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化學教學如何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化學教學如何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發布時間:2021-12-16 04:15:48

㈠ 如何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目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及反思
中學化學實驗中大部分為演示實驗,約占實驗總數的90%以上。演示實驗又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種實驗教學的常用模式是實驗前教師明確講清有關的知識點,將實驗方案和步驟以及注意事項明確地教給學生,再進行演示實驗,然後再把實驗現象、結果與所講授的新知識作對應比較,最後由教師或學生做概括總結。觀察實驗和做實驗主要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鞏固,是為了進一步掌握已學的知識,書寫實驗報告時進行的概括、小結等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整理、歸納,以便構成相關知識的網路體系,使之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在這些過程中學生一般只是被動地接受、鞏固和檢驗知識,實驗起的僅是幫助學生鞏固和檢驗知識的目的。

條件差的一些學校,化學教師甚至採取講實驗背實驗的方法完成實驗教學,而考試成績卻不一定差。評價學校及化學教師的標准也主要是考試分數,所以化學實驗教學一直處於次要地位,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力也未得到鍛煉和培養。

二、樹立科學的實驗教學觀念

1、確立實驗教學的價值功能,拓寬實驗的教育功能

傳統的實驗教學忽視了實驗在情感領域和能力、方法領域的培養。實際上化學實驗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態度,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踐能力,訓練科學方法等方面具有課堂講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學實驗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2、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化學課程標准側重了學生用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及影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新課程著眼於學生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旨,對每一個階段學生的發展應達到的目標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學生的體驗、體會、感受、經歷。也就是說,實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成為實驗的「主人」,而不是教師指揮下的「機器人」。

3、重視實驗的探究過程

探究性實驗教學方式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這種實驗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與之對應的學習是始於問題,推進於問題,歸結於問題,學生通過搜集、查閱大量的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設計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試驗......最後經過自己的努力將問題解決。可見,探究式實驗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自主地觀察實驗現象,從中發現問題並設計實驗方案來解決它,激勵他們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或發現新的規律等,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此在實驗教學中,學生的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的轉變,對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三、加大實驗教學改革的力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三是中學生學習化學的起步階段,化學實驗能力是隨著學習化學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及要求也應有階段性。初三學生只學習了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少數典型的、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缺乏系統性。因此對於初三年級的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除了要樹立上述的實驗教學觀念外,重點應放在基本實驗操作的訓練上,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科學的實驗習慣。

1、增強實驗的探究性

在化學教學中盡管有較多的驗證性實驗,也應把這個過程當作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要注重引導學生有意地去設計探究性實驗,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通過對實驗的設計和探究,一方面能從探究過程中透過各種實驗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能力。

2、設計聯系實際的實驗

為了使學生用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身邊的現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增加一些貼近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實驗。例如:初三化學教材中沒有「二氧化碳溶於水」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舉例說明二氧化碳溶於水的現象,許多學生舉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事實,教師也可以將一瓶汽水打開,學生通過透明的瓶體可以發現有大量的氣體(二氧化碳)逸出,但怎樣演示「二氧化碳溶於水」實驗呢?教師可以設計用一次性注射器來進行,該實驗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後再從集氣瓶中抽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過活塞的運動來直觀地進行二氧化碳溶於水的實驗。當壓強增大時,二氧化碳溶在水裡的溶解量增加;當壓強減小時,二氧化碳溶在水裡的溶解量減少。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做這樣的實驗。

3、實施綠色化學實驗教學

綠色化學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化學,其核心內涵是在反應過程和化工生產中,盡量減少或徹底消除使用和產生有害物質。

化學實驗對環境也會造成污染。預防化學污染,最關鍵的問題是從小培養具有綠色化學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人。

中學化學實驗要提倡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和清潔化。化學實驗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廢水、廢渣和廢氣,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在進行實驗教學時一定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例如在進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尾氣通入石灰水生成沉澱,一氧化碳有毒可以點燃處理掉。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不能隨意把廢氣排入大氣及把廢液排入下水道中,應該用相應液體吸收有毒或有害氣體。實驗後用酸中和鹼或用鹼中和酸。

化學教師應將綠色化學的思想深入到實驗教學中,使它成為化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努力使學生養成綠色環保的思維習慣。

4、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輔助實驗教學

多媒體技術能為化學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信息,收集、選擇、處理的能力及人際交往的能力。

傳統的實驗教學遇到一些要求高、難、設備貴重的實驗往往難以開出,多媒體正好可彌補這一缺陷,例如:(1)物質條件受限制的化學實驗;(2)爆炸、毒性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險實驗;(3)易出錯誤的實驗,多媒體模擬一些錯誤的實驗,可使學生親眼感受錯誤操作的危險性,從而避免錯誤的發生;(4)微觀物質結構及其運動的實驗,有時通過語言描述比較困難,結構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藉助多媒體三維圖功能則可以有利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理解,有利於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

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必須把握一定的尺度,因為化學畢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為化學畢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樹立培養科學態度的過程,而多媒體無法代替否則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總之,化學實驗中無不滲透著新的知識和新的力量,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不是某一節課、某一天的問題,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作為教師,要具有強烈的精神和較強的創造能力,不怕麻煩、不畏艱苦、樂於奉獻、勇於開拓,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因為我們相信學生的創造能力和不可低估的創新實踐能力不可被埋沒。而要做到這一切,化學實驗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方式.因為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大熔爐。

㈡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的萌芽。一方面,教學中教師自己要善於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因為良好的問題情景,容易使人產生敏銳的思索;另一方面,教師要善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思索,敢於質疑、敢於提出問題,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故平時教學中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很重要,比如,學習《乙烯》這一節時,先由老師演示製取乙烯的實驗讓學生觀察,並布置大家一個任務:邊觀察邊提出問題,不論提出的問題對與錯,提得越多越好。於是,學生都躍躍欲試,通過觀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問題:(1)為什麼原料中濃硫酸與乙醇的體積比為3:1,濃硫酸在反應中起什麼作用?(2)為什麼要往混合液中加入碎玻璃片?(3)為什麼溫度要迅速上升到170。C?(4)為什麼反應一會兒混合液會變棕色最後變黑色?(5)為什麼反應到最後會聞到一股刺激氣味的氣體產生?(6)反應過程中將產生哪些氣體?怎樣證明?等等。甚至講乙烯的加成反應時,往Br2水通入乙烯褪色,學生也自覺提出疑問:「乙烯中混有的SO2也能使Br2水褪色,是否應先除雜?」。
其次,課堂教學中留下一些問題「懸念」,供學生去探討,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習《元素周期表》這一節,當接近下課了,我布置學生一個課外任務:大家課後觀察元素周期表,將所觀察到的發現都記下來。第二節課,當大家把自己的發現拿出來討論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真是眾說紛芸,其中有位同學的猜想還挺有新意:「隨著周期數增加,非金屬元素越來越少,第2周期6種,第3周5種,第4周4種……第7周期應是1種,由此可推知第8周期非金屬元素0種。」他於是大膽預言「元素到了第8周期應該會終結!」他的猜想作為老師的我無法作出判定,但我十分贊賞該同學細致的觀察力和想像力。這種創設問題情景式的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知識的開拓遷移,擴大學生的創新范圍。
知識是思維的載體,是思想的源泉。教師在教學上要注重課本知識的遷移、開發,要善於對課本知識進行挖掘、整理、拓展、遷移,或推陳出新,成為鍛煉學生創新思維的工具。如:教材中的化學原理、演示實驗、科學史事、習題等都可經轉化成為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很好材料。比如:學習《苯》這一節,(1)可先結合科學史事「凱庫勒如何提出苯的分子結構的」,啟發探索科學家凱庫勒創造性地提出了苯的環狀結構的歷程;(2)課本講了二甲苯的結構有三種:於是就可設計以下習題(a)C8H10有_______種同分異構體。答:有4種,以上3種再加乙苯。(b)二氯苯有_______種同分異構體,四氯苯又有__________種同分異構體。(c)無機苯B3N3H6的二氯代物有_________種同分異構體。又如:學習《甲烷》結構時,由於甲烷CH4是空間四面體的,故二氯甲烷CH2Cl2沒有同分異構體,。而Pt(NH2)2Cl2有同分異構體,說明了Pt(NH2)2Cl2是平面結構的,而非空間四面體的。
其次,還可引導、組織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以構建知識網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如:每學完一章,要求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讓他們學會「織網」。只要每一個同學腦海里有了結實的「網」,捕起「魚」來不是胸有成竹!故通過對課本知識的拓展、遷移,或歸納、總結構建知識網路,既掌握了課本基礎知識,又可推陳出新,拓展了知識范圍,擴大了視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展開豐富的課堂討論,發揮集體創新智慧。
俗話說:「事不議不曉,理不辯不明」。教學上要發揚課堂民主,最有效的途徑是積極倡導課堂教學由教師主講型課向師生活動型轉化,課堂多開展一些討論,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發揮集體的智慧,群策群力解答問題,同時結合老師的小結,就可得到比較全面正確的知識,獲得集體的創造智慧。比如:《化學平衡移動》有一個習題「牙齒受腐蝕原因是Ca5(PO4)3OH== 5Ca2++3 PO43- +OH-,讓大家討論:「結合平衡原理,談談怎樣保護好牙齒?」。經過大家激烈討論後總結得出:(1)適當補鈣,吃鈣片或用經常用含Ca2+ 或PO43-的溶液漱口;(2)少吃酸性強的食品;少吃糖,因糖易氧化產生酸;(3)適當吃含磷食品;(4)用含氟牙膏刷牙……。經過討論,集中大家智慧,得到了較全面的知識。
此外,在激烈的師生、生生討論中,不但可以得到預想的知識,還往往可捕捉到很有創造性的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比如:在一容積不變的容器先充入1molPCl5,在一定溫度下達到平衡,然後在相同條件下,再充入1molPCl5,則平衡將向________方向移動。我大家先討論後分成兩種意見:
(1)向正方向移動,理由是增大了反應物濃度。
(2)向逆方向移動,理由是容器內壓強增大,平衡向體積減少方向移動。
雙方各抒已見,爭論得不可開交。其中有位學生提出了一個很有創建性觀點:「反應開始時,平衡確實反應向正方向移動,因為反應物濃度增大,但同時由於容器內氣壓增大,反應又向逆方向移動。但開始沒有達到平衡前,無法談平衡移動方向。故達到平衡時,平衡總體向逆方向移動」。大家聽完後一下子明白了,都鼓以熱烈的掌聲。之後,我從等效平衡方面總結證明:該同學論斷是正確的!通過課堂開展豐富的討論,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師生集體的智慧,就可獲得除原知識以外的知識——創造性新知識,極大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四、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品質。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理論來之於實踐,而實踐豐富和發展理論。教學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踐,有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這為培養學生創新品質打下實踐基礎。首先, 教師本身要重視實驗教學, 以身作則認真做好實驗,遇到問題通過實驗探索答案,將實驗作為探索自然奧秘的工具, 注重發揮實驗的作用。比如:怎樣證明工業廢水中含Fe3+?含苯酚?怎樣證明汽油中含不和鍵?Ca2+與HCO3-能否大量共存?怎樣知道蛋殼主要成本分是CaCO3?等問題通過實驗就一目瞭然,比苦口婆心的講解省事多了,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將問題實驗化,有助於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習慣,為培養學生創新品質打下實踐基礎。,
其次,教學中注重科學社會化STSV問題,如:為什麼Fe粉可保鮮劑?為什麼Fe3+可作止血劑,但不可作補鐵劑?為什麼滅菌塑料里含有少量AgBr? 為什麼利用葡萄糖的銀鏡反應可檢驗出糖尿病?。
再次,教學中注重實踐「過程」研究也很有必要,通過科學背景材料,重新探索科學家們發現規律的過程,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如:學習《乙醇》中關於乙醇的結構問題,不妨先模擬科學家們的思路:(1) 乙醇的分子式為C2H6O可能的結構式為CH3CH2OH或CH3OCH3;(2) 實驗證明:1摩乙醇與足量的鈉反應最多可產生0.5摩的氫氣,這充分說明乙醇分子6個氫原子中只有1個氫原子(它可被置換)不同其5個氫原子。於是,(3)得出乙醇的結構為CH3CH2OH合理,理由是OH中的氫原子化學性質很活躍。通過以上過程的探究,我們可推廣應用得出H3BO3是一元酸而非三元酸,H3PO3是二元酸而非三元酸。注重了理論聯系實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
五、誘導多元思維,指明創新方向。
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多元思維的培養,就必須不滿足於單一、常規的答案,不拘泥於現存的思路,大膽猜想,勇於探索,敢於打破常規,另闢蹊徑。首先,設置一些無標准答案主觀題,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比如:布置一些象:「製取MgCl2可採用哪些不同類的方法?」,「要使NH4Cl溶液的PH值發生變化有那些不同方法?」,「判定甲酸是弱酸的方法有哪些?」等這樣些無標准答案的習題。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還須重視習題的一題多解。比如:「將m摩C2H2和n摩H2在密閉容器中反應,當達到平衡時生成P摩C2H4。將平衡混合氣完全燃燒生成CO2和H2O,消耗_____摩O2。」(1)一般解法是m摩C2H2消耗2.5m摩O2和n摩H2消耗0.5n摩O2,故消耗 (2.5m +0.5n )摩 O2;(2)其實,還有一種解法是根據守恆法將m摩C2H2和n摩H2拆分成2m摩碳摩原子和(2m+2n)摩氫摩原子,故消耗(2.5m +0.5n )摩O2。平時重視習題的一題多解,訓練了學生的多元思維,「條條大路通羅馬」,解起題來游刃有餘。
再次,誘導學生多元思維,目的是實現方案最優化,為創新指明方向。比如:比較下列四種烴CH4 C2H4C2H2 C3H8的碳的質量分數大小。方法有三種:(1)直接求出碳的質量分數C%來比較;(2)以烴CxHy中C:H元素質量比來比較;(3)以烴CxHy中C:H原子個數比x/y來比較。很明顯(3)方案簡單扼要最佳,於是根據烴CxHy中原子個數比x/y,得出碳的質量分數C2H2> C2H4 >C3H8> CH4。根據(3) 最佳方案就可對不同的烴CxHy碳的質量分數C%來進行比較得出:芳烴>炔烴>烯烴>烷烴。通過誘導學生多元思維,訓練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擴大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有利於他們的思維通向更廣闊的天地,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化學創新教育中要善於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敢於打破常規,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所說的:「不打破前人的經驗與思路,科學就沒有進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思維界線,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㈢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設民主環境,營造愉悅氛圍
課堂上,當學習成為學生一種需要,教學法的實效性通成了現實,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民主,各諧,自由環境是創新素質,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只有在這種氛圍中,才會有人格的自由與代舒展,才會有思維的活躍與激盪,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生動活潑地學習氛圍,愛護和培養學生好奇心、求知慾、保護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誠心誠意把學習分成學習主人,形成相互尊重和信任良好氛圍,如導入新課時,教師以飽含情趣,引人入勝導語將學生帶入妙趣橫生的意境,幫助學生解除心理負擔,營造一種以情奪心,為之一振的教學氛圍,從而激勵學生「我要學」的濃烈學習情趣,進而使學生迸發出創新潛能。如在《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課教學中,可以先用幻燈展示一幅畫面,晴朗天空下11名纖夫在沙灘上艱難地牽引著行使在伏爾加河上一艘人貨船,在學生好奇地觀賞畫面時,錄音機里傳出凝重而濃厚地船工號子,此時,學生的情緒已穩定下來,於是教師用語言啟發道:在罪惡的沙俄統治時期勞動人民忍受統治者殘酷壓迫,畫面中的纖夫就是其中受害者,那麼,這此纖夫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中的哪些階層的受苦受難的人呢?畫家為什麼要描繪這樣一種悲壯的場面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這樣一番處理學生在無意中便進入學習狀態,心境從容,沒有學習壓力,這對於整堂課的學習活動無疑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兒童天生好奇好問,由於受生活空間限制,大自然的接觸機會少,提出問題可能幼稚可笑,此時老師的態度決定了這點點火花,是燃成創新的熱情,還是一點點熄滅?在這里,需要教師創設一個自由,和諧的環境,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智慧潛能和創新能力,允許學生充分表現相互交流,敢於質疑,敢於爭論,鼓勵個性和獨特、寬容探索中的錯誤和越軌,使學生自由思考,大膽嘗試,如在教學《養花》一課時中,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幾種常見鮮花,經過學生片刻爭議,談出養殖每種花的經驗。一時間激發起學生對花草種植的興趣,在學生渴望養花學問的氣氛中,教師因勢力倒,老舍先生到底喜歡植什麼樣的花呢?這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內容,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㈣ 如何在初中化學中推陳出新培養創新意識和思維

為了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性思維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善於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創造性學習。
創新,不是墨守陳規,而是推陳出新。而創造性思維就是指人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通過創造思維,產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因此說,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育觀念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強調學生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有意識的行動,而創新思維在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那麼,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營造寬松氛圍,培養創新思維
老師在教學中如何給學生營造愉悅的氛圍,創設多種情境,這是我們經常討論的問題。教師創設的情境越新穎,學生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思維就越敏銳,探索的願望就越強烈。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也就是創造一個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培養創新思維,掌握創新方法和策略的推動力。而化學的學科教學又有其自身的優勢。化學實驗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揭示物質世界的無窮奧秘,幫助學生擴大視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盡可能以精彩的實驗引人入勝,抓住學生的心弦,促進學生的情趣高漲,以積極的態度,振奮的精神投入學習。
例如:在初中序言課上,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一杯蒸餾水、一杯自來水,讓學生觀察能否分辨出上述兩杯水。給學生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以揭開了化學神秘的面紗。然後,分別給兩只燒杯中倒入少量的肥皂水,振盪,讓學生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一隻燒杯中產生大量泡沫,另一隻燒杯中有少量浮渣。在同學們驚訝的同時做完課本中幾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鎂帶燃燒前後,色、態的改變,燃燒的過程發出耀眼的白光,銅綠受熱由綠色變成黑色,試管壁出現了晶瑩的液滴,產生的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成牛奶一樣乳白色等實驗現象,這些實驗現象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想法,為創造新活動營造了積極的氛圍。
在講《分子和原子》這節內容時,演示酒精與水混合總體積縮小的實驗,並分析證明分子之間有空隙的時候,就有學生提出是不是所有兩種液體混合總體積都縮小呢?有沒有增大的呢? 這個問題的提出,我就感覺到這位學生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並孕育著可貴的創新精神,於是,我高度的贊揚了這個學生敢於懷疑,敢於探索的精神,號召其他學生向他學習。雖然他提出這個問題不利於分子有空隙的解釋,但不能制止學生提出看起來不相關的問題,因為這樣就遏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要努力營造寬松的環境,保護活躍

㈤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一、創造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創造力呢?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力的思維活動,產生新認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語文教學中的作文訓練就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的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精力的高度集中。說到創造力,我們很容易把它與智力活動聯系起來,但是創造力絕不僅僅是智力活動,它不僅表現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而且是一種追求創新的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種善於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並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不過創造力較強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備卓越的創造力。
二、 多方位的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創新的先導,是成功的起點。為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用興趣來吸引學生自己去探索創造,從而使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寓言、詩歌、民謠、音樂、漫畫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融入教學之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和萌動的創新意識。
如何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多了解學生的興趣,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著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覺自願去學,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習的主人是學生,不要用標准答案來規范學生的思維,而應該從多角度多方面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對學生所提出的一些很新很怪的想法,不要用對錯來分析,而應該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提出多種不同的見解,特別是語文教學中,很多主觀問題就應該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分析,從而得出多種答案,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三、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創新是人的本質特徵,創新能力並不是少數傑出人的專利,而是每個正常人都具有的潛在品格,縱觀目前的課堂教學,相當一部分教師喜歡代替學生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看到或者不相信學生的創新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善於寓教於動,寓教於樂,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要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疑問和觀點。其次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從事一些具體創造性的活動,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再次,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抽象邏輯思維和具體的形象思維的培養。最後,鼓勵首創性允許學生在自由探索和實踐中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或看法。從而使學生沖破「標准答案」的樊籬,能夠用心讀書,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發現。
四、 憑借語文教學中的創造性的因素,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創造力的核心就是創造性思維,其中發散性思維,形象性思維和直覺思維更是創造性思維中最高有創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學生掌握創造性思維的策略,以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a) 教學中運用發散性思維方式提問
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促進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最直接的手段,因為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教師他問的種類不同,對學生的思維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同的,那麼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提問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我認為運用發散性提問方式,要求學生盡可能產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運用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呢?」,「還有什麼新的見解?」「如果……,那麼會怎麼樣呢?」等,重在啟發學生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維操作,對思維進行求異,引導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九年級上冊第13課《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文章的一開始就是列出一組四個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讓學生從其中找出一個性質與其他三個不同的圖形。對於上面的問題,你是怎麼回答的呢?要是你選擇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對了。因為圖形b是唯一一個僅由直線構成的圖形。這時老師就應該啟發學生:「我們看看是否還可以選擇其他的答案?」經老師這么一問,學生就會再次去認真觀察圖形,分析它們的特徵,並進一步進行思考,從而得出選擇c也可以。因為非對稱圖形只有c一個,所以會被認為和其他圖形不同。確實如此,這也是正確答案。答a也可以。因為a是唯一沒有角的圖形。那麼,d又怎麼樣呢?這是唯一一個由直線與曲線構成的圖形,因此d也是正確的。總而言之,也就是說,由於我們看圖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是多樣的。教師只有在自己的教學中充分運用好上課提問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㈥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江總書記於1999年6月15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創新就是對現存的事和物進行改造,使之變成新的事和物,使其功能及性質達到更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現談幾點膚淺的見解。
一、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意識及觀念。表現為對知識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陳守舊,有銳意改革的意識;自我價值的取向即自我認識;靈活有序的思維;及個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這些因素構成了人們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過學校的各種活動,植根於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牢固的意識及觀念,達到鄧穎超同志所說的:「人小志氣高,立志去創造。今天准備好,明天立功勞。」

1、教育學生確立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創造的基礎思想

知識是創造的基礎,基礎知識越扎實,知識面越寬,創造能力就越強。印度宰相西薩·班·達爾發明了國際象棋,國王要獎賞他,問他要什麼,他說第一格放1粒麥子,第二格放2粒,以後每格都是前一格2倍,共64格放滿就可以了。國王以為一個宰相竟只想實現如此渺小的願望,十分生氣地下令獎他。結果一計算:1+2+22+23+34+……+261+262+363+=18,446,744,073,719,511,615粒麥子,等於全世界生產兩千年麥子的總和。這下嚇壞了國王。有一教師知道了,獻計給國王說:「打開倉庫讓他一粒一粒去數取吧!」為什麼?這位教師說:「取1粒麥子要1秒鍾,那麼宰相取齊賞給他的麥子要5800億年。難道你5800億年生產不了這么多麥子?他也沒有這樣的長壽吧!」國王聽後大喜。宰相知道了,也認為國王是個聖明君子,於是不要國王賞賜了。

大家熟知的三國故事孔明借箭,三天內做十萬支箭,還立生死狀,孔明靠什麼力量來完成這十萬支箭?是靠人力嗎?不是,是靠知識,靠他對天文氣象的知識!靠他軍事上的知識。

如何教育學生使自己知識豐富呢?首先要積累知識,要發揮大腦記憶功能及青少年記憶力強的特點,盡量多讀多積累知識;其次要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社會不斷發展,科技在進步,知識不斷更新,要跟上時代步伐就應不斷學習,永遠當學生;再次要培養自己的興趣,在接受人類基本文化遺產之後應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充分發揮。歷史上有不少的科學家由於種種原因,在校學習期間並不是科科都學得很好,但他有興趣的這一科卻學得特別好,後來就在這方面有成就。

在教育活動中還應創造讓學生運用知識的機會,體會到知識的作用。有一所小學的學生要去一個山坡植樹,老師先讓學生量出長寬,規定每隔5米種一棵,讓學生計算要種多少棵,還讓學生去分樹穴位,最後才去挖穴植樹。有的學生計對了,也有的計錯了,讓他們到實地去驗證,這體現了知識的作用。

2、鼓勵學生站在名人的肩膀上

人對待自己的工作,不管做了多久,多熟悉都應把它作陌生的來看待,永遠把它當作一種研究的對象,不要安於現狀,因陳守舊,不滿足前人的結論和成果,而應站在前人和名人的肩膀上,繼續開拓。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伽利略不迷信古希臘權威思想家亞里士多德的論斷:重量不同的物體從空中落地,快慢與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輕者下落慢,發明了自由落體定律。達爾文不迷信「上帝造人」的胡說,創立了進化論;哥白尼不信千年鐵律「地心說」而創立了「日心說」。數學中的運算都是從左至右,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算呢?還有其它方法嗎?史豐收從小學二年級起就提出這個問題,能不能從右至左算?後來潛心研究,終於總結出史豐收快速演算法。

我們在教學中應積極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由過去的教師只做教學的「裁判員」改變為「導演」。把過去對一些答案、結論或學生的意見,只問「對不對呀」的提問方式改為「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呀?」。這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變問,但會激發學生的熱情。有個老師組織學生學習寓言《愚公移山》後問大家有什麼感想。有學生說:「我們應該學習愚公大無畏精神及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一干到底直至取得成功的毅力。」這時老師不問對不對,如果問這個同學答得對不對呀?學生的思維就停頓了。而這位老師卻徵求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學生活躍了,有的說:「愚公的精神雖是好,但方法不好,應移民,搬家不比搬山省時、節錢嗎?」有的說:「修條公路都比移山易得多呀。」……這樣教學就是培養學生不固守前人的結論而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的好例子。

3、引導學生形成天生我必有才,有才必有用的意識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人有千分之三為弱智的,而絕大多數的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天生我必有才,問題在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和個人的努力不同,其發展的方向就不同而矣。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其創造的機會,也就是說行行出狀元。唐代書法家王羲之一日在長安大街步行,見到一個姑娘,搓面拉麵,雙手靈巧,嘆息這樣的巧手不去學書法真可惜。旁邊一個老太婆聽了說:「人人都去寫字,全城人不都餓死了嗎?」這個故事說明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而且每做一行都有自己創造的對象,都可象這姑娘一樣巧手拉金絲。荷蘭生物學家列文克,出身貧賤,當過學徒,擺過雜攤,後來當了市政廳的門房。他的業余愛好就是磨鏡片,人們笑他沒出息,他把人們的取笑付諸腦後。有一次他透過兩片鏡觀看東西,奇怪地發現它變大了,由此而發明了顯微鏡。

要使學生認識自己,關鍵是教師承認學生。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鼓勵,讓每一位學生看到自己的才幹,嘗到成功樂趣。有個老師組織學生學習「串」字,懂得讀音及其義後,讓學生分析字形,怎樣記牢它。很多學生都講了,其中有一位平時很差的學生說:「『串』字象街上賣馬蹄一樣,兩個馬蹄子中間用一條竹絲穿起來就是『串』字。」老師馬上表揚了他有創造精神。從此,這個學生上課肯動腦筋,常發表一些與眾不同的意見,得到表揚,成績也慢慢好起來。

4、啟發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

思維是人的智力核心,平時說開拓學生智力很大程度是指發展學生的思維。思維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一個人能善於觀察,大膽想像,認真分析與歸納,才會產生創新的意念。

善於觀察大膽想像是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有資料表明,人們獲得知識有一半源於觀察,而發明創造都善於觀察,從微小的現象中悟出大道理的。阿基米德從入浴缸沖涼見到溢出的水發明了阿基米德定律,瓦特在煲水過程中觀察沸騰的水冒出的蒸氣沖著壺蓋在不停地跳動而發明了蒸汽機;牛頓觀察蘋果落地這一現象發現了萬有引力;門捷列夫看玩牌,發現了元素周期表。這都是善於觀察大膽想像的結果。

觀察和想像能力靠我們在教學中去培養。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每一個活動的目的要求,其次指導好方法,最後讓學生大膽展開想像。教學的過程中不要追求結論,應著力於學生獲得知識過程的方法的培養。有一位老師組織學生學習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點。他先出了三組題:10÷2 11÷2 12÷2…… 19÷2; 20÷2 21÷2 22÷2……

29÷2;30÷2 31÷2 32÷2……39÷2讓學生計算後分辨出哪些是整除的,不是整除的劃去。再讓學生觀察能被2整除的數有什麼特點,經過一番討論很易得出了結論。老師為了訓練學生觀察與想像的能力,可就一些常見的事和物進行觀察而展開想像。如竹是大家常見的,觀察竹後你想到什麼:「象徵人的品質虛心有節」;「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在所不辭」;「不怕嚴冬浩雪,四季常青」;也有學生說似一些沒主見立場的人「隨風飄」。同一事物由於想像的作用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就是訓練思維的好方式。

5、培養學生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

不到長城非好漢是一種大無畏精神,是人的意志及毅力的表現,是為工作、事業、科學獻身的精神。缺乏這種精神的人就會象人們所說的眼高手低,心想干一番大事,但做起事遇到困難就氣餒了,最終一事無成。

凡有貢獻的科學家,他們工作起來都是廢寐忘餐的,甚至到生命最後一刻也不會忘記科學。德國化學家歐立希研究一種治療螺旋體菌感染的特效葯時,失敗605次都不放棄,終於在606次成功,因此這種葯取名為「六零六」。諾貝爾為了研究炸葯,他弟弟炸死在工作間,自己也被炸得鮮血淋淋。美國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在南美野外考察被毒蛇咬傷。由於無醫無葯,知道自己不行了,還堅持記錄著被毒蛇咬傷後的身體變化情況,直到停止呼吸。

要培養學生這種精神,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及進步,另一面也應讓學生去面對一定的困難,在困難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及毅力。現在學校推廣的「分層教學法」,對不同的學生要求不同,訓練的內容不同,份量不同,使各層次的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完成學習任務,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但新的挑戰就在面前,有一定的難度任務,要經過艱辛的努力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種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指學生動口、動手去做的能力。內容相當豐富,本文所討論的是學生的創新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首先應要用創新的一些基本技法武裝頭腦,然後要有可行的制度及措施。

(一)創造的基本技法

創造的方法,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總結方法。1949年創造學的奠基人美國奧斯本發明的世界第一種發明創造法-「潛力激勵法」以來,有人總結了300種,也有人總結100種,我國許立言等提出十二個聰明的辦法,上海和田小學也總結了指導學生創造發明的十二法。現綜合各家,介紹一些基本技法,以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的活動。

1、加一加

加就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品合起來,得出一個新產品,把原來各產品的優點集中到一件產品中。這種創新的產品舉目皆是。鉛筆和橡皮擦,原來是分開的,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美國威廉把它合起來,製成帶有橡皮的鉛筆成為一種新產品。八十年代我市有一個小學生,母親常等他放學後才清洗地板,他沖水她掃地,他覺得這很費事,他後來把水管套在掃把上,打開水龍頭就掃,邊掃地邊沖水一個人即可。他把這個「帶水管的掃把」寫成小發明,參加全省小發明競賽獲得獎勵。

2、減一減

這方法的思路恰與前面的相反。它是在某一產品中減少一部分或幾部分,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達到最佳狀態,或出現新的功能和新產品。比如減少一兩部分、減輕、減小、減少時間、減少次數等。

北京航空大學附中初一學生王宏宇(13歲),每晚回家開門後要摸黑入室去拉燈。怎樣才能減少摸黑的時間,減其它裝置呢?能不能做到門開燈亮呢?經過苦心研究終於成功發明了「自動開燈裝置」。

3、改一改

改就是將原來的產品改變。或改變它的形狀,或改變它的性質,或改變製造的材料,或改變它的顏色。有的整體改,有的改其中一部分或幾部分,從而產生新的產品。

有個班主任編學生的座位時,讓學生按高低排隊,然後個子矮的坐前面,個子高的坐後面。但有幾個個子高的近視,看不清黑板,坐上前又擋後排學生視線。因此有個學生想出了把固定高度的凳改一改,變成了可放高放低的凳,高個子坐前面也不擋視線了。後來這種凳子迅速被推廣使用。陝西省西安市四十一中初一(3)班學生杭曉東(13歲)把普通的衣架改為帶扣的衣架,晾起衣服來風吹不掉。

4、變一變

變是將一物品的部分或全部變一變。或改變它的材料,或改變它的性質,或改變用途,或改變形狀、顏色、氣味等。通過變一變形成新的產品,出現新的優點新的用途。

水管也許是人們最早用竹、木來做,或用泥燒制而成;人們把這些材料變為用鐵做出美觀耐用的鐵水管;為了防銹,減輕重量,人們又用塑料做成水管;但易老化斷裂,於是又把它變為用塑料及金屬合在一起的新型水管,內外層為塑料中間為鋁,這種管目前很受歡迎。

5、縮一縮

縮就是縮小,把一件物品縮小而產生新的產品,通過縮小也可以擴大產品的用途。微型收音機、小汽車等,舉目都可見到縮一縮的產品。呼和浩特市十四中初二(1)班學生張宏斌把平時所見的望遠鏡縮小,發明了「針孔望遠鏡。」

6、擴一擴

擴就是擴大,是創新的一條重要思路,把原產品擴大為新的產品。一方面是以其體積外形進行擴大;二是從其性質及用途進行擴展,使其產品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及綜合利用。

旅遊時戴的太陽帽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將帽舌擴展以遮住太陽的;海邊泳灘上的太陽傘也是將傘擴大後的產品。洗衣機原來只是會洗衣服,還要人去放水,洗干凈後又要擰幹才晾;將其功能擴展裝上電腦變成全自動洗衣機,可自動排放水,洗干凈後還會將衣服中的水脫干。四川省隆昌縣城關中學初三學生范雪梅(15歲)發明「盆傘架」,這種架能放洗臉盆,又能放傘,就把架的用途從一個擴展到兩個。

7、仿一仿

仿就是模仿。仿一仿就是從一種事物的外形、性質、用途得到啟示,創造新的產品。可以仿自然界的任一個可以借鑒的事物,現在有一門學科叫仿生學,就是專門研究如何仿自然界的事物而創造新產品的;仿也可仿別的的產品及經驗。有傳說日本人從外國購進機器先拆,第一部就仿,第二部就是自己創新的產品了。

魯班是仿照植物的葉子發明鋸。現在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兒童玩具都是仿生物,仿動畫卡通片制出來的新產品。

8、代一代

代就是用一種東西代替另一種東西而產生新的產品。代可全部替換,也可代一部分或幾部分,使其性能更優,價格更低,更適合人們的需要。

裝水的桶,過去是用木做,後來用鐵皮代替了木,現在用塑料代替鐵皮做成了塑料桶更是價廉物美。隨著社會的發展,到處可見到用塑料代替過去用鐵和木做的產品。

9、反一反

反就是反過來的意思。從思維的角度解釋為逆向思維。把問題或事物的形狀、性質、用途倒過來想一想,從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後、里外、橫豎、大小、因果等顛倒過來思考,得出新的結果及產品。

法拉第把電能產生磁的現象反過來思考,那麼磁能產生電嗎?經過努力終於在1821年制出世界第一台電機。「吸塵器」是從「吹塵器」反過來思考而創造出來的。開始人們在清潔時是用一種叫「吹塵器」的把灰塵吹走,但吹得灰塵滿天飛,反過來把灰塵吸入就制出了「吸塵器」。在教育方法中,我們的老師經常說,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很好的。但日本的教師經常說,日本地窄人多,自然資源缺乏,日本要生存、發展大家就必須好好讀書,學好科學技術。這也不失為一種激勵學生勤奮讀書的好方法。

10、聯一聯

聯就是聯合。將一件或幾件物品聯起來成為一種新的產品。將相關物品的功能優勢進行聯合,形成新的功能優勢。同時還應把一件物品的材料、性質、用途、價值、事物發展的各種條件及規律進行聯系來分析了解,從而構思出新的產品。

噴池早就在城市、庭院及公園里佔有一席的位置了。但過去它只能按人為的安排,高低、大小、形狀均是定形的。音樂利用擴聲器傳送到嗽叭中,將聲音放大,為大多數人享受。彩燈五顏六色,為都市、賓館、庭院增添色彩。如何將噴泉的大小高低隨著音樂的大小變化而變化,噴出來的水花有五光十色呢?使人們享受到大自然的景色,增強視聽效果呢?於是人們把噴池、音樂、彩燈聯起來,做成音樂彩色噴池。北京鐵六中董建川(15歲),看到人們扛氣瓶上樓梯就聯想到車,如果有一種車能推上樓梯不是可以減輕人的負擔嗎?這種車能像手推車那樣把車輪做成圓形的嗎?當然不可以,又應怎麼樣的呢?他又聯想到小狗爬樓梯的情景,終於發明了「爬樓梯車」。湖南津市湖南拖拉機製造廠子弟學校初一學生易成城,自己常削鉛筆易斷、不勻稱及不圓滑。見到木工師傅刨木,刨得這么平滑,就聯想到削鉛筆,最後發明了「削筆刀」。

11、搬一搬

搬就是把其它產品的全部或一部分搬過來,使原來的產品功能起了變化,或者更優,或者用途擴大,變成一種新的產品。

放大鏡搬家做成了照相機,投影儀;收音機有一條可伸縮的金屬棒做天線,將它搬到教室來成了老師的教鞭,把它搬到電視機上成了電視機的天線等。這些都是搬一搬而創新的產品。

12、定一定

定就是限定,將一件事或物品的性質、用途、功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以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從而產生新產品,或新的制度。

電梯的升降都有極限的,最高不能超過限定的高度,最低也是要到達規定要求,因此就要有一種叫行程開關的半成品,行程開關可使電梯到某一高度自動斷電。瑞典科學家攝爾休斯規定水結冰時的溫度為零度,沸騰時的溫度為100度,兩者之間平均分為100份,每等份為1度,這就製成了攝氏溫度計。四川南溪縣第一中學初三學生戴便飈(14歲)在家裡養雞,每天要給水它喝,天天都要加幾次水。如何保證容器經常都有水呢?於是他就發明了「吸水器」。

以上列舉了12種創造發明的技法,不僅是自然科學常用,而且社會科學也普遍使用的,如教育教學改革也使用這些方法創造很多新經驗。五十年代黑龍江推廣小學「集中識字法」,南京反一反推出了一種「分散識字法」;上海推廣「成功教育」,有人變一變,推出「愉快教育」;上海育才中學的教改經驗是「讀讀、講講、議議、練練」簡稱為讀、講、議、練,把它擴一擴為「啟、讀、講、議、練」等等。這些創造發明的成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並不陌生。

(二)怎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具體動口、動手,從事實際的工作能力。能力的形成及成長不是講出來的,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逐步成長的。美國一對富有的高齡夫婦得子,萬分高興,什麼事都不讓他干,都是父母代勞,由父母餵食,他連食飯的能力都沒有,到了25歲時被稱為「25歲嬰」。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定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實踐,就象毛澤東主席講的在游泳中學游泳。很多學校的經驗表明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要做到一改、二學、三實踐、四立制。

1、改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

江總書記在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號召我們「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那麼現在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是什麼?是一種死記硬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一定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念,就是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努力去開拓智力,培養能力,發展思維力。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是更多地指導學生把握學習方法,學會求知的本領,使學生懂得自己如何去學習,使學生越學越活。

素質教育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要有一個較大的轉變。教學上要求人人達到同一標准,轉變為教學促進人人得到發展;對學生要求科科學好轉變為各科達到基本的要求同時發揮各人的特長;教學手段從單一的粉筆加嘴巴轉變為多媒體教學;教學的形式從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多種形式教學,實行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考核的方法從考死記硬背改為考知識與能力相結合;評估的內容從單一分數評定轉變為從思想、身體、知識、技能、心理素質等全面評價學生。使學生全面地、健康地成長。

2、學習創造工程學的知識

創造工程學從創立到現在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並沒有象其他學科那樣被普及,為人人知曉,過去也許大多數人認為創造、創新這都是專家們的事,一個普通勞動者,能按領導分配的任務,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一個好公民;還有一個社會環境就是中國過去一直都是計劃經濟,不存在什麼競爭,所以企業不創新,由於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創新的才能,所以一進入到市場經濟就有不少企業「死火」了;再有就是我國人民也有一個傳統觀念,就是聽話,按吩咐去做。有人進行過這樣的對比,中國人送子女入學時反復叮囑:「要守規矩聽老師的話。」猶太人送子女入學則對孩子說:「多想問題,向老師多提幾個問題。」由於種種原因,形成了長期很少人過問創造方面的知識。

江總書記在1999年的教育工作會議上講:「我們的勞動力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增強的一個主要因素。」我們應該大力普及創造工程學的知識,讓在校學生都了解和掌握一些創造的知識,並能運用到實踐中去。為了達到一目的,學校應開一些專題,介紹一些科學創造工程學的知識及指導學生進行運用。

3、開展「六小」實踐活動

實踐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學校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好的形式是開展小考察、小改革、小發明、小製作、小種養、小創作(論文)的「六小」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去做,從做中增長才幹,組織得好也會出成果。長沙市九中組織學生開展科技活動中創造發明的項目不少,且有相當多的數量申請了國家專利,也有不少的發明應用於生產中去,投放了市場。

小考察是組織學生帶著一定的目的到一個地區或一個單位去進行調查研究的實踐活動。這活動對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很有益處;可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組織小考察時應先明確目的,了解考察范圍,擬定考察題綱及具體做法。今年1月有一所中學利用放寒假的時間,組織全校同學以鎮分組,開展「知我家鄉」的考察。主要考察本鎮范圍內的工農業生產及自然環境等,使全校同學受到一次愛家鄉教育,也學到小考察的一些基本辦法。

小改革是組織學生對一些制度、管理措施及方法提建議、出措施。這種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隨著形勢的需要不斷改進,不要做刻舟求劍的人,同時也培養學生當家作主的精神。學校是社會的一角,應充分利用這一陣地來培養學生的小改革的意識及實踐。有一所學校植了一塊草坪,怎樣管理呢?向學生徵集管理意見,在三天內收到四百多份建議,參予率達到學生人數的64.2%。學校把這些建設整理後再交學生討論,形成了一份制度,實施後證明,這是一份很好的制度。不管學生提出的建議多幼嫩,只要他們能參與討論,進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都是一種鍛煉。

小發明就是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簡單的科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大膽設想,進行創新。組織學生對某一件物品進行觀察,分析它的優缺點及其用途。然後怎樣去發展其優點,克服缺點,並提建議和方案,這個建議及方案就是發明創造的方案。開展這些活動可以先簡單後復雜,找一些易於發現易於製作的入手,讓學生看到自己創造力,以逐步激發創造發明的熱情及積極性。

小製作是組織學生利用科技活動及業余時間進行一些模型製作,或開展一些編織活動。如製作航模,飛機模型,小收音機及一些電器,農村可根據實際進行一些木器製作及竹器編織。通過這些活動可培養學生細致及堅強的毅力,也可在實踐中豐富所學的知識,增強運用知識的能力。組織這些活動要注意為學生力所能及的,不要半途而廢,挫傷積極性。

小種養最最適合農村中小學的活動,也是縮短教育為當地服務的距離的最好形式。利用學校的農場,或在校園內不影響校園整體規劃的情況下劃出一些土地,讓學生開展小種養活動。如每班種一棵香蕉,從種植、管理直到收獲都由學生自己親手做。這種種養不同於農戶,應增強科技含量,有一個學生種一棵番薯,用它跟月光花嫁接,結果一棵番薯收五十多斤。前年報道信宜鎮一農戶種一棵深薯收60斤。那麼誰能超過他呢?誰能種出一米長的豆角嗎?通過這些活動增長才幹。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種養技術也會應用到家裡的農業生產上。

小創作是組織學生開展文學方面的創作。如寫小論文、小說明文、小小說、詩歌、書法、照相、畫畫等,與學科緊密結合。很多學校都有文學社,他們自己寫稿,自己編輯出書出報紙,都是一種很好的實踐活動。信宜市綜合成人中專學校有一個學生叫李婉裕,自己出了一本書《永遠的山杜鵑》。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楊干華、茂名市政府秘書長盧忠仁對此十分支持,楊干華親自為該書題寫書名,盧忠仁為該書作序。該書填補了信宜市在校學生出書的空白,終究是一次成功。

上面六種活動是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實踐中的主要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基本形式。

4、建章立制,持之以恆

任何事物的發展,只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才得以良性的發展。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是一種經過長期培養逐步成長的,不是一兩次活動就能立竿見影的。而這種能力又是在活動中發展,它是以乘方的形式增長,創新實踐活動越多,能力增長就越快,用進廢退。所以學校應建章立制,有制度來保證創新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有措施來激發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

為了保證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關鍵要有一支輔導隊伍。因此,學校應充分挖掘學校的人力資源,發揮教師隊伍中的各人優勢組成一支輔導隊伍。其次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些項目,組成興趣小組,自覺參與。對各種活動學校要統籌安排陣地及活動時間,做到輔導教師落實,參加學生落實,活動內容落實,活動時間落實,活動地點落實。

要保證學生實踐活動的落實及持續開展,還要有相應的激勵措施,對學生活動的成果進行評比獎勵。也可以擬定一個科技節,或每年每期進行一次成果展覽評獎。對成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對指導開展活動有成績的老師也應給予表彰。

㈦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一。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環境。 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2。留給學生充分發展的內餘地。容 二。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1,保護好奇心; 2,解除學生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 5,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榜樣的是非常必要的 三。開設培養創造性精神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㈧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轉變教育觀點,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首先,要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而獲得。

因此,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評價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不要把教師的意識強加於學生;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合作者,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意志對學習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處理所獲起的信息,使新舊知識融合貫通,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滿足心裡上的需求,體現自我價值,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增加創新意識。

2、營造教學氛圍,提供創新舞台

課堂教學氛圍是師生即時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是由師生的情緒、情感、教與學的態度、教師的威信、學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由師生共同調節控制形成的,實質就是處理好師生關系、教與學的關系,真正使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者。

因此,教師要善於調控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學習,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探討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只有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創新能力的舞台。

3、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源於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於常規的思維,它是指對某種事物、問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它的特徵是超越或突破人們固有的認識,使人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因此,創造思維是創造能力的催化劑。提問是啟迪創造思維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愛因斯坦曾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通過想像可以使人們看問題能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維活動起質的飛躍,豐富的想像力能「撞擊」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誘發學生的想像思維。

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實踐能力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並在實踐中檢驗和論證。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實驗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盡量改變傳統的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另外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實驗用品,讓學生根據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分析、思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作能力。有時實驗不一定獲得預期的效果,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從中吸取教訓,重新進行實驗,直到取得滿意的效果為止。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

5、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和知識結構

現代社會,知識重量的增長及更新換代加速、新學科的涌現,促進了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課程改革,呼喚著教育終身化。不斷學習成為現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師成為知識的傳授者,更要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繼承是學習;創新也是學習。

教師要提高自學能力必須要做到:能有目的學習;能有選擇的學習;能夠獨立的學習;能在學習上進行自我調控。最終走上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以學導學,以學導教。

同時,教師知識結構必須合理,現代社會的教師不能僅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去適應明天的社會,作為教師除了掌握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要有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才能適應現代發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當好先生而去教好學生。

6、利用新的信息,觸發創新靈感

現代社會,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瞬息萬變的信息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斷地獲取並儲備新信息,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才能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產生創新的靈感。

否則,創新將成為無水之源、無土之木。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新信息,如:通過圖書館、電視、報紙、互聯網、社會調查等獲取信息,為創新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在科學的高屋建瓴,運籌帷幄,駕馭科學發展的潮流,才能使創新能力結出豐碩的成果。

(8)化學教學如何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擴展閱讀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3條基本原則:

1、特色性原則

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為此,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應變能力培養為關鍵,產學研結合為途徑,與時俱進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這是我院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遵循的原則。

2、實用型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專業崗位的要求,與專業崗位群發展緊密相關。以此為原則組成一個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實驗、實訓教學平台可分為基礎實驗技能訓練平台、專業崗位技能訓練平台、專業崗位實踐平台三大步進行構建。

3、混合型原則

混合型體現在教師類型的混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混合、教室與實驗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教室與實驗室的界限,打破原來按學科設置實驗室的傳統布局,對實踐教學設施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一體化混合實踐教學模式。

㈨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

開發智能,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是數學活動課的活動目的之一。教師要創造良好的條件,使學生親自實踐,在實踐中感知、在實踐中創造,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興趣
而不是給一味的生搬硬套
的教科書式的教學
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啟發和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為將來從事創造性勞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創造的熱情是人才發展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化學教學如何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