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福建最早養蜂發明人

福建最早養蜂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12-16 04:36:22

㈠ 龔一飛的養蜂學家

龔一飛(1926~ )養蜂學家,中國高等農業院校蜂學專業的奠基人,各級養蜂學(協)會的積極組織者。祖籍福州,1926年5月27日生於廈門集美鎮。教授。九三學社社員。1949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留校任助教兼農業推廣幹事。從1951年5月院系調整轉為福建農學院工作起至1995年10月退休,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1年~1989年任養蜂系(1988年改為蜂學系)系主任。曾任第7、8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福建省委第3、4屆副主委,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浙江農大動物科學學院客座教授,農業部教材指導委員會畜牧學科組成員、蜂學專業組組長,中國養蜂學會1~3屆副理事長,福建省養蜂學會1~3屆理事長等職。現任中國養蜂學會首席顧問,福建省養蜂學會名譽會長,福建農林大學蜂療研究所名譽所長,九三學社福建省委顧問。1985年評為福建省教育先進工作者。1988年評為福州市勞動模範。1996年評為福建省科協先進工作者。1990年被中國養蜂學會評上我國現代五名養蜂家之一,立傳人《中國農業網路全書?養蜂卷》。1992年起獲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成長背景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龔一飛的童年及少年時期,舊中國大多數百姓家庭生活困窘艱難。龔一飛雖然是生長在福州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龔易圖的「龔家花園」(西湖賓館的中心部分)內,但由於不是嫡系子孫,龔家花園的富庶與他們家幾乎無關。所幸的是,那宛若大觀園的豪宅里有數不清的花鳥蟲魚。這些自然界的生靈在龔一飛的童年裡成了他痴迷熱愛的生物學的免費啟蒙老師。
他的父親龔禮賢是生物學教師,家裡就存有不少動、植物標本。父親的言傳身教也促使他對生物學興趣的養成。可是真正讓他走上養蜂、研蜂這條「甜蜜之路」的原因卻是家庭的不幸。抗日戰爭時期,年僅42歲的父親因病去世。在圖書館做管理員的母親要獨自拉扯大大小小的5個孩子。1944年,身為老大的龔一飛考取了大學,對於這個日常生活都捉襟見肘的家庭來說,這是一件欣慰而又為難的事。中途他就從協和大學農學院園藝系輟學,當了一年小學教師以貼補家用。
協大校園坐落在鼓山麓閩江畔魁歧村,四周山川挺秀,林木茂盛,適於養蜂。20世紀40年代,龔一飛肄業期間,師從林青教授學習養蜂。既然身懷知識,就可以學以致用,而且養蜂投資小收益快,養蜂助學對他來說是一條可取之道。於是,他從親友處借來錢,馬上將想法付諸實施。10箱蜜蜂養在離校頗遠的果園里。每到周末,他便從魁歧乘船過江並奔走十餘里地前往照管蜂群。他依靠學識,付出艱辛,終於掌握了駕馭蜂群的技術,而蜂群也給他帶來了回報。10箱蜂一季下來收了500多kg蜜。按時價算,1kg蜂蜜可換6kg大米,500kg的蜜就是3000kg大米。這就解決了學費和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就這樣,龔一飛與蜜蜂結下了不解之緣。
教育事業
1949年夏他自該校畢業,留校工作,開養蜂課。1958年,受命籌建福建農學院養蜂場,任命為場長,同時將私有小型蜂場捐贈該場。1959年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60年,應邀擔任由農業部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養蜂師資培訓班教師,主講蜜蜂生物學課程。同年,福建農學院創辦2年制養蜂專業,出任養蜂教研組主任。他經常與師生一起擴種蜜源植物,建立校內蜂場,帶領師生深入山區教學。1961年,被福州市科學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1965年,主持舉辦了全國中蜂師資訓練班,為推廣中蜂科學飼養培育了骨幹力量。
1967年養蜂專業因文革停止招生,他組織教學蜂場的100多群意蜂到新疆吐魯番盆地采棉花蜜,創造了平均群產蜂蜜190kg的高產紀錄。1969年至1972年下放期間,在福建省浦城縣的福羅山區與當地農民栽果樹、誘捕野生中蜂,將圓桶舊法飼養的中蜂改為活框科學飼養,建成了集體定地蜂場,為探索閩浙贛邊境山區蜜源潛力和野生蜜蜂的生活規律積累了經驗。1978年,福建農學院養蜂專業恢復招生,他任專業主任。1980年,養蜂專業擴展為4年制本科。面向全國招生、分配。1981年,福建農學院成立了全國唯一的養蜂系,他任系主任。1984年該系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這個院系現已擴展為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下設蜂學、蜂產品加工與貿易以及蜂療3個專業,成為全國唯一培養高等院校蜂學本科多樣化人才的基地。自1960年至今,己為我國蜂業戰線的各個部門輸送了千餘名專科、本科及碩士畢業生,並培訓了數百名蜂業專項技術人才。其中,有的已成為海內外名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教學科研機構領導者……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龔老師數十年來歷經滄桑,貢獻畢生精力為蜂學教育事業而奮斗,今已桃李花開,碩果累累!
科學研究
龔一飛在20世紀40年代於協和大學農學院肄業期間,邊養蜂助學,邊師從趙修復教授選修《昆蟲學》和《昆蟲分類學》,並對達爾文學說深感興趣,立志探索蜜蜂世界奧秘,希望利用蜜蜂以厚生。畢業後,一直從事養蜂教學、科研以及生產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第一手資料。新中國成立後,他學習《實踐論》、《矛盾論》與《辯證唯物主義》,眼界頓開,堅信一切真知灼見皆源於實踐。他在蜂學方面的精湛造詣,正是他長期實踐的結果。
1952年以來,龔一飛在養蜂科研和教學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蜜蜂為農作物授粉、蜂蜜高產技術、蜜蜂病敵害防治技術,蜜蜂生物學、蜜蜂育種新技術等多課題的研究。先後在全國性及地方性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1982年,在他主持下,首次研究成功中華蜜蜂人工授精技術,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975年,他編著的《怎樣養蜂》一書,理論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先後印刷6次,發行67萬冊,對普及養蜂技術起了重要作用。他受農林部教育局委託主編的我國第一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養蜂學》,獲1977~1981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他受農業部、教育部委託主編的全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教材《養蜂》,前後印刷5次。他參加編寫、翻譯的著作還有《養蜂手冊》、《副業生產手冊》、《農業網路全書?養蜂卷》、《蜜蜂機具學》及世界養蜂名著《蜂箱與蜜蜂》等。
他在學術上有不少頗具影響的創見。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根據中蜂獨特的適應性,預言中蜂在華南、西南廣大山林地區具有西方蜂種不可取代的地位。歷時半世紀,這預言不斷為養蜂實踐所證實。他在70年代發表的《論中蜂》一文,多年來,不斷為多種專業期刊或論文集所選載。在蜜蜂授粉方面,他首先形象地提出:植物界中從風媒向蟲媒演變,正好比動物界中由體外授精向體內授精演變一樣,在傳種接代的方式上屬於突破性的飛躍。他的這種見解,為利用蜜蜂授粉增產充實了理論基礎。
自然分蜂是蜜蜂最突出的群體活動,它對培養強壯蜂群,穩定工蜂采蜜積極性至關重要。龔一飛在國內首次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闡述自然分蜂的內外因,達到了新水平。這在指導生產實踐上具有廣泛的意義。他根據自己在吐魯番盆地炎暑獲得養蜂穩產高產的實踐,否定了傳統認為華南養蜂越夏的難關是由於高溫所致的觀點,指出群體的蜜蜂對溫度具有驚人的調節能力,華南越夏的困難是蜜蜂敵害猖獗和局部地區蜜粉源枯竭所造成,完全可以人為地加以克服。流蜜期蜂群出現分蜂熱是養蜂生產上的致命傷。早在50年代,他就根據王台發育規律,試驗成功解決這個難題的有效方法-除王結合二次選擇毀台法。近十多年來,他指導助手和研究生致力於蜜蜂交配生物學、蜜蜂人工授精、蜜蜂精液貯藏、蜜蜂精液漂洗提取等研究,在蜜蜂育種基礎技術上做出了新的貢獻。
特別是1984年夏他和張其康同志首次考察西雙版納,目睹我國西南原始熱帶雨林中豐富多彩的蜂種資源,於是萌發了撰寫《蜜蜂分類與進化》一書的想法。90年代初,他們在福建省科委的資助下,連續5個夏天,跋涉南北山野,前後涉足長白山、完達山、大小興安嶺、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天山、阿爾泰山、伊犁草原、吐魯番盆地、祁連山、河西走廊、六盤山、河套、毛烏素沙漠、內蒙草原、五指山、十萬大山和衡山,實地察訪,採集標本,徵集圖片、資料,甚得各方惠助,收獲頗豐;更喜的是相關學科取得重大突破,專家志士成果迭出,逐漸使其抱負轉為現實。
《蜜蜂分類與進化》一書分蜜蜂分類、品種、進化與起源等4章。大體上闡明了蜜蜂屬的來龍去脈、親緣關系、地理分布,介紹各蜂種的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抗病敵害性能,並從不同地區飼養的角度評比它們的經濟價值。此書能為蜜蜂世界探索者、養蜂生產者、蜜蜂選育種工作者和蜜蜂檢疫人員提供很有價值的參考。

㈡ 人類是從什和時候開始養蜂的

蜜蜂是人類在採集野生蜜蜂的蜂蜜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產生和出現的。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用陶罐蜂窩飼養蜜蜂了,並在尼羅河上下游開始轉地放養,從而提高蜂蜜的收獲量。據記載,我國養蜂也有近3000年的歷史。公元25年前(戰國至西漢之末),《山海經·中次六經》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廬」,這是對蜂蜜和飼養蜜蜂的最早描述。我國古代養蜂技術在一些農書里也有大量記載。

早在西周時期(公元11世紀至前771年),我們祖先已開始從事「原洞養蜂」。所謂「原洞養蜂」就是在蜜蜂棲息樹洞的洞口刻以標記,表示此窩蜂已有主,以後,原洞蜂主對洞蜂加以看護,按季節開洞割脾取蜜。

秦至西漢時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5年),由於「原洞養蜂」有諸多不便,如蜂洞較為分散且遠離住處,不能及時采蜜和管理,於是出現了「移養法」。

「移養法」是將有野生蜂蜂巢的樹干砍下,運回家中,掛在庭院的屋檐下或房屋周圍任其繁殖、釀蜜。這一段有空洞的樹干就是最早的蜂窩。「移養法」養蜂顯然要比「原洞法」進步了一大截,它不但管理方便,收獲蜂蜜也方便。現在雲南的怒族、苗族、納西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仍有沿用此法養蜂。
東漢時期(25—220年)出現了我國第一位養蜂專家——姜歧。由於當時推行重農耕政策,養蜂業也隨之發展。到東漢後期,家庭養蜂已比較普遍,蜜蜂的人工飼養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
西晉時期(265—316年),張華《博物志》中記載有誘捕野生蜜蜂進行家養的方法,全文是:「遠方諸山出蜜、蠟處,以木為器,中開小孔,以蜜蠟塗器內外令遍。春月蜂將生育時,捕取三兩頭著器中,蜂飛去,尋將伴來,經日漸益,逐持器歸。」翻成現代白話文的意思是:邊遠山區產蜜、蠟的地方,用木料做成蜂桶,中間開小孔作巢門,將蜜、蠟塗滿內外;到了春天,蜜蜂繁殖分蜂季節時,捕捉兩三隻蜜蜂放入桶中;待蜂飛出去,不久就領著同伴飛來桶中,經過若干時日,蜜蜂逐漸增多。此時,便可將蜂桶搬回家進行家養。這里雖然對誘捕蜜蜂的方法介紹得過於簡單,也有欠妥之處,但文章首次提出用木桶收養野生蜜蜂的方法及過程,說明在我國西晉時期就已有人會收野蜂家養了。
唐、宋時期(618—1279年)農家養蜂已開始普及,養蜂技術也有了一定的進步,但關於養蜂文字方面的記載卻不多。
到了元朝時期(1279—1368年),家庭養蜂已比較普遍。資料顯示,元朝是中華蜜蜂人工飼養的興盛時期。在一些蜂種和蜜源資源豐富的地方出現了專飼養蜂者(相當現在的養蜂專業戶),養蜂技術日臻完善,創造了土窩蜂箱、磚砌蜂箱、荊條編制蜂箱及獨木蜂箱;建立蜂群四季管理原則;發明人工分蜂法。養蜂技術的提高必然促進生產力發展和蜂蜜產量的提高,養蜂經濟效益自然越來越好,從而促進家庭養蜂業的發展。
到明、清時期(1368—1911年),人們對蜜蜂這種能釀蜜的益蟲的各個方面都有了更科學、更深刻的了解,例如,人們已經知道蜜蜂的觸角就是嗅覺器官;知道了收野蜂家養的最佳季節是「芒種前」;觀察到處女王出巢交尾婚配現象;三型蜂(蜂王、工蜂、雄峰)的發育和變化特性和蜜蜂逃亡的預兆,並在次基礎上提出一些科學養蜂方法,如怎樣建蜂場,如何排列蜂群及分群、敵害防治、取蜜等系統經驗。對蜂箱和蜂具也有所改良。明、清是我國養蜂業發展較快的時期,據記載,這時期不但有養蜂專業戶,而且還有專業養蜂場。
從西周到清朝這漫長的數千年,盡管我們的祖先在對蜜蜂生活習性的認識、養蜂技術和養蜂工具諸方面都不斷地有進步,但基本上還是處於非常落後的原始養蜂階段,每年只能取一次蜜,取蜜只能採用「殺雞取蛋」的落後方式,生產效率低,蜂產品質量差。
20世紀初期,我國引進西方蜂種(義大利蜂)、活框蜂箱和活框養蜂技術。所謂「活框蜂箱」及人工製造的木箱(現在的蜂箱),箱蓋可以隨時打開,箱內擺放一定數量的木框子,限制蜜蜂在木框范圍內修造巢脾。這種活框蜂箱有諸多優越性:如檢查和處理蜂群可以連脾帶框子一起取出來;采蜜時可以將貯滿蜂蜜的巢脾取出來,放進搖蜜機把蜜分離出來,然後再把搖完蜜的脾子返回蜂群,這樣取蜜不致於誅殺蜜蜂,也不會破壞蜂巢;還有一個特別好處是便於搬動。過去,無論「原洞養蜂」或「樹段養蜂」,它們只能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活框新法養蜂,養蜂者可將蜜蜂連同蜂箱一同裝在車上,隨心所欲地搬往蜜源豐富的地方放養,這種流動式的放養蜜蜂,提高了蜂蜜收獲量。目前,活框養蜂技術在全國范圍內已廣泛推廣並基本取代了原始落後的「殺雞取蛋」養蜂法。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養蜂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養蜂業突飛猛進。蜂群從解放初期的50萬群發展到現在的650萬群左右,年產蜂蜜從8000噸到20萬噸,年產王漿從零到1000多噸,蜂群數量和蜂產品產量及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並榮幸地成為當今世界第一。

人工馴養,中國應該是秦漢時期。

㈢ 列寧和養蜂人發明了什麼

列寧和養蜂人並沒有發明了什麼,列寧和養蜂人講的是列寧想找養蜂人談天,就派人請養蜂人來談天,可是往常請養蜂人的人回了莫斯科,別人不知道他住在哪裡。列寧只好一邊走一邊觀察蜜蜂,通過他的判斷力與觀察力,終於找到了養蜂人。

㈣ 養蜂冬天開箱為什麼不能提脾看

因為冬天外部溫度低,巢箱內溫度高,提脾看會導致箱內溫度發生波動,影響蜜蜂生長。

蜂群越冬,有兩個溫度,即蜂團外表溫度和蜂團中心溫度,正常越冬蜂團外表溫度6一10,中心溫度14一25,總是拿蜂脾出來看,其兩個溫度都會隨著外界的氣流交換而波動。

所以冬季蜂群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老是把蜂脾拿出來的。

(4)福建最早養蜂發明人擴展閱讀:

冬季養蜂注意事項:

1、保溫處理

冬季氣溫較低,且晝夜溫差較大,低溫會直接將蜜蜂凍死,還會影響到蜂群的攝食和活動力,在低溫條件下,蜜蜂會通過大量的攝食來提高體溫以抵禦嚴寒,會造成飼料的大量消耗,所以冬季做好保溫措施極為重要。另外冬季蜂場要遠離蜜源,以免蜜蜂采蜜時直接凍死。

2、充足的飼料

冬季蜜源稀少,蜜蜂食物得不到補充,會消耗大量的儲備蜜源,這時就需要人工補飼,一般選擇優質而不結晶的飼料,加入一些防病的葯物,用來預防病害,可用蜂蜜搭配白糖熬製糖漿做飼料,飼料要保持干凈清潔,嚴防油類等混合。

㈤ 養蜂什麼時候最適宜

北方宜在4~5月份,此時正當蜂群繁殖期,挑選比較穩定,且外界環境好,飼養易成功。
補助飼養:即在蜜源缺乏時所進行的人工飼喂。其方法有:①補飼蜂蜜。可用蜂蜜加溫水二成稀釋(結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釋後的蜂蜜,可採用灌脾的方法或者倒人框式飼養器內飼喂蜜蜂。②補飼糖漿。糖漿是以白糖加水五成,經加熱充分溶解後涼至微溫,最好在糖漿中加入0.1%的檸檬酸,以利於消化和吸收,此時不宜用紅糖。
獎勵飼養: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產期所進行的人工飼喂。一般給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漿,早春時隔日1次,以後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時間從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人為止。每框蜂每次獎勵50~100克糖漿即可。
飼喂花粉:目的是補充蛋白質飼料。在越冬後期及早春,補給前一年秋季保存下來的花粉,也可用黃豆粉代替。飼喂方法如下:
(1)液喂。將花粉加糖漿10倍,煮沸,待涼後放人飼養器內飼喂。
(2)餅喂。將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漿,充分攪拌均勻,做成餅狀,外包塑料紙,兩端開口,置於框樑上供蜜蜂採食。此法遇寒流時,經常採用。
飼喂水分及鹽類:①水分。一般每一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飼養器內盛水或在紗蓋上放濕毛巾,供自行采水。②鹽類。在糖漿中加入l%的食鹽即可。

㈥ 最早養蜂的中國人是那位

我國養蜂也有近3000年的歷史。公元25年前(戰國至西漢之末),《山海經·中次六經》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廬」,這是對蜂蜜和飼養蜜蜂的最早描述。
我國第一位養蜂專家,一般認為是東漢時期的姜歧。

㈦ 怎麼養蜂

初養蜂者需要:1、蜂箱2、蜂具3、蜂種4、四季管理5、病害防治等環節,內容較多,篇幅有限,間單介紹一些。
一、蜂箱、巢框、巢礎、搖蜜機、起刮刀、面網、噴煙器、隔王板等用具。
蜂箱標准箱,目前我國普遍使用的蜂箱是10框標准箱,又稱郎氏蜂箱,它是由10個巢框,箱身、箱底、巢門板,副蓋、箱蓋以及隔板組成的。十框箱:可用不變形的紅白松、杉木、青楊等堅固耐用的木材。板的厚度不少於2公分。箱內圍長465毫米、寬380毫米、高245毫米,前後壁外側各有一個扣手,便於搬運。前後壁內側上部各開一條寬8毫米、深25毫米的槽,槽口處釘上一鐵片引條,引條上沿距箱體上沿17毫米。2、箱蓋a、蜂箱大蓋b(副蓋)紗蓋。3、箱底。
二、蜂 具
蜜蜂飼養管理用具有多處,除蜂箱外還有巢礎、分蜜機、面網、起刮刀、蜂帚、隔王板等都是必需的,根據蜂的規模選用,其他蜂具如生產蜂王漿、生產蜂花粉等的用具可根據需要購置。
1.巢礎
巢礎是安裝在巢框內供蜜蜂築造巢脾的基礎,它是人工製造的蜂蠟片,經巢礎機壓制而成,具有巢房底和巢房壁的板基。有供飼養歐洲蜜蜂使用的意蜂巢礎; 生產雄蜂蛹的雄蜂巢礎;飼養中蜂用的中蜂巢礎。使用巢礎築 造的巢脾整齊、平整、堅固,雄蜂房少。
2、面網
面網是管理蜂群時,保護操作者頭部和頸部免 遭蜂蜇的用具。
3、起刮刀
養蜂的專用工具。一端是彎刀,一端是平刀。 用它撬動、刮、鏟東西。如撬動副蓋、刮鏟蜂箱內和巢框上的污物。
4、噴煙器
是鎮服或驅趕蜜蜂的工具。由發煙筒和網箱兩部分組成。使用時,把紙、乾草或麻布等點燃,置入發煙筒 內,蓋上蓋嘴,鼓動風箱,使其噴出濃煙,但不要噴出火星。
5.蜂帚
主要用來掃除巢脾、箱體、養王框等蜂具上附著的蜜蜂,是長扇形的長毛刷。一般有兩排刷毛,刷毛長65 毫米,用不易吸水的白色馬鬃或馬尾毛製成。
6.蜂具凳
可放置管理用的蜂具和記錄本。檢查蜂群時當坐凳。
7.隔王板
隔王板是控制蜂王產卵和活動的柵板,把蜂群嚴格分隔為育蟲區和產蜜區,使幼蟲、蛹、花粉等不會與蜂蜜相混雜,工蜂可以自由通過。用14號鉛絲製成的鉛絲隔王板,牢固耐用,不易變形;兩鉛絲之間的空隙約4.4毫米,蜂王不能通過,但價格較貴,用直徑7.5毫米竹絲製作的竹絲隔王板,在我國南方取材方便,加工容易,成本低,但是牢固度較差,較易變形,隔王板分平面隔王板和框式隔王板。平面隔王板是把育蟲巢和貯蜜繼箱分隔開,便於取蜜和提高蜂蜜的質量。框式隔王板插在蜂箱內,可把蜂王控制在幾個脾上產卵。
8.飼喂用具補充飼喂蜜汁、糖漿或水的用具有多種,常用的有:
(1)巢門飼喂器,也稱瓶式飼喂器由一個廣口瓶和底座組成,瓶蓋用寸釘釘出若干個小孔,將裝滿蜜汁的瓶子倒放,插入底座,在大氣壓力下,蜜汁能被蜜蜂吸出,而不滴落。晚間將巢門飼喂的底座口從巢門插入巢內,適合進行獎勵飼喂,能避免引起盜蜂。對於未滿箱的弱群,可將它放在蜂箱內的隔板外面飼喂。河北農業大學養蜂場研製的塑料杯飼喂器攜帶方便,灌人糖漿後,蓋上底蓋,翻轉底蓋朝下平放,從巢門插入巢內。
(2)框式飼喂器
為大小與標准巢框相似的長扁形飼喂槽。有木製的和塑料的,也可用粗竹子製造。器內,有薄木片浮條,飼喂時供蜜蜂立足吸食,框式飼喂器適合進行補助飼喂。此外在巢框上樑鑿成長方形的淺槽,也可作為少量飼喂蜜汁用。
(3)巢頂飼喂器
是放置在蜂箱上面的大型飼喂器,大小類似淺繼箱的盤狀,適應緊急補充飼料和飼喂越冬飼料,一次可裝5~10升糖漿。
9.蜂王誘入器
常用的蜂王誘入器 有木套誘入器、安全誘入器和框式誘入器等數種。
(1)木套誘入器
木套誘入器是一個扁平的鐵紗籠,一端的木堵頭上開有小孔,裝有可抽拉鐵片,鐵紗籠的開口端插入一薄木板。
(2)安全誘入器,又稱扣脾誘入器是一個長方形的銀絲紗籠,四壁的下部有鐵片制的齒牙,可以壓入巢脾,下部有一可抽出的鐵片。
(3)全框誘入器
用木板或鐵板為框架,兩個大側面裝備鉛絲紗,其內部寬度約43毫米,高度245毫米,剛好可裝入一個巢脾,上面有抽拉板。
(4)蜂王籠
是用鉛絲紗製成的長方形小籠,體積約23橐米×33毫米×50毫米,其上面鐵壁有一圓孔,由此可放入王台或蜂王,圓孔上有滑動的鐵片蓋,下部裝有可開閉的木製飼料槽,槽內可裝入煉糖。可用來誘入王台或蜂王,也可以囚禁蜂王。近年來廣泛使用一種竹絲製作的蜂王籠,以四周鑽有小孔的塑料片,作上下兩端,用直徑2毫米的竹絲插入小孔,圍成長方形小籠,體積約20毫米×33毫米×50毫米,每根竹絲間距3毫米,其中有一根竹絲較長,是活動的,可以拉出,由此處放入蜂王。多用於晚秋或冬季,將蜂群的蜂王關入竹絲蜂王籠,使蜂王停產,便於防治蜂蟎。
三、蜂種
選擇蜜蜂了。現在飼養的主要蜂種是意蜂和黑蜂系的雜交蜂種。初養蜂的,早春最早的時候,一般買個四箱左右,三箱到四箱的蜂,這個蜂就可以搞飼養了。
(一)東方蜜蜂
東方蜜蜂有許多自然品種,如印度蜂、爪哇蜂、日本蜂以及中華蜜蜂等。
中華蜜蜂(中蜂)是我國的土著蜂。工蜂體長10~12毫米;腹節背板黑色,有明顯或不明顯的褐黃環。在高緯度、高山區中蜂的腹部色澤偏黑;處於低緯度、平原區的色澤偏黃。全身被灰色短絨毛。喙長4.5~5.6毫米。雄蜂體長11~14毫米,體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絨毛,蜂王體長l4~19毫米,體色有黑色和棕紅色兩種,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黃色絨毛。
工蜂嗅覺靈敏,發現蜜源快,善於利用零星蜜源,飛行敏捷,採集積極,不採樹膠,蠟質不含樹膠。抗蜂蟎力強,盜性強,分蜂性強,蜜源缺乏或病蟲害侵襲時易飛逃。抗巢蟲力弱,愛咬毀舊巢脾。易感染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病。蜂王產卵力弱,每日產卵量很少超過1000粒,但根據蜜粉源條件的變化,調整產卵量快。蜂群喪失蜂王易出現工蜂產卵。
中蜂因為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蜂種,對各地的氣候和蜜源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穩產和適於定地飼養,特別在南方山區,具有其他蜂種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西方蜜蜂
西方蜜蜂有歐洲類型、非洲類型和中東類型3種。我國飼養的西方蜜蜂都屬於歐洲類型,我們常稱它們為歐洲蜜蜂。
1、義大利蜂
意蜂為黃色品種。工蜂腹板幾丁質黃色,第二至第四節腹節背板前緣有黃色環帶。體長12~14毫米,絨毛淡黃色;喙長 6.2~6.9毫米。分蜂性弱,能維持強群;善於採集持續時間長的大蜜源。造脾快,產蠟多。性溫和,不怕光,提脾檢查時,蜜蜂安靜。抗巢蟲力強。意蜂易迷巢,愛作盜,抗蜂蟎力弱。蜂王產卵力強,工蜂分泌蜂王漿多,哺育力強,從春到秋能保持大面積子脾,維持強壯的群勢。
意蜂是我國飼養的主要蜜蜂品種。它的越冬性能不如東北黑蜂和其他歐洲黑蜂。意蜂除在華南亞熱帶地區越夏困難,在西藏地區沒有飼養外,在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2.卡尼鄂拉蜂
卡蜂的大小和體型與意蜂相似,腹板黑色,體表絨毛灰色,喙長6.4~6.8毫米。卡蜂善於採集春季和初夏的早期蜜源,也能利用零星蜜源。分蜂性較強,耐寒,定向力強,採集樹膠較少。性溫和,不怕光,提脾檢查時蜜蜂安靜。蜂王產卵力強,春季群勢發展快。主要采蜜期間蜂王產卵易受到進蜜的限制,使產卵圈壓縮。 3.喀爾巴阡蜂
它是卡尼鄂拉蜂的一個地方品種,形態和生物學特性與卡蜂相同。
3.東北黑蜂
黑龍江省飼養的東北黑蜂。是卡蜂和歐洲黑蜂的雜交種,並混有義大利蜂的血統。體型與卡蜂相似,腹節背板黑色,絨毛灰色,喙長平均6.4毫米。分蜂性較弱,耐寒,性溫和,不怕光。蜂王產卵力強,春季群勢發展快,善於採集流蜜量大的蜜源。
4.歐洲黑蜂
工蜂體長12~15毫米,腹部粗壯,背板黑色,有的在第二三腹節背板有黃棕色斑,絨毛深棕色,喙長平均6.4毫米。分蜂性較強。採集樹膠多,怕光,檢查時蜜蜂亂爬。蜂王產卵力較強,春季群勢發展平緩,善於採集夏秋季的主要蜜源。我國新疆伊犁一帶飼養的歐洲黑蜂也叫新疆黑蜂,大部分已經與義大利蜂混雜。
(三)我國選育的高產蜂種
1.浙農大1號意蜂品種
浙農大1號意蜂品種是浙江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福建農學院蜂學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等單位協作選育的蜂蜜、蜂王漿雙高產意蜂品種, 1995年獲得了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經專家鑒定,浙農大1號蜜蜂的蜂王漿產量顯著高於我國飼養的其他蜜蜂品種(品系);春季群勢增長率較大,採集、利用花粉較多;產蜜量與義大利蜂其他品系相當,而且在形態上和同功酶方面也產生了變化,是蜂王漿、蜂蜜雙高產品種。早春的1千克蜜蜂(4框蜂),在7~8個月的生產期,可生產蜂王漿4千克。
2.白山5號三交種蜜蜂
白山5號三交種蜜蜂,是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選育成功的優良雜交種蜜蜂,該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白山5號三交種蜜蜂的繁殖力比普通意蜂高18%,產蜜量增加 30%以上,王漿產量增加20%以上,越冬群勢削弱率降低10%,越冬飼料消耗減少25%,具有增殖快、群勢強、高產、低耗、越冬安全等優點。
3. 高產雜交種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選育的蜂蜜高產雜交種(國蜂213)和蜂王漿高產雜交種(國蜂414),其蜂蜜和蜂王漿產量分別比普通意蜂提高70%和60%。
4.平湖王漿高產意蜂品系
平湖王漿高產意蜂品系是浙江省平湖縣養蜂專業戶周良觀、王進經過20多年的定向選育,由義大利蜂選育成的蜂王漿高產品系。經專家鑒定,平湖意蜂比當地飼養的普通意蜂蜂王漿產量高30%~228%,平均增產87%。在蜜源情況不佳,甚至缺乏蜜粉源時期,依靠飼喂也能獲得王漿高產,適合定地長期生產蜂王漿,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5.工蕭山王漿高產意蜂品系
蕭山王漿高產意蜂品系是浙江省蕭山縣養蜂專業戶洪德興在天目山山區經過18年定向選育而成。蕭山意蜂具有很強的蜂王漿高產性能,只要有充足的粉源或者飼喂人工花粉,就能獲得蜂王漿高產穩產。該蜂種還具有分蜂性弱,易保持強群,采蜜力強等優點。
6.松丹1號和松丹2號 這兩個雙交種蜜蜂,是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培育的,蜂蜜產量分別提高73%和56%,蜂王漿產量分別增加14%和26%,越冬群勢削弱率分別降低12%和7.5%,飼料消耗分別減少33%和12%。

㈧ 蜂路的蜂路簡史

我國中蜂的飼養始於何時,在史料上尚未找到證據。但根據西北農學院周堯教授對甲骨文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斷,在殷商時代(約在公元前1324~1066年)已有養蜂活動,而公元30年前(戰國~西漢之末)《山海經·中次六經》中記述有「平逢之山,有神人焉,……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帷蜂蜜之廬」。這是我國最早的確指蜂蜜的文獻,亦是最早的養蜂記載。在活框蜂箱傳入我國之前,我國的養蜂者採用諸如木器、木桶、空心樹段、竹籠、草窩、箱式蜂箱、甚至鑿石作蜂窩飼養中蜂。
公元 3世紀,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有「遠方諸山出蜜蠟處,其處人家有養蜂者。其法以木為器,或十斛五斛,開小孔容蜂出入,以蜜蠟塗器內外令遍,安檐前或庭下,春月此蜂將作巢生育」的記載,其中「木器」即為當時的蜂窩,而「小孔」即為巢門。
公元 420~479 年,南朝鄭輯之的《永嘉地記》中有「七八月常有蜜蜂群過,有一蜂先飛,覓止泊處,人知輒納木桶中。以蜜塗桶。飛者聞蜜氣或停。不過三四來,便舉群悉至」的記載,其中「木桶」即是蜂窩,塗上蜂蜜後用於誘蜂養蜂。公元779~843年,唐朝賈島的《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第 302卷蜜部選中有鑿石養蜂休買蜜,坐山秤葯不爭星」的記載,其中「鑿石養蜂」說明了當時人們還採用石制蜂窩飼養蜜蜂。
公元1030~1100年,北宋蘇軾的《收蜜蜂》詩曰:「空中蜂隊如車輪,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減口未有處,野老能與蜂語言。前人傳蜜延客住,後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鬧如市,坌入竹屋新具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艾」是一種艾草,點燃後其煙能驅蜂;「布囊包裹」為用於裝收捕到的蜂群的袋子;「竹屋」為採用竹篾編成的蜂窩或竹竿製成的蜂窩;「小窗」為蜂窩的巢門。
公元1313年,元朝王楨的《農書》中描述了收捕分蜂群的情況:「以桿高懸,笠帽召之,三面撒水揚塵阻其出路蜂自避人笠中,收之,漸時歇定,將笠裝於布袋懸空處,至晚移停桶內」。「笠帽」為當時的收蜂籠;「桶」為當時的蜂窩。
公元1350~1365年,劉基的《郁離子·靈邱丈人》對一個專業蜂場有這樣的敘述:「園有廬,廬有守。刳木以為蜂之宮,其置也,疏密有行,新舊有次,坐有方,鋪有向,視其生息,調其喧寒,以恐其架構,如其生發,蕃而折之,寡則哀之,去其蛛蟊蚍蝣,稱其土蜂繩豹,夏無烈日,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潰,其分蜜也,分其贏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丈人於是足不出戶,而坐收其利。」「刳木以為蜂之宮」說明當時採用樹段挖空製成蜂窩養蜂。
這些養蜂情況不但在史料中可以得到考證,而且至今在我國一些偏僻山區還偶爾也可見到。如在福建省的將樂縣山區還常常會見到採用一種倒圓錐形木桶蜂窩飼養中蜂,在福建省閩侯縣的山區也可見到採用箱式蜂箱飼養中蜂的情景。
直到19世紀末,我國仍採用這種簡陋的土窩養蜂,毀巢取蜜。公元20世紀以後,1912年福建省閩侯縣的張品南從日本帶回 4群義大利蜜蜂,把活框蜂箱引入我國。從此我國中蜂蜂箱發生了重大變革,由採用土窩跨入採用活框蜂箱養蜂,許多養蜂者都直接採用朗氏蜂箱飼養中蜂。其後,許多養蜂者開始研製適合飼養中蜂的活框蜂箱,出現了一些地區性的中蜂蜂箱,推動了我國養蜂生產的發展。
1932年,河北省的王博亞試制了博亞式中蜂蜂箱,其箱體內圍尺寸為 462×270×336(長×寬×高)mm;巢框15個,巢框內圍尺寸為234×307(寬×高)mm;箱底板為活動底板。這種蜂箱流行於河北省南、北部平原,是高仄式中蜂蜂箱的前身。
1932~1934年間,廣東省的張進修研製了進修式中蜂蜂箱,其箱體略小於朗氏十框蜂箱,內圍尺寸為 498×336×244(長×寬×高)mm;巢框10個,巢框內圍尺寸為478×234(寬×高)mm;箱底板為活動底板。
1940年,安徽省的解景戎研製了景戎式中蜂蜂箱,其箱體結構與進修式中蜂蜂箱的相同,內圍尺寸為 400×357×232(長×寬×高)mm;巢框10個,巢框內圍尺寸為362×206(寬×高)mm。該蜂箱設計有繼箱。為了縮短上、下箱體中巢脾的間距,蜂箱上不採用上蜂路。景戎式中蜂蜂箱雖沒能推廣應用,但他採用繼箱飼養中蜂的思路符合現代養蜂要求,不容忽視。
其後,出現了從化式中蜂箱、高仄式中蜂箱、中籠式中蜂箱、中一式中蜂箱和沅陵式中蜂箱等,這些地區性的中蜂蜂箱至今還被採用。
本世紀70年代,出現了套框式的中蜂箱,在巢框的上部設計1個小套框,原巢框供蜜蜂產子繁殖,套框供蜜蜂貯蜜,取蜜時,採收套框中的蜂蜜。
80年代以後,中蜂箱的發展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幾種疊加式中蜂箱,為挖掘中蜂生產潛能,生產高質量的蜂蜜和蜂王漿等產品,實現中蜂生產機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中蜂箱是:
198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的楊冠煌等人研製出一種中華蜜蜂十框蜂箱,並於 1983年被中國標准局定為飼養中蜂的標准蜂箱。中華蜜蜂十框蜂箱可單箱雙群同箱飼養、淺繼箱采蜜。目前這種蜂箱正在推廣應用之中。
1991年,福建農業大學蜂學系研製出一種 FWF型中蜂蜂箱。這種中蜂箱底箱內圍尺寸為336×400×235(長×寬×高)mm,繼箱內圍尺寸為336×400×210(長×寬×高)mm;每個箱體可容巢框12個,巢框內圍尺寸為300×175(寬×高)mm。採用這種蜂箱中蜂可雙群同箱繼箱飼養、采蜜和產漿。
1992年,四川農業大學的龔鳧羌制出一種GN式中蜂箱,其底箱內圍尺寸為 330×400 ×182(長×寬×高)mm,繼箱內圍尺寸為 330×400×157(長×寬×高)mm;巢框10個,巢框內圍尺寸為290×132(寬×高)mm。採用這種蜂箱中蜂可繼箱飼養、采蜜和產漿。 地質學的證據表明,人類在地球上出現和開始獵取蜂巢以前,蜜蜂就已存在數百萬年了。原始時期,人類尚未開始飼養蜜蜂,野生的蜜蜂穴居於黑暗的枯心樹干或乾燥的岩洞、土窟內。在氣候溫和、敵害稀少的地區,有的蜜蜂甚至在灌木叢中或樹干下面露天築巢,繁衍生息。 中石器時期,由於原始人無法切斷和挖空樹段,因此開始時是利用天然的樹洞或岩穴來飼養蜜蜂。這種情況在非洲、亞洲的熱帶地區和中世紀的北歐都曾有過。新石器時期,人類已定居務農,在勞動工具還不能把營有蜂巢的空心樹干截取下來之前,最早家養蜜蜂的蜂窩是採用樹皮捲成筒形,兩端蓋住,但留有蜜蜂進出通路的樹皮蜂箱。至今,中非有的養蜂者仍採用這種樹皮蜂箱塗上蜂蜜或蜂蠟掛在樹上引誘野生蜂,當其中充滿蜂蜜時用煙火驅蜂收取蜜蠟。青銅器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有了金屬工具,出現截取營有野生蜂的空心樹干,變野生蜂為家養。其後,發展到鑿空橡木、白楊、軟木等樹的樹干內部,製成樹段蜂箱養蜂。樹段蜂箱的大小隨樹段而異,豎立放置時多以石板或木板作頂蓋,樹段的底部或中部有小孔作巢門;橫放時則以木板或竹席掩蓋兩端,巢門開設在樹段的中部或端部。目前,在東非、歐洲中北部、阿拉伯、阿富汗、西班牙、土耳其、英國中南部、前蘇聯以及中國的雲南等一些養蜂不發達地區仍有採用。
古代,在缺乏森林的地帶,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尤其在地中海與愛琴海沿岸一帶,採用泥土燒制土窩養蜂。如在希臘克利特(Crete)島發現的泥制蜂窩,系公元前3400年邁諾斯( Minos)文明時期的產物。它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最早的土窩,有3種:第一種泥制蜂窩呈圓錐台形,長670mm,前端直徑250mm,後端直徑220mm,兩端部用松木板蓋住並用泥土封固,巢門設置在距後端部100mm處。使用時,水平排放在避風的小山坡下、高500~700mm的石牆上。第二種泥制蜂窩呈直立式倒圓錐台形,上口直徑為350mm,下口直徑220mm,高 390 mm;蜂窩的上口沿外徑增大到400mm,以承架10根長約450mm、寬約35mm供作巢脾上樑的木條;蜂窩的下口有一個80×6mm的巢門。第三種泥制蜂窩在當地稱為「Varaski」,即古希臘養蜂者在直立式蜂窩內使用活動巢框的意思。這種蜂窩可容納10個巢脾;蜂窩的上部2/3直立,下部1/3 傾斜向外作為蜜蜂進入蜂窩的通道;蜂窩的上頂用樹葉編織或用泥土燒制而成的蓋板遮蔽,以抵擋風雨;蜂窩兩側距上口300mm處分別有一個扣手。使用時,成排置於東南向避風的山腳下。在埃及,發現在公元前2400年建造的太陽神廟內的石壁浮雕中和在公元前1450年第80朝代 Rekh-mi-re 墳墓的壁畫中,有描繪與上述相類似的巢門朝向室外、成疊堆在一起的蜂窩畫面。在希臘的阿堤卡瓦利(Attica Vari)地區,發現大量公元前450~400年的缸狀泥制蜂窩。這種蜂窩直徑320~400mm,高400~500mm,底平口闊,配有一個直徑與之相同,但高為65~90mm的套環(類似活框蜂箱的繼箱);蜂窩的蓋呈扁圓形,其上有數個小孔供蜜蜂進出和用於穿繩索、樹枝等,把蓋、套環和缸體聯成一體。使用時,成百個堆疊在一起,巢門向外。
三千年以前,古希臘人已開始採用柳條編制的蜂窩。這種蜂窩呈倒圓錐台形,上口直徑380mm,下口直徑300mm,高 580 mm,內外塗以泥漿和牛糞的混合物,底部鋪以泥土。窩內有 9片38mm寬的竹條或木條作上樑,供蜜蜂築造巢脾;蜂窩的頂部蓋一木板,並以稻草遮陰防雨。1590年義大利的 Rucellai G 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這種蜂窩。1600年這種柳編蜂窩已初具活框蜂箱的雛形。1679年英國的Wheeler在希臘的 Hymettus 山區和1790年法國的 Rocca D 在希臘的 Archipalago 都發現有這種柳編蜂窩。目前,在黎巴嫩、義大利、伊拉克、前南斯拉夫、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中海沿岸國家山區仍有採用。 數千年前,許多地區還採用竹編蜂窩。埃及人在數千年前就已採用內外塗以河泥與牛糞的混合物的竹編蜂窩。此外,高加索、土耳其和英國的赫勒福德郡地區也都有採用塗以河泥與牛糞的管狀竹編蜂窩。這種蜂窩通常水平置於地上使用。
繼柳條和竹編蜂窩之後,出現了採用麥秸和稻草編的草編蜂窩。這種蜂窩在德國、比利時、荷蘭和英國採用較多,法國和美國的部分地區也有採用。德國在公元世紀初就出現以草索編的圓頂式稻草蜂窩。18世紀末期,草編蜂窩在英國十分流行,編制的技巧高,形式多樣,出現了重壁的和類似當代疊加式蜂箱的疊加式草編蜂窩,有的甚至在草編蜂窩上面倒扣一個玻璃容器生產巢蜜。1865年德國的 Gravanhorst編制了一種帶有活動巢框、可以自由檢查蜂群和取蜜的籃式草編蜂窩。
此外,古代也有一些地區鑿石作窟以飼養蜜蜂。如在匈牙利,公元前 9~14世紀,有一群居住在匈牙利Szomolya 地區的巴爾干原始人,在一座小山上鑿了90個高600mm、寬300 mm、深250mm的石洞作為蜂窩飼養收捕來的野生蜂。1960年匈牙利政府已把這些石窟蜂窩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之列。
公元前 7世紀,出現了木板制的蜂箱。這從公元前 5世紀希臘的歷史學家Herodotus 的著作中,有一段關於公元前七世紀希臘南部科林斯(Corinth )的皇帝 Kypselos 幼小時因其親戚叛亂,母親把他藏在一個用香柏木製成的木板蜂箱中避難的記載可得到印證。早期的木板制箱稱為「箱式蜂箱」,通常由一個300~380mm見方、高460~600mm的木箱構成,其內無巢框,上頂無法開啟,蜜蜂的巢脾直接附著在箱內頂板上,有的在箱子的中部橫插 2~3根木條供蜜蜂附著巢脾。箱式蜂箱實質上只是樹段蜂窩的變相,蜂巢內部情況不能觀察。這種蜂箱在公元14世紀以前多以單層的型式出現,往後逐漸趨向疊加式、具有繼箱的箱式蜂箱。採用疊加式的箱式蜂箱養蜂取蜜時,用一條細線橫割過上下兩個箱體的接縫處,把它們之間相連的巢脾割斷,然後取出上層充滿蜂蜜的繼箱,在原位加上另一個空箱體,供蜜蜂繼續築巢貯蜜。公元1634年,Butles 在其著作中曾述及向上疊加4個繼箱的箱式蜂箱。
公元1649年,英國的 MeweW 製造了一種能夠疊加繼箱的八角形蜂箱, 箱體的側壁嵌裝有玻璃可供觀察。1655年,英國的 Wren C 也設計了一種與 Mewe W 設計相似的八角形蜂箱,箱體上下共有 3層,每層的頂板有一個圓孔相通;箱體的兩側壁也設計有玻璃窗。1675年,蘇格蘭的 Geddes 又對這種三層的八角形蜂箱作了改進,箱體每層高 305mm,邊長228 mm;各箱體頂板中央均有一個100mm見方、能啟閉的活門供蜜蜂上下相通, 箱體的側壁設計有玻璃窗供觀察;蜂箱的基部有六個小孔作巢門;各個箱體內都有一個立方形的框架,供蜜蜂築巢。Geddes 的八角形蜂箱包含了繼箱的觀念和巢框的初胚, 但由於箱體採用薄板製作,所以只能置於室內使用。1819年,英國的 Kerr R 又對八角形蜂箱進行了改良,他採用較厚的木板製造蜂箱,使之能置於室外使用,而且以橫木條取代框架,並在木條的腹面粘上小塊巢脾作始工條誘導蜜蜂造脾,橫木之間用玻璃條間隔蜂路;還配有能調節的巢門。這種蜂箱的巢脾長短不一,不能調動,使用不便。其後,八角形蜂箱通過增加巢框逐漸得到改良,大約在19世紀才被活框蜂箱所取代。
約在1690年,法國的養蜂者也開始研製向上疊加繼箱的四方形蜂箱。1750年Palteau 在其發表的著作中述及了在每個箱體的頂板上開設小洞供蜜蜂上下繼箱的蜂箱。1756年,英國的WhiteS設計了向兩側增加箱體, 擴大蜂巢供蜜蜂貯蜜的蜂箱。White S 的蜂箱含有現代橫卧式蜂箱的原理。1822~1832年,英國的 Nutt T 改良了White S 的蜂箱,並倡導使用。Nutt T 的蜂箱分為三個部分:中間為育蟲箱,兩側為貯蜜箱,當育蟲箱的蜜蜂擁擠時可以通過兩個箱體之間板壁上具有類似隔王板的小孔向兩個側箱發展。在育蟲箱的上面有一個玻璃容器,蜜蜂可以在其內造脾貯蜜,至流蜜期末把充滿蜂蜜的玻璃容器和貯蜜箱撤下取蜜。此外,在 3個箱體的下部分別設計有一個抽屜式的飼喂器。Nutt T 的這種蜂箱至1868年英國仍有部分養蜂者採用。自19世紀中葉美國的朗氏發明活框蜂箱以後,這種橫向擴大蜂巢的蜂箱有了較大的發展:19世紀末期,美國的養蜂者Poppleton O O 製造了縱長形的蜂箱,箱內可以容納30~50個巢脾,巢脾橫向排列,巢門設在蜂箱的前向。20世紀初,日本的養蜂者青柳浩次郎著書大力提倡採用橫向擴大蜂巢的橫卧式蜂箱,5~10個蜂群集體飼養在一個蜂箱內,群間用框式紗閘板隔開,每群14個巢脾,其中6個用於育蟲,8個用於貯蜜,育蟲區與貯蜜區用框式隔王板間隔。20世紀中葉,阿拉伯的養蜂者根據 Nutt T 蜂箱橫向擴大蜂巢的原理製造了三個箱體共用一個箱底板的蜂箱,每個箱體大小為 250×250×370mm(長×寬×高),並各有一個巢門,箱體間的位置可以互相調換。目前,匈牙利流行一種「 Boczonodi」橫卧式蜂箱,箱長1056mm,寬 520mm,高 560mm,箱內可以容納24個巢脾。此外,目前中國部分養蜂者採用一種十六框橫卧式蜂箱。
1789年,瑞士著名的盲人博物學家 Huber F 改進了義大利的 Maradi 1652 年發明的單框玻璃觀察箱,研製了一種頁式蜂箱。頁式蜂箱由12個305×254 ×32mm的矩形框架以鉸鏈連成一體,各個框架前向的下部均開設有一個小巢門。框架合攏時即成為一個蜂箱,攤開時則像翻開豎著的書一樣,可以觀察蜂群內部的情況。當蜂群強盛時可用一塊閘板插在框架之間,把蜜蜂分成兩群。頁式蜂箱在生產上沒有實用意義,但它對活框蜂箱的設計有一定的啟發。
1790年,法國的 Rocca D 研製了一種櫥式蜂箱。 櫥式蜂箱由兩層巢箱疊聯在一起構成,上下兩層以類似隔王板的柵片間隔,蜜蜂可以上下通行;各層的前向和側向都有可以開啟的箱門。蜂箱的巢門位於蜂箱的基部。蜂箱內採用寬40mm、厚14mm的活動框梁,框梁的兩端加寬以間隔蜂路,框梁的斷面呈倒三角形,其尖頂作蜜蜂築脾的准繩,採用這種框梁築造的巢脾不互相粘聯。Rocca 的這種框梁設計在當時是一項獨特而有意義的創舉,朗氏對其推崇甚力。
雖然活動框梁的巢脾和一定間隔的蜂路初步解決了一些問題,但由於巢脾的其它三個邊無框條,巢脾仍常常粘聯於箱體上,給檢查蜂群和採收蜂蜜造成困難。因此,在19世紀前半葉許多養蜂者仍繼續致力於活框蜂箱的研究。
1807年,俄國的 Prokopovitch P 首先研製了具有活動巢框的蜂箱。這種蜂箱形似櫥櫃,箱內分 3層,每層可容納10個類似現代蜂路巢蜜格的長方形匣框,從蜂箱的後向推入箱內各層的後向和側向均有可開啟的箱門,供處理蜂群。1830年 Prokopovitch P 採用這種蜂箱養蜂達三千餘群,這在當時稱得上是一位走在時代前頭的養蜂家。
1834年,英國的 Munn 設計了一種比較成功的活框蜂箱。該蜂箱的結構與現代活框蜂箱相近,箱蓋呈「人」字形,以鉸鏈與蜂箱前壁相聯,開箱時向前翻開。箱內前、後壁分別釘有用於懸掛巢框的木條。巢框上樑的兩端突出形成框耳。蜂箱底板的後半部向上傾斜便於蜜蜂上脾。巢框系懸掛在箱內,檢查蜂群時可從蜂箱上方任意提脾,因此這種蜂箱是朗氏活框蜂箱發明之前的比較理想的蜂箱。Munn 的蜂箱在1838年獲得法國專利。
繼 Munn 之後,德國的 Berlepsch B V 研製出一種下面兩層用於育蟲、 上面一層用於貯蜜的三層蜂箱,並在1853年又研製出上、下樑端部加寬作蜂路間隔裝置的蜂路巢框。此外,許多書藉上都記載波蘭的 Dzierzon J 曾在1845年發明活動巢框。事實上,他設計的活動巢框是在1855年以後的事,那時 Dzierzon J 設計的巢框與朗氏的活動巢框相差無幾, 但巢框的兩側條向下延伸成為腳架,以使巢框能站立於箱內。Dzierzon J 設計的蜂箱多種, 最後設計的是一種多層蜂箱。該蜂箱共 4層,每層飼養兩群蜜蜂,巢門互向開設,巢脾從側向推入箱內。
在19世紀中葉以前,雖出現多種有框蜂箱,但終因巢框和蜂路結構設計不當,都不能滿足生產要求。直至1851年,美國費城的傑出養蜂家朗氏發現了蜂路原理,並綜合了前人在蜂箱設計上的精華,發明了新法養蜂所不可缺少的活框蜂箱。朗氏的活框蜂箱從上頂開啟,巢脾懸掛在箱內,可以從蜂箱上方任意提取,並可隨意水平調動;箱內巢脾與巢脾之間、巢脾與箱體各部之間都具有適當的蜂路;貯蜜的繼箱可疊加在巢箱之上。
1852年夏季,朗氏把自己蜂場上的所有蜜蜂都過箱到新式的活框蜂箱內飼養。實踐證明,他的設計完全合乎生產要求。1853年朗氏發明的蜂箱獲得了專利。同年,朗氏在其著名的著作《蜂箱與蜜蜂》中詳盡介紹了活框蜂箱的製作技巧。其後,各國養蜂者競相仿效,朗氏的活框蜂箱逐漸推廣應用,並被公認為是飼養西方蜜蜂的標准蜂箱。
朗氏活框蜂箱的發明,宣告了數千年來養蜂毀巢取蜜生產方式的結束,新法養蜂的基礎因此奠定,養蜂業的發展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隨著活框蜂箱發明與應用,加上巢礎機和分蜜機等許多主要蜂機具的問世,以及它們之間的配合應用,養蜂生產的發展出現了巨大的飛躍。
繼朗氏活框蜂箱發明之後,各國的養蜂者根據朗氏蜂箱的蜂路原理,結合當地飼養的蜂種、蜜粉源與氣候條件、養蜂習慣等情況,設計出各種型式的活框蜂箱,如 十六框卧式蜂箱、Dadant 式蜂箱、十二框方形蜂箱和「Dadant-Blaze」蜂箱等,促進了各國養蜂生產的發展。

㈨ 上了中央電視台的養蜂人叫什麼名字

羅京、李瑞英、張宏民、邢質斌、李修平、王寧。

㈩ 為何我家的蜜蜂只分籠,卻不產蜜啊

因為你的蜂王是好產爆產的品種王,沒有技術就得不到蜜!

閱讀全文

與福建最早養蜂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