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定時器發明

定時器發明

發布時間:2021-12-16 01:01:44

1. 人類歷史計時工具的發展史

計時工具發展的歷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訂了每年12個月,每月均為 30天的歷法。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天分為 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歷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輪。與此同時,瑪雅人創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歷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2. 計時器發展過程

有關鍾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我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我國手錶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後試制出來的。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我國計時器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計時器歷史
紀 元
朝 代
計時儀器史

主要文獻

公元前2357~2258年

圭表、日晷測時已達相當高的精度
殷墟出土卜辭「尚書·堯典」

公元前722~221年
春秋戰國
中國的漏壺記時已達很高的水平
「周禮」、「初學記」、唐孔款達「詩疏」

公元前201~公元9年
西漢
日晷和漏刻計時同時使用
「前漢書」、「中國科學技術史」滴、清·梅文鼎「日晷」備考三考

公元85年
東漢
浮子和漏箭
「玉函山房輯佚書」、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

公元132年
東漢
張衡制漏水渾天儀
「晉書」

公元450
公元450
李蘭制「停表刻漏」,又名「馬上賓士」
「初學記」

「初學記」

殷夔制漫水或恆定水位漏
殷夔「漏刻法」

公元660年

耿詢、宇文愷制大稱式刻漏,獻於隋煬帝
「玉海」卷十一、「國史志」、「宋史」

公元665年

呂才制「多壺式受水壺刻漏」
「事林廣記」、「六經圖」

公元618~906年

唐代盛行赤道式日晷,並於十七世紀前傳入歐洲
元·楊禹「山居新話」、「中國科學技術史」、清·梅文鼎「日晷」備考三考

公元725年

梁令瓚,一行制擒縱機構
「新唐書·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公元1030年
北宋
燕肅制「蓮花漏」
初學記

公元1135年

出現復式多壺漫流刻漏
「六經圖」、「大清會典」

公元1050年
北宋
舒易簡、於淵、周宗制皇佑刻漏
「初學記」

公元1074年
北宋
沈括革新皇佑漏刻
沈括「夢溪筆談」、「浮漏儀」

公元1090年
北宋
蘇頌、輔公濂制水運儀像台
「新儀像法要」

公元1250年
南宋
「香篆」鍾和燈鍾記時在中國廣為流行
洪芻「香譜」、楊禹「山居新話」

公元1260年

地平式日晷由西方傳入(攜帶式日晷)
「元史·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世界歷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訂了12個月每月均為30天的日歷。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
30天,每天分為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歷,每月29天和30天
相輪。與此同時,瑪亞人創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歷。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
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
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計時工具的名稱

圭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水渾天儀、停表刻漏、恆定水位漏 、大稱式刻漏、多壺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縱機構、蓮花漏、多壺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運儀像台、地平式日晷、機械鬧鍾、秒錶、沙漏、懷表、自擺鍾、石英鍾、原子鍾、超冷銫原子鍾

3. 計時器的發展史

定時器的發展歷史
人類最早使用的定時工具是沙漏或水漏,但在鍾表誕生發展成熟之後,人們開始嘗試使用這種全新的計時工具來改進定時器,達到准確控制時間的目的。

1876年,英國外科醫生索加取得一項定時裝置的專利,用來控制煤氣街燈的開關。它利用機械鍾帶動開關來控制煤氣閥們。起初每周上一次發條,1918年使用電鍾計時後,就不用上發條了。

定時器確實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使相當多需要人控制時間的工作變得簡單了許多。人們甚至將定時器用在了軍事方面,製成了定時炸彈,定時雷管。現在的不少家用電器都安裝了定時器來控制開關或工作時間。

定時器是一個多任務定時提醒軟體,它全面支持WINDOWS 9X/ME/NT/2K/XP按時執行程序、播放聲音、關機、待機、撥號、斷開連接、關閉顯示器等等操作。具有多種設定任務的方法。支持SKIN,可以隨意更換界面。

4. 16世紀哪些科學家發明了計時器

16世紀末,著名科學家伽利略通過觀察教堂吊燈的擺動,總結出擺的等時性原理,荷蘭科學家版惠更斯應用該原權理設計製造出最早的擺鍾。當時機械鍾的誤差普遍為每天15min,而擺鍾的誤差則為每周大約1min。惠更斯後來又以鐵制的發條為動力,用游絲取代鍾擺,製成每天誤差不超過1min的小型鍾表。

5. 古代是誰發明的計時器,也就是十二時辰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酒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酒。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酒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酒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6. 中國最早在哪個朝代發明了計時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1088年,當時宋朝的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可以進行天文觀測、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計時和報時。最早的機械鍾是由歐洲工匠發明的,利用繩索懸掛重錘,拉動一系列齒輪,帶動時針轉動。

7. 時鍾是怎麼發明的

1655年春天,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荷蘭海牙這座美麗的城市已進入了夢鄉。而城外一座高山上的天文觀測站,卻是燈火通明,人們正在緊張的工作。只見一位三四十歲的中年人,鬍子長長的,面容憔悴,正在望遠鏡前聚精會神地觀測星空。從他的臉色可以看出,他已經這樣連續工作好多天了。他現在是用自己設計製造的一台天文望遠鏡,觀測地球的姊妹星——土星。

只見他的雙手把住望遠鏡筒,不時地進行調節,全神貫注地觀測夜空上的目標。

「啊!我看見土星的衛星了!」他突然發狂似地喊了起來。別人以為他出了什麼意外,紛紛跑到他的觀測室來,可是,一進門卻見他安然無恙。他手舞足蹈像個孩子似的告訴大家,說他看見土星的衛星了。頓時,大家爭先恐後地擠到他的望遠鏡前觀看起來,果不其然,土星的衛星進入了眾人的眼簾。大家不由得齊聲歡呼起來。

這顆衛星後來被稱為土衛六。最先觀測到土衛六的這位中年人,就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惠更斯。

惠更斯於1629年4月14日出生在荷蘭海牙。他的父親是一位外交官,也是赫赫有名的法學教授。他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原本希望惠更斯長大以後能夠繼承他的事業,成為舉足輕重的法學家,所以聘請家庭教師對惠更斯進行有關法學的啟蒙教育。

但是,聰明的惠更斯對枯燥的法律條文並不感興趣,他常常利用課余時間,描繪各種想像中的機械圖形,有時還自己動手把它們製作成模型。

有一天,老師無意中看到班裡最小的學生惠更斯所做的模型,非常生氣,訓斥道:「你怎麼可以把時間浪費在這些沒用的東西上呢?我一定要告訴你父親。」

說完,老師馬上把模型拿去給惠更斯的父親看,並請他責備惠更斯。不料父親看到模型,把弄了一番,反而贊不絕口地說:「做得太好了,真沒想到我兒子有這樣的天才。老師,我們應該順應孩子的性情來教導他,不能強迫孩子學習他不感興趣的東西啊!」

因為惠更斯有這樣一位開明的父親,使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入學很早,能夠循著自己的興趣自由向前發展,專心研讀他喜愛的科學方面的書籍。

16歲那年,惠更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著名的萊頓大學,專門學習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由於從小打下良好的科學基礎,他在大學期間,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1647年,他轉入布勒達大學學習數學和法律。1655年,惠更斯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惠更斯曾先後出國到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在國外,他結識了許多當時著名的專家和學者,其中包括牛頓以及和他一起創立微積分理論的萊布尼茨等,這對他以後在科學事業上做出成就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惠更斯大學畢業後,很快出版了一本關於二次方程式的數學著作,引起學術界的注意,一時名聲大噪。

不久,惠更斯致力於光學的研究,發現光是以波的形態傳送的。這個重大的發現,確立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但是,惠更斯並不因此而感到滿足,他經常勉勵自己說:「現在,我已經小有名氣,我必須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聲名,繼續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宇宙、自然的奧秘。」是的,正是因為他有不斷進取,執著的追求,才使他做出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

1655年,惠更斯利用自己設計的小望遠鏡觀測土星,發現土星的周圍環繞著一圈光環。9年後,惠更斯又發現了土星的第六顆衛星,即土星的最大的衛星——泰坦(土衛六)。這些發現,使人類對土星的研究,向前邁進一大步。

另外,在星雲研究方面,惠更斯也有很大的貢獻。他不但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獵戶座腰帶三星下面有一群大星雲的天文學家,同時,他也發現這群星雲,被一層淡綠色扇形的明亮星雲所包圍。

我們都知道,天文學家觀察並記錄天上的星辰時,對時間的准確性要求很高,但是,惠更斯那個時代的計時器准確性卻非常低,他為了這個問題簡直傷透了腦筋。

有一天,因為時間的誤差,惠更斯錯過一次觀察土星的機會。這引起了他的思索,他不禁想到:「既然沒有人能夠發明出更准確的時鍾,我為什麼不動手研製呢?」

惠更斯說做就做,他絞盡腦汁,日夜苦思,終於設計出一座活動擺鍾,為人類計時器帶來革命性的進步。提到惠更斯的發明,我們不得不由計時器的發展談起。

在沒有鍾表以前,人們所用的計時工具叫做「日圭」或「圭表」,它利用陽光照射在物體上所投射的影子來計時,和現在所說的「日晷儀」差不多。

最初的日圭是泥土製造的,也叫「土圭」。土圭有一塊平放的土板叫「圭」,上面有刻度;土板的一頭插一根小竹竿或小木棒,叫做「表竿」,表竿的影子落在哪個刻度上,就表示什麼時刻。

後來,有人把長方形的日圭做成圓盤形,還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刻在圓盤上,成了圓形的圭,以後再經過改進,成了較精確的日晷儀。

日晷儀有一個缺點,就是只能在有陽光的白天使用,到了晚上,或是碰到陰天、雨天,便不管用了。因此,有些地方的人使用特製的蠟燭、香、漏等來計時。最簡單的漏,只是個盛水的罐或壺,內壁有刻痕,底部有個小洞,讓水一點一滴地漏出,然後人們便可以由水面的高低得知時間。此外,漏也可以用沙來計時,叫「沙漏」。但是,用漏計時必須有人看管,而且做得越精細,費用就越高,所以只有皇宮、政府機關、寺廟等使用,普通人家是無法裝用的;同時,漏的准確度也不高,並不是理想的計時工具,於是又有人發明了機械鍾。

最早的機械鍾叫「塔鍾」,約在13世紀發明成功。這種鍾架在高塔上,利用重錘下墜的力量帶動齒輪,齒輪再帶動指針走動,並用「擒縱器」控制齒輪轉動的速度,以得到比較正確的時間。但是,利用重錘驅動的鍾,只能高高地架在塔上,很不適用。因此,德國人彼德·亨利,在1500年發明了用彈簧驅動的鍾。當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物體擺動時,不管弧度多大,它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永遠相等。不久,他把他的發現發表出來。幾年後,惠更斯讀到伽利略的論文,他禁不住想道:

「既然物體的擺動有等時的特性,那麼,如果能利用物體擺動的力量來驅使鍾里的齒輪轉動,不是可以得到更准確的時間嗎?」

想到這里,惠更斯非常興奮,立刻進行計時器的實驗。失敗了,又失敗了……他孜孜不倦,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連串的實驗後,惠更斯終於設計出一個鍾擺機構,取代塔鍾里的平衡輪,並在1656年委託制鍾匠,成功地製造出第一座實用的擺鍾。

可是,惠更斯對擺鍾的准確度並不滿意。他繼續研究,不久,又在齒輪上加裝一根彈簧,把它改良成現在所說的「擺輪」,使擺鍾的誤差每天不超過2分鍾。第二年,惠更斯獲得了擺鍾的專利權,並出版了《擺鍾》一書。

由於惠更斯在物理學、天文學和數學等方面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663年,他成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的第一位外國會員。1665年,惠更斯應路易十四的邀請去法國。第二年法國皇家科學院成立,他被選為會員。著名的「惠更斯原理」,就是在法國提出的。惠更斯原理是光的波動理論的核心。

惠更斯畢生致力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為人忠誠、謙遜、誠懇,他的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他具有堅強的毅力,不怕困難,不怕挫折,不怕權威,敢於堅持科學真理的英雄氣概;另一方面是與他的老師、父親的教育,尤其是笛卡爾的光輝的學術思想的影響和哺育分不開的。

知識點

土衛六

土衛六泰坦是土星最大的一顆衛星。由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於1655年3月25日發現,它也是在太陽系內繼木星伽利略衛星發現後發現的第一顆衛星。由於它是太陽系唯一一個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因此被視為一個時光機器,有助我們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況,揭開地球生物如何誕生之謎。

閱讀全文

與定時器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