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怎樣看待勞動創造價值

怎樣看待勞動創造價值

發布時間:2021-12-15 06:44:43

① 怎樣理解生產要素的作用和勞動創造價值的關系

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關系
任何生產過程都需要有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缺一不可。生產的結果從實物形態看,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作為物質財富,當然離不開物的要素。所以,財富是由人的勞動和其他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配第語),就是對這一關系的形象表述。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生產的結果從價值形成看,是人類勞動創造的價值,它包含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和勞動創造的新價值。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和新創造的價值都只有通過人的勞動才能實現。因此,價值的創造反映的只是與他人的勞動的關系,而與物的要素沒有關系。這是從生產的結果來看的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的關系,即人的勞動和其他生產要素是財富的共同源泉,價值則惟一地是由人的勞動創造的。
在把握這一關系時,應該指出的是,說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惟一源泉,並不等於說價值的創造不需要其他生產要素,也就是說,其他生產要素雖然不創造價值,但價值的創造又不能離開其他生產要素,它們是價值創造的必要條件。這是因為,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離開了生產,價值的創造就無從談起。僅有勞動是無法進行生產的,勞動只有和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才能進行現實的生產,從而才能創造價值。而且其他生產要素的狀況又會直接影響到人的勞動效率,進而影響到價值的創造。例如,當採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設備時,就能夠提高人的勞動效率,使人的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商品。但是,這只是影響作用,即其他生產要素影響的是人的勞動效率,而直接與價值創造相聯系的仍然是人的勞動,勞動仍然是價值創造的惟一源泉。
總之,人的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惟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不創造價值,但它們是價值創造的必要條件,並且對價值的創造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價值的實體是人類的勞動,其中不包含任何物的要素。盡管在今天各種生產要素對價值的創造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人的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這一關系是不會改變的。科學技術的功能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不在於創造價值。在人類生產活動中,科學技術作為一個生產要素始終存在於生產過程中,不僅存在於過去,而且存在於現在,還將存在於未來的生產過程中。人們運用科學技術的直接結果是提高了生產效率。在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它對提高生產效率的功能大小無疑是有差別的,但不能說不同發展水平的科學技術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認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具有創造價值的功能,而較落後的科學技術則不具有這一功能,那就會導致邏輯上的混亂,從而得出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創造價值,不先進的科學技術不能夠創造價值的錯誤結論。這種邏輯上的混亂可以說一戳即破。早期資本主義也有科學技術,盡管比現在顯得落後。能說那時的科學技術不創造價值,現在的科學技術就創造價值了嗎!說科學技術本身不創造價值,並不否認科學技術對價值創造的影響。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不僅是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的前提,而且也是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的必要條件。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之所以能夠生產出更多的商品,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運用直接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使人類的勞動不斷地起著自乘的作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者在相同的時間里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商品,即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勞動起著自乘的作用,它可以等於多倍的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勞動。科學技術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的決定性作用,正是通過把科學技術這一要素融進其他生產要素來實現的,即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就會帶來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使勞動者的勞動能夠得到自乘,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商品。所以,直接創造更多的商品的是人類高效率的活勞動,而不是科學技術本身。

② 如何看待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並非被人們所歪曲的「所謂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
即說,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這意味著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權力或者說社會關系,與具體財富(使用價值)無關。商品(貨幣)拜物教之謎就是把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系,說成是物質的屬性或者物質屬性的轉化率。並且政治經濟學的錯誤,都多源於價值和財富的混同。
正如陽光、空氣有用,但陽光、空氣不包含任何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即不包括金錢關系,不包含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系。誠然,在這里價值的定義與植根於社會關系形成的語言中,價值的俗約定義——「有用性」相沖突。但勞動價值論是沖著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去的,因為市場經濟追求的目標就是金錢,勞動價值論正是揭示這種金錢游戲的。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價值),自然就成為研究的最主要的問題。

③ 什麼勞動創造價值 為什麼能創造價值 如何創造價值

任何勞動都能創造價值。
因為勞動代表了勞動者的付出,凝結了時間與勞動者本應享有的安逸。
勞動就能創造價值,但價值不一定是貨幣價值。

④ 對勞動創造價值的啟發

勞動創造價值,要熱愛勞動,提高勞動技能,提高勞動質量。

⑤ 如何正確理解服務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時代在發展,今天,世界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已經達到60.7%,在發達國家,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物質生產勞動」的投入量僅占不到30%。這種現象與馬克思在19世紀建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時第三產業還「微不足道」的情況有重大變化。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與勞動價值理論向前發展是時代的要求。 按照馬克思闡述的有關勞動創造商品使用價值和對象化為商品價值的原理,經濟生產中的多種生產品,無論是物質產品還是精神產品,實物形態產品或是非實物形態產品,只要它是使用價值,具有滿足人的需要的功能,投入於其中的社會勞動就「體現」、「對象化」為某種作為交換對象的「東西」(ein Ding),形成價值。在這里,「東西」(ein Ding)可以是實物形態產品,也可以是非實物形態產品,它泛指一切交換對象。這是我們把「活勞動創造價值」的范圍從物質生產領域擴展到所有社會經濟部門的理論依據。 根據馬克思的這個理論,創造價值的勞動就不僅僅包括傳統上理解的「物質生產勞動」,還應包括第三產業的服務勞動以及其他信息技術、文化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勞動。服務勞動范圍廣泛,有商業、金融服務,有設計、運輸、倉儲、安裝、維修等生產服務,有休閑、文化和個人生活服務如旅遊、餐飲、健身、影視等,還有醫療保健、城市供應水、電、氣等公共服務。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精神追求品位的提升,信息技術、文化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勞動日益顯示出其重要地位。

⑥ 如何理解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論不是什麼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而是說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的理論。即馬克思定義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者說「價值是被貨幣奴役的流通人類勞動」。
馬克思認為這個定義在資本主義范圍內完全正確。價值代表的不是什麼具體的財富,而一種社會支配關系,即對勞動的支配關系,並且整個古典經濟學都是這個邏輯。正如李嘉圖所說:「政治經濟學的錯誤都源於價值和財富的混同。」而剩餘價值就是交換中勞動剩餘的支配形式,它不是什麼具體的剩餘財富。
資本主義的這種金錢游戲追求的就是最大化的榨取勞動者交換中勞動的剩餘,即剩餘價值或者說利潤。而剩餘價值(利潤)就是貨幣(資本)與僱傭勞動交換的剩餘,它根本就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資本通過剩餘價值這種剩餘勞動的支配形式,來最大化的支配個人的行為(勞動),根本不涉及具體財富(使用價值)增加。剝削並不是指具體財富分配的問題,而是通過剩餘價值最大化的支配人的勞動(行為)的問題,它根本不涉及具體財富(使用價值)增加。只有個人的勞動被奴役成價值(流通的僱傭勞動),這時貨幣才能變成錢。即價值量(錢)兌現的是一種抽像的人類勞動,而不是具體的財富(使用價值)。
剩餘價值不是具體的剩餘財富,它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以一個富(資本家)來說,他一天不可能吃一千個人的飯,穿一千個人的衣。但資本家(富人)用的奢侈呂確足以消耗大量人的勞動。生產奢侈品都還不算什麼。重要的是資本家追求用資本去吞噬更多的勞動,以交換更多剩餘價值,本不涉及具體財富增加。
又如:以一套住房來說,只要不毀壞,其使用價值是一定的。但以前普通工人需要5年的工資,現在確需要10年或20年的工資。價值量增加,是因為大量的工人被資本吞噬變成價值。價值量的增加根本就與具體財富增加無關。而是追求剩餘價值或者說利潤的生產方式會吞噬更多的勞動,讓勞動者要得到與原來相同的財富會越來越累。利潤壓根就與具體的產出無關,而是交換中的勞動剩餘。追求利潤的生產方式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可以說利潤壓根就與真真正正的效率無關,真正的效率是以最小的勞動消耗獲取最大化的產出(滿足)。
我們還可以舉例說明剩餘價值的剝削問題。如:炸橋刺激經濟之類的,就是變向的把作為公共資源的橋,一定時間私有化。以前公眾過橋是不需要「流通的僱傭勞動」(錢)來交換的,而現在確需要付出自己更多的勞動來交換。勞動者因進一步失去生產資料,必須出賣更多的勞動力,資本賺到了更多的錢,但勞動者確越來越累,勞動強度和時間增加。同樣教育、醫療市場化,都是一回事,就教育本身而言直接消耗不了多少教師勞動,相反教師的工資可能被私人資本壓得很低。但資本就是要更多的人短時間內讀不起讀,這樣他們才能交換更多的剩餘勞動。民眾因失去了公共的教育資源,不得不出賣更多的勞動來交換。而醫療也是如此,大量的葯品根本就是粉沫,根本消耗不了多少勞動就能生產出來,生產工藝也不復雜。但資本就是要人們讀不起書看不起病,這樣勞動者才會必須拿出更多的勞動來交換。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根本不是追求具體財富增加,而是為追求最大限度的榨取剩餘價值這種剩餘勞動。
價值關系,實際上是人與人的一種貨幣控制關系,把它當成人與物的財富關系,是微觀上引起的錯覺。因此剩餘價值的剝削邏輯並不是具體財富分配問題,而是勞動力支配問題。假如工人為資本家生產1塊蛋糕需要1小時,那麼工人需要超出多少1小時勞動的時間才能交換回蛋糕。認為是具體財富分配問題,那是商品拜物教或者說貨幣拜物教製造出來的假像。
某種意義上說,還可以這樣定義價值:價值是被貨幣奴役或者說控制的流通人類勞動。在使用價值不增加的情況下,追求把勞動變成價值不是勞功,而是罪過。價值就如同汽車行駛,所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樣,相同的公里數消耗越高,其罪過就越大。如:機器效率提高,所消耗的「僱傭勞動」(價值)減少,但對於工人來說,其勞動時間不會減少,工人的數量會減少。工人會往其它領域轉移,新的生產組合因技術進步而產生。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並沒有改變,由於企業追求剩餘價值,這種與貨幣交換產生的剩餘勞動,而不是具體的使用價值,因此企業是階級斗爭的產物。
工業社會以來5%不到的勞動生了出來社會所需的所有物質社會財富,除去**管理,如教育、醫療等必要的社會服務,一半以上的勞動被資本吞噬變成價值,被白白浪費。本身應該很輕松的社會,讓人們生活非常忽忙非常累。
在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一個最典型的特徵是人們想要得到的和為之奮斗的是什麼呢?不是任何實物,而是金錢或貨幣這種純粹的價值符號,普通人為了生活和發財的夢想整天忙碌著,企業家和資本家在殘酷的商戰中沉浮,甚至一些政 府官員為了金錢而喪失良心和道德,他們所考慮和追求並不是實際變數而是名義變數,即貨幣本身。在這樣一種比誰掙錢多的游戲中,出現了GDP或名義GDP,這個名義GDP包含著一組由貨幣量值構成的名義變數,其中有工資、利息、利潤、資本、折舊和儲蓄、消費、投資等名義變數,由這些名義變數構成了企業為獲取利潤而產生的財務帳戶,即貨幣量值的成本收益計算。這種成本收益計算完全是以貨幣價值的投入和產出進行的,而根本不涉及任何實物和偏好滿足的考慮。
相反計劃經濟(社會主義)生產是不追求利潤的,生產以物質產品平衡表的控制形式直接指向了具體的使用價值生產,利潤率或者虧損不是生產的目的,它們只作為擴大再生產的勞動形式再投入生產,在企業層面上是不追求利潤或虧損的。
就算官僚主義再嚴重,官僚們頂多,多拿多吃點,根本消耗不了多少勞動。因為官僚再厲害,也不可能一天吃一千個人的飯,穿一千個人的衣。而資本主義就非常可惡了,資本家可以通過資本的形式,支配人們大量的勞動,這些變成價值的勞動,多數與具體財富增加無關,完全被貨幣游戲浪費。因此計劃經濟下,只要實現了工業化,人們生活非常輕松悠閑,以蘇聯來說,在百分之百的就業率下,平均每個人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不用上班而在公費渡假。這從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角度,計劃經濟這是對個人自由的多大貢獻。雖然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具體財富存在一些分配不公,但沒有了資本通過剩餘價值來取大限度的榨取人們勞動(行為)的剝削方式,人們的自由得到了經濟上的拓展。

⑦ 理解勞動創造人生價值

人高於動物的本質在於,人具有思考的能力和勞動的能力,思想指導行動,人的思想最終需要通過勞動表現出來,具體表現就是認識自身、認識世界,改造自身、改造世界,這種具體表現就是人的價值,即勞動創造人生價值。

⑧ 為什麼說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以及勞動是怎樣創造價值的/

你好,你這里所說的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應該是指的商品的價值;商品有兩重屬性回:價值和使用答價值;僅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並不是商品,比如說空氣,我們每天都在呼吸,具有使用價值,但是並沒有人願意為呼吸的空氣支付貨幣。要成為商品,必須通過人們的勞動去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人類的勞動逐漸凝結到物品當中,逐漸具有了價值,也就成為了商品,所以說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至於怎樣創造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吧:鐵礦石還沒有加工成鋼鐵之前是不具有價值的(你如果要建造汽車不會願意購買鐵礦石吧,而是會購買鋼鐵),通過勞動者開采,冶煉等一系列過程,最終加工廠鋼鐵,使其具備了價值,勞動者的勞動也就在這一個過程中凝結進去了。
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⑨ 在當今時代,如何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一、 我國現行的分配製度的理論根源

由於我國現在尚處於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經濟運行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並存,收入分配採取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

1、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是由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的: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和公有制經濟的相互結合,決定了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採取按勞分配的收入分配製度。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並存,共同參與創造財富,要求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種要素都應根據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的大小來參與收益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基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只有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製度,才是現階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經濟中,由於國家和集體是除了勞動以外的一切生產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體社會成員只能是勞動者而不能是其他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即按付出勞動量的多少來決定應該獲得的收入的數量。但是這種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於人的天賦、能力、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擔任的工作的難易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對社會、生產做出的貢獻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採用同一種分配方式同等的對待必然產生新的不平等。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到「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 鵲娜ɡ

閱讀全文

與怎樣看待勞動創造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