關於制定廢電池回收、再利用的新指令,該指令要求在歐盟出售的所有的電池,必須予以回收和循環再利用。
「世界上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而沒有不能利用的廢棄物」。廢電池利用是個世界性的課題,但迄今還沒有一種得到普遍接受和運用的、經濟型的綜合利用工藝。現有的一些方法,比生產電池本身還要復雜,工本費也比生產電池還高,經營者無利益驅動,缺乏積極性。特別是有些工藝在解決了鋅、錳的回收率和出路時,對剩餘物質的處理研究不夠,經濟上不合算,技術上限制了其推廣應用,綜合利用無從談起。這樣,廢舊電池一般作為生活垃圾被丟棄,當電池殼體破裂後,汞、鋅、錳等金屬物就污染水源、土壤,亦通過食物鏈進入生態環境,造成區域性的嚴重生態環境污染。
建設節約型社會,就要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廢干電池也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是完全可以變廢為寶的。據測算:1噸廢干電池可回收131公斤鋼,160公斤鋅,375公斤二氧化錳。這些金屬的再生要比礦石中提取容易得多,同時又能消除對環境的污染。因此,對廢干電池進行資源化利用,是利國利民、一舉多得的好事。
Ⅳ 從小發明傳送門的那個電影模型飛機傳送走了
樓主你好
你找的電影是《神奇四俠2015》
絕對就是這部電影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
Ⅵ 科技小發明我最棒手抄報(資料或圖片)急!
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中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1)第一期繞月工程將在2007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2)第二期工程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3)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Ⅶ 21世紀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在火星登陸。兩輛火星車的最大成就是共同發現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同時,在環火星軌道上運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也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
這是人類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發現水。 在經歷9個多月的太空旅行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域,這是第一個在火星北極附近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按照計劃,「鳳凰」號著陸後展開了為期3個月的火星地面探測。
同年7月30日,「鳳凰」號的機械臂把一份土壤樣本遞送到熱量和釋出氣體分析儀中。在樣本加熱時,分析儀鑒別出其中有水蒸氣產生。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證據。
2009年11月,科學家們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數量可觀。2009年10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個直徑100英尺的坑,並在產生的碎片中測量到25加侖以水蒸氣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最實質的內容,就是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爭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主戰場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在序列圖完成之前,其他各圖都是序列圖的鋪墊。也就是說,只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志著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文件,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志。也就是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主宰世界的世紀,正如一個世紀前量子論的誕生被認為揭開了物理學主宰的20世紀一樣。
人類基因組蘊涵有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破譯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葯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科學家首次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DNA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性飛躍,它將影響從醫生如何治療疾病到人類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等各個方面。
3、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細胞重新編程「定製」細胞系方面的進展名列第一位。
《科學》雜志說,這些細胞系以及「定製」它們的有關方法,為科研人員理解甚至未來治癒一些醫學上的頑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謂細胞重新編程,是指通過植入新的基因,改變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發育狀態,就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進行分化,這樣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2008年,有兩個科研小組從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變身」為幹細胞。他們選取的疾病大多數是很難或者不可能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研究,這就使得獲取人類細胞系進行研究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科學》雜志認為,這些新的細胞系將成為科研人員理解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對醫學領域篩選潛在葯物可能也有幫助。如果科學家將來完全掌握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能夠更准確地控制這一技術,使其變得更加有效、安全,那麼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健康細胞來治病。
4、人類最早祖先確定
身高4英尺(約合1.21米)的「阿爾迪」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萬年前,直到1992年被發現。經過17年的探尋和研究,科學家將衣索比亞出土的100多塊碎片拼接起來,並成功復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學家公布了這一成果。令人吃驚的是,作為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爾迪」卻與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盡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卻能夠直立行走的事實,推翻了此前有關空曠草原地形對於人類兩足發展至關重要的理論。
5、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斯克蘭頓博士領導的一個多國科學家小組,藉助了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衛星的觀測數據以及另一項名叫「斯隆數字天宇測量」的觀測計劃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宇宙中僅有4%是普通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2006年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2007年,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首次為宇宙暗物質繪出的三維圖。
Ⅷ 與醫學有關的小發明
發明防PM2.5鼻內套
「2015年1月,梁劍興即將結束社區矯正,真正回歸社會。他說,出來後,想多為社會做點貢獻。現在鼻內套已注冊了商標,還研發了樣品,准備投放市場。」
Ⅸ 幫忙介紹一個簡單材料好找的科技小發明,最好有張相片,謝謝
看你什麼需求了,有參加比賽的,有上交完成任務的,具體可以去貝殼兒製作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